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針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21:35:56 3

本發明涉及機械自動化設備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插針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的連接器包括基體和彎針,彎針插設於基體內並與基體穩固連接。在彎針與基體的組裝過程中,一般需要採用手工操作將彎針預插至基體內,再經過壓合操作使彎針在基體中安裝到位,組裝操作的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有必要針對一般的連接器的組裝操作效率較低的問題,提供一種插針裝置。
一種插針裝置,用於將彎針插入基體中,所述插針裝置包括:
支撐件,用於放置所述彎針;
第一切刀機構,包括第一凸輪、第一連杆和第一切刀,所述第一凸輪和所述第一連杆均與所述支撐件連接,且所述第一連杆分別與所述第一凸輪和所述第一切刀連接,所述第一凸輪能夠帶動所述第一連杆擺動,所述第一連杆能夠帶動所述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動以使所述第一切刀靠近或遠離所述彎針;
第二切刀機構,包括第二凸輪、第二連杆和第二切刀,所述第二凸輪固定連接於所述第一凸輪上,且所述第二凸輪能夠與所述第一凸輪同步旋轉;所述第二連杆分別與所述支撐件、所述第二凸輪和所述第二切刀連接,所述第二凸輪能夠帶動所述第二連杆擺動,所述第二連杆能夠帶動所述第二切刀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以使所述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或遠離所述彎針,所述第二切刀和所述第一切刀能夠夾持所述彎針;及
移動機構,包括第三凸輪和移動組件,所述移動組件分別與所述支撐件、所述第一切刀機構和所述第二切刀機構滑動連接,所述第三凸輪固定連接於所述第二凸輪上,且所述第三凸輪能夠與所述第二凸輪同步旋轉;所述第三凸輪和所述移動組件連接,且所述第三凸輪能夠帶動所述移動組件沿第二方向移動,以使所述第一切刀和所述第二切刀能夠靠近所述基體,或使所述第一切刀和所述第二切刀能夠遠離所述基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切刀機構還包括第一連接件和第一導杆,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一導杆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一連杆抵接連接,所述第一切刀固定連接於所述第一連接件上;所述第一導杆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導杆穿設於所述移動組件內並與所述移動組件滑動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切刀機構還包括第二連接件、第三連接件和第二導杆,所述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三連接件均與所述第二導杆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導杆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杆抵接連接,所述第二切刀固定連接於所述第三連接件上;所述第二導杆穿設於所述移動組件內並與所述移動組件滑動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件上開設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三連接件上開設有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導杆穿設於所述第一滑孔內並與所述第二連接件滑動連接,且所述第一導杆穿設於所述第二滑孔內並與所述第三連接件滑動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移動組件包括第四連接件、第三導杆和移動件,所述第三導杆分別與所述第四連接件和所述移動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導杆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相同;所述第四連接件與所述第三凸輪抵接連接,所述第三導杆與所述支撐件滑動連接;所述移動件上開設有第三滑孔和第四滑孔,所述第三滑孔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四滑孔的延伸方向均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導杆穿設於所述第三滑孔內並與所述移動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導杆穿設於所述第四滑孔內並與所述移動件滑動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插針裝置還包括送料機構,