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的製造方法
2023-12-05 12:01:01 2
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包括機架,在機架上設置有油缸及模具組件,所述油缸的活塞杆朝上,並連接掛板,掛板搭接在機架上,在掛板上方相接近處設置有承壓頂板,在油缸缸體的側面設置有豎嚮導軌,在豎嚮導軌上配置滑塊,滑塊與機架固定連接,所述模具組件設置在油缸缸體的底部。本實用新型壓力機設置有倒置浮動式油缸,油缸帶動模具組件衝壓時,衝壓力的反向力經油缸傳遞至壓力機外部的承壓頂板,因此壓力機不再需要承受衝壓時衝壓力所帶來的反向力,相應的壓力機則不需要做的很龐大,可降低壓力機機架立板的厚度等,以方便壓力機在電機及滾珠絲槓的帶動下沿自身Y軸方向運動。
【專利說明】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數控衝床中使用的壓力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
【背景技術】
[0002]數控衝床可用於各類金屬薄板零件加工,可以一次性自動完成多種複雜孔型和淺拉深成型加工。現有技術中,數控衝床包括壓力機與送料機,送料機設置在壓力機X軸方向,可使物料在X軸方向上傳動輸送。壓力機設置在沿其Y軸方向鋪設的導軌上,在相應動力機構如電機及Y軸方向滾珠絲槓等作用下,使壓力機能沿導軌在Y軸方向上前後移動。壓力機包括機架,在機架上安裝油缸、U型滑塊及模具組件,油缸缸體固定在機架立板上,油缸活塞杆朝下並與U型滑塊連接,U型滑塊可相對於機架立板上下滑動,模具組件設置在U型滑塊的下方。油缸通過U型滑塊帶動模具組件對工件衝壓。由於油缸固定在壓力機機架上,所以要求壓力機要有足夠的強度來承受工件衝壓時衝壓力所帶來的反向力,因此壓力機一般會做的很龐大,這顯然不利於其沿自身Y軸方向的運動。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壓力機存在的上述技術缺陷,提供了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
[0004]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5]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包括機架,在機架上設置有油缸及模具組件,所述油缸的活塞杆朝上,並連接掛板,掛板搭接在機架上,在掛板上方相接近處設置有承壓頂板,在油缸缸體的側面設置有豎嚮導軌,在豎嚮導軌上配置滑塊,滑塊與機架固定連接,所述模具組件設置在油缸缸體的底部。
[0006]優選的,所述承壓頂板採用外部支撐結構連接固定。
[0007]優選的,所述機架包括底座,在底座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左立板與右立板,在左立板與右立板上分別設置有進出料口,在左立板與右立板的上方之間設置有前立板與後立板,所述掛板搭接在前立板與後立板上,所述油缸在平行於前、後立板的缸體兩側均設置兩條豎嚮導軌,在每條豎嚮導軌上均配置上下兩個滑塊,所述滑塊與左立板或右立板固定連接。
[0008]優選的,所述模具組件包括上衝料板與下模體,上衝料板與帶動其衝壓後回復至原位的復位機構相連;所述復位機構包括導杆與氣缸,導杆的下端連接上衝料板,導杆的上端連接氣缸的活塞杆。
[0009]優選的,在油缸缸體的底部設置有支撐板,在支撐板上開設通孔,導杆從通孔中穿過。
[0010]優選的,所述機架設置在導軌上,並配置有動力機構,所述動力機構包括電機及電機傳動的Y軸向滾珠絲槓,該滾珠絲槓的絲母與機架連接。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0012]本實用新型壓力機設置有倒置浮動式油缸,油缸帶動模具組件衝壓時,衝壓力的反向力經油缸傳遞至壓力機外部的承壓頂板,因此壓力機不再需要承受衝壓時衝壓力所帶來的反向力,相應的壓力機則不需要做的很龐大,可降低壓力機機架立板的厚度等,以方便壓力機在電機及滾珠絲槓的帶動下沿自身Y軸方向運動。另外,Y軸方向負載的降低可延長滾珠絲槓的使用壽命,減少驅動電機的功率,降低能量損耗,並可減少Y軸方向的定位時間,提高設備的定位精度及工件的加工品質,降低工件的加工難度及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4]圖1為油缸倒置結構的示意圖;
[0015]圖2為機架上安裝油缸及模具組件後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壓力機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1_機架,101-第一底座,102-第一左立板,103-第一右立板,104-第一進出料口,105-前立板,106-後立板,107-條形滑塊,2-油缸,201-豎嚮導軌,202-滑塊,3-模具組件,301-上衝料板,302-下模體,4-掛板,5-導杆,6-氣缸,7-支撐板,8-機身,801-第二底座,802-第二左立板,803-第二右立板,804-承壓頂板,805-第二進出料口,9-水平導軌,10-滾珠絲槓,11-絲母。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2所示,一種油缸倒置浮動式壓力機,包括機架1,在機架I上設置有油缸2及模具組件3。所述機架I包括第一底座101,在第一底座101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左立板102與第一右立板103,在第一左立板102與第一右立板103上分別設置有第一進出料口104,在第一左立板102與第一右立板103的上方之間設置有前立板105與後立板106。所述油缸2的活塞杆朝上,並連接掛板4,所述掛板4搭接在前立板105與後立板106上,在掛板4的上方相接近處設置有承壓頂板。所述油缸2在平行於前、後立板的缸體兩側均設置兩條豎嚮導軌201,在每條豎嚮導軌201上均配置上下兩個滑塊202,滑塊202與前立板105或後立板106固定連接。所述模具組件3設置在油缸缸體的底部。模具組件3包括上衝料板301與下模體302,上衝料板301與帶動其衝壓後回復至原位的復位機構相連。所述復位機構包括導杆5與氣缸6,導杆5的下端連接上衝料板301,導杆5的上端連接氣缸6的活塞杆。在油缸缸體的底部還設置有支撐板7,在支撐板7上開設通孔,導杆5從通孔中穿過。
