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智能耳環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07:17:01 1

本發明涉及智能穿戴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智能耳環。
背景技術:
隨著智能穿戴設備技術的發展,智能穿戴設備的用途原來越廣泛。智能耳環是智能穿戴設備中的其中一種,與過去只有裝飾功能的耳環不同,智能耳環通過內部嵌設各種功能模塊,去實現各種各樣的功能。例如,智能耳環內部設置計步模塊和藍牙模塊,通過計步模塊記錄用戶走路的步數,通過藍牙模塊發送到手機。再例如,智能耳環內部設置NFC模塊,可以用於RF識別場景,如手機解鎖、智能開鎖、交換命令信息等。
智能耳環同時具備功能性和美觀性這兩個特點。功能性決定了智能耳環需要耗電;美觀性決定了智能耳環上不能設置額外的關機按鈕。因此,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耳環都是無法關機的,即智能耳環一直處於工作狀態直到內部的電量耗盡才關機,而用戶在不需要使用的時候無法進行關機,這樣毫無疑問會大大降低了智能耳環的續航能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出一種智能耳環,能夠在不影響智能耳環的外觀的前提下,實現物理關機,並且可以更換智能耳環的電池模塊,大大地提高智能耳環的續航能力。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的技術方案:
提供一種智能耳環,所述智能耳環包括耳環本體、電池模塊以及功能模塊;
所述耳環本體包括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所述功能模塊嵌設於所述第一本體內;所述電池模塊嵌設於所述第二本體內;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之間為可拆卸連接,且在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連接成一體時,所述電池模塊與所述功能模塊之間形成電連接以使得所述電池模塊為所述功能模塊供電。
可選的,所述第一本體上設有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本體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部可拆卸連接的第二連接部;
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功能模塊的電源端電連接的第一導電部以及與所述功能模塊的公共地電連接的第二導電部;
所述第二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電池模塊的正極電連接的第三導電部以及與所述電池模塊的負極電連接的第四導電部;
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時,所述第一導電部與所述第三導電部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所述第二導電部與所述第四導電部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
可選的,所述第一連接部包括第一穿耳針與第二穿耳針;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一端分別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本體上;所述第一導電部設置在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導電部設置在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連接部包括與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的第一安裝部以及與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的第一安裝部;所述第三導電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部上,所述第四導電部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部上;
在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安裝部連接時,所述第一導電部與所述第三導電部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在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安裝部連接時,所述第二導電部與所述第四導電部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
可選的,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安裝部以及所述第二安裝部分別嵌設有磁體;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二端所具有的磁極性與所述第一安裝部所具有的磁極性相反,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二端所具有的磁極性與所述第二安裝部所具有的磁極性相反。
可選的,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二端所具有的磁極性與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二端所具有的磁極性相反。
可選的,所述第一安裝部與所述第二安裝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本體上的兩個定位孔;所述第三導電部位於所述第一安裝部的定位孔內,所述第四導電部位於所述第二安裝部的定位孔內;所述第一安裝部的定位孔與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二端間隙配合,所述第二安裝部的定位孔與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二端間隙配合。
可選的,所述第一安裝部與所述第二安裝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本體上的兩個插孔;所述第三導電部位於所述第一安裝部的插孔內,所述第四導電部位於所述第二安裝部的插孔內;所述第一安裝部的插孔與所述第一穿耳針的第二端過盈配合,所述第二安裝部的插孔與所述第二穿耳針的第二端過盈配合。
可選的,所述第一連接部為穿耳針;所述穿耳針的第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本體上,所述穿耳針的第二端設有絕緣的環形柱體;所述第一導電部為設置在所述環形柱體的內表面的第一金屬層,所述第二導電部為設置在所述環形柱體的外表面的第二金屬層;
所述第二連接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本體上、與所述環形柱體過盈配合的環形凹槽;所述第三導電部為設置在所述環形凹槽的內壁上的第三金屬層,所述第四導電部為設置在所述環形凹槽的外壁上的第四金屬層。
可選的,所述智能耳環還包括充電座;所述充電座上設有與所述第二連接部可拆卸連接的第三連接部;
所述第三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充電座內的充電模塊的第一輸出端電連接的第五導電部以及與所述充電模塊的第二輸出端電連接的第六導電部;
在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第三連接部連接時,所述第三導電部與所述第五導電部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所述第四導電部與所述第六導電部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
可選的,所述充電座還包括USB接口;所述USB接口用於將外部的5V電源電壓輸入到所述充電模塊。
