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09:45:01 5
專利名稱: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多個殼體結合型的殼體結構,用於內裝鍵盤元件。
背景技術:
通常,如註冊公開號為No.2545353的日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已為人所知,其中各自類型的兩個上部殼體被有選擇地與單一類型的一下部殼體結合,因此可以構成兩種殼體結構。一般而言,在這種外部結構中,上部殼體和下部殼體由樹脂製成,並使用模具成型。在各上部殼體上形成有螺釘導孔,用於擰入螺釘的隙孔(clearance hole)以與螺釘導孔結合的方式在下部殼體中形成。這樣,該兩殼體通過從下方擰入螺釘而被相互緊固。
但是,在這種類型外部結構中,當各上部殼體的板面的角度需要根據鍵盤樂器的種類而改變時,例如,為避免在與螺釘導孔相關的模具部分上形成底切,需要上部殼體的螺釘導孔與板面近似垂直地形成。然而,當螺釘導孔與板面垂直形成時,也需要螺釘頭部接觸的下部殼體表面的角度根據螺釘導孔的角度而被設置(從而下部殼體表面垂直於螺釘導孔)。這使得下部殼體在不同類型的鍵盤樂器之間難以共享或通用。
另一方面,可以預想,上部殼體的螺釘導孔在垂直於其軸向的橫截面上伸長,因此螺釘可以被傾斜地擰入伸長的螺釘導孔,從而多個各種類型的上部殼體可以被選擇裝配到一個單一類型的下部殼體上。然而,各螺釘只沿伸長的螺釘導孔的較短側與其一部分配合而形成暴露部分,所以降低了螺釘的緊固剛性。而且,螺釘在擰入過程中難於直進,從而降低了其固定精度。因此,不得不在模具中形成與該伸長孔結合的橢圓形突起,從而變得比截面中形成孔的圓形更難加工模具,結果增加了模具的成本。
而且,當一種類型下部殼體通用於或共享於各種類型的鍵盤樂器時,即使提供多個上部殼體,從平面上看各鍵盤樂器的深度和形狀取決於下部殼體,而因此從其設計和安裝穩定性角度來看,尤其不能增加上部殼體的深度,否則會難於製造在各種類型之間大小不同的鍵盤樂器。
根據如上所述理由,如果以降低模具成本為前提條件,在上部殼體的設計方面存在很大限制,並且實際上,很難通過共享下部殼體和基於鍵盤樂器類型只更換上部殼體來生產各種類型的鍵盤樂器。因此,事實是可能製造的鍵盤樂器的類型數目受到限制。
而且,在上述種類的外部結構中,上部和下部殼體原始形成為分離的部件,從而除非兩殼體組裝的部分被精心設置,否則恐怕整個殼體結構的剛性降低。而且,如果殼體結構通過結合3個或更多分離的部件而構成,則更可能整個殼體結構的剛性降低。並且,當要求高安裝精度的鍵盤元件被安裝在該殼體結構中時,是否能維持精度很大程度取決於上部和下部殼體相互裝配的部分、和安裝鍵盤元件的該部分的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其能夠顯著增加鍵盤樂器可製造的種類,同時降低模具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通過聯接三個分別形成的殼體形成,其能夠提高下部殼體的連接強度,從而確保鍵盤樂器的殼體結構的剛度。
為達到上述目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用於在其內部安裝鍵盤元件KBU的殼體結構(KBU+LCF),包括具有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以並排方式安置於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後面的後側下部殼體LCr的下部殼體(LCf+LCr);以及位於上述下部殼體(KBU+LCF)的上方的上部殼體UC,其中,該前側下部殼體LCf固定在該上部殼體上,且該後側下部殼體固定在該上部殼體UC上,從而下部殼體緊固在該上部殼體上。
通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這種外部結構的配置,可以顯著增加鍵盤樂器可製造的類型,同時降低模具成本。而且,在通過三個分離殼體組件構成的殼體結構中,能夠增加下部殼體的連接強度,以確保殼體結構的高剛性。
優選地,上述上部殼體UC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固定部件16和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件17,上述前側下部殼體LCf具有至少一個與上部殼體的第一固定部件相結合的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26,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具有至少一個與上部殼體的第二固定部件相結合的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28。以及外部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固定組件64,用於固定上部殼體UC的第一固定部件16和前側下部殼體LCf的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26;至少一個第二固定組件65,用於固定上部殼體UC的第二固定部件17和前側下部殼體LCf的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28。並且上述第一固定部件16具有用於安裝上述第一固定組件64的安裝部件16a,上述第二固定部件17具有用於安裝上述第二固定組件65的安裝部件17a,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26具有與第一固定組件接觸的、截面彎曲的接觸面26b2,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65具有與第二固定組件64接觸的、截面彎曲的接觸面28a。
優選地,上述下部殼體(LCf+LCr)具有至少一個導引部件30,用於向後方引導鍵盤元件KBU的電纜線。
優選地,上述上部殼體UC具有至少一個第三固定部件13,上述前側下部殼體LCr具有至少一個與上部殼體的第三固定部件相結合的第三固定部件結合部件39。上述外部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三固定組件61,用於固定上部殼體的第三固定部和後側下部殼體的第三固定部件結合部件。
優選地,上述外部結構還包括揚聲器,設置在後側下部殼體和上部殼體的與後側下部殼體結合的結合部件之間。
為達到上述第一目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用於在其內部安裝鍵盤元件KBU的殼體結構(KBU+LCf),包括上部殼體UC,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固定部件16、17和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件13、14、15;前側下部殼體LCf,具有與上述上部殼體的第一固定部件16、17相結合的至少一個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24、29;和後側下部殼體LCr,被安置於上述上部殼體UC的下方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LCf的後面,並具有與上述上部殼體的第二固定部件13、14、15相結合的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40、38、34,且上述上部殼體的第一固定部件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彼此固定,上述上部殼體的第二固定部件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的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彼此固定,從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被緊固到上述上部殼體,而構成殼體結構。
