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12 13:07:01 3
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包括臺面、連接塊、定位頭、傳動組件、支撐組件、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定位頭與連接塊連接,傳動組件分別與連接塊和第一驅動組件連接,第一驅動組件可通過傳動組件驅動連接塊左右移動,第二驅動組件可使得連接塊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所述支撐組件設置在檯面上,所述支撐組件的頂面與連接塊底面接觸。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採用電磁閥氣動方式對整個運動過程進行控制以對工件進行自動定位夾緊,可避免因多次裝夾引起的定位誤差,以提高產品的製造定位精度,還可縮短工件裝夾時間,以縮短加工周期,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專利說明】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工件定位夾具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機械製造離不開金屬切削工具機,而工具機夾具則是保證機械加工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降低對工人技術的過高要求、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藝裝備之一。工具機夾具被廣泛用於製造業中,大量專用工具機夾具的使用為大批量生產提供了必要條件。以前,當工件畫好線後,用四爪卡盤按線進行安裝,再加工內孔。在校正的過程中,調整夾在圓柱面上的兩爪時,工件會滾動,使劃線孔的中心線產生角度位移,很難將工件校正,容易產生廢品。為此人們設計製造了夾具,使用的效果很好。
[0003]對於有些工件來說,一次加工時往往整個上表面都需要切削加工,而底部又沒有可用來定位的位置,這樣產品就需要輔助定位多次加工,會給工件的安裝與加工帶來麻煩。目前現有技術中大多都採用在一個上表面上分段進行定位加工,這樣就會產生多次重複定位誤差,增加加工難度,效率低,且存在操作人員勞動量大、容易疲勞等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在工件加工過程中需要多次進行定位,而使用現有的裝夾裝置會產生多次重複定位誤差,增加加工難度,效率低,且存在操作人員勞動量大、容易疲勞的技術性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6]一種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包括臺面、連接塊、定位頭、傳動組件、支撐組件、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所述定位頭與所述連接塊連接,所述傳動組件包括螺紋套筒、螺紋墊塊、固定螺母和導向套筒,所述螺紋墊塊包括依次連接的螺紋部、連接部和導向部,所述螺紋套筒設置在所述連接塊上,所述螺紋部的上部與所述螺紋套筒螺紋連接,所述螺紋部的下部與所述固定螺母螺紋連接,所述連接部嵌設在所述導向套筒中,所述連接部可相對所述導向套筒轉動,所述檯面上設有可容所述導向部滑動的滑槽,所述導向部設置在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一驅動組件包括第一換向閥、第一壓縮空氣和第一氣缸,第一壓縮空氣與第一換向閥連接,第一換向閥分別與第一氣缸的兩端連接,第一氣缸內的第一活塞通過第一拉杆與所述導向套筒連接,通過第一拉杆可帶動所述導向套筒左右移動,所述第二驅動組件包括第二換向閥、第二壓縮空氣、壓緊體和第二氣缸,第二壓縮空氣與第二換向閥連接,第二換向閥分別與第二氣缸的兩端連接,壓緊體的底面與連接塊的頂面抵接,壓緊體的下端與通過第二拉杆與第二氣缸的第二活塞連接,通過第二拉杆可帶動所述壓緊體上下移動,所述支撐組件設置在檯面上,所述支撐組件的頂面與連接塊底面接觸。
[0007]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支撐組件包括底座、彈簧、伸縮套和調節螺釘,所述底座設置在所述檯面上,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底座的凹槽內,所述伸縮套的下端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伸縮套的底面與所述彈簧的上端抵接,所述調節螺釘與所述伸縮套內的螺紋連接,調節螺釘的頂面與所述連接塊的底面接觸。
[0008]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壓緊體包括壓緊部和連接杆,壓緊部和連接杆連接,連接杆穿設在連接塊的槽或孔中,壓緊部的底面與連接塊的頂面抵接,連接杆的下端與通過第二拉杆與第二氣缸的第二活塞連接。
[0009]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定位頭通過銷釘及螺釘與所述連接塊連接。
[0010]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為圓柱體,所述導向套筒為圓環,所述圓柱體嵌設在所述圓環中,且所述圓柱體可相對所述圓環轉動。
[0011]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固定螺母包括至少兩個螺母。