相比於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智能耳環,所述智能耳環包括耳環本體、電池模塊以及功能模塊;所述耳環本體包括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所述功能模塊嵌設於所述第一本體內;所述電池模塊嵌設於所述第二本體內;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之間為可拆卸連接,且在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連接成一體時,所述電池模塊與所述功能模塊之間形成電連接以使得所述電池模塊為所述功能模塊供電。在用戶不需要使用智能耳環時,將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拆開,即可斷開所述功能模塊2與所述電池模塊之間的電連接,實現物理斷電,提高了續航能力。此外,在電池模塊沒有電時,還可以通過更換電池模塊來進一步提高續航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智能耳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本體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本體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智能耳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第一本體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第二本體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如圖1所示,其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智能耳環的結構示意圖。所述智能耳環包括耳環本體、電池模塊1以及功能模塊2;
所述智能耳環包括耳環本體、電池模塊1以及功能模塊2;
所述耳環本體包括第一本體3與第二本體4;所述功能模塊2嵌設於所述第一本體3內;所述電池模塊1嵌設於所述第二本體4內;所述第一本體3與所述第二本體4之間為可拆卸連接,且在所述第一本體3與所述第二本體4連接成一體時,所述電池模塊1與所述功能模塊2之間形成電連接以使得所述電池模塊1為所述功能模塊2供電。
本發明實施例由於具備以上的結構,在用戶不需要使用智能耳環時,將所述第一本體3與所述第二本體4拆開,即可斷開所述功能模塊2與所述電池模塊1之間的電連接,實現物理斷電,提高了續航能力。此外,在電池模塊1沒有電時,還可以通過更換電池模塊1來進一步提高續航能力。
所述功能模塊2為計步器模塊、藍牙通信模塊、心率模塊、馬達模塊、NFC模塊中的至少一個。用戶可以根據需求,更換不同的功能模塊2。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本體3上設有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本體4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部可拆卸連接的第二連接部;
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功能模塊2的電源端電連接的第一導電部31以及與所述功能模塊2的公共地電連接的第二導電部32;
所述第二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電池模塊1的正極電連接的第三導電部41以及與所述電池模塊的負極電連接的第四導電部42;
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時,所述第一導電部31與所述第三導電部41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所述第二導電部32與所述第四導電部42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
請參閱圖2和圖3,其中,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本體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本體的剖面示意圖。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包括第一穿耳針33與第二穿耳針34;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一端分別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本體3上;所述第一導電部31設置在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導電部32設置在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連接部包括與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的第一安裝部43以及與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的第二安裝部44;所述第三導電部41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部43上,所述第四導電部42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部44上;
在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安裝部43連接時,所述第一導電部31與所述第三導電部41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在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安裝部44連接時,所述第二導電部32與所述第四導電部42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
因此,所述第一穿耳針33和所述第二穿耳針34起到可拆卸地連接所述第一本體3與所述第二本體4的作用,同時還能形成所述電池模塊1與所述功能模塊2之間的通電迴路,使得在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連接到所述第三導電部41,以及在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連接到所述第四導電部42時,所述電池模塊1能夠為所述功能模塊2供電。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安裝部43以及所述第二安裝部44分別嵌設有磁體;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所具有的磁極性與所述第一安裝部43所具有的磁極性相反,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所具有的磁極性與所述第二安裝部44所具有的磁極性相反。即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安裝部43之間的可拆卸連接為通過磁性相互吸合,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安裝部44之間的可拆卸連接為通過磁性相互吸合,對用戶來說,這種方式安裝和拆卸都十分方便。
優選地,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所具有的磁極性與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所具有的磁極性相反。例如,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一端為S極,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一端為N極,所述第一安裝部43為N極,所述第二安裝部44為S極,這樣的配置可以避免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二安裝部44,而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連接到所述第一安裝部43,從而避免了所述電池模塊1和所述功能模塊2的正負極接反。