通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外部結構的配置,殼體結構由三個分別形成的殼體構成,從而通過組合單個的殼體可以構成多種類型的殼體結構。因此,可以顯著增加鍵盤樂器可製造類型的種類,同時降低模具成本。
優選地,上述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LCr具有其在前後方向上以交迭的方式彼此結合的交迭部CN2,該外部結構包括鍵盤元件支撐部,用於支撐形成在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的交迭部的鍵盤元件KBU。
通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配置,可以確保整個殼體結構的剛度。更優選第一固定部件16中的至少一個和第二固定部件15中的至少一個被安置於與下部殼體的交迭部分對應的部分。通過該配置,鍵盤元件被支撐在上述上部殼體和下部殼體互相固定的位置。因此,可以提高鍵盤樂器的安裝精度。
優選地,上述上部殼體UC具有沿其前後方向延伸殼體結構(KBU+LCf)的整個長度的左側和右側部分,並且上述左側和右側部分分別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固定部件16、17和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件13、14、15。
通過該優選實施例的配置,前側下部殼體和後側下部殼體利用實際上作為連接部的上部殼體的左側和右側部分安裝。因此,可能提高殼體結構在前後方向上的剛度。
為達到上述第一目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中,提供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殼體結構,包括多個各種類型的上部殼體UC、UC2、UC3;多個各種類型的後側下部殼體LCr、LCr2、LCr3;以及單一類型的用於支撐鍵盤元件KBU的前側下部殼體LCf,並且該殼體結構通過有選擇地將上述多個各種類型的上部殼體中的一個和多個各種類型的後側下部殼體中的一個安裝到上述前側下部殼體而構成。
通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外部結構的配置,多個各種類型的上部殼體的一個和多個各種類型的後側下部殼體的一個被選擇安裝到前側下部殼體,從而可以構成多種類型的殼體結構,因此可以顯著增加鍵盤樂器可製造類型的種類,同時降低模具成本。
為達到上述第二目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第四方面中,提供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用於在其內部安裝鍵盤元件KBU的殼體結構,包括上部殼體UC;前側下部殼體LCf;後側下部殼體LCr,被安置於上述上部殼體的下方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後面;以及固定裝置61~65;該殼體結構通過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而構成,其中,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各具有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壁26a、26c、26b3、31、33a、33c、35a、35c、42,且當相互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並通過上述固定裝置固定時,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壁26a、26c、26b3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的壁31、33a、33c、35a、35c、42彼此相向相互接近排列。
通過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外部結構的配置,由於前側下部殼體的壁和後側下部殼體的壁彼此相向並接近地排列,這提高了組裝的下部殼體在水平方向上的強度。因此,在由三個分離的殼體組件構成的殼體結構中,可以提高下部殼體的連接強度,從而確保殼體結構的高剛度。
優選地,上述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LCr中的一個具有基板部件26b,並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中的另一個具有與上述基板部件相結合的基板部件結合部件33b、35b;上述基板部件從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中的一個的壁26a、26b連續延伸形成,通過使上述基板部件和基板部件結合部件相互接觸而相互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並通過上述基板部件和基板部件結合部件彼此接觸的基板部件和基板部件結合部件的部分的固定裝置61~65,將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固定到上部殼體。
通過該優選實施例的配置,提高了用於連接前側下部殼體和後側下部殼體的連接部的強度。
優選地,上述基板部件26b具有用於支撐鍵盤元件KBU的鍵盤元件支撐部26b;且當相互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時,上述基板部件以交迭的方式延伸在上述基板部件結合部件上。
通過該優選實施例的配置,用於支撐鍵盤元件的部分屬於前側下部殼體和後側下部殼體中的一個,因此可能解決由兩個分離的組件構成下部殼體引起的鍵盤元件定位精度降低的問題。
優選地,上述鍵盤元件支撐部26b具有接觸鍵盤元件KBU而起到上述鍵盤元件的前後方向上的定位基準作用的突起27f、27r。
通過該優選實施例的配置,可能有助於組裝鍵盤元件的操作。應注意如果突起在鍵排列方向上形成有脊形,也可以提高下部殼體的剛度。