[0012]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定位頭與待加工工件相配合。
[0013]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定位頭為圓柱體,所述待加工工件上設有可容所述圓柱體凸伸進入的圓柱形凹槽。
[0014]在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彈簧包括矩形彈簧。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實用新型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採用電磁閥氣動方式對整個運動過程進行控制以對工件進行自動定位夾緊,可避免因多次裝夾引起的定位誤差,以提高產品的製造精度,還可縮短工件裝夾時間,以縮短加工周期,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9]本實用新型主要針對現有技術在工件加工過程中需要多次進行定位,而使用現有的裝夾裝置會產生多次重複定位誤差,增加加工難度,效率低,且存在操作人員勞動量大、容易疲勞的缺陷,對裝夾裝置的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主要採用電磁閥氣動方式對整個運動過程進行控制以對工件進行自動定位夾緊,可避免因多次裝夾引起的定位誤差,以提高產品的製造精度,還可縮短工件裝夾時間,以縮短加工周期,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聞了生廣效率。
[0020]以下結合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
[0021]實施例1
[0022]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包括臺面4、連接塊3、定位頭
5、傳動組件、支撐組件、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定位頭5與連接塊3連接,傳動組件包括螺紋套筒61、螺紋墊塊62、固定螺母64和導向套筒63,螺紋墊塊62包括依次連接的螺紋部621、連接部622和導向部623,螺紋套筒61固定設置在連接塊3的通孔或凹槽中,螺紋部621的上部與螺紋套筒61螺紋連接,螺紋部621的下部與固定螺母64螺紋連接,固定螺母64用於固定螺紋部621與螺紋套筒61的相對位置,連接部622嵌設在導向套筒63中,連接部622可相對導向套筒63轉動,臺面4上設有可容導向部623滑動的滑槽,導向部623設置在滑槽中,第一驅動組件包括第一換向閥71、第一壓縮空氣和第一氣缸72,第一壓縮空氣與第一換向閥71連接,第一換向閥71分別與第一氣缸72的兩端連接,第一氣缸72內的第一活塞通過第一拉杆73與導向套筒63連接,通過第一拉杆73可帶動導向套筒63左右移動,從而帶動螺紋墊塊、連接塊及定位頭左右移動,第二驅動組件包括第二換向閥81、第二壓縮空氣、壓緊體84和第二氣缸82,第二壓縮空氣與第二換向閥81連接,第二換向閥81分別與第二氣缸82的兩端連接,壓緊體84的底面與連接塊3的頂面抵接,壓緊體84的下端與通過第二拉杆83與第二氣缸82的第二活塞連接,通過第二拉杆83可帶動壓緊體84上下移動,支撐組件設置在臺面4上,支撐組件的頂面與連接塊的底面抵接。本實用新型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採用電磁閥氣動方式對整個運動過程進行控制以對工件進行自動定位夾緊,可避免因多次裝夾引起的定位誤差,以提高產品的製造精度,還可縮短工件裝夾時間,以縮短加工周期,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0023]請參閱圖2,在本實施例中,支撐組件包括底座23、彈簧24、伸縮套22和調節螺釘21,底座23設置在臺面3上,彈簧24設置在底座23的凹槽內,伸縮套22的下端設置在凹槽內,伸縮套22的底面與彈簧24的上端抵接,調節螺釘21與伸縮套22內的螺紋連接,調節螺釘21的頂面與連接塊3的底面抵接。通過調節螺釘21與伸縮套22可調節臺面與連接塊3之間的距離。
[0024]在本實施例中,壓緊體84包括壓緊部841和連接杆842,壓緊部和連接杆連接,連接杆842穿設在連接塊3的槽或孔中,壓緊部841的底面與連接塊3的頂面抵接,連接杆的下端與通過第二拉杆與第二氣缸的第二活塞連接。
[0025]在本實施例中,定位頭5通過銷釘52及螺釘51與連接塊3連接。使用銷釘52可使得定位頭5與連接塊3之間有精確的位置,從而保證定位頭5與工件I定位導向精度。
[0026]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622為圓柱體,導向套筒63為圓環,圓柱體嵌設在圓環中,且圓柱體可相對圓環轉動。通過轉動圓柱體可調節臺面與連接塊3之間的距離。
[0027]在本實施例中,固定螺母64為兩個螺母。通過該兩個螺母相互擰緊後產生自鎖力,可使得連接塊3的高度不會因震動等因素而產生變化。
[0028]在本實施例中,定位頭5與待加工工件I相配合。定位頭與待加工工件有多種配合方式,如定位頭為圓柱體,待加工工件上設有可容圓柱體凸臺進入的圓柱孔。工作時,將圓柱體凸臺伸進圓柱孔中。定位頭也可為其他形狀,只要與待加工工件上的結構相適配即可。
[0029]在本實施例中,彈簧選用能承受一定力而不變形的矩形彈簧。使用矩形彈簧一方面能使得支撐組件能起到提供準確高度的支撐作用,不會因受到連接塊3的重力而影響定位頭5導向定位精度;另一方面能保證該夾緊裝置在克服完彈簧的作用力後,夾緊作用力都在定位頭5上,從而保證夾具的夾緊。