更優選地,所述第一安裝部43與所述第二安裝部44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本體4上的兩個定位孔;所述第三導電部41位於所述第一安裝部43的定位孔內,所述第四導電部42位於所述第二安裝部44的定位孔內;所述第一安裝部43的定位孔與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間隙配合,所述第二安裝部44的定位孔與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間隙配合。所述第一安裝部43和所述第二安裝部44設計為定位孔,可以對進一步地對所述第一穿耳針33以及所述第二穿耳針34在各方向上的自由度限制,同時結合磁性吸合,保證了第一穿耳針33、第二穿耳針34與所述第二本體4之間的有效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通過磁性吸合的方式並不是可拆卸連接的唯一方式,其他可拆卸連接的方式都是可取的。具體地,所述第一安裝部43與所述第二安裝部44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本體4上的兩個插孔;所述第三導電部41位於所述第一安裝部43的插孔內,所述第四導電部42位於所述第二安裝部44的插孔內;所述第一安裝部43的插孔與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過盈配合,所述第二安裝部44的插孔與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過盈配合。即所述第一穿耳針33的第二端可以插到所述第一安裝部43的插孔,以形成所述第一導電部31與所述第三導電部41之間的電連接;所述第二穿耳針34的第二端可以插到所述第二安裝部44的插孔,以形成所述第二導電部32與所述第四導電部42之間的電連接。由於是過盈配合,因而可以實現可拆卸連接,同時也不會輕易脫落。
優選地,所述智能耳環還包括充電座;所述充電座上設有與所述第二連接部可拆卸連接的第三連接部;
所述第三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充電座內的充電模塊的第一輸出端電連接的第五導電部以及與所述充電模塊的第二輸出端電連接的第六導電部;
在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第三連接部連接時,所述第三導電部41與所述第五導電部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所述第四導電部42與所述第六導電部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通過所述充電座,可以實現對電池模塊1的充電。所述充電座與第二本體4之間的可拆卸連接也可以如第一本體3與第二本體4之間的磁性連接。
更優選地,所述充電座還包括USB接口;所述USB接口用於將外部的5V電源電壓輸入到所述充電模塊,從而可以實現通過USB電壓輸出的設備進行充電,例如電腦。
如圖4所示,其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智能耳環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智能耳環包括耳環本體、電池模塊1以及功能模塊2;
所述智能耳環包括耳環本體、電池模塊1以及功能模塊2;
所述耳環本體包括第一本體3與第二本體4;所述功能模塊2嵌設於所述第一本體3內;所述電池模塊1嵌設於所述第二本體4內;所述第一本體3與所述第二本體4之間為可拆卸連接,且在所述第一本體3與所述第二本體4連接成一體時,所述電池模塊1與所述功能模塊2之間形成電連接以使得所述電池模塊1為所述功能模塊2供電。
本發明實施例由於具備以上的結構,在用戶不需要使用智能耳環時,將所述第一本體3與所述第二本體4拆開,即可斷開所述功能模塊2與所述電池模塊1之間的電連接,實現物理斷電,提高了續航能力。此外,在電池模塊1沒有電時,還可以通過更換電池模塊1來進一步提高續航能力。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本體3上設有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本體4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部可拆卸連接的第二連接部;
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功能模塊2的電源端電連接的第一導電部31以及與所述功能模塊2的公共地電連接的第二導電部32;
所述第二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電池模塊1的正極電連接的第三導電部41以及與所述電池模塊的負極電連接的第四導電部42;
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時,所述第一導電部31與所述第三導電部41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所述第二導電部32與所述第四導電部42相接觸以形成電連接。
請參閱圖5和圖6,其中圖5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第一本體的剖面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第二本體的剖面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為穿耳針33;所述穿耳針33的第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本體3上,所述穿耳針33的第二端設有絕緣的環形柱體;所述第一導電部31為設置在所述環形柱體的內表面的第一金屬層,所述第二導電部32為設置在所述環形柱體的外表面的第二金屬層;
所述第二連接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本體4上、與所述環形柱體過盈配合的環形凹槽43;所述第三導電部41為設置在所述環形凹槽43的內壁上的第三金屬層,所述第四導電部42為設置在所述環形凹槽43的外壁上的第四金屬層。
當所述穿耳針33上的環形柱體插到所述第二本體4上的環形凹槽43內時,所述第一金屬層與所述第三金屬層緊密接觸以形成所述功能模塊2的電源端與所述電池模塊的正極之間的電連接,所述第二金屬層與所述第四金屬層緊密接觸以形成所述功能模塊2的公共地與所述電池模塊的負極之間的電連接。本實施例與上一實施例的主要區別在於,本實施例只需要一個穿耳針即可實現第一本體3與第二本體4之間的可拆卸連接以及所述功能模塊2與所述電池模塊之間的電連接。
相比於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智能耳環,所述智能耳環包括耳環本體、電池模塊以及功能模塊;所述耳環本體包括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所述功能模塊嵌設於所述第一本體內;所述電池模塊嵌設於所述第二本體內;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之間為可拆卸連接,且在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連接成一體時,所述電池模塊與所述功能模塊之間形成電連接以使得所述電池模塊為所述功能模塊供電。在用戶不需要使用智能耳環時,將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拆開,即可斷開所述功能模塊2與所述電池模塊之間的電連接,實現物理斷電,提高了續航能力。此外,在電池模塊沒有電時,還可以通過更換電池模塊來進一步提高續航能力。
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