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面板以及使用該面板的照明裝置和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17:29:56
專利名稱:El面板以及使用該面板的照明裝置和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照明裝置、燈飾、信號用光源 等的EL面板(電致發光元件)以及使用該EL面板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EL元件具有下述結構在透光性基板上,通過陽極和陰極夾住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中間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在上述結構的陽極和陰極施加直流電壓,且向發光層注入電子和空穴而再結合, 由此生成激發子,並利用該激發子失去活性時所放出的光達到發光的目的。以往,在這些EL元件中,由發光層出射的光線,在從發光面一側的透光性基板出射時,一部分光在觀察側的透光性基板表面發生全反射,存在著出射到外部的光量損失的問題。通常,此時的光出射效率被認為20%左右。因此,存在著所需要的顯示或照明的亮度越高需要投入的電力就越大的問題。另外,此時,較大電流流動在元件中,因此增加了元件的負荷,導致亮度降低或低壽命化,且降低元件自身的可靠性。於是,為了提高由EL元件發出的光出射效率,提出了通過在發光面側的透光性基板的觀察者一側的表面形成微細的凹凸,由此將在透光性基板的表面發生全反射而導致光損失的光線出射到外部的EL面板。作為這種提高光出射效率的EL面板,例如可以使用圖17所示的、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在透光性基板20的一側面上平面地配置多個微透鏡元件的微透鏡陣列24。然而,當將上述的微透鏡陣列24用於EL元件的情況下,若手指等傳熱體接觸到微透鏡陣列24時,EL元件變暗,在EL元件的面內形成明亮區域和昏暗區域,由此導致亮度的不均勻。該傳熱體所接觸到的區域,其昏暗情況持續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左右,因此對於如落地燈或牆面照明的實際應用方面,出現照明的影子,由此觀察被照物時成為障礙。現有技術文件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260845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在上述的現有技術中,如果手指等傳熱體接觸到EL元件的表面,則接觸部分的EL 元件的熱量被奪走,EL元件的發光效率發生變化,由此變暗。於是,產生被手指接觸到的部分(昏暗部分)和沒有被手指接觸的部分(明亮部分),在EL元件的面內出現亮度不均勻的情況。特別是,在照明裝置中,實際使用時容易被手指等碰到,因此也容易出現亮度不均勻的情況。本發明是鑑於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通過在EL元件的最外表面設置用於抑制熱傳導的保護片,從而提供在EL元件的面內不發生亮度不均勻現象的EL面板和 EL照明裝置。解決課題的方法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S卩,本發明第1技術方案的EL面板,具有透光性基板、設置在所述透光性基板的一側面上並具有夾在陽極和陰極之間的發光介質層的EL元件和設置在所述EL元件的所述透光性基板的另一側面上的保護片,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片中,與所述透光性基板相反側的面具有包括帶圓凸狀和稜形的表面形狀,對於所述形狀而言,隨著從所述帶圓凸狀的底面到頂部,與所述單位凸部的所述底面平行的截面積就越小,當將離底面最遠的截面中心點作為頂點、將所述頂點的高度設為Tc、將相鄰的所述各帶圓凸部的所述頂點間的距離設為Be、將所述稜形的高度設為Tp 時,滿足下述式1,2 (Tc-Tp) ^ Bc ^ 10 (Tc-Tp)…(式 1)本發明第2技術方案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EL面板中,周期性地配置所述保護片的稜形區域。本發明第3技術方案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在技術方案1 2所述的EL面板中, 無規則地配置所述保護片的帶圓凸狀的區域。