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煙氣幹法脫硫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14:45:16 3
專利名稱:一種煙氣幹法脫硫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煙氣脫硫設備,特別是一種煙氣幹法脫硫裝置。
背景技術:
循環流化床煙氣脫硫技術,是通過脫硫劑在反應器內不斷循環與煙氣中的S02,HF等氣體充分混合接觸並發生化學反應,大大提高了脫硫劑的利用效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此種方法的脫硫效率與溼法接近。但在工程實踐中,由於在脫硫反應器內噴水過量容易引起粘壁和結垢,脫硫反應器的底部易出現掉灰塊導致部分煙道堵塞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煙氣幹法脫硫裝置,減少了脫硫反應器內的噴水量,避免出現粘壁和結垢的問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包括進煙管、脫硫反應器、沉降室、除塵器和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所述進煙管與脫硫反應器的入口連通,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出口與沉降室的入口連通,所述沉降室上設有第一煙氣出口和供大顆粒脫硫劑流出的第一脫硫劑出口,所述第一煙氣出口與除塵器的入口連通,所述除塵器上設有與外界大氣連通的第二煙氣出口和供脫硫循環灰輸出的第二脫硫劑出口,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和第二脫硫劑出口連接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上,所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將回收的脫硫劑輸送至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進一步的,所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包括增溼器和噴射泵,所述沉降室的第一脫硫劑出口和除塵器上的第二脫硫劑出口通過脫硫劑輸入管連接到增溼器中,所述增溼器通過脫硫劑輸出管與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連通,所述噴射泵設在脫硫劑輸出管上。進一步的,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設有雙流霧化噴槍與脫硫劑輸出管連接。進一步的,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為圓柱形管道,所述雙流霧化噴槍沿圓柱形管道的同一個水平截面周向均布。進一步的,所述增溼器的頂部設有噴水裝置,所述增溼器的底部設有第一流化風入口。進一步的,所述脫硫劑輸入管為斜管,斜管的一端與第二脫硫劑出口連通,斜管的另一端與增溼器連通,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連接在斜管的上部,所述斜管相對水平面傾斜
6 8° ο進一步的,所述斜管的下部設有第二流化風入口。進一步的,所述沉降室的底部設有收集大顆粒脫硫劑的灰鬥,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設在灰鬥的底部。進一步的,所述除塵器的下部設有收集脫硫循環灰的流化倉,所述流化倉的底部設有第三流化風入口,所述第二脫硫劑出口設在流化倉的側部下端或底部。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煙氣出口設於流化倉的上方,所述第二煙氣出口上接有引風機將潔淨煙氣經過煙 排入大氣。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後,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將脫硫劑收集並增溼後經噴射泵噴入脫硫反應器內,極大地增加了脫硫反應器內氣液固三相的混合程度並有利於脫硫反應的進行,提高了脫硫效率和脫硫劑的利用率,減少了脫硫反應器內的噴水量,避免了粘壁和結垢的問題,增強對機組負荷變化的適應性,並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運行費用,運行可靠,維護簡單。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圖1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雙流霧化噴槍布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和2所示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一種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包括進煙管1、脫硫反應器2、沉降室3、除塵器4和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所述進煙管與脫硫反應器的入口 21連通,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出口 22與沉降室的入口 31連通,所述沉降室上設有第一煙氣出口32和供大顆粒脫硫劑流出的第一脫硫劑出口 33,所述第一煙氣出口與除塵器的入口 41連通,所述除塵器上設有與外界大氣連通的第二煙氣出口 42和供脫硫循環灰輸出的第二脫硫劑出口 43,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和第二脫硫劑出口連接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上,所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將回收的脫硫劑輸送至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所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包括增溼器5和噴射泵51,所述沉降室的第一脫硫劑出口和除塵器上的第二脫硫劑出口通過脫硫劑輸入管52連接到增溼器中,所述增溼器通過脫硫劑輸出管53與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連通,所述噴射泵設在脫硫劑輸出管上。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設有雙流霧化噴槍54與脫硫劑輸出管連接。作為優選的結構,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為圓柱形管道,所述雙流霧化噴槍沿圓柱形管道的同一個水平截面周向均布。