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10 07:50:41 1
專利名稱: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辦公用品中的紙張的裝訂打孔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辦公用品中的紙張的裝訂往往需要用圓孔打孔機先進行打孔,然後再用圓釘裝訂,其裝訂和打孔過程不能一次實現。為了使用中的方便,人們發明了自動打孔裝訂機,如2002年6月22日公告授權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中公開了一種自動打孔裝訂機,包括殼體、工作檯、面板、打孔機構和裝訂機構,裝訂機構通過由電機等構成的傳動機構傳動來完成裝訂,同時通過電腦控制電路還能夠實現對電機的自動控制,廣泛地應用於各種文件資料的裝訂,但這種自動打孔裝訂機的體積較大,份量較重,不方便攜帶,且結構複雜,成本較高,不適合大眾化的使用需要。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它的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攜帶和使用方便,打孔和裝訂一次完成,適合於大眾化的使用需要。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包括基架和打孔機構,它還包括裝訂機構和圓釘,所述的基架包括一個固定架和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固定架上的衝孔架和裝訂架,所述的裝訂架設置有具有導向槽的導向孔,所述的裝訂機構包括一個壓板和固接在所述的壓板上的壓釘杆,所述的打孔機構穿過所述的導向孔,所述的壓釘杆穿過所述的導向槽,所述的打孔機構與所述的壓釘杆之間設置有連接機構,所述的打孔機構的頭部設置有圓釘,所述的打孔機構與所述的壓板之間設置有第一彈簧,所述的壓板與所述的裝訂架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所述的衝孔架上設置有凹圓孔。
所述的打孔機構包括準直杆、連接杆和打孔衝頭,所述的準直杆上對稱設置有彈片鉤,所述的壓釘杆的下端設置有與所述的彈片鉤配合的鉤槽,所述的鉤槽的上方為一三角形凸塊。
所述的裝訂架包括上裝訂架和下裝訂架,所述的上裝訂架設置有上導向孔和上導向槽,所述的下裝訂架設置有下導向孔和下導向槽,所述的上裝訂架和所述的下裝訂架之間設置有導軌,所述的導軌上設置有與所述的上導向槽和所述的下導向槽相對應的導軌槽。
所述的下導向孔為圓形,所述的上導向孔為矩形,所述的打孔衝頭橫截面為與所述的下導向孔相對應的圓形,所述的準直杆的橫截面為與所述的上導向孔相對應的矩形,所述的準直杆的兩個對稱側面設置有凸臺。
所述的凸臺的下端可以設置有斜坡。
所述的準直杆上還可以設置有限位釘。
所述的圓釘設置在所述的打孔衝頭上,所述的圓釘由圓釘頭和一體連接的圓釘體組成,所述的圓釘體為多個葉片構成的筒形構件,所述的圓釘體呈頭部粗、端部細的圓錐臺形,在所述的圓釘體的末端為一個向外張開的倒圓錐形。
所述的打孔衝頭端部的直徑最好略大於尾部,並以平滑的彎坡過渡。
所述的第二彈簧為圓錐臺形。
所述的打孔衝頭上還可以設置有壓釘塊,所述的壓釘塊位於所述的圓釘與所述的下裝訂架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將裝訂機構和圓釘巧妙地與基架和打孔機構設置在一起,可以方便地一次性完成打孔和裝訂的過程;導向孔和導向槽的作用是保證裝訂機構中的壓釘杆和打孔機構能準直地上下移動;第一彈簧的作用是防止打孔機構彈回;而第二彈簧的作用是使裝訂機構和打孔機構在沒有施加外力時能夠自動恢復到初始狀態;凹圓的作用是使用圓釘葉片能穿過最底的紙張;第二彈簧呈圓錐臺形的作用是提高彈簧的伸縮距離;限位釘的作用是限制打孔機構向下移動的行程;凸臺的作用是防止打孔機構左右移動;凸臺下端的斜坡的作用是裝訂機構向上自動恢復到初始位置時擋住壓釘杆下端的三角形凸塊的斜邊,防止裝訂機構脫出基架;打孔衝頭由粗到細平滑過渡的彎坡可以使圓釘的葉片在裝訂過程中順利地向外展開;壓釘塊的作用是將來自壓釘杆的力均勻傳送到圓釘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正面剖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側面剖視);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圖4為圖2的B-B剖視圖;圖5為圖2的C-C剖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基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上導向孔和上導向槽的形狀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下導向孔和下導向槽的形狀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裝訂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壓釘杆下端的形狀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打孔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圓釘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包括基架1、打孔機構2、裝訂機構3和圓釘4,基架1包括一個固定架11和固定設置在固定架11上的衝孔架12,固定架11上還固定設置有上裝訂架13和下裝訂架14,上裝訂架13和下裝訂架14呈一體連接的U形,上裝訂架13設置有上導向孔15和上導向槽16,下裝訂架