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減振裝置且具有離合裝置的耦合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05:14:01 4

本發明涉及具有減振裝置且具有離合裝置的耦合組件,其中具有至少一個扭轉減振器的減振裝置具有與驅動部連接的輸入部和與離合裝置連接的輸出部,通過該離合裝置在第一運行狀態下至少基本上建立在減振裝置和從動部之間的連接,並且在第二運行狀態下至少基本上取消該連接。
背景技術:
這種耦合組件可從DE 11 2006 002 111T5已知。對於減振裝置,由泵輪、渦輪和導輪組成的耦合組件的殼體用作驅動部。減振裝置具有帶有兩個阻尼單元的扭轉減振器,這兩個阻尼單元彼此徑向偏移地布置。扭轉減振器的輸出部與離合裝置的摩擦片元件支架連接,該摩擦片元件支架通過多個摩擦片元件可與離合裝置的另一摩擦片元件支架有效連接。後面提到的與渦輪連接的摩擦片元件支架固定在輪轂處,該輪轂用作減振裝置的從動部並且可與從動軸、例如變速器輸入軸處於旋轉連接。
只要存在開頭所述的第一運行狀態,用作液力變矩器的耦合組件的由泵輪、渦輪和導輪構成的液壓迴路就會藉助於離合裝置橋接。在此扭轉減振器雖然用於減小與所傳導的扭矩疊加的扭振,但是對於其階次取決於內燃機的氣缸數的激勵不會有效果,該內燃機能夠將扭矩傳遞到耦合組件的殼體上。
為了在這種激勵下產生效果,優選具有緩衝系統的減振裝置。這種減振裝置可由DE 10 2011 076 790A1的圖3得到。然而不同於前文述及的耦合組件,在此離合裝置布置在耦合組件的殼體和減振裝置之間,並且因此與扭轉減振器的輸入部連接,扭轉減振器的輸出部與實施為扭轉減振器輪轂的從動部連接處於有效連接。已經提到的緩衝系統同樣連接到扭轉減振器的輸出部處。
在所具有的減振裝置輸出部與緩衝系統連接的扭轉減振器中,即使在全負荷轉速很低的情況下、例如在每分鐘1000轉的轉速下具有扭轉不均衡性很低的優點。然而與該優點相悖的是,在更高轉速下、例如在每分鐘1500和1800轉之間的轉速範圍內表現出明顯上升的扭轉不均衡性。即使當在扭轉減振器的輸入部處有扭振時,該上升的扭轉不均衡性伴隨有在扭轉減振器輸出部處急劇下降的偏轉角。扭轉減振器(其輸出部之後至少近乎停留在振動節點中)的這種特性由變速器組件的影響決定。特別不利的是扭轉減振器的輸出部停留在振動節點中,因為由此缺少振動激勵,該振動激勵對於與減振裝置輸出部連接的緩衝系統的緩衝質量的功能是迫切需要的。這尤其適用於前文提及的扭轉不均衡性顯著上升的情況。
在離合裝置布置在耦合組件的殼體和減振裝置之間的情況下,當離合裝置有滑差地作用時,則在施加於驅動部處的激勵和施加於緩衝系統處的激勵之間存在轉速差,這對緩衝系統的所產生的激勵階次產生影響。如果用於補償的緩衝系統設計為較高的階次,則這導致在沒有明顯滑差的所有運行狀態下解耦質量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緩衝質量的設計是有問題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基於的目的是,將具有減振裝置且具有離合裝置的耦合組件構造為使得緩衝系統的設計得以優化,並且在一定的轉速範圍中至少限制扭轉不均衡性的上升。
該目的通過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減振裝置且具有離合裝置的耦合組件實現。
在此減振裝置具有與驅動部連接的輸入部和與離合裝置連接的輸出部,通過該離合裝置在第一運行狀態下至少基本上建立在減振裝置和從動部之間的連接,並且在第二運行狀態下至少基本上取消該連接。減振裝置具有扭轉減振器和緩衝系統,其中緩衝系統與減振裝置的輸出部連接。