將回收的脫硫劑輸送至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減少了脫硫反應器內的噴水量,避免了粘壁和結垢的問題;採用雙流霧化噴槍把回收的脫硫劑噴至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極大地增強了脫硫反應器內氣液固三相的混合程度,然後把噴槍均勻分布在同一平面內,極大程度地覆蓋了整個脫硫反應器的入口截面,更有利於脫硫反應的進行,提聞脫硫效率。所述增溼器的頂部設有噴水裝置,所述增溼器的底部設有第一流化風入口 55,這裡吹入流化風,有助於回收的脫硫劑均勻增溼且增溼充分。所述脫硫劑輸入管為斜管,斜管的一端與第二脫硫劑出口連通,斜管的另一端與增溼器連通,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連接在斜管的上部,所述斜管相對水平面傾斜6 8°,斜管便於輸送大顆粒脫硫劑和脫硫循環灰。所述斜管的下部設有第二流化風入口 56,這裡吹入流化風,使斜管中的脫硫劑呈現流態化。所述沉降室的底部設有收集大顆粒脫硫劑的灰鬥34,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設在灰鬥的底部,煙氣經過沉降室時大顆粒脫硫劑沉降下來落入灰鬥中,一方面減少了除塵器的負荷,降低了運行費用,另外一方面通過收集大顆粒脫硫劑對其進行增溼再循環利用,提高脫硫劑的利用效率。所述除塵器的下部設有收集脫硫循環灰的流化倉44,所述流化倉的底部設有第三流化風入口 45,所述第二脫硫劑出口設在流化倉的側部下端或底部,這裡通入流化風,加強脫硫循環灰在流化倉中的流化效果。所述第二煙氣出口設於流化倉的上方,所述第二煙氣出口上接有引風機46將潔淨煙氣經過煙 6排入大氣。本發明將大顆粒脫硫劑和脫硫循環灰都收集起來,經過增溼器增溼後,由噴射泵和雙流霧化噴槍噴入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合理地改善了脫硫反應器內氣液固三相的混合程度,有利於脫硫反應的進行,提高了脫硫劑的利用效率,降低了運行成本,提高了脫硫效率;並且通過在脫硫反應器外部對脫硫劑進行增溼,可減少脫硫反應器內噴水量,防止脫硫反應器內發生粘壁和結垢等問題,提聞了脫硫系統運行的穩定性,並提聞了對機組負荷變化的適應性;結構設計簡單,安裝維護方便,檢修成本低,不易發生故障,可操作性強,適用於各種中小機組新建脫硫裝置或改造。除上述優選實施例外,本發明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均應屬於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所定義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進煙管(I)、脫硫反應器(2)、沉降室(3)、除塵器(4)和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所述進煙管與脫硫反應器的入口(21)連通,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出口(22)與沉降室的入口(31)連通,所述沉降室上設有第一煙氣出口(32)和供大顆粒脫硫劑流出的第一脫硫劑出口(33),所述第一煙氣出口與除塵器的入口(41)連通,所述除塵器上設有與外界大氣連通的第二煙氣出口(42)和供脫硫循環灰輸出的第二脫硫劑出口(43),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和第二脫硫劑出口連接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上,所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將回收的脫硫劑輸送至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包括增溼器(5)和噴射泵(51),所述沉降室的第一脫硫劑出口和除塵器上的第二脫硫劑出口通過脫硫劑輸入管(52)連接到增溼器中,所述增溼器通過脫硫劑輸出管(53)與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連通,所述噴射泵設在脫硫劑輸出管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設有雙流霧化噴槍(54)與脫硫劑輸出管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為圓柱形管道,所述雙流霧化噴槍沿圓柱形管道的同一個水平截面周向均布。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增溼器的頂部設有噴水裝置,所述增溼器的底部設有第一流化風入口(55)。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脫硫劑輸入管為斜管,斜管的一端與第二脫硫劑出口連通,斜管的另一端與增溼器連通,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連接在斜管的上部,所述斜管相對水平面傾斜6 8°。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斜管的下部設有第二流化風入口(56)。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沉降室的底部設有收集大顆粒脫硫劑的灰鬥(34),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設在灰鬥的底部。
9.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除塵器的下部設有收集脫硫循環灰的流化倉(44),所述流化倉的底部設有第三流化風入口(45),所述第二脫硫劑出口設在流化倉的側部下端或底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煙氣幹法脫硫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煙氣出口設於流化倉的上方,所述第二煙氣出口上接有引風機(46 )將潔淨煙氣經過煙園(6 )排入大氣。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煙氣幹法脫硫裝置,為煙氣脫硫設備,減少了脫硫反應器內的噴水量,避免出現粘壁和結垢的問題,包括進煙管、脫硫反應器、沉降室、除塵器和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所述進煙管與脫硫反應器的入口連通,所述脫硫反應器的出口與沉降室的入口連通,所述沉降室上設有第一煙氣出口和供大顆粒脫硫劑流出的第一脫硫劑出口,所述第一煙氣出口與除塵器的入口連通,所述除塵器上設有與外界大氣連通的第二煙氣出口和供脫硫循環灰輸出的第二脫硫劑出口,所述第一脫硫劑出口和第二脫硫劑出口連接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上,所述脫硫劑循環利用裝置將回收的脫硫劑輸送至脫硫反應器的入口處,用於煙氣脫硫。
文檔編號B01D53/50GK103084058SQ20131004267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1日
發明者方培根, 費月秋, 汪偉, 李斌, 樓春暉, 葛介龍, 敖旭平, 張龍濤 申請人:浙江浙大海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