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運送旅客的客梯車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04:51:16 2
專利名稱:一種用於運送旅客的客梯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運送旅客的輔助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移動式的客梯車。
背景技術:
民航機場用的客梯車由於不受飛機降落地點的限制,而被靈活地用於運送旅客上下飛機。現有技術的客梯車,是將客梯裝載在民航專用汽車上。當飛機到達機場後,將這種客梯車開至飛機的艙門處,然後在升降系統的作用下,將客梯升高直至與飛機艙門對接,以便旅客上下飛機。圖I是已被廣泛應用的一種客梯車10,駕駛室12位於車體的前端,底盤14上設置 有行走系統16,一升降的油缸18設置於底盤,用於升降可伸縮的客梯20,客梯的前端連接有對接平臺22。可以看出,由於各種型號飛機的艙門高度不同,需要調整客梯20伸展的高度,如圖中虛線所示的是客梯伸展的狀態,此時對接平臺22會在駕駛員的斜上方較遠的距離,它影響了在對接操作中,駕駛員的視線。因此,現有技術的客梯車要求駕駛員擁有較好的經驗,以儘可能地避免操作過程中的風險。此外,當客梯22回縮時,這一對接平臺22則位於駕駛室12的上方。現有技術的這種客梯車的結構,當有殘疾人士需要上下飛機時,就會面臨巨大的不便,因為只能靠人來背著殘疾人士上下客梯車。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結構改進的客梯車,其對接平臺能夠垂直升降,一方面使得駕駛員擁有了良好的視線,易於對接操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於運送旅客的客梯車,包括一底盤,固定有驅動裝置;一行走系統,與該底盤固定,和一客梯裝置,該客梯車設置有一垂直升降的多節升降裝置,設置在所述底盤上,包含多個相互配合的滑槽,其中該多節升降裝置的一側與所述客梯裝置鉸接;一對接平臺裝置,固定在所述多節升降裝置的另一側,用於與飛機艙門對接;一駕駛艙,設置在所述對接平臺裝置上。優選的是,本實用新型的能夠垂直升降的多節升降裝置包含一對間隔豎立的第一滑槽;一對第二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一滑槽中,並沿該第一滑槽移動;一對第三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二滑槽中,並沿該第二滑槽移動;一對第四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三滑槽中,並沿該第三滑槽移動;一對鏈輪,分別設置在該一對第二滑槽的頂部;一對與該鏈輪配合的鏈,該每一鏈的其中一個端部與該第一滑槽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滑槽鉸接;一對第一頂杆,分別與該一對第二滑槽鉸接,用於推動該第二滑槽沿該第一滑槽移動,和一對第二頂杆,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三滑槽中,用於推動該第四滑槽。每一第二滑槽具有一法蘭,從頂部向外伸出,用於與所述鏈輪鉸接。所述鏈穿過所述第二滑槽頂部的法蘭與該第一滑槽鉸接。所述每一第一滑槽設置有一固定座,突出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外側,用於鉸接從所述支座穿過的鏈,而所述第一頂杆鉸接在所述法蘭上。[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所述每一第三滑槽被隔成兩個空間,其中位於外側的第一空間,用於容納所述鏈,和位於內側的第二空間,用於容納所述第二頂杆和與所述第四滑槽配合。優選的是,被限定在所述第一空間的鏈設置在所述第三滑槽的底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該多節升降裝置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頂橫梁,分別連接在所述一對第三和第四滑槽的頂部,或者在所述每一對第一至第三滑槽之間設置有底橫梁。優選的是,所述每一對第一至第三滑槽之間設置有加強梁。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所述對接平臺裝置通過一連接件與所述第四滑槽連接。較佳的是,所述第四滑槽設置有一延伸部,從該第四滑槽的下端向下延伸,用於固定所述對接平臺裝置。優選的是,本實用新型的能夠垂直升降的多節升降裝置包含一對間隔豎立的第一滑槽;一對第二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一滑槽中,並沿該第一滑槽移動;一對第三滑
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二滑槽中,並沿該第二滑槽移動;一對第一頂杆,分別與該一對第二滑槽鉸接,用於推動該第二滑槽沿該第一滑槽移動,和一對第二頂杆,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二滑槽中,用於推動該第三滑槽。所述每一第二滑槽具有一法蘭,從頂部向外伸出,用於與所述第一頂杆鉸接。所述第三滑槽設置有一延伸部,從該第三滑槽的下端向下延伸,用於固定所述對接平臺裝置。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至少一個端部伸出到所述多節升降裝置外側,以為設置駕駛艙提供空間,避開人行通道。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前端設置有一調平輪,用於跟蹤飛機升降。