本發明第4技術方案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在技術方案1 3所述的EL面板中, 所述保護片的厚度為50 μ m以上且500 μ m以下。本發明第5技術方案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在技術方案1 4所述的EL面板中, 所述保護片的熱傳導率為0. 08ff/(m · k)以上且0. 5ff/(m · k)以下。本發明第6技術方案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在技術方案1 5所述的EL面板中,所述保護片由甲基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乙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中的任一個或任意組合而成的共聚物組成。本發明第7技術方案的照明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照明裝置採用技術方案1 6所述的EL面板。本發明第8技術方案的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顯示裝置採用技術方案1 6所述的EL面板。發明的效果本發明是鑑於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的,通過在EL面板的最外表面設置具有帶圓凸狀和稜形的保護片來抑制熱傳導,從而能夠提供在EL元件的面內難以產生亮度不均勻現象的EL元件和EL照明裝置。
圖1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EL面板構成的圖;圖2為表示傳熱體接觸本實施方式的EL面板時的圖;圖3為表示傳熱體接觸保護片的一例的最外表面時的圖;圖4為表示傳熱體接觸保護片的一例的最外表面時的圖5為表示傳熱體接觸本實施方式的保護片最外表面時的圖;圖6為表示傳熱體接觸保護片的一例的最外表面時的圖;圖7為表示傳熱體接觸保護片的一例的最外表面時的圖;圖8為在雷射顯微鏡下觀察保護片的圖;圖9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稜形的一例的圖;圖10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圓凸狀的一例的圖;圖11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圓凸狀區域的一例配置圖;圖12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圓凸狀區域的一例配置圖;圖13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帶圓凸狀的一例的圖;圖14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稜形的圖;圖15為表示發光介質層構成的一例的圖;圖16為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保護片中改變帶圓凸狀高度、帶圓凸狀區域的配置和稜形高度時的評價結果;圖17表示以往的微透鏡元件的一例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本發明的方式進行說明。圖1表示本實施方式的EL面板100的構成的圖。如圖1所示,在本發明的EL面板100中,透光基板IA和基板IB之間形成有夾在陽極3和陰極4之間的發光介質層2。另外,本發明的EL面板100的構成是在EL元件9 的發光面側、即透明基板IB的層疊有陽極3的面的相反側的出射面G上,通過粘接層6設置保護片7。在此,EL元件9為具有發光功能的元件,通過向陽極3和陰極4施加電壓,光從發光介質層2出射。該出射的光透過陽極3 (bl)、進而透過透明基板IA(M)、透過粘接層6後 (b3),入射到保護片7的入射面M。接下來,從保護片7的入射面M入射的光,透過保護片 7 (b4),並在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的帶圓凸狀區域5c和稜形區域5p發生聚光和擴散後出射(b5)。另外一部分光在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成為反射光(h6)。另外,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20中,帶圓凸狀區域5c和稜形區域5p有助於減少上述反射光(h6)。另外,在發光介質層2,所投入的電能中的約25%成為光,剩下的75%則成為熱
