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體內能調溫機的製作方法
2023-11-06 00:52:32 3
專利名稱:一種液體內能調溫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溫度調節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利用液體內能的調溫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目前人類使用的熱源絕大部分來自燃料加熱(如煤、石油、天然氣等) 和其他能源(如太陽能、電能等)。 但是,在燃煤、燃油、燃氣等資源型燃料的釋放能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釋放出 大量的有害物質,從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同時,這種資源型燃料的不可再生特性也導致 了能源價格持續走高。 現在,我國的加熱供暖領域採用了燃煤、燃油、燃氣、電加熱、太陽能五種形式,上 述四種供暖方式均存在各自的不足之處,燃料供暖方式不適合如加油站、彈藥庫等對火花、 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場所,電加熱及太陽能形式則存在著熱轉換效率低下的不足。這些不足 制約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液體內能調溫機,以利用液體分子鍵爆裂產生的 能量實現溫度調節。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具有一外殼、以及分列於該外殼的進液口和 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及進液口之間設置有調溫裝置,所述外殼內部設置有液體加速管孔裝 置,該液體加速管孔裝置將外殼內部分隔為集熱腔及積液裝置;其中,所述集熱腔與進液口 連通,所述積液裝置與出液口連通; 所述液體加速管孔裝置的中部設置有中心通孔,其周緣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 所述積液裝置內設置有液體增壓裝置,該液體增壓裝置的輸入端與液體加速管孔 裝置的中心通孔對應,並將集熱腔內液體經由該中心通孔吸入,再經由所述周緣的通孔壓 入集熱腔。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還包括設置於外殼上且與集熱腔連通的空 氣比例調節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液體加速管孔裝置周緣設置的通孔為 錐形孔、階梯孔、或錐形階梯孔。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錐形孔的底部開口朝向積液裝置所在 的一側。所述錐形孔可於液體加速管孔裝置上均布。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階梯孔的底部開口朝向積液裝置所在 的一側。所述階梯孔可於液體加速管孔裝置上均布。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錐形階梯孔的底部開口朝向積液裝置 所在的一側。所述錐形階梯孔可於液體加速管孔裝置上均布。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液體增壓裝置為增壓葉輪或旋轉擠壓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空氣比例調節裝置為調節閥。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調溫裝置為散熱器。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調溫裝置為製冷器,該製冷器包括溴 化鋰反應器,所述溴化鋰反應器設置於出液口與進液口之間。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進液口以進液管與集熱腔連通,且該 進液管伸入至所述集熱腔中設定的長度。優選方案為所述進液管伸入至集熱腔中的長度 為集熱腔長度的1% 50%。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所述進液管上設置有防止液體倒流的單向 閥。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通過設置液體加速管孔裝置及液體增壓裝 置,使得液體可自積液裝置瞬間進入集熱腔,即從正壓區瞬間進入負壓區,從而導致液體分 子鍵發生爆裂。該液體分子鍵爆裂過程伴隨產生大量的熱能,該熱能作用於製冷或制熱裝 置,從而實現了利用液體內能調溫的功能。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實現了水電 分離,具有安全、環保、熱效率高、加熱速度快、無任何排放等優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液體內能調溫機的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液體內能調溫機的平面剖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液體內能調溫機中的液體加速管孔裝置上的通孔分布示 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參照本說明 書後能夠據以實施。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具有一外殼(即殼體),該
外殼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於導入液體的進液口 8和用於導出液體的出液口 2。 所述進液口 8開設在外殼的殼壁上,該進液口 8可通過一個進液管與所述集熱腔
7連通。具體的,該進液管可伸入至集熱腔7中設定的長度,其中,優選方案為,所述進液管
伸入至集熱腔7中的長度為集熱腔7長度的1% 50%。在進液管上還可設置防止液體回
流的單向閥。 本實用新型所述液體內能調溫機中流經的液體既可包括牛頓液體,也可包括非牛 頓液體,還可包括兩種及兩種以上液體混合形成的混合液體,以及包括混合有氣體的液體, 即氣液混合體。 所述出液口 2導出的液體經本實用新型處理後具有熱能,故在該出液口 2及進液 口 8之間設置調溫裝置。即,含有熱能的液體自出液口 2導出後進入調溫裝置,經過調溫裝 置釋放熱能後的液體再回流至進液口 2,以再次獲得熱能。 所述的調溫裝置可為具有制熱功能的散熱器10。當調溫裝置為散熱器10時,該散 熱器10的進水口連接於出液口 2,該散熱器10的出水口連接於進液口 8,具有熱能的液體