出於對行人安全的考慮,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兩側設置有防護欄杆。出於對駕駛員操作安全的考慮,所述對接平臺裝置包括一卷閘門倉,與所述多節升降裝置固定;一卷閘門,用於封閉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行人通道,或者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前端設置有安全杆。本實用新型的多節升降裝置包括了一對支腿,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外側,其中在操作所述多節升降裝置時,該支腿支撐在地面,用於穩固所述多節升降裝置。以及,特別的是,所述多節升降裝置設置在底盤的前端,便於升降操作。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由於本實用新型採用了能夠垂直升降的多節升降結構(例如,第一至第四滑槽結構),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擁有更好的穩定性,進而使得梯結構和對接平臺可從離開地面一定的高度升到大飛機門的高度,可以接B747和A380飛機,甚至可以接A380的高位飛機門,同時,也可以接B737同類的小飛機。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由於客梯車的駕駛艙直接設置在對接平臺上,因此它可以隨對接平臺一同升降,使得駕駛員能夠擁有良好的視野,有利於接機操作,大大減小了接機操作的風險。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在行走時,可以將對接平臺調整到適宜的高度,方便駕駛。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方面,本實用新型的對接平臺能夠垂直升降,由於對接平臺可以直接落到地面,該對接平臺可將殘障人員從地面直接送到飛機門口,反之,可以將殘障人員從飛機門口直接送到地面。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對接平臺同樣可以用於將大件或重件行李直接從地面到飛機門口的升降。
[0018]
以下結合附圖和詳細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圖I是一種現有技術的對接平臺可以升降的客梯車;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與飛機對接的示意圖,其中對接平臺被升在高位;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有對接平臺和客梯的多節升降裝置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其中移除了底盤;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多節升降裝置的透視圖,其中移除了固定其上的客梯;圖5是圖4中其中一側的滑槽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客梯車的又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其中一個使用狀態的示意圖,其中對接平臺直落地 面;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又一使用狀態的示意圖,其中對接平臺升高了一個適宜的高度,以方便駕駛;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再一個使用狀態的示意圖,顯示了與小飛機對接的狀態;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有對接平臺和客梯的多節升降裝置的又一個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其中移除了底盤;圖11是圖10所示多節升降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示例性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具體描述。然而應當理解,在沒有進一步敘述的情況下,一個實施方式中的元件、結構和特徵也可以有益地結合到其它實施方式中。圖2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100與飛機101 (例如為B747之類的大飛機)對接完成後的狀態示意圖。首先,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100設置有一底盤102,其大梁103上設置有行走系統(即驅動橋及輪子104和轉向橋及輪子105),和電池106。特別的是,本實用新型的能夠多節升降的升降裝置110設置在底盤的一個端部(通常稱為前端),這樣對接平臺裝置107可以設置在多節升降裝置110的一個側部(即前側),用於與飛機艙門對接,以及一可伸縮的客梯140可以設置在多節升降裝置110的另一側(通常稱為後側),該可伸縮的客梯尾端可以直接落在地面G,方便旅客上下。優選的是,可以在底盤102上設置有伸縮杆109,該杆109隨客梯140升降而伸縮,在客梯140的高度定下來後有鎖緊裝置將長度固定。該伸縮杆140可以起到進一步穩定整個客梯車的結構的作用,同時還可以主要支撐客梯與平臺的重量。更加優選的是,本實用新型的駕駛艙108直接設置在對接平臺裝置107的一個適宜的位置上。這樣,當本實用新型的升降裝置被操作時,駕駛艙108可以隨對接平臺107連同客梯140—並升降。