為達到上述第二目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五方面中,提供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用於在其內部安裝鍵盤元件KBU的殼體結構,包括上部殼體UC;前側下部殼體,具有底板部件;後側下部殼體,被安置於上述上部殼體的下方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後面;以及固定裝置63、64,且該殼體結構通過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而構成,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形成有槽狀部分26,以使上述槽狀部分從底板部件的後部升起而形成向下開口的凹部,該槽狀部分具有形成於其上部的鍵盤元件支撐部26b,用於支撐鍵盤元件,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具有在至少一個其前部向上突出形成的連接突起33、35,用於裝配進上述槽狀部分的凹部中,並且上述固定裝置通過將上述連接突起裝配到上述槽狀部分的凹部中,經使上述槽狀部分和上述連接突起在垂直方向上彼此接觸的上述槽狀部分和上述連接突起的接觸部分將上述上部殼體、鍵盤元件、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彼此固定。
通過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五方面的外部結構的配置,用於支撐鍵盤元件的部分屬於前側下部殼體的,這可能解決鍵盤元件的定位精度不能接受地降低的問題。而且,由於連接突起被裝配在槽狀部分中,使下部殼體在鍵排列方向上的剛度高。因此,在由三個分離的殼體組件構成殼體結構的情況中,可以提高下部殼體的連接強度,從而確保殼體結構的高剛度和鍵盤元件的高定位精度。
上述參考符號等被用來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並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示例,因此,上述符號不與本實用新型所有的實施例中的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的目的、特徵和優點在下面參照附圖的詳細說明中更變得更清楚。
圖1為採用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外部結構的第一鍵盤樂器的平面圖,鍵盤元件和上部殼體被卸下;圖2為圖1中顯示的第一鍵盤樂器的仰視圖;圖3為沿圖2中的III-III線的剖面圖;圖4為上部殼體的底面視圖;圖5為說明前側下部殼體和後側下部殼體如何互相裝配的立體圖;圖6為沿圖2中的VI-VI線的剖面圖;圖7為沿圖2中的VII-VII線的剖面圖;圖8為圖2、圖3所示的中間連接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9為沿圖2中的IX-IX線的剖面圖;圖10A為圖3所示的前側連接部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0B為圖3所示的後側連接部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1為相當於顯示第一鍵盤樂器結構的圖3的鍵盤樂器結構的剖面圖;圖12為相當於顯示第一鍵盤樂器的圖7的圖11所示鍵盤樂器的中間連接部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3A為相當於顯示第一鍵盤樂器的圖10A的圖11所示鍵盤樂器的前側連接部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3B為相當於顯示第一鍵盤樂器的圖8的圖11所示鍵盤樂器的中間連接部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4為圖11所示鍵盤樂器的後側連接部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5為相當於顯示的圖1中鍵盤樂器結構的圖3的第三鍵盤樂器結構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1為採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外部結構的第一鍵盤樂器的平面圖,鍵盤元件和上部殼體被卸下。圖2為該第一鍵盤樂器的仰視圖。圖3為沿圖2中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如圖3所示,根據本實施例的外部結構,鍵盤樂器100通過組裝全部由樹脂製成的鍵盤元件KBU、前側下部殼體LCf、上部殼體UC和後側下部殼體LCr而構成。以下,通過裝配鍵盤元件KBU和前側下部殼體LCf而形成的組件稱為「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而且,通過裝配前側下部殼體LCf、上部殼體UC以及後側下部殼體LCr而形成的組件相當於安裝鍵盤元件KBU的外部,因此該組件被稱為「殼結構」。
而且,如下所述,上部殼體UC2和後側下部殼體LCr2取代上部殼體UC和後側下部殼體LCr組裝到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而構成鍵盤樂器200(圖11),並且上部殼體UC3和後側下部殼體LCr3組裝到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而構成鍵盤樂器300(圖15)。即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使用共同的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以及選擇地組裝結構不同的上部殼體和後側下部殼體到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上,可構成多種不同類型的鍵盤樂器。
以下,第一至第三鍵盤樂器100、200和300作為多種不同類型的鍵盤樂器通過舉例進行說明。參照圖1至10對鍵盤樂器100進行說明,參照圖11至14對鍵盤樂器200進行說明,參照圖15對鍵盤樂器300進行說明。在以下對鍵盤樂器100、200和300的說明中,各鍵盤樂器的演奏者一側被稱為「前」,並且豎直方向和左右方向(橫向)相對於演奏者確定。
首先,對鍵盤樂器100進行說明。
圖4為上部殼體UC的底面圖。上部殼體UC從平面角度看大致呈C字型,並且包括主體部分11和與主體部分11一體構成的左側和右側部分12(12L、12R)。左側、右側部分12L、12R在鍵盤樂器100前後方向的幾乎整個長度上形成。左側部分12L包括後部12La和從後部12La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12Lb。右側部分12R包括後部12Ra和從後部12Ra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12Rb。
多個固定突起13至17向下突出形成於上部殼體UC上。該固定突起13至17各具有螺釘導孔(參照下述)。上部殼體UC具有形成有四個固定突起13(13A至13D)和一單個固定突起14的後部。該固定突起14位於上部殼體UC左右方向的中心,並且固定突起13沿左右方向分布排列。主體部分11具有形成有兩個固定突起15(15A和15B)的前部。在上部殼體UC前後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分別在左側和右側部分12L、12R中形成固定突起16(16A和16B)。固定突起16位於固定突起15的稍前方。而且,在左側和右側部分12L、12R的各前部分別形成有固定突起17(17A和17B)。
參照圖3,如下面詳細描述的,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相互連接,以使它們在中間連接部CN2處互相交迭(圖1至圖3)。而且,後側下部殼體LCr和上部殼體UC在後側連接部CN1和中間連接部CN2互相連接,同時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上部殼體UC在中間連接部CN2和前側連接部CN3互相連接(見圖10B)。鍵盤元件KBU在中間連接部CN2處安裝於前側下部殼體LCf中。