[0019]油缸2帶動模具組件3衝壓的具體過程為:油缸2的活塞杆向上頂出,推動掛板4上移,掛板4微量上移後即與承壓頂板接觸,在承壓頂板的作用下掛板4運動受限。此時油缸缸體則受到向下的反作用力,缸體在反作用力的推動下向下滑動(滑動時滑塊202不動,導軌201相對於滑塊202滑動),從而帶動油缸缸體下方的上衝料板301下移衝壓工件。上衝料板301在下移過程中還通過導杆5拉動氣缸6的活塞杆向下移動。衝壓完成後,油缸缸體上移回復原位,上衝料板301則在氣缸6的回覆力作用下上移回復至原位。模具組件衝壓工件所產生的衝壓力的反向力,經油缸、掛板傳遞至壓力機外部的承壓頂板,因此壓力機不再需要承受衝壓時衝壓力所帶來的反向力,相應的壓力機則不需要做的很龐大。[0020]上述承壓頂板可採用外部支撐結構連接固定,具體可採用如下方式實現。
[0021]如圖3所示,機架I置於固定不動的機身8中。機身8包括第二底座801,在第二底座80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二左立板802與第二右立板803,在第二左立板802與第二右立板803的頂部之間設置有承壓頂板804,在第二左立板802與第二右立板803上均設置有第二進出料口 805。採用該方式可在油缸2帶動模具組件3衝壓時,使衝壓力的反向力經油缸2及掛板4傳遞至機身8。
[0022]進一步的,機架I設置在兩條水平導軌9上,並配置有動力機構,所述動力機構包括電機及電機傳動的Y軸向滾珠絲槓10,該滾珠絲槓10的絲母11與機架I連接。所述兩條水平導軌9鋪設在第二底座801的上部兩側,在機架的第一左立板102與第一右立板103的下部均設置有配合導軌9的條形滑塊107。所述電機安裝在第二底座801上。
[0023]上述採取機身上部固設承壓頂板的方式僅為一種優選方式,當然承壓頂板並不限於上述方式進行固定,如承壓頂板也可採用設置在地面上的多個立柱以進行支撐固定等常規方式。本實用新型的創新點著重於採用油缸倒置的方式將油缸衝壓力的反向力傳遞至機架外部。
[0024]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有關技術內容採取或借鑑已有技術即可實現。
[0025]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的教導下,本領域技術人員所作出的任何等同替代方式,或明顯變型方式,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包括機架,在機架上設置有油缸及模具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油缸的活塞杆朝上,並連接掛板,掛板搭接在機架上,在掛板上方相接近處設置有承壓頂板,在油缸缸體的側面設置有豎嚮導軌,在豎嚮導軌上配置滑塊,滑塊與機架固定連接,所述模具組件設置在油缸缸體的底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承壓頂板採用外部支撐結構連接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架包括底座,在底座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左立板與右立板,在左立板與右立板上分別設置有進出料口,在左立板與右立板的上方之間設置有前立板與後立板,所述掛板搭接在前立板與後立板上,所述油缸在平行於前、後立板的缸體兩側均設置兩條豎嚮導軌,在每條豎嚮導軌上均配置上下兩個滑塊,所述滑塊與左立板或右立板固定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模具組件包括上衝料板與下模體,上衝料板與帶動其衝壓後回復至原位的復位機構相連;所述復位機構包括導杆與氣缸,導杆的下端連接上衝料板,導杆的上端連接氣缸的活塞杆。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其特徵在於:在油缸缸體的底部設置有支撐板,在支撐板上開設通孔,導杆從通孔中穿過。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油缸浮動式壓力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架設置在導軌上,並配置有動力機構,所述動力機構包括電機及電機傳動的Y軸向滾珠絲槓,該滾珠絲槓的絲母與機架連接。
【文檔編號】B30B15/04GK203418776SQ201320501014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6日
【發明者】陳克偉, 雲立剛, 劉傑, 楊呈, 劉茂亮, 王瑞, 張忠振 申請人:青島東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