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熱量供給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10:31:26 1
專利名稱:一種熱量供給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熱量供給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有機固體廢棄物熱處理過程中的
熱量供給裝置。
背景技術:
有機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有多種單元技術,但都有不足或不合適之處。為此,本公司發明了一種熱水解處理方法,相關發明專利名稱為一種汙泥管式熱水解處理方法及其裝置(申請號:201010247557. 7),該專利目前處於實審階段。在熱處理有機固體廢棄物的過程中,有的用飽和蒸汽間接或直接供熱,有的用熱載體間接供熱等。但都存在一個熱能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即在燃料燃燒供熱的過程中總有一部分熱量隨著燃燒尾氣損失於環境之中。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在技術中所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出得一種新型的熱量供給裝置,用於有機固體廢棄物熱水解裝置的供熱,以提高天然氣的熱能利用率。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熱量供給裝置,為立式結構,其包括一供熱器殼體和設置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外壁上的水夾套以及一安裝在所述供熱器殼體上部的燃燒器和布水器,所述布水器通過管道與所述水夾套上部連接;所述供熱器的底部與用熱系統連接;在所述水夾套的下部設置有進水口 ;所述布水器將水分布於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內壁上。所述燃燒器包括一燃燒器殼體和安裝在所述燃燒器殼體頂部的燃燒頭噴嘴,所述燃燒器殼體通過法蘭板安裝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頂部;所述燃燒頭噴嘴接壓縮空氣;在所述燃燒器殼體側壁上部設置有天然氣進口 ;所述燃燒器殼體底部開口,通向所述供熱器殼體內。所述燃燒器殼體由一圓筒和一錐筒焊接而成,圓筒位於錐筒的上部,所述圓筒的頂部設置有一燃燒頭噴嘴安裝板,所述燃燒頭噴嘴安裝在所述燃燒頭噴嘴安裝板上並插入到燃燒器殼體內;所述錐筒上大下小,底部開口,通向所述供熱器殼體內。所述布水器由一環狀布水管構成,該環狀布水管支撐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上部並位於所述燃燒器殼體的外圍;在所述環狀布水管的上部設置有供水管,該供水管與所述水夾套上部連接;在所述環狀布水管的底部間隔設置有若干布水孔,並在環狀布水管的內環處焊接一圈布水板,所述布水孔位於所述布水板的外側;所述布水板向下並向外傾斜延伸至接近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內壁位置。所述布水板的延長線與供熱器殼體的內壁成呈30°夾角。所述布水板的末端與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內壁之間的距離為5mm,以保證供熱器殼體內壁上的水幕均勻分布。
所述布水孔的中心距為10mm。所述布水孔的孔徑為4_6mm。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上部開設有用以安裝打火器的打火器接口。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下部開設有用以安裝測溫元件的測溫元件接口。由於採用了如上的技術方案,本發明的熱量供給裝置由於把天然氣的燃燒熱量全部快速地傳遞給載熱體(混合氣),因此,該燃燒供熱器的熱量傳遞效率高,天然氣的利用率提高了。和目前使用的飽和蒸汽間接或直接供熱,熱載體間接供熱相比,熱量傳遞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都得到了提高,符合我國的產業節能政策。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參見圖1,圖中所示的熱量供給裝置,為立式結構,該熱量供給裝置有三個部件組成。第一個部件是供熱器殼體100,第二個是燃燒器200,第三個部件是布水器300。供熱器殼體100為圓筒形結構,具有一個圓筒形側殼壁110,在圓筒形側殼壁110 的外壁上焊接有一水夾套120。在水夾套120下部位置設置有進水口 130。側殼壁110底部焊接法蘭連接件140,以便和用熱系統連接。側殼壁110頂端焊接法蘭連接件150,以便用緊固件160(螺栓和螺母)和燃燒器200連接。側殼壁110偏下部位置開設有測溫元件接口 170,用以安裝測溫元件。側殼壁110偏上部位置開設有打火器接口 180,用以安裝打火器。燃燒器200具有燃燒器殼體210,該燃燒器殼體210上部為圓筒形殼體,下部為上大下小的錐筒形殼體,圓筒形殼體與錐筒形殼體焊接為一體,錐筒形殼體的底端是敞口的, 通向供熱器殼體100內部。圓筒形殼體頂端焊接一塊圓板,圓板中間插入燃燒頭噴嘴220, 並焊接在圓板上。燃燒頭噴嘴220頂端是焊接帶有法蘭的壓縮空氣進口 230,與壓縮空氣管線連接。燃燒頭殼體210的圓柱形殼體中間位置設置天然氣進口對0,用法蘭和天然氣管線連接。布水器300安裝在供熱器殼體100內,並支撐在圓筒形側殼壁110的上部,布水器 300由一環狀布水管310構成,環狀布水管310的最大外徑略小於圓筒形側殼壁110的內徑,以便環狀布水管310和側殼壁110焊接。在環狀布水管310底部每隔約IOmm的距離開一個4-6mm的布水孔311,以便水均勻分布。在環狀布水管310的內環處焊接一圈布水板330,布水板330向下並向外傾斜延伸至接近供熱器殼體100的側殼壁110內壁位置,布水板330和側殼壁110呈30°夾角,並要求布水板330的末端與側殼壁110之間的最近距離為5mm,以保證側殼壁110內壁上的水幕均勻分布。在圓環310的上部焊接一根供水管320,供水管320的另一頭和水夾套120 的頂部焊接在一起,保證布水器供水正常。本發明的工作過程如下
