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系統及控制方法與流程
2023-12-08 11:42:21 2

本發明涉及水蓄冷空調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蓄冷系統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空調蓄能技術是應用於峰谷分時電價制度下的一種調荷技術。它將用戶在夜間電網電力負荷低谷期所制的冷或熱儲存起來,於白天需要時再釋放出來,從而達到電網「移峰填谷」,用戶節約電費的雙贏局面。
電網「移峰填谷」,用戶節約電費的多少決定於蓄冷水罐的蓄冷量,蓄冷水罐的蓄冷量越多,產生的經濟效益就越好。
同時,現有的冷水機組的製冷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既能提高蓄冷水罐的蓄冷量,又能提高冷水機組的製冷量的蓄冷系統及控制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既能提高蓄冷水罐的蓄冷量,又能提高冷水機組的製冷量的蓄冷系統及控制方法。
本發明提供一種蓄冷系統,包括蓄冷水罐和冷水機組,所述冷水機組依次包括蒸發器、壓縮機、冷凝器和膨脹閥,還包括過冷器,所述過冷器連接在所述冷凝器與所述膨脹閥之間,所述過冷器包括過冷器進水管、過冷器出水管、工質進液管和工質出液管,所述過冷器進水管和所述過冷器出水管與所述蓄冷水罐連接,所述工質進液管與所述冷凝器連接,所述工質出液管與所述膨脹閥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冷水機組單獨供冷時,所述下布水器與所述過冷器進水管連通,所述上布水器與所述過冷器出水管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蓄冷水罐單獨蓄冷時,所述過冷器進水管和過冷器出水管均與所述上布水器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蓄冷水罐同時蓄冷和放冷時,所述過冷器進水管和過冷器出水管均與所述上布水器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蒸發器包括蒸發器進水管和蒸發器出水管,所述蒸發器出水管與所述下布水器連通,所述蒸發器進水管與所述上布水器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系統還包括用戶端,所述用戶端包括供水端和回水端,所述供水端與所述蒸發器出水管連通,所述回水端與所述蒸發器進水管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系統還包括熱交換器,所述熱交換器進一步包括低溫水進水端、次低溫水出水端、用戶供水端和用戶回水端,所述低溫水進水端與所述下布水器連通,所述次低溫水出水端與所述上布水器連通,所述用戶供水端與所述供水端連通,所述用戶回水端與所述回水端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放冷,同時所述冷水機組供冷時,所述過冷器進水管與所述次低溫水出水端連通,所述過冷器出水管與所述上布水器連通。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蓄冷系統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次低溫水從所述過冷器進水管進入到所述過冷器中;
所述次低溫水在所述過冷器中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從所述過冷器出水管流出;
製冷工質在所述冷凝器中冷凝後,從所述工質進液管進入所述過冷器;
所述製冷工質在所述過冷器中失去熱量後溫度降低後,流出所述工質出液管;
