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壓路機偏心振動裝置及其布置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08:17:01

本實用新型屬於壓路機振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壓路機偏心振動裝置及其布置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振動壓路機的振幅大多固定不可調節,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對於不同路基的路段,其對夯擊的耐受力不同,若夯擊力過大,則容易使路基破碎,夯擊力過小,又不容易穩固路基,因此振動壓路機需要針對具體情況施加不同的振幅。近年來,雖然出現了可以調節振動壓路機振幅的活動偏心塊,但是現有的活動偏心塊的結構均較為複雜,不但難以安裝,而且不易調節,同時複雜的活動偏心塊結構容易在振動時損壞。顯然現有振動壓路機的偏心振動機構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亟需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壓路機偏心振動裝置,本裝置中的偏心塊結構簡單,便於安裝,而且在使用時不易損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壓路機偏心振動裝置,本裝置包括兩端設置在振動軸承上的振動軸,本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振動軸上的活動偏心塊組,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包括活動偏心塊、限位環以及固定鍵;所述限位環通過固定鍵固定在所述振動軸上,所述活動偏心塊上設置有與所述限位環上的限位凸塊相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圓心角等於或大於所述限位凸塊的圓心角;當所述限位凹槽的圓心角大於所述限位凸塊的圓心角時,所述限位凹槽與所述限位凸塊相配合使得當所述振動軸正轉或反轉時,所述活動偏心塊分別具有兩個振動極限位置。
優選的,所述限位凹槽和/或限位凸塊的圓心角的角度可變。
優選的,本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振動軸上的固定偏心塊組,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與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彼此獨立設置;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與所述活動偏心塊組互相配合使得當所述振動軸正轉或反轉時,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與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兩者的振動彼此疊加或彼此抵消。
優選的,本裝置中的振動軸上僅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在同一所述振動軸上的位置有如下設置方式:
第一種設置方式,所述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二種設置方式,其中一組活動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其他所有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上述兩種設置方式在安裝時任選其一即可。
優選的,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與活動偏心塊組在同一所述振動軸上的位置有如下設置方式:
第一種設置方式,所述固定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所述活動偏心塊組也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二種設置方式,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所述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三種設置方式,其中一組固定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所述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其他固定偏心塊組也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四種設置方式,所述活動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所述固定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五種設置方式,其中一組活動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所述固定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其他所有活動偏心塊組也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上述五種設置方式在安裝時任選其一即可。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前述壓路機偏心振動裝置的布置結構,其技術方案為:所述振動軸設置為兩根,且兩根振動軸沿著激振器殼體的中心軸線對稱設置;兩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設置位置彼此避讓,且兩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位置有如下設置方式:
第一種設置方式,兩根振動軸上均且僅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
第二種設置方式,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另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固定偏心塊組;
