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的製作方法
2023-11-10 07:58:37 2
專利名稱: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類風溼症的外用藥物,特別是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
類風溼病在祖國醫學中屬「痺症」範疇,其臨床表現與《金匱要略》中對「歷節病」所述一致。現代醫學研究認知類風溼病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各部分均可受到侵犯,特別以小關節最易受累部位。本病的早期或急性期,發病關節呈紅、腫、熱、痛和運動障礙,發病的晚期,則往往造成關節強直或畸形。由於類風溼病的病程長,難以根治,故中西醫均列為難治病種之一。本病較為常見,據國外統計,其發病為0.25%,國內專家報導,我國約有2000萬人患有此病,對人們的健康影響甚大。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由於對其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故治療手段以緩解症狀為主,多採用水楊酸製劑及激素等。但上述藥物副作用大,療效不鞏固。中醫治療本病,雖有湯劑處方,但因人而異、療效差異很大且服用效果亦不顯著。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祖傳秘方基礎上加以研究創新的使用方便、療效顯著的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為患者服務。
本發明所提供的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其藥物組合物之組份包括大黃、黃柏、黃岑、地骨皮、毛莉花、玲羊角及麻油。
其中所述的藥物組合物之組份配比為組份 配比(按重量份數表示)份大黃 1-3;黃柏 2-3;黃岑 2-5;地骨皮4-7;毛莉花4-7;玲羊角4-7 ;麻油 34-64。
其中所述的藥物組合物之優選組份配比為組份 配比(按重量份數表示)份大黃 2;黃柏 2;黃岑 3;地骨皮6;
毛莉花 5;玲羊角 5;麻油44。
本發明所涉及的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之製備工藝為將大黃、黃柏、黃岑、地骨皮、毛莉花、玲羊角分別篩去異物、清除雜質,計量混合,研成細粉,調入配量麻油調合均勻後加熱敷製成膏,冷卻分裝或塗布於布貼上。
所述的麻油也可以是常用的植物油,上述製成的半成品膏劑可以按照常規的膏藥製備工藝,製成外用膏藥劑型,也可以在製成的膏藥上再塗放少量加入麻油熬製膏藥之前得到的混合藥粉,或者將所述混合藥粉與熬製的膏藥混合製成外用膏藥。
本發明針對類風溼病為正氣內虛所致,發病與患病臟腑經絡、氣血營衛虛弱,以及外受風寒,溼熱之邪有關。故而認為以清熱解毒、消炎利溼、活血祛風、解疼止痛消腫為治療原則,作為內病外治依據,配製成本發明之外用膏藥。
本發明之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具有較為顯著地臨床治療效果,已臨床用於類風溼患者萬餘例,因藥性平和,解決了西醫藥中激素成份,帶來副作用的反應,消除其負面影響的功效,較湯劑方便、適用性強,安全可靠,患者易於接受,故認為本藥有進一步的推廣使用良好前景。據發明人對已有資料完整的類風溼病患者163例進行了統計結果為用藥2個療程後的療效,總有效率達92.1%,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此外,使用本藥後療效鞏固,半年鞏固率為94.4%,一年鞏固率為77.8%,顯示了治療類風溼病的優越性。
一般臨床資料多年探索,研製出該中藥內病外治的膏劑,對類風溼病有異常滿意的療效,經臨床163例統計,總有效達到92.1%,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
茲將臨床研究情況載錄如下一、一般臨床資料1、統計的163例類風溼患者,係為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叄年期間,經本發明之膏藥人治療,且資料完整的住院及門診病人。163例類風溼病人,均嚴格按照1988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類風溼病學會修訂標準,進行判斷,在確診時,又參照1987年美國類風溼制訂的標準進行診斷。
163例類風溼病人中,男59人,女104人,患者年齡20歲以下9人,20-30歲33人,30-40歲37人,40-50歲61人,50歲以上者21人,患者年齡以中年居多,病程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20年,全部病例均有關節疼痛、紅腫、腫脹及活動障礙,有30%的病人曾用過激素藥、用藥長達10年之久。
按疾病程度分期;早期(大多數關節腫痛及活動受限,限X光檢查僅見軟組織及骨質疏鬆)26人;中期(部分受累關節紅腫活動明顯受限X光檢查可見關節間隙變窄)98人;晚期(多數關節嚴重畸形或僵直,活動困難X光檢查可見關節嚴重破壞)39人;以上統計可見,本組病人以中、晚期佔絕大多數(84.3%),而早期患者僅佔15.7%。