降溫後的所述製冷工質經過所述膨脹閥流入所述蒸發器。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冷水機組單獨供冷時,所述次低溫水從所述下布水器流出,經所述過冷器進水管進入所述過冷器,在所述過冷器內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再從所述過冷器出水管流至所述上布水器。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蓄冷水罐單獨蓄冷時,所述次低溫水從所述上布水器流出,經所述過冷器進水管進入所述過冷器,在所述過冷器內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再從所述過冷器出水管流至所述上布水器。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蓄冷水罐同時蓄冷和放冷時,所述次低溫水從所述上布水器流出,經所述過冷器進水管進入所述過冷器,在所述過冷器內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再從所述過冷器出水管流至所述上布水器。
進一步地,所述蓄冷水罐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
所述蓄冷系統還包括用戶端,所述用戶端包括供水端和回水端,
所述蓄冷系統還包括熱交換器,所述熱交換器進一步包括低溫水進水端、次低溫水出水端、用戶供水端和用戶回水端;
所述低溫水進水端與所述下布水器連通,所述次低溫水出水端與所述上布水器連通,所述用戶供水端與所述供水端連通,所述用戶回水端與所述回水端連通;
所述蓄冷水罐放冷,同時所述冷水機組供冷時,所述次低溫水從所述次低溫水出水端流出,經所述過冷器進水管進入過冷器,在過冷器內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再從所述過冷器出水管流至所述蓄冷水罐上布水器。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後,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將蓄冷水罐中的次低溫水引入到過冷器中,在過冷器中獲得熱量,升溫後的次低溫水流回到蓄冷水罐中,由於蓄冷水罐中的水溫增加了,提高了蓄冷水罐的蓄冷量。另一方面,過冷器將次低溫水的冷量轉成了冷水機組的製冷量,即使得製冷工質在過冷器中繼續冷卻。本發明在壓縮機功率不變的情況下,既能增加蓄冷水罐的蓄冷量,又能提高冷水機組的製冷量。
附圖說明
參見附圖,本發明的公開內容將變得更易理解。應當理解:這些附圖僅僅用於說明的目的,而並非意在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構成限制。圖中:
圖1是本發明第一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單獨供冷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單獨蓄冷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單獨放冷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同時供冷、放冷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同時蓄冷、放冷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蓄冷系統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附圖標記對照表:
1-蒸發器11-蒸發器進水管12-蒸發器出水管
2-壓縮機3-冷凝器3a-過冷器
3a1-過冷器進水管3a2-過冷器出水管3a3-工質進液管
3a4-工質出液管4-膨脹閥5-蓄冷水罐
51-上布水器52-下布水器511-上布水器出水管
521-下布水器回流管6-蓄冷水泵61-蓄冷水泵進水管
62-蓄冷水泵出水管7-過冷水泵71-過冷水泵進水端
72-過冷水泵出水端8-集水缸81-集水缸出水管
9-分水缸91-分水缸進水管10-供冷水泵
101-供冷水泵進水管102-供冷水泵出水管13-熱交換器
131-低溫水進水端132-次低溫水出水端133-用戶供水端
134-用戶回水端14-放冷水泵141-放冷水泵進口端
142-放冷水泵出口端
dv1-第一調節閥dv2-第二調節閥dv3-第三調節閥
dv4-第四調節閥dv9-第九調節閥dv10-第十調節閥
dv11-第十一調節閥dv12-第十二調節閥dv13-第十三調節閥
dv14-第十四調節閥dv16-第十六調節閥dv17-第十七調節閥