第三種設置方式,一根振動軸上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另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
第四種設置方式,一根振動軸上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另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固定偏心塊組;
第五種設置方式,兩根振動軸上均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
上述五種設置方式在安裝時任選其一即可。
優選的,兩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偏心力矩彼此相等。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另一種根據前述的壓路機偏心振動裝置的布置結構,其技術方案為:所述振動軸設置為四根,且四根振動軸沿著激振器殼體的中心軸線的周向均勻排布;相鄰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設置位置彼此避讓,且四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位置有如下設置方式:
第一種設置方式,四根振動軸上均且僅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
第二種設置方式,至少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其他振動軸上設置有固定偏心塊組;
第三種設置方式,至少一根振動軸上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其他振動軸上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
第四種設置方式,至少一根振動軸上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其他振動軸上設置有固定偏心塊組;
第五種設置方式,四根振動軸上均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
上述五種設置方式在安裝時任選其一即可。
優選的,沿著激振器殼體的中心軸線對稱分布的兩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偏心力矩彼此相等。
優選的,四根所述振動軸分別由齒輪一、齒輪二、齒輪三、齒輪四所驅動;所述齒輪一驅動的振動軸上設置有偏心塊組一,齒輪二驅動的振動軸上設置有偏心塊組二,齒輪三驅動的振動軸上設置有偏心塊組三,齒輪四驅動的振動軸上設置有偏心塊組四,所述偏心塊組一、偏心塊組二、偏心塊組三和偏心塊組四均為固定偏心塊組和活動偏心塊組的組合;所述齒輪一、齒輪二、齒輪三、齒輪四由齒輪五和齒輪六驅動,所述齒輪五或齒輪六則與驅動馬達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
1)本實用新型在活動偏心塊上設置限位凹槽,則當所述活動偏心塊通過限位環上的限位凸塊固定在振動軸上時,由於限位凹槽的圓心角大於所述限位凸塊的圓心角,則當振動軸分別正反轉動時,活動偏心塊由於其中的限位凹槽與限位凸塊的兩種配合位置而出現兩種極限工位,從而活動偏心塊在振動軸分別正反轉動時呈現兩種振動狀態。
由於本實用新型只是簡單的在活動偏心塊上設置限位凹槽,從而極大的簡化了結構,降低了偏心塊的製造與安裝難度,同時由於本實用新型中的活動偏心塊為整體成型,因此使用時不易損壞,在工作時保持了較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當然,也可以在活動偏心塊上設置限位凸塊,而在限位環上設置限位凹槽,同樣能實現兩種振動狀態。
本實用新型可以在振動軸上僅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通過多個不同的活動偏心塊組在振動軸的分布而形成適應工程現場需要的疊加振動。
2)本實用新型中的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組彼此獨立設置,由於活動偏心塊在振動軸分別正反轉動時呈現兩種振動狀態,從而當活動偏心塊與固定偏心塊二者的端面重疊較多時,激振器整體出現較大的激振力;當活動偏心塊與固定偏心塊二者的端面重疊較少時,激振器整體出現較小的激振力,從而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組彼此配合,實現了大小振動狀態的轉變。
同時活動偏心塊上的限位凹槽的圓心角角度可變,這種可變既可以通過活動偏心塊的結構設計而使得限位凹槽的大小可調,從而限位凹槽的圓心角角度得以改變,也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的限位凹槽的圓心角角度不同的多塊活動偏心塊,並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安裝不同圓心角角度的活動偏心塊,從而使得活動偏心塊在振動軸上的振動狀態得以改變,最終使得激振器的振動狀態發生轉變。
3)本實用新型中的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有多種組合方式,比如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組可以貼靠在一起形成疊合式設計,也可以彼此間隔一段距離形成分離式設計;當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組構成分離式設計時,優選採用對稱分布的結構形式。
正是由於本實用新型中的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組有多種組合,因此本實用新型中的偏心塊的布置位置不同於現有的偏心塊限位布置在振動軸的中部,從而本實用新型中的活動偏心塊組和/或固定偏心塊組的分布式設計在振動時能夠極大地降低振動軸的負荷,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振動軸的振動對兩端振動軸承的負荷和衝擊,從而在保證振動效果的基礎上大大延長了振動軸承的使用壽命,同時也大幅度的降低了激振器內的零部件的故障率。