[0030]實施例2
[003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上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32]a.將定位頭5通過銷釘52及螺釘51固定安裝在連接塊3上;調整調節螺釘21與伸縮套22之間的相對位置及固定螺母的位置使臺面與連接塊之間的距離與待加工工件的高度相符;
[0033]b.控制電路使第一換向閥71上的電磁閥得電,壓縮氣體進入第一氣缸72的右端,第一拉杆73向左推動導向套筒63,從而帶動螺紋墊塊62、連接塊3及定位頭5 —起向左移動,使定位頭5與待加工工件I配合;
[0034]c.控制電路使第二換向閥81上的電磁閥得電,壓縮氣體進入第二氣缸82的上端,第二拉杆83帶動壓緊體84向下運動,使連接塊3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克服支撐組件中彈簧24的彈簧力後,從而使定位頭5將工件I壓緊,此時,可對待加工工件I進行加工;
[0035]d.待加工工件I加工完成後,控制電路使第二換向閥81上的電磁閥失電,壓縮氣體進入第二氣缸82的下端,第二拉杆83推動壓緊體84向上運動,以撤銷壓緊體84對連接塊3的作用力,從而使定位頭5不壓緊工件;
[0036]e.控制電路使第一換向閥71上的電磁閥失電,壓縮氣體進入第一氣缸72的左端,第一拉杆73向右拉動導向套筒63,從而帶動螺紋墊塊62、連接塊3及定位頭5 —起向右移動,使定位頭5與加工後的工件I分開。
[0037]以上公開的僅為本申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本申請並非局限於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在本申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臺面、連接塊、定位頭、傳動組件、支撐組件、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所述定位頭與所述連接塊連接,所述傳動組件包括螺紋套筒、螺紋墊塊、固定螺母和導向套筒,所述螺紋墊塊包括依次連接的螺紋部、連接部和導向部,所述螺紋套筒設置在所述連接塊上,所述螺紋部的上部與所述螺紋套筒螺紋連接,所述螺紋部的下部與所述固定螺母螺紋連接,所述連接部嵌設在所述導向套筒中,所述連接部可相對所述導向套筒轉動,所述檯面上設有可容所述導向部滑動的滑槽,所述導向部設置在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一驅動組件包括第一換向閥、第一壓縮空氣和第一氣缸,第一壓縮空氣與第一換向閥連接,第一換向閥分別與第一氣缸的兩端連接,第一氣缸內的第一活塞通過第一拉杆與所述導向套筒連接,通過第一拉杆可帶動所述導向套筒左右移動,所述第二驅動組件包括第二換向閥、第二壓縮空氣、壓緊體和第二氣缸,第二壓縮空氣與第二換向閥連接,第二換向閥分別與第二氣缸的兩端連接,壓緊體的底面與連接塊的頂面抵接,壓緊體的下端與通過第二拉杆與第二氣缸的第二活塞連接,通過第二拉杆可帶動所述壓緊體上下移動,所述支撐組件設置在檯面上,所述支撐組件的頂面與連接塊底面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組件包括底座、彈簧、伸縮套和調節螺釘,所述底座設置在所述檯面上,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底座的凹槽內,所述伸縮套的下端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伸縮套的底面與所述彈簧的上端抵接,所述調節螺釘與所述伸縮套內的螺紋連接,調節螺釘的頂面與所述連接塊的底面接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壓緊體包括壓緊部和連接杆,壓緊部和連接杆連接,連接杆穿設在連接塊的槽或孔中,壓緊部的底面與連接塊的頂面抵接,連接杆的下端與通過第二拉杆與第二氣缸的第二活塞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頭通過銷釘及螺釘與所述連接塊連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部為圓柱體,所述導向套筒為圓環,所述圓柱體嵌設在所述圓環中,且所述圓柱體可相對所述圓環轉動。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螺母包括至少兩個螺母。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頭與待加工工件相配合。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頭為圓柱體,所述待加工工件上設有可容所述圓柱體凸伸進入的圓柱形凹槽。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向定位自動裝夾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彈簧包括矩形彈簧。
【文檔編號】B23Q3/00GK203804589SQ201420191833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8日
【發明者】王成 申請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