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11:05:16 2
一種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是由按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製成的:地榆1~3份、雀梅根1~3份、側柏1~3份、馬尾松皮1~3份、小薊1~3份、冰片0.25~0.75份。將除冰片外的中藥原料炒炭,炒炭後的中藥原料和冰片分別研磨成粉狀後混合均勻過100~120目篩製成粉劑;將香油和松香注入鍋中,文火熔化,放入蜂蠟熔化,接著放入潤滑粉和氧化鋅,攪拌均勻,再加入上述粉劑,邊加邊攪拌,保持文火,最後注入矽氮酮攪拌均勻,熬製成膏狀;攤膏,製成藥膏貼。本發明藥膏貼使用方便、安全、無毒副作用,對痛風有較好的療效,成本低廉,經濟實惠,患者容易接受,採用內病外治的方法,貼在患處進行治療,能發揮較為顯著的療效。
【專利說明】—種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治療痛風的外用藥物,尤其是其中的一種藥膏貼。
【背景技術】
[0002]痛風又稱「高尿酸血症」,是一種因嘌呤代謝障礙,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從而引起的疾病,屬於關節炎的一種,又稱代謝性關節炎。由於尿酸在人體血液中濃度過高,在軟組織如關節膜或肌腱裡形成針狀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造成痛苦的炎症,引起組織的異物炎性反應。一般發作部位多為大母趾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等。急性痛風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發作,可使人從睡眠中驚醒;痛風初期,發作多見於下肢。據統計,痛風病人20%~25%有尿酸性腎病,有腎臟病變者幾乎為100%;腎臟損害包括痛風性腎病、急性梗阻性腎病和尿路結石。痛風病在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最常見的是40歲以上的中年男人。
[000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以及較快的工作節奏,痛風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然而迄今為止,臨床上治療痛風首選還是秋水仙鹼,其有效治療劑量容易引發嚴重的胃腸道反應。
[0004]因此,開發一種高效、方便、刺激性少的痛風外用藥,尤其是藥膏貼具有臨床需求的迫切性。中藥外用治 療痛風有效,得到臨床肯定,藥源豐富、副作用小。因此,篩選有效的中藥,結合現代的新型輔劑組成新的外用劑型,將有著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任務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
[0006]一種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是由按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製成的:
[0007]地榆I~3份、雀梅根I~3份、側柏I~3份、馬尾松皮I~3份、小薊I~3份、冰片0.25~0.75份。
[0008]上述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是採取下述步驟製備的:
[0009]①將上述地榆、雀梅根、側柏、馬尾松皮、小薊炒炭;將炒炭後的中藥原料和冰片分別研磨成粉狀後混合均勻過100~120目篩製成粉劑,或將炒炭後的中藥原料與冰片混合後研磨成粉狀後過100~120目篩製成粉劑;
[0010]②將香油I~2份和松香I~2份注入鍋中,文火熔化,放入蜂蠟I~2份熔化,接著放入潤滑粉I~2份和氧化鋅0.1~0.5份,攪拌均勻,再加入上述粉劑,邊加邊攪拌,保持文火,最後注入矽氮酮0.1~0.5份攪拌均勻,熬製成膏狀;
[0011]③攤膏,製成藥膏貼。
[0012]藥理分析:
[0013]本發明中的地榆,別名稱黃瓜香根、山地瓜根、鞭棗鬍子等,據我國藥典記載,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灣之功效。雀梅(Sageretia theezans),根據《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1982)的記載,為鼠李科,藤狀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互生或近對生,褐色,被短柔毛;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各省,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為亞熱帶適生樹種;雀梅根,具有降氣化痰、祛風溼、補筋骨等作用,能治療疥瘡、水腫、鶴膝風等病症。側柏,別名稱柏葉、叢柏葉、崖柏、扁松等,具有涼血、止血、祛風溼、散腫痛的功效。馬尾松皮,即馬尾松的幹樹皮,具有祛風溼、活血祛瘀、止痛、止血、散腫痛的功效。小薊,別名稱刺兒菜、萋萋菜、薺薺毛等,具有涼血止血、祛鬱消腫的功效。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散鬱火、消腫止痛的功效。
[0014]本發明藥膏貼使用方便、安全、無毒副作用,對痛風有較好的療效,成本低廉,經濟實惠,患者容易接受,採用內病外治的方法,貼在患處進行治療,能通過皮膚吸收,使局部藥物有效濃度顯著高於血液濃度,從而發揮較為顯著的療效。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實施例1
[0016]稱取地榆100g、雀梅根100g、側柏100g、馬尾松皮100g、小薊100g、冰片25g。