按中醫辯證分類163例中風溼型72人,溼寒型37人,寒熱交雜型54人。
由以上分型可知,本組病人以風熱型最多,佔44%,寒熱交雜型次之,佔33%,溼熱型較少,佔23%。
2、用法及用量對一般類風溼病人,每天一次外敷即24小時換1次,連敷7天,7天後每2天敷一次半個月停敷、孕婦忌敷。
以7天為一療程,用藥2個療程後統計治療效果。
二、治療結果及療效分析1、療效判斷標準本組163例類風溼病人的療效,均參照1988年「全國中西結合類風溼疾病學會修訂標準」進行統計(1)臨床治癒症狀全部消失,功能活動正常,主要檢驗指標正常;(2)顯效全部症狀消炎或主要症狀消除或明顯進步,能參加正常工作, 檢驗指標基本正常。
(3)好轉主要症狀消失,主要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明顯進步,生活不能自理變為基本可以自理,化驗指標無明顯變化。
(4)無效各種症狀及化驗指標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2、療效統計及分析(1)治療結果按照上述治療方法,類風溼患者用外敷「該膏藥經二個療程(14)天后,163例中,臨床治療82例(25.1%),顯效63例(38.6%)好轉46例(28.4%),無效13例(7.9%),總有效率為92.1%。
從下表統計資料可知,本發明之膏藥對早期類風顯患者效果最好,26例全部達到臨床治癒標準、中期類風溼患者有效率為94.8%,晚期類風溼患者有效率為79.5%,以下統計結果提示,本病早期治療效果最佳。
(2)按照疾病程度療效統計詳見下表
此外,發明人在臨床中發現,多數類風溼病患者急性期用藥,可迅速使腫痛症狀改善,部分經中西醫治療多年不愈者,外敷僅一個療程、即可緩解症狀,消除炎症,但此病人未詳細統計。
(3)遠期療效觀察,類風溼病經治療後病情難以鞏固,此一現象已被公認,為了嚴格考察治療效果,發明人對108例治療後的病人進行了一年以內的隨訪,結果如下表
由以上隨訪資料可知,用本藥治療後108例中有102例在半年內,療效鞏固或基本鞏固,半年鞏固率達94.4%。108例中一年內有84例療效鞏固或基本鞏固,一年鞏固率為77.8%,隨訪結果證實,用本藥後,療效鞏固率是比較滿意的。
本發明之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將通過實施例做詳細說明實施例1這種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按組分配比(按重量份數計)大黃1份、黃柏2份、黃岑2份、地骨皮4份、毛莉花4份、玲羊角4份、麻油34份。
其製備工藝為將上述經篩去異物、清除雜質後淨化的各藥,經計量混合後,研製成250目細粉末,用麻油調勻後加熱熬製成膏體,冷卻後分裝或塗布於布貼上。
實施例2其組成的另一種組份配比(按重量份數計)為大黃3份、黃柏3份、黃岑5份、地骨皮7份、毛莉花7份、玲羊角7份、麻油(或香油)64份。
其製備工藝為將上述各組份藥物經篩去異物、清除雜質後淨化,經計量混合、研製成300目細粉末,用配量麻油(或者香油)調勻後加熱熬製成膏體,冷卻後分裝或塗布於布貼上。
實施例3該種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之優選組份配比為大黃2份、黃柏2份、黃岑2份、地骨皮5份、毛莉花5份、玲羊角5份、麻油44份。
其製備工藝同樣是將大黃、黃柏、黃岑、地骨皮、毛莉花、玲羊角分別篩去異物、清除雜質,經計量混合再研成300目細粉,調入配量麻油並調合均勻,然後加熱熬製成膏體,最後經冷卻分裝於不同容量之藥盒中或者按劑量塗布於布貼上。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其組成包括大黃、黃柏、黃岑、地骨皮、毛莉花、玲羊角及麻油。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其中所述的藥物組合物之組份配比為組份配比(按重量份數表示)份大黃1-3;黃柏2-3黃岑2-5;地骨皮 4-7毛莉花 4-7玲羊角 4-7麻油34-64。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其中所述的藥物組合物之優選組份配比為組 份 配比(按重量份數表示)份大黃2;黃柏2;黃岑3;地骨皮 5;毛莉花 5;玲羊角 5;麻油44。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其製備工藝包括將大黃、黃柏、黃岑、地骨皮、毛莉花、玲羊角分別篩去異物、清除雜質,計量混合,研成細粉,調入配量麻油調合均勻後加熱敷製成膏,冷卻分裝或塗布於布貼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其組成包括大黃、黃柏、黃芩、地骨皮、毛莉花、羚羊角及麻油。其組分配比按重量份數計為:大黃1—3份、黃柏2—3份、黃芩2—5份、地骨皮4—7份、毛莉花4—7份、羚羊角4—7份、麻油34—64份。該種治療類風溼症的外敷膏藥無副作用、醫治療效顯著,臨床萬餘例中抽取資料完整的163病例,總有效率達92.1%;療效鞏固、半年與一年鞏固率分別為92.4%和77.8%。
文檔編號A61K9/06GK1190587SQ9810071
公開日1998年8月19日 申請日期1998年3月6日 優先權日1998年3月6日
發明者謝誌慶, 楊蔥梅 申請人:謝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