dv18-第十八調節閥dv19-第十九調節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在不變更本發明實質精神下,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可相互替換的多種結構方式以及實現方式。因此,以下具體實施方式以及附圖僅是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的示例性說明,而不應當視為本發明的全部或視為對發明技術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說明書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後、正面、背面、頂部、底部等方位用語是相對於各附圖中所示的構造進行定義的,它們是相對的概念,因此有可能會根據其所處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狀態而進行相應地變化。所以,也不應當將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語解釋為限制性用語。
第一種實施例:
如圖1所示,蓄冷系統,包括蓄冷水罐5(參見圖2)和冷水機組,冷水機組依次包括蒸發器1、壓縮機2、冷凝器3和膨脹閥4,還包括過冷器3a,過冷器3a連接在冷凝器3與膨脹閥4之間,過冷器3a包括過冷器進水管3a1、過冷器出水管3a2、工質進液管3a3和工質出液管3a4,過冷器進水管3a1和過冷器出水管3a2與蓄冷水罐5連接,工質進液管3a3與冷凝器3連接,工質出液管3a4與膨脹閥4連接。
其中,蒸發器1包括蒸發器進水管11和蒸發器出水管12,蒸發器進水管11通過第一調節閥dv1與空調回收端連接,蒸發器出水管12通過第二調節閥dv2與空調供水端連接。蒸發器1的蒸發器出水管12流出冷水,為空調供水端供水,為空調提供冷量,空調利用完冷量後,冷水變為熱水,熱水從空調回水端流入到蒸發器進水管11,進入蒸發器1中,在蒸發器1中再次經過熱交換變為冷水。
壓縮機2的一端與蒸發器1連接,另一端與冷凝器3連接。
冷凝器3的一端與壓縮機2連接,另一端與過冷器3a連接。冷凝器3還與冷卻塔的冷卻水供水端和冷卻水回水端連接,冷卻水從冷卻塔流入冷凝器,用於降低製冷工質的溫度,冷卻水升溫後,從冷卻水回水端流回到冷卻塔中。
過冷器3a包括過冷器進水管3a1、過冷器出水管3a2、工質進液管3a3和工質出液管3a4,過冷器進水管3a1和過冷器出水管3a2與蓄冷水罐5連接,工質進液管3a3與冷凝器3連接,工質出液管3a4與膨脹閥4連接。降溫後的製冷工質從工質進液管3a3進入過冷器3a,在過冷器3a中進一步降溫,再從工質出液管3a4流出,經過膨脹閥4流入蒸發器1,將冷量轉移給蒸發器1。過冷器3a進一步降溫的冷量來自蓄冷水罐的次低溫水的冷量。具體為,次低溫水從蓄冷水罐5流入過冷器進水管3a1,在過冷器3a中升溫,獲得製冷工質的熱量,溫度升高,並從過冷器出水管3a2流出回到蓄冷水罐5中。
其中,過冷器進水管3a1通過第三調節閥dv3與蓄冷水罐5的次低溫水供水端連接,過冷器出水管3a2通過第四調節閥dv4與蓄冷水罐5的次低溫水回水端連接。
膨脹閥4的一端與過冷器3a連接,另一端與蒸發器1連接。
第一種實施例中,將蓄冷水罐5中的次低溫水引入到過冷器3a中,在過冷器3a中獲得熱量,升溫後流回到蓄冷水罐5中,由於蓄冷水罐5中的水溫增加了,提高了蓄冷水罐5的蓄冷量。另一方面,過冷器3a使得製冷工質在過冷器3a中繼續冷卻,增加了過冷機組的製冷量。本實施例在壓縮機功率不變的情況下,既能增加蓄冷水罐的蓄冷量,又能提高冷水機組的製冷量。
本實施例中的帶過冷器的冷水機組使用在水蓄冷場合與蓄冷水罐連接,還可以使用在其他的帶有低溫水冷源的場合,過冷器能將低溫場合的冷量,轉化成製冷量。本實施例中利用了蓄冷水罐中次低溫水的冷量,轉化為製冷量,同時還提高了蓄冷水罐的蓄冷量。
第二種實施例:
如圖2所示,蓄冷水罐5包括上布水器51和下布水器52。
其中,上布水器51的上布水器出水管511處設置有第九調節閥dv9,下布水器52的下布水器回流管521處設置有第十調節閥dv10。
上布水器51與過冷器出水管3a2之間設有第九調節閥dv9、第十四調節閥dv14和第四調節閥dv4。
上布水器51與過冷器進水管3a1之間設有第九調節閥dv9、第十一調節閥dv11、第十七調節閥dv17、過冷水泵7和第三調節閥dv3。
下布水器51與過冷器進水管3a1之間設有第十調節閥dv10、第十三調節閥dv13、過冷水泵7和第三調節閥dv3。
進一步地,蒸發器1包括蒸發器進水管11和蒸發器出水管12,蒸發器出水管12與下布水器52連通,蒸發器進水管11與上布水器51連通。
