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減薄邊緣的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其製造方法和生產線及內部結構構建方法
2023-07-10 20:31:16 2
專利名稱:帶減薄邊緣的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其製造方法和生產線及內部結構構建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方法以及使用該方法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具有特別的幾何形狀的新式石膏板。
背景技術:
美國專利4781558描述了一種用於製造具有凹槽的石膏板的設備。它提出利用包括凸部36的鼓34(尤其參見該專利的圖1)在將被切割以形成石膏板的預製坯上形成凹槽。因而該凹槽的深度由凸部的尺寸所確定。因此,為改變這些凹槽的深度和/或形狀,必須用具有不同尺寸和/或形狀的凸部的鼓更換該鼓34。該文獻特別涉及專門用於產生石膏板的特定表面精飾;其沒有提到特定地應用於在石膏板的背面(在這種情況下是上側)相對於板軸線的橫向產生薄邊部形式的凹部。
在美國專利2991824中,採用圍繞著兩個輥21旋轉並具有兩個突起25的帶20(尤其參見該專利的圖1和第3欄29-43行)在將被切割以形成石膏板的預製坯中形成凹部51A和51B。然後,在凹部的中間切割該預製坯,從而製造具有減薄邊緣的板材。
在美國專利2246987中,通過具有多個突起23、38的帶20(尤其參見其圖1和7),凹部被製作在將被切割以形成石膏板的預製坯中。在一個實施例中,凹部同時被製作在板的兩側。
在該情況下,為了改變凹部的尺寸和/或形狀,同樣必須要用具有不同的尺寸和/或形狀的突起的另一個帶來替換帶20。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在預製坯中形成凹部的問題,並同時提供可以快速和簡單地改變這些凹部的尺寸和/或形狀的可能性。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解決在利用大致上如美國專利2991824中描述的類型的方法在預製坯中形成凹部時遇到的問題,從而以令人滿意的方式產生減薄端部或橫向減薄邊緣。
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穎的由水凝粘合劑製成的板材,其在每側具有飾面材料,所述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並在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新穎的由水凝粘合劑製成的板材,其在每側具有飾面材料,所述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並在同一側或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的寬度為100至200mm。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新穎的由水凝粘合劑製成的板材,其在每側具有飾面材料,所述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並在同一側或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的寬度以下述方式設置,即所述第二減薄邊緣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減薄邊緣的寬度之間的比值為1.5至5。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利用上述板材構建內部結構的方法,以及用於製造上述板材的方法和設備。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於製造板材的方法和設備,該板材由水凝粘合劑製成,並在同一側具有四個減薄邊緣。
更具體地說,本發明特別要使用一種在基於水凝粘合劑的預製坯中產生凹部或凹坑的設備。該設備至少包括-框架;-支撐在框架的第一端處的兩個第一傳動輪,以及支撐在框架的第二端處的兩個傳動輪;第一傳動輪和第二傳動輪處於相互平行的平面中;彼此面對的傳動輪是相同的;-分別纏繞在第一傳動輪和第二傳動輪上的兩個傳動帶;-至少一個可除去地固定在帶上的線材,該線材在這些帶中延伸,從而使得其縱向軸線與傳動輪的旋轉軸線平行。
由於使用了該設備,因此可以充分簡單地拆下所述可除去的部件,並將它們更換成具有不同尺寸和/或形狀的其它部件,以改變形成在預製坯中的凹部的尺寸和/或形狀。
另外,通過使用這種設備,可以容易地調節兩個凹部之間的間隔以及板材的長度。
本發明的對象還包括由待切割預製坯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利用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在預製坯中形成凹部的步驟。
該方法的一項特別優點是,可以獲得具有減薄邊緣的板材,其中板材的橫向減薄邊緣可以象傳統減薄邊緣那樣位於同一側,也可以位於相反側。
最後,本發明的對象還包括一種用於由預製坯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預製坯包括被水凝粘合劑組分覆蓋並且由輸送帶(或成形條帶)支撐的面層材料。該生產線同樣具有能夠形成具有減薄邊緣的板材的優點。
下面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其它特徵和優點進行詳細描述。
