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洗淨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10:09:36 3
專利名稱:餐具洗淨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洗淨餐具的餐具洗淨機。
以往的這種餐具洗淨機結構如圖8或圖9所示。即,圖8所示的餐具洗淨機是一種將蓋體1開閉自如地安裝在餐具洗淨機本體2的下部、遮住餐具洗淨機本體2的前面開口部的前開式的餐具洗淨機,圖9所示的餐具洗淨機是一種將蓋體3開閉自如地安裝在餐具洗淨機本體4的上部後方、遮住餐具洗淨機本體4的上面開口部的上開式的餐具洗淨機。它們都安放在廚房料理臺上使用。
一般我們都知道餐具洗淨機的基本動作,這裡簡單敘述之使用者打開蓋體1或3,在設於餐具洗淨機本體內的洗淨槽上的餐具筐中放入髒餐具類,一旦關閉蓋體1或3開始運轉餐具洗淨機,則洗淨水經加熱器加熱而從配置在洗淨槽底部上的洗淨噴嘴向餐具噴射,進行衝掉餐具上髒物的洗淨過程。然後,洗淨槽內的蒸氣從設在蓋體1、3上的排氣口5、6向圖8中前方、圖9中上方排出,進行弄乾餐具的乾燥過程,運轉結束。
但是,在上述的現有的結構中,對於圖8所示的前開式餐具洗淨機,因在打開蓋體1的狀態下佔去了餐具洗淨機本體2的前方空間,故不能橫向地放置在廚房料理臺上,而朝前放置時,打開的蓋體1則妨礙人的通行,且當將廚房料理臺的髒餐具放入餐具洗淨機本體2內時因離開一定距離而難以放入,從而有容易弄髒地面的問題。
而對於圖9所示那樣的上開式餐具洗淨機,雖然橫向、前向都可安放在廚房料理臺上,但因蓋體3向上方打開,故餐具洗淨機本體4的上方要有空間,在有較低的吊櫥等情況下不能設置,且有因在乾燥中從排氣口6向上方排出的蒸氣而腐蝕吊櫥等之虞。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餐具洗淨機,其在打開蓋體的狀態下,可將多餘的所需餐具洗淨機本體以外的設置空間抑制得較小,從而可有效利用廚房料理臺所限定的設置空間,且可使設置形態多樣化。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餐具洗淨機的結構是,餐具洗淨機本體內設有在前方具有開口部的洗淨槽,由將上端部軸支承在餐具洗淨機本體上部的蓋體可上開地遮住開口部,蓋體包括上蓋和下蓋,它們相互間旋轉自如地連接成為中間可折彎的狀態。
由此,在打開蓋體的狀態下,可將多餘的所需餐具洗淨機本體以外的設置空間抑制得較小,從而可有效利用廚房料理臺所限定的設置空間,且可使設置形態多樣化。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1的餐具洗淨機,具有在前方設有開口部的洗淨槽;內設該洗淨槽的餐具洗淨機本體;將上端部軸支承在該餐具洗淨機本體的上部、可上開式地遮住所述開口部的蓋體,所述蓋體包括上蓋和下蓋,它們相互間旋轉自如地連接成為中間可折彎的狀態,與開閉由1塊構成的蓋體相比,在蓋體開閉時可將多餘的所需餐具洗淨機本體以外的設置空間抑制得較小,在廚房料理臺上可前向設置、橫向設置,從而可有效地利用被限定的設置空間,且可使設置形態多樣化。
技術方案2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中,餐具洗淨機本體具有與所設置的廚房料理臺的進深相一致的橫向寬度尺寸,在該設置形態下可從廚房料理臺的側面側開閉蓋體,可將廚房料理臺的設置空間全部用作為餐具洗淨機本體的設置空間,即使在狹窄的場所,也可確保足夠的餐具洗淨機本體的容量,且在將廚房料理臺的髒餐具放入餐具洗淨機內時距離縮短,因此,放入方便,也不會弄髒地面。
技術方案3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或2中,在洗淨槽的開口部端面的至少上方部具有向後方後退的傾斜,在蓋體關閉狀態下外表的壓迫感減少,可提高外觀性,並可在打開狀態下獲得寬大的洗淨槽的開口部,可容易取出、放入餐具。
技術方案4是,在上述技術方案3中,蓋體設定成打開時的位置靠自重而向打開方向施力,以增加打開狀態下的蓋體的穩定性,可防止因取出、放入餐具時的衝擊而關閉蓋體的現象,並可獲得寬大的洗淨槽的開口部,從而可容易地放取餐具。
