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容器的製造方法
2023-08-09 23:08:21 1
墨容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墨容器,包括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以及墨供給口,該墨供給口設置在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底表面處,並設置成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其中,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臺階結構設置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側表面上,因此能夠減小墨容器的具有墨供給口的底表面的面積,同時保證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足夠容積。因此,當墨容器已經用完時,在墨容器的底表面附近的墨殘留量減少,從而能夠使得墨容器實現高的墨利用率。
【專利說明】墨容器【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嗔墨印表機的墨容器,該嗔墨印表機設直成通過將墨等排出至記錄介質上來進行記錄。
【背景技術】
[0002]在用於噴墨印表機的墨容器中,已知更換類型的墨容器,該墨容器可拆卸地附接在裝備有記錄頭的滑架上。
[0003]在更換類型的墨容器中,已知複合類型的墨容器,該複合類型墨容器的內部空間由分隔壁分成儲存墨吸收體的吸收體儲存腔室以及直接儲存墨的墨儲存腔室。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0.2001-105621公開了這樣的複合類型墨容器。
[0004]下面將簡要說明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0.2001-105621中介紹的普通墨容器的結構。
[0005]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0.2001-105621中介紹的墨容器具有長方體的殼體,且如圖12的剖視圖中所示還裝備有吸收體儲存腔室Al和與該吸收體儲存腔室Al相鄰的墨儲存腔室A2。在吸收體儲存腔室Al的頂部設置有大氣連通口 A5,且在吸收體儲存腔室Al的下部部分中設置有用於將墨供給記錄頭的供給口 A6。吸收體儲存腔室Al和墨儲存腔室A2通過分隔壁A3而相互分開,且吸收體儲存腔室Al和墨儲存腔室A2通過形成於分隔壁A3的底部部分附近的連通部分A4而相互連通。而且,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0.2001-105621介紹的吸收體儲存腔室Al的內部儲存有兩個吸收體,即下層吸收體A12和上層吸收體All,以便當墨容器處於使用姿態時沿高度方向一個重疊在另一個上面。
[0006]在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0.2001-105621介紹的複合類型墨容器中,即使在沒有墨能夠從墨供給口供給的狀態下(墨容器的用完狀態),一部分殘留墨在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底表面附近保持未使用,這很可能導致墨容器的墨利用率降低。換句話說,在這樣的普通複合類型墨容器中,不能說已經對在用完狀態中的殘留墨量進行了充分的檢查,留下了對於墨容器的墨利用率的改進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複合類型的墨容器,該墨容器在用完狀態中有更少的殘留墨量。
[0008]根據第一方面,一種墨容器包括: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
[0009]其中,吸收體儲存腔室具有:底表面,該底表面具有墨供給口,用於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頂表面,該頂表面與所述底表面相對;第一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也用作分隔壁的一個表面;第二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與第一側表面相對;以及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該 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連接第一側表面和第二側表面,並彼此相對,[0010]其中,沿與縱向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底表面的寬度小於頂表面的寬度,並且,吸收體儲存腔室、分隔壁和墨儲存腔室沿該縱向方向順序布置,以及
[0011]其中,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設置有臺階,從而沿寬度方向在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被設置為在底表面側比在頂表面側較小。
[0012]根據第一變化方面,設置有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墨容器,其中,臺階設置於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兩者上。
[0013]根據第二變化方面,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每一個可以有與頂表面連接的上部部分、與底表面連接的下部部分以及連接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臺階部分,從而所述臺階形成於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之間。第二變化方面也可以與第一變化方面組合。
[0014]根據第三變化方面,當吸收體儲存腔室由包含第三側表面的臺階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臺階部分的平面切割時,由頂表面、第一側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二側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三側表面的上部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上部部分形成的上部空間的容積能夠大於由底表面、第一側表面的下部部分、第二側表面的下部部分、第三側表面的下部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下部部分形成的下部空間的容積。第三變化方面可以與第二變化方面組合。
[0015]根據第四變化方面,提供了根據第一方面的墨容器,其中,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能夠有與頂表面連接的上部部分、與底表面連接的下部部分以及連接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臺階部分,從而所述臺階形成於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之間。
[0016]根據第五變化方面,臺階部分與頂表面相對,並能夠從第一側表面延伸至第二側表面。第五變化方面可以與第二至第四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17]根據第六變化方面,吸收體有位於臺階部分上方的吸收體上部部分以及位於臺階部分下方的吸收體下部部分,其中,沿寬度方向,吸收體下部部分的寬度能夠小於吸收體上部部分的寬度。第六變化方面可以與第二至第五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18]根據第七變化方面,殼體有連通口,該連通口在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之間建立連通,其中,分隔壁有大氣引入槽,該大氣引入槽從連通口朝著頂表面側延伸,吸收體上部部分和吸收體下部部分由分體的部件構成,在吸收體上部部分和吸收體下部部分之間的界面位於臺階部分的上方,臺階部分能夠位於大氣引入槽的上端的上方。第七變化方面可以與第六變化方面組合。
[0019]根據第八變化方面,吸收體下部部分能夠包括由多個吸收體構成的多層結構。第八變化方面可以與第七變化方面組合。
[0020]根據第九變化方面,當吸收體上部部分和臺階部分沿與底表面垂直的方向投影至相同平面上時,吸收體上部部分的一部分能夠與臺階部分重疊。第九變化方面能夠與第六至第八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21]根據第十方面,吸收體儲存腔室裝備有肋或槽,該肋或槽在第一側表面、第二側表面、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至少一個上且從底表面側朝著頂表面側延伸,其中,肋或槽的下端位於臺階部分的上方。第十變化方面可以與第二至第九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22]根據第十一變化方面,沿寬度方向,墨儲存腔室的寬度能夠大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底表面側的寬度。第十一變化方面可以與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以及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至第十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23]根據第十二變化方面,沿寬度方向,墨儲存腔室的寬度能夠基本等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頂表面側的寬度。第十二變化方面可以與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以及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至第十一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24]根據第十三變化方面,墨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能夠為基本矩形。第十三變化方面可以與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以及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至第十二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25]根據第十四變化方面,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能夠為基本T形。第十四變化方面可以與第二至第十三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26]根據第十五變化方面,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能夠為基本T形。第十五變化方面可以與第十四變化方面組合。
[0027]根據第十六變化方面,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能夠為基本倒L形。第十六變化方面可以與第四至第十三變化方面中的一個組合。
[0028]根據第十七變化方面,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能夠為基本倒L形。第十七變化方面可以與第十六變化方面組合。