由於緩衝系統與減振裝置的輸出部的連接得到以下主要優點:
因為緩衝系統通過扭轉減振器與驅動部連接,所以省去接在中間的可根據相應運行狀態允許滑差的離合裝置。由此確保施加在緩衝系統處的激勵始終與施加在驅動部處的激勵同轉速。由此可精確地針對相應的階次設計緩衝系統,其中該設計特別是在滑差的情況下不受離合裝置的相應運行狀態的影響。
同時可在離合裝置處有針對性地使用滑差,以至少部分地消除緩衝系統的不利的解耦功率。滑差可減小輸出到傳動系、在此特別是輸出到變速器的扭轉不均衡性。這特別適用於以下情況:由於將緩衝系統連接到扭轉減振器的輸出部處在較高轉速下、例如在每分鐘1500和1800轉之間的轉速範圍內可表現出明顯上升的扭轉不均衡性。由此離合裝置可在該轉速範圍中以有針對性的滑差運行。
因為減振裝置的輸出部不是直接地、而是通過離合裝置接合在從動部處,為了保證離合裝置起作用必須確保至少減振裝置的輸出部相對於從動部可相對扭轉運動。因此扭轉減振器雖然可在從動部、必要時也在驅動部上對中,然而必須在周向上存在可相對扭轉運動性。特別是在具有多個阻尼單元的扭轉減振器中還可以相似的方式在從動部處或必要時在驅動部處容納相應扭轉減振器的其他構件、例如將阻尼單元彼此連接的中間傳遞部。
當離合裝置為了傳遞高扭矩構造有多個摩擦片離合器時,這些摩擦片離合器特別優選地分別容納在摩擦片離合器支架中,其中一個摩擦片離合器支架與減振裝置的輸出部是抗扭的,另一個與從動部是抗扭的。
附圖說明
本發明藉助於以下說明得以直觀地論述。其中:
圖1示出了耦合組件的剖視圖,該耦合組件構造為具有雙管路系統的液力變矩器並且具有減振裝置以及離合裝置,該減振裝置具有扭轉減振器和緩衝系統,該離合裝置與減振裝置的輸出部連接;
圖2示出了在運行狀態下從圖1的觀察方向II-II的緩衝系統的視圖;
圖3示出了如圖2所示的但在靜止狀態下的緩衝系統;
圖4如圖1所示,但耦合組件構造為三管路系統;
圖5如圖1所示,但具有減振裝置和離合裝置的另一空間布置方案;
圖6如圖1所示,但耦合組件構造為液壓離合器;
圖7如圖1所示,但耦合組件構造為溼式離合器。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耦合組件56,其具有可繞中軸線15旋轉的殼體54並且因為構造為液力變矩器90而具有液壓迴路60,該液壓迴路具有泵輪61、渦輪62和導輪63。此外耦合組件56設置有減振裝置30和離合裝置64,其中減振裝置30具有扭轉減振器70和緩衝系統1。
在耦合組件56的殼體54的罩蓋124處固定有輸入構件115,該輸入構件利用相互平行地分別沿背離罩蓋124的方向延伸的控制指接合到徑向外部的儲能系統126的橫截面擴展區中。沿徑向在輸入構件115的兩個控制指之間分別接合有中間傳遞部74的控制指,其中中間傳遞部的控制指沿朝向罩蓋124的方向突出到徑向外部的儲能系統126的橫截面擴展區中。
中間傳遞部74至少基本上朝徑向內部延伸,以在徑向內部區域中在儲能器窗口128中容納徑向內部的儲能系統130的儲能器。沿軸向在中間傳遞部74的兩側設置有輸出構件117、118,輸出構件具有用於徑向內部儲能系統130的儲能器的儲能器窗口132。輸出構件117、118通過間隔塊134相對於彼此並且相對於中間傳遞部74保持預定的軸向距離,其中間隔塊以沿周向的間隙穿過在中間傳遞部中的孔。如果間隔塊134在中間傳遞部74和輸出構件117、118有相對旋轉偏移時達到了孔的沿偏轉方向緊接著的端部,則相對旋轉偏移被終止。因此間隔塊134用作相對旋轉角限制部136。
輸入構件115與徑向外部的儲能系統126和中間傳遞部74共同構成扭轉減振器70的驅動側的第一阻尼單元68,而中間傳遞部74與徑向內部的儲能系統130和輸出構件117、118共同構成扭轉減振器70的從動側的第二阻尼單元69。