圖1示意性地以透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圖2示意性地以剖視圖示出了線材在鏈節上的組裝;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抓線銷;圖4示意性地從上方示出了裝在鏈節上的支撐片;圖5示意性地示出了圖4所示支撐片的前視圖;圖6示意性地示出了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方法的一個步驟;圖7示意性地示出了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方法的另一個步驟;圖8示出了一種可以利用本發明的方法獲得的板材;圖9示出了另一種可以利用本發明的方法獲得的板材;圖10示出了在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製造方法中的可選中間步驟;圖11示意性地以透視圖示出了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的一部分;
圖12示意性地從上方示出了用於將板條引入基於水凝粘合劑的預製坯下面的裝置;圖13示意性地以側視圖示出了圖12中的裝置;圖14示意性地以側視圖示出了圖12中的裝置的替代性實施例;圖15示意性地以剖視圖示出了圖12中的裝置的細節,其中示出了將板條引入基於水凝粘合劑的預製坯之下;圖16示意性地示出了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的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的一部分;圖17示意性地示出了二次成形裝置;圖18示意性地示出了二次成形裝置的替代性實施例;圖1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由水凝粘合劑製成的板材;圖20示意性地示出了圖19中的板材,其各面的位置被改變;圖2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由水凝粘合劑製成的板材;圖22示意性地以剖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板材的減薄邊緣;圖23A和23B示出了第一實施例的板材的減薄邊緣翻轉時的情況;圖24A、24B和24C示出了根據現有技術的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是如何裝配在一起的;圖25A、25B和25C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是如何裝配在一起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
根據本發明的設備根據本發明的設備示意性地顯示於圖1中。
它包括形狀為H形的框架101,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很容易地給出其它多種形狀。
該框架101上,在第一端104處支撐兩個第一傳動輪102和103,在第二端107處支撐兩個第二傳動輪105和106。
第一傳動輪102和103位於第一平面中,第二傳動輪105和106位於第二平面中,第一平面平行於第二平面。
傳動輪102和傳動輪105的位置彼此面對,並且具有相同的尺寸。
傳動輪103和傳動輪106的位置也彼此面對,並且具有相同的尺寸。
傳動輪102、103、105和106可以關於自身旋轉。
第一傳動帶108圍繞著第一傳動輪102和103纏繞,第二傳動帶109圍繞著第二傳動輪105和106纏繞。
傳動帶108和109是相同的。它們通過至少一個線材111聯結在一起。
該線材111可除去地固定在第一帶108和第二帶109上,以使其縱向軸線與傳動輪的旋轉軸線平行。
因此,當其中一個傳動輪例如傳動輪102旋轉時,其驅動傳動帶108,該帶驅動與其位於同一個平面上的另一傳動輪(傳動輪103)以及由線材構成的細長形裝置110。因此後者一邊沿著帶108構成的環所限定的路徑移動,一邊沿著帶109(因為與第二帶109相連)構成的環所限定的路徑移動。
因此,本發明的裝置的對稱性允許線材111的軸線沿著一橢圓形路徑移動,其軸線始終保持與傳動輪的軸線平行。
可以設定將彼此面對的兩個傳動輪固定在同一個軸上。
該裝置還可以包括用於驅動至少一個傳動輪旋轉的部件。這些部件可以利用其上安裝兩個傳動輪的軸來驅動兩個傳動輪。
該線材大致上具有圓柱形形狀,但是它可以採用多種形狀,例如平行六面體、稜柱形、板形等形狀。
可以例如通過擰接在傳動帶上而對其進行固定,使其可以被擰下,並很容易地用另一個細長部件替換。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若干個線材111沿著傳動帶108和109彼此平行設置(見圖1)並且被以可除去的方式固定著。它們優選彼此相隔。
該傳動輪優選為鏈輪,該傳動帶鏈條能夠與這些鏈輪相配合。
然後,線材可以按照如圖2所示的方式進行固定。
圖2示出了通過支撐片113和抓線銷114保持在鏈節112上的線材111。
在鏈節112中,抓線銷取代了傳統上使用的滾柱軸承銷。
圖3中詳細示出了抓線銷114。它依次包括如下部分-螺紋端115;-能夠引入到鏈節112的滾柱中以替代傳統上使用的滾柱軸承銷的大致圓柱形的平坦部分116;-直徑通常大於部分116的同樣大致圓柱形的平坦部分117,它能夠引入到支撐片113的孔118中(見圖4和5);-頭部119;以及-中心孔120,其通常由頭部119加工而成,能夠延伸至部分116,並用於容納線材111。
支撐片113在圖2、4和5中可以看到。