其次,考慮客梯車行走的需要,較佳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多節升降裝置110的底部距離地面有一定的間隔G,例如180毫米。參閱圖3,優選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對接平臺在多節升降裝置的外側可以將至少一個側部伸出到升降裝置Iio的外側,以為設置駕駛艙108提供空間,避開人行通道。當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僅是示意性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駕駛艙的設置具有隨意性,只要不與人性通道發生幹涉即可。還可以在對接平臺上設置防護欄131。較佳的是,可以在升降裝置110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支腿112,以在升降裝置110進行升降操作時,該支腿112落到地面,起到穩定整個升降裝置的作用。同時參閱圖4,對接平臺裝置107利用一對連接件132與多節升降裝置110固定。特別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升降裝置110是一個能夠多節升降的框架結構,其中在框架的兩個外側設置有一對第一頂杆114。也就是,本實用新型的升降裝置Iio採用一對滑槽結構以預訂的距離間隔豎立兩側,利用梁或者加強梁連接其間,進而形成了框架結構。此外,對接平臺裝置的前端設置有一調平輪137,用於跟蹤飛機升降,並對對接平臺的高度做出調整。為清楚地顯示本實用新型的滑槽結構,圖5顯示了其中一側(例如A側)的分解 示意圖。首先,本實用新型的滑槽結構是一個多節升降的結構。第一滑槽116固定在底盤的大梁103(未示出)上,其外側的底部設置一支座115,用於與該第一頂杆114鉸接。第二滑槽118被限定在第一滑槽116中,並可沿該第一滑槽116移動。第三滑槽120被限定在第二滑槽118中,並可沿該第二滑槽118移動。第四滑槽122被限定在該第三滑槽120中,其中設置有一第二頂杆124,以頂推該第四滑槽122,使其可以沿該第三滑槽120移動。較佳的是,在第二滑槽118的頂部同時設置有一鏈輪125,以與一鏈條126配合,該鏈126的兩端分別設置在該第一滑槽116和第三滑槽120上。優選的是,該鏈126的一端與第一滑槽116的頂端連接,另一端連接到第三滑槽120的底端,使得結構更加緊湊。更為優選的是,可以利用一個法蘭119從第二滑槽118的頂部向外伸出。這樣,一方面就可以將鏈輪125固定其上,而鏈126可以穿過該法蘭119與第一滑槽116鉸接;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所述第一頂杆114的頂端可以鉸接在法蘭119上。作為一種選擇,可以在第一滑槽116設置有一固定座117,突出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116頂部的外側,這樣,它可以用於鉸接從所述法蘭119穿過的鏈12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一優選的實施例,鏈輪125即相當於動滑輪,當第一頂杆114頂推第二滑槽118上升一個單位時,由於鏈輪125的放大作用,第三滑槽120可上升兩個單位,即獲得相當於鏈輪125行程的兩倍的升高高度。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一優選實施例,其突出的有益的效果在於當有需要時,可以讓對接平臺107最高可升降到5. 8米,即波音747飛機的艙門高度;必要時,可加長各個滑槽的高度,即可使對接平臺升到8米以上,也就是空客A380飛機的上層門口的高度,直接對接飛機上層門,以加快運送旅客的過程,以彌補現有的用於機場的登機橋均無法與空客A380飛機的上層門口對接的遺憾。可以在各個滑槽上設置一個滑塊133,以與其相配合的滑槽相隔,進而可以減小摩擦係數。更為優選的是,可以將第三滑槽120分隔成兩個空間,其中位於外側的第一空間121,可以用於容納所述鏈126,而位於內側的第二空間121』,可以用於容納第二頂杆124和與第四滑槽122配合。這樣,被拉動的鏈條126就不會與第二頂杆124或者被頂推的第四滑槽122發生幹涉。較佳的是,第四滑槽122可以設置有一延伸部123,從該第四滑槽122的下端向下延伸,其可以用於固定對接平臺裝置107,這樣該延伸部123補償了各個滑槽的底部的厚度,以儘可能地減小對接平臺裝置107與地面的間距,甚至可以使得對接平臺107直接落到地面上,以利於殘疾人士上下對接平臺107。返回圖4,考慮為獲得更加穩固的框架結構,可以用第一和第二頂橫梁134和135,分別連接在一對第三和第四滑槽120和122的頂部。此外,也可以分別在一對第一滑槽116至第三滑槽120之間設置有底橫梁135 (a、b和c)和加強梁136 (a、b和c)。出於對駕駛員或者操作人員安全的考慮,優選的是,本實用新型可以進一步在對接平臺107上設置安全防護機構。如圖6所示,可以利用升降裝置110固定一個卷閘門倉137以及卷閘門138。例如,可以將卷閘門倉137固定到頂橫梁134或者頂橫梁135。當供旅客通過時,該卷閘門138被收回到此倉137,而在操作時,可以放出該卷閘門138,以保證平臺上的人安全。進一步地,還可以在對接平臺107的前端設置安全欄杆139,以配合卷閘門138的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可以滿足客梯車使用的各個環節的需要。如圖7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100直落地面的狀態示意圖,以將殘障人士或重大 行李直接送上飛機。在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100行走時可將對接平臺107升高到適宜的高度,以能夠滿足進入角和令駕駛員感到舒適,如圖7所示。