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鞋後跟成型編織方法與流程
2023-12-06 16:58:21 1

本發明涉及鞋面編織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鞋後跟成型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鞋面編織通常採用從鞋頭開始編織,到兩側鞋幫處分開編織,鞋後跟則需要編織完成後,另外用縫合工藝完成鞋後跟的拼合。這樣形成的鞋後跟不僅工序複雜,而且鞋後跟具有明顯接縫,影響鞋子的美觀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整體編織鞋後跟,使得鞋後跟一體成型的鞋後跟成型編織方法。
為此,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鞋後跟成型編織方法,在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的橫機上進行,橫機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一個系統帶動一把紗嘴;其特徵在於:
首先編織鞋後跟部分,從鞋後跟下方開始從左向右橫向編織,並以兩端停針方式一行行編織到鞋後跟上方,即編織一定行數後,左右兩端採用停一支針不編織的方式繼續循環編織,使鞋後跟部分的織物整體成梯形結構;編織到鞋後跟上方右側處後,採用由右向左平收針的方式使織針到達從鞋後跟上方左側處;然後開始編織左右兩側的鞋幫部分,兩個系統各帶一把紗嘴在鞋後跟上方開始編織兩側鞋幫,以每行兩端逐步加針的方式來銜接停於鞋後跟部分織物兩端的針,以達到整個鞋後跟的無縫編織。
進一步地,所述鞋後跟具體編織步驟如下:
初始狀態為,機頭、紗嘴均停在左側位置,前床、後床均為滿針狀態;左右以正面面對前床為參照;
1)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前床編織第1行,第1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2針為前床編織,第3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4針為前床編織,依次循環至第N針,N為鞋後跟下方的總針數;
2)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後床編織第2行,N針均為後床編織;
3)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前床編織第3行,第1針為前床編織,第2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3針為前床編織,第4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依次循環至第N針;
4)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後床編織第4行,N針均為後床編織;
5)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前床編織第5行,第1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2針為前床編織,第3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4針為前床編織,依次循環至第N針;
6)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後床編織第6行,N針均為後床編織;
7)以步驟1)~步驟4)所織花型順序為基礎花型,後續編織順序與此相同;例如第1行、第5行、第9行……所需要編織的各針位置所對應編織操作相同,第2行、第6行、第10行……所需要編織的各針位置所對應編織操作相同,第3行、第7行、第11行……所需要編織的各針位置所對應編織操作相同,第4行、第8行、第12行……所需要編織的各針位置所對應編織操作相同;
8)以步驟1)~步驟6)所織的第1行~第6行為一A組循環,每一A組循環編織結束後以左右各停一針形式進行下一A組循環;所述A組循環需要編織8次;例如第1行~第6行編織N針;第7行~第12行編織N-2針,第1針與第N針停針不織;第13行~第18行編織N-4針…….第43行~第48行編織N-14針;
9)編織完第48行後,以左右各停一針形式編織第49行,所織第49行~第52行為一B組循環,每一B組循環編織結束後以左右各停一針形式進行下一B組循環;第49行~第52行編織N-16針,第53行~第56行編織N-18針,依次循環,直至第L行編織M針,L為鞋後跟總行數,M為鞋後跟上方的總針數;
10)此時,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位於鞋後跟上方右側處後,第L+1行,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前床編織1針後翻針至後床,第L+2行,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後床編織1針並翻針至左前方一針;第L+1行和第L+2行完成前後床平收1針,依次循環M次,帶動機頭與紗嘴到達鞋後跟上方左側處;
11)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向右側編織3針;
12)機頭向左側擴一針,銜接停於鞋後跟兩端的針;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向左側編織4針,即與上行位置相對應,機頭繼續左行M針後,第二系統帶動第二紗嘴向左側編織3針;
13)機頭向右側擴一針,銜接停於鞋後跟兩端的針;機頭右行,第二系統帶動第二紗嘴向左側編織4針,即與上行位置相對應,機頭繼續右行M針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向左側編織5針;
14)依次循環,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編織左側鞋幫部分,左側鞋幫部分每行的左端逐步加針,銜接停於鞋後跟部分左側的針;第二系統帶動第二紗嘴編織右側鞋幫部分,右側鞋幫部分每行的右端逐步加針,銜接停於鞋後跟部分右側的針,以達到整個鞋後跟的無縫編織。
本發明採用從鞋面後跟下方開始橫向編織,以停針方式編織到鞋面後跟上方後,以平收針方式完成整個鞋後跟的編織工藝,達到一體成型的效果。相對於傳統鞋後跟是採用兩邊分邊分別縱向編織,用縫合工藝完成鞋後跟的拼合;本發明不僅節省了傳統後跟縫合的工藝過程,而且使得鞋子整體成型,美觀度、舒適度都大大增加。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來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編織簡易圖;
圖2為本發明的編織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表示前床編織 ,表示後床編織,表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表示前床編織翻針至後床,表示後床編織翻針至左前方一針。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附圖。本實施例所述的鞋後跟成型編織方法,在具備至少前後一對針床的橫機上進行編織,所述前後一對針床中至少有一個針床能夠左右移動,且前、後床具有翻針功能;橫機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帶有16把或16把以上的紗嘴,一個系統帶動一把紗嘴;
