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1-10 05:29:47 1
專利名稱: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汽車天窗安裝於車頂,能夠有效地使車內空氣流通,增加新鮮空氣的進入,為車主帶來健康、舒適的享受。同時汽車車窗也可以開闊視野,也常用於移動攝影攝像的拍攝需求。汽車天窗可大致分為外滑式、內藏式、內藏外翻式、全景式和窗簾式等。所有外開式天窗都有個共同特點以儘可能小的傳動機構的總高度來實現儘可能大的向外行程。對於許多傳動機構,所需的高度行程須依附於導軌或支架的有槽件產生。因此高度行程必須比導軌小。如果要獲得特別大的形程,則導軌同樣必須在高度上增加,這樣會導致車內高度的減小。·[0004]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汽車外開式天窗玻璃都是傾斜往後移動,此式樣受傳動機構的結構限制,導致玻璃開啟行程小,開啟時玻璃前端低、後端起翹太高,風阻大,車內視野小,影響乘客的舒適感。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其開啟行程大、厚度小、佔用空間小,能有效提升車子室內頭部空間。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架設在一滑軌組上,所述傳動機構包括一前導塊組、一後滑塊組、一連接滑塊、一機構支架、一拉線滑塊組以及一後導塊,所述機構支架的一端與前導塊組相連,且另一端通過一後鉸鏈鐵板與後滑塊組相連;所述機構支架的一前支腳鉚設有一第一稍釘和一第二稍釘,所述第二稍釘設置在第一稍釘的後上方,一連動杆的前端與第一稍釘相連,所述連動杆的後端連接至連接滑塊前端;所述連接滑塊後端與後滑塊組相連;所述拉線滑塊組與後滑塊組相扣合;所述前導塊組設置有一與第一稍釘相對應的第一導槽以及一與第二稍釘對應的第二導槽,所述後導塊鎖付在滑軌組上,所述後導塊上設置有一第三導槽,所述連接滑塊上設置的一導向柱嵌入所述第三導槽。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滑塊的後端設置有一第四導槽,所述第四導槽的尾部為一燕尾槽;所述後滑塊組上設置的一連動塊嵌入第四導槽中。進一步地,所述後鉸鏈鐵板一端通過鉚釘與機構支架相鉚合,另一端設置有一第三銷釘以及一第四稍釘,所述第三稍釘以及第四稍釘依次嵌入所述後滑塊組的一第五導槽。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主要採用雙連杆實行機構之間連動,通過前導塊中第一導槽與第二導槽的設定,實現天窗傳動機構起翹前後保持前玻璃組前端位置不變,保證了較好的外觀效果;通過後導塊的第三導槽限位,使得天窗傳動機構在任一位置前玻璃組均不會前後晃動;本實用新型作動順暢,佔用空間小,能有效提升車子室內頭部空間,同時抬起滑動開啟行程大,抬起時玻璃較平,風阻較小。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I沿A-A向的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前玻璃組後端翹起狀態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前玻璃組後端翹起狀態的剖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前玻璃組前後均抬起的狀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前玻璃組後端翹起狀態的剖視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前玻璃組前後均抬起狀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Γ8所示,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如圖Γ8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架10設在一滑軌組20上,所述傳動機構10包括一前導塊組I、一後滑塊組2、一連接滑塊
3、一機構支架4、一後導塊5以及一拉線滑塊組6,所述機構支架4的一端與前導塊組I相連,且另一端通過一後鉸鏈鐵板7與後滑塊組2相連;所述機構支架4的一前支腳41鉚設有一第一稍釘42和一第二稍釘43,所述第二稍釘43設置在第一稍釘42的後上方,一連動杆8的前端與第一稍釘42相連,所述連動杆8的後端連接至連接滑塊3前端;所述連接滑塊3後端與後滑塊組2相連;所述拉線滑塊組6與後滑塊組2相扣合;所述前導塊組I設置有一與第一稍釘42相對應的第一導槽11以及一與第二稍釘43對應的第二導槽12,所述後導塊5鎖付在滑軌組20上,所述後導塊5上設置有一第三導槽51,所述連接滑塊3上設置的一導向柱31嵌入所述第三導槽51內。所述連接滑塊3的後端設置有一第四導槽32,所述第四導槽32的尾部為一燕尾槽33 ;所述後滑塊組2上設置的一連動塊21嵌入第四導槽32中。所述後鉸鏈鐵板7 —端通過鉚釘71與機構支架4相鉚合,另一端設置有一第三銷釘72以及一第四稍釘73,所述第三稍釘72以及第四稍釘73依次嵌入所述後滑塊組2的一第五導槽22。另外,所述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的機構支架4上還鎖付一前玻璃組30。