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架道路的製作方法
2023-11-07 23:10:37 2
專利名稱:一種高架道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道路,尤其涉及一種高架道路。
技術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城市交通量激增,城市交通擁擠現象越來越 嚴重。為了緩解交通擁擠問題,許多城市紛紛在作為城市客運重要走廊的交通幹道上建高 架道路,以增加道路通行容量。高架道路架設後,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交通擁擠的壓力。但 一般的高架道路僅僅是提供一條更加快捷的道路來增加通行容量,並沒有實現道路資源利 用率的提高。同時高架道路下的空間一般只用作綠化或停車,對道路資源造成了一定的浪 費。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運輸工具因其載量大,運送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相對汙染小 和運輸成本低等優點,而逐漸發展成為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
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於開發一種高效利用高架道路所佔用的道路資源建 設公共運輸的技術方案,以緩解目前交通日益擁擠的問題。發明內容
有鑑於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充分利用所 佔用的道路資源建設公共運輸的高架道路。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架道路,包括上部結構和立柱。所述上部結 構包括可供行車的橋面和相對於橋面的橋底,所述立柱包括兩排沿橋面行車方向分布的橋 墩。除此之外,發明還包括一雙層公交車道。所述雙層公交車道設於所述兩排橋墩之間,所 述雙層公交車道垂直向上下兩層設置,所述雙層公交車道包括第一層車道和第二層車道。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層車道為軌道。優選的,第二層車道為軌道。優選的,所述雙 層公交車道設於所述兩排橋墩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層車道設於所述橋底,所述第二層車道設於所述兩排橋墩之 間的地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層車道和所述第二層車道的行車方向相反。
進一步的,所述雙層公交車道設有起始站和終點站,所述起始站和/或終點站設 置有升降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層車道和第二層車道與水平面平行。
進一步的,其中還包括一雙層公交站臺,所述雙層公交站臺包括第一層站臺和第 二層站臺,所述第一層站臺與在第一層車道上行駛的公交車輛互相銜接,第二層站臺與第 二層車道上行駛的公交車輛互相銜接。
進一步的,所述雙層公交站臺還包括一人行天橋,所述人行天橋連接所述第一層 站臺和第二層站臺,並跨越機動車道後連接路側人行道。
由於高架道路具有一定的高度,其上部結構的橋底與地面之間會形成一個垂直空間。該空間如果未被有效利用,將會形成浪費。本發明的高架道路在其下的空間中設置了 一雙層公交車道,公交車輛可在該雙層公交車道上運行。
本發明在平面上僅佔用高架道路的中央分隔帶空間,不佔用社會車道,滿足道路 資源對社會車輛的最大供給,同時也減少社會車輛對公交專用道的影響;在垂直空間上設 置分層公交車輛雙向通行,有效利用高架道路的淨空高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道路空間資 源。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中,本發明的高架道路包括橋面,橋底,兩排橋墩,升降 裝置,第一層車道和第二層車道。第一層車道為設於橋底的軌道,第二層車道設於兩排橋墩 之間的地面。第一層車道和第二層車道的行車方向相反,並與水平面平行。升降裝置設置 於雙層公交車道的起始站和終點站。
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方式中,本發明還包括一雙層公交站臺和一人行天橋。 第一層站臺與在第一層車道上行駛的公交車輛互相銜接,第二層站臺與第二層車道上行駛 的公交車輛互相銜接。人行天橋連接所第一層站臺和第二層站臺,並可跨越機動車道後連 接路側人行道。
本發明的高架道路在其下的空間中設置了一雙層公交車道,最大效率的利用了高 架道路所佔空間。利用本發明的高架道路,不僅其橋面可供一般車輛行駛,其下部空間的公 交車道還可供公交車輛運行。並且本發明的高架道路在額外提供可供公交車輛運行的公交 車道後並未增加佔用任何道路資源,節約了資源,提高了原佔用道路資源的利用率。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 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充分地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徵和效果。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高架道路所處交叉口的交通相位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在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的高架道路包括上部架 構1,橋面10,橋底11,兩排橋墩2,第一層車道3和第二層車道4。另如圖1中所示,其中 所示5為地面,所示9為公交車輛。如圖1所示,高架道路的上部結構1的橋底11與地面 5及兩排橋墩2之間形成了一個空間,本發明的雙層公交車道即利用此空間設置,包括上下 兩層垂直向設置的第一層車道3和第二層車道4。另如圖2所示,該雙層公交車道設於兩排 橋墩2之間。
