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筒泵的製作方法
2023-11-06 12:56:42 1
專利名稱:環筒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流體輸送壓縮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環筒泵。
背景技術:
當前,離心泵、往復泵是常見的流體輸送機械,在流體輸送過程中離心泵存在摩擦 損失大、壓力不足、不適宜輸送粘度較大的流體,而往復泵卻存在流量不穩定、輸送流量較 小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摩擦損失小、可輸送不同粘度流體的環筒泵。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環筒泵,其特徵在於它包括空心的內滾筒和 外筒,該內滾筒套於所述外筒內;所述內滾筒與所述外筒之間分別設有數個葉片和隔板,該 隔板與所述葉片交錯設置;所述內滾筒上下兩端分別設有一主軸;所述主軸中與所述內滾 筒相對的一端均連有凸輪,並外接動力裝置;所述葉片、隔板的高度均與所述凸輪頂端平 齊,且其一側上下兩端均設有一凹槽;所述兩凹槽的間距等於所述內滾筒高度;所述每個 隔板兩側分別設有出液口、進液口。所述出液口、進液口均設在所述內滾筒上。所述出液口、進液口均設在所述外筒上。所述出液口設在所述內滾筒上;所述進液口設在所述外筒上。所述進液口設在所述內滾筒上;所述出液口設在所述外筒上。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由於本發明依靠葉片、隔板、筒體之間空間的變化來輸送流體,各構件和所輸送 流體之間的機械摩擦少,因此在流體輸送過程中減少了摩擦損失,從而可以適應不同粘度 的流體輸送。2、由於本發明中的葉片運動軌跡為圓形,因此避免了將動力裝置的圓周運動轉化 為直線往復運動時的周期性的速度變化,使得本發明在流體輸送過程中可有效地保證流量 的穩定。3、本發明結構簡單,易於實施。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剖面圖。圖3為本發明的俯視圖。圖中1-內滾筒 2-外筒 3-葉片 4-隔板 5-主軸6-凸輪 7_凹槽 8-出液口 9-進液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環筒泵(參見圖1),包括空心的內滾筒1和外筒2,該內滾筒1套於外筒2內。 內滾筒1與外筒2之間分別設有數個葉片3和隔板4,該隔板4與葉片3交錯設置;每個隔 板4兩側分別設有出液口 8、進液口 9。內滾筒1上下兩端分別設有一主軸5 (參見圖2、圖3),該主軸5中與內滾筒1相 對的一端均連有凸輪6,並外接動力裝置;葉片3、隔板4的高度均與凸輪6頂端平齊,且其 一側上下兩端均設有一凹槽7 ;兩凹槽7的間距等於內滾筒1高度。出液口 8、進液口 9均可設在內滾筒1上,也均可設在外筒2上,還可以將出液口 8 設在內滾筒1或外筒2上、進液口 9設在外筒2或內滾筒1上。使用時,通過動力裝置使主軸5帶動葉片3和凸輪6轉動,此時在葉片3轉動方向 的後方,空間變大形成低壓,從進液口 9吸入液體;在葉片3轉動的前方,空間變小形成高 壓,液體受擠壓從出液口 8排出。當葉片3轉動至隔板4位置時,隔板4在凸輪6的帶動下 被推出,使葉片3通過,之後隔板4在凸輪6的帶動下被推進形成一個循環。如此反覆,本 發明即可在主軸5的帶動下連續完成循環,從而達到輸送流體的目的。
權利要求
一種環筒泵,其特徵在於它包括空心的內滾筒(1)和外筒(2),該內滾筒(1)套於所述外筒(2)內;所述內滾筒(1)與所述外筒(2)之間分別設有數個葉片(3)和隔板(4),該隔板(4)與所述葉片(3)交錯設置;所述內滾筒(1)上下兩端分別設有一主軸(5);所述主軸(5)中與所述內滾筒(1)相對的一端均連有凸輪(6),並外接動力裝置;所述葉片(3)、隔板(4)的高度均與所述凸輪(6)頂端平齊,且其一側上下兩端均設有一凹槽(7);所述兩凹槽(7)的間距等於所述內滾筒(1)高度;所述每個隔板(4)兩側分別設有出液口(8)、進液口(9)。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筒泵,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液口(8)、進液口(9)均設在所述 內滾筒(1)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筒泵,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液口(8)、進液口(9)均設在所述 外筒⑵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筒泵,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液口(8)設在所述內滾筒(1)上; 所述進液口(9)設在所述外筒(2)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筒泵,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液口(9)設在所述內滾筒(1)上; 所述出液口⑶設在所述外筒⑵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環筒泵,該泵包括空心的內滾筒和外筒,該內滾筒套於所述外筒內;所述內滾筒與所述外筒之間分別設有數個葉片和隔板,該隔板與所述葉片交錯設置;所述內滾筒上下兩端分別設有一主軸;所述主軸中與所述內滾筒相對的一端均連有凸輪,並外接動力裝置;所述葉片、隔板的高度均與所述凸輪頂端平齊,且其一側上下兩端均設有一凹槽;所述兩凹槽的間距等於所述內滾筒高度;所述每個隔板兩側分別設有出液口、進液口。本發明可有效地減少流體輸送過程中的摩擦損失,並適應不同粘度的流體輸送。
文檔編號F04C2/00GK101852203SQ200910022098
公開日2010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日
發明者何旌旗, 曹學良, 李江, 王軍, 金琥, 魏立奇, 魏立斌 申請人:魏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