技術方案5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4中,將把手部設在蓋體的中間折彎部分附近,可降低蓋體開閉操作時所需的操作力,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技術方案6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5中,在上蓋的下端部設置向下方延伸的壁部,在關閉蓋體的狀態下該壁部從前方遮住下蓋的上端部,當使用者關閉蓋體時,在按壓把手部以外部位的情況下,也難以在中間折彎部夾住手指和手掌。
技術方案7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6中,設有在蓋體的關閉狀態下從洗淨槽內方將上蓋的下端部與下蓋的上端部之間予以密封的密封件,可防止洗淨機運轉時水從中間折彎部漏出。
技術方案8是,在上述技術方案7中,在上蓋的下端部及下蓋的上端部上,設置向洗淨槽的內方側突出、從上下方向包圍密封件的洗淨液遮蔽部,可進一步提高洗淨機運轉時中間折彎部的密封性。
技術方案9是,在上述技術方案1~3中,在蓋體的下蓋上設置向後方延伸的支承構件,在洗淨槽或餐具洗淨機本體的開口部側面側設置可大致上下地滑動導向所述支承構件後方部的導向部,在蓋體開閉操作時可限制下蓋的動作,從而可穩定動作以提高使用方便性,並可防止額外的負荷作用在蓋體的軸支承部上的現象,使強度提高。
技術方案10是,在上述技術方案9中,蓋體的下蓋下部的移動軌跡在鉛垂方向存在於洗淨槽的開口部內,在洗淨運轉中當打開蓋體時,即使附著在蓋體內面上的洗淨水順著從下蓋的下端滴下也可回收在洗淨槽內,可防止弄溼餐具洗淨機的周圍。
技術方案11是,在上述技術方案9或10中,在支承構件的後方端具有低摩擦係數的滑動體,可降低蓋體開閉操作時所需的操作力,可提高使用方便性,並可提高開閉時的耐久強度。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1實施例的餐具洗淨機的縱剖視圖;圖2是表示該餐具洗淨機的設置狀態的側視圖;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第2實施例的餐具洗淨機的設置狀態的立體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3實施例的餐具洗淨機的側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4實施例的餐具洗淨機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5實施例的餐具洗淨機的縱剖視圖;圖7是該餐具洗淨機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橫剖視圖;圖8是現有的餐具洗淨機的一例子的立體圖;圖9是現有的餐具洗淨機的另一例子的立體圖。
下面,就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說明。
(實施例1)如
圖1所示,將餐具類22容納在洗淨槽21的內部,在底部儲存洗淨水,並且前方為開口部。洗淨噴嘴23旋轉自如地支承在洗淨槽21內,以將洗淨泵24送入的洗淨水噴向餐具類22。洗淨泵24由電動機25驅動。加熱器26配設在洗淨槽21的底部上,以加熱洗淨水。餐具洗淨機本體27內設有洗淨槽21,在該餐具洗淨機本體27的上部軸支承著蓋體28的上端部29,且可上開地遮住洗淨槽21的開口部。該蓋體28由上蓋30與下蓋31構成,在中間折彎部32處呈中間可折彎的狀態地將它們相互間連接成旋轉自如,在蓋體28的中間折彎部32附近設置把手部33。另外,如圖2所示,洗淨槽21的開口端面34在至少上方部具有向後方後退的傾斜。
現說明上述結構的動作。使用者向上方打開蓋體28,將餐具類22放置於餐具筐35中並置於洗淨槽21內,放入洗滌劑後,開始運轉餐具洗淨機,首先,將規定量的自來水注入洗淨槽21的底部,然後向電動機25及加熱器26通電,洗淨水被加熱並利用洗淨泵24而從洗淨噴嘴23噴向餐具類22,進行衝去餐具22上汙垢的洗淨過程。然後,排出洗淨水,在漂洗過程後,洗淨槽21內的蒸氣從排氣口38向前方排出,進行弄乾餐具的乾燥過程。
當蓋體28向上方打開時,由於其在中間折彎部32處中間折彎地打開,故不需要餐具洗淨機本體27前方的多餘的空間,上方的空間也只要較小就可以了。因此,如圖2所示,即使橫向設置在廚房料理臺36上也不會佔去料理臺。另外,即使吊櫥37較低也可設置的情況增加,且因乾燥中的蒸氣從排氣口38向前方排出,故無弄溼吊櫥37底部而使其腐蝕之虞。
另外,在前向設置在廚房料理臺36上的情況下(未圖示),也可有效使用前方的空間,打開的蓋體28不會影響人的通行。