所述送料機構包括第三連杆、連接軸、第四連杆和送料件,所述連接軸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同,且所述連接軸穿設於所述支撐件內並與所述支撐件轉動連接;所述第三連杆與所述移動件抵接連接,所述連接軸分別與所述第三連杆和所述第四連杆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連杆與所述送料件抵接連接,所述送料件用於將所述彎針沿第三方向移送,以使所述彎針能夠靠近所述基體所在的位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送料機構還包括滑塊,所述滑塊與所述送料件固定連接,所述滑塊上開設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三方向相同,所述支撐件上設有滑軌,所述滑軌能夠與所述第一滑槽配合以使所述滑塊能夠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動;所述支撐件上開設有第二滑槽,所述送料件穿設於所述第二滑槽內並與所述支撐件滑動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杆包括第一本體、第一滾套和第二滾套,所述第一滾套和所述第二滾套均與所述第一本體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杆包括第二本體、第三滾套和第四滾套,所述第三滾套和所述第四滾套均與所述第二本體轉動連接;所述第四連接件包括第三本體和第五滾套,所述第五滾套與所述第三本體轉動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插針裝置還包括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包括電機本體和輸出軸,所述電機本體與所述輸出軸轉動連接,且所述電機本體能夠驅動所述輸出軸轉動;所述電機本體固定連接於所述支撐件上,所述輸出軸與所述第一凸輪固定連接,且所述輸出軸能夠帶動所述第一凸輪轉動。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插針裝置還包括復位組件,所述復位組件包括光電開關和遮光片,所述遮光片與所述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光電開關與所述支撐件固定連接;所述遮光片能夠與所述輸出軸同步旋轉,所述光電開關能夠對所述遮光片的轉動圈數計數。
上述的插針裝置,彎針放置於支撐件上,通過第一凸輪帶動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彎針,通過第二凸輪帶動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彎針,使得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互相靠近,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就能夠夾緊彎針;彎針夾緊後,第一凸輪能夠帶動第一切刀繼續沿第一方向移動,第二凸輪能夠帶動第二切刀繼續沿第一方向移動,以使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裁切彎針;裁切彎針後,第三凸輪能夠帶動移動組件沿第二方向移動,使得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以將彎針預插入基體內;彎針預插後,第一凸輪能夠帶動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遠離彎針,第二凸輪能夠帶動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遠離彎針,使得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相互遠離,第三凸輪帶動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沿第二方向遠離基體,以完成退刀過程;退刀完成後,第二凸輪能夠帶動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彎針,第三凸輪能夠帶動第二切刀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第二切刀就可以將彎針壓入基體內,並使得彎針在基體中安裝到位。上述插針裝置,結構緊湊,第一凸輪、第二凸輪和第三凸輪可以同步轉動,通過第一凸輪帶動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動,通過第二凸輪帶動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動,通過第三凸輪帶動移動組件及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沿第二方向移動,即可實現彎針的裁切、預插及壓入操作,易於實現插針操作的自動化,且能夠提高插針操作的質量和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實施例中插針裝置的立體圖;
圖2為圖1所示拆除部分支撐件的插針裝置的立體圖;