圖5為說明如何互相裝配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的立體圖。在圖5中,顯示前側下部殼體LCf的底面和後側下部殼體LCr的頂面。
前側下部殼體LCf與鍵盤樂器100的前半部相對應。如圖1所示,兩個固定突起28(28A和28B)向上突出形成在前側下部殼體LCf的前部的橫向相對側上。固定突起28被排列在與上部殼體UC上的固定突起17(見圖4)相對應的位置。固定突起28形成有相應的螺釘插入孔29(29A和29B),其為固定螺釘的隙孔。
如圖1和5所示,前側下部殼體LCf具有形成有作為固定螺釘的隙孔的兩個螺釘插入孔23(23A和23B),和兩個螺釘插入孔24(24A和24B)的後部。螺釘插入孔23、24形成在與上部殼體UC的固定突起15和16相對應的位置。
另一方面,後側下部殼體LCr與鍵盤樂器100的後半部相對應。如圖5所示,兩個固定突起33(33A和33B)和兩個固定突起35(35A和35B)向上突出形成在後側下部殼體LCf的前部上。固定突起33和35形成在與上部殼體UC上的固定突起15和16相對應的位置。作為固定螺釘的隙孔的螺釘插入孔34(34A和34B)和螺釘插入孔36(36A和36B)分別與前側下部殼體LCf上的螺釘插入孔23和24結合而形成在固定突起33和35中。因此,螺釘插入孔34和36形成在與螺釘插入孔23和24相對應的位置,同時固定突起15和16也以重疊的方式與這些螺釘插入孔相對應。
而且,如圖5所示,四個固定突起39(39A至39D)和一單個固定突起37向上突出形成在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後部上(也見圖6)。固定突起39和37形成在與上部殼體UC的固定突起13和14對應的位置上。固定突起39(39A至39D)和37形成有作為擰入固定螺釘的隙孔的各螺釘插入孔40(40A至40D)和38。
圖6為沿圖2中的VI-VI線的剖面圖,圖7為沿圖2中的VII-VII線的剖面圖。圖8為圖2、圖3所示的中間連接部CN2的局部放大圖。
首先,當注意到中間連接部CN2時,如圖1、5、6和7所示,截面大致呈C字型且形成向下開口的凹部的槽狀部分26形成在前側下部殼體LCf的後部。參照圖6和7,槽狀部分26主要包括從前側下部殼體LCf的底板25的後部升起的升起部分26a;從升起部分26a基本水平向後延伸的基板部件26b;以及從基板部件26b的後端向下延伸的懸肋26c。應注意基板部件26b的「基本水平」的程度可以是,當無壓力施加到鍵上時,鍵盤元件KBU的各鍵基本水平;並且「基本水平」包括除「垂直」以外的很寬的角度範圍。
如圖1所示,使下面描述的扁平電纜66(見圖9)通過的六個溝槽30(30A至30F)沿前後方向形成於槽狀部分26的內側(上側),以向上開口。
如圖1和7所示,兩個脊狀的導向軌27f和27r形成在基板部件26b的上表面26b4除溝槽30的位置以外的鍵盤樂器100的幾乎整個寬度上。導向軌27f和27r作為臨時定位基準用於沿前後方向定位鍵盤元件KBU的通用基端50。
各溝槽30被形成,從而沿鍵盤元件KBU的鍵排列的方向(鍵排列方向)形成的基板部件26b沿鍵的長度方向(前後方向)交叉。當從下面看時,溝槽30形成為在與其對應的位置向下突出的突起22。應注意不需要使扁平電纜66穿過全部六個溝槽30,因為提供較多數目的溝槽30以根據鍵盤樂器的類型從六個溝槽30中只選擇合適的溝槽讓扁平電纜66穿過。
而且,如圖7所示,具有上述螺釘插入孔23的基板部件26b的部分分別形成被連接部26b1,且在被連接部26b1的前方位置,形成從基板部件26b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加強肋26b3。而且,如圖8所示,具有上述螺釘插入孔24的基板部件26b形成被連接部26b2。被連接部26b2的下表面形成用於接觸後側下部殼體LCr上的固定突起35的具有向下彎曲的凸形的被接觸面26b2a。通過形成具有彎曲的凸形的被接觸面26b2a,即使在螺釘64的軸方向依鍵盤樂器的種類而不同時,也可以防止接觸部過度變形。
應注意後側下部殼體LCr的接觸部35b的角度可以根據鍵盤樂器的種類而設置,從而被接觸面26b2a不形成凸曲面而是傾斜預定角度的平面,因此使與被接觸面26b2a接觸的接觸部35b成預定角度。
另一方面,在後側下部殼體LCr中,如圖7所示,固定突起33各包括前壁33a、接觸部33b以及後壁33c。接觸部33b的下表面形成被接觸面33b1,與螺釘63頭部接觸。而且,如圖3和8所示,固定突起35各包括前壁35a、接觸部35b以及後壁35c。升起部分42從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底板41的前部升起,從而升起部分42的上部向前方水平延伸,以連接到後壁35c。接觸部35b的下表面形成被接觸面35b1,用於與螺釘64頭部接觸。
如圖5和6所示,由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底板41的前部大致垂直形成肋31。肋31與多個固定突起33和35一體形成,並沿左右方向在固定突起35A和35B之間延伸,覆蓋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幾乎整個寬度,使固定突起33A和33B排列在固定突起35A和35B之間的相應位置。在肋31上形成有六個切除部分32,用於避免與在相應位置的前側下部殼體LCf的突起22形成幹擾。
當組裝鍵盤樂器100時,如圖3和圖6至8所示,固定突起33和35從下方裝配到槽狀部分26的內部(凹陷)中,並且各接觸部33b和相關的被接觸部26b1互相接觸,同時各接觸部35b和相關的被接觸部26b2的被接觸面26b2a互相接觸。而且,接觸面16b,即在上部殼體UC上的各固定突起16的下部端面,從上方與接受面26b2b,即相關被接觸部26b2的上表面,接觸(見圖8)。
如圖6和7所示,鍵盤元件KBU具有公知的結構,其中多個白鍵和黑鍵成層疊成預定(例如,一個八度音階)單元的三層,三層中的各層被安裝在對應的通用基端50上。當通用基端50被安裝於前側下部殼體LCf上時,鍵盤元件KBU與前側下部殼體LCf形成一體,從而形成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通用基端50的各上表面51從側面看為彎曲凸形,並且當組裝鍵盤樂器100時,在上部殼體UC上的固定突起15接觸上表面51。在組裝鍵盤元件KBU和前側下部殼體LCf時,首先,通用基端50以固定在導向軌27f和27r之間的方式被置於基板部件26b的上表面26b4上。因而,鍵盤元件KBU被臨時安置,然後通用基端50使用多個小螺釘被安裝到基板部件26b上,由此獲得具有由基板部件26b支撐的鍵盤元件KBU的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應注意在鍵盤元件KBU被安裝之前,不僅設有開關67等的基片68,而且各種功能部件,例如制動器(stopper),被安裝於前側下部殼體LCf上。
如圖6所示,鍵盤樂器100通過將分別與固定突起13、14、15、16和17相關的螺釘61、62、63、64和65螺合而被安裝。上部殼體UC形成有結合於螺釘61、62、63、64和65的截面為圓形的多個螺釘導孔,並且旋轉螺釘61至65以擰入到相應的螺釘導孔中,同時在螺釘導孔中形成(滾絲)內螺紋。