量,因此產生很多熱。在發光介質層2產生的熱,其經過陽極3 (hi)、透光性基板IA(M)、粘接層6(h3) 後,傳導到保護片7的入射面M。然後,由保護片7的入射面M傳輸的熱,傳導到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h4)。進而,傳導到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的熱成為向EL面板100外部傳導的熱。接下來,利用附圖2說明當手指等的傳熱體Ht接觸到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時的熱傳導。當手指等傳熱體Ht接觸到最外表面F20時,傳導到保護片7內部的熱(h4),從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傳輸到上述傳熱體表面FlO並被傳導到傳熱體Ht的內部(M4)。在EL面板100中的熱傳導區域Rt而言,由於發光介質層2的熱被奪走、發光介質層2的溫度下降,從而導致發光效率降低,由此,從發光介質層2出射的光(bl)減少,其結果,從EL面板100出射的光( )減少。在沒有熱傳導的區域Re,由於發光介質層2的發光效率沒有降低,因此出射與沒有接觸傳熱體Ht時相同的光( )。因此,當手指等的傳熱體Ht接觸EL 面板100時,在EL面板100的面內發生亮度不均勻的情況。在此,從該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傳導至傳熱體表面FlO的熱量取決於保護片 7的最外表面F20的形狀。如圖3所示,當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僅包括帶圓凸狀區域5c時,由於保護片 7的最外表面F20中接觸傳熱體表面FlO的區域F22變大,因此易於進行熱傳導。另外,如圖4所示,當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僅包括稜形區域5p時,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與傳熱 體表面FlO相接觸的區域F22也變大,因此易於進行熱傳導。另一方面,如圖6所示,當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包括帶圓凸狀區域5c和稜形區域5p時,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與傳熱體表面FlO相接觸的區域F22變窄。因此,與單獨的帶圓凸狀區域5c和稜形區域5p相比,難以進行熱傳導,因此,在EL面板100的面內難以發生亮度不均勻的情況。對於上述帶圓凸狀區域5c的配置間隔Bc而言,當將上述帶圓凸狀區域的高度設為Tc、將上述稜形區域的高度設為Tp時,優選為2 (Tc-Tp)以上且IO(Tc-Tp)以下。如圖6所示,如果上述帶圓凸狀區域5c的配置間隔Bc小於2 (Tc-Tp),則與傳熱體表面FlO相接觸的表面F22變大,易於進行熱傳導,易發生亮度不均勻情況。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如果上述帶圓凸狀區域5c的配置間隔Bc大於10 (Tc-Tp), 則產生傳熱體表面FlO與稜形區域5p相接觸的區域Rt,易於進行熱傳導,易發生亮度不均勻情況。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0的形狀,是通過雷射顯微鏡的三維形狀測量而得到。圖 8是通過測量而獲得的保護片7的三維形狀。然後,根據所得到的三維形狀,得到帶圓凸狀區域5c與稜形區域5p的邊界BO。將接近於稜形區域5p底部的面設為最外表面F20的底面F0,將邊界BO的內部設為帶圓凸狀區域5c的底面F1、將邊界BO的外部設為稜形區域5p的底面F2。(步驟1)然後,將帶圓凸狀區域5c的頂點Ct設為離底面Fl最遠的點Ct,並根據其與底面 Fl之間的距離,求出僅帶圓凸狀區域5c的高度Tc。進而,根據稜形區域5p與底面F2的距離,求出稜形區域5p的高度Tp。另外,求出相鄰的帶圓凸狀區域5c的頂點Ct之間的距離Be,計算是否滿足(式 1)。(步驟2)根據上述步驟1到2,判斷出上述最外表面F20是否具有滿足條件的區域。2 (Tc-Tp) ^ Bc ^ 10 (Tc-Tp)…(式 1)作為稜形區域5p,可以為如圖9(a)所示的稜形區域5p的頂部Pt為帶圓的形狀、 如圖9(b)所示的非對稱形狀或如圖9(c)所示的具有曲面的形狀。作為帶圓凸狀區域5c,可以為如圖10(a)所示的由多段曲面組成的形狀。此時, 如圖10(a)所示,通過使上段曲面部分小於下段曲面部分,由此能夠使接觸面積更小。當上述帶圓凸狀區域5c為如圖10(b)所示的具有凹凸的曲面時,由於凹部不接觸傳熱體,因此