圖3為圖1所示插針裝置的第一切刀機構、第二切刀機構和移動機構的連接關係圖;
圖4為圖1所示插針裝置的爆炸圖;
圖5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a處放大示意圖;
圖6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b處放大示意圖;
圖7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第一連接件、第一導杆和第一切刀組裝後的立體圖;
圖8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第一連杆的立體圖;
圖9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第二連接件、第二導杆、第三連接件和第二切刀組裝後的立體圖;
圖10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第二連杆的立體圖;
圖11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移動組件的立體圖;
圖12為圖1所示插針裝置的第一凸輪、第二凸輪和第三凸輪的時序圖;
圖13為圖9所示插針裝置在不同時刻的工作狀態圖;
圖14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第三連杆、連接軸和第四連杆組裝後的立體圖;
圖15為圖4所示插針裝置的送料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於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並不限於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於」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參考圖1,在一實施例中,插針裝置10用於將連接器(圖未示)的彎針插入連接器的基體(圖未示)中。同時參考圖2和圖3,插針裝置10包括支撐件100、第一切刀機構200、第二切刀機構300和移動機構400。其中,支撐件100能夠對第一切刀機構200、第二切刀機構300及移動機構400起到支撐作用。同時參考圖4和圖5,彎針20放置於支撐件100上,彎針20相對於支撐件100的位置固定,以利於第一切刀機構200、第二切刀機構300及移動機構400定位至彎針20所在的位置。
參考圖4,在一實施例中,為便於描述各零部件的移動方向,引入了直角坐標系,z軸方向與第一方向相同,y軸方向與第二方向相同,z軸與y軸正交。第一切刀機構200包括第一凸輪210、第一連杆220和第一切刀230,第一凸輪210和第一連杆220均與支撐件100連接,且第一連杆220分別與第一凸輪210和第一切刀230連接,第一凸輪210能夠帶動第一連杆220擺動,第一連杆220能夠帶動第一切刀230沿z軸方向移動以使第一切刀230靠近或遠離彎針20。第二切刀機構300包括第二凸輪310、第二連杆320和第二切刀330,第二凸輪310固定連接於第一凸輪210上,且第二凸輪310能夠與第一凸輪210同步旋轉。第二連杆320分別與支撐件100、第二凸輪310和第二切刀330連接,第二凸輪310能夠帶動第二連杆320擺動,第二連杆320能夠帶動第二切刀330沿z軸方向移動以使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靠近或遠離彎針20。移動機構400包括第三凸輪410和移動組件420,移動組件420分別與支撐件100、第一切刀機構200和第二切刀機構300滑動連接,第三凸輪410固定連接於第二凸輪310上,且第三凸輪410能夠與第二凸輪310同步旋轉。第三凸輪410和移動組件420連接,且第三凸輪410能夠帶動移動組件420沿y軸方向移動,以使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靠近基體,或使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遠離基體。在一實施例中,插針裝置10還可以包括送料機構700,送料機構700用於將彎針20向基體所在的位置移送。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不必相互正交,同樣能夠實現插針操作。
上述的插針裝置10,彎針20放置於支撐件100上,通過第一凸輪210帶動第一切刀230沿z軸方向靠近彎針20,通過第二凸輪310帶動第二切刀330沿z軸方向靠近彎針20,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互相靠近,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就能夠夾緊彎針20。彎針20夾緊後,第一凸輪210能夠繼續帶動第一切刀230沿z軸方向移動,第二凸輪310能夠繼續帶動第二切刀330沿z軸方向移動,以使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同向移動以裁切彎針20。裁切彎針20後,第三凸輪410能夠帶動移動組件420沿y軸方向移動,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以將彎針20預插入基體內。