接著,當使用者握持把手部33而打開蓋體28時,若把手部33設在離開中間折彎部32的位置、例如下蓋31的下部39等上,那麼,蓋體28不中間折彎而使上蓋30與下蓋31成為一體地以1塊蓋體的方式打開,則難以打開且需較大的操作力。但是,通過將把手部33設在蓋體28的中間折彎部32附近,就可使下蓋31具有自然中間折彎的動作,可一邊保持蓋體28的中間折彎狀態一邊以較輕的力而將其打開。
關閉蓋體28時也一樣,若將把手部33設在離開中間折彎部32的下部39等上,那麼,僅下蓋31朝跟前旋轉而使關閉動作不自然,但通過將把手部33設在蓋體28的中間折彎部32附近,則可保持蓋體28的中間折彎狀態而自然地將其關閉。
因此,通過將把手部33設在蓋體28的中間折彎部32附近,就可使蓋體28的開閉操作自然而降低操作力,並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另外,因在洗淨槽21的開口端面34的至少上方部具有向後方後退的傾斜,且在蓋體28關閉的狀態下餐具洗淨機27的前面隨著向上方而後退,故外表的壓迫感減少,可提高外觀性,在蓋體28打開的狀態下,可擴大洗淨槽21的開口部,可容易地放取洗淨槽21裡面上部的餐具22,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實施例2)如圖3所示,餐具洗淨機本體40具有與所設置的廚房料理臺41的進深尺寸D一致的橫向寬度尺寸W,在將餐具洗淨機本體40設置在廚房料理臺41上的狀態下,可從廚房料理臺41的側面側開閉蓋體42。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
在上述結構中,由於使餐具洗淨機本體40的橫向寬度尺寸W與所設置的廚房料理臺41的進深寬度尺寸D相一致,故可將廚房料理臺41橫向的空間43全部用作為餐具洗淨機本體40的設置空間,即使在狹窄的場所,也可確保足夠的餐具洗淨機本體40的容量,另外,在將餐具洗淨機本體40設置在廚房料理臺41上的狀態下,由於可從廚房料理臺41的側面側開閉蓋體42,故在將廚房料理臺41上的髒餐具放入餐具洗淨機中時,幾乎不使整體移動就可放入,可方便放入餐具,且不會有因髒餐具而弄髒地面的現象。
(實施例3)如圖4所示,蓋體44設定成其打開時的位置靠自重而受到打開蓋體44的方向的施力。即,在打開蓋體44的狀態下,蓋體44的重心因開閉支點45而位於相對洗淨槽的開口端面46的後方。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
在上述結構中,當打開蓋體44時,蓋體44因其自重而向打開蓋體44的方向移動,重心G位於開閉支點45的後方,故可增加蓋體44的穩定性。因此,可防止因放取餐具47時的衝擊而關閉蓋體44的現象,並可防止洗淨槽的開口部被蓋體44的下部48遮住的現象,從而可容易地放取洗淨槽裡面上部的餐具47,並可方便放入餐具47。
(實施例4)如圖5所示,中間可折彎狀態地將上蓋50與下蓋51相互間連接成旋轉自如,如此構成蓋體49,在上蓋50的下端部52上設置向下方延伸的壁部53,在關閉蓋體49的狀態下,該壁部53從前方遮住下蓋51的上端部54。
另外,密封件55是,在蓋體49的關閉狀態下,從洗淨槽內方將上蓋50的下端部52與下蓋51的上端部54間密封。另外,遮蔽部56設在上蓋50的下端部52上,遮蔽部57設在下蓋51的上端部54上,所述遮蔽部56、57向洗淨槽內方側突出,從上下方向包圍密封件55,以遮住洗淨液。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
在上述結構中,當使用者關閉蓋體49時,按壓把手部58來將其關閉,但若無意按壓把手部58以外的部位、例如上蓋50的下端部52時,容易在中間折彎部59的上蓋50與下蓋51的間隙處夾住手指和手掌。因此,通過由壁部53從前方遮住下蓋51的上端部54,就可將上蓋50與下蓋51的間隙從上下方向轉變成前後方向,在中間折彎部59處難以夾住手指和手掌。另外,通過在下蓋51的上端部54上設置截面為圓弧狀部,那麼,既改善了外觀性,而且即使手指被夾住也能減少痛感。
另外,上蓋50與下蓋51相互間因由中間折彎軸60連接成旋轉自如,因此,若不密封間隙,洗淨水會從中間折彎部59漏向機外。因此,在蓋體49關閉狀態下,安裝在上蓋50上的密封件55的唇緣61緊貼在下蓋51的洗淨槽內方的上端部62上,不會增大關閉蓋體49時的操作力就可密封,並可防止水在運轉中從中間折彎部59處漏出。
另外,在洗淨運轉中,洗淨水沿上蓋50的內面63落下,並沿下蓋51的內面64向上噴起。因此,可由向洗淨槽內方側突出的遮蔽部56及57來防止所述水流直接噴到密封件55上,從而可進一步提高運轉中的中間折彎部59的密封性。
