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線端子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3:48:57

本實用新型涉及,特別涉及一種接線端子。
背景技術:
接線端子是用於將引線的末端連接到電路板或者其他零件上的轉接件。
現有的接線端子通常包括:引線連接部,引線連接部具有頭部和尾部並包括受力面和夾持面,引線連接部能夠通過受力面承受外部工具施加的力而發生塑性變形並使夾持面夾持引線;以及連接端子,連接端子與頭部連接,其中,受力面一般為光滑的平面。由於引線連接部容易塑性變形且受力面一般為光滑的平面,當外部工具(例如端子模具或者刀片)向受力面施加力時,外部工具容易在受力面上壓出凹陷並卡在其中,從而當塑性變形過程完成時,外部工具的撤離容易拉斷引線,導致連接失效。另外,當塑性變形過程完成且引線連接部與引線的導電連接實現後,一般要採用熱縮管套住引線連接部,以保護引線連接部和引線並防止引線連接部和引線的連接處被氧化,由於受力面一般為光滑的平面,熱縮管熱縮並套住引線連接部後,在接線端子的後續操作中,熱縮管經常由於受到振動而脫離引線連接部,由此導致保護失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接線端子,以提高接線端子的連接穩定性和有效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接線端子,所述接線端子包括:引線連接部,所述引線連接部具有頭部和尾部並包括受力面和夾持面,所述引線連接部能夠通過所述受力面承受外部工具施加的力而發生塑性變形並使所述夾持面夾持引線;以及連接端子,所述連接端子與所述頭部連接,其中,所述受力面上形成有凹凸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凹凸結構形成在所述受力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
進一步的,所述受力面包括從所述頭部到所述尾部依次設置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凹凸結構形成在所述第一區域上,所述第二區域為光滑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區域沿從所述頭部到所述尾部的橫向方向上的寬度為2~15mm。
進一步的,所述受力面包括從所述頭部到所述尾部依次設置的第三區域、第四區域和第五區域,所述凹凸結構形成在所述第三區域和所述第五區域上,所述第四區域為光滑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區域和所述第五區域沿從所述頭部到所述尾部的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均為2~15mm。
進一步的,所述受力面上形成有多個凸起以形成所述凹凸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凸起的寬度和高度分別為0.1~1mm,0.05~0.2mm。
進一步的,所述凸起為正四稜柱,橫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凸起之間的橫向間隔為0.1~2mm,縱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凸起之間的縱向間隔為0.1~2mm。
進一步的,所述引線連接部包括基部和連接在所述基部兩側的塑性變形部,所述連接端子從所述基部延伸。
進一步的,所述引線連接部的橫截面為U形,所述塑性變形部垂直於所述基部,所述引線連接部的內表面為所述夾持面,所述引線連接部的外表面為所述受力面。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接線端子具有以下優勢:
由於受力面上形成有凹凸結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接線端子能夠防止外部工具在向受力面施加力時在受力面上壓出凹陷並卡在其中,由此能夠防止外部工具撤離時拉斷引線,從而提高接線端子的連接穩定性和有效性,同時,由於受力面上形成有凹凸結構,熱縮管熱縮並套住引線連接部後,熱縮管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脫離引線連接部,從而進一步提高接線端子的連接穩定性和有效性。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接線端子的立體圖;
圖2為圖1中的接線端子的主視圖;
圖3為圖2中的接線端子的仰視圖;
圖4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的接線端子的立體圖;
圖5為圖4中的接線端子的主視圖;
圖6為圖5中的接線端子的仰視圖;
圖7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具體實施方式的接線端子的立體圖;
圖8為圖7中的接線端子的主視圖;
圖9為圖8中的接線端子的仰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引線連接部,1a-頭部,1b-尾部,2-受力面,3-夾持面,4-連接端子,5-凹凸結構,6-第一區域,7-第二區域,8-第三區域,9-第四區域,10-第五區域,11-基部,12-塑性變形部,H1-橫向間隔,H2-縱向間隔。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接線端子,具體地,如圖1至圖9所示,所述接線端子包括:引線連接部1,所述引線連接部1具有頭部1a和尾部1b並包括受力面2和夾持面3,所述引線連接部1能夠通過所述受力面2承受外部工具施加的力而發生塑性變形並使所述夾持面3夾持引線;以及連接端子4,所述連接端子4與所述頭部1a連接,其中,所述受力面2上形成有凹凸結構5。
由於受力面2上形成有凹凸結構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接線端子能夠防止外部工具在向受力面2施加力時在受力面2上壓出凹陷並卡在其中,由此能夠防止外部工具撤離時拉斷引線,從而提高接線端子的連接穩定性和有效性,同時,由於受力面2上形成有凹凸結構5,熱縮管熱縮並套住引線連接部1後,熱縮管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脫離引線連接部1,從而進一步提高接線端子的連接穩定性和有效性。
