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及其控制方法與流程
2023-12-05 05:52:21 1

本發明屬於空調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以及該空調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家用空調器的使用已經普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家用空調器的舒適性、健康性開始關注,其中溼度是影響舒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現有家用空調器能根據需求可以改變室內環境的溫度,但是通常只能除溼而不能加溼,即使個別空調器產品附加了加溼功能,也是僅在室內機上加裝了電加熱型加溼器,這樣的加溼方式加溼快、使用方便,但其存在經常需要補水、以及加溼器容易結垢等缺陷。
目前空調器析出的冷凝水,經導管流到室外,經常引起牆面淋溼、以及引起樓下鄰居的抱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收集空調的冷凝水進行室內加溼,調節室內溼度,並避免加溼裝置的結垢。
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包括殼體、位於殼體內的換熱器、位於換熱器下方的接水盤、以及加溼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接水盤連通的、並用於收集所述接水盤內冷凝水的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內的冷凝水經所述加溼裝置氣化來增加室內溼度。
進一步的,所述蓄水槽位於所述接水盤的下方,所述加溼裝置位於所述蓄水槽的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加溼裝置具有蒸汽輸送管,所述殼體上開設有用於所述蒸汽輸送管伸出或連接的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加溼裝置具有蒸汽輸送管,所述殼體上設有出風口,所述蒸汽輸送管的出氣端位於所述出風口處。
進一步的,所述蒸汽輸送管包括本體、與所述本體連通的至少兩個分支管,所述分支管的出氣端在所述出風口的寬度方向上均布。
進一步的,所述蓄水槽上設有水位傳感器,當所述蓄水槽內的水位達到設定高水位時,所述加溼裝置被觸發,將所述蓄水槽內冷凝水氣化來補充室內流失的水分。
進一步的,所述加溼裝置啟停,通過所述蓄水槽內的水位控制。
進一步的,在所述接水盤的側壁上開設有與所述蓄水槽連通的排水口。
進一步的,所述蓄水槽位於所述接水盤的右端部的下方。
基於上述的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上述空調器的控制方法,將從室內空氣中冷凝析出的冷凝水,再經加溼裝置氣化來補充室內空氣流失的水分。
一種上述空調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A、所述空調器啟動,室內空氣流經換熱器進行熱交換,並且氣流中攜帶的部分水蒸氣在換熱器的表面冷凝為冷凝水,冷凝水滴落在接水盤中;
B、所述接水盤中的冷凝水匯集到蓄水槽中,當所述蓄水槽內的水位傳感器反饋的水位值達到設定高水位時,控制所述加溼裝置啟動;
C、所述加溼裝置將蓄水槽內的冷凝水氣化為水蒸氣,水蒸氣通過蒸汽輸送管輸出。
進一步的,在步驟C中,所述蒸汽輸送管將水蒸氣直接輸送到殼體的外側。
進一步的,在步驟C中,所述蒸汽輸送管將水蒸氣直接輸送到出風口處,從蒸汽輸送管流出的水蒸氣順出風口的氣流吹入室內。
進一步的,在步驟C中,還具有檢測所述蓄水槽內的水位的步驟,當所述蓄水槽內的水位傳感器反饋的水位值達到設定低水位時,控制所述加溼裝置停止。
本發明提供的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通過在殼體內設置加溼裝置,有利於增加室內的溼度,並且冷凝水為室內空氣流經換熱器換熱時冷凝析出的,通過加溼裝置將收集到的冷凝水再氣化補充到室內,保持室內溼度的穩定;並且解決了空調冷凝水外排時滴落在室外,引起的問題。此外,將冷凝水收集到蓄水槽內,所述蓄水槽內的冷凝水經所述加溼裝置氣化來增加室內溼度,使得加溼裝置氣化的為冷凝水,冷凝水的在加熱時沒有結垢現象,這樣避免了加溼裝置的結垢、以及由此引起的加熱效率低等問題。
結合附圖閱讀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後,本發明的其他特點和優點將變得更加清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提出的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區域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空調器的一種控制方法。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 「內」、「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參見圖1-圖2,是本發明所提出的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的一個實施例,具有加溼裝置的空調器包括殼體1,在殼體1內具有換熱器2、位於換熱器2下方的接水盤3、以及加溼裝置4,還包括與接水盤3連通的、並用於收集接水盤3內冷凝水的蓄水槽5,蓄水槽5內的冷凝水經加溼裝置4氣化來增加室內溼度。