4)當振動軸設置為兩根時,兩根振動軸在激振器殼體中對稱分布;當振動軸設置為四根時,四根振動軸在激振器殼體中沿殼體中軸線的圓周方向均勻分布。也正是本實用新型中的活動偏心塊組和/或固定偏心塊組的分布式設計,使得多根振動軸上的活動偏心塊組以及固定偏心塊組之間彼此避讓而不會出現幹涉,從而本實用新型中的布置結構不但能夠充分利用激振器殼體內的空間,而且可以實現振動軸的正反兩種轉動狀態下垂直振動、水平振動、斜向振動三種不同的定向振動,同時每種定向振動狀態下的激振力大小也可以調節,由此使得振動壓路機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路基的路段,極大地提高了壓路機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的活動偏心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限位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設置在同一根振動軸上的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組的第一種實施例的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處於正轉高振的偏心塊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中振動軸反向振動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處於反轉低振的偏心塊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7為設置在同一根振動軸上的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組的第二種實施例的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處於正轉高振的偏心塊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7中振動軸反向振動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處於反轉低振的偏心塊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11為設置在同一根振動軸上的活動偏心塊組與固定偏心塊組的第三種實施例的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處於正轉高振的偏心塊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1中振動軸反向振動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3處於反轉低振的偏心塊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帶有兩根振動軸的激振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15中振動軸一上的偏心塊疊加振動狀態示意圖,圖中實線輪廓為兩側對稱分布的活動偏心塊,虛線輪廓為中間的活動偏心塊。
圖17為圖15中振動軸二上的偏心塊疊加振動狀態示意圖,圖中實線輪廓為外側對稱分布的活動偏心塊,虛線輪廓為內側對稱分布的活動偏心塊。
圖18為圖15中振動軸一和振動軸二上的偏心塊總疊加振動狀態示意圖,等式右側第一個圖為振動軸一的活動偏心塊疊加圖,等式右側第二個圖為振動軸二的活動偏心塊疊加圖。
圖19為帶有四根振動軸的激振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註符號的含義如下:
A-活動偏心塊 A1-限位凹槽 B-限位環 B1-限位凸塊
1-驅動馬達+減速機 2-鋼輪 3-激振器支撐軸承
4-左行走振動軸承座 5-振動軸一 6-活動偏心塊一
7-限位滑塊一 8-偏心塊擋環 9-活動偏心塊二
10-限位滑塊二 11-隔套一 12-激振器筒
13-右振動軸承座 14-同步反向機構 15--右行走支撐座
16-振動馬達 17-振動軸承 18-活動偏心塊三
19-限位滑塊三 20-活動偏心塊四 21-限位滑塊四
22-隔套二 23-振動軸二 24-固定鍵
25-振動軸承一 26-固定偏心塊一 27-限位環
28--活動偏心塊 29--振動軸 30--固定偏心塊二
31--振動軸承二 32--限位鍵 33--隔環 34--定位環
35--齒輪一 36--偏心塊組二 37--齒輪二 38--齒輪五
39--齒輪六 40--齒輪三 41--偏心塊組三 42--偏心塊組四
43--齒輪四 44--偏心塊組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如圖1所示,所述活動偏心塊A上設置有與所述限位環B上的限位凸塊B1相配合的限位凹槽A1,所述限位凹槽A1的圓心角α等於或大於所述限位凸塊B1的圓心角β;當所述限位凹槽A1的圓心角α等於所述限位凸塊B1的圓心角β時,所述活動偏心塊A與所述限位環B彼此配合而構成了一個固定偏心塊;當所述限位凹槽A1的圓心角α大於所述限位凸塊B1的圓心角β時,所述限位凹槽A1與所述限位凸塊B1相配合使得當所述振動軸正轉或反轉時,所述活動偏心塊A分別具有兩個振動極限位置。
所述限位凹槽A1的圓心角α的角度可變。本實用新型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多塊活動偏心塊A,此多塊活動偏心塊的限位凹槽的圓心角角度均不相同,比如設置三塊活動偏心塊,第一塊活動偏心塊的限位凹槽的圓心角度為60度,第二塊活動偏心塊的限位凹槽的圓心角度為90度,第三塊活動偏心塊的限位凹槽的圓心角度為120度,而所述限位凸塊B1的圓心角β的大小為30度。工作人員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選擇安裝上述不同圓心角角度的活動偏心塊,從而使得活動偏心塊在振動軸上的振動狀態得以改變,最終使得激振器的振動狀態發生轉變。
當然,本實用新型也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多塊限位環B,此多塊限位環B的限位凸塊B1的圓心角角度均不相同,比如設置三塊限位環B,第一塊限位環B的限位凸塊的圓心角度為15度,第二塊限位環B的限位凸塊的圓心角度為25度,第三塊限位環B的限位凸塊的圓心角度為35度,而所述活動偏心塊的限位凹槽的圓心角α的大小為120度。工作人員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選擇安裝上述不同圓心角角度的限位環,從而使得活動偏心塊在振動軸上的振動狀態得以改變,最終使得激振器的振動狀態發生轉變。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中的不同實施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振動軸上僅設置活動偏心塊組