需要說明的是,引線連接部1、連接端子4和凹凸結構5的具體結構形式均可以根據需要設置,這些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範圍之內。以下將採用具體實施例的方式舉例說明上述結構的具體形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接線端子中,優選地,所述凹凸結構5形成在所述受力面2上的至少一部分上,從而減少接線端子的加工量,降低接線端子的製造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凹凸結構5的設置方式並不僅限於以上形式,例如,為了保證接線端子的連接穩定性和有效性,如圖1至圖3所示的實施方式,整個所述受力面2上都可以設置有凹凸結構5。
在上述接線端子中,具體地,如圖4至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所述受力面2包括從所述頭部1a到所述尾部1b依次設置的第一區域6和第二區域7,所述凹凸結構5形成在所述第一區域6上,所述第二區域7為光滑面,更具體地,所述第一區域6沿從所述頭部1a到所述尾部1b的橫向方向上的寬度為2~15mm(上述橫向指的是圖5和6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從而實現凹凸結構5形成在受力面2上的至少一部分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區域6和第二區域7在橫向方向上的分布長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在圖4至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區域6和第二區域7在橫向方向上的分布長度相等。
選擇性地,如圖7至圖9所示的實施方式,所述受力面2包括從所述頭部1a到所述尾部1b依次設置的第三區域8、第四區域9和第五區域10,所述凹凸結構5形成在所述第三區域8和所述第五區域10上,所述第四區域9為光滑面,具體地,所述第三區域8和所述第五區域10沿從所述頭部1a到所述尾部1b的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均為2~15mm(上述橫向指的是圖8和9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從而實現凹凸結構5形成在受力面2上的至少一部分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區域8、第四區域9和第五區域10在橫向方向上的分布長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在圖7至圖9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三區域8、第四區域9和第五區域10在橫向方向上的分布長度不相等。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接線端子中,具體地,所述受力面2上形成有多個凸起以形成所述凹凸結構5,從而通過多個凸起形成凹凸結構5,其中,所述受力面2上形成有所述凹凸結構5的區域沿從所述頭部1a到所述尾部1b的橫向方向上的寬度為5~20mm(上述橫向指的是圖2和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凸起的具體結構形式可以為正四稜柱(頂面和底面為正方形的直稜柱)、長方體、圓柱體等等形式。優選地,所述凸起的寬度和高度分別為0.1~1mm,0.05~0.2mm,更優選地,所述凸起為正四稜柱,橫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凸起之間的橫向間隔H1為0.1~2mm,縱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凸起之間的縱向間隔H2為0.1~2mm(上述橫向和縱向指的是圖2,3,5,6,8和9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凸起的排列方式可以根據需要設置,例如,橫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凸起之間的橫向間隔可以各不相同,縱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凸起之間的縱向間隔也可以各不相同,在圖1至圖9的實施方式中,橫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凸起之間的橫向間隔相等,縱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凸起之間的縱向間隔也相等(上述橫向和縱向指的是圖2,3,5,6,8和9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此外,凸起的排列可以為有序或至少部分有序,例如,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凸起設置為矩陣形式,並且,其中,凸起在矩陣中的方位也可以根據需要設置,例如可以沿正四稜柱形的凸起的底面的邊長方向排列,也可以如圖中所示沿底面的對角線方向排列。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接線端子中,更具體地,所述引線連接部1包括基部11和連接在所述基部11兩側的塑性變形部12,所述連接端子4從所述基部11延伸,從而通過基部11和塑性變形部12形成引線連接部1,進一步具體地,所述引線連接部1的橫截面為U形,所述塑性變形部12垂直於所述基部11,所述引線連接部1的內表面為所述夾持面3,所述引線連接部1的外表面為所述受力面2,從而可以使用外部工具在塑性變形部12的兩側壓迫塑性變形部12使其發生塑性變形,由此使得夾持面3夾持引線。
可以理解的是,引線連接部1的具體結構形式並不僅限於以上形式,例如引線連接部1可以為圓筒形,則該圓筒形的引線連接部1的內表面為夾持面3,另外,該圓筒形的引線連接部1的筒壁上可以形成有凹槽,以便於塑性變形。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接線端子中,具體地,所述接線端子為用於線圈盤的接線端子並由導電金屬一體形成,從而便於將引線與電路板或者其他零件導電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接線端子中,優選地,所述連接端子4的橫截面為L形並具有兩個自由端,所述連接端子4的一個自由端與所述頭部1a連接,從而便於將連接端子4與電路板或者其他零件導電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