6此時也可以使接觸面積變小。在帶圓凸狀區域5c為如圖10(c)所示的由曲線和直線組成的形狀時,直線部分中,將上部曲線部分的面積集中在下部呈梯形狀的直線部分中,由此同樣可以減少與傳熱體的接觸面積。另外,可以形成如圖10(d)所示的、高度不同的形狀。此時,當接觸的壓力較小時,僅與高的凸部相接觸,因此可以減少接觸面積。當帶圓凸狀區域 5c由如圖10(d)所示的大小不同的形狀組成時,其高度Tc可以採用相鄰帶圓凸狀區域5c 的平均值。接下來,優選帶圓凸狀區域5c的配置為下述配置。作為帶圓凸狀區域5c的配置,例如可以為圖11(a)所示的周期性配置,或者也可以為如圖11 (η)所示的無規則配置。如果帶圓凸狀區域5c的配置為無規則配置,則不產生幹擾條紋,因此是優選的。另外,將上述EL面板100用於照明用途時,為了增加外觀性,根據配置帶圓凸狀區域5c的粗密程度,可以配置成圖12(a)所示的標誌、圖12(b)所示的標記、圖12(c)所示的
圖案等。而且,上述帶圓凸狀區域5c無需為單一的配置,也可以配置成如圖13 (a) 13 (d) 所示的不同形狀。另外,優選稜形區域5p的配置為下述配置。稜形區域5p的配置可以為如圖14(a)所示的沿一個方向延伸的形狀、如圖14(b) 所示的沿兩個方向延伸的形狀。通過周期性地配置這些稜形區域5p,可以配置無間隙的稜形區域5p。另外,作為保護片7的厚度,優選為50 μ m 500 μ m。如果厚度薄於50 μ m,則發光介質層2的熱容易傳導到傳熱體Ht而容易發生亮度不均勻的情況。如果厚度厚於500 μ m, 則放熱不充分,無法將足夠的電流流入發光介質層2。由此,無法得到作為照明的所需的亮度。作為上述保護片7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PET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 (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0P(環烯烴聚合物)、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聚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三聚氰胺樹脂、硫尿烷樹脂、環硫樹脂等。對於這些樹脂的熱傳導率(W/(m · k))而言,三聚氰胺樹脂為0. 3 0. 4、聚碳酸酯樹脂為0. 2左右、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為0. 2 0.四、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為0. 2 0.四、聚乙烯樹脂為0. 25 0. 34、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為0. 21左右、苯乙烯樹脂為 0. 08 0. 12,這些均小於鈉玻璃的熱傳導率0. 55 0. 75,更難以進行熱傳導,因此是優選的。另外,也可以具有基材層10,作為這樣的基材層10,優選使用脆性低的樹脂。作為材料,可舉出(a-)PET或聚碳酸酯、(聚)尿烷樹脂、環氧樹脂、(聚)乙烯樹脂、丙烯酸樹脂、丙烯腈(聚)苯乙烯樹脂、ABS樹脂等。以lm/min 30m/min的線速度往模具內擠壓這些樹脂,可以形成帶圓凸狀區域5c 和稜形區域5p。如果速度低於lm/min,則在擠壓到模具之前,丙烯酸樹脂與空氣中的氧氣或水分發生反應而無法進行成型,如果速度比30m/min快,則會導致氣泡的進入。而且,通過照射500mJ/m2 3000mJ/m2的紫外線而使其固化,可以得到保護片。作為這樣的丙烯酸樹脂,通過適時混合單官能丙烯酸樹脂和多官能丙烯酸樹脂,由此可以同時獲得表面強化性能和光出射效果。這樣的保護片7可通過對樹脂薄膜進行模壓加工而製造。此時的賦形率只要達到 70%以上即可,優選為85%以上,由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達到光學特性方面幾乎無差異的水平。對於此時的模壓壓力條件,通常線壓為5 500kg/cm、優選為5 300kg/cm、更優選為10 150kg/cm。當線壓小於^g/cm時,賦形率低於70%,無法充分地賦形出凹凸形狀。當線壓大於lOkg/cm時,可以得到85%以上的賦形率,因此更優選。在500kg/cm 的線壓下,對機械的負荷過大,因此無法實際應用。另外,如果線壓為300kg/cm以下,則即薄膜寬度超過lm,對機械的負荷也不會過大。