彎針20預插後,第一凸輪210能夠帶動第一切刀230沿z軸方向遠離彎針20,第二凸輪310帶動第二切刀330沿z軸方向遠離彎針20,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相互遠離,第三凸輪410帶動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遠離基體,可以完成退刀操作。退刀完成後,第二凸輪310帶動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靠近彎針20,第三凸輪410帶動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第二切刀330就可以將彎針20壓入基體內,並使得彎針20在基體中安裝到位。上述插針裝置10,結構緊湊,第一凸輪210、第二凸輪310和第三凸輪410可以同步轉動,通過第一凸輪210帶動第一切刀230沿第一方向移動,通過第二凸輪310帶動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移動,通過第三凸輪410帶動移動組件420及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移動,即可實現彎針20的裁切、預插及壓入操作,易於實現插針操作的自動化,且能夠提高插針操作的質量和效率。
在一實施例中,插針裝置10還可以包括伺服電機500,伺服電機500包括電機本體510和輸出軸(圖未示),電機本體510與輸出軸轉動連接,且電機本體510能夠驅動輸出軸轉動。電機本體510固定連接於支撐件100上,輸出軸與第一凸輪210固定連接,且輸出軸能夠帶動第一凸輪210轉動。由於第一凸輪210、第二凸輪310和第三凸輪410固定連接,採用統一的動力源,即可使得第一凸輪210、第二凸輪310和第三凸輪410同步旋轉。
同時參考圖6,在一實施例中,插針裝置10還可以包括復位組件600,復位組件600包括光電開關610和遮光片620,遮光片620與輸出軸固定連接,光電開關610與支撐件100固定連接。輸出軸能夠帶動遮光片620隨輸出軸同步旋轉,光電開關610能夠對遮光片620的轉動圈數計數。具體地,在一實施例中,遮光片620大體呈圓盤狀,圓盤上開設有缺口621,圓盤隨輸出軸旋轉時,圓盤上未開設缺口621的部分能夠將光電開關610發出的光線遮擋住;當圓盤的開口處轉動至光電開關610的光路處時,光線不再被遮擋,光電開關610能夠接收到電路導通信號,即表明圓盤已經轉動了一周。在一實施例中,光電開關610與控制器通信連接,控制器與伺服電機500通信連接,通過光電開關610可以對遮光片620的轉動圈數計數。以第三凸輪410為例,遮光片620的作用在於,其能夠標記第三凸輪410的零點(第三凸輪410在該處的角位移為零),因此可以防止第三凸輪410轉動一段時間後,第三凸輪410的零點難以確認。在一實施例中,當遮光片620轉動預定圈數後,控制器能夠使伺服電機500回復至初始位置,即使得第三凸輪410再次從零點開始運轉,因此還可以防止伺服電機500轉動一定圈數後,由於轉角誤差的累積造成移動組件420(由第三凸輪410帶動)的移動位置不準確。復位組件600同樣能夠標記第二凸輪310或第一凸輪210的零點,其作用不變,此處不再贅述。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凸輪210、第二凸輪310和第三凸輪410的旋轉軸線均與y軸方向相同,第一凸輪210、第二凸輪310和第三凸輪410採用同一動力源即伺服電機500驅動,因此能夠同步旋轉,且採用同一動力源有利於第一凸輪210、第二凸輪310和第三凸輪410的控制,以使第一凸輪210、第二凸輪310和第三凸輪410能夠更好地配合工作。在圖4所示實施例中,以第一凸輪210為例,第一凸輪210的基準平面(第一凸輪210設計時的參考基準)垂直於y軸,第一凸輪210的作用面(對第一連杆220施加作用力以帶動第一連杆220擺動的表面)位於第一凸輪210的端面上,該作用面的邊緣輪廓線上的各點與基準平面的距離沿第一凸輪210的周向發生變化。第二凸輪310及第三凸輪410的設計與第三凸輪410的設計原理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同時參考圖7,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切刀機構200還包括第一連接件240和第一導杆250,第一連接件240和第一導杆250固定連接。第一連接件240和第一連杆220抵接連接,第一切刀230固定連接於第一連接件240上。第一導杆250的延伸方向與z軸方向相同,第一導杆250穿設於移動組件420內並與移動組件420滑動連接。
