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一隻貓真的會愛上一個男人麼(我寧願和一隻貓過)

2023-11-07 03:40:01 1

欣欣,31歲,單身女青年。她說,如果這個世界上只剩下一個男人和一隻貓,那麼,她果斷選貓。

似乎有很多女生和欣欣一樣,越來越不想結婚,越來越喜歡單身生活。她們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結婚,甚至不談戀愛——沒有喜歡的人;愛情沒有安全感;我自己能養活自己等等……

在她們的人生裡,愛情、婚姻,甚至是男人,都不是必需品。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她們有這樣的想法呢?我簡單思考分析出了以下幾點。

-1-

從經濟獨立到思想獨立、人格獨立

都無不昭示著女性群體的崛起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女性有自己熱愛的工作、事業,有穩定的收入,而且由於社會的整體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以前是男人在社會上賺錢相對容易,而現在女人在賺錢上展示出了越來越多的優勢。

電商時代、自媒體時代、信息爆炸時代,同樣也是全民創業時代,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女性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賺錢機會,無論是開網店賣貨,還是做自媒體寫文章,女性獨有的親和力、能言善辯、心思細膩、以柔克剛的優勢,在這個時代裡都比男性更加受歡迎。

曾有項數據表示,單身女性成為了房地產的新買家。

某售房平臺對其平臺上房產交易分析後發現,47.9%買家是女性,74.2%的女性買房時沒有接受伴侶的資助,其中45.2%接受了父母的資助,29%能完全憑藉一己之力買房,買房的單身女性表示自己買房能夠更有安全感。

圖片來源網絡

女人買房,享受的不止是身心的自由,更體現了經濟的獨立、財富的自由。而由這種經濟獨立催發出的更是一種思想獨立、人格獨立,女性越來越不需要男人來滿足自身的價值感。

所以當我們在提到婚姻這一塊時,新時代女性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婚姻已經不再是一個必需品,也沒有什麼可以捆綁她們非要去步入婚姻,一切只要她們願意。

-2-

結婚目的以延續後代、經濟依賴為主導

逐漸轉變為以情感因素為主導

老一輩結婚,信奉」父母之言,媒妁之命「,可能結婚的雙方都沒見過面,就直接拜堂成親了,那時候的婚姻更加講究的是兩個家庭的結合,所謂」門當戶對「。

男方娶妻一般是為了延續後代,而女方嫁人更多是為了找到一個好的歸宿,保障後半生有所依靠。

現在不同了,現當代的男性或女性在找對象時,看中的更多是雙方情感上的共鳴,所謂的」情投意合「。而越來越多的獨立女性將這種「情投意合」作為選擇另一半的唯一標準。

即使一輩子都找不到那個合適的人,那也絕不將就,這樣的想法在眾多大齡單身女青年裡流行。

她們經濟獨立,可以自己買房、買車,也可以把自己家人照顧的很好,那麼唯一要求的便是情感寄託,而這種情感寄託或者共鳴往往是最難遇到的。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靈魂伴侶,畢竟感情這個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也導致了越來越多女性單身,且單身很多年。

-3-

家暴、出軌、婚外情等頻繁出現

離婚率又出新高,婚姻忠誠度和安全感越來越低

2019年可謂是熱鬧的一年,宇芽遭家暴、劉陽劈腿、許志安出軌、北大女生被pua致使自殺等等新聞頻頻爆出,讓人真切感受到無論是在愛情裡還是婚姻裡,女性承受了越來越多的背叛,也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圖片來源網絡

在一項頗有規模的在線調查中顯示,近7萬人中有60%的男性曾有一次或多次出軌,而女性出軌的比例要少很多。這也可以看出,男性在婚姻中的忠誠度較低,從而致使越來越多的女性對婚姻失去了信心。

同時,2019年又是離婚率再創新高的一年。據民政局統計,2019年3季度我國離婚率高達44%,全國登記離婚達310.4萬對,比去年同期多出20.5萬對。

圖片來源網絡

離婚糾紛案件更是高達每年140萬件。其中73.4%女性提出離婚。

種種跡象和事件,讓很多單身女性對婚姻甚至對愛情,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再加上單身生活帶來的自由感,讓她們覺得,單身未必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所以她們不願意結婚,甚至戀愛都不想談。

-4-

結婚不是目的,幸福才是

結婚或不結婚,都不是幸福的唯一選擇

不可否認的是,婚姻是美好的,美滿的婚姻可以成就兩個人的人生,甚至是兩個家庭或更多下一代家庭的幸福。

但婚姻並不是幸福的唯一選擇,我們追求的不是結婚本身,而是更好更幸福的人生。

我們不一定非要去選擇大多數人追求幸福的那條路,所謂戀愛-結婚-生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有權利,也有能力去選擇另外一條,讓自己過得更好更幸福的道路。

舞蹈家楊麗萍

舞蹈藝術家楊麗萍曾有過一段令人羨慕的婚姻,她嫁給了相戀五年的臺灣商人劉淳晴。

老公希望有個孩子,但楊麗萍因為脂肪低必須增肥,否則難以受孕,但增肥就意味著要很長一段時間告別舞蹈。而舞蹈又是她最幸福的事情。

權衡之下,楊麗萍決定放棄婚姻,與老公和平分手。

因為孩子是老公對於幸福人生的重要訴求,而對於楊麗萍來說,幸福就等於舞蹈。

楊麗萍說:「我對愛情是渴望的,但這絕對不是我非要去佔有的人生。婚姻只是一種關係,它束縛不了我的心靈。

舞蹈家楊麗萍

獨立自信的人從來不需要將幸福建立在婚姻的基礎上,也不會把自己寄托在別人身上。因為,結婚不是目的,幸福才是。結婚或不結婚,都可以很幸福。

最後,願每個女孩子都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無論結婚或者不結婚~

【我是小文,喜歡讀書寫字,喜歡記錄生活,更喜歡分享人生,感謝您的關注~】

,
同类文章
貓咪多久需要擠肛門腺(貓咪肛門腺到底要不要擠)