如果線壓為150kg/cm,則可以得到99% 100%的賦形率,因此再提高賦形率。另外,EL元件用於各種環境,可在紫外線較多的環境、例如在室外使用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紫外線照射到EL元件內部,由此引起劣化與損傷。因此,通過將紫外線吸收材料混合於保護片7內、或粘接材料中、或擴散板中,由此能夠抑制紫外線由外部照射到EL元件內部的現象,可以減緩上述的劣化和損傷。接下來,對EL面板100中除保護片7以外的構成要素分別進行說明。基板IB由板狀的玻璃、金屬、樹脂等構成。在基板IB的發光介質層2 —側的面上形成有陰極3。陰極3是具有電傳導性的層,用於向發光層2施加電壓。對於構成陰極3的材料,使用在由鋁等組成的基板IA上蒸鍍鋁而成的材料。另外,作為具有電傳導性的材料,並不限定於上述鋁,也可以使用金、銀、銅等的各種金屬或具有導電性的碳等。接下來,透明基板IA具有透過由發光層2出射的光的功能。對透光基板IA的材料而言,作為無機材料可以使用各種玻璃材料。作為有機材料可以使用PMMA、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的塑料材料。在此,特別優選環烯烴類聚合物,該聚合物材料具有優異的樹脂加工性和耐熱性、耐水性、光學透光性等的特性,因此優選。另外,透光性基板IA儘可能使來自發光層2的光透過,因此優選其由全光線透過率為50%以上的材料形成。接下來,在透明基板IB的發光介質層2 —側的面上形成陽極4。陽極4是具有電傳導性的層,其用於向發光層2施加電壓。作為構成陽極4的材料,使用蒸鍍ITO或SiO等透明導電體的材料。接下來,粘接層6形成在透明基板IA的出射面G側,用來固定保護片7和透明基板IB0在此,作為構成粘接層6的粘接劑,例如可舉出丙烯酸類、尿烷類、橡膠類、矽類的粘接劑。由於任何情況下都在高溫的背光源內使用,因此優選100°c的溫度下存儲彈性模量 G』為1.0E+04(Pa)以上。另外,為了出射均勻的光,可以在粘接層6中摻入透明的微粒子、 如可以摻入玻珠等。而且,作為粘接劑也可以為雙面膠帶。如圖15所示,優選發光介質層2為包括空穴傳輸層池和發光層21的構成。而且,根據需要,也可以在上述發光介質層2上設置電子注入層(未圖示)、電子模塊層(未圖示)和起到電子傳輸層功能的層(未圖示)。層疊在陽極3和發光層21之間的層是空穴注入層(未圖示)、電子塊層(未圖示)、空穴傳輸層2h,形成在發光層21和陰極4之間的層是空穴模塊層(未圖示)、電子注入層(未圖示)和電子傳輸層(未圖示)。這些也可以層疊多層,或者也可以是一個層具有兩種以上功能。如後述,電子注入層、電子模塊層和電子傳輸層根據各材料可適當選擇層疊方法,特別是,通過選擇由無機物組成的材料,能夠得到熱穩定性和耐性優異且更穩定的EL元件9。作為構成空穴傳輸層ai的空穴傳輸材料,可舉出聚苯胺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 聚乙烯基咔唑(PVK)衍生物、聚(3,4_乙烯二羥基噻吩)(PEDOT)等,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可將這些材料溶解或分散在溶劑中,並通過旋塗法、突塗法(突出二一卜法)、浸塗法, 進行整體塗敷。另外,通過採用凸版印刷法,能夠以像素間距得到均勻且無成膜不良現象的線形圖案。另外,當將無機材料用作空穴傳輸材料時,可通過真空蒸鍍法形成用作無機材料的鉻(Cr)、鎢(W)、釩(V)、鈮(Nb)、鉭(Ta)、鉬(Mo)、鈦(Ti)、鋯⑶、鉿(Hf)、鈧( )、釔 (Y)、錳(Mn)、鐵(Fe)^T (Ru)、鋨(Os)、鈷(Co)、鎳(Ni)、銅(Cu)、鋅(Zn),Ig (Cd)等的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此時,通過使用任意的蔭罩板(shadow mask),可整體形成上述材料,或可以得到線形圖案。通過設置由無機物構成的空穴傳輸層,能夠得到熱穩定性和耐性方面優異且更穩定的EL元件9。另外,在陽極3和發光層之間,形成空穴傳輸層之後,可以形成具有空穴注入和電子模塊(electronic block)功能的中間層(未圖示)。作為用於中間層的材料,可舉出聚乙烯基咔唑或其衍生物、側鏈或主鏈上具有芳香胺的聚亞芳基衍生物、芳基胺衍生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等的含有芳香胺的聚合物等,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中間層是將中間層材料溶解或分散在溶劑中,並通過採用旋塗法等的各種塗布方法、或者通過凸版印刷法、凹版塗法、絲網印刷法等的印刷法而形成。