在中間連接部CN2上,組裝優選使用兩個螺釘63A和63B,以及兩個螺釘64A和64B進行。首先,如圖7和8所示,螺釘導孔15a和16a形成於上部殼體UC的各固定突起15和16中。如圖7所示,使螺釘63從下方穿過螺釘插入孔34、23和通過通用基端50的孔,並螺合到固定突起15上的螺釘導孔15a中。結果,後側下部殼體LCr、前側下部殼體LCf、鍵盤元件KBU和上部殼體UC被連接從而它們安裝成固定在一起的狀態。而且,如圖8所示,使螺釘64從下方穿過螺釘插入孔36、24,並螺合到固定突起16的螺釘導孔16a中。結果,後側下部殼體LCr、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上部殼體UC連接從而彼此安裝成在鍵盤樂器100的橫向相對側上被固定在一起的狀態。
圖9為圖2中的沿IX-IX線的剖面圖。在前側下部殼體LCf上,布線用的六個扁平電纜66被連接到基片68。在鍵盤樂器被組裝後,如顯示溝槽30A的圖9中所示,結合於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六個溝槽30的扁平電纜66被分別插入六個溝槽30中。溝槽30被縱向延長,並且扁平電纜66相互平行地縱向排列,從而高效地被利用有限的空間。
圖10A為前側連接部CN3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0B為後側連接部CN1的局部縱向剖面圖。
在前側連接部CN3中,如圖10A所示,上部殼體UC的各固定突起17形成有螺釘導孔17a。前側下部殼體LCf的各固定突起28不僅包括螺釘插入孔29(見圖1),如上所述,還包括用於接觸作為固定突起17的下表面的接觸面17b的接受面28b,和用於接觸相應的螺釘65頭部的具有向下彎曲的凸形的被接觸面28a。
當組裝鍵盤樂器100時,使螺釘65從下方穿過螺釘插入孔29,並分別螺合到固定突起17的螺釘導孔17a中。因而,在鍵盤樂器100的前半部,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上部殼體UC互相連接。
而且,在後側連接部CN1中,如圖10B所示,上部殼體UC的各固定突起13形成有螺釘導孔13a。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各固定突起39不僅包括螺釘插入孔40(見圖1),如上所示,還包括用於接觸作為固定突起13的下表面的接觸面13b的接受面39b,和用於接觸相應的螺釘61頭部的被接觸面39a。應注意結合於螺釘62的結構(固定突起14、固定突起37和螺釘插入孔38)主要是部件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與結合於螺釘61的結構不同,但大致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省略對其的說明。具體地,固定突起14的螺釘導孔與螺釘導孔13a配置相似,因此省略其說明。
當裝配鍵盤樂器100時,螺釘61從下方穿過螺釘插入孔40,並分別螺合到固定突起13的螺釘導孔13a。相似地,螺釘62也螺合到固定突起14的螺釘導孔中。因而,在鍵盤樂器100的後半部,後側下部殼體LCr和上部殼體UC互相固定連接。
在組裝鍵盤樂器100的過程中,實際上,在鍵盤元件KBU被組裝到前側下部殼體LCf上之後,後側下部殼體LCr被組裝到前側下部殼體LCf,因此構成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更詳細地說,首先,構成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然後,將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倒置並安置在倒置狀態的上部殼體UC的前半部,並且後側下部殼體LCr倒置並安置在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的後面。與此同時,安置後側下部殼體LCr以使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在中間連接部CN2處彼此交迭。然後,螺釘61至65被螺合到相應的螺釘導孔中。
如上所述當裝配鍵盤樂器100時,如圖3和圖6至8所示,懸肋26c和後壁33c、升起部分26a和前壁35a、升起部分26a和前壁33a、升起部分26a和前壁35a、升起部分26a和肋31、懸肋26c和後壁35c、肋26b3和前壁33a、以及懸肋26c和升起部分42以相對的關係互相接近排列。因而,大致垂直地延伸的這些壁相向互相接近排列,因此通過組裝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而形成的「下部殼體」在水平方向具有高剛度。此外,由於固定突起33和35被裝配在槽狀部分26的內部,下部殼體在鍵排列的方向上也具有高剛度。因此,當注意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時,儘管該兩殼體LCf和LCr分別形成而組裝成下部殼體,但如此組裝的下部殼體可以保證與形成一體的下部殼體同樣高的強度。
以下,對鍵盤樂器200進行說明。
圖11為對應於顯示鍵盤樂器100結構的圖3的鍵盤樂器200結構的剖面圖。將與後側下部殼體LCr不同的後側下部殼體LCr2和與上部殼體UC不同的上部殼體UC2安裝到與鍵盤樂器100通用的前側下部殼體LCf和鍵盤元件KBU而構成鍵盤樂器200。在後側連接部CN4和中間連接部CN5處後側下部殼體LCr2和上部殼體UC2相互連接;在中間連接部CN5處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2相互連接;在中間連接部CN5和前側連接部CN6處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上部殼體UC2相互連接。
圖12為對應於顯示鍵盤樂器100的圖7的中間連接部CN5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3A為對應於圖10A的前側連接部CN6的局部縱向剖面圖。圖13B為對應於圖8的中間連接部CN5的局部縱向剖面圖。
鍵盤樂器100和鍵盤樂器200在使用螺釘61至65(見圖2螺釘61和62)作為固定裝置具有共同性。上部殼體UC和上部殼體UC2在板面(上表面)的角度上互不相同,且由此對應於各螺釘61至65的螺釘導孔的角度也互不相同。更具體地說,在鍵盤樂器100中,如圖6至8所示,螺釘導孔13a、15a、16a和17a的角度以及固定突起14的螺釘導孔的角度都等於θ1,並且在固定後螺釘61至65的角度也等於θ1。這裡,θ1表示,當鍵盤樂器100被安置在平坦的地面上時,相對於垂直方向向前方傾斜的角度。
另一方面,如圖12、圖13A和13B所示,相當於各螺釘導孔15a、16a和17a的螺釘導孔215a、216a和217a的角度都等於θ2,這時,保持θ2>θ1。而且,雖然未圖示,相當於螺釘導孔13a的螺釘導孔和固定突起14的螺釘導孔的角度也等於θ2。如上所述,分別在鍵盤樂器100、200中,全部螺釘導孔的角度共同地等於θ1和θ2。因此,在模製上部殼體UC和上部殼體UC2時,可以通過改變與螺釘導孔對應的豎直突出的上模和下模而容易地在不形成任何底切部分的情況下形成全部螺釘導孔。
如圖12和13B所示,鍵盤樂器200的中間連接部CN5具有與鍵盤樂器100的中間連接部基本相同的結構,除上述角度θ1和θ2之間的不同以外。固定突起215和216、接觸面216b、固定突起233、前壁233a、接觸部233b、後壁233c、被接觸面233b1、螺釘插入孔234、固定突起235、前壁235a、接觸部235b、後壁235c和被接觸面235b1分別與鍵盤樂器100的固定突起15和16、接觸面16b、固定突起33、前壁33a、接觸部33b、後壁33c、被接觸面33b1、螺釘插入孔34、固定突起35、前壁35a、接觸部35b、後壁35c和被接觸面35b1相似地形成。而且,如圖13A所示,鍵盤樂器200的前側連接部CN6也具有與鍵盤樂器100的前側連接部基本相同的結構,除上述角度θ1和θ2之間的不同以外。鍵盤樂器200的固定突起217、接觸面217b與鍵盤樂器100的固定突起17和接觸面17b相似地形成。