其中,蒸發器進水管11與上布水器51之間還設有蓄冷水泵6,蓄冷水泵6包括蓄冷水泵進水管61和蓄冷水泵出水管62,蓄冷水泵6與上布水器51之間還設有第十八調節閥dv18、第十一調節閥dv11和第九調節閥dv9。
蒸發器出水管12與下布水器52之間還設有第二調節閥dv2、第十六調節閥dv16、第十二調節閥dv12和第十調節閥dv10。
進一步地,蓄冷系統5還包括用戶端,用戶端包括供水端和回水端,供水端與蒸發器出水管12連通,回水端與蒸發器進水管11連通。
具體為,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用戶端為空調,包括分水缸9和集水缸8,分水缸9為供水端,為空調用戶供水;集水缸8為回水端,空調用戶的回水流入集水缸8。蒸發器出水管12的冷水從分水缸進水管91流入分水缸9,使用完的冷水溫度升高變為回水,回水從集水缸8的集水缸出水管81流入蒸發器進水管11中。
可選地,空調用戶端還可以是生產用低溫冷卻水的用水端。進一步地,蓄冷系統5還包括熱交換器13,熱交換器13進一步包括低溫水進水端131、次低溫水出水端132、用戶供水端133和用戶回水端134,低溫水進水端131與下布水器52連通,次低溫水出水端132與上布水器51連通,用戶供水端133與供水端連通,用戶回水端134與回水端連通。
具體為,低溫水進水端131與下布水器52之間設有放冷水泵14、第二十三調節閥dv23、第十調節閥dv10。
次低溫水出水端132與上布水器51之間設有第二十二調節閥dv22、第十一調節閥dv11和第九調節閥dv9。
用戶供水端133與分水缸9之間設有第二十一調節閥dv21。
用戶回水端134與集水缸8之間設有第二十調節閥dv20和供冷水泵10。
參見圖3,圖3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單獨供冷時的結構示意圖。
冷水機組單獨供冷時,下布水器52與過冷器進水管3a1連通,上布水器51與過冷器出水管3a2連通。具體包括:
冷水機組單獨供冷過程:空調回水經集水缸8的集水缸出水管81、通過供冷水泵10、第十九調節閥dv19、第一調節閥dv1、蒸發器進水管11流入蒸發器1進行熱交換,失去熱量變成供冷低溫水,流出蒸發器出水管12,通過,第二調節閥dv2和第十六調節閥dv16、分水缸進水管91進入分水缸9,供空調用戶使用。
次低溫水在過冷器中的過冷過程:蓄冷水罐5內放冷完畢後的次低溫水,經下布水器52、第十調節閥dv10、第十三調節閥dv13、通過過冷泵7、第三調節閥dv3、過冷器進水管3a1,進入過冷器3a,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經過過冷器出水管3a2、第四調節閥dv4、第十四調節閥dv14、第九調節閥dv9、上布水器出水管511進入蓄冷水罐5。
蓄冷水罐5通常情況下,上布水器51中為次低溫水,水溫大概為14℃,下布水器52中為低溫水,水溫大概為4℃。當蓄冷水罐5放冷時,下布水器52中的低溫水流出。當放冷完畢後,蓄冷水罐5中只有次低溫水,因此次低溫水此時從下布水器52中流出,用於為過冷器3a提供冷量。
冷水機組單獨供冷的情況,通常是在用電高峰過後的平段,或者用電高峰時蓄冷水罐的冷量用完時,會利用過冷機組單獨供冷。用電高峰時的電價最高,用電低谷時的電價最低,平段時的電價適中。因此,通常是在用電低谷時,對蓄冷水罐進行蓄冷,將冷量儲存起來。等到用電高峰時,蓄冷水罐放冷,能夠消耗最少的電量,節約成本。平段時,則利用冷水機組來供冷。從而達到電網「移峰填谷」,用戶節約電費的雙贏局面。
本實施例可以在不增加冷水機組用電量的條件下,提高冷水機組的製冷量。同時,提高了蓄冷水罐的蓄冷量。
參見圖4,圖4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單獨蓄冷時的結構示意圖。
蓄冷水罐5單獨蓄冷時,過冷器進水管3a1和過冷器出水管3a2均與上布水器51連通。具體包括:
蓄冷水罐單獨蓄冷過程:蓄冷水罐5內的次低溫水經上布水器51、第九調節閥dv9、第十一調節閥dv11、第十八調節閥dv18、通過蓄冷水泵6、第一調節閥dv1、進入蒸發器1,降溫後流出蒸發器出水管12,經第二調節閥dv2、第十六調節閥dv16、第十二調節閥dv12、第十調節閥dv10、下布水器52進入蓄冷水罐5。
次低溫水在過冷器中的過冷過程:蓄冷水罐5內的次低溫水經上布水器51、第九調節閥dv9、第十一調節閥dv11、第十七調節閥dv17,通過過冷泵7、第三調節閥dv3、過冷器進水管3a1進入過冷器3a,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經過第四調節閥dv4、第十四調節閥dv14、與所述蓄冷水罐5內流出的次低溫水一起在蓄冷水罐回流管511內混合,混合水一部分經蓄冷水泵6進行下一輪蓄冷循環,混合水另一部分經過冷水泵7進行下一輪過冷循環。