另外,作為中間層材料使用無機材料時,通過真空蒸鍍法可以形成作為無機材料的鉻(Cr)、鎢(W)、釩(V)、鈮(Nb)、鉭(Ta)、鉬(Mo)、鈦(Ti)、鋯⑶、鉿(Hf)、鈧( )、釔 (Y)、錳(Mn)、鐵(Fe)^T (Ru)、鋨(Os)、鈷(Co)、鎳(Ni)、銅(Cu)、鋅(Zn),Ig (Cd)等的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此時,通過使用任意的蔭罩板,能夠整體形成上述材料或可以得到線形圖案。通過設置由無機物構成的中間層,能夠得到熱穩定性和耐性方面優異且更加穩定的EL元件9。發光層21可以設成白色發光層,或者也可以設成藍色、紅色、黃色、綠色等的單色發光層。在此,將發光介質層設為白色發光層時,例如,可將陽極3/發光介質層2/陰極4 的構成設置成ITO/CuPC (銅酞菁)/ α -NPD中摻雜1 %的紅熒烯/ 二萘蒽中摻雜1 %的茈/ Alq3/氟化鋰/作為陰極4的Al的構成。對於發光層21而言,形成中間層後形成發光層21。發光層21是通過流動電流而發光的層。作為形成發光層21的有機發光材料,例如可舉出將香豆素類、茈類、吡喃類、蒽酮類、卩卜啉(porphyrin)類、喹吖酮類、N,N』 - 二烷基取代喹吖啶酮、萘醯亞胺類、N,N』 - 二芳基取代吡咯並吡咯類、銥絡合物類等的發光性色素分散於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乙烯基咔唑等的高分子中的材料、或者是聚亞芳基類、聚亞芳基乙炔類和聚芴類的高分子材料,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將這些有機發光材料溶解在溶劑中或穩定地分散在溶劑中,形成有機發光油墨。 作為溶解或分散有機發光材料的溶劑,可舉出甲苯、二甲苯、丙酮、苯甲醚、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等的單一溶劑或它們的混合溶劑。其中,從有機發光材料的溶解性方面考慮,優選甲苯、二甲苯、苯甲醚等芳香族有機溶劑。另外,根據需要,有機發光油墨中可以添加表面活性劑、抗氧化劑、粘度調節劑、紫外線吸收劑等。除了上述高分子材料以外,還可以使用9,10-二芳基蒽衍生物、芘、六苯並苯、茈、 紅熒烯、1,1,4,4_四苯基丁二烯、三(8-喹啉)鋁絡合物、三G-甲基-8-喹啉)鋁絡合物、 雙(8-喹啉)鋅絡合物、三甲基-5-三氟甲基-8-喹啉)鋁絡合物、三甲基-5-氰基-8-喹啉)鋁絡合物、雙O-甲基-5-三氟甲基-8-羥基喹啉K4-(4-氰基苯基)苯酚] 鋁絡合物、雙(2-甲基-5-氰基-8-羥基喹啉)W-(4-氰基苯基)苯酚]鋁絡合物、三(8-羥基喹啉)鈧絡合物、雙[8_(對甲苯磺醯基)氨基喹啉]鋅絡合物和鎘絡合物、1,2,3,4_四苯基環戊二烯、聚_2,5- 二庚氧基-對亞苯基乙烯等的低分子發光材料。作為發光介質層2的形成方法,根據材料可以使用真空蒸鍍法、CVD法等的乾式塗敷法,或者可以使用噴墨印刷法、凸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絲網印刷法等的溼式塗敷法等現有的成膜法。(保護片的製造方法)接下來,對保護片7的製造方法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實施例1在光學用雙軸延伸易粘接PET薄膜(膜厚為125μπι)上,塗布以用於形成保護片7 圖案的尿烷丙烯酸酯為主要成分的紫外線固化型樹脂,然後使用切割成保護片7形狀的圓筒模具,在輸送塗布有紫外線固化型樹脂的薄膜的同時,從PET薄膜一側進行紫外線曝光, 由此對紫外線固化型樹脂進行固化。固化後,對PET薄膜進行脫模處理,由此可以得到包括直徑為140 μ m的帶圓凸狀區域5c和稜形區域5p的保護片7。實施例2將作為熱塑性樹脂的聚碳酸酯樹脂加熱到約300°C,並沿著輥延伸以成型為厚度為0. 3mm的薄膜,然後採用圓筒模具並通過蝕刻加工出凹形的帶圓凸狀區域5c,且使用通過刀具被切削的圓筒模具加工稜形區域5p,然後對加熱的薄膜進行加壓處理的同時進行冷卻(圓筒模具的溫度為120°C ),由此得到成型有凸形區域5c的薄膜。由此,可以製造出具有直徑為50 μ m的單位凸部5的保護片7。實施例3圖16的表1、表2、表3、表4表示在本發明的保護片中改變帶圓凸狀的高度Tc、帶圓凸狀區域間隔Bc和稜形高度Tp時的評價結果的圖。如圖16所示,在滿足(式1)的條件下沒有指痕的陰影,因此不發生亮度不均勻的現象。另一方面,在不滿足(式1)的條件下,存在指痕的陰影,因此發生亮度不均勻的現象。
2 (Tc-Tp) ^ Bc ^ 10 (Tc-Tp)...(式 1)工業實用性本發明可作為在照明裝置、燈飾、信號用光源等中使用的EL面板(電致發光元件) 以及可應用於使用EL面板的顯示裝置中。附圖標記的說明