同時參考圖8,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連杆220與支撐件100轉動連接,第一連杆220包括第一凸起部221、第二凸起部223和第一本體225,第一凸起部221和第二凸起部223均與第一本體225固定連接,第一本體225與支撐件100轉動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凸起部221與第一本體225採用螺栓結構連接為一體。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凸起部223與第一本體225採用螺栓結構連為一體。第一凸起部221抵接在第一凸輪210的作用面上。第二凸起部223抵接在第一連接件240上。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240上開設有第一凹槽241,第二凸起部223收容於第一凹槽241內,且第二凸起部223與第一凹槽241的槽壁抵接。在一實施例中,為使第一連杆220與第一凸輪210的接觸穩定,以使第一連杆220能夠穩定工作,第一凸輪210設置了兩個作用面,兩個作用面相向設置,且兩個作用面均與第一連杆220的第一凸起部221抵接。第一凸輪210轉動時,第一凸輪210的作用面上與第一凸起部221接觸的點與第一凸輪210的基準平面的距離發生變化,即可使得第一連杆220擺動。第二凸起部223即可帶動第一連接件240沿z軸方向移動,並使得第一導杆250在移動組件420內滑動,進而使得固定連接於第一連接件240上的第一切刀230靠近或遠離支撐件100上的彎針20。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連杆220還包括第一滾套222和第二滾套224,第一滾套222套設於第一凸起部221上並與第一凸起部221轉動連接,第二滾套224套設於第二凸起部223上並與第二凸起部223轉動連接。以第一滾套222為例,若第一凸起部221與第一凸輪210通過抵接產生相互作用力,則第一凸起部221與第一凸輪210的作用面的摩擦為滑動摩擦,該滑動摩擦易造成第一凸起部221的磨損;通過增設第一滾套222可以使得第一凸起部221與第一凸輪210之間的摩擦變為滾動摩擦,由於滾動摩擦遠小於滑動摩擦,即可有效防止第一凸起部221的磨損。第二滾套224的作用同樣是將第二凸起部223與第一連接件240的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此處不再贅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滾套222和第二滾套224是可以省略的,省略第一滾套222和第二滾套224後,插針裝置10的工作不會受到影響。
同時參考圖9,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切刀機構300還包括第二連接件340、第三連接件350和第二導杆360,第二連接件340、第三連接件350均與第二導杆360固定連接,第二導杆360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方向(即z軸方向)相同,第二切刀330固定連接於第三連接件350上。第二連接件340上開設有第二凹槽341。同時參考圖10,第二連杆320包括第三凸起部321、第四凸起部323和第二本體325,第三凸起部321和第四凸起部323均與第二本體325固定連接,第二本體325與支撐件100轉動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第三凸起部321與第二本體325採用螺栓結構連為一體。在一實施例中,第四凸起部323與第二本體325採用螺栓結構連為一體。第三凸起部321收容於第二凹槽341內並與第二凹槽341的槽壁抵接,第四凸起部323與第二凸輪310的作用面抵接。第二導杆360穿設於移動組件420內並與移動組件420滑動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為使第二連杆320與第二凸輪310穩定接觸,以使第二連杆320能夠穩定工作,第二凸輪310設置了兩個作用面,兩個作用面相向設置,且兩個作用面均與第四凸起部323抵接。
當第二凸輪310轉動時,第二凸輪310作用面上與第四凸起部323接觸的點與第二凸輪310的基準平面的距離發生變化,即可使得第二連杆320擺動。第二連杆320即可帶動第二連接件340及第三連接件350沿z軸方向移動,並使得第二導杆360在移動組件420內滑動,進而使得固定連接於第三連接件350上的第二切刀330靠近或遠離支撐件100上的彎針20。通過對第二凸輪310和第三凸輪410的輪廓進行設計,第一凸輪210和第二凸輪310同步轉動時,即可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相互靠近,以夾緊彎針20並對彎針20進行裁切。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連杆320還包括第三滾套322和第四滾套324,第三滾套322套設於第三凸起部321上並與第三凸起部321轉動連接,第四滾套324套設於第四凸起部323上並與第四凸起部323轉動連接。以第四滾套324為例,若第四凸起部323與第二凸輪310通過抵接產生相互作用力,則第四凸起部323與第二凸輪310的作用面的摩擦為滑動摩擦,該滑動摩擦易造成第四凸起部323的磨損;通過增設第四滾套324可以使得第四凸起部323與第二凸輪310之間的摩擦變為滾動摩擦,由於滾動摩擦遠小於滑動摩擦,即可有效防止第四凸起部323的磨損。第三滾套322的作用同樣是將第三凸起部321與第二連接件340的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此處不再贅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滾套322和第四滾套324是可以省略的,省略第三滾套322和第四滾套324後,插針裝置10的工作不會受到影響。