(實施例5)如圖6所示,在蓋體65的下蓋66上設有向後方延伸的支承構件67,在洗淨槽68或餐具洗淨機本體69的開口部70的側面側71上設有可大致上下地滑動導向所述支承構件67後方部72的導向部73。另外,蓋體65的下蓋66下端部74的移動軌跡在鉛垂方向存在於洗淨槽68的開口部70內。另外,如圖7所示,支承構件67的後方端75上設有低摩擦係數的滑動體76,該滑動體76利用設在洗淨槽68的開口部70側面側71上的導向部73而大致上下作滑動導向。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
在上述結構中,因下蓋66利用中間折彎軸77而與上蓋78連接成旋轉自如,故若不某種程度地限制下蓋66下部79的軌跡,則當使用者握持把手部80打開蓋體65時,蓋體65隨打開方向不中間折彎而使上蓋78與下蓋66成為一體地以1塊蓋體的方式打開,故難以打開,且需較大的操作力。
另外,關閉蓋體65時也一樣,僅下蓋66朝跟前旋轉,下蓋66的下部79按壓鉤掛在洗淨槽68側,在軸支承部81上作用異常的負荷,會使關閉動作不自然。
因此,通過由導向部73來限制下蓋66下部79的前後方向的動作,在蓋體65的開閉間賦予大致上下方向的軌跡,則可實現穩定的蓋體65的開閉操作,可提高使用方便性,並可防止在蓋體65的軸支承部81上作用額外的負荷,使強度提高。
另外,當在洗淨運轉中打開蓋體65時,即使附著在蓋體65內面82上的洗淨水順著從下蓋66下端部74滴下,因下蓋66下端部74的移動軌跡在鉛垂方向存在於洗淨槽68的開口部70內而可回收到洗淨槽68內,故可防止弄溼餐具洗淨機周圍的現象。
另外,支承構件67的後方端75上設有低摩擦係數的滑動體76,支承構件67如圖7所示,設在下蓋66的洗淨槽68側內面的下部83上,並向後方(洗淨槽側)延伸。設在其後方端75上的滑動體76利用設在洗淨槽68的開口部70側面側71上的導向部73而大致上下作滑動導向。
蓋體65在開閉時,雖然滑動體76與導向部73不斷接觸、滑動,但摩擦被抑制得較低,故可降低蓋體65在開閉操作時所需的操作力,可提高使用方便性,還可提高開閉時的耐久強度。
如上所述,採用技術方案1的發明,因具有在前方設有開口部的洗淨槽;內設該洗淨槽的餐具洗淨機本體;將上端部軸支承在該餐具洗淨機本體的上部、可上開式地遮住所述開口部的蓋體,而所述蓋體包括上蓋和下蓋,它們相互間旋轉自如地連接成為中間可折彎的狀態,因此,與開閉由1塊構成的蓋體相比,在蓋體開閉時可將多餘的所需餐具洗淨機本體以外的設置空間抑制得較小,從而可有效地利用被限定的設置空間,且可使設置形態多樣化。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2的發明,因餐具洗淨機本體具有與所設置的廚房料理臺的進深相一致的橫向寬度尺寸,在該設置形態下可從廚房料理臺的側面側開閉蓋體,故可將廚房料理臺的設置空間全部用作為餐具洗淨機本體的設置空間,即使在狹窄的場所,也可確保足夠的餐具洗淨機本體的容量,且在將廚房料理臺的髒餐具放入餐具洗淨機內時距離縮短,因此,放入方便,也不會弄髒地面。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3的發明,由於在洗淨槽的開口部端面的至少上方部具有向後方後退的傾斜,故在蓋體關閉狀態下外表的壓迫感減少,可提高外觀性,並可在打開狀態下獲得寬大的洗淨槽的開口部,可容易取出、放入餐具。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4的發明,因蓋體設定成打開時的位置靠自重而向打開方向施力,故增加打開狀態下的蓋體的穩定性,可防止因取出、放入餐具時的衝擊而關閉蓋體的現象,並可獲得寬大的洗淨槽的開口部,從而可容易地放取餐具。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5的發明,因把手部設在蓋體的中間折彎部分附近,故可降低蓋體開閉操作時所需的操作力,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6的發明,因在上蓋的下端部設置向下方延伸的壁部,在關閉蓋體的狀態下該壁部從前方遮住下蓋的上端部,故當使用者關閉蓋體時,在按壓把手部以外部位的情況下,也難以在中間折彎部夾住手指和手掌。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7的發明,因設有在蓋體的關閉狀態下從洗淨槽內方將上蓋的下端部與下蓋的上端部之間予以密封的密封件,故可防止洗淨機運轉時水從中間折彎部漏出。