若振動軸上不設置固定偏心塊組,而只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在同一所述振動軸上的位置有如下設置方式:
第一種設置方式,所述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二種設置方式,其中一組活動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其他所有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上述兩種設置方式在安裝時任選其一即可。
實施例2,同一振動軸上同時設置固定偏心組塊和活動偏心塊組
本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振動軸上的固定偏心塊組,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與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彼此獨立設置;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與所述活動偏心塊組互相配合,使得當所述振動軸正轉或反轉時,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與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兩者的振動彼此疊加或彼此抵消。
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與活動偏心塊組在同一所述振動軸上的位置有如下設置方式:
第一種設置方式,所述固定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所述活動偏心塊組也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二種設置方式,所述固定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所述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三種設置方式,其中一組固定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所述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其他固定偏心塊組也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四種設置方式,所述活動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所述固定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第五種設置方式,其中一組活動偏心塊組設置在振動軸的中部,所述固定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其他所有活動偏心塊組也沿著所述振動軸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的兩側;
上述五種設置方式在安裝時任選其一即可。
對於本實施例中的第四種設置方式,如圖3、5所示,一種壓路機偏心振動裝置,本裝置包括兩端分別設置在振動軸承一25和振動軸承二31上的振動軸29,本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振動軸29上的活動偏心塊組,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包括活動偏心塊28、限位環27以及固定鍵32;所述限位環27通過固定鍵32固定在所述振動軸29上,所述活動偏心塊28上設置有與所述限位環27上的限位凸塊相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圓心角大於所述限位凸塊的圓心角。所述活動偏心塊28通過所述限位凹槽套設在所述限位環27的迴轉外面上,即所述限位環27的限位凸塊設置在所述活動偏心塊28的限位凹槽內,從而當振動軸29在正轉或反轉時,活動偏心塊28在所述限位凸塊限定的方向上滑動,所述活動偏心塊28在所述限位凸塊的兩個限定位置處分別對應於兩個振動極限位置。
如圖3、5所示,所述振動軸29上還設置有固定偏心塊一26和固定偏心塊二30,所述固定偏心塊一26和固定偏心塊二30均通過固定鍵32安裝固定在振動軸29上,且所述固定偏心塊一26和固定偏心塊二30沿著所述振動軸29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29的兩側;固定偏心塊與其對應的固定鍵共同構成固定偏心塊組。
如圖3所示,當振動軸29正轉時,因固定鍵32限位同時帶動固定偏心塊一26、限位環27和固定偏心塊二30整體正轉,在慣性作用力下活動偏心塊28在限位環27上迴轉滑動,當所述限位環27的限位凸塊的一端面與活動偏心塊28的限位凹槽內的一端面接觸,從而出現所述限位環27帶動活動偏心塊28一道正轉,此時固定偏心塊一26、固定偏心塊二30與所述活動偏心塊28端面重疊較多,激振器呈現出最大的離心力(即激振力),如圖4所示。
如圖5所示,當振動軸29反轉時,因固定鍵32限位同時帶動固定偏心塊一26、限位環27和固定偏心塊二30整體反轉,在慣性作用力下活動偏心塊28在所述限位環27上迴轉滑動,當所述限位環27的限位凸塊的另一端面與所述活動偏心塊28的限位凹槽內的另一端面接觸,從而出現所述限位環27帶動所述活動偏心塊28一道反轉,此時固定偏心塊一26、固定偏心塊二30與所述活動偏心塊28端面重疊較少,激振器呈現出最小的離心力(即激振力),如圖6所示。
圖7、9中所示的布置結構所採用的也是本實施例的第四種布置方式,區別在於:圖7、9中的固定偏心塊一26、固定偏心塊二30均緊貼著所述活動偏心塊28安裝固定,即圖7、9中的固定偏心塊一26、活動偏心塊28、固定偏心塊二30呈現一種依次貼靠在一起疊合式設計;而圖3、5中的固定偏心塊一26、活動偏心塊28、固定偏心塊二30呈現一種依次間隔較長距離的拉開式設計。
對於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種設置方式,如圖11、13所示,一種壓路機偏心振動裝置,本裝置包括兩端分別設置在振動軸承一25和振動軸承二31上的振動軸29,本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振動軸29上的兩個活動偏心塊組,兩個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所述振動軸29的中心對稱設置在振動軸29的兩側。