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連接件340上開設有第一滑孔343,第一滑孔343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方向(即z軸方向)相同。第一導杆250能夠穿設於第一滑孔343內並與第二連接件340滑動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第三連接件350上開設有第二滑孔353,第二滑孔353的延伸方向與z軸方向相同,第一導杆250能夠穿設於第二滑孔353內並與第三連接件350滑動連接。通過在第二連接件340上開設第一滑孔343並使得第一導杆250穿設於第一滑孔343內,有利於提高第二連接件340的移動精度,以使第二切刀330更準確地定位至彎針20所在的位置。第二滑孔353的作用於第一滑孔343的作用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參考圖11,在一實施例中,移動組件420包括第四連接件421、第三導杆423和移動件425,第三導杆423分別與第四連接件421和移動件425固定連接,第三導杆423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即y軸方向)相同。第四連接件421包括第五凸起部4211和第三本體4213,第五凸起部4211與第三本體4213固定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第五凸起部4211與第三本體4213採用螺栓結構連為一體。且第五凸起部4211與第三凸輪410抵接連接,第三導杆423與支撐件100滑動連接。移動件425上開設有第三滑孔4251和第四滑孔4253,第三滑孔4251的延伸方向和第四滑孔4253的延伸方向均與第一方向相同。第一導杆250穿設於第三滑孔4251內並與移動件425滑動連接,第二導杆360穿設於第四滑孔4253內並與移動件425滑動連接。
在圖11所示實施例中,為使第四連接件421與第三凸輪410的接觸穩定,以使移動件425能夠穩定工作,第三凸輪410設置了兩個作用面,兩個作用面相向設置,且兩個作用面均與第五凸起部4211抵接。當第三凸輪410轉動時,第三凸輪410作用面上與第五凸起部4211接觸的點與第三凸輪410的基準平面的距離發生變化,即可使得第四連接件421沿第二方向移動,進而使得移動件425沿第二方向移動。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導杆250從上至下依次穿過第三連接件350、移動件425和第二連接件340,當第三凸輪410轉動時,移動件425沿第二方向移動,通過第一導杆250和第二導杆360,即可使得第一連接件240、第二連接件340和第三連接件350隨移動件425一起沿第二方向移動。在一實施例中,移動件425上還開設有第三凹槽4255。
在一實施例中,第四連接件421還包括第五滾套4212,第五滾套4212套設於第五凸起部4211上並與第五凸起部4211轉動連接。第五滾套4212的作用在於,其能夠將第五凸起部4211與第三凸輪410的滑動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由於滾動摩擦遠小於滑動摩擦,即可有效防止第五凸起部4211的磨損。可以理解的是,第五滾套4212是可以省略的,省略第五滾套4212後,插針裝置10的工作不會受到影響。
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器的基體固定在機架(未圖示)上,基體相對於支撐件100的位置固定不變,通過第三凸輪410帶動移動件425移動,即可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同時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或者使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同時沿第二方向遠離基體。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相互靠近,能夠夾緊彎針20並對彎針20進行裁切,彎針20裁切後,通過移動件425帶動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能夠將彎針20的前端預插入基體中。而後,通過第一凸輪210和第二凸輪310的轉動,能夠實現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第一方向上的相互遠離,通過第三凸輪410的轉動,能夠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遠離基體,從而完成退刀操作。在一實施例中,退刀完成後,第二凸輪310的轉動能夠帶動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上移,第三凸輪410能夠帶動第二切刀330靠近基體並與預插入基體的彎針20抵接,第二切刀330進一步對彎針20施加沿第二方向的作用力,即可將彎針20完全插入基體中,從而完成插針的操作。
