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18:03:11 3
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所述集液環管包括至少兩根相互連通的弧形管,所述弧形管傾斜設置,並與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集液環管中的弧形管上設置有與冷凝器連接的連接管,所述集液環管中弧形管的最低處設置有帶閥門的排液管。本實用新型能夠快速完全地排除蒸發冷卻系統管路中的所有介質。
【專利說明】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尤其涉及一種用於立軸水輪發電機或發電電動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立軸電機的蒸發冷卻系統中,集液環管通常與供排液裝置連接,並分別設置在冷凝器與定子線棒發熱體之間和冷凝器與匯流環發熱體之間,主要是通過集液環管分別向定子線棒發熱體和匯流環發熱體供應液態冷卻介質。如中國專利號「200520036095.9」公開了一種水輪發電機定子蒸發冷卻聯合循環裝置,其
【公開日】為2006年12月27日,其技術方案為所述蒸發冷卻聯合循環裝置包括浸有蒸發介質的定子繞組發熱體和與冷卻介質蒸汽進行熱交換的冷凝器系統,還包括浸有蒸發介質的定子匯流環發熱體,所述定子繞組發熱體的一端通過第一集液管、第一回液管與冷凝器底部連接,其另一端與第一總集汽管連通,第一總集汽管再通過第一集汽管與冷凝器的上部連通;所述定子匯流環發熱體的一端通過第二集液管、第二回液管與冷凝器底部連通,其另一端與第二總集汽管連通,第二總集汽管再通過第二集汽管與冷凝器的上部連通。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需要對蒸發冷卻系統中的管路進行檢修或清洗時,需要將長達數十米的水平管路中的冷卻介質或清洗介質完全排出。但以上述專利為代表的現有技術,並未提供相應的能夠保證所有介質均排盡的結構和方法;總之,現有技術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本實用新型能夠快速完全地排除蒸發冷卻系統管路中的所有介質。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一種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液環管包括至少兩根相互連通的弧形管,所述弧形管傾斜設置,並與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集液環管中的弧形管上設置有與冷凝器連接的連接管,所述集液環管中弧形管的最低處設置有帶閥門的排液管。
[0006]所述集液環管中的最低處至少有兩個,其中任意一個最低處的排液管與供排液裝置連接。
[0007]所述弧形管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形成的夾角度數為I一20度。
[0008]所述集液環管中弧形管的數量為多根,多根弧形管固定連接在同一平面上。
[0009]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
[0010]一、本實用新型中,由於集液環管至少由兩個傾斜的弧形管組成,因此弧形管的最低處即為整個集液環管的最低處。又由於排液管位於整個集液環管的最低處,因此通過排液管和閥門的配合,能夠快速完全地排除蒸發冷卻系統管路中的所有介質或雜質,從而達到方便檢修排液和提高清洗效果的目的。
[0011]二、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集液環管中的最低處至少有兩個,其中任意一個最低處的排液管與供排液裝置連接。該結構在檢修時,可通過供排液裝置快速地排出系統中的蒸發介質,同時可以方便地通過人工方式從其餘排液管處排出集液環管中的殘留介質;在清洗時,也可快速地排出系統中的清洗介質和雜質,同時可以方便地通過人工方式從其餘排液管處排出集液環管中的殘留介質和雜質。
[0012]三、本實用新型中,如果弧形管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形成的夾角度數小於I度,排液時將導致冷卻介質的難以快速排乾淨,而如果弧形管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形成的夾角度數大於20度,又增大了整個蒸發冷卻系統佔用的空間,因此弧形管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形成的夾角度數為I一20度,既使得整個蒸發冷卻系統的空間佔用合適,又使冷卻介質更容易排乾淨,有利於提高蒸發冷卻管路的清洗效果和效率。
[0013]四、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集液環管中弧形管的數量為多根,多根弧形管固定連接在同一平面上,此結構使得集液環管在同一平面上具有一個最低點,使用時只需要將其整體傾斜設置,就能夠快速完全地排除冷卻介質和清洗介質,同時使得集液環管的安裝更加簡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實施例1的展開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實施例2的展開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在蒸發冷卻系統中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的標記為:1、冷凝器,2、集汽管,3、集汽環管,4、定子線棒發熱體或匯流環發熱體,5、絕緣引流管,6、集液環管,7、回液管,8、排液管,9、閥門,8a、排液管一,8b、排液管二, 9a、閥門一,9b、閥門二。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實施例1