4經過散熱器10並釋放熱能後再回流至本實用新型內以再次獲得熱能。 所述的調溫裝置還可為具有製冷功能的製冷器12(例如空調)。當調溫裝置為 製冷器12時,該製冷器12的製冷部件_溴化鋰反應器9被設置在出液口 2與進液口 8之 間,具有熱能的液體流經該溴化鋰反應器9以在製冷器12上實現製冷功能,所述具有熱能 的液體流經溴化鋰反應器9並釋放熱能後再回流至本實用新型內以再次獲得熱能。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實現的製冷功能或制熱功能的部件,既可分別單獨設置,也可 共同設置。當為共同設置時,可在出液口 2及進液口 8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換向閥裝置12,以 將製冷器所在管路與制熱器所在管路分隔。具體的,該換向閥裝置12可令製冷器所在管路 單獨導通,使具有熱能的液體僅流過該製冷器所在管路卻不流過制熱器所在管路。或者,該 換向閥裝置12令制熱器所在管路單獨導通,使具有熱能的液體僅流過該制熱器所在管路 卻不流過製冷器所在管路。又或者,通過控制該換向閥裝置12使製冷器所在管路及制熱器 所在管路分別獨立的導通。 本實用新型中,使液體流獲得熱能的裝置結構如下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液體內能調溫機中,在所述外殼腔體的內部設 置有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該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將外殼內部分隔為集熱腔7及積液裝置 3,其中,所述集熱腔7與進液口 8連通,所述積液裝置3與出液口 2連通。 如圖3所示,所述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的中部設置有中心通孔,其周緣設置有至少 一個通孔。該周緣設置的通孔優選為異型通孔,所述異型通孔可為錐形孔,但需保證該錐形 孔的底部開口 (即開口面積較大一側的開口,相反開口面積較小一側的開口被稱為錐部開 口)朝向積液裝置3所在的一側。或者,所述異型通孔為階梯孔,但需保證該階梯孔的底 部開口 (同樣指開口面積較大一側的開口)朝向積液裝置3所在的一側。又或者,所述異 型通孔為錐形階梯孔,但需保證該錐形階梯孔的底部開口 (同樣指開口面積較大一側的開 口)朝向積液裝置3所在的一側。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異型通孔的大小不限,其在液體加速 管孔裝置5上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包括多種排列方式。其中,當異型通孔均布於液體加速管 孔裝置5上時,該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的平面受力最為均衡,因此,所述異型通孔以均布於 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上為最佳。 在所述積液裝置3內設置有液體增壓裝置1 ,通過該液體增壓裝置1可使積液裝置 3內的液體通過前述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上的異型通孔進入到集熱腔7內。所述液體增壓 裝置1可以採用任意種類的增壓葉輪實現,例如,可以是一種帶有增壓葉輪的渦輪增壓機, 也可以是一種純粹的增壓式葉輪。所述液體增壓裝置1還可以是旋轉擠壓裝置,例如利用 螺杆實現的旋轉擠壓裝置,或者是轉軸上帶孔、能使水受擠壓流動的增壓轉轂。該液體增壓 裝置1可由驅動裝置13來驅動,該驅動裝置13可為電動機或柴油機等裝置。所述液體增 壓裝置1的中心與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的中心通孔對應,即該液體增壓裝置1的輸入端與 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的中心通孔對應,這種對應既包括幾何結構上的直接相對,又包括諸 如通過管路引導之類的其它任何導致液體增壓裝置1的輸入端通過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的 中心通孔產生抽吸作用的手段。所述液體增壓裝置1的輸入端與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的中 心通孔相對應可保證液體增壓裝置1運轉時,可將集熱腔7內的液體經由該液體加速管孔 裝置5的中心通孔處吸入至積液裝置3內,並進而使集熱腔7中形成負壓。同時,鑑於液體 本身的流體結構特點及積液裝置3的結構特點,所述積液裝置3的容積不足以容納大量自
5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的中心通孔處湧入的液體,因此,該積液裝置3內的液體壓力會增加並 尋求壓力釋放的途徑,於是,所述積液裝置3內的液體會再經由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周緣上 的異型通孔而再度進入到集熱腔7,即自積液裝置3所在的正壓區進入到集熱腔7所在的負 壓區,此過程中液體流處於高壓、高速運動狀態,其液體分子鍵足以爆裂。伴隨該液體分子 鍵爆裂過程會產生大量熱能,使得液體被加熱。 在上述液體分子鍵爆裂過程中,於集熱腔7內會伴隨產生氣體,該氣體會影響到
液體分子鍵爆裂過程及設備的穩定,因此,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在所述外殼側壁上還設置了
與集熱腔7連通的空氣比例調節裝置6。通過該空氣比例調節裝置6以釋放集熱腔7產生
的多餘氣體,必要時也可以通過該空氣比例調節裝置6摻加適量的氣體或其它所需物質。
具體的,該空氣比例調節裝置6可為調節閥,或者也可以是一種帶有閥門的孔道。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通過設置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及液體增壓裝
置3,使得液體可自積液裝置3瞬間進入集熱腔7,即從正壓區瞬間進入負壓區,利用正壓區
和負壓區之間具有的高壓力差,實現液體分子鍵爆裂。該液體分子鍵爆裂過程伴隨產生大
量的熱能,攜帶熱能的液體自出液口 2導出並經由調溫裝置回流至進液口 8。所述調溫裝置
利用具有熱能的液體實現製冷或者制熱。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實現了水電分