參考圖12,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凸輪210的時序圖如圖12(ⅱ)所示,其中,橫坐標表示第一凸輪210的轉動角度,縱坐標表示第一凸輪210的作用面偏離第一凸輪210的基準平面的距離,縱坐標的變化也可表示第一切刀230的移動方向(z軸的正向或反向);第二凸輪310的時序圖如圖12(ⅰ)所示,其中,橫坐標表示第二凸輪310的轉動角度,縱坐標表示第二凸輪310的作用面偏離第二凸輪310的基準平面的距離,縱坐標的變化也可表示第二切刀330的移動方向(z軸的正向或反向);第三凸輪410的時序圖如圖12(ⅲ)所示,其中,橫坐標表示第三凸輪410的轉動角度,縱坐標表示第三凸輪410的作用面偏離第三凸輪410的基準平面的距離,縱坐標的變化也可表示移動件425的移動方向(y軸的正向或反向)。
為便於描述各凸輪的工作過程,在圖12所示實施例中,以第三凸輪410的零點(即第三凸輪410的轉角為零)作為參考零點。圖12中,縱向連接圖12(ⅰ)、圖12(ⅱ)和圖12(ⅲ)的虛線用於標記插針裝置10的工作狀態。例如,0-a段表示插針裝置10的夾料過程,a-b段表示彎針20的裁切過程,b-c段表示彎針20的導入過程,c-d段表示彎針20的預插過程,d-e段表示刀口打開的過程,e-f段表示退刀過程,f-g段表示彎針20壓入過程。同時參考圖13,圖13給出了基體30的示意圖,對應於圖12中各條虛線標記的時刻,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彎針20及基體30的位置狀態如圖13(a)-(g)所示。例如,在圖12中a線標記的時刻,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彎針20及基體30的位置狀態如圖13(a)所示;在圖12中b線標記的時刻,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彎針20及基體30的位置狀態如圖13(b)所示,以此類推。需要注意的是,在圖13(a)~13(g)中,基體30的位置實際上是固定的,因此可以以基體30為參照,描述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及彎針20的位置狀態。
參考圖12,初始時刻,第三凸輪410位於零點時,第二凸輪310位於90度的位置。在第二凸輪310從105度轉動至140度的過程中,第二切刀330沿z軸正向移動(以下簡稱上移)、第一切刀230沿z軸反向移動(以下簡稱下移),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均向彎針20靠近並夾緊彎針20;在第二凸輪310從140度轉動至160度的過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軸方向均無位移,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對彎針20保持夾緊狀態,各零部件對應位置狀態圖如圖13(a)所示;
在第二凸輪310從160度轉動至170度的過程中,第二切刀330下移,第一切刀230下移,第一切刀230將彎針20裁斷;在第二凸輪310從170度轉動至180度的過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軸方向均無位移,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仍然夾緊著彎針20的前端,該過程中,第三凸輪410從85度時刻開始帶動移動件425向y軸的正向移動(以下簡稱前移),各零部件對應位置狀態圖如圖13(b)所示;
在第二凸輪310從180度轉動至205度的過程中,第二切刀330下移,第一切刀230下移,移動件425繼續前移;在第二凸輪310從205度轉動至235度的過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軸方向均無位移,移動件425繼續前移,以將彎針20的前端導入基體30中,各零部件對應位置狀態圖如圖13(c)所示;
在第二凸輪310從235度轉動至245度的過程中,第一凸輪210從55度轉動至65度,第二切刀330下移,第一切刀230下移,以進一步微調彎針20前端的位置;第二凸輪310從245度轉動至275度的過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軸方向均無位移,但對應於第三凸輪410從160度轉動至175度的過程中,移動件425產生了前移,使得彎針20的前端在基體30中預插到位,各零部件的位置狀態如圖13(d)所示;
在第二凸輪310從275度轉動至285度的過程中,第二切刀330下移,第一切刀230上移,移動件425無位移,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軸方向不斷遠離,即實現了刀口打開,各零部件的位置狀態如圖13(e)所示;刀口打開的過程中,第三凸輪410旋轉,但移動件425無位移,直至第三凸輪410轉動至200度的位置;
在第三凸輪410從200轉動至210度的過程中,第二切刀330在z軸方向無位移,第一切刀230繼續上移,移動件425沿y軸的反向移動,使得第二切刀330遠離基體30所在的位置,在此過程中,第二凸輪310旋轉到了300度的位置;第二凸輪310繼續旋轉,直至到達315度位置,此時,第三凸輪410旋轉到了225的位置,在此過程中,第二切刀330上移,第一切刀230繼續上移,移動件425無位移,該過程實現了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的退刀操作,各零部件的位置狀態如圖13(f)所示;