不僅中間傳遞部74而且輸出構件118分別根據扭轉減振器輪轂71的沿軸向構造為階梯式的外徑區段對中並且必要時也在軸向上定位,但在周向上不僅相對於扭轉減振器輪轂71而且相對於彼此可相對運動。
對於減振裝置30,耦合組件56的殼體54用作驅動部52。輸入構件115用作減振裝置30的輸入部67,而輸出構件117、118分別用作減振裝置的輸出部72。輸出部72在用作從動部73的扭轉減振器輪轂71上對中,該扭轉減振器輪轂在其側藉助於嚙合部77被容納在從動軸76處、例如變速器輸入軸處。
扭轉減振器輪轂71在軸向上支撐在罩蓋124處,並且軸向可移動地使離合裝置64的離合活塞65對中。而作為替代還可設置獨立於扭轉減振器輪轂71的構件以用於使離合活塞65對中,其中該構件可通過扭轉減振器輪轂71支承並且可與之連接。與此無關地,離合活塞65藉助於軸向彈簧142抗扭地固定在離合裝置64的容納構件113處,該容納構件如渦輪62一樣藉助於鉚釘122固定在扭轉減振器輪轂71處。根據離合活塞65相對於容納構件113的控制,離合活塞65可沿扭轉減振器輪轂71軸向支承,其中離合活塞朝容納構件113方向的運動受到軸向止擋140的限制。如果離合活塞65朝容納構件113的方向運動,則離合活塞在第一運行狀態下駛向其接合位置,而離合活塞65在第二運行狀態下由於反向運動駛向其脫離位置。
關於減振裝置30,其在其靠近渦輪62的輸出構件118處為了輸出構件118的第二功能容納有緩衝系統1的緩衝質量支架3的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a。兩個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a、5b藉助於間隔塊11以預定的軸向間距相對於彼此定位,並且沿軸向在其之間容納緩衝質量7。如下文仍將詳細說明的,間隔塊11在第二功能中分別用於容納環形構件32(圖2、圖3)。遠離渦輪62的輸出構件117同樣為了第二功能用作摩擦片離合器支架120,在該摩擦片離合器支架處抗扭地但可軸向移動地容納有沿軸向接合在離合活塞65和容納構件113之間的摩擦片離合器66。因為輸出構件117、118分別為輸出部72的一部分,由此不僅緩衝系統1而且離合裝置64分別與輸出部72連接。
如果離合裝置64的離合活塞65在第一運行狀態中應朝容納構件113的方向運動以在減振裝置30和從動部73之間建立連接,則藉助於未示出的壓力源通過第一管路95將壓力介質傳輸到液壓迴路60中從而也傳輸到第一壓力腔98中,該第一壓力腔在離合活塞65的一側延伸。由此在第一壓力腔98中相對於位於離合活塞65另一側的第二壓力腔99產生超壓。離合活塞65由此朝容納構件113的方向移動,並且在此越來越緊地將摩擦片離合器66夾在離合活塞和容納構件113之間。在離合活塞65進行該運動期間,包含在第二壓力腔99中的壓力介質通過在該運行狀態下無壓力的第二管路96從第二壓力腔99中導出,並且之後到達未示出的壓力介質儲存器中。
為了離合活塞65在其第二運行狀態中的運動,離合活塞65朝遠離容納構件113的方向運動,以再次取消在減振裝置30和從動部73之間的連接。對此藉助於未示出的壓力源通過第二管路96將壓力介質傳輸到第二壓力腔99中,由此相對於第一壓力腔98在此產生超壓。離合活塞65由此朝遠離容納構件113的方向移動,並且在此在離合活塞和容納構件113之間越來越多地釋放摩擦片離合器66。在離合活塞65進行該運動期間,包含在第一壓力腔98中的壓力介質通過在該運行狀態下無壓力的第一管路95從第一壓力腔98導出,並且之後到達未示出的壓力介質儲存器中。由於存在兩個管路95和96,在圖1中示出的耦合組件56在專業領域中被稱為雙管路系統。
