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剛度和車身高度可調的空氣彈簧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07:33:17 3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用空氣彈簧,具體涉及到一種剛度和車身高度可調的空氣彈簧。
背景技術:
空氣彈簧是一種彈性吸振元件,它的彈性主要由橡膠氣囊內部高壓氣體的反力提供,主要由上蓋板、氣囊、下蓋板等部件構成。空氣彈簧憑藉其減震效果好、剛度易調節、非線性特性、使用壽命長、可有效減輕車身重量等優勢,在大型客車、高檔轎車以及重型卡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可以通過對氣囊的充放氣,來調節彈簧剛度和車身的高度,當通過惡劣的路面時,提升車身高度,以提高車輛的通過性;而當在較為平順的路面行駛時,可以降低車身高度,以獲得良好的操縱穩定性。當車輛的左右兩側的載荷不均衡時,也可通過對氣囊的充放氣,來保證整車姿態的水平。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剛度和車身高度可調的空氣彈簧,一方面在不改變空氣彈簧剛度的前提下來調節車身高度,另一方面在調節車身高度的同時,調節空氣彈簧剛度。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剛度和車身高度可調的空氣彈簧,包括空氣彈簧總成、剛度與高度調節系統;
所述空氣彈簧總成包括上蓋板、外扣環、內扣環、中心環、氣囊和下蓋板;所述上蓋板下端面的中心固定設置有內扣環;所述內扣環為圓環結構;沿內扣環的外環側且在上蓋板下端面上固定設置有數個外扣環;所述下蓋板下端面的中心固定設置有內扣環;沿內扣環的外環側且在下蓋板下端面上固定設置有數個外扣環;所述氣囊上端置於上蓋板、內扣環和外扣環之間,並通過中心環卡緊;所述氣囊下端置於下蓋板、內扣環和外扣環之間,並通過中心環卡緊;所述中心環內置於內扣環和外扣環之間;所述中心環為中空的圓臺結構;
所述剛度與高度調節系統包括剛度調節缸、高度調節缸、活塞、活塞杆和密封件;所述剛度調節缸為倒U形結構;所述剛度調節缸的密閉端置於氣囊內;所述剛度調節缸側壁與下蓋板中心開設的孔配合,並通過密封件密封;所述剛度調節缸內置有高度調節缸,且高度調節缸外側壁和剛度調節缸內側壁填料密封;
所述高度調節缸一端為開口端,另一端為密封端,且高度調節缸密封端直徑大於剛度調節缸的直徑;所述高度調節缸開口端置於剛度調節缸內;所述高度調節缸密封端中心處開設有孔A;所述高度調節缸內置有活塞;所述活塞與活塞杆相連接;所述活塞杆帶動活塞沿高度調節缸側壁上下移動;
所述活塞杆一端延伸出活塞;所述活塞杆另一端延伸出高度調節缸的密封端;所述活塞杆為中空結構;所述活塞杆伸出高度調節缸端與軟油管相連接;所述第一軟油管上連接有電磁閥M1;所述第一軟油管與第二軟油管並聯;所述第一軟油管與第二軟油管的輸入端與軟油管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一軟油管上連接有電磁閥M1;所述第二軟油管上連接有電磁閥M2;所述軟油管上連接有電磁閥M;所述第二軟油管輸出端與所述高度調節缸密封端上開設的孔配合;所述軟油管輸入端與油泵連接;所述電磁閥M、電磁閥M1、電磁閥M2和輸油泵均與ECU相連接;
所述活塞杆與第一軟油管連接處設置有反射板式光電傳感器;所述反射板式光電傳感器一端與ECU連接;所述上蓋板設置有壓力傳感器。
進一步的,所述壓力傳感器置於上蓋板上開設的孔內,並通過導線a與連接ECU的導線b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活塞與高度調節缸之間填料密封。
進一步的,所述電磁閥M、電磁閥M1、電磁閥M2均為一位一通電磁閥。
進一步的,所述外扣環結構為L形。
進一步的,所述外扣環外設置有環形卡箍。
進一步的,所述中心環楔形坡度為α,環形卡箍楔形坡度為β;所述環形卡箍楔形坡度β大於中心環楔形坡度為α。
進一步的,所述中心環內外表面均呈凹凸結構或者螺紋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中心環高度為H,內扣環的高度h1應不小於0.5H,h1取(0.5~0.6)H;外扣環的高度h2應不大於H,h2取(0.8~0.9)H。
本技術方案的優點在於:
(1)該空氣彈簧及其剛度與高度調節系統,為用戶提供了多種工作模式,且剛度和車身高度的調節間相互獨立,互不影響;
(2)利用中心環外表面和氣囊接口處內表面兩個楔形面的配合,連接氣囊與上下蓋板,而且衝擊越強,壓緊力越大,很好地保證了空氣彈簧的氣密性和連接的可靠性;
(3)通過中心環、蓋板、內外扣環的配合,使得氣囊與蓋板的連接更緊密,與傳統的空氣彈簧連接方式相比,氣密性更可靠;
(4)製作過程不需對氣囊兩端斷面進行卷邊處理,而且不需使用鋼絲圈加固,可簡化生產工藝,降低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該空氣彈簧裝配圖;
圖2是上蓋板總成三維圖;