[0029](2)根據第二方面,一種墨容器,包括: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以及墨供給口,該墨供給口設置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底表面處,並設置成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
[0030]其中,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0031]根據第十八變化方面,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能夠為基本T形。第十八變化方面可以與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組合。
[0032](3)根據第三方面,墨容器包括:吸收體儲存腔室,該吸收體儲存腔室裝備有墨供給口和大氣連通口,並在內部儲存能夠保持墨的吸收體;墨儲存腔室,該墨儲存腔室設置成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以及分隔壁,該分隔壁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並裝備有:連通口,該連通口在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之間建立連通;以及大氣引入口,該大氣引入口從連通口向上延伸;
[0033]其中,在墨容器的使用姿態中,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具有由沿豎直方向堆疊在一起的多個層構成的多層結構;
[0034]其中,構成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側表面具有位於大氣引入口的上端上方的臺階部分,該臺階部分沿與豎直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擴展;以及
[0035]在吸收體已經插入吸收體儲存腔室內的狀態下,當沿豎直方向看有多層結構的吸收體時,位於臺階部分上方的吸收體的一部分與該臺階部分重疊。
[0036](4)根據第四方面,墨容器包括:殼體,該殼體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A)用於儲存能夠保持墨的吸收體的吸收體儲存腔室和(B)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的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以及墨供給口,該墨供給口設置成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
[0037]其中,構成殼體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下表面具有,沿縱向方向延伸且設置於墨供給口兩側的多個槽部分,並且,吸收體儲存腔室、分隔壁和墨儲存腔室沿該縱向方向順序布置。
[0038](5)根據第五方面,墨容器包括: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
[0039]吸收體儲存腔室具有:底表面,該底表面具有墨供給口,用於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頂表面,該頂表面與所述底表面相對;第一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也用作分隔壁的一個表面;第二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與第一側表面相對;以及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該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連接第一側表面和第二側表面,並彼此相對,
[0040]其中,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每一個具有:與所述頂表面連接的上部部分;與所述底表面連接的下部部分;以及連接所述上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部分的臺階部分,該臺階部分從所述第一側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側表面,從而沿寬度方向在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被設置為在底表面側比在頂表面側較小,
[0041]沿與縱向方向垂直的所述寬度方向,底表面的寬度小於頂表面的寬度,並且,吸收體儲存腔室、分隔壁和墨儲存腔室沿該縱向方向順序布置,
[0042]吸收體具有位於臺階部分上方的吸收體上部部分以及位於臺階部分下方的吸收體下部部分,以及
[0043]沿寬度方向,吸收體下部部分的寬度小於吸收體上部部分的寬度。
[0044](6)根據第六方面,墨容器包括:
[0045]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
[0046]吸收體儲存腔室具有:底表面,該底表面具有墨供給口,用於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頂表面,該頂表面與所述底表面相對;第一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也用作分隔壁的一個表面;第二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與第一側表面相對;以及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該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連接第一側表面和第二側表面,並彼此相對,
[0047]其中,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每一個具有:與頂表面連接的上部部分;與底表面連接的下部部分;以及連接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臺階部分,從而沿寬度方向在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被設置為在底表面側比在頂表面側較小,
[0048]吸收體具有位於臺階部分上方的吸收體上部部分以及位於臺階部分下方的吸收體下部部分,
[0049]沿與縱向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底表面的寬度小於頂表面的寬度,且吸收體下部部分的寬度小於吸收體上部部分的寬度,並且,吸收體儲存腔室、分隔壁和墨儲存腔室沿該縱向方向順序布置,以及
[0050]當吸收體儲存腔室由包含第三側表面的臺階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臺階部分的平面切割時,由底表面、第一側表面的下部部分、第二側表面的下部部分、第三側表面的下部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下部部分形成的下部空間的容積小於由頂表面、第一側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二側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三側表面的上部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上部部分形成的上部空間的容積。
[0051]在根據本實用新型方面及其變化方面的墨容器中,臺階結構設置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側表面上,因此能夠減小墨容器的具有墨供給口的底表面的面積,同時保證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足夠容積。因此,當墨容器已經用完時,在墨容器的底表面附近的墨殘留量減少,從而能夠使得墨容器實現聞的墨利用率。
[0052]通過下面參考附圖對示例實施例的說明,將清楚本實用新型的其它方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53]圖1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在從上面看時的示意透視圖,圖1B是墨容器在從下面看時的不意透視圖,而圖1C是表不當墨容器從圖1A中箭頭W的方向投影時在部件之間的位置關係。
[0054]圖2A是墨容器沿圖1A中的線A-A的示意剖視圖,圖2B是墨容器沿圖1A中的線B-B的不意劑視圖。
[0055]圖3是表示根據第一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在裝配(插入吸收體)之前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
[0056]圖4A是表示當沒有吸收體插入根據第一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中時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圖4B是表示當下層吸收體已經插入墨容器內時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而圖4C是表示當上層吸收體已經插入墨容器內時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
[0057]圖5是表示根據變形實施例的墨容器的示意透視圖,其中蓋部分已經從其上除去。
[0058]圖6是表示根據變形實施例的墨容器的示意透視圖,其中蓋部分已經從其上除去。
[0059]圖7A是表示根據第二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在從上面看時的示意圖,而圖7B是表示墨容器在從下面看時的示意圖。
[0060]圖8A是墨容器沿圖7A中的線C-C的示意剖視圖,而圖8B是墨容器沿圖7A中的線D-D的不意劑視圖。
[0061]圖9是表示根據第二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在裝配之前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
[0062]圖1OA是表示當沒有吸收體插入根據第二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中時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圖1OB是表示當只有下層吸收體已經插入墨容器中時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圖1OC是表示當中間層吸收體已經插入墨容器內時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而圖1OD是表示上層吸收體已經插入墨容器內時的狀態的示意透視圖。
[0063]圖11是沿圖7A中的線D-D的放大局部剖視圖。
[0064]圖12是普通墨容器的示意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5]下面將參考附圖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的多個示例實施例、特徵和方面。
[0066]1.第一不例實施例[0067]1-1.墨容器的基本結構
[0068]圖1A是墨容器在使用姿態中從上面斜向(從蓋部分側)看時的透視圖,而圖1B是墨容器在使用姿態中從下面斜向(從底表面側)看時的透視圖。在本說明書中,措辭「墨容器的使用姿態」的意思是墨容器在它已經附接在墨容器保持器上時的姿態,該墨容器保持器用作噴墨印表機的墨附接部分。在墨容器已經附接於滑架上的姿態中,豎直方向將稱為墨容器的高度方向Z。
[0069]下面將介紹根據本實用新型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100的外部構造。