本實用新型的操作方式如下開啟過程天窗馬達(圖未示)帶動拉線滑塊組6,拉線滑塊組6帶動後滑塊組2在滑軌組20中向後滑動;第三銷釘72、第四稍釘73在後滑塊組2的第五導槽22中向後滑動;重點參閱圖4以及圖5,後滑塊組2向後滑動,使後鉸鏈鐵板7實現旋轉起翹,同時帶動機構支架4起翅。第一銷釘42沿前導塊組I的第一導槽11向後滑動,第二銷釘43沿前導塊組I的第二槽12向後滑動,後鉸鏈鐵板7和機構支架4在起翹過程中,由於第二導槽12對機構支架4的第二稍釘43的導向作用,使機構支架4連同前玻璃組30開啟時,前玻璃組30前端位置保持不變,即前玻璃組30的前端位置與車頂開口邊(圖未示)位置平齊,外觀效果較好。後滑塊組2繼續向後滑動,後滑塊組2上的連動塊21拉動連接滑塊3,連接滑塊3上的導向柱31沿著第三導槽51向後滑動,連接滑塊3拉動連動杆8,連動杆8拉動第一銷釘42,最後拉動機構支架4 一起向後滑動,最後狀態如圖6以及圖8所不,即如玻璃組完全打開的狀態。 關閉過程關閉過程基本和開啟過程相反,後滑塊組2上的連動塊21推動燕尾槽33,從而推動連接滑塊3,接著拖動連動杆8,再帶動機構支架4,一起向前滑動;當連接滑塊3上的導向柱31沿後導塊5的第三導槽25上升,同時後滑塊組2上的連動塊21就從燕尾槽33進入第四導槽32,接著後滑塊組2向前滑動,連接滑塊3就不再滑動,後滑塊組2繼續向前,後鉸鏈鐵板7上的第三銷釘72和第四稍釘73在後滑塊組2的第五導槽22上向前滑動,使得後鉸鏈鐵板7旋轉下降。在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10關閉前玻璃組30的過程中,由於第二導槽12對第二銷釘43的導向作用,使機構支架4帶動前玻璃組30下降時,前玻璃組30的前端位置保持不變,即前玻璃組30的前端位置與車頂開口邊位置平齊,外觀效果較好。本實用新型主要採用雙連杆實行機構之間連動,通過前導塊中第一導槽與第二導槽的設定,實現天窗傳動機構起翹前後保持前玻璃組前端位置不變,保證了較好的外觀效果;通過後導塊的第三導槽限位,使得天窗傳動機構在任一位置前玻璃組均不會前後晃動;本實用新型作動順暢,佔用空間小,能有效提升車子室內頭部空間,同時抬起滑動開啟行程大,抬起時玻璃較平,風阻較小。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是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我們所描述的具體的實施例只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於對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的限定,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依照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飾以及變化,都應當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保護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架設在一滑軌組上,其特徵在於所述傳動機構包括一前導塊組、一後滑塊組、一連接滑塊、一機構支架、一拉線滑塊組以及一後導塊, 所述機構支架的一端與前導塊組相連,且另一端通過一後鉸鏈鐵板與後滑塊組相連;所述機構支架的一前支腳鉚設有一第一稍釘和一第二稍釘,所述第二稍釘設置在第一稍釘的後上方,一連動杆的前端與第一稍釘相連,所述連動杆的後端連接至連接滑塊前端;所述連接滑塊後端與後滑塊組相連;所述拉線滑 塊組與後滑塊組相扣合; 所述前導塊組設置有一與第一稍釘相對應的第一導槽以及一與第二稍釘對應的第二導槽,所述後導塊鎖付在滑軌組上,所述後導塊上設置有一第三導槽,所述連接滑塊上設置的一導向柱嵌入所述第三導槽。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滑塊的後端設置有一第四導槽,所述第四導槽的尾部為一燕尾槽;所述後滑塊組上設置的一連動塊嵌入第四導槽中。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後鉸鏈鐵板一端通過鉚釘與機構支架相鉚合,另一端設置有一第三銷釘以及一第四稍釘,所述第三稍釘以及第四稍釘依次嵌入所述後滑塊組的一第五導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滑動天窗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架設在一滑軌組上,所述傳動機構包括一前導塊組、一後滑塊組、一連接滑塊、一機構支架、一拉線滑塊組以及一後導塊;所述機構支架的一端與前導塊組相連,且另一端通過一後鉸鏈鐵板與後滑塊組相連;所述機構支架的一前支腳鉚設有一第一稍釘和一第二稍釘,一連動杆的前端與第一稍釘相連,所述連動杆的後端連接至連接滑塊前端;所述連接滑塊後端與後滑塊組相連;所述拉線滑塊組與後滑塊組相扣合;所述後導塊鎖付在滑軌組上,所述後導塊上設置有一第三導槽,所述連接滑塊上設置的一導向柱嵌入所述第三導槽。本實用新型開啟行程大、厚度小、佔用空間小,能有效提升車子室內頭部空間。
文檔編號B60J7/02GK202764670SQ201220479920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9日
發明者奚仲強, 李瑞蘭, 陳杰, 寧文森 申請人:福州明芳汽車部件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