進一步地,蓄冷水泵6流量與揚程根據蓄冷量與蓄冷溫差經計算確定。
進一步地,過冷水泵7的流量與揚程根據過冷溫度與過冷流量經計算確定。
本實施例可以提高蓄冷水槽的蓄冷量,以及在不增加冷水機組用電量的條件下,提高冷水機組的製冷量。
蓄冷水罐單獨蓄冷通常是在用電低峰情況下進行的。
參見圖5,圖5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單獨放冷時的結構示意圖。
蓄冷水罐單獨放冷過程:蓄冷水罐5內的低溫水經下布水器52、第十調節閥dv10、第二十三調節閥dv23、通過放冷水泵14、從熱交換器低溫水進水端131流入熱交換器13,低溫水經過熱交換後變為次低溫水,從次低溫水出水端132流出,經第二十二調節閥dv22、第十一調節閥dv11、第九調節閥dv9、上布水器51進入蓄冷水罐5內。
熱交換器13的另一側,空調回水經集水缸8的集水缸出水管81、供冷水泵10、第二十調節閥dv20、從用戶回水端134流入熱交換器13,空調回水經過熱交換器13降溫後,從用戶供水端133流出,經第二十一調節閥dv21、分水缸進水管91進入分水缸9,供空調用戶使用。
蓄冷水罐單獨放冷通常是在用電高峰的情況下進行的。
參見圖6,圖6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同時供冷和放冷時的結構示意圖。
蓄冷水罐5放冷,同時冷水機組供冷時,過冷器進水管3a1與次低溫水出水端132連通,過冷器出水管3a2與上布水器51連通。
蓄冷系統同時供冷與放冷過程:空調回水集中於集水缸8,經過集水缸出口管81、通過供冷水泵10、第十九調節閥dv19、第一調節閥dv1、蒸發器進水管11,流入蒸發器1進行熱交換,失去熱量變成低溫水、通過蒸發器出水管12、第二調節閥dv2和第十六調節閥dv16、分水缸進水管91進入分水缸9,供空調用戶使用。
進一步地,空調回水通過供冷水泵10、第二十調節閥dv20從用戶回水端134流入熱交換器13,空調回水在熱交換器13進行熱交換,溫度降低後從用戶供水端133流出,經第二十一調節閥dv21、與經蒸發器出水管12和第十六調節閥dv16流出的冷水混合,從分水器進水端91進入分水缸9,供空調用戶使用。
進一步地,蓄冷水罐5內的低溫水經下布水器52、第十調節閥dv10、第二十三調節閥dv23、通過放冷水泵14、從低溫水進水端131流入熱交換器13,低溫水經過熱交換後從次低溫水出水端132流出,經第二十二調節閥dv22、第十一調節閥dv11、第九調節閥dv9、上布水器51進入蓄冷水罐5內。
進一步地,從熱交換器13的次低溫水出水端132流出的次低溫水,經第二十二調節閥dv22、第十七調節閥dv17、通過過冷泵7、第三調節閥dv3、過冷器進水管3a1,在過冷器3a獲得熱量溫度升高後,經過第四調節閥dv4、第十四調節閥dv14與熱交換器13的次低溫水出水端132流出的次低溫水在上布水器出水管511處混合,經第九調節閥dv9、上布水器51進入蓄冷水罐5(熱交換器13的次低溫水流量大於冷水機組的過冷器3a的流量時)。或者,一部分經第九調節閥dv9、上布水器51進入蓄冷水罐5,另一部分經第十一調節閥dv11與熱交換器13的次低溫水出水端132流出的次低溫水混合,經第十七調節閥dv17、過冷水泵7,供給過冷器3a重複使用(熱交換器13的次低溫水流量小於冷水機組過冷器3a的流量的情況下)。
本實施例一方面可以在不增加冷水機組用電量的條件下,提高冷水機組的製冷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從過冷器3a流出的冷卻水的溫度,增加了蓄冷水罐5的蓄冷量。
蓄冷系統同時供冷與放冷通常是在平段時進行的。
參見圖7,圖7是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中蓄冷系統同時蓄冷和放冷時的結構示意圖。
蓄冷水罐5同時蓄冷和放冷時,過冷器進水管3a1和過冷器出水管3a2均與上布水器51連通。
蓄冷系統同時蓄冷與放冷過程:蓄冷水罐5內的次低溫水經上布水器51、第九調節閥9、第十一調節閥dv11、第十八調節閥dv18、通過蓄冷水泵6、第一調節閥dv1進入蒸發器1,降溫後經第二調節閥dv2、第十六調節閥dv16、第十二調節閥dv12、第十調節閥dv10、下布水器52進入蓄冷水罐5。
