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少女遭三次拐賣(兩次被拐賣闊別45年後)
2023-11-12 06:51:08 3
「媽,姐,我回來了!」7月2日上午,因為被拐賣,闊別親人45年的謝全興(現名丁方龍)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警方、廣西玉林市陸川縣警方以及「寶貝回家」公益組織的幫助下,與生母、姐姐團聚。一家人闊別45年後再度重逢,喜極而泣。
1970年出生的謝全興,在6歲時在柳州被不法分子拐賣。經歷過兩次拐賣和一年流浪的他,最終被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一戶好心人收養。多年來,謝全興一直想找回親生父母,在警方和寶貝回家公益組織幫助下,終於圓夢。
兩次被拐賣 一直想回家
7月2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柳州市東環大道一酒店,見到了從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遠道而來尋親的謝全興。即將與生母相見的他,說自己激動得兩天兩夜睡不著覺了。在他的背包裡,他為生母和家人準備了山東當地的水果、堅果等特產。
謝全興出生於1970年的一個柳州工人家庭,1977年從柳州被人拐賣後,本來順暢的人生急轉直下,一路曲折坎坷。
「第一次被人拐賣到一個大山裡,跑出來後又被拐賣到一個家庭。到了第二個家庭後,養父去世,養母后面改嫁,繼父認為我是個累贅,把我送上了去往廣東的火車。到廣東後,在收容所待了兩年,後面又輾轉到西安和山東。之後流浪一年,在山東兗州火車站被好心的丁姓人家收養。」謝全興說,他被拐賣後的人生十分坎坷,所幸在兗州火車站遇到了丁姓好心人,收他為養子。
雖然謝全興最終被好心人收養,並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安家落戶,但是一直以來他都想回家,尋找親生父母,認祖歸宗。
但由於謝全興對親生父母及家庭信息記憶十分有限,40多年來,回家的路顯得遙不可及。
「強強聯手」幫助找到回家路
雖然現名丁方龍的謝全興尋親回家的路一路坎坷,但是在警方和寶貝回家公益組織的幫助下,又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據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公安局民警王惠介紹,2022年3月,她在日常工作走訪中,發現丁方龍不像北方人,而通過交流,丁方龍說他是南方人,小時候被拐賣,後面被好心人收養,一直以來都想找到親生父母。
得知丁方龍的情況後,王惠將他的資料信息錄入打拐庫,並和寶貝回家公益組織取得聯繫,在全國範圍內為他尋親。經過採血比對後,經過公安部門技術手段,查出丁方龍原籍可能是湖北或者廣西陸川的。經過陸川縣公安局進一步偵查,確定陸川一家人和丁方龍存在血緣關係,通過原籍又找到其疑似在柳州生活的媽媽。經過DNA比對,最終確定丁方龍就是在柳州失蹤了45年的謝全興。
「寶貝回家」公益組織為幫助謝全興回家,做了大量工作。據志願者符劍春介紹說,由於謝全興出生在柳州,但是童年有不少時間在玉林陸川生活,印象中很多場景都在玉林,出生地和生活地不一致,對後續尋親出現了很多難題。不過經過多次走訪,並與警方強強聯合,通過DNA比對,找到了丁方龍陸川父系家族的人員,再順藤摸瓜追蹤到柳州,才讓這件事有了圓滿的結局。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寶貝回家」公益組織在廣西已為22名被拐失蹤人員找到家人。
再回到家時 父親早已過世
7月2日上午11時許,謝全興的生母、姐姐、妹妹拿著鮮花,早已守在屏山大道柳建生活區大門迎接謝全興回家。
謝全興下車後,也帶著一束鮮花奔向闊別45年的生母和姐妹。一見面,一家人相擁,喜極而泣,場面感人。
謝全興45年後再回到家,此時生父已經離世。母親也已是81歲高齡,患有輕微老年痴呆,已經認不出大兒子的模樣。不過他依然記得她的長子名字,嘴裡不停說著「兒子阿全回來了」。
謝全興的二姐謝群英介紹說,為了迎接弟弟回家,她們把家裡裡裡外外衛生打掃得乾乾淨淨,也鋪好了床,想給他有個溫馨的家。謝全興的姐姐和妹妹,叫來了一家人為謝全興接風。當一家人再次坐在一起時,這個闊別45年的家庭終於圓滿。
謝群英比謝全興大10歲,對弟弟印象很深,之前還沒做親子鑑定前看到弟弟照片,第一眼就認出這一定是他弟弟,因為樣貌和媽媽太像了。她回憶說,小時候家裡窮,弟弟愛吃肉,父母總會夾肉給他吃。
「1977年弟弟放學回家被拐賣後,40多年來,家裡一直都盼望著弟弟回家。這個念頭一直紮根在我和家人的心裡,成為我這一生最大的牽掛。」謝群英說,弟弟失蹤後,家人一直找他,去派出所報案,還到處派發傳單尋人。有一段時間,家人甚至還以為他不在人世了。
謝母拿出戶口本說,他們家的戶口本上還一直留著謝全興的名字,直到2013年,由於兒子失蹤40多年,根據相關規定,公安部門才在戶口本上他那頁蓋上了「死亡 註銷」字樣。不過謝群英介紹說,他們已經諮詢了派出所,找到人後還可以恢復戶口。
以後會有濟寧和柳州兩個家
7月2日中午12時許,謝全興給山東濟寧的養母及哥哥撥打電話報平安,告知她們已經平安到達柳州,並見到了生母一家人。
謝群英在電話裡也代表謝家,感謝丁家養育謝全興之恩,並說以後謝全興會有山東泗水和廣西柳州兩個家,以後兩家人就是一家人。謝群英在電話中還邀請丁家人來柳州做客,希望兩家人經常聯繫走動,增進感情。
轉自 |南國今報記者黃遠來 文/圖
來源: 南國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