本實施例中,通過在殼體1內設置加溼裝置4,有利於增加室內的溼度,並且冷凝水為室內空氣流經換熱器換熱時冷凝析出的,通過加溼裝置將收集到的冷凝水再氣化補充到室內,保持室內溼度的穩定;並且解決了空調冷凝水外排時滴落在室外,引起的問題。此外,將冷凝水收集到蓄水槽5內,蓄水槽5內的冷凝水經加溼裝置4氣化來增加室內溼度,使得加溼裝置4氣化的是冷凝水,冷凝水的在加熱時沒有結垢現象,這樣避免了加溼裝置4的結垢、以及由此引起的加熱效率低等問題。
本實施例中,蓄水槽5位於接水盤3的下方,加溼裝置4位於蓄水槽5的下方,這樣有利於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動,有利於結構的簡化,以及節約成本。
本實施例中,在接水盤3的側壁上開設有與蓄水槽5連通的排水口31,在接水盤3的側壁上開設排水口31,這樣避免接水槽3底部的一些雜質流入蓄水槽5,有利於提高進入蓄水槽5的冷凝水的潔淨度;並設置蓄水槽5位於接水盤3的右端部的下方,接水槽3為左右方向上稍稍傾斜設置,左高右低,有利於接水槽3內的冷凝水流入蓄水槽5內。
加溼裝置4具有用於輸送冷凝水氣化後蒸汽的蒸汽輸送管,對於蒸汽輸送管設置,可以有多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在殼體1上開設有通孔,蒸汽輸送管密封連接在通孔上;或者蒸汽輸送管穿過通孔、伸出殼體1 。這樣加溼裝置4將冷凝水氣化後成蒸汽後,經蒸汽輸送管輸送出殼體1,也就是進入室內。
第二種方式:將蒸汽輸送管的出氣端設置在出風口處,這樣加溼裝置4將冷凝水氣化後成蒸汽後,將蒸汽輸送到出風口處,蒸汽隨出風口的氣流吹入室內,增加了蒸汽在室內分布的均勻性,有利於室內溼度的均勻。優選的,蒸汽輸送管包括本體、與所述本體連通的至少兩個分支管,將分支管的出氣端在出風口的寬度方向上均布;這樣將分支管的出氣端均布在出風口處,進一步增加蒸汽在室內分布的均勻性,有利於室內溼度的均勻。
對於加溼裝置4的啟停控制,可以通過蓄水槽內收集的冷凝水的多少進行控制,也就是根據蓄水槽5內的水位;在蓄水槽5上設有水位傳感器,當蓄水槽5內的水位達到設定高水位時,加溼裝置4被觸發,將蓄水槽5內冷凝水氣化來補充室內流失的水分;這樣通過設置蓄水槽5收集的冷凝水到達設定高水位時直接觸發加溼裝置4啟動,一方面可以保證在室內空氣中的水分被換熱器冷凝析出到一定量時,更確切的應該是說在室內空氣中的水分損失到一定量時,將加溼裝置4啟動來補充室內的水分,增加溼度,恢復之前的溼度情況;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蓄水槽5中的冷凝水的外溢,以及由此需要設置的排水管、或閥門等,有利於簡化結構,降低成本。
在加溼裝置4啟動後,蓄水槽5中冷凝水不斷被氣化為水蒸氣排到室內,增加室內溼度,蓄水槽5中冷凝水不斷減少;當蓄水槽5內的水位達到設定低水位時,加溼裝置4停止,避免加溼裝置4的幹燒,引起損壞。
參見圖3,是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圖,用於將將從室內空氣中冷凝析出的冷凝水,再經加溼裝置氣化來補充室內空氣流失的水分。
一種上述空調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A、空調器啟動,室內空氣流經換熱器2進行熱交換,並且氣流中攜帶的部分水蒸氣在換熱器2的表面冷凝為冷凝水,冷凝水滴落在接水盤3中。
具體的,在空調器啟動後,室內空氣流經換熱器2進行熱交換,此時氣流中攜帶的部分水蒸氣在換熱器2的表面冷凝為冷凝水,冷凝水沿換熱器2的表面滴落在換熱器2下方的接水盤3中。
B、接水盤3中的冷凝水匯集到蓄水槽5中,當儲水槽5內的水位傳感器反饋的水位值達到設定高水位時,控制加溼裝置4啟動。
具體的,滴落在接水盤3中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入儲水槽5內;當儲水槽5內的水位傳感器反饋的水位值達到設定高水位時,加溼裝置4被觸發啟動。
C、加溼裝置4將蓄水槽5內的冷凝水氣化為水蒸氣,水蒸氣通過蒸汽輸送管輸出。
具體的,加溼裝置4將蓄水槽5內冷凝水氣化來補充室內流失的水分,水蒸氣通過蒸汽輸送管輸出。
在步驟C中,還具有檢測蓄水槽5內的水位的步驟,當儲水槽5內的水位傳感器反饋的水位值達到設定低水位時,控制加溼裝置4停止,避免加溼裝置4的幹燒,引起損壞。
在步驟C中,對於蒸汽輸送的方式,可以有多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在殼體1上開設有通孔,蒸汽輸送管密封連接在通孔上;或者蒸汽輸送管穿過通孔、伸出殼體1 。這樣加溼裝置4將冷凝水氣化後成蒸汽後,經蒸汽輸送管輸送出殼體1,或者說輸送到殼體1的外側。
第二種方式:將蒸汽輸送管的出氣端設置在出風口處,這樣加溼裝置4將冷凝水氣化後成蒸汽後,將蒸汽輸送到出風口處,蒸汽隨出風口的氣流吹入室內,增加了蒸汽在室內分布的均勻性,有利於室內溼度的均勻。優選的,蒸汽輸送管包括本體、與所述本體連通的至少兩個分支管,將分支管的出氣端在出風口的寬度方向上均布;這樣將分支管的出氣端均布在出風口處,進一步增加蒸汽在室內分布的均勻性,有利於室內溼度的均勻。
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具有步驟D,關閉所述空調器,並檢測所述加溼裝置4是否關閉,如否,則將加溼裝置4關閉。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是對本發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