軸向彈簧142或者設計成其試圖使離合活塞65相對於容納構件113保持間距,或者設計成其試圖將離合活塞65壓向容納構件113的方向。在前者情況下可減少可能的拖曳損失,該拖曳損失可在離合活塞65至少部分脫離時在摩擦片離合器66貼附在離合活塞65或容納構件113處時產生,而在後者情況下在第一壓力腔98和第二壓力腔99之間的較小的壓降足以使離合裝置64在其第一運行狀態下保持在接合位置中。此外軸向彈簧142能抵消由於流動可突然出現的壓力變化。由此有利於離合裝置64衝擊更小地接合。
與施加在殼體54處的扭矩一起從殼體54通過輸入部67傳遞到扭轉減振器70的扭振或者說激勵一方面通過阻尼單元68、69衰減,並且另一方面通過緩衝系統1消除。由於緩衝系統1通過扭轉減振器70直接連接到殼體54處從而連接到驅動部52處,保證了施加在緩衝系統1處的激勵始終與施加在驅動部52處的激勵同轉速。由此可精確地針對與驅動部52關聯的階次設計緩衝系統1。
只要在有輸出部72與緩衝系統1連接的減振裝置30中至少近似在輸出部72處作用有振動節點,則可在離合裝置64處有針對性地設置滑差,使得在離合裝置64處從而至少在減振裝置30的輸出部72處存在更強的扭轉不均衡性,該扭轉不均衡性對於緩衝系統1的充分有利的解耦功率是必要的。因為離合裝置64在此設置在緩衝系統1之後,儘管採取該措施仍保持不受影響地針對與驅動部52關聯的階次設計緩衝系統1。
對於緩衝系統1需做以下說明:
為了可更好地表示容納在緩衝質量支架3處的緩衝質量7,在圖2和圖3中分別刪除了在觀察方向上沿軸向布置在緩衝質量7之前的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a,並且僅繪製了在觀察方向上沿軸向布置在緩衝質量7之後的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b。緩衝質量7分別具有成對構造的導軌22以用於容納分別構造為滾動體的耦合元件20,其中導軌22設計為使得其可實現緩衝質量7相對於耦合元件20的徑向相對運動。緩衝質量7具有在徑向內部與其周側42鄰接的止擋側43。
在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a和5b處同樣分別成對地設置有具有彎曲走向的導軌13。根據在圖2或圖3中的視圖,導軌13各具有一個初始區14,在該初始區中相應的導軌13離中軸線15具有最大的徑向距離,並且導軌具有連接區17,連接區沿圓周彼此相反延伸地連接到初始區14的兩側。同樣設置在緩衝質量7處的導軌22具有彎曲的走向,各具有一個初始區24並且具有連接區25,在該初始區中相應的導軌22離中軸線15具有最小的徑向距離,連接區沿圓周彼此相反延伸地連接到初始區24的兩側。導軌22分別設置在相應緩衝質量的緩衝質量中心35的兩側。緩衝質量中心35位於緩衝質量7的中間延伸半徑36中,該延伸半徑在行駛模式下設置為相對於中軸線15有距離R1。緩衝質量7在行駛模式下的狀態在圖2中示出,並且如果緩衝系統1以離心力超過重力的轉速運行則出現該狀態。
容納在導軌13和22中的耦合元件20分別在相應導軌22的兩側接合到在此設置的導軌13中。在根據圖2的視圖中,緩衝質量7由於離心力有沿徑向向外的趨勢,使得耦合元件20分別定位在相應導軌22的初始區24中,即在離中軸線15具有最小徑向距離的區域中。耦合元件20在此分別支撐在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a和5b的初始區14中,即在離中軸線15具有最大徑向距離的區域中。