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8的發明,因在上蓋的下端部及下蓋的上端部上設置向洗淨槽的內方側突出、從上下方向包圍密封件的洗淨液遮蔽部,故可進一步提高洗淨機運轉時中間折彎部的密封性。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9的發明,由於在蓋體的下蓋上設置向後方延伸的支承構件,在洗淨槽或餐具洗淨機本體的開口部側面側設置可大致上下地滑動導向所述支承構件後方部的導向部,故在蓋體開閉操作時可限制下蓋的動作,從而可穩定動作以提高使用方便性,並可防止額外的負荷作用在蓋體的軸支承部上的現象,使強度提高。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10的發明,由於蓋體的下蓋下部的移動軌跡在鉛垂方向存在於洗淨槽的開口部內,故在洗淨運轉中當打開蓋體時,即使附著在蓋體內面上的洗淨水順著從下蓋的下端滴下也可回收在洗淨槽內,可防止弄溼餐具洗淨機的周圍。
另外,採用技術方案11的發明,由於在支承構件的後方端具有低摩擦係數的滑動體,故可降低蓋體開閉操作時所需的操作力,可提高使用方便性,並可提高開閉時的耐久強度。
權利要求1.一種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具有在前方設有開口部的洗淨槽;內設該洗淨槽的餐具洗淨機本體;將上端部軸支承在該餐具洗淨機本體的上部、可上開式地遮住所述開口部的蓋體,所述蓋體包括上蓋和下蓋,它們相互間旋轉自如地連接成為中間可折彎的狀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餐具洗淨機本體具有與所設置的廚房料理臺的進深相一致的橫向寬度尺寸,在該設置形態下可從廚房料理臺的側面側開閉蓋體。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在洗淨槽的開口部端面的至少上方部具有向後方後退的傾斜。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蓋體設定成打開時的位置靠自重而向打開方向施力。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把手部設在蓋體的中間折彎部分附近。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在上蓋的下端部設置向下方延伸的壁部,在關閉蓋體的狀態下該壁部從前方遮住下蓋的上端部。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設有在蓋體的關閉狀態下從洗淨槽內方將上蓋的下端部與下蓋的上端部之間予以密封的密封件。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在上蓋的下端部及下蓋的上端部上,設置向洗淨槽的內方側突出、從上下方向包圍密封件的洗淨液遮蔽部。
9.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在蓋體的下蓋上設置向後方延伸的支承構件,在洗淨槽或餐具洗淨機本體的開口部側面側設置可大致上下地滑動導向所述支承構件後方部的導向部。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蓋體的下蓋下部的移動軌跡在鉛垂方向存在於洗淨槽的開口部內。
11.如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餐具洗淨機,其特徵在於,在支承構件的後方端具有低摩擦係數的滑動體。
專利摘要一種餐具洗淨機,其本體27內設有在前方具有開口部的洗淨槽21,利用將上端部29軸支承在餐具洗淨機本體27的上部上的蓋體28可上開地遮住開口部,蓋體28由上蓋30與下蓋31構成,它們相互間旋轉自如地連接成為中間可折彎的狀態。採用該餐具洗淨機,可在打開蓋體的狀態下將多餘的所需的餐具洗淨機本體以外的設置空間抑制得較小,從而有效地利用廚房料理臺所限定的設置空間,並可使設置形態多樣化。
文檔編號A47L15/42GK2422934SQ00206968
公開日2001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1999年4月14日
發明者梶原裕志, 谷口裕, 木村恭介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