進一步地,蓄冷水罐5內的次低溫水經上布水器51、第九調節閥dv9、第十一調節閥dv11、第十七調節閥dv17,通過過冷泵7、第三調節閥dv3、過冷器進水管3a1進入過冷器3a,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經過第四調節閥dv4、第十四調節閥dv14、與所述蓄冷水罐5流出的次低溫水,在蓄冷水罐回流管511內混合,混合水一部分經蓄冷水泵6進行下一輪蓄冷循環,混合水另一部分經過冷水泵7進行下一輪過冷循環。
進一步地,蓄冷水罐5內的低溫水經下布水器52、第十調節閥dv10、第二十三調節閥dv23、通過放冷水泵14、從熱交換器低溫水進水端131流入熱交換器13,低溫水經過熱交換後變為的次低溫水,從次低溫水出水端132流出,經第二十二調節閥dv22後,一部分經第十八調節閥dv18、通過蓄冷水泵6進入蓄冷循環;一部分經第十七調節閥dv17,通過過冷水泵7進入過冷循環;剩餘部分經第十一調節閥dv11、第九調節閥dv9、上布水器51進入蓄冷水罐5內。
蓄冷系統同時蓄冷與放冷過程,因蓄冷量、放冷與過冷量的變化,會在蓄冷水罐、蓄冷水泵、放冷水泵、過冷水泵及相關的調節閥之間產生很多運行工況,本發明都能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控制與調節。
進一步地,蓄冷水泵6的流量與揚程根據蓄冷量與蓄冷溫差經計算確定。
進一步地,過冷水泵7的流量與揚程根據過冷溫度與過冷流量經計算確定。
進一步地,放冷水泵14的流量與揚程根據放冷量與放冷溫度差經計算確定。
本實施例可以提高蓄冷水槽的蓄冷量,提高冷水機組的製冷量及減少冷水機組的耗電量。
蓄冷系統同時蓄冷與放冷通常是在用電低峰時,仍需要使用冷量的情況下進行的。此時蓄冷水罐一邊蓄冷,一邊放冷。當用戶端的機組較多時,需要冷量較大,此時冷水機組還可以同時供冷。
如圖8所示,圖8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蓄冷系統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蓄冷系統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801:次低溫水從過冷器進水管3a1進入到過冷器3a中;
步驟s802:次低溫水在過冷器3a中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從過冷器出水管3a2流出;
步驟s803:製冷工質在冷凝器3中冷凝後,從工質進液管3a3進入過冷器3a;
步驟s804:製冷工質在過冷器3a中失去熱量後溫度降低後,流出工質出液管3a4;
步驟s805:降溫後的製冷工質經過膨脹閥4流入蒸發器1。
進一步地,冷水機組單獨供冷時,次低溫水從下布水器52流出,經過冷器進水管3a1進入過冷器3a,在過冷器3a內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再從過冷器出水管3a2流至上布水器51
進一步地,蓄冷水罐單獨蓄冷時,次低溫水從上布水器51流出,經過冷器進水管3a1進入過冷器3a,在過冷器3a內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再從過冷器出水管3a2流至上布水器51。
進一步地,蓄冷水罐同時蓄冷和放冷時,次低溫水從上布水器51流出,經過冷器進水管3a1進入過冷器3a,在過冷器3a內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再從過冷器出水管3a2流至上布水器51。
進一步地,蓄冷水罐放冷,同時冷水機組供冷時,次低溫水從次低溫水出水端132流出,經過冷器進水管3a1進入過冷器3a,在過冷器3a內獲得熱量後溫度升高,再從過冷器出水管3a2流至上布水器51。
本發明實現了冷水機組用電的移峰填谷;增加了蓄冷水罐的蓄冷量和冷水機組的製冷量,減少了冷水機組的用電量;節省供冷過程的運行費用。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原理和較佳的實施例。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發明原理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若干其它變型,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