[0070]根據本實用新型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100的外部框架由基本長方體結構的殼體100A來形成。殼體100A主要裝備有:底表面部分120 ;頂表面部分110,該頂表面部分110與底表面部分120相對;以及四個側表面部分140、240、150和160,這四個側表面部分140、240、150和160連接底表面部分120與頂表面部分110。頂表面部分110用作蓋部分。底表面部分120設置有供給口 71。在下文中,側表面部分140也將稱為後表面部分,側表面部分240也將稱為前表面部分,側表面部分150也將稱為側表面第一部分,而側表面部分160也將稱為側表面第二部分。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前表面部分(側表面部分)240是雙層結構,並由基本相互平行的兩個板狀部件2401和2402組成。與大氣連通的空間2403形成於板狀部件2401和2402之間。
[0071]當說到殼體100A為基本長方體結構時,它的意思是殼體是長方體結構,或者是局部切口或局部凸出的長方體結構。而且,如後面所述,頂表面部分110、底表面部分120和側表面部分140、240、150、160各自裝備有面對墨容器100內部的內表面和面對墨容器外部的外表面。
[0072]如圖1A和IB中所示,在後表面部分140側(後面所述的吸收體儲存腔室側),殼體100A的側表面第一部分150裝備有沿高度方向Z位於上側的側表面第一部分上部部分150A以及沿所述高度方向位於下側的側表面第一部分下部部分150B。側表面第一部分下部部分150B布置成與側表面第一部分上部部分150A基本平行,並布置在側表面第一部分上部部分150A的內側。另一方面,與側表面第一部分150類似,在後表面部分140側(吸收體儲存腔室側),殼體100A的側表面第二部分160裝備有側表面第二部分上部部分160A和側表面第二部分下部部分160B。側表面第二部分下部部分160B布置在側表面第二部分上部部分160A的內側。
[0073]後表面部分140裝備有凸出的第一B齒合部分75,該第一B齒合部分75能夠與設置於墨容器保持器(未不出)中的、凹入的第一鎖定部分(未不出)哨合。第一哨合部分75設置在沿墨容器100的寬度方向(橫向方向Y)彼此間隔開的兩個位置處。而且,在前表面部分240 (部件240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鎖栓杆77,該鎖栓杆77用作可彈性變形的嚙合杆。如圖2A中所不,鎖栓杆77的一端部分771設置於前表面部分240上,鎖栓杆77的另一端部分772形成為與前表面部分240間隔開的自由端。而且,鎖栓杆77設置有爪狀第二嚙合部分76,該爪狀第二哨合部分76能夠與設置於滑架中的凹入鎖定部分(未不出)哨合。第一哨合部分75與第一鎖定部分哨合,第二哨合部分76與第二鎖定部分哨合,從而保證將墨容器100附接到墨容器保持器上。
[0074]設置於底表面部分120處的墨供給口(排出口)71用於將墨容器100中的墨供給(排出至)外部。設置於墨容器保持器上的墨引入管插入墨供給口(排出口)71中,且墨容器100中的墨通過墨引入管而供給至記錄頭(未示出)。
[0075]下面將參考圖1C、2A和2B介紹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的基本內部結構。
[0076]圖1C是墨容器的部件從圖1A中的箭頭W的方向投影時的投影圖。圖2A是沿圖1A中的線A-A的剖視圖(沿與橫向方向Y垂直相交的平面獲得的剖面)。圖2B是沿圖1A中的線B-B的剖視圖(沿與縱向方向X垂直相交的平面獲得的剖面)。
[0077]如圖1C和2A中所示,殼體100A設置有分隔壁3,用於將殼體100A的內部空間100B分成兩個腔室(吸收體儲存腔室I和墨儲存腔室2)。吸收體儲存腔室I用於儲存能夠保持墨的吸收體5,而墨儲存腔室2用於儲存墨,以便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I。
[0078]分隔壁3是基本垂直於兩個側表面部分(150和160)以及基本平行於後表面部分140和前表面部分240 (部件2401和2402)的板狀部件。通過提供分隔壁3,吸收體儲存腔室I形成於後表面部分140側,墨儲存腔室2形成於前表面部分240側。也就是,吸收體儲存腔室1、分隔壁3和墨儲存腔室2以這樣的順序布置在墨容器100的殼體100A內。這種布置順序(布置方向)將定義為墨容器100的縱向方向X。橫向方向(寬度方向)Y垂直於縱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Z。
[0079]吸收體5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墨由該吸收體5保持。而且,供給口 71設置於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底表面12 (底表面部分120)處。另一方面,墨儲存在墨儲存腔室2中,該墨將供給(補充)至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內部的吸收體5,且在墨儲存腔室2內部的墨通過連通部分(連通口)31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I。
[0080]更具體地說,當由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5保持的墨通過供給口 71而向外部供給時,墨儲存腔室2內部的墨通過連通口 31而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I。分隔壁3的吸收體儲存腔室I側的表面(後面所述的第一側表面13)設置有沿豎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多個槽(大氣連通槽)32。這些大氣連通槽32從下面的連通口 31向上延伸,並用作大氣連通通路,用於在墨供給操作時促進大氣空氣引入墨儲存腔室2中。通過設置在分隔壁3和吸收體5之間的大氣連通通路(大氣連通槽32),空氣能夠更平順地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和墨儲存腔室2之間進出。因此,在墨供給操作時能夠促進大氣空氣引入墨儲存腔室2中(調節內部空氣壓力)。
[0081]而且,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100的頂表面部分(蓋部分)110設置有大氣連通口 73,用於在供給墨時將空氣吸入墨容器100內。更具體地說,如圖3中所示,頂表面部分110具有大氣連通槽(迂迴槽)72,該大氣連通槽72建立了在墨容器100的內部和外部之間的連通,且大氣連通槽72除了開口部分以外由密封件74 (圖1A中所示)覆蓋。另一方面,大氣連通口 73由大氣連通槽72的開口部分形成,且通過大氣連通口 73(大氣連通槽72)來抑制在墨容器100中的墨的蒸發,同時調節在墨容器100的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壓力平衡。
[0082]1-2.吸收體儲存腔室
[0083]下面將介紹吸收體儲存腔室I和它的臺階(臺階構造)。
[0084]如圖1C、2A或2B中所示,在殼體100A內部,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100的吸收體儲存腔室I形成於後表面部分140和分隔壁3之間。吸收體儲存腔室I裝備有彼此相對的頂表面11和底表面12、彼此相對的第一側表面13和第二側表面14、以及連接第一側表面和第二側表面且彼此相對的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16。[0085]底表面12由底表面部分120的內表面形成,頂表面11由頂表面部分110的內表面形成。而且,第一側表面13也用作分隔壁3的一個表面,第二側表面14也用作後表面部分140的內側表面。第三側表面15也用作側表面第一部分150的內表面,第四側表面16也用作側表面第二部分160的內表面。
[0086]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16分別裝備有與頂表面11連接的上部部分151 (側表面第一部分150的上部部分150A的內表面)和上部部分161 (側表面第二部分160的上部部分160A的內表面)以及與底表面12連接的下部部分152 (側表面第一部分的下部部分150B的內表面)和下部部分162 (側表面第二部分160的下部部分160B的內表面)。
[0087]如圖2B中所示,第三側表面15設置有連接上部部分151和下部部分152的臺階部分45,臺階4(高低差)形成於上部部分151和下部部分152之間。另一方面,第四側表面16設置有連接上部部分161和下部部分162的臺階部分46,臺階4 (高低差)形成於上部部分161和下部部分162之間。
[0088]更具體地說,第三側表面的上部部分151和下部部分152基本平行,臺階部分45基本垂直於上部部分151和下部部分152,且上部部分151和下部部分152通過臺階部分45來連接。另一方面,與第三側表面相同,第四側表面的上部部分161和下部部分162也基本平行,臺階部分46基本垂直於上部部分161和下部部分162,且上部部分161和下部部分162通過臺階部分46來連接。形成臺階4的臺階部分45和46與頂表面11相對,並從第一側表面13延伸至第二側表面14,從而連接分隔壁3和後表面部分140。
[0089]如圖1A和IB中所示,當從殼體100A的外部看時,在側表面15和16上形成的臺階4形成於後表面部分140的外表面(第二側表面14的後表面)14R和輔助表面38和39之間,該輔助表面38和39基本平行於外表面14R。如圖3中所示,輔助表面38和39形成為與分隔壁3的第一側表面13基本平齊。
[0090]第三側表面15的上部部分151和第四側表面16的上部部分161提供為彼此相對,且第三側表面15的下部部分152和第四側表面16的下部部分162提供為彼此相對。而且,下部部分152和162形成為比上部部分151和161更進一步地布置在墨容器內側,因此在彼此相對的下部部分152和162之間的距離(D2)比在彼此相對的上部部分151和161之間的距離(Dl)更小。也就是,沿寬度方向Y在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16之間的距離設置成使得底表面側的距離(D2)小於頂表面側的距離(D1)。因此,沿與墨容器100的縱向方向X垂直的寬度方向中,底表面12的寬度(Y12)小於頂表面11的寬度(Y11)。
[0091]換句話說,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16的上部部分(151和161)沿寬度方向比它們的下部部分(152和162)更加向外擴展。吸收體儲存腔室I在它由平行於分隔壁3並經過墨供給口 71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沿圖1A中的線B-B的剖面)為基本T形,如圖2B中所示。
[0092]沿縱向方向X,頂表面11和底表面12有相同長度,因此,墨容器100的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底表面12的面積小於它的頂表面11的面積。因此,與具有相同面積的頂表面和底表面的墨容器相比,留在墨容器的底表面處的墨的量減小,從而提聞墨利用率。
[0093]如圖2B中所示,使用包括第三側表面15的臺階部分45和第四側表面16的臺階部分46的平面作為界面,吸收體儲存腔室I能夠沿高度方向Z分成上部和下部兩個吸收體儲存部分(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和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0094]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有由頂表面11、第一側表面13的上部部分、第二側表面14的上部部分、第三側表面15的上部部分(151)和第四側表面16的上部部分(161)確定的上部空間(VI)。另一方面,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有由底表面12、第一側表面13的下部部分、第二側表面14的下部部分、第三側表面15的下部部分(152)和第四側表面16的下部部分(162)確定的下部空間(V2)。
