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熱收縮機的輸送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5 14:17:1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包裝設備,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熱收縮機的輸送結構。
背景技術:
熱收縮機也稱收縮機,熱收縮包裝機,是目前市場比較先進的包裝方法之一。採用收縮膜包裹在產品或包裝件外邊,經過加熱使收縮薄膜裹緊產品或包裝件,充分顯示物品外觀、提高產品的展銷性、增加美觀及價值感。
在現有技術中,熱收縮機上都設置有傳送包裝物的傳送機構,傳送機構上通槽通過傳動輥進行傳送。在傳動輥設置在傳動鏈條上,在傳動輥上都會套設有橡膠套,但是在使用中發現,在包裝物較重時,放置在傳動輥上傳送過程中,由於橡膠套的兩端受力不均勻,導致在傳動輥在運動過程中導致兩端橡膠發生扭轉,以至於橡膠套中部發生扭轉,往往不到一個月就發生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傳動輥不易損壞的熱收縮機輸送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熱收縮機輸送結構,包括用於輸送物品的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傳動鏈,所述傳動鏈上設置有傳動輥,所述傳動輥包括用於與傳動鏈連接的連接輥、套設在連接輥外的橡膠套,所述傳動輥的兩端設置有硬質材料製成的套管,所述輸送裝置還包括有用於支撐傳動輥的支撐條,所述支撐條設置在相對套管的下方,當輸送物在傳動輥上輸送時支撐條與套管接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硬質材料為金屬材料。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硬質材料為65Mn鋼。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傳動鏈上設置有插條,所述連接輥兩端設置有插槽,所述插條插入到插槽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輥從套管兩端伸出,形成插口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輥相對插口端的外壁設置有外倒角。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輥相對插口端位置的插槽內壁上設置有內倒角。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傳動鏈包括若干鏈段和連接板,相鄰所述鏈段通過連接板連接,所述連接板位於鏈段外側,且與鏈段鉸接在一起,所述插條設置在連接板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鏈段包括第一連接端和第二連接端,且其中一個鏈段的第一連接端與另一個鏈段的第二連接端通過連接板連接,所述插條只設置在連接板相對第一連接端處。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傳動鏈首尾相連,所述傳動鏈形成的環狀中空部分設置有將整個傳動鏈繃緊的兩個第一傳動輪和一個第二傳動輪,所述第二傳動輪位於兩個第一傳動輪的形成直線的下方,且位於兩個第一傳動輪的中間位置,所述傳動鏈環繞呈等腰三角形,所述支撐條相對第一傳動輪的端部設置有沿著傳動鏈運動方向導向的倒角。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正常使用過程中,傳動輥主要起到在輸送機構中運輸包裝物的作用,通過傳動鏈的運動,帶動連接在傳動鏈上傳動輥運動,連接輥套設有橡膠套主要起到對包裝物提高摩擦力的作用,對包裝物起到推動作用。在整個包裝物防止到傳動輥上時,會使得整個傳動輥發現形變,現有技術中,一般都會加設支撐條進行支撐,但是由於各處受力不同,就使得與包裝物和支撐條接觸的橡膠套在傳動過程中,橡膠套各處受力不同,導致橡膠套中間部位扭動,導致整個傳動輥的損壞。在本申請中,通過將支撐條設置在傳動輥的兩端,同時,通過硬質材料的套管的設置,在包裝物放置到傳動輥上時,起到支撐作用的是套管,在支撐過程中並沒有與橡膠套接觸,這樣就避免了在使用過程中,橡膠套的扭轉,導致傳動輥損壞,從而大大延長了整個傳動輥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整體結構圖;
圖2為本實施例的傳動鏈結構圖;
圖3為本實施例的傳動杆結構圖;
圖4為本實施例的傳動杆爆炸結構圖;
圖5為本實施例的A處局部放大圖;
圖6為本實施例的鏈段結構圖;
圖7為本實施例的內部結構圖;
圖8為本實施例的支撐條結構圖。
1、傳動鏈;2、傳動輥;3、連接輥;4、橡膠套;5、套管;6、插條;7、插槽;8、插口端;9、外倒角;10、內倒角;11、鏈段;12、連接板;13、第一連接端;14、第二連接端;15、第一傳動輪;16、第二傳動輪;17、支撐條;18、倒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所給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述。
參照圖1至8所示,本實施例的
一種熱收縮機輸送結構,包括用於輸送物品的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傳動鏈1,所述傳動鏈1上設置有傳動輥2,所述傳動輥2包括用於與傳動鏈1連接的連接輥3、套設在連接輥3外的橡膠套4,所述傳動輥2的兩端設置有硬質材料製成的套管5,所述輸送裝置還包括有用於支撐傳動輥2的支撐條17,所述支撐條17設置在相對套管5的下方,當輸送物在傳動輥2上輸送時支撐條17與套管5接觸