首先編織鞋後跟部分S,從鞋後跟下方S1開始從左向右橫向編織,並以兩端停針方式一行行編織到鞋後跟上方S2,即編織一定行數後,左右兩端採用停一支針不編織的方式繼續循環編織,使鞋後跟部分S的織物整體成梯形結構;編織到鞋後跟上方S2右側處後,採用由右向左平收針的方式使織針到達從鞋後跟上方S2左側處;然後開始編織左側的鞋幫部分P1和右側的鞋幫部分P2,兩個系統各帶一把紗嘴在鞋後跟上方開始編織兩側鞋幫,以每行兩端逐步加針的方式來銜接停於鞋後跟部分織物兩端的針,以達到整個鞋後跟的無縫編織。
具體編織方法如下:
初始狀態,機頭、紗嘴均停在左側位置,前床、後床均為滿針狀態;左右以正面面對前床為參照;鞋後跟下方S1為130針(N=130),鞋後跟上方S2為60針(M=60針),鞋後跟部分S共152行(L=152);
1)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前床編織第1行,第1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2針為前床編織,第3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4針為前床編織,依次循環至第130針,130針為鞋後跟下方S1處的總針數;第1行,奇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偶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
2)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後床編織第2行,130針均為後床編織;
3)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前床編織第3行,第1針為前床編織,第2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3針為前床編織,第4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依次循環至第130針;第3行,奇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偶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
4)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後床編織第4行,130針均為後床編織;
5)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前床編織第5行,第1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2針為前床編織,第3針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4針為前床編織,依次循環至第130針;第5行,奇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偶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
6)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後床編織第6行,130針均為後床編織;
7)以步驟1)~步驟4)所織花型順序為基礎花型,後續編織順序與此相同;例如第1行、第5行、第9行……所需要編織的各針位置所對應編織操作相同,當然,若根據循環6行兩端停針或4行兩端停針,則後續停針處仍舊停針,需要編織的針處則跟之前幾行該針編織的花型相同,第1行奇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偶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則後續行裡奇數位的針同樣均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偶數位的針同樣均為前床編織;
以此類推,第2行、第6行……所需要編織的各針位置所對應編織操作相同,全部是後床編織;第3行、第7行……所需要編織的各針位置所對應編織操作相同,奇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偶數位的針均為前床編織、後床吊目;第4行、第8行……需要編織的各針位置所對應編織操作相同,全部是後床編織;
8)以步驟1)~步驟6)所織的第1行~第6行為一A組循環,每一A組循環編織結束後以左右各停一針形式進行下一A組循環;所述A組循環需要編織8次;例如第1行~第6行編織130針;第7行~第12行編織128針,第1針與第130針停針不織;第13行~第18行編織126針…….第43行~第48行編織116針;
9)編織完第48行後,以左右各停一針形式編織第49行,所織第49行~第52行為一B組循環,每一B組循環編織結束後以左右各停一針形式進行下一B組循環;B組循環需要進行27次,第49行~第52行編織114針,第53行~第56行編織112針……第149行~第152行編織60針,
第152行中第1~35針為停針不織狀態,從第36針開始編織第95針,第96~130針為停針不織狀態,152為鞋後跟總行數,60為鞋後跟上方S2處的總針數;
10)此時,梯形結構的鞋後跟部分S已經編織完成,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位於鞋後跟上方右側處後,第153行,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在前床編織1針後翻針至後床,第154行,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後床編織1針並翻針至左前方一針;第153行和第154行完成前後床平收1針,依次循環60次,如圖1所示C部分,帶動機頭與紗嘴到達鞋後跟上方左側處;
11)機頭左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向右側編織3針,開始編織左側鞋幫部分P1;
12)機頭向左側擴一針,銜接停於鞋後跟左端的針;機頭右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向左側編織4針,即與上行位置相對應,機頭繼續右行60針後,第二系統帶動第二紗嘴向左側編織3針,開始編織右側鞋幫部分P2;
13)機頭向右側擴一針,銜接停於鞋後跟兩端的針;機頭左行,第二系統帶動第二紗嘴向左側編織4針,即與上行位置相對應,機頭繼續左行60針後,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向左側編織5針;
14)依次循環,第一系統帶動第一紗嘴編織左側鞋幫部分P1,左側鞋幫部分片P1每行的左端逐步加針,銜接停於鞋後跟部分S左側的針;第二系統帶動第二紗嘴編織右側鞋幫部分P2,右側鞋幫部分P2每行的右端逐步加針,銜接停於鞋後跟部分S右側的針;左側鞋幫部分P1與右側鞋幫部分P2間隔60針,以每行兩端逐步加針的方式來銜接停於鞋後跟兩端的針,就是之前編織鞋後跟時,每個A循環、B循環結束後,兩端停針編織時所停的針,以達到整個鞋後跟的無縫編織以及與鞋幫的無縫連接。鞋幫的編織方法和現有技術類似,這裡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