貓咪多久需要擠肛門腺(貓咪肛門腺到底要不要擠)

鏟屎官最近聞到自家的貓咪散發出一股臭味,久久揮散不去,走哪帶哪。 貓咪也開始頻繁在地上摩擦自己的屁股,這是貓咪需要擠肛門腺了嘛? 鏟屎官立刻就某度了一下,結果有人說要擠!有人說不要擠!這給人整暈乎了,到底是擠還是不擠啊! 本篇文章就幫鏟屎官們理理清楚,先出結論:不用擠!
寧波流浪狗愛心救助直播(寧波最暖心物業)

寧波流浪狗愛心救助直播(寧波最暖心物業)

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屠 那救狗一命呢? 天熱了 小動物們都很愛折騰啊 論壇上剛來了一隻最不要臉的邊牧犬 現在又有了一隻錯估自己頭型 伸進欄杆卻出不來的流浪狗 …… (拍的略糊,可這小眼神看著又慘又想笑) 東論網友@quyd拍攝 終於,這副慘狀引來好心
蜘蛛俠新角色首曝(蜘蛛俠新女友黑貓)

蜘蛛俠新角色首曝(蜘蛛俠新女友黑貓)

2021年還剩下幾天就將成為過去式,而未來式的2022年也是站在了接力點前,而伴隨著2022年虎年的到來,關於漫威這段時間的很多消息傳聞也是不斷湧現出來,有關於後續的項目作品的,也有關於之前漫威項目新消息的。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看看,漫威這段時間都有哪些新消息曝光: 【1】8個漫威秘
狗突然的對主人叫心臟都要嚇壞了(主人以為狗狗躺在血泊中)

狗突然的對主人叫心臟都要嚇壞了(主人以為狗狗躺在血泊中)

家裡養了狗,那真就是隨時準備迎接新驚喜,尤其是柯基這種渾身上下散發著「智慧」氣質的狗狗。 這隻超可愛的柯基叫作Cartier,它的主人在泰國大城經營著一家咖啡館兒,平時它就跟主人在店裡呆著,四處遛遛什麼的。 前幾天主人像往常一樣讓Cartier出門自己上廁所然後等它回來。結果等了好久
貓超卡划算嗎(10元貓超卡又來了)

貓超卡划算嗎(10元貓超卡又來了)

前言:收到顯示器,黑色背景下全是彩色亮點,換貨; 不過27寸4K的屏幕,用電腦真的爽,比筆記本爽多了,雖然我這個筆記本是16寸的。01 10元貓超卡又來? 一、活動概覽 活動地址:https://developer.aliyun.com/adc/series/activity/serv
戰神貓熊滿級(娜貓的雙子指令形態登場)

戰神貓熊滿級(娜貓的雙子指令形態登場)

在最新的特攝雜誌上,出現了比較有趣的劇照,首先就是關於女騎假面騎士娜貓的新形態。雖然是女騎,但其實她的新形態比較少,目前一直都是在使用這個節拍形態,終於有了新的形態了。另外就是之前因為基洛利而下線的假面騎士棕熊,似乎並沒有死亡,然後再度歸來。然後就是假面騎士極狐和邪魔徒的立場了,似乎是合作了?因為
世界排名前10最聰明的狗貴賓(能記住一千多個單詞)

世界排名前10最聰明的狗貴賓(能記住一千多個單詞)

2021年5月10日,Hub City Animal Project宣布展出一座銅像,以紀念「世界上最聰明的狗狗」——Chaser。 她有多聰明呢?她在1歲時就能記住約4百個單詞,在三歲時,她的詞彙量已經超過了一千個! Chaser飼主的女兒Bianchi還說道,除了知道哪個單詞對應
淘寶目前暢銷的玩具(天貓618四大類玩具熱賣榜)

淘寶目前暢銷的玩具(天貓618四大類玩具熱賣榜)

截止6月20日23:59,天貓「618年中大促」落下帷幕。與往年鋪天蓋地的宣傳相比,今年整個活動周期都顯得有些安靜,平臺方甚至沒在活動結束第一時間發布最終成交額數據。這不免讓人忐忑:今年的行情是否很差? 從玩具業來看,不是很樂觀。中外玩具全媒體中心記者從部分廠商處獲悉,由於疫情對經濟造成的
愛養貓的女生什麼性格(養女兒如養貓)

愛養貓的女生什麼性格(養女兒如養貓)

在眾多想生兒子的家庭中,不全是因為重男輕女,而是有些夫妻感覺養女兒後經歷失望和傷心,許多方面要比養男孩更操心。 可女兒不是一直被稱為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嗎?為何會有人這樣比喻女兒呢?這不得不提有些女孩總在感情中犯傻的情況。 不久前的假期我參加了多場婚禮,現場有許多新娘新郎的長輩,在一聲聲祝
已滅絕的金剛鸚鵡(最高可賣上萬歐元)

已滅絕的金剛鸚鵡(最高可賣上萬歐元)

金剛鸚鵡原產於巴西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地區。圖據《國家地理》網站 金剛鸚鵡是色彩豔麗的大型鸚鵡,羽毛五彩斑斕,像彩虹一樣漂亮。平均體長在90-100釐米左右。它們智商很高,模仿能力超強,平均壽命有65年之久。由於廣受喜歡,金剛鸚鵡長期以來成為不法分子走私的對象。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