緩衝質量7分別在其徑向內部端部處分別具有幾何構型28,該幾何構型在周側中間部分中具有第一接觸區26,而在周側外部部分中具有第二接觸區27。第一接觸區26具有區中點37,該區中點將第一接觸區26劃分成構型半區23。幾何構型28以下文仍將說明的方式與沿徑向設置在緩衝質量7內部的止擋31共同作用,止擋聯結在環形構件32處。
環形構件32在周向上在每兩個緩衝質量7之間分別具有一個支撐部34,該支撐部分別包圍間隔塊11,從而支撐部34分別用作止擋容納部38。因此環形構件32抗扭地容納在緩衝質量支架3處。沿周向延伸的環形體33在每兩個止擋容納部38之間分別與止擋輪廓40作用。止擋容納部38和止擋輪廓40共同構成在環形構件32處的止擋31。
如果緩衝質量1以離心力超過重力的轉速運行,則緩衝質量7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有沿徑向向外的趨勢,使得耦合元件20可分別定位在緩衝質量7的相應導軌22的初始區24中。扭振雖然可迫使緩衝質量7在周向上偏轉,由此耦合元件20從導軌13、22的初始區14、24偏移到其連接區17、25中,然而在扭振衰減時耦合元件20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始終回位到初始位置。
反之如果離心力下降到小於重力,例如在機動車緩慢行駛或驅動部(例如內燃機)停止時,則緩衝質量7向徑向內部下落,以佔據在圖3中示出的相對於彼此和相對於緩衝質量支架3的相對位置。在這種運行狀態下兩個沿徑向位於中軸線15之上的緩衝質量7向徑向內部下落,直到其止擋側43利用第一接觸區26的與運動方向相關的構型半區23貼靠到在環形構件32的環形體33處的止擋31的對應止擋輪廓40上。如果導軌13、22允許緩衝質量7進一步沿徑向向下運動,則當相應緩衝質量7的與運動方向相關的第二外周區27貼靠到環形構件32的支撐部34從而貼靠到環形構件32的止擋容納部38上時,該運動才結束。兩個沿徑向位於中軸線15之下的緩衝質量7同樣沿徑向向內降落,直到其止擋側43利用模製在該處的與運動方向相關的第一接觸區26貼靠到在環形構件32的環形體33處的止擋31的對應止擋輪廓40上,並且此外直到相應緩衝質量7的與運動相關的第二接觸區27貼靠到環形構件32的相應支撐部34從而貼靠到環形構件32的止擋容納部38上。以這種方式防止了兩個沿徑向位於中軸線15之下的緩衝質量7以其周側42相互貼靠。
圖4示出了耦合組件56,其不僅在離合裝置64的構造和控制方面而且在緩衝系統1的構造方面區別於直到目前所論述的耦合組件56。
如圖4所示,關於離合裝置64,設置有更多數量的徑向外部的摩擦片離合器84並且沿軸向在其之間設置有徑向內部的摩擦片離合器85。徑向外部的摩擦片離合器84以與圖1中相似的方式抗扭地但可軸向移動地容納在徑向外部的摩擦片離合器支架88處,其中該摩擦片離合器支架88模製在罩蓋側的蓋板117處從而為輸出部72的一部分。而徑向內部的摩擦片離合器85抗扭地容納在容納構件113處,由此該容納構件在附加功能中用作徑向內部的摩擦片離合器支架87。容納構件113同樣如渦輪62藉助於鉚釘122固定在扭轉減振器輪轂71處。
如果離合裝置64的離合活塞65在第一運行狀態下朝容納構件113的方向運動,以在減振裝置30和從動部73之間建立連接,則藉助於未示出的壓力源通過第一管路100將壓力介質傳輸到第一壓力腔109中,該第一壓力腔在壁部97和離合活塞65之間延伸,其中壁部97沿軸向在罩蓋124和離合活塞65之間延伸並且在扭轉減振器輪轂71處對中。由此在第一壓力腔109中相對於第二壓力腔110產生超壓,該第二壓力腔在離合活塞65的另一側處沿軸向位於離合活塞和容納構件113之間。離合活塞65由此朝容納構件113的方向移動,並且在此越來越緊地將摩擦片離合器84和85夾在離合活塞和容納構件113之間。在離合活塞65進行該運動期間,包含在第二壓力腔110中的壓力介質通過在該運行狀態下無壓力的第二管路102從第二壓力腔110導出,並且之後到達未示出的壓力介質儲存器中。