由於高架道路具有一定的高度,高架道路的上部結構與地面及兩排橋墩之間會形 成一個空間。本發明的高架道路充分利用了該空間,設置了一雙層公交車道。由此本發明 的高架道路不僅僅具有橋面可供車輛行駛,其橋底的公交車道還可行駛公交車輛。並且本 發明的高架道路在額外提供可供公交車輛運行的公交車道後並未增加佔用任何道路資源, 節約了資源,提高了原佔用道路資源的利用率。
另如圖1中所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層車道3設於橋底11上,第二層 車道4設於高架道路下的地面5上。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一層車道供公交車輛懸掛行駛,因 此第一層車道3為軌道,在其上行駛的車輛9為專用有軌車輛,通過軌道裝置懸掛行駛。第 一層車道和第二層車道與水平面平行,並且行車方向相反。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本發 明還包括一升降裝置(圖中未示出),升降裝置設置於雙層公交車道的起始站和終點站。利 用該不同行車方向的雙層公交車道和升降裝置將有利於公交車輛的循環運行。
如圖3所示的本發明的另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還包括一雙層公交站臺和一人行天 橋。雙層公交站臺包括第一層站臺6和第二層站臺7,第一層站臺6與在第一層車道3上行 駛的公交車輛互相銜接,第二層站臺7與第二層車道4上行駛的公交車輛互相銜接。人行 天橋8連接所第一層站臺和第二層站臺,並可跨越機動車道後連接路側人行道。
由於本發明中設置了雙層公交車道,雙層站臺能夠方便乘客上下車。本發明優選 的雙層站臺包括第一層站臺和第二層站臺。如圖3所示,當乘客從在第一層車道3上行駛 的車輛中進出時,可利用第一層站臺6;當乘客從在第二層車道4上行駛的車輛中進出時, 可利用第二層站臺7。同時人行天橋8能夠方便乘客在第一和第二層站臺之間換乘。
如圖4所示,在本發明的高架道路20的交叉口,可實施專用相位通行本發明的公 交車道上行駛的公交車輛,或採用公交車輛與同向的社會車輛處於1個信號相位內通行。 在禁止專用公交車輛通行的相位裡,放行與之行駛交叉的車輛。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無需創 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 依本發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 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高架道路,包括上部結構和立柱,所述上部結構包括可供行車的橋面和相對於 橋面的橋底,所述立柱包括兩排沿橋面行車方向分布的橋墩,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雙層公 交車道,所述雙層公交車道設於所述兩排橋墩之間,所述雙層公交車道垂直向上下兩層設 置,所述雙層公交車道包括第一層車道和第二層車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層車道為軌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層車道為軌道。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層車道設於所述橋底,所述 第二層車道設於所述兩排橋墩之間的地面。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所述雙層公交車道設於所述兩排橋 墩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層車道和所述第二層車 道的行車方向相反。
7.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所述雙層公交車道設有起始站和 終點站,所述起始站和/或終點站設置有升降裝置。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層車道和第二層車道與水 平面平行。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雙層公交站臺,所述雙層公 交站臺包括第一層站臺和第二層站臺,所述第一層站臺與在第一層車道上行駛的公交車輛 互相銜接,第二層站臺與第二層車道上行駛的公交車輛互相銜接。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高架道路,其特徵在於,所述雙層公交站臺還包括一人行天 橋,所述人行天橋連接所述第一層站臺和第二層站臺,並跨越機動車道後連接路側人行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架道路,包括上部結構和立柱。上部結構包括可供行車的橋面和相對於橋面的橋底,立柱包括兩排沿橋面行車方向分布的橋墩。還包括一雙層公交車道,雙層公交車道設於兩排橋墩之間,雙層公交車道垂直向上下兩層設置,雙層公交車道包括第一層車道和第二層車道。本發明的高架道路不僅僅具有橋面可供車輛行駛,其橋底的公交車道還可行駛公交車輛。並且本發明的高架道路在額外提供可供公交車輛運行的公交車道後並未增加佔用任何道路資源,節約了資源,提高了原佔用道路資源的利用率。
文檔編號E01C1/04GK102031740SQ20101061772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30日
發明者徐一峰, 王磊 申請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