在第三凸輪410從225度旋轉至235度過程中,移動件425前移,帶動第二切刀330前移,即可對彎針20施加推力,使彎針20在基體30中插入到位;在第三凸輪410從235度轉動至245度過程中,移動件425無位移,從而使得第二切刀330能夠在該段時間內與彎針20保持接觸,以利於彎針20與基體30良好接觸,該過程即完成了彎針20的插入操作,各零部件的位置狀態參考圖13(g);第三凸輪410繼續旋轉,從245度轉動至305度,移動件425沿y軸的反向移動,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移動件425可回復至初始位置,以方便進行下一次的插針操作。
參考圖14和圖15,在一實施例中,送料機構700包括輔助件710和送料件720。輔助件710包括第三連杆711、連接軸713、第四連杆715,連接軸713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方向相同,且連接軸713穿設於支撐件100內並與支撐件100轉動連接。第三連杆711包括第四本體7111和第六凸起部7113,第六凸起部7113與第四本體7111固定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第六凸起部7113與第四本體7111採用螺栓結構連接為一體。第六凸起部7113收容於移動件425的第三凹槽4255內並與第三凹槽4255的槽壁抵接。第四連杆715包括第五本體7151和第七凸起部7153,第七凸起部7153與第五本體7151固定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第七凸起部7153與第五本體7151採用螺栓結構連接為一體。連接軸713分別與第四本體7111和第五本體7151固定連接。送料件720上開設有第四凹槽721,第七凸起部7153收容於第四凹槽721內並與第四凹槽721的槽壁抵接連接。送料件720用於將彎針20沿第三方向移送,以使彎針20能夠靠近基體30所在的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送料機構700還包括第六滾套7114和第七滾套7154,第六滾套7114套設於第六凸起部7113上並與第六凸起部7113轉動連接,第七滾套7154套設於第七凸起部7153上並與第七凸起部7153轉動連接。第六滾套7114的作用在於,其能夠將第六凸起部7113與移動件425的滑動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由於滾動摩擦遠小於滑動摩擦,即可有效防止第六凸起部7114的磨損。第七滾套7154的作用同樣是將第七凸起部7153與送料件720的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此處不再贅述。可以理解的是,第六滾套7114和第七滾套7154是可以省略的,省略第六滾套7114和第七滾套7154後,插針裝置10的工作不會受到影響。
在圖15所示實施例中,第三方向即為直角坐標系的x軸方向,第三方向與第二方向及第一方向兩兩正交。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方向可以依據彎針20的移送方向作適應性地調整,因此第三方向與第二方向的相互正交、第三方向與第一方向的相互正交均不是必需的。在一實施例中,當移動件425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30時,移動件425能夠對第三連杆711的第六凸起部7113施加沿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使得第三連杆711對連接軸713產生了轉動力矩,連接軸713即可在支撐件100內轉動,進而帶動第四連杆715轉動;由於第四連杆715的第七凸起部7153與送料件720的第四凹槽721的槽壁抵接抵接,第七凸起部7153即可對送料件720施加沿第三方向的作用力,使得送料件720能夠沿第三方向移動,以使送料件720能夠將彎針20沿第三方向移送。
在一實施例中,送料機構700還包括滑塊723,滑塊723與送料件720固定連接,滑塊723上開設有第一滑槽725,第一滑槽725的延伸方向與第三方向相同,支撐件100上設有滑軌(圖未標),滑軌為支撐件100的一部分。滑軌能夠與第一滑槽725配合以使滑塊723能夠沿第三方向滑動。支撐件100上開設有第二滑槽(圖未標),送料件720穿設於第二滑槽內並與支撐件100滑動連接。在一實施例中,送料件720上設有第八凸起部727,第八凸起部727與送料件720固定連接。在一實施例中,第八凸起部727與送料件720一體成型,從而有利於第八凸起部727的加工。第八凸起部727凸出於支撐件100的表面上,第八凸起部727能夠插入彎針20上的通孔中,從而可以帶動彎針20沿第三方向移動。在一實施例中,第八凸起部727上設有斜面,當移動件425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30時,第八凸起部727在滑塊723的帶動下沿第三方向的正向(即x軸的正向)移動,通過上述斜面結構,可以從上一個彎針20的通孔內滑出,並插入下一個彎針20的通孔內;當移動件425沿第二方向遠離基體30時,第八凸起部727在滑塊723的帶動下沿第三方向的反向(即x軸的反向)移動,通過斜面結構的尖端,可以將彎針20沿第二方向靠近基體30的方向移送,從而可以實現自動送料操作。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