[0095]在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100中,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的容積大於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的容積。
[0096]因此,能夠只減小位於下部段處的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的底表面12的面積,而同時不減小位於墨容器100的上部段處的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的容積。因此,能夠保持墨容器100的墨儲存量,同時減小當墨容器用完時留在底表面12附近的墨量。
[0097]而且,如圖1C中所示,底表面12布置在臺階部分45和46之間(在中心部分處),並布置成低於臺階部分45和46。因此,在吸收體儲存腔室內部的墨很可能流向(收集到)設直於底表面12處的墨供給口 71,因此在墨容器100中的殘留墨量減少。
[0098]如圖1C或2A中所不,根據本不例實施例的墨儲存腔室2裝備有彼此相對的頂表面21和底表面22、彼此相對的第五側表面23和第六側表面24、以及連接第五側表面23和第六側表面24且彼此相對的第七側表面17和第八側表面18。第五側表面23也用作分隔壁3的第一側表面13的後表面,第六側表面24也用作前表面部分240的板狀部件2401的內表面。
[0099]如圖2A中所示,墨儲存腔室2的頂表面21與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頂表面11 一起構成頂表面部分110的內表面,且墨儲存腔室2的底表面22與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底表面12 一起構成底表面部分120的內表面。而且,如圖1C中所示,第七側表面17與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第三側表面15 —起構成側表面第一部分150的內表面,第八側表面18與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第四側表面16 —起構成側表面第二部分160的內表面。
[0100]如在本示例實施例中,當吸收體儲存腔室I分成上部和下部吸收體儲存部分(VI和V2),且下部段吸收體儲存部分V2的寬度小於上部段吸收體儲存部分(Vl)的寬度時,也能夠減小墨殘留量,同時增加墨容器的容量。
[0101]更具體地說,通常,為了增加墨儲存量,可以形成這樣的結構(大容量結構),其中,墨容器100的殼體100A沿深度方向(縱向方向X)或沿寬度方向(橫向方向Y)擴展。不過,在墨容器100簡單地沿深度方向(X方向)或沿寬度方向(Y方向)擴展時,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尺寸和吸收體5的尺寸簡單地增加,因此從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5的各個拐角至墨供給口 71的距離不可避免地增加。因此,保持在遠離墨供給口 71的位置處的墨更可能不被消耗,這意味著墨用完狀態趨於變得更差。
[0102]相反,在本示例實施例中,設置有墨供給口 71的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下部部分(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的容積/寬度小於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上部部分(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I)的容積/寬度。因此,能夠減少保持在遠離墨供給口 71的位置處的墨殘留量,並能夠使得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有足夠的墨儲存容積,從而能夠增加墨容器的容量。這樣,在本示例實施例中,能夠減少在墨用完時的墨殘留量,同時增加墨容器的容量。
[0103]而且,沿殼體100A的橫向方向(寬度方向)Y,墨儲存腔室2的寬度Y2基本等於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的寬度(在第七側表面17和第八側表面18之間的距離D),因此仍然能夠保證用於墨儲存腔室2的更大容積。
[0104]而且,如圖2B中所示,在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100中,在使用姿態中,能使吸收體5的上部部分(後面介紹的吸收體上部部分51)的一部分抵靠在臺階部分45和46上,且臺階部分45和46能夠用作後面所述的抵靠部分。
[0105]而且,如圖2B和IC中所示,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墨供給口 71設置於沿底表面12的寬度方向(橫向方向Y)的中心部分處。
[0106]而且,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布置成這樣,當沿高度方向Z看時,在底表面12上的墨供給口 71的至少一部分與通過連接兩個嚙合部分75在後表面部分140上的位置和第二嚙合部分76在前表面部分240 (部件2402)上的位置而形成的三角形區域重疊。因此,當墨容器100附接在噴墨印表機上時,能夠穩定地保持在墨供給口 71內側的吸收體和保持與印表機側接觸的墨引入管之間的接觸狀態(連通狀態)。
[0107]1-3.墨容器製造方法
[0108]圖3是在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裝配之前的狀態(在吸收體5插入之前的狀態)的透視圖。圖4A表示了吸收體5還沒有插入墨容器100中時的狀態。圖4B表示了下層吸收體(吸收體下部部分)52已經插入墨容器100內時的狀態。圖4C表示了上層吸收體(吸收體上部部分)51已經插入墨容器100內時的狀態。
[0109]如上所述,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吸收體5裝備有吸收體上部部分51和吸收體下部部分52,以便分別與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和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對應。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吸收體上部部分51和吸收體下部部分52形成為單獨部件(分離的本體)。吸收體上部部分51由布置在上層的第一吸收體(上層吸收體)53形成,吸收體下部部分52由布置在下層的第二吸收體(下層吸收體)54形成。也就是,吸收體5由沿高度方向Z堆疊在一起的兩個吸收體形成,因此具有雙層結構。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吸收體上部部分51為包括單個吸收體(第一吸收體53)的單層結構,而吸收體下部部分52也是包括單個吸收體(第二吸收體54)的單層結構。
[0110]吸收體上部部分51儲存在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中,吸收體下部部分52儲存在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中。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的吸收體5的構造與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底表面12、側表面(13、14、15和16)和臺階部分45、46的構造一致,因此,如圖2B中所示,吸收體上部部分51的寬度大於吸收體下部部分52的寬度。也就是,與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截面形狀的情況相同,當吸收體5由平行於分隔壁3並經過墨供給口 71的平面切割時,該吸收體5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0111]如圖3中所示,第二吸收體54和第一吸收體53通過在殼體100A頂部處的開口101而順序插入,然後通過蓋(頂表面部分)110來密封所述殼體。
[0112]作為密封蓋(頂表面部分)110和殼體100A主體的方法,優選是採用超聲波熔合焊接。而且,從防墨蒸發特徵和樹脂成本的觀點來看,優選是選擇聚丙烯來用於蓋(頂表面部分)110以及殼體100A的、除了蓋之外的部分。
[0113]1-3-1.吸收體的製備
[0114]下面將介紹要插入上述墨容器100中的吸收體5。
[0115]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吸收體5由兩個吸收體(兩個吸收體層)組成:作為吸收體上部部分51的第一吸收體53以及作為吸收體下部部分52的第二吸收體54。關於兩個吸收體(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各自的墨保持力(毛細作用力),構成下層的第二吸收體54的墨保持力比構成上層的第一吸收體53的墨保持力更強。吸收體5 (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是烯烴類型樹脂纖維的集合體。第一吸收體53使用纖維直徑為大約31 μ m的纖維,第二吸收體54使用纖維直徑為大約18 μ m的纖維。在本示例實施例中,第一吸收體53的纖維密度與第二吸收體54的纖維密度相同。也就是,與第一吸收體53相比,第二吸收體54有更弱的框架剛性,更容易變形。
[0116]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都易於沿墨容器100的寬度方向(橫向方向Y)變形。當吸收體5插入殼體100A內時,它沿寬度方向Y壓縮。
[0117]吸收體5的墨保持力能夠通過在吸收體中的纖維和墨之間的接觸面積(也就是纖維間隙)來控制(調整)。更具體地說,當纖維用於墨吸收體時,能夠通過增加與單位墨量的墨接觸的纖維數目(即通過增加纖維密度)而提高墨保持力。另外,例如當纖維密度(纖維與墨的體積比)相同時,也能夠通過使用直徑較小的纖維來提高墨保持力。例如,在相同類型的纖維用於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的情況下,通過使得第二吸收體54的纖維密度(即通過使得纖維數目)與第一吸收體53相比更高,從而能夠使得第二吸收體54的墨保持力高於第一吸收體53的墨保持力。另一方面,除了使用相同類型的纖維以及通過使得它們的纖維密度(它們的纖維數目)不同而使得第一吸收體53的保持力與第二吸收體54的保持力不同的方法,從吸收體5的設計的觀點來看,還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即通過使得第二吸收體54的纖維直徑比第一吸收體53的纖維直徑更小來增加接觸面積的方法。
[0118]1-3-2.吸收體的插入
[0119]下面將介紹插入吸收體5 (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的步驟。
[0120]圖4A表不了吸收體5還沒有插入墨容器100內時的狀態。圖4B表不了下層吸收體(第二吸收體)54已經插入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內時的狀態。圖4C表示了上層吸收體(第一吸收體)53已經插入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內時的狀態。
[0121]相對於殼體100A,在第二吸收體54插入下部段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內之後,第一吸收體53插入上部段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中。第一吸收體53的底表面532 (圖3中表不)與第二吸收體54的頂表面541 (圖3中表不)接觸,且在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之間的界面Cl (在圖2A和2B中表示)由底表面532和頂表面541形成。