[0019]一種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所述集液環管6包括多根相互連通的弧形管,所述的多根弧形管固定連接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弧形管傾斜設置,且弧形管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形成10度的夾角。所述集液環管6中的弧形管上設置有與冷凝器I連接的連接管;所述集液環管6的最低處設置有帶閥門9的排液管8,所述排液管8直接與供排液系統連接。採用該結構的集液環管6不僅降低了其在蒸發冷卻系統中的空間佔用,還使得集液環管6的安裝更加方便。
[0020]本實施例中,由於多根弧形管固定連接在同一平面上,且弧形管傾斜設置,因此所述集液環管6的最低處是指多根弧形管中,設置最下方的弧形管的最低處。
[0021]實施例2
[0022]一種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所述集液環管6包括至少兩根相互連通的弧形管,所述弧形管傾斜設置,且弧形管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形成I度的夾角;所述集液環管6中的弧形管上設置有與冷凝器I連接的連接管,所述集液環管6中弧形管的最低處設置有帶閥門9的排液管8。
[0023]本實施例中,由於集液環管6包括至少兩根相互連通的弧形管,而每一根弧形管都有兩個端部,因此所述集液環管6至少包括兩個高度相同的最高處和最低處。安裝時,所述供排液裝置可以與集液環管6最低處的任意一個排液管8連接。其中,優選相鄰兩弧形管的連接處為集液環管6的最低處。
[0024]本實施例的使用方法為:當需要檢修時,打開與供排液裝置相連的排液管8上的閥門9,由於弧形管為傾斜設置,且相鄰兩弧形管的連接處為集液環管6的最低處,因此蒸發冷卻系統管路中的大部分冷卻介質能夠通過該排液管8進入供排液裝置中,而在其餘排液管8處兩側的兩根弧形管內仍然有冷卻介質未排出,此時使用移動式收集桶,通過人工將移動式收集桶依次移動至其它排液管8下方,手動打開閥門9即可接收該部分冷卻介質。
[0025]實施例3
[0026]一種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所述集液環管6包括至少兩根相互連通的弧形管,所述弧形管傾斜設置,且弧形管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形成20度的夾角;所述集液環管6中的弧形管上設置有與冷凝器I連接的連接管,所述集液環管6中弧形管的最低處設置有帶閥門9的排液管8。
[0027]本實施例中,由於集液環管6包括至少兩根相互連通的弧形管,而每一根弧形管都有兩個端部,因此所述集液環管6至少包括兩個高度相同的最高處和最低處。安裝時,所述供排液裝置與集液環管6最低處的任意一個排液管8連接。其中,優選相鄰兩弧形管的連接處為集液環管6的最高處。
[0028]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連接管包括若干用於與冷凝器I連接的回液管7和若干用於與定子線棒發熱體或匯流環發熱體4連接的絕緣引流管5。
[0029]本實用新型在蒸發冷卻系統中的連接關係為:所述集液環管6通過排液管8和閥門9與供排液系統連接,通過回液管7與冷凝器I連接,通過絕緣引流管5與定子線棒發熱體或匯流環發熱體4連接,定子線棒發熱體或匯流環發熱體4通過集汽管2和集汽環管3與冷凝器I連接。在現有技術中,由於弧形管的數量為多個,因此整個集液環管6上連接有多個排液管8,如排液管一 8a、排液管一 8b、排液管8M,相應地,排液管一 8a上設置有閥門一 9a、排液管一 8b上設置有閥門一 %、排液管8M上設置有閥門9N,其中任意一根排液管8與供排液系統連接。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液環管(6)包括至少兩根相互連通的弧形管,所述弧形管傾斜設置,並與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集液環管(6)中的弧形管上設置有與冷凝器(I)連接的連接管,所述集液環管(6)中弧形管的最低處設置有帶閥門(9)的排液管(8)。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液環管(6)中的最低處至少有兩個,其中任意一個最低處的排液管(8)與供排液裝置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弧形管所在平面與水平面形成的夾角度數為I一20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立軸電機蒸發冷卻系統的集液環管,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液環管(6)中弧形管的數量為多根,多根弧形管固定連接在同一平面上。
【文檔編號】H02K9/20GK203984166SQ201420324115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8日
【發明者】鄒應冬, 錢生坤, 張景林, 朱順財 申請人: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