在正常使用過程中,傳動輥2主要起到在輸送機構中運輸包裝物的作用,通過傳動鏈1的運動,帶動連接在傳動鏈1上傳動輥2運動,連接輥3套設有橡膠套4主要起到對包裝物提高摩擦力的作用,對包裝物起到推動作用。在整個包裝物防止到傳動輥2上時,會使得整個傳動輥2發現形變,現有技術中,一般都會加設支撐條17進行支撐,但是由於各處受力不同,就使得與包裝物和支撐條17接觸的橡膠套4在傳動過程中,橡膠套4各處受力不同,導致橡膠套4中間部位扭動,導致整個傳動輥2的損壞。在本申請中,通過將支撐條17設置在傳動輥2的兩端,同時,通過硬質材料的套管5的設置,在包裝物放置到傳動輥2上時,起到支撐作用的是套管5,在支撐過程中並沒有與橡膠套4接觸,這樣就避免了在使用過程中,橡膠套4的扭轉,導致傳動輥2損壞,從而大大延長了整個傳動輥2的使用壽命。
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存在多種情況,例如,橡膠套4直接套設在整個連接輥3上,之後直接在橡膠套4上直接套設套管5。
同樣的,也可以在橡膠套4不完全套住整個連接輥3,在連接輥3兩端部分從橡膠套4中露出,之後套管5直接套設在露出部分。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硬質材料為金屬材料。
在硬質材料的選擇上,選擇金屬材料,金屬材料質地較硬,強度較高,具有較好的耐磨性,是理想的硬質材料,同時也能夠多次利用,在橡膠套4磨損需要更換時,可以只需要更換橡膠套4,金屬材質的套管5可以再次使用。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硬質材料為65Mn鋼。
作為硬質材料的進一步優選,選用65Mn鋼,65Mn鋼是一種彈簧鋼,具有較好的韌性,同時具備良好的耐磨性能,套管5在夾持橡膠套4的過程中,能夠有輕微形變,可以使得夾持效果更好。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傳動鏈1上設置有插條6,所述連接輥3兩端設置有插槽7,所述插條6插入到插槽7中。
在安裝過程中,通過傳動鏈1上的插條6,直接插入到位於連接輥3上的插槽7即可實現對於傳動輥2的連接作用。這種連接方式較為方便,易於操作。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連接輥3從套管5兩端伸出,形成插口端8。
通過連接輥3從套管5兩端伸出形成插口端8,這樣就可以在插條6插入到插槽7的過程中,不會對套管5造成影響,即使即使磕碰也只是對於插口端8造成磕碰,對於套管5形成了保護作用。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連接輥3相對插口端8的外壁設置有外倒角9。
通過外倒角9的設置,在橡膠套4套入到連接輥3上時,能夠有一個引導作用,使得套入過程更加流暢和方便。在外倒角9的選擇上可以選用平角也可以是圓角。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連接輥3相對插口端8位置的插槽7內壁上設置有內倒角10。
而在內倒角10的設置,使得在插條6插入到插槽7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一個導向作用,使得插條6在插入過程中更加方便,即使插條6無法完全對準插槽7,也可以通過內倒角10的設置,將插條6引導至內倒角10中。在內倒角10的選擇上可以選用倒平角也可以是圓角。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傳動鏈1包括若干鏈段11和連接板12,相鄰所述鏈段11通過連接板12連接,所述連接板12位於鏈段11外側,且與鏈段11鉸接在一起,所述插條6設置在連接板12上。
鏈段11為傳動鏈1的主要組件,通過連接板12的鉸接,將一個個鏈段11連接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傳動鏈1,而插條6的位置設置在連接板12上,這樣就儘可能減少了在鏈條運動過程中的幹擾,同時能夠固定傳動輥2的效果。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鏈段11包括第一連接端13和第二連接端14,且其中一個鏈段11的第一連接端13與另一個鏈段11的第二連接端14通過連接板12連接,所述插條6隻設置在連接板12相對第一連接端13處。
通過將插條6設置在連接板12相對第一連接端13的位置,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間隔設置的效果,如果在第一連接端13和第二連接端14的位置都設置插條6,這樣就會導致在運輸過程中連接板12的受力過大,從而容易損壞。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傳動鏈1首尾相連,所述傳動鏈1形成的環狀中空部分設置有將整個傳動鏈1繃緊的兩個第一傳動輪15和一個第二傳動輪16,所述第二傳動輪16位於兩個第一傳動輪15的形成直線的下方,且位於兩個第一傳動輪15的中間位置,所述傳動鏈1環繞呈等腰三角形,所述支撐條17相對第一傳動輪16的端部設置有沿著傳動鏈1運動方向導向的倒角18。
通過兩個第一傳動輪15的設置,就能夠將整個收尾相連傳動鏈1處於緊繃狀態,同時第二傳動輪16的設置,能夠使得整個傳動鏈1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的結構,這樣即使發生傳動鏈1鬆動,也能夠使得整個傳動鏈1處於受力平衡的狀態,也避免了傳動鏈1局部受力過大導致斷裂的問題。
同時通過倒角18的設置,在使用過程中,只有在上方的傳動鏈1才起到傳送作用,在傳動鏈剛進經過第一傳動輪16時,能夠在倒角18的作用下,能夠更加平滑地得到支撐條17的支撐,使得整個設備不易損壞,工作過程更加流暢。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