其次,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100還能夠滿足接小飛機的需要,即將對接平臺107升高到預定的高度即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一優選的實施例,具有四個滑槽的多節升降裝置,可以使客梯車的框架結構十分緊湊,在使得本實用新型客梯車能夠升高到足夠的高度的同時,其又可以靈活地行走。可以理解,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客梯車可以有諸多的變形。圖10即顯示本實用新型客梯車的又一個實施例,該客梯車150具有基本上與前一實施例類似的結構,即對接平臺裝置170和客梯裝置140分別設置在多節升降裝置160的兩側,並能夠隨著該多節升降裝置160—並升降。為穩定升降裝置160,增設一對支腿165和165』,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外側,其中在操作所述多節升降裝置160時,該支腿支撐在地面上。與前一實施例所不同的是本實用新型多節升降裝置160,如圖11所示,該多節升降裝置160採用了三個滑槽結構。一對第一滑槽162和162』間隔預訂的距離,並與底盤的大梁(未示出)固定,例如,該多節升降系統可以固定在底盤的一個端部(例如前端)。第一滑槽162和162』外側的底部設置一支座163和163』,其上用於鉸接該第一頂杆164和164』。第二滑槽166和166』被限定在第一滑槽162和162』中,並可沿該第一滑槽162和162』移動。一對第二頂杆168和168』被設置在第二滑槽中,用於頂推被限定其內的第三滑槽167和167』,使其沿該第二滑槽166和166』移動。由此,該第一頂杆164和164』頂推第二滑槽166和166』時,多節升降裝置160可從一定的高度升高到5. 6米以上的高度,而在第二頂杆168和168』頂推第三滑槽167和167』時,可以對其進行調整,使得對接平臺170處於適宜的位置上。同樣地,所述第二滑槽166和166』優選地具有一法蘭169和169』,從其頂部向外伸出,這樣第一頂杆164和164』可以方便地與其鉸接。而第三滑槽167和167』設置有一延伸部161和161』,從該第三滑槽167和167』的下端向下延伸,用於固定所述對接平臺裝置,以補償滑槽底部的厚度,縮小對接平臺裝置與地面的間隔,乃至使其直落地面。可以使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至少一個端部伸出到所述多節升降裝置160的外側,例如,伸出在第一滑槽164』的外側,以為設置駕駛艙提供空間,避開人行通道。儘管未示出,可以理解對接平臺裝置107的前端可以設置有一調平輪,用於跟蹤飛機升降,以及考慮保證行人通行的安全以及駕駛員的安全等,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對接平臺裝置170兩側設置防護欄杆,在後部設置用於封閉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行人通道的卷閘門倉和卷閘門,與所述多節升降裝置固定以保障行人的安全。此外,該對接平臺裝置的前端還可以設置有安全杆。應當指出,雖然通過上述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然而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顯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當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及 其等效物所保護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運送旅客的客梯車,用於將旅客從地面運送至一運輸工具,包括 一底盤,固定有驅動裝置; 一行走系統,與該底盤固定,和 一客梯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客梯車設置有 一垂直升降的多節升降裝置,設置在所述底盤上,包含多個相互配合的滑槽,其中該多節升降裝置的一側與所述客梯裝置鉸接; 一對接平臺裝置,固定在所述多節升降裝置的另一側,用於與所述運輸工具對接; 一駕駛艙,設置在所述對接平臺裝置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多節升降裝置包含 一對間隔豎立的第一滑槽; 一對第二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一滑槽中,並沿該第一滑槽移動; 一對第三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二滑槽中,並沿該第二滑槽移動; 一對第四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三滑槽中,並沿該第三滑槽移動; 一對鏈輪,分別設置在該一對第二滑槽的頂部; 一對與該鏈輪配合的鏈,該每一鏈的其中一個端部與該第一滑槽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滑槽鉸接; 一對第一頂杆,分別與該一對第二滑槽鉸接,用於推動該第二滑槽沿該第一滑槽移動,和 一對第二頂杆,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三滑槽中,用於推動該第四滑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每一第二滑槽具有一法蘭,從頂部向外伸出,用於與所述鏈輪鉸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鏈穿過所述第二滑槽頂部的法蘭與該第一滑槽鉸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每一第一滑槽設置有一固定座,突出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外側,用於鉸接從所述支座穿過的鏈。