為了離合活塞65在其第二運行狀態中的運動,離合活塞65朝遠離容納構件113的方向運動,以再次取消在減振裝置30和從動部73之間的連接。對此藉助於未示出的壓力源通過第二管路102將壓力介質傳輸到第二壓力腔110中,由此相對於第一壓力腔109在此產生超壓。離合活塞65由此朝遠離容納構件113的方向移動,並且在此在離合活塞和容納構件113之間越來越多地釋放摩擦片離合器84和85。在離合活塞65進行該運動期間,包含在第一壓力腔109中的壓力介質通過在該運行狀態下無壓力的第一管路100從第一壓力腔98導出,並且之後到達未示出的壓力介質儲存器中。
對於所述軸向彈簧142朝離合裝置64的脫開方向施加作用的情況,在壓力腔109和110之間的壓力補償已可足以實現離合活塞65的所述運動。
第三壓力腔111不僅容納液壓迴路60而且容納減振裝置30,並且通過第三管路105向其供給壓力介質。特別是在離合裝置64打開時第三壓力腔111的壓力介質通過第二壓力腔110和在該運行狀態下無壓力的第二管路102導出,以便之後進入未示出的壓力介質儲存器中。
由於存在三個管路100、102和105,圖4所示的耦合組件56在專業領域中被稱為三管路系統。由於兩個壓力腔109和110的受限的擴張這允許了離合裝置64的改善的可控性。同樣也可實現傳遞更高的從驅動部52通過減振裝置30的輸入部67提供的扭矩,更確切地說不僅通過在耦合組件56中的壓力特性而且通過在摩擦片離合器84和85處更高數量的摩擦連接。
對於緩衝系統1需補充的是,同樣在此緩衝質量支架3也固定在與渦輪62鄰接的輸出構件118處從而固定在減振裝置30的輸出部72處。然而在此緩衝質量支架3僅構造有一個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該緩衝質量支架元件在兩側容納緩衝質量7。緩衝質量7通過間隔塊144相對於彼此定位。同樣還可在圖4中看到耦合元件20。
圖5示出了雖然在功能上與根據圖4的實施方式相同、但在結構上與之具有區別的耦合組件56。除了緩衝系統1這特別是涉及到扭轉減振器70,在其中各個構件—具有輸入構件115的輸入部67、中間傳遞部74和具有輸出構件117、118的輸出部72—以幾何形狀上更簡單從而成本更低廉的設計方案實施。對於緩衝系統1,雖然選擇了與圖1相似的結構形式,即具有沿軸向布置在緩衝質量支架3的兩個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a、5b之間的緩衝質量7a、7b、7c,然而在此將兩個緩衝質量支架元件5a、5b相對於彼此定位的間隔塊11在第二功能中藉助於容納區段150設置為用作離合裝置64的徑向外部的摩擦片離合器支架88,因為其提供了抗扭地、但是沿軸向可移動地容納離合裝置64的徑向外部摩擦片離合器84。如同根據圖4所述的實施方式,這些摩擦片離合器沿軸向在其之間容納離合裝置64的徑向內部的摩擦片離合器85,該徑向內部的摩擦片離合器抗扭地容納在容納構件113處。由此同樣該容納構件113也在第二功能中用作離合裝置64的徑向內部的摩擦片離合器支架87。
不同於根據圖4的耦合組件56,容納構件113藉助於嚙合部146與扭轉減振器輪轂71從而與從動部73處於抗扭連接。鉚釘148用於將渦輪62固定在容納構件113處並且由此在渦輪62和從動部73之間建立連接。
不同於目前為止所述的耦合組件56,在根據圖5所述的實施方式中輸出部72通過與罩蓋124鄰接的輸出構件117對中,即藉助於對中部152,該對中部設置在罩蓋124處從而設置在用作驅動部52的殼體54處。基於對中部152,藉助於緩衝質量支架3容納在另一輸出構件118處的緩衝系統1也在殼體54處從而在驅動部52處對中。