[0122]第二吸收體54的尺寸設置成這樣,在下層吸收體(第二吸收體54)插入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內時的狀態下,下層吸收體(第二吸收體54)的頂表面的高度與抵靠部分(臺階部分45和46)相同或者比該抵靠部分更高。因此,由於當第一吸收體53按壓第二吸收體54時通過第二吸收體54的彈性變形而產生的反作用力,能夠使得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牢固保持彼此接觸,其中所述第一吸收體53按壓所述第二吸收體54是由於來自蓋(頂表面部分)110的按壓力的作用。
[0123]當第一吸收體53在第二吸收體54之後插入時,通過壓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壓垮第二吸收體54的結構。不過,當第一吸收體53的底表面532抵靠在抵靠部分(臺階部分45和46)上時,將限制第一吸收體53的底表面532的進一步向下運動。因此,能夠防止第二吸收體54超過所需地被壓垮。
[0124]更具體地說,第一吸收體43的底表面532具有分別與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臺階部分45和46相對的相對部分515和516 (圖2B所示),且相對部分515和516能夠抵靠在臺階部分45和46 (抵靠部分)上。也就是,當沿吸收體5的高度方向Z (豎直方向)看時(即當在相同平面上投影時),吸收體層(作為吸收體上部部分51的第一吸收體53)的、布置在臺階部分45和46上面的部分(相對部分515和516)與臺階部分45和46重疊。
[0125]因此,當在第二吸收體54之後插入第一吸收體53時,即使有過大的按壓力,第一吸收體53的相對部分515和516也抵靠在臺階部分45和46上,因此能夠防止在下側上的第二吸收體54被過度壓縮。因此,如圖2B中所示,沿高度方向Z,能夠使得在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之間的界面Cl與分隔壁3相交的部分精確地布置在大氣引入槽32(連通口 31)的上端部分321的上方。
[0126]這樣,通過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內部設置有臺階構造,臺階部分45和46用作針對於上層第一吸收體53的機械止動器(物理支承部件)。因此,不管下層第二吸收體54的強度如何,第二吸收體54的壓垮幾乎沒有可能,因此能夠穩定吸收體的界面Cl。而且,很容易控制界面Cl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內部的相對位置(高度),從而能夠在沒有普通吸收體結構的限制的情況下進行設計。
[0127]而且,即使當在輸送和儲存時使墨容器豎立成姿態I (在該姿態I中墨儲存腔室2沿重力方向布置在上側)時,也不怕空氣會經由穿過界面Cl的大氣連通口 73而進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 (即,它被切斷),這是因為在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之間的墨保持力的差值不小於預定水平。也就是,界面Cl用作空氣和液體運動的屏障,因此能夠防止已經進入吸收體儲存腔室的任何空氣通過連通口 31進入墨儲存腔室2。因此,在墨儲存腔室2內部的墨並不經歷氣體-液體交換,也不怕在墨儲存腔室2內部的墨會不必要地流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因此,能夠減少墨通過大氣連通口 321洩露至墨容器100外的危險。
[0128]儘管在本示例實施例中臺階部分45和46形成相同寬度和相同高度,以便基本相互平行地延伸,但是這並不能認為是限制性的。例如,它們也可以形成不同的寬度或高度。而且,代替形成為與頂表面11基本平行,臺階部分45和46也能夠形成為朝著墨容器100的中心部分稍微傾斜(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朝著中心部分傾斜的臺階部分45和46所處於的平面(假想平面)彼此相交的位置(即假想平面的延伸部分彼此相交的位置)布置在大氣引入槽32的上端321的上方。儘管希望臺階部分45和46有相同寬度,但是這並不能認為是限制性的。
[0129]在本示例實施例中,臺階部分45和46設置在與殼體100A的高度的基本一半相對應的位置處。臺階部分45和46的高度位置也能夠根據墨儲存容積來調整。
[0130]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形成為形狀與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和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的內表面的形狀類似。這樣,與第一吸收體儲存部分Vl和第二吸收體儲存部分V2的情況一樣,下層第二吸收體54的尺寸能夠比上層第一吸收體53的尺寸更小。因此,與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形成相同寬度時的情況相比,能夠更可靠地減少留在第二吸收體54中的墨量。
[0131]在吸收體5插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內之後,蓋(頂表面部分)110安裝在殼體100A上,從而完成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100的裝配。因此,能夠將墨注入墨容器100中。
[0132]1-3-3.墨的注入
[0133]下面將介紹墨注入墨容器100內的步驟。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注入步驟包括第一墨注入步驟和第二墨注入步驟。[0134]在第一墨注入步驟中,將一部分墨(未示出)首先通過設置於蓋(頂表面部分)110中的墨注入口 78 (圖2A和3中表示)注入墨容器100中。更具體地說,墨注入口 78形成為在墨儲存腔室2的頂部處穿過頂表面部分110延伸的通孔,從而能夠將墨直接注入墨容器100的墨儲存腔室2內。注入墨儲存腔室2中的墨通過連通口 31而流向吸收體儲存腔室1,以便聚集於其中。
[0135]另一方面,在第二墨注入步驟中,通過墨供給口 71將墨直接注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的吸收體5內。
[0136]當第一墨注入步驟和第二墨注入步驟的總墨注入量達到預定量(墨容器的預定容量)時,完成將墨注入墨容器100內的步驟。
[0137]在已將墨注入墨容器100內之後,通過墨供給口 71從墨容器中抽出少量的墨,從而能夠穩定注入吸收體5內的墨的狀態。
[0138]而且,在墨通過第一和第二墨注入步驟而注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和墨儲存腔室2中之後,將塞子781 (圖2A中表示)安裝在墨注入口 78上,將用於防止墨撒布和蒸發的帽(未示出)安裝在墨供給口 71上。然後,注入口 78與大氣連通槽72 (圖3)—起通過使用密封件74 (圖1A中表示)而覆蓋和密封。
[0139]1-4.變形例 I
[0140]下面將介紹第一示例實施例的變形例I (下文中將簡稱為變形例I)。
[0141]基本上,變形例I與本實用新型第一示例實施例相同,因此將省略變形例I和第一示例實施例共有的部分的說明。下面的說明將集中在區別上。
[0142]如上所述,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示例實施例中,臺階4 (臺階構造)形成於後表面部分140的外表面14R (第二側表面14的後表面)以及輔助表面38和39之間,該輔助表面38和39基本平行於外表面14R,且輔助表面38和39形成為與分隔壁3的第一側表面13基本平齊。
[0143]相反,如圖5的示意剖視圖所示,在變形例I中,臺階4形成於外表面14R以及輔助表面38和39之間,而輔助表面38和39形成在與分隔壁3A的第一側表面13不同的位置處。也就是,臺階4從後表面部分140側連續至輔助表面38和39側,而分隔壁3A布置在比輔助表面38和39更靠近後表面部分140的位置處。
[0144]因此,在變形例I中,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容積比第一示例實施例的更小,而墨儲存腔室2的容積增加。與第一示例實施例的情況相同,變形例I形成為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底表面12的面積小於它的頂表面11的面積。這樣,與頂表面和底表面為相同面積的墨容器相比,留在墨容器的底表面處的墨量減少,從而提聞墨利用率。
[0145]1-5.變形例 2
[0146]下面將介紹第一示例實施例的變形例2 (下文中將簡稱為變形例2)。
[0147]基本上,變形例2與本實用新型第一示例實施例相同,因此將省略變形例2和第一示例實施例共有的部分的說明。下面的說明將集中在區別上。
[0148]如上所述,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示例實施例中,臺階4 (臺階構造)形成於後表面部分140的外表面14R (第二側表面14的後表面)以及輔助表面38和39之間,該輔助表面38和39基本平行於外表面14R,且輔助表面38和39形成為與分隔壁3的第一側表面13基本平齊。[0149]相反,如圖6的示意剖視圖所示,在變形例2中,臺階4形成於外表面14R以及輔助表面38和39之間,而輔助表面38和39形成在與分隔壁3A的第三側表面15不同的位置處。也就是,臺階4從後表面部分140側連續至輔助表面38和39側,而分隔壁3B布置在比輔助表面38和39更靠近前表面部分240的位置處。
[0150]因此,在變形例2中,墨儲存腔室2的容積比第一示例實施例的更小,而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容積增加。與第一示例實施例的情況相同,變形例2形成為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底表面12的面積小於它的頂表面11的面積。這樣,與頂表面和底表面為相同面積的墨容器相比,留在墨容器的底表面處的墨量減少,從而提聞墨利用率。
[0151]1-6.其它變形例
[0152](I)儘管在上述第一示例實施例中臺階4形成於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兩者上,但是臺階也能夠設置於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16中的一個上。而且,儘管在臺階4設置於兩個側面上的情況下(與第一示例實施例中相同),也能夠合適調整臺階部分45和46的相應高度、寬度等。
[0153]對於在側表面上形成的臺階4的數目,它可以是I個(與本示例實施例中相同),或者是兩個或更多。也就是,臺階的數目可以合適變化,只要底表面12的寬度能夠製成為小於頂表面11的寬度。
[0154](II)儘管在上述第一示例實施例中,當吸收體儲存腔室I由與分隔壁3平行且經過墨供給口 71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但是這不能認為是限制性的。例如,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截面形狀也可以是基本倒L形。
[0155]而且,儘管在上述第一示例實施例中,當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的吸收體5由與分隔壁3平行且經過墨供給口 71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但是這不能認為是限制性的。例如,吸收體5的截面形狀也可以是基本倒L形。
[0156]在T形截面形狀的情況下,形成於底表面12中的墨供給口 71能夠布置在墨容器100的中心部分處,從而有利地更容易均勻地控制墨流動。
[0157](III)儘管在第一示例實施例中構成吸收體5的吸收體上部部分51和吸收體下部部分52是分體的部件,但是吸收體上部部分51和吸收體下部部分52也能夠相互一體形成。
[0158](IV)儘管在第一示例實施例中,用作用於在墨供給操作時促進大氣空氣引入墨儲存腔室2中的大氣連通通路的大氣引入槽32布置在分隔壁3中,但是也能不在分隔壁3中設置大氣引入槽32。在這種情況下,臺階部分45和46 (即在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54之間的界面Cl)位於連通口 31的上端部分的上方。