圖3是中心環結構示意圖;
圖4是氣囊與蓋板連接部分受力分析圖;
圖5是空氣彈簧調節系統工作流程圖。
附圖標記如下:
1-氣囊;2-環形卡箍;3-上蓋板;4-外扣環;5-內扣環;6-壓力傳感器;7-導線;8-氣嘴;9-橡膠密封圈;10-連接螺栓;11-墊圈;12-中心環;13-下蓋板;14-密封件;15-活塞杆;16-第一軟油管;17-軟油管;18-反射板式光電傳感器;19-第二軟油管;20-高度調節缸;21-活塞;22-剛度調節缸;23-輸油泵。
具體實施方式
為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理解,現結合附圖說明:
一種剛度和車身高度可調的空氣彈簧,包括空氣彈簧總成、剛度與高度調節系統;
所述空氣彈簧總成包括上蓋板3、外扣環4、內扣環5、中心環12、氣囊1和下蓋板13;所述上蓋板3下端面的中心固定設置有內扣環5;所述內扣環5為圓環結構;沿內扣環5的外環側且在上蓋板3下端面上固定設置有數個外扣環4;所述下蓋板13下端面的中心固定設置有內扣環5;沿內扣環5的外環側且在下蓋板13下端面上固定設置有數個外扣環4;所述氣囊1上端置於上蓋板3、內扣環5和外扣環4之間,並通過中心環12卡緊;所述氣囊1下端置於下蓋板12、內扣環5和外扣環4之間,並通過中心環12卡緊;所述中心環12內置於內扣環5和外扣環4之間;所述中心環12為中空的圓臺結構;
所述剛度與高度調節系統包括剛度調節缸22、高度調節缸20、活塞21、活塞杆15和密封件14;所述剛度調節缸22為倒U形結構;所述剛度調節缸22的密閉端置於氣囊1內;所述剛度調節缸22側壁與下蓋板13中心開設的孔配合,並通過密封件14密封;所述剛度調節缸22內置有高度調節缸20,且高度調節缸20外側壁和剛度調節缸22內側壁填料密封;
所述高度調節缸20一端為開口端,另一端為密封端,且高度調節缸20密封端直徑大於剛度調節缸22的直徑;所述高度調節缸20開口端置於剛度調節缸22內;所述高度調節缸20密封端中心處開設有孔A;所述高度調節缸20內置有活塞21;所述活塞21與活塞杆15相連接;所述活塞杆15帶動活塞21沿高度調節缸20側壁上下移動;
所述活塞杆15一端延伸出活塞21;所述活塞杆15另一端延伸出高度調節缸20的密封端;所述活塞杆21為中空結構;所述活塞杆21伸出高度調節缸20端與軟油管16相連接;所述第一軟油管16上連接有電磁閥M1;所述第一軟油管16與第二軟油管19並聯;所述第一軟油管16與第二軟油管19的輸入端與軟油管17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第一軟油管16上連接有電磁閥M1;所述第二軟油管19上連接有電磁閥M2;所述軟油管17上連接有電磁閥M;所述第二軟油管19輸出端與所述高度調節缸20密封端上開設的孔配合;所述軟油管17輸入端與油泵連接;所述電磁閥M、電磁閥M1、電磁閥M2和輸油泵23均與ECU相連接;
其中,所述活塞杆21與第一軟油管16連接處設置有反射板式光電傳感器18;所述反射板式光電傳感器18一端與ECU連接;所述上蓋板3設置有壓力傳感器6。所述壓力傳感器6置於上蓋板3上開設的孔內,並通過導線a與連接ECU的導線b相連接。所述活塞21與高度調節缸20之間填料密封。所述電磁閥M、電磁閥M1、電磁閥M2均為一位一通電磁閥。所述外扣環4結構為L形。所述外扣環4外設置有環形卡箍2。所述中心環12楔形坡度為α,環形卡箍2楔形坡度為β;所述環形卡箍2楔形坡度β大於中心環12楔形坡度為α。所述中心環12內外表面均呈凹凸結構或者螺紋結構。所述中心環12高度為H,內扣環5的高度h1應不小於0.5H,h1取(0.5~0.6)H;外扣環4的高度h2應不大於H,h2取(0.8~0.9)H。
如圖1所示,下蓋板13中心處留有直徑為D1的圓孔,在圓孔上加裝密封件14後裝入外徑為D2的剛度調節缸22,孔徑D1的選取由下蓋板13的外徑和空氣彈簧容積決定,剛度調節缸22的長度由空氣彈簧高度決定;必要時可通過增大孔徑D1和剛度調節缸22的長度來增大剛度的調節範圍。高度調節缸20通過密封圈與剛度調節缸22相接,密封圈鑲嵌在高度調節缸20上,高度調節缸20下部與車體固定連接。活塞21與活塞杆15相連,活塞杆15為中空杆,既是活塞21的支撐杆,也是剛度調節缸22的供油管,活塞杆15下端伸出高度調節缸20,與軟油管16相連。
如圖1~3所示,一種剛度和車身高度可調空氣彈簧,包括空氣彈簧總成、剛度與高度調節系統。空氣彈簧總成包括氣囊1、上蓋板3、氣嘴8、連接螺栓10、中心環12、環形卡箍2、下蓋板13等部件。如圖2所示,上蓋板3為盤型結構,可採用壓鑄工藝加工;外扣環4為一組上寬下窄的L型鋼材,可採用衝壓工藝生產,按圓周排列布置,採用焊接工藝連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安裝個數必須保證在裝配後不出現較大空隙,以保證空氣彈簧氣密性;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進行裝配前需要對焊點進行打磨,以防止尖銳部位刺破氣囊1;如圖2:安裝前外扣環4張開,安裝後在環形卡箍2的約束下變形收緊;在上蓋板3圓心位置鑽孔安裝氣嘴8;在氣嘴附近位置安裝一個PTS403型壓力傳感器6;在靠近上蓋板3外緣適當位置安裝連接螺栓10,相鄰兩螺栓間夾角為120°。中心環12高度為H,為保證氣密性,內扣環5高度h1不小於0.5H,具體實施時取(0.5~0.6)H;外扣環4高度h2不大於H,具體實施時取(0.8~0.9)H,外部夾緊裝置為環形卡箍2。中心環12與氣囊1接觸的部分,表面加工成細微凹凸狀或淺螺紋狀,增大氣囊1與中心環12的接觸面積,以提高空氣彈簧氣密性。