現在,如圖7和12所示,首先,在鍵盤樂器100和鍵盤樂器200中,通用前側下部殼體LCf和鍵盤元件KBU,但螺釘導孔15a和215a的角度互不相同。因此,上部殼體UC的固定突起15和上部殼體UC2的固定突起215在不同的位置與通用基端50的上表面51接觸。然而,由於各上表面51從側面看為彎曲凸形,對於固定突起15和固定突起215能保證良好地與表面51接觸。而且,當螺釘63螺合進各螺釘導孔15a和215a時,被接觸面33b1和233b1以一定角度形成,以與螺釘63頭部形成適當的面接觸。由於後側下部殼體LCr和後側下部殼體LCr2分別被模製成型,所以這樣的配置是可能的。因此,在兩種鍵盤樂器中,適當地固定螺釘63,同時共用或共享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是可能的。
然後,如圖10A和13A所示,前側下部殼體LCf被鍵盤樂器100和200共用或共享,從而對於鍵盤樂器100和200,接受面28b的角度和形狀也是共同的。因此,在鍵盤樂器200的上部殼體UC2中,固定突起217的接觸面217b形成為與接受面28b面連接,與固定突起17的接觸面17b相似。而且,由於螺釘導孔17a的角度和螺釘導孔217a的角度互不相同,鍵盤樂器100和200在螺釘65螺合到各螺釘導孔17a合217a時螺釘65的頭部與被接觸面接觸的位置不同。然而,如上所述,被接觸面28a具有彎曲凸形,因此與平坦的被接觸面28a的情況相比,保持與螺釘65頭部接觸良好的狀態。因此,在兩種糊弄的鍵盤樂器中,可以適當地固定螺釘65,同時共用前側下部殼體LCf。
然後,如圖8和13B所示,前側下部殼體LCf被鍵盤樂器100和200共享,所以對於鍵盤樂器100和200,被接觸部26b2和接受面26b2b的角度也是共同的。因此,首先,在鍵盤樂器200的上部殼體UC2中,固定突起216的接觸面216b形成為與接受面26b2b面連接,與固定突起16的接觸面16b相似。而且,在後側下部殼體LCr2中,被接觸面235b1與被接觸面35b1相似,當螺釘64螺合進螺釘導孔216a時,形成與螺釘64頭部進行適當的面接觸的角度。而且,由於被接觸面26b2a具有彎曲凸形,因此與鍵盤樂器100中的殼體相同,固定突起235的接觸部235b和被接觸面26b2a保持良好的接觸。因此,在兩種類型的鍵盤樂器中,可以適當地固定螺釘64,同時共用前側下部殼體LCf。
雖然未圖示,後側連接部CN4的被固定部為上部殼體UC2和後側下部殼體LCr2互相連接和固定的部分,因此根據鍵盤樂器200的螺釘61和62固定到兩殼體UC2和LCr2的角度θ2,獨立於鍵盤樂器100設計接觸部的角度和形狀是可能的。因此,不需特別設計就能實現螺釘61和62的適當固定。
圖14為鍵盤樂器200的後側連接部CN4的局部縱向剖面圖。與鍵盤樂器100不同,鍵盤樂器200具有襯墊69。襯墊69被設置成覆蓋後側下部殼體LCr2的後緣70,同時上部殼體UC2從外側覆蓋後緣70以將襯墊69夾在其中。這使鍵盤樂器200可以抑制產生樂音過程中的震動和顫動引起的噪音。
然後,對鍵盤樂器300進行說明。
圖15為與圖3相應的、鍵盤樂器300結構的剖面圖。鍵盤樂器300通過組裝不同於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後側下部殼體LCr3和不同於上部殼體UC的上部殼體UC3到與鍵盤樂器100共用的前側下部殼體LCf和鍵盤元件KBU而構成。在後側連接部CN7和中間連接部CN8處相互連接後側下部殼體LCr3和上部殼體UC3;在中間連接部CN8處相互連接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3;在中間連接部CN8和前側連接部CN9處相互連接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上部殼體UC3。
與鍵盤樂器200的殼體相似,鍵盤樂器300在與作為裝配時使用的連接裝置的螺釘61至65對應的螺釘導孔的角度(θ3)上與鍵盤樂器100不同。在相關螺釘61至65的結構中,根據角度θ3設計接觸部的角度和形狀,以確保適當的接觸。例如,設置對應於固定突起35的固定突起335,以使螺釘64能螺合進按角度θ3形成的螺釘導孔中。尤其,鍵盤樂器300具有安置於上部殼體UC3後部和後側下部殼體LCr3的揚聲器71,並縮短其前後方向的長度,使鍵盤樂器300從外觀上看與鍵盤樂器100和200有顯著的不同。
根據本實施例,內裝鍵盤元件KBU的殼體結構由三個殼體構成,且將後側下部殼體LCr、LCr2和LCr3中的一個,上部殼體UC、UC2和UC3中的一個有選擇地安裝在具有前側下部殼體LCf和鍵盤元件KBU的單一類型的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上,因此能夠構成多種類型殼體結構的配置。這使殼體結構之間可以共享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從而顯著地增加鍵盤樂器可生產的種類,同時與根據現有殼體結構中的鍵盤樂器的類型使用不同類型的上部殼體和下部殼體相比能夠降低成本。例如,如鍵盤樂器300的實例中所述,不僅可以在不同上部殼體的板面角度的各種類型的鍵盤樂器中共享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還可以在深度和外觀上完全不同的鍵盤樂器之間,通過使用後側下部殼體LCr3和上部殼體UC3來替換鍵盤樂器100的後側下部殼體LCr和上部殼體UC,來共享組裝鍵盤的前側下部殼體KBLC。由於鍵盤樂器在前後方向上的長度和從平面角度看的形狀不依賴於前側下部殼體LCf,即使前側下部殼體LCf被共享,對鍵盤樂器的前後長度和從平面角度看的形狀的限制也很少。
而且,如對圖1至圖10示例的鍵盤樂器100的說明中,由於上部殼體UC的多個螺釘導孔以及螺釘導孔13a、16a和17a被排列在左側和右側部分12L和12R中,因此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使用沿前後方向延伸鍵盤樂器100幾乎整個長度的上部殼體UC上的左側和右側部分12L和12R被相互緊固。這使得增強組裝的殼體結構前後方向的剛度成為可能。
而且,在上述鍵盤樂器100的實例說明中,當殼體結構由組裝上部殼體UC、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構成時,前側下部殼體LCf上的槽狀部分26的基板部件26b交迭地在後側下部殼體LCr的接觸部33b和35b上延伸,同時鍵盤元件KBU的通用基端50被基板部件26b充分地支撐。換句話說,支撐鍵盤元件KBU的鍵盤元件支撐部只屬於前側下部殼體LCf而不依賴於後側下部殼體LCr或上部殼體UC。因此,要求高定位精度的鍵盤元件KBU幾乎不產生由於將其安裝到鍵盤樂器100上而引起的不可接受的精度降低。
而且,基板部件26b位於中間連接部CN2,即設置於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相互交迭的位置,並且在交迭處,將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通過螺合螺釘63和64進上部殼體UC上的螺釘導孔15a和16a而被安裝於上部殼體UC上,同時使基板部件26b保持與後側下部殼體LCr的接觸部33b和35b的接觸。這可以增加作為連接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的連接部的中間連接部CN2的強度,因此可以解決當下部殼體形成為分離的兩部分時引起的整個殼體結構的剛度不足的問題。而且,由於鍵盤元件KBU被支撐在通過螺釘63和64固定的部分的附近(即在基板部件26b上),這可以改善鍵盤元件KBU的定位精度,從而解決鍵盤元件KBU的定位精度降低的問題。