在根據圖4和圖5的實施方式中軸向彈簧142的作用原理與在圖1中相同。同樣壁部97、離合裝置64的離合活塞65和容納構件113儘管有結構上有區別但在功能上對應於在圖4中的類似構件,從而這些構件用於形成第一壓力腔109和第二壓力腔110。第三壓力腔111以已知的方式用於容納液壓迴路60以及減振裝置30。也就是說圖5示出了另一三管路系統。
不僅對於具有輸入部67、中間傳遞部74和輸出部72的減振裝置30的設計方案而且對於離合裝置64的設計方案,根據圖6和圖7的耦合組件56與在圖1中詳細說明的實施方式相一致。然而在圖6的耦合組件56中由於省去了位於泵輪61和渦輪62之間的導輪而存在配有液壓迴路60的液壓離合器154。該措施的效果是相對於液力變矩器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和裝配成本以及重量。
在根據圖6的耦合組件56中設置有多級鉚釘122以用於將渦輪62固定在扭轉減振器輪轂71處從而固定在從動部73處,而在根據圖7的耦合組件56中完全省去了液壓迴路。由此圖7示出了溼式離合器156,在其中從動部73僅通過減振裝置30和離合裝置64與驅動部52連接。相對於液壓離合器得到生產成本和裝配成本以及重量的進一步顯著降低。此外這種溼式離合器156不僅可用作起動元件,而且可用作分離元件,因為在驅動部52和從動部73之間的同步主動地通過相應施加的、藉助於壓力介質建立的壓力調節。而在具有液力變矩器或液壓離合器的耦合組件中,由於有相應的液壓迴路60即使當在第二運行狀態中至少基本上取消在減振裝置(30)和從動部(73)之間的連接時,也會通過在液壓迴路60中循環的壓力介質在驅動部52和從動部73之間得到自動的同步。
附圖標記
1 緩衝系統
3 緩衝質量支架
5 緩衝質量支架元件
7 緩衝質量
11 間隔塊
13 導軌
14 初始區
15 中軸線
17 連接區
20 耦合元件
22 導軌
24 初始區
25 連接區
26 接觸區
27 接觸區
28 幾何構型
30 減振裝置
31 止擋
32 環形構件
33 環形體
34 支撐部
35 緩衝質量中心
36 中間延伸半徑
37 區中點
38 止擋容納部
40 止擋輪廓
42 周側
43 止擋側
52 驅動部
54 殼體
56 耦合組件
60 液壓迴路
61 泵輪
62 渦輪
63 導輪
64 離合裝置
65 離合活塞
66 摩擦片離合器
67 輸入部
68 驅動側第一阻尼單元
69 從動側第二阻尼單元
70 扭轉減振器
71 扭轉減振器輪轂
72 輸出部
73 從動部
74 中間傳遞部
76 從動軸
77 嚙合部
84 徑向外部的摩擦片離合器
85 徑向內部的摩擦片離合器
87 徑向內部的摩擦片離合器支架
88 徑向外部的摩擦片離合器支架
90 液力變矩器
95 第一管路
96 第二管路
97 壁部
98 第一壓力腔
99 第二壓力腔
100 第一管路
102 第二管路
105 第三管路
109 第一壓力腔
110 第二壓力腔
111 第三壓力腔
113 容納構件
115 輸入構件
117 輸出構件
118 輸出構件
120 摩擦片離合器支架
122 鉚釘
124 罩蓋
126 徑向外部的儲能系統
128 儲能器窗口
130 徑向內部的儲能系統
132 儲能器窗口
134 間隔塊
136 相對轉角限制器
138 孔
142 軸向彈簧
144 間隔塊
146 嚙合部
148 鉚釘
150 容納區段
152 對中部
154 液壓離合器
156 溼式離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