[0159](V)在第一示例實施例中,代替在分隔壁3中形成為通孔,連通口 31可以例如由間隙來製造,所述間隙通過使得底表面部分120和分隔壁3相互間隔開以便在底表面12和分隔壁3的下端之間提供「間隙」而形成。
[0160](VI)儘管在上述第一示例實施例中臺階4 (臺階部分45和46)布置在沿墨容器100的寬度方向Y的兩側,但是也能夠將臺階4布置在沿縱向方向X的兩側,或者布置在沿寬度方向Y和縱向方向X兩者的兩側。
[0161](VII)儘管在上述第一示例實施例中吸收體5為雙層結構,但是也能夠採取三層結構或者有四層和更多層的結構(多層結構),如圖9中所示。也就是,可廣泛採用多層結構。
[0162](VIII)如圖1C、2A或4A至4C中所示,在第一示例實施例中,墨儲存腔室2有傾斜部分79,該傾斜部分79從第六側表面24側朝著第五側表面23側向下傾斜。傾斜部分79設置在由第六側表面24和第七側表面17形成的拐角部分以及由第六側表面24和第八側表面18形成的拐角部分處。
[0163]提供傾斜部分79並不是必須的。不過,通過提供傾斜部分79,當使用在墨儲存腔室2中的墨時,墨很容易聚集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側,因此進一步促使減少在墨容器100中的墨殘留量。除了傾斜部分79,還能夠將拐角部分的直角變成鈍角,或者省略拐角部分。這幫助縮短從拐角部分至連通口 31的距離,從而減少留在拐角部分處的墨量。而且,除了減少墨殘留量的功能,當將墨容器100附接在印表機側的噴墨保持器(未不出)上時,本不例實施例的傾斜部分79也能夠用作定位部分或引導部分。
[0164]2.第二示例實施例
[0165]下面將參考圖7A和7B至圖11介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示例實施例。
[0166]與第一示例實施例共有的部分的說明將省略。下面的說明將集中在區別上。
[0167]圖7A是墨容器在使用姿態中從上面(蓋部分側)斜向看時的透視圖,而圖7B是墨容器在使用姿態中從下面(底表面側)斜向看時的透視圖。
[0168]圖8A是沿圖7A中的線C-C的剖視圖(沿與橫向方向Y垂直相交的平面的剖視圖)。圖8B是沿圖7A中的線D-D的剖視圖(沿與縱向方向X垂直相交的平面的剖視圖)。
[0169]圖9是表示在根據第二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裝配之前的狀態(在吸收體5插入之前的狀態)的透視圖。
[0170]圖1OA表示了吸收體5還沒有插入墨容器100中時的狀態。圖1OB表示了第二吸收體B (下層)57已經插入墨容器100內時的狀態。圖1OC表示了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已經插入墨容器100內時的狀態。圖1OD表示了第一吸收體(上部層)53已經插入墨容器100內時的狀態。
[0171]圖11是沿圖7A中的線D-D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0172]2-1.側壁延伸部分
[0173]如圖7A、7B或8B中所示,在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墨容器100的殼體100A中,側表面第一部分150和側表面第二部分160分別裝備有側壁延伸部分150E和160E。
[0174]更具體地說,側表面第一部分150裝備有側壁延伸部分150E,該側壁延伸部分150E沿第三側表面上部部分151的平面方向延伸。而且,側表面第二部分160裝備有沿第四側表面上部部分161的平面方向延伸的側壁延伸部分160E。
[0175]與側表面第一部分上部部分150A和側表面第二部分上部部分160A類似,側壁延伸部分150E和160E基本平行於側表面第一部分下部部分150B和側表面第二部分下部部分160B,並形成為沿縱向方向X延伸。
[0176]而且,如圖7A、7B、8B和11中所示,側壁延伸部分150E和160E的端表面150T和160T形成為與底表面部分120 (底表面12的後表面12R)基本平齊,墨供給口 71形成於該底表面部分120中。因此,當通過超聲波熔合焊接來將蓋(頂表面部分)110焊接在殼體100A主體上時,能夠將振動能量高效給予在殼體100A主體和蓋(頂表面部分)110之間的熔合焊接部分。[0177]更具體地說,當通過超聲波熔合焊接進行熔合焊接時,振動喇叭(horn)壓靠在要熔合焊接的兩個物體上,以便發出超聲波振動,從而向其給予能量,因此兩個物體由熱量熔化。因此,重要的是將由振動喇叭發出的能量高效傳遞給物體。
[0178]在超聲波熔合焊接時,按壓力經由包括端表面150T和160T (平齊表面)的基本扁平底表面部分120由接收殼體100A的夾具來施加,這樣,經由喇叭從蓋(頂表面部分110)側發送的振動能量能夠通過在蓋(頂表面部分110)和開口 101 (除了蓋之外的殼體100A主體部分)之間的熔合焊接部分來高效傳遞。
[0179]儘管在本示例實施例中超聲波熔合焊接用於在頂表面部分110和除了蓋(頂表面部分110)之外的殼體100A主體部分之間的熔合焊接,它還能夠使用一些其它結合方法,例如熱板熔合焊接、雷射熔合焊接或者粘接。
[0180]而且,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側壁延伸部分150E和160E的面對側表面第一部分下部部分150B和側表面第二部分下部部分160B的側表面裝備有肋64,該肋64沿豎直方向Z延伸。因此提高了側壁延伸部分150E和160E的強度,並能夠在超聲波焊接時可靠地傳遞振動能量。肋64形成為沿側壁延伸部分150E和160E的表面延伸至臺階部分45和46的後表面。
[0181]槽部分4M形成於底表面部分120的外表面12R (殼體100A的下表面;底表面12的後表面)中,以便使得側壁延伸部分150E和側表面第一部分下部部分150B相互分開。類似的,槽部分4N形成於外表面12R中,以便使得側壁延伸部分160E和側表面第二部分下部部分160B相互分開。槽部分4M和4N與側表面第一部分150和側表面第二部分160平行,並形成為沿縱向方向X延伸,以便夾住墨供給口 71。
[0182]還能夠在印表機側滑架(未示出)上與槽部分4M和4N相對應地形成肋。由於在印表機側肋和墨容器100的槽部分4M、4N之間的對應關係,能夠更容易地將墨容器100附接在印表機上。
[0183]2-2.吸收體
[0184]如圖8A、8B、9和IOA至IOD中所示,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吸收體5由三層組成:構成吸收體下部部分52的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以及構成吸收體上部部分(上層)的第一吸收體53,它們以以上順序通過開口 101插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
[0185]也就是,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吸收體上部部分51有包括單層(第一吸收體53)的單層結構,吸收體下部部分52有包括兩個吸收體(第二吸收體A55和第二吸收體B57)的雙層結構(多層結構)。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一吸收體53 (上層)沿高度方向Z堆疊在一起。
[0186]在插入吸收體5之後,頂表面部分110 (圖7A中表示)安裝在殼體100A上,吸收體5密封在墨容器100中。
[0187]根據本示例實施例的吸收體5是烯烴類型樹脂纖維的集合體。第一吸收體53使用纖維直徑為大約31 μ m的纖維,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使用纖維直徑為大約18 μ m的纖維。
[0188]當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通過第一吸收體53而被迫插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 (殼體100A)中時,由於殼體100A的尺寸公差和吸收體5的尺寸公差,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不相對於沿Z方向來自第一吸收體53的壓縮力(按壓力)而完全經歷壓垮變形,且有可能第一吸收體53的底表面532從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臺階部分45和46稍微間隔開(升高)。
[0189]更具體地說,由於第一吸收體53的插入,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被壓垮變形,且第一吸收體53的底表面532朝著臺階部分45和46運動。在這一過程中,第一吸收體53的尺寸公差(例如纖維量和纖維直徑)設置成最小,且它的剛性也設置成最小,而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的公差(例如纖維量和纖維直徑)設置成最大,且它們的剛性也設置成最大。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吸收體53的剛性低於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的剛性,且第一吸收體53可以與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相比更容易被壓垮變形。這樣,當第一吸收體53整個插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時,預計第一吸收體53的底表面532將由於第一吸收體53從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接收的反作用力而與臺階部分45和46間隔開(升高)。因此,如圖SB和圖11中所示,下面介紹的空間401形成於第一吸收體53和臺階部分45、46之間。
[0190]在完成將三層吸收體5插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內的狀態下,進行設定使得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的頂表面551沿高度方向Z位於臺階部分45和46所在位置的上方,且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的頂表面571布置成低於臺階部分45和46的位置以及連通口 31(大氣引入槽32)的上端部分321的位置。而且,沿寬度方向Y,第一吸收體53比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更寬。
[0191]而且,當第一吸收體53插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時,即使第一吸收體53最大程度地被壓入,它也抵靠在臺階部分45和46上,因此不怕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和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過度壓縮。
[0192]下面將介紹在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之間的界面Cl以及在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之間的界面C56。
[0193]包括三層(第二吸收體B57(下層)、第二吸收體A55(中間層)和第一吸收體53 (上層))的吸收體5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中,因此形成有兩個界面Cl和C56。
[0194]如圖8A和8B中所示,在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和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之間的界面C56布置成與大氣引入槽32垂直。而且,下部大氣引入槽32形成於分隔壁3中,以便跨著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和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另一方面,當墨容器處於使用姿態時,在第一吸收體53和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之間的界面Cl布置成高於大氣引入槽32的上端部分321。