6.根據權利要求3-5任一項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頂杆鉸接在所述法蘭上。
7.根據權利要求2-5任一項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每一第三滑槽被隔成兩個空間,其中 位於外側的第一空間,用於容納所述鏈,和 位於內側的第二空間,用於容納所述第二頂杆和與所述第四滑槽配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被限定在所述第一空間的鏈設置在所述第三滑槽的底部。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該多節升降裝置包括第一和第二頂橫梁,分別連接在所述一對第三和第四滑槽的頂部。
10.根據權利要求2或9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每一對第一至第三滑槽之間設置有底橫梁。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每一對第一至第三滑槽之間設置有加強梁。
12.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對接平臺裝置通過一連接件與所述第四滑槽連接。
13.根據權利要求2或12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四滑槽設置有一延伸部,從該第四滑槽的下端向下延伸,用於固定所述對接平臺裝置。
1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多節升降裝置包含 一對間隔豎立的第一滑槽; 一對第二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一滑槽中,並沿該第一滑槽移動; 一對第三滑槽,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二滑槽中,並沿該第二滑槽移動; 一對第一頂杆,分別與該一對第二滑槽鉸接,用於推動該第二滑槽沿該第一滑槽移動,和 一對第二頂杆,被分別限定在該一對第二滑槽中,用於推動該第三滑槽。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每一第二滑槽具有一法蘭,從頂部向外伸出,用於與所述第一頂杆鉸接。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滑槽設置有一延伸部,從該第三滑槽的下端向下延伸,用於固定所述對接平臺裝置。
17.根據權利要求2或14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至少一個端部伸出到所述多節升降裝置外側,以為設置駕駛艙提供空間,避開人行通道。
18.根據權利要求2或14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前端設置有一調平輪,用於跟蹤飛機升降。
19.根據權利要求2或14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兩側設置有防護欄杆。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對接平臺裝置包括 一卷閘門倉,與所述多節升降裝置固定; 一卷閘門,用於封閉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行人通道。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對接平臺裝置的前端設置有安全杆。
22.根據權利要求2或14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多節升降裝置包括一對支腿,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的外側,其中在操作所述多節升降裝置時,該支腿支撐在地面,用於穩固所述多節升降裝置。
23.根據權利要求2或14所述的客梯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多節升降裝置設置在底盤的前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運送旅客的客梯車,包括固定有驅動裝置的底盤;與該底盤固定的行走系統,和一客梯裝置,該客梯車設置有一多節升降裝置,設置在所述底盤的一個端部,包含多個相互配合的滑槽,其中該多節升降裝置的一側與所述客梯裝置鉸接;一對接平臺裝置,固定在所述多節升降裝置的另一側,用於與飛機艙門對接;一駕駛艙,設置在所述對接平臺裝置上。本實用新型的對接平臺能夠垂直升降,並可以直接落到地面,便於將殘障人員從地面直接送到飛機門口,反之,可以將殘障人員從飛機門口直接送到地面。此外,由於駕駛艙直接設置在對接平臺上,因此它可以隨對接平臺一同升降,使得駕駛員能夠擁有良好的視野,有利於接機操作,減小了接機操作的風險。
文檔編號B64F1/315GK202657253SQ20112054920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4日
發明者胡不為, 董鑫, 李柏宏 申請人:北京晟航國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