[0017]將上述地榆、雀梅根、側柏、馬尾松皮、小薊炒炭;將炒炭後的中藥原料和冰片分別研磨成粉狀後混合均勻過100目篩製成粉劑。
[0018]將香油100g和松香100g注入鍋中,文火熔化,放入蜂蠟100g熔化,接著放入潤滑粉100g和氧化鋅10g,攪拌均勻,再加入上述粉劑,邊加邊攪拌,保持文火,最後注入矽氮酮IOg攪拌均勻,熬製成膏狀;
[0019]攤膏,製成藥膏貼。
[0020]實施例2
[0021]稱取地榆200g、雀梅根200g、側柏200g、馬尾松皮200g、小薊200g、冰片50g。
[0022]將上述地榆、雀梅根、側柏`、馬尾松皮、小薊炒炭;將炒炭後的中藥原料和冰片分別研磨成粉狀後混合均勻過110目篩製成粉劑。
[0023]將香油150g和松香150g注入鍋中,文火熔化,放入蜂蠟150g熔化,接著放入潤滑粉150g和氧化鋅15g份,攪拌均勻,再加入上述粉劑,邊加邊攪拌,保持文火,最後注入矽氮酮15g份攪拌均勻,熬製成膏狀;
[0024]攤膏,製成藥膏貼。
[0025]實施例3
[0026]稱取地榆300g、雀梅根300g、側柏300g、馬尾松皮300g、小薊300g、冰片75g。
[0027]將上述地榆、雀梅根、側柏、馬尾松皮、小薊炒炭;將炒炭後的中藥原料與冰片混合後研磨成粉狀後過120目篩製成粉劑。
[0028]將香油200g和松香200g注入鍋中,文火熔化,放入蜂蠟200g熔化,接著放入潤滑粉200g和氧化鋅50g,攪拌均勻,再加入上述粉劑,邊加邊攪拌,保持文火,最後注入矽氮酮50g攪拌均勻,熬製成膏狀;
[0029]攤膏,製成藥膏貼。
[0030]實施例4
[0031]稱取地榆100g、雀梅根200g、側柏100g、馬尾松皮200g、小薊100g、冰片25g。
[0032]將香油100g和松香100g注入鍋中,文火熔化,放入蜂蠟100g熔化,接著放入潤滑粉100g和氧化鋅25g,攪拌均勻,再加入上述粉劑,邊加邊攪拌,保持文火,最後注入矽氮酮25g攪拌均勻,熬製成膏狀;[0033]攤膏,製成藥膏貼。
[0034]實施例5
[0035]稱取地榆300g、雀梅根100g、側柏300g、馬尾松皮100g、小薊200g、冰片75g。
[0036]將香油150g和松香150g注入鍋中,文火熔化,放入蜂蠟150g熔化,接著放入潤滑粉150g和氧化鋅25g,攪拌均勻,再加入上述粉劑,邊加邊攪拌,保持文火,最後注入矽氮酮25g攪拌均勻,熬製成膏狀;
[0037]攤膏,製成 藥膏貼。
[0038]臨床資料:
[0039]本發明以中醫痛風為例,經100例臨床觀察。選擇中醫診斷痛風為標準:患者有高尿酸血症,常於午夜關節劇烈疼痛,平時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關節腔有積液,出現痛風石沉澱。如出現上述症狀,即可確診。在確診觀察的病例中,男性佔70例,女性佔30例,無其他嚴重疾病,年齡在40~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5歲。
[0040]療效判定:
[0041]①顯效:體質增強,身上有勁;高尿酸血症得到控制,關節的紅、腫、熱、痛明顯緩解;關節積液減少。
[0042]②有效:體質增強,身上有勁;關節的紅、腫、熱、痛有所減輕。
[0043]③無效:病症無變化。
[0044]臨床試驗時,停用其他藥物以及保健營養品。
[0045]治療方法:將上述實施例所得膏藥貼,貼於患處,一天一換;七日為一個療程,一日一貼;病輕患者需I~2個療程,重症患者需3個療程。
[0046]治療效果:治癒數為52例,有效數為40例,無效數為8例,總有效率達92%。治療過程中未見有毒副作用,對久治不愈患者也有很好的療效。
[0047]為進一步說明治療效果,現列舉典型病例如下:
[0048]患者1:某男,42歲,患痛風一年,部分關節紅、腫、痛。以本發明的藥膏貼進行治療,每天一貼,以上症狀10天緩解,兩個療程後消除。
[0049]患者2:某女,50歲,患痛風四年,手足冷痛,關節壓痛。以本發明的藥膏貼進行治療,每天一貼,以上症狀15天緩解,三個療程消除。
[0050]患者3:某男,62歲,患痛風八年,全身四肢關節痛,行動困難。以本發明的藥膏貼進行治療,每天一貼,以上症狀三個療程緩解。
[0051]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有關技術內容採取或借鑑已有技術即可實現。
[0052]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的教導下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作出這樣或那樣的容易變化方式,諸如等同方式,或明顯變形方式。上述的變化方式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其特徵在於是由按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原料製成的: 地榆I~3份、雀梅根I~3份、側柏I~3份、馬尾松皮I~3份、小薊I~3份、冰片0.25~0.7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治療痛風的藥膏貼,其特徵在於是採取下述步驟製備的: ①將上述地榆、雀梅根、側柏、馬尾松皮、小薊炒炭;將炒炭後的中藥原料和冰片分別研磨成粉狀後混合均勻過100~120目篩製成粉劑,或將炒炭後的中藥原料與冰片混合後研磨成粉狀後過100~120目篩製成粉劑; ②將香油I~2份和松香I~2份注入鍋中,文火熔化,放入蜂蠟I~2份熔化,接著放入潤滑粉I~2份和氧化鋅0.1~0.5份,攪拌均勻,再加入上述粉劑,邊加邊攪拌,保持文火,最後注入矽氮 酮0.1~0.5份攪拌均勻,熬製成膏狀; ③攤膏,製成藥膏貼。
【文檔編號】A61K31/045GK103690639SQ201310706755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0日
【發明者】武瑞美 申請人:武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