[0195]而且,因為界面Cl布置成高於大氣引入槽32的上端321,因此與在第一示例實施例中一樣,界面Cl用作空氣和液體運動的屏障,並切斷從大氣連通口 73 (大氣連通槽72)進入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空氣,從而提供了防止墨洩露的效果。
[0196]三層的墨保持力(毛細作用力)設置成如下:第一吸收體53〈第二吸收體A55(中間層)〈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因此,與由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阻塞的墨相比,由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阻塞的墨在向列印頭(未示出)側被抽吸出時提供更大的阻力。換句話說,在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中的墨比在第二吸收體A55 (中間層)中的墨更牢固地保持,以使得它不容易流出。也就是,在墨固定於第二吸收體B中的狀態下(阻塞-飽和狀態),能夠優先地抽吸出在第二吸收體A中的墨,能夠在使用第二吸收體A中的墨的同時將大氣引入槽32暴露於大氣。因此,在第二吸收體B57 (下層)內的墨固定的狀態下,大氣空氣能夠經由大氣引入槽32在吸收體儲存腔室I和墨儲存腔室2中的墨上實現氣體-液體交換,從而能夠以穩定的方式將墨供給列印頭。
[0197]儘管在上面所述的本示例實施例使用三層吸收體5 (第一吸收體53、第二吸收體A55和第二吸收體B57),但是本實用新型也可用於雙層結構(如在第一示例實施例中)或用於具有四層或更多層的結構。
[0198]2-3.肋
[0199]當在第一吸收體53 (即它的底表面532)和臺階部分46 (45)之間存在空間401(圖11中表不)的狀態下將墨注入墨容器100中時,能允許墨進入該空間401。存在於該空間401中的墨不由吸收體5保持,因此,當墨容器100開封時或者當衝擊等施加給墨容器100時,有可能從大氣連通口 73 (大氣連通槽72)、墨供給口 71等溢流。
[0200]為了解決該問題,如圖9、10AU0B和IOC中所示,在本示例實施例中,在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16上以及在臺階部分45和46上方設置垂直延伸肋61。在第一吸收體53已經插入的狀態下,由於設置於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16上的肋61,與第一吸收體53的Y方向垂直的兩個側表面533和534 (圖9中所示)在形狀上受到限制,且肋61的周邊凹入,以便形成凹口部分(空氣通道)63 (圖11中表示)。該凹口部分63沿第一吸收體53的側表面533和534沿豎直方向Z從第一吸收體53的頂表面531延伸至底表面532(臺階部分45和46),從而形成有允許空氣通過的空氣通路63。空間401通過空氣通道(凹口部分)63而與大氣連通口 73 (大氣連通槽72)連通,因此,該空間能夠恆定地開口於大氣。因此,即使當墨容器100開封時或者當衝擊施加給墨容器時,也能夠減輕墨從大氣連通口 73 (大氣連通槽72)、墨供給口 71等溢流的問題。
[0201]更具體地說,即使作為在輸送過程中環境變化導致吸收體5中存在的小氣泡、溶解在墨中的氣泡等膨脹的結果,墨滲出至空間401中,空間401在開封時通過空氣通道63與大氣連通,因此,滲出至空間401中的墨能夠由吸收體5快速地吸收,以便保持於其中。
[0202]而且,即使當一些墨在墨注入後被允許聚集在空間401中時,也能夠在裝運之前通過增加利用由肋61形成的空氣通路63來抽取墨的步驟而除去在空間401中的墨。
[0203]而且,由於通過肋61來提供了空氣通路63,因此即使吸入第一吸收體53中的空氣在用戶在壓力降低的環境中開封墨容器時膨脹,空氣也能夠快速流出至大氣連通口 73 (大氣連通槽72),因此能夠抑制由於膨脹的空氣而引起的墨溢流(墨洩露)。
[0204]儘管在本示例實施例中肋61布置在第三側表面15和第四側表面16上,但是不用說,肋61的布局並不局限於上述布局,只要它能夠使得空氣通路63 (連接表面531和底表面532)跨著第一吸收體53延伸。肋還能夠設置於後表面部分140側的內表面(第二側表面14)上和分隔壁3的面對吸收體儲存腔室I的側表面(第一側表面13)上。而且,代替通過上述肋61來形成,空氣通路63可以通過允許空氣通過的槽部分來形成。肋61 (空氣通路63)的下端62必須布置成高於臺階部分45和46。
[0205]通過上述結構,能夠對於墨滴落(洩露)提高可靠性。同時,能夠提高墨的使用效率。
[0206]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示例實施例應當並不認為是限制。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它們能夠在不脫離附加權利要求的範圍和它們的等效範圍的情況下合適變化。
[0207] 儘管已經參考示例實施例介紹了本實用新型,但是應當知道,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所述的示例實施例。下面的權利要求的範圍將根據最廣義的解釋,以便包含所有這些變形例以及等效結構和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墨容器,包括: 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 吸收體儲存腔室具有:底表面,該底表面具有墨供給口,用於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頂表面,該頂表面與所述底表面相對;第一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也用作分隔壁的一個表面;第二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與第一側表面相對;以及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該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連接第一側表面和第二側表面,並彼此相對, 其特徵在於,沿與縱向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底表面的寬度小於頂表面的寬度,並且,吸收體儲存腔室、分隔壁和墨儲存腔室沿該縱向方向順序布置,以及 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設置有臺階,從而沿寬度方向在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被設置為在底表面側比在頂表面側較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臺階設置於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兩者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每一個具有: 與所述頂表面連接的上部部分; 與所述底表面連接的下部部分;以及 連接所述上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部分的臺階部分,從而所述臺階形成於所述上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部分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當吸收體儲存腔室由包含第三側表面的臺階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臺階部分的平面切割時,由所述頂表面、第一側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二側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三側表面的上部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上部部分形成的上部空間的容積大於由所述底表面、第一側表面的下部部分、第二側表面的下部部分、第三側表面的下部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下部部分形成的下部空間的容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至少一個具有: 與所述頂表面連接的上部部分; 與所述底表面連接的下部部分;以及 連接所述上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部分的臺階部分,從而所述臺階形成於所述上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部分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臺階部分與頂表面相對,並從第一側表面延伸至第二側表面。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具有位於臺階部分上方的吸收體上部部分以及位於臺階部分下方的吸收體下部部分,以及 沿寬度方向,吸收體下部部分的寬度小於吸收體上部部分的寬度。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殼體具有連通口,該連通口在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之間建立連通, 分隔壁具有大氣引入槽,該大氣引入槽從連通口朝著頂表面側延伸,吸收體上部部分和吸收體下部部分由分體的部件構成, 在吸收體上部部分和吸收體下部部分之間的界面位於臺階部分的上方, 臺階部分位於大氣引入槽的上端的上方。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下部部分包括由多個吸收體構成的多層結構。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當吸收體上部部分和臺階部分沿與底表面垂直的方向投影至相同平面上時,吸收體上部部分的一部分與臺階部分重疊。
11.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裝備有肋或槽,該肋或槽在第一側表面、第二側表面、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至少一個上且從底表面側朝著頂表面側延伸,以及 所述肋或槽的下端位於臺階部分上方。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沿寬度方向,墨儲存腔室的寬度大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底表面側的寬度。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沿寬度方向,墨儲存腔室的寬度基本等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頂表面側的寬度。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墨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 基本矩形。
1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1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倒L形。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倒L形。