14設置有下導向孔17和下導向槽18,上裝訂架13和下裝訂架14之間設置有導軌19,導軌19上設置有與上導向槽16和下導向槽18相對應的導軌槽,裝訂機構3包括一個壓板31和固接在壓板31上的壓釘杆32,打孔機構2包括準直杆21、連接杆22和打孔衝頭23,準直杆21上對稱設置有彈片鉤24,壓釘杆32的下端設置有與彈片鉤24配合的鉤槽33,鉤槽33的上方為一三角形凸塊34,下導向孔17為圓形,上導向孔15為矩形,打孔衝頭23橫截面為與下導向孔17相對應的圓形,並穿過下導向孔17,準直杆21的橫截面為與上導向孔15相對應的矩形,並穿過上導向孔15,準直杆21的兩個對稱側面設置有凸臺25來防止打孔機構2左右移動,凸臺的下端設置有斜坡26,其作用是當裝訂機構3向上移動恢復到初始位置時,正好擋住三角形凸塊34,防止裝訂機構3脫出基架1,準直杆21上設置有限位釘27來限制打孔機構2向下移動的行程,打孔機構2與壓板31之間設置有第一彈簧5,壓板31與上裝訂架13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6,第二彈簧6為圓錐臺形,當用力壓下第二彈簧6時,各彈簧圈不會重疊,這樣可以提高伸縮距離,打孔衝頭23設置有圓釘4,圓釘4由圓釘頭41和一體連接的圓釘體42組成,圓釘體42為多個葉片構成的筒形構件,呈頭部粗、端部細的圓錐臺形,在圓釘體42的末端為一個向外張開的倒圓錐形,打孔衝頭23端部的直徑略大於尾部,並以平滑的彎坡過渡,工作時,壓釘杆32依次穿過上導向槽16、導軌槽和下導向槽18後對圓釘頭41施加壓力,衝孔架上設置有凹圓孔使圓釘體42能夠順利穿過最底層的紙張。
實施例二其它機構與實施例一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打孔衝頭23上還設置有壓釘塊7,壓釘塊7位於圓釘4與下裝訂架14之間,工作時,壓釘杆32依次穿過上導向槽16、導軌槽和下導向槽18後通過壓釘塊7對圓釘頭41施加一個相對較為均勻的壓力。
權利要求1.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包括基架和打孔機構,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有裝訂機構和圓釘,所述的基架包括一個固定架和固定設置在所述的固定架上的衝孔架和裝訂架,所述的裝訂架設置有具有導向槽的導向孔,所述的裝訂機構包括一個壓板和固接在所述的壓板上的壓釘杆,所述的打孔機構穿過所述的導向孔,所述的壓釘杆穿過所述的導向槽,所述的打孔機構與所述的壓釘杆之間設置有連接機構,所述的打孔機構的頭部設置有圓釘,所述的打孔機構與所述的壓板之間設置有第一彈簧,所述的壓板與所述的裝訂架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所述的衝孔架上設置有凹圓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打孔機構包括準直杆、連接杆和打孔衝頭,所述的準直杆上對稱設置有彈片鉤,所述的壓釘杆的下端設置有與所述的彈片鉤配合的鉤槽,所述的鉤槽的上方為一三角形凸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裝訂架包括上裝訂架和下裝訂架,所述的上裝訂架設置有上導向孔和上導向槽,所述的下裝訂架設置有下導向孔和下導向槽,所述的上裝訂架和所述的下裝訂架之間設置有導軌,所述的導軌上設置有與所述的上導向槽和所述的下導向槽相對應的導軌槽。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下導向孔為圓形,所述的上導向孔為矩形,所述的打孔衝頭橫截面為與所述的下導向孔相對應的圓形,所述的準直杆的橫截面為與所述的上導向孔相對應的矩形,所述的準直杆的兩個對稱側面設置有凸臺。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凸臺的下端設置有斜坡。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準直杆上設置有限位釘。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圓釘設置在所述的打孔衝頭上,所述的圓釘由圓釘頭和一體連接的圓釘體組成,所述的圓釘體為多個葉片構成的筒形構件,所述的圓釘體呈頭部粗、端部細的圓錐臺形,在所述的圓釘體的末端為一個向外張開的倒圓錐形。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打孔衝頭端部的直徑略大於尾部,並以平滑的彎坡過渡。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二彈簧為圓錐臺形。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打孔衝頭上還設置有壓釘塊,所述的壓釘塊位於所述的圓釘與所述的下裝訂架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手動打孔裝訂機,包括基架和打孔機構,特徵是它還包括有裝訂機構和圓釘,基架包括一個固定架和固定設置在固定架上的衝孔架和裝訂架,裝訂架設置有具有導向槽的導向孔,裝訂機構包括一個壓板和固接在壓板上的壓釘杆,打孔機構穿過導向孔,壓釘杆穿過導向槽,打孔機構與壓釘杆之間設置有連接機構,打孔機構的頭部設置有圓釘,打孔機構與壓板之間設置有第一彈簧,壓板與裝訂架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衝孔架上設置有凹圓孔,可以方便地一次性完成打孔和裝訂的過程。
文檔編號B42B5/00GK2725011SQ200420090360
公開日2005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20日
發明者李太範 申請人:李太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