每一個所述活動偏心塊組均包括活動偏心塊28、限位環27以及固定鍵32;所述限位環27通過固定鍵32固定在所述振動軸29上,所述活動偏心塊28上設置有與所述限位環27相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圓心角大於所述限位環27的圓心角。所述活動偏心塊28通過所述限位凹槽套設在所述限位環27的迴轉外面上,即所述限位環27的限位凸塊設置在所述活動偏心塊28的限位凹槽內,從而當振動軸29在正轉或反轉時,活動偏心塊28在所述限位環27限定的方向上滑動,所述活動偏心塊28在所述限位環27的兩個限定位置處分別對應於兩個振動極限位置。
如圖11所示,當振動軸29正轉時,固定偏心塊一26、固定偏心塊二30與兩個所述活動偏心塊28端面重疊較多,激振器呈現出最大的離心力(即激振力),如圖12所示。
如圖13所示,當振動軸29反轉時,固定偏心塊一26、固定偏心塊二30與兩個所述活動偏心塊28端面重疊較少,激振器呈現出最小的離心力(即激振力),如圖14所示。
對於本實施例中的布置結構,固定偏心塊與活動偏心塊均獨立設計,活動偏心塊不受固定偏心塊位置的限制,或者說,固定偏心塊也不受活動偏心塊位置的限制,從而固定偏心塊與活動偏心塊的布設均靈活多變,有利於適應複雜的工程現場的實際情況。
實施例3,在不同振動軸上設置活動偏心塊組和/或固定偏心組塊
實施例3.1所述振動軸設置為兩根,兩根振動軸沿著激振器殼體的中心軸線對稱設置;兩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設置位置彼此避讓,兩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偏心力矩彼此相等。兩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位置有如下設置方式:
第一種設置方式,兩根振動軸上均且僅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
第二種設置方式,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另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固定偏心塊組;
第三種設置方式,一根振動軸上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另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
第四種設置方式,一根振動軸上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另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固定偏心塊組;
第五種設置方式,兩根振動軸上均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
上述五種設置方式在安裝時任選其一即可。
對於第一種設置方式,如圖15所示,激振器筒12中設置有兩根振動軸:振動軸一5和振動軸二23。振動軸一5上設置有三組活動偏心塊組,其中一組活動偏心塊組套設在振動軸一5中部,另兩組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振動軸一5的軸中心對稱分布在振動軸一5的兩側。振動軸二23上設置有四組活動偏心塊組,四組活動偏心塊組包括兩組質量較大的活動偏心塊組和兩組質量較小的活動偏心塊組,兩組質量較大的活動偏心塊組沿著振動軸二23的軸中心對稱分布在振動軸二23的兩側,兩組質量較小的活動偏心塊組布設在兩組質量較大的活動偏心塊組的內側,且兩組質量較小的活動偏心塊組也沿著振動軸二23的軸中心對稱分布在振動軸二23的兩側。
振動軸一5和振動軸二23上的活動偏心塊組採用交叉對稱設計,這樣振動軸一5和振動軸二23上的活動偏心塊組在同步反向轉動時不會出現幹涉。
每一個活動偏心塊組均由活動偏心塊、限位環、固定鍵、偏心塊擋環等組成。限位環是通過固定鍵固定在振動軸上,振動軸轉動時帶動限位環一起轉動;所述活動偏心塊上設置有與所述限位環上的限位凸塊相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圓心角大於相對應的所述限位凸塊的圓心角。所述活動偏心塊通過所述限位凹槽套設在所述限位環的迴轉外面上,即所述限位環上的限位凸塊設置在所述活動偏心塊的限位凹槽內,從而當振動軸在正轉或反轉時,活動偏心塊在所述限位凸塊限定的方向上滑動,所述活動偏心塊在所述限位凸塊的兩個限定位置處分別對應於兩個振動極限位置。
實施例3.2所述振動軸設置為四根,且四根振動軸沿著激振器殼體的中心軸線的周向均勻排布;相鄰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設置位置彼此避讓。如圖19所示,圖19中的四根所述振動軸(圖中未標出)分別由齒輪一35、齒輪二37、齒輪三40、齒輪四43所驅動;相應的,齒輪一35帶動偏心塊組一44轉動,齒輪二37帶動偏心塊組二36轉動,齒輪三40帶動偏心塊組三41轉動,齒輪四43帶動偏心塊組四42轉動。所述偏心塊組一44、偏心塊組二36、偏心塊組三41和偏心塊組四42在本實施例中均為固定偏心塊組和活動偏心塊組的組合。所述齒輪一35、齒輪二37、齒輪三40、齒輪四43則是由齒輪五38和齒輪六39驅動,所述齒輪五38或齒輪六39則與驅動馬達相連接,從而驅動馬達帶動齒輪五38和齒輪六39動作,實現四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同步反向振動。
四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位置有如下設置方式:
第一種設置方式,四根振動軸上均且僅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
第二種設置方式,至少一根振動軸上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其他振動軸上設置有固定偏心塊組;
第三種設置方式,至少一根振動軸上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其他振動軸上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
第四種設置方式,至少一根振動軸上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其他振動軸上設置有固定偏心塊組;
第五種設置方式,四根振動軸上均同時設置有活動偏心塊組和固定偏心塊組;
上述五種設置方式在安裝時任選其一即可。
優選的,沿著激振器殼體的中心軸線對稱分布的兩根所述振動軸上的偏心塊組的偏心力矩彼此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