根據本實施例,當殼體結構通過組裝上部殼體UC、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而構成時,沿垂直方向的壁,例如前側下部殼體LCf的懸肋26c、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後壁33c,等等,互相相向接近地排列,所以下部殼體組件(前側下部殼體LCf和後側下部殼體LCr)主要在前後方向上的強度增加。而且,由於固定突起33和35被裝配在槽狀部分26內,所以下部殼體的剛度不僅在前後方向上,還在鍵排列的方向上變高。因此,在通過連接三個分別形成的殼體而構成的殼體結構中,可以提高下部殼體的連接強度,從而確保殼體結構具有高剛度。
而且,前側下部殼體LCf、後側下部殼體LCr和上部殼體UC在中間連接部CN2被固定到一起,這可能減少組件的數量。
而且,形成在基板部件26b上的導向軌27f和27r與鍵盤元件KBU的通用基端50接觸,並用作通用基端50前後方向的臨時定位基準。這使安裝通用基端50的操作變得容易,同時有助於增加下部殼體在鍵排列的方向上的剛度,因為導向軌27f和27r具有在鍵排列的方向上延伸的脊。
而且,前側下部殼體LCf的底板25和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底板41互相齊平。由此,儘管下部殼體通過連接兩個分離部件形成,這使其形成一個整體部件而沒有向下的突出。而且,槽狀部分26為C字型並向下開口,還包括多個肋,例如肋26b3和肋31。這使外物難以從槽狀部分26的下方進入殼體結構。
應注意如上所述,通過有選擇地組合後側下部殼體LCr和上部殼體UC可以製造多種類型的鍵盤樂器,並且鍵盤樂器的可製造類型決不限定於實施例中的鍵盤樂器100、200和300。
雖然直接支撐鍵盤元件KBU的基板部件26b被安置於前側下部殼體LCf中,由於考慮到維持鍵盤元件KBU的定位精度的目的,基板部件可以具有顛倒的設置。更具體的說,通過在後側下部殼體LCr上形成基板部分,並通過安排對應於接觸部33b和35b的接觸部為在前側下部殼體LCf上的基板部件26b對應的部分,可以使後側下部殼體LCr的基板部分可以在接觸部上交迭地延伸。
考慮到作為鍵盤元件KBU上的通用基端50的臨時定位基準的目的,用於該目的導向軌27f和27r不必要具有脊形,如導向軌27f和27r的形狀,而可以具有突起形。而且,不需要同時提供兩個導向軌27f和27r,而可以只提供其中一個。
而且,固定突起16不僅可以包含用於固定上部殼體和前側下部殼體的第1固定部件中,還可以包含在第2固定部件中。
應當注意,固定突起16不僅可以如權利要求5所述包括在第一固定部件中,也可以包括在第二固定部件中。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用於在其內安裝鍵盤元件的殼體結構,包括下部殼體,具有前側下部殼體和以並排方式安置於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後面的後側下部殼體;以及上部殼體,位於上述下部殼體的上方;其特徵在於,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固定在上部殼體上,且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固定在上述上部殼體上,從而上述下部殼體緊固在上述上部殼體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結構,其中,上述上部殼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固定部件和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件,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具有至少一個與上述上部殼體的第一固定部件相結合的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和至少一個與上述上部殼體的第二固定部件相結合的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以及外部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固定組件,用於固定上述上部殼體的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和至少一個第二固定組件,用於固定上述上部殼體的上述第二固定部件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其中,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用於在其上安裝上述第一固定組件的安裝部件,上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用於在其上安裝上述第二固定組件的安裝部件,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具有與上述第一固定組件接觸的、截面彎曲的接觸面,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具有與上述第二固定組件接觸的、截面彎曲的接觸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結構,其中,上述下部殼體具有至少一個導引部件,用於沿向後方向引導鍵盤元件的電纜線。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結構,其中,上述上部殼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三固定部件,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具有至少一個與上述上部殼體的第三固定部件相結合的第三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外部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三固定組件,用於固定上述上部殼體的上述第三固定部件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的上述第三固定部件結合部件。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結構,還包括揚聲器,設置在後側下部殼體和上部殼體的與後側下部殼體結合的結合部件之間。