IA透光性基板IB 基板2發光介質層21發光層2c空穴傳輸層3 陽極4 陰極5結構層5c帶圓凸狀區域5p稜形區域6粘接層7保護片10透光性基材150出射面151入射面bl從發光介質層出射的光Μ透過透明基板的光b3透過粘接層的光b4透過保護片的光沾從最外表面出射的光M在最外表面反射的光100EL 面板G EL元件的出射面M保護片的入射面hi來自發光介質層的熱在陽極內部傳導的熱h2經過透明基板傳導到粘接層的光h3經過粘接層傳導到保護片的熱h4經過保護片內部傳導到最外表面的熱h5從最外表面傳導到EL面板外部的熱h54從傳熱體表面傳導到傳熱體內部的熱Tc帶圓凸狀區域的高度Tp稜形區域的高度Bc帶圓凸狀頂點之間的距離Ht 傳熱體FlO傳熱體的表面F20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F22傳熱體表面與保護片7的最外表面相接觸的區域Ct帶圓凸狀區域的頂點Pt稜形區域的頂點
FO最外表面的底面
Fl帶圓凸狀區域的底面
F2稜形區域的底面
20透光性基板
24微透鏡元件
權利要求
1.一種EL面板,包括透光性基板、設置在所述透光性基板的一側面上並具有夾在陽極和陰極之間的發光介質層的EL元件和設置在所述EL元件的所述透光性基板的另一側面上的保護片,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片中,與所述透光性基板相反側的表面是配置帶圓凸部和稜形部而成,對於所述凸部而言,隨著從所述凸部的底面到頂部,與所述凸部的所述底面平行的截面積就越小,當將離底面最遠的截面中心點作為頂點、將所述頂點的高度設為Tc、將相鄰的所述各凸部的所述頂點間的距離設為Be、將所述稜形的高度設為Tp時,滿足下述式1,2 (Tc-Tp) ^ Bc ^ 10 (Tc-Tp)…(式 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周期性地配置所述稜形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無規則地配置所述凸部。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片的厚度為50μ m 以上且500 μ m以下。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片的熱傳導率為 0. 08W/ (m · k)以上且 0. 5ff/ (m · k)以下。
6.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EL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片由甲基丙烯酸樹脂、苯乙烯樹脂、乙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中的任一個或任意組合而成的共聚物構成。
7.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徵在於,採用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EL面板。
8.—種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採用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EL面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通過在EL元件的最外表面設置用於抑制熱傳導的保護片,從而提供在EL元件的面難以產生亮度不均勻的EL面板、EL照明裝置和EL顯示裝置。本發明的EL面板,包括透光性基板、設置在所述透光性基板的一側面上且具有夾在陽極和陰極之間的發光介質層的EL元件和設置在所述EL元件的所述透光性基板的另一側面上的保護片,所述保護片中,在與所述透光性基板相反側的面上具有帶圓凸狀和稜形,且對所述帶圓凸狀而言,隨著從所述帶圓凸狀的底面到頂部,與所述單位凸部的所述底面平行的截面積就越小,且當將離底面最遠的截面中心點作為頂點時,通過將所述頂點的高度和所述頂點間的距離最佳化,在EL元件面內難以發生亮度不均勻現象的EL面板、以及EL照明裝置和EL顯示裝置。
文檔編號G09F13/22GK102379155SQ201080015100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31日
發明者本間英明, 籠谷彰人, 諸永耕平 申請人:凸版印刷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