離,具有安全、環保、熱效率高、加熱速度快、無任何排放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體內能調溫機無需過於依賴液流自身的流動壓力,就能提供 高壓力差,進而能夠實現液流高速高壓地運動循環並使分子鍵爆裂,這一點與現有技術存 在重大差別。 下面簡單介紹本實用新型所述液體內能調溫機的工作過程 液體自進液口 8進入集熱腔7,所述液體增壓裝置1運轉並於液體加速管孔裝置 5的中心通孔處產生負壓,該負壓使得液體流自中心通孔進入積液裝置3內,伴隨著積液裝 置3內液體量增加及壓力增大,部分液體被擠壓並經過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上的異型通孔 而再度進入到集熱腔7內,即經由液體加速管孔裝置5上的異型通孔自積液裝置3所在的 正壓區進入到集熱腔7所在的負壓區,在分解聚合腔7內局部會形成1900 5000K的高溫 和超過5. 065X 107Pa的高壓,並伴有時速高達100 500KM/H的射流,這種極端環境會導 致液體分子鍵爆裂。而該液體分子鍵爆裂過程產生的熱能則使得液體被加熱並具有熱能, 該具有熱能的液體被導出至後續的調溫裝置實現制熱或者製冷。 儘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並不僅僅限於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 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於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於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 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範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 用新型並不限於特定的細節和這裡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權利要求一種液體內能調溫機,具有一外殼、以及分列於該外殼的進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及進液口之間設置有調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內部設置有液體加速管孔裝置,該液體加速管孔裝置將外殼內部分隔為集熱腔及積液裝置,其中,所述集熱腔與進液口連通,所述積液裝置與出液口連通;所述液體加速管孔裝置的中部設置有中心通孔,其周緣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積液裝置內設置有液體增壓裝置,該液體增壓裝置的輸入端與液體加速管孔裝置的中心通孔對應,並將集熱腔內液體經由該中心通孔吸入,再經由所述周緣的通孔壓入集熱腔。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於所述外殼上且與集熱腔連通的空氣比例調節裝置。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液體加速管孔裝置周緣設置的通孔為錐形孔、階梯孔、或錐形階梯孔。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錐形孔的底部開口朝向積液裝置所在的一側。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錐形孔於液體加速管孔裝置上均布。
6.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階梯孔的底部開口朝向積液裝置所在的一側。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階梯孔於液體加速管孔裝置上均布。
8.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錐形階梯孔的底部開口朝向積液裝置所在的一側。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錐形階梯孔於液體加速管孔裝置上均布。
10.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液體增壓裝置為增壓葉輪。
11.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液體增壓裝置為旋轉擠壓裝置。
12.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空氣比例調節裝置為調節閥。
1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溫裝置為散熱器。
1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溫裝置為製冷器,該製冷器包括溴化鋰反應器,所述溴化鋰反應器設置於出液口與進液口之間。
15.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液口以進液管與集熱腔連通,且該進液管伸入至所述集熱腔中設定的長度。
16. 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液管伸入至集熱腔中的長度為集熱腔長度的1% 50%。
17. 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液管上設置有防止液體倒流的單向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液體內能調溫機,具有一外殼、以及進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及進液口之間設置有調溫裝置,所述外殼內部設置有液體加速管孔裝置,該液體加速管孔裝置將外殼內部分隔為集熱腔及積液裝置;其中,所述集熱腔與進液口連通,所述積液裝置與出液口連通;所述液體加速管孔裝置的中部設置有中心通孔,其周緣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積液裝置內設置有液體增壓裝置,該液體增壓裝置的輸入端與液體加速管孔裝置的中心通孔對應,並將集熱腔內液體經由該中心通孔吸入,再經由所述周緣的通孔壓入集熱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液體內能調溫機利用液體分子鍵爆裂產生的熱量實現調溫,採用水電分離,具有安全、環保、熱效率高、無汙染等優點。
文檔編號F24J3/00GK201497244SQ200920107480
公開日2010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3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23日
發明者霍萬鵬, 黃一憲 申請人:霍萬鵬;黃一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