當壓縮空氣壓力達到1. 0-4. OMPa時,調節與燃燒器200上的壓縮空氣進口 230相連的壓縮空氣管中空氣流量控制系統,使少量空氣進入燃燒器殼體100。這時調節有一定壓力(0. 2-3. OMPa)的與燃燒器200上的天然氣進口 240相連的天然氣流量控制系統,同時啟動接在打火器接口 180上的打火器,把少量進入供熱器殼體100的天然氣點燃,進行燃燒。確認供熱器已燃燒供熱後,啟動供熱器進水泵,當水泵出水口壓力達到1.0-4. OMI^a時, 調節與進水口 130相連的水管中的水流量控制系統,使少量水經過夾套120再進入布水器 300。布水器300把適量的水均布在側殼壁110的內壁上,形成水幕。當水幕由上往下流動過程中,由於水吸收了燃燒所產生的熱量後氣化,產生蒸汽,水幕消失,變成所需要的含有一定量水蒸汽的混合氣。點火供混合氣後,結合供熱器用戶系統的相關調節使混合氣溫度達到 350-420°C,壓力達到 3. 0-4. OMPa。當混合氣已達到上述要求後,根據需要調節進入該高壓天然氣燃燒供熱器的壓縮空氣、天然氣和水的流量,滿足有機固體廢棄物熱水解所需的熱量。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範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熱量供給裝置,為立式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一供熱器殼體和設置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外壁上的水夾套以及一安裝在所述供熱器殼體上部的燃燒器和布水器,所述布水器通過管道與所述水夾套上部連接;所述供熱器的底部與用熱系統連接;在所述水夾套的下部設置有進水口 ;所述布水器將水分布於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內壁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燃燒器包括一燃燒器殼體和安裝在所述燃燒器殼體頂部的燃燒頭噴嘴,所述燃燒器殼體通過法蘭板安裝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頂部;所述燃燒頭噴嘴接壓縮空氣;在所述燃燒器殼體側壁上部設置有天然氣進口 ;所述燃燒器殼體底部開口,通向所述供熱器殼體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燃燒器殼體由一圓筒和一錐筒焊接而成,圓筒位於錐筒的上部,所述圓筒的頂部設置有一燃燒頭噴嘴安裝板,所述燃燒頭噴嘴安裝在所述燃燒頭噴嘴安裝板上並插入到燃燒器殼體內;所述錐筒上大下小,底部開口,通向所述供熱器殼體內。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布水器由一環狀布水管構成, 該環狀布水管支撐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上部並位於所述燃燒器殼體的外圍;在所述環狀布水管的上部設置有供水管,該供水管與所述水夾套上部連接;在所述環狀布水管的底部間隔設置有若干布水孔,並在環狀布水管的內環處焊接一圈布水板,所述布水孔位於所述布水板的外側;所述布水板向下並向外傾斜延伸至接近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內壁位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布水板的延長線與供熱器殼體的內壁成呈30°夾角。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布水板的末端與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內壁之間的距離為5mm。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布水孔的中心距為10mm。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布水孔的孔徑為4-6mm。
9.如權利要求1至8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上部開設有用以安裝打火器的打火器接口。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熱量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下部開設有用以安裝測溫元件的測溫元件接口。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熱量供給裝置,為立式結構,其包括一供熱器殼體和設置在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外壁上的水夾套以及一安裝在所述供熱器殼體上部的燃燒器和布水器,所述布水器通過管道與所述水夾套上部連接;所述供熱器的底部與用熱系統連接;在所述水夾套的下部設置有進水口;所述布水器將水分布於所述供熱器殼體的側殼壁內壁上。本發明的熱量供給裝置由於把天然氣的燃燒熱量全部快速地傳遞給載熱體(混合氣),因此,該燃燒供熱器的熱量傳遞效率高,天然氣的利用率提高了。和目前使用的飽和蒸汽間接或直接供熱,熱載體間接供熱相比,熱量傳遞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都得到了提高,符合我國的產業節能政策。
文檔編號F24H9/18GK102519140SQ201110443420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7日
發明者孟凡榮, 董獻彬, 詹聞韶, 費傑 申請人:安徽合協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