6.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用於在其內部安裝鍵盤元件的殼體結構,包括上部殼體,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固定部件和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件,前側下部殼體,具有與上述上部殼體的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相結合的至少一個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後側下部殼體,被安置於上述上部殼體的下方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後面,並具有與上述上部殼體的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相結合的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其特徵在於,上述上部殼體的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彼此固定,並且上述上部殼體的上述第二固定部件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的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結合部件彼此固定,從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被緊固到上述上部殼體,而構成該殼體結構。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外部結構,其中,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具有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沿前後方向以彼此交迭的方式相互聯接的交迭部處,該外部結構包括在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的上述交迭部形成的用於支撐鍵盤元件的鍵盤元件支撐部。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外部結構,其中,上述上部殼體具有沿其前後方向在該殼體結構的整個長度上延伸的左和右側部分,並且上述左和右部分分別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固定部件和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件。
9.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殼體結構,包括多個各種類型的上部殼體;多個各種類型的後側下部殼體;以及單一類型的用於支撐鍵盤元件的前側下部殼體,其特徵在於,殼體結構通過有選擇地將上述多個各種類型的上部殼體中的一個和上述多個各種類型的後側下部殼體中的一個安裝到上述前側下部殼體而構成。
10.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用於在其內部安裝鍵盤元件的殼體結構,包括上部殼體;前側下部殼體;後側下部殼體,被安置於上述上部殼體的下方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後面;以及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殼體結構通過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而構成,以及其中,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各具有從底部立起的壁,其中,當相互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並通過上述固定裝置固定時,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壁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的壁彼此相向接近排列。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外部結構,其中,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中的一個具有基板部件,並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中的另一個具有與上述基板部件相結合的基板部件結合部件;上述基板部件從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中的一個的壁連續延伸形成;通過將上述基板部件和上述基板部件結合部件彼此接觸而相互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並通過在上述基板部件和上述基板部件結合部件的部分上的上述固定裝置使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固定到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基板部件和上述基板部件結合部件通過上述固定裝置彼此接觸。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外部結構,其中,上述基板部件具有用於支撐鍵盤元件的鍵盤元件支撐部;且當相互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時,上述基板部件以交迭的方式延伸在上述基板部件結合部件上。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外部結構,其中,上述鍵盤元件支撐部具有接觸鍵盤元件的突起,從而起到鍵盤元件沿其前後方向的定位基準的作用。
14.一種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具有用於在其內安裝鍵盤元件的殼體結構,包括上部殼體;前側下部殼體,具有底板部件;後側下部殼體,被安置於上述上部殼體的下方和上述前側下部殼體的後面;以及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殼體結構通過組裝上述上部殼體、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而構成,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形成有槽狀部分,從而上述槽狀部分從上述底板部件的後部升起而形成向下開口的凹部;上述槽狀部分具有形成於其上部的鍵盤元件支撐部,用於支撐鍵盤元件,上述後側下部殼體具有在其前部向上突出形成的至少一個連接突起,用於安裝進上述槽狀部分的凹部中,以及上述固定裝置通過將上述連接突起裝配到上述槽狀部分的凹部中,從而經上述槽狀部分和上述連接突起沿垂直方向彼此接觸的、上述槽狀部分和上述連接突起的接觸部分將上述上部殼體、鍵盤元件、上述前側下部殼體和上述後側下部殼體相互固定。
專利摘要用於鍵盤樂器的外部結構,能夠在降低模具成本的同時,顯著提高鍵盤樂器可製造的種類。下部殼體包括前側下部殼體(LCf)和以並排方式安置於前側下部殼體(LCf)的後側的後側下部殼體(LCr)。上部殼體(UC)被安置於下部殼體的上方。前側下部殼體(LCf)被固定於上部殼體(UC),並且後側下部殼體(LCr)被固定於上部殼體(UC),從而下部殼體被緊固於上部殼體(UC)。
文檔編號G10C3/12GK2906812SQ20052014681
公開日2007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24日
發明者羽場大輔, 櫻井裕司, 佐藤正男, 相羽敏幸 申請人:山葉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