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趙恆的澶淵之盟 澶淵大戰勝利後為什麼宋朝卻要向遼進歲幣呢?
2023-11-08 10:47:47 1
說到宋真宗,大家可能還並不清楚指的是宋朝的哪位皇帝,但是一說到「澶淵之盟」,想來對歷史有點興趣,亦或者學過高中歷史的應該都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畢竟一個事出反常的盟約,很難令人不印象深刻。
說到澶淵之盟,就不得不提澶淵大戰,史料記載:「十一月辛亥,太白晝見。乙卯,遣使撫河北。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 敗之,殺傷十餘萬眾,遁去。官吏進秩、賜物有差。己未,遣使安撫河東諸州。契丹逼冀州,知州王嶼擊走之。甲子,校獵近郊。丙寅,遣使安集河北流民。戊辰,以山南東道節度、同平章事李繼隆為駕前東面排陣使,武寧軍節度、同平章事石保吉為駕前西面排陣使。石州地震。庚午,車駕北巡。司天言:日抱珥,黃氣充塞,宜不戰而卻。癸酉,駐蹕韋城縣。甲戌,寒甚,左右進貂帽毳裘,卻之曰:」臣下皆苦寒,朕安用此?「王繼忠數馳奏請和,帝謂宰相曰:」繼忠言契 丹請和,雖許之,然河冰已合,且其情多詐,不可不為之備。「契丹兵至澶州北,直犯前軍西陣,其大帥撻覽耀兵出陣,俄中伏弩死。丙子,帝次澶州。渡河,幸北砦,御城北樓,召諸將撫慰。鄆州得契丹諜者,斬之。戊寅,曹利用使契丹還。十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契丹使韓杞來講和。辛巳,遣使安撫河北、京東。壬午,幸城南臨河亭,賜鑿凌軍綿襦。癸未,幸北砦,又幸李繼隆營,命從官將 校飲,犒賜諸軍有差。詔諭兩京以將班師。甲申,契丹使姚東之來獻御衣、食物。乙酉,御行營南樓觀河,遂宴從官及契丹使。丙戌,遣使撫諭懷、孟、澤、潞、 鄭、滑等州,放強壯歸農。遣監西京左藏庫李繼昌使契丹定和,戒諸將勿出兵邀 其歸路。丁亥,遣使安集河北流民,瘞暴骸。以閣門祗候曹利用為東上閣門使、 忠州刺史。戊子,幸北砦勞軍,召李繼隆、石保吉宴射行宮西亭。壬辰,赦河北 諸州死罪以下,民經蹂踐者給復二年,死事官吏追錄子孫。癸巳,雍王元份疾,命參知政事王旦權東京留守。甲午,車駕發澶州,大寒,賜道傍貧民襦褲。乙未,契丹使丁振以誓書來。丁酉,契丹兵出塞。戊戌,至自澶州。己亥,幸雍王元份 宮視疾。辛丑,錄契丹誓書頒河北、河東諸州。癸卯,遣使撫問河北東、西路官 吏將卒,訪察功狀。甲辰,改威虜諸軍名。戊申,詔恤河北傷殘。是歲,交州、西涼府、西、高、豐、甘、沙州、佔城、大食、蒲端、龜茲國來貢。江南東、西 路飢,陝、濱、棣州蝗害稼,命使振之。」
通過史料可以看出,在澶淵之戰中,宋朝軍隊獲得了勝利,遼朝為避免腹背受敵,向明朝求和。那我們再來看澶淵之盟的大概內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整體來說,是遼朝佔了大便宜,宋朝明明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卻要向遼每年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而遼朝一個戰敗國,卻通過這個盟約,獲得了戰爭中得不到的利益。
看到這兒,想必大家心裡都有一個疑問,宋朝為什麼會在戰勝的情況下,答應每年向遼朝繳納歲幣呢?難道宋真宗是傻了嗎?還是一時腦子轉不過彎?
對於這種情況的出現,後世普遍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大概是雖然宋朝戰勝了遼朝,但是因為宋真宗畏懼遼朝的威勢,因此主動降低標準,以換取遼朝不向宋對戰,取得國家和平。
第二種解釋,當時雖然是宋朝取得了勝利,但是實際上雙方的情況不相上下,如果執意再戰的話,必然導致兩敗俱傷。議和是最好的選擇,而宋朝為了議和的順利,答應了繳納歲幣的條件。同樣的宋朝也並不吃虧,雖然繳納歲幣,但是每年的邊境貿易,會給宋朝帶來極大的財政收入。
無論是哪一種解釋,也摸不了歲貢的恥辱政策,更何況還為後世養肥了兩條惡狗,最終北宋被狗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