19.一種墨容器,包括: 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以及墨供給口,該墨供給口設置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底表面處,並設置成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 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21.—種墨容器,包括: 吸收體儲存腔室,該吸收體儲存腔室裝備有墨供給口和大氣連通口,並在內部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 墨儲存腔室,該墨儲存腔室設置成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以及 分隔壁,該分隔壁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並裝備有:連通口,該連通口在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之間建立連通;以及大氣引入口,該大氣引入口從連通口向上延伸, 其特徵在於,在墨容器的使用姿態中,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具有由沿豎直方向堆疊在一起的多個層構成的多層結構, 構成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側表面具有位於大氣引入口的上端上方的臺階部分,該臺階部分沿與豎直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擴展,以及 在吸收體已經插入吸收體儲存腔室內的狀態下,當沿豎直方向看具有多層結構的吸收體時,位於臺階部分上方的吸收體的一部分與該臺階部分重疊。
22.—種墨容器,包括: 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以及墨供給口,該墨供給口設置成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 其特徵在於,構成殼體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下表面具有,沿縱向方向延伸且設置於墨供給口兩側的多個槽部分,並且,吸收體儲存腔室、分隔壁和墨儲存腔室沿該縱向方向順序布置。
23.—種墨容器,包括: 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 吸收體儲存腔室具有:底表面,該底表面具有墨供給口,用於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頂表面,該頂表面與所述底表面相對;第一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也用作分隔壁的一個表面;第二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與第一側表面相對;以及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該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連接第一側表面和第二側表面,並彼此相對, 其特徵在於,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每一個具有:與所述頂表面連接的上部部分;與所述底表面連接的下部部分;以及連接所述上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部分的臺階部分,該臺階部分從所述第一側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側表面,從而沿寬度方向在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被設置為在底表面側比在頂表面側較小, 沿與縱向方向垂直的所述寬度方向,底表面的寬度小於頂表面的寬度,並且,吸收體儲存腔室、分隔壁和墨儲存腔室沿該縱向方向順序布置, 吸收體具有位於臺階部分上方的吸收體上部部分以及位於臺階部分下方的吸收體下部部分,以及 沿寬度方向,吸收體下部部分的寬度小於吸收體上部部分的寬度。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殼體具有連通口,該連通口在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之間建立連通, 分隔壁具有大氣引入槽,該大氣引入槽從連通口朝著頂表面側延伸, 吸收體上部部分和吸收體下部部分由分體的部件構成, 在吸收體上部部分和吸收體下部部分之間的界面位於臺階部分的上方, 臺階部分位於大氣引入槽的上端的上方。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下部部分包括由多個吸收體構成的多層結構。
26.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當吸收體上部部分和臺階部分沿與底表面垂直的方向投影至相同平面上時,吸收體上部部分的一部分與臺階部分重疊。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裝備有肋或槽,該肋或槽在第一側表面、第二側表面、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至少一個上且從底表面側朝著頂表面側延伸,以及 所述肋或槽的下端位於臺階部分的上方。
28.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29.根據權利要求28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30.根據權利要求29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沿寬度方向,墨儲存腔室的寬度大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底表面側的寬度。
31.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沿寬度方向,墨儲存腔室的寬度基本等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頂表面側的寬度。
32.根據權利要求3 1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墨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矩形。
33.一種墨容器,包括: 殼體,該殼體具有分隔壁,該分隔壁設置成使得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相互分開,所述吸收體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能保持墨的吸收體,所述墨儲存腔室用於儲存要供給至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墨, 吸收體儲存腔室具有:底表面,該底表面具有墨供給口,用於將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墨供給至外部;頂表面,該頂表面與所述底表面相對;第一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也用作分隔壁的一個表面;第二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與第一側表面相對;以及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該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連接第一側表面和第二側表面,並彼此相對, 其特徵在於,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每一個具有:與頂表面連接的上部部分;與底表面連接的下部部分;以及連接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臺階部分,從而沿寬度方向在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被設置為在底表面側比在頂表面側較小, 吸收體具有位於臺階部分上方的吸收體上部部分以及位於臺階部分下方的吸收體下部部分, 沿與縱向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底表面的寬度小於頂表面的寬度,且吸收體下部部分的寬度小於吸收體上部部分的寬度,並且,吸收體儲存腔室、分隔壁和墨儲存腔室沿該縱向方向順序布置,以及 當吸收體儲存腔室由包含第三側表面的臺階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臺階部分的平面切割時,由底表面、第一側表面的下部部分、第二側表面的下部部分、第三側表面的下部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下部部分形成的下部空間的容積小於由頂表面、第一側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二側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三側表面的上部部分和第四側表面的上部部分形成的上部空間的容積。
34.根據權利要求33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當吸收體上部部分和臺階部分沿與底表面垂直的方向投影至相同平面上時,吸收體上部部分的一部分與臺階部分重疊。
35.根據權利要求34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下部部分包括由多個吸收體構成的多層構造。
36.根據權利要求35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沿寬度方向,墨儲存腔室的寬度大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底表面側的寬度。
37.根據權利要求36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沿寬度方向,墨儲存腔室的寬度基本等於吸收體儲存腔室的頂表面側的寬度。
38.根據權利要求37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殼體具有連通口,該連通口在吸收體儲存腔室和墨儲存腔室之間建立連通, 分隔壁具有大氣引入槽,該大氣引入槽從所述連通口朝著所述頂表面側延伸, 吸收體上部部分和吸收體下部部分由分體的部件構成, 在吸收體上部部分和吸收體下部部分之間的界面位於臺階部分的上方; 臺階部分位於大氣引入槽的上端的上方。
39.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裝備有肋或槽,該肋或槽在第一側表面、第二側表面、第三側表面和第四側表面中的至少一個上從底表面側朝著頂表面側延伸,以 及 所述肋或槽的下端位於臺階部分的上方。
40.根據權利要求39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臺階部分與頂表面相對,並從第一側表面延伸至第二側表面。
41.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吸收體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42.根據權利要求41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儲存在吸收體儲存腔室中的吸收體在由平行於分隔壁且經過墨供給口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T形。
43.根據權利要求42所述的墨容器,其特徵在於,墨儲存腔室在由平行於分隔壁的平面切割時的截面形狀為基本矩形。
【文檔編號】B41J2/175GK203567362SQ201320560178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林弘毅, 大橋哲也, 井上良二, 村上洋紀, 福島隆史, 池邊儀裕, 小瀧靖夫, 八重樫皓貴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