如圖4所示,中心環12外表面呈楔形,楔形的坡度為α,氣囊1連接部分內表面呈楔形,楔形的坡度為β;由公式:tanθ=F/N=fN/N=f,楔形面摩擦角θ的正切等於靜摩擦係數,橡膠與45鋼在無潤滑條件下靜摩擦係數為0.15,θ為8.5°,根據連接效果與加工難易程度,中心環12楔形面坡度α取8°;為保證連接效果,β應大於α,由計算結果,取β=α+k,k=1°。本發明中心環12和氣囊1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約束力F1=F2,相互抵消;在豎直方向上F3=F4,但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合成後形成一個逆時針方向的旋轉力矩M,旋轉力矩的表現形式為將環形卡箍2向中心環12徑向壓緊;在行駛過程中,當車輛因路況差而產生劇烈震動時,會導致空氣彈簧被急劇壓縮,氣囊1會受到一個瞬時衝擊載荷,力F4值增大,M值增大,環形卡箍2與中心環12會被壓縮的更為緊密,因此能夠很好地保障空氣彈簧在複雜路況下連接的可靠性。
工作過程:
壓力傳感器6用來檢測空氣彈簧的剛度,反射板式光電傳感器18用來檢測空氣彈簧高度,反射板式光電傳感器18內部有發射器和接收器。
當駕駛員設定空氣彈簧剛度為P0時,壓力傳感器6開始工作,將檢測到的物理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傳送到電子控制單元(ECU),運算得到空氣彈簧剛度為P1。如果P1小於P0,說明空氣彈簧剛度較低,ECU控制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1開啟,一位一通電磁閥M2關閉,液壓泵開機供油,油液經過一位一通電磁閥M、一位一通電磁閥M1和活塞杆15進入剛度調節缸22,直到P1等於P0,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1關閉,液壓泵停機;如果P1大於P0,說明空氣彈簧剛度過高,ECU控制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1開啟,一位一通電磁閥M2關閉,在車身自重作用下,剛度調節缸22向下運動,剛度調節缸22內的油液經過M1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流回儲油缸,直到P1等於P0,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1關閉。
當駕駛員設定空氣彈簧高度為H0時,反射板式光電傳感器18開始工作,發射器發出紅外線,被接收器接收轉換為電信號,傳送到電子控制單元(ECU),運算得到空氣彈簧高度為H1。如果H1小於H0,說明車身過低,ECU控制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2開啟,一位一通電磁閥M1關閉,輸油泵23開機供油,油液經過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2進入高度調節缸20,直到H1等於H0,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2關閉,輸油泵23停機;如果H1大於H0,說明車身過高,ECU控制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2開啟,一位一通電磁閥M1關閉,在車身自重作用下,活塞15相對高度調節缸20向下運動,高度調節缸20內的油液經過M2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流回儲油缸,直到H1等於H0,一位一通電磁閥M和一位一通電磁閥M2關閉。
綜上所述,該技術方案提供的空氣彈簧及其控制系統,兼有調節剛度和高度兩種功能,可實現無極調節,且剛度和高度的調節間相互獨立,互不影響;使用上述新型連接結構,可保證空氣彈簧的氣密性和連接的可靠性;可達到簡化現有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
所述實施例為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背離本發明的實質內容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做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替換或變型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