它包括可與抓線銷114的對應部分117相配合的孔118以及通向孔118的孔121。孔121帶有螺紋,從而壓力螺杆122可以擰入到其中,以將線材111壓縮在孔118中,從而牢固地保持它(參見圖2)。
因此,為了將線材111固定在鏈節112上,得到圖2的結構設置。為此,所需的是,將抓線銷114的部分117引入到支撐片113中,除去鏈節112的常規滾柱軸承銷,將抓線銷114的部分116沿著滾柱的軸引入,通過將螺母123擰在抓線銷114的端部115上而緊固該組件,將線材111引入到抓線銷114的中心孔120中,通過將壓力螺杆122擰在帶螺紋的孔121上直至其有效壓迫線材111而將其牢固地保持在那裡。
當然,抓線銷114的安裝方式使其頭部119處於鏈條的內側上,即處於面向另一個鏈條的一側上。
支撐片113優選包括兩對(孔118、帶螺紋的孔121),如從圖4和5中可以推導出來的那樣,孔118的軸之間的間隔對應於鏈節112的滾柱的軸之間的常規間隔,從而兩個線材111可以保持在同一個鏈條112上。
因此,通過在相鄰鏈節上具有若干個相同的支撐片113,可以將若干個線材111平行對準,從而構成一長條形部件。
為了製作出凹部,可以使用另一種現有裝置,例如作為美國專利2991824中的主題的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可以被用在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方法中,以便在將被切割以形成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預製坯中製作出凹部。
然後,優選在凹部或與形成凹部的部位相反的位置處(即在預製坯的另一側)切割預製坯。
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可以被用在用於製造具有減薄邊緣的石膏板的方法中。
這種方法顯示於圖6至10中。其包括以下步驟1)將水凝粘合劑組分2傾倒在由輸送帶7支撐的面層材料1上,從而獲得一預製坯5,然後將長度至少大致等於預製坯5的寬度的板條6、23引入到預製坯5之下;2)使水凝粘合劑組分2固化,並除去所述板條6、23;3)在板條6、23所產生的薄邊部(feathering)8處切割預製坯5。
用於製造具有減薄邊緣的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方法將參照圖6至15進行描述。在此方法中,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的設備的使用。
首先,必須強調,本說明書中的「橫向邊緣」用於指與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中的輸送帶的移動方向相垂直的邊緣。這種橫向邊緣也稱之為「板材端部」。
圖6示出了一種通過將水凝粘合劑組分2傾倒在面層材料1上而製造板材的生產線,所述板材通常被覆蓋第二面層材料3。由此形成的組件在成形板4下面通過而形成預製坯5。
水凝粘合劑組分優選包括石膏灰泥(gypsum plaster)。
面層材料1和3可以由紙片材或紙板構成,或者可以由玻璃纖維板或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能夠被用作面層材料的任何材料構成。
在從成形板4或在該生產線中採用的等效裝置之下(例如也稱之為觸輪的成型輥)顯現出預製坯5之後,在預製坯5和輸送帶7的起點之間引入板條6。成形板4和輸送帶7的起點之間的距離使得預製坯5尚不足以有時間略微發生硬化,因而其仍然是塑性的。按照使板條6的縱向軸線基本與輸送帶7的移動方向相垂直的方式引入板條6。
然後通過輸送帶7驅動板條6,如同預製坯5那樣。然後,在預製坯5的如箭頭A所示的整個移動中,石膏灰泥組分2固化並硬化。
作為優選方案,在切割預製坯5之前除去板條6。
因此,在一定時間之後,預製坯5的硬度足以使得除去板條6之後不會使得預製坯5變形並且不會使得石膏灰泥組分2填充到板條6除去後所留下的空間或者薄邊部8中(圖7),所述時間對應於輸送帶7上的預製坯5所覆蓋的該領域技術人員知道如何確定的一段距離,該距離是輸送帶7的移動速度以及石膏灰泥組分固化所需時間的函數。
可以採用任何適當的方式除去板條6。例如,當板條6的長度超過預製坯5的寬度時,該板條6從預製坯5中伸出,然後可以沿著基本與輸送帶7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快速除去板條,並使其與後者分開。圖6中箭頭B示出了這種去除操作。
可以通過使得板條6落入到輸送帶系統的兩個構成輥之間的空間中而除去板條6,所述輸送帶通常不是沿著生產線的整個長度連續,而是由輥所驅動的若干帶組成,在這些輥之間具有間隙。
在已經除去板條6之後,預製坯5連續移動,並仍然由輸送帶7驅動,且石膏灰泥組分2繼續硬化。
如圖7所示,在薄邊部8與大體上由配備有刀9的輥構成的切割裝置對齊時,切割裝置操作並切割預製坯5。由此獲得圖8所示的板材9a,板材的長度由在兩次切割操作之間被輸送帶輸送的距離限定,也就是說,根據本發明,由在兩個相繼的薄邊部8之間輸送帶運行的距離限定。板材9a因此而具有兩個減薄橫向邊緣10。
優選地,切割裝置被設置成使得刀9大約在薄邊部8的中間切割預製坯5。
每個薄邊部8的尺寸取決於板條6的尺寸。後者通常是厚度0.5mm至4mm、並優選為1.5mm至4mm的平行六面體。其寬度通常為5-20cm,其長度至少大致等於預製坯5的寬度(可能會因可能存在的縱向帶(條帶)的寬度而減小),但是通常較大,從而可以被抓住而從預製坯5之下除去。另外,希望板條6比預製坯5的寬度長,從而它相對於後者伸出,使其可以更容易地除去。
製造板條6的材料不太重要,只要它允許板條承受位於每個板條6之上的預製坯5的厚度的重量即可。因此,它可以由可長時間地具有良好抗磨損性能和優異穩定性的塑料、木頭、金屬等製成。
優選地,上面描述的方法補充了用於一種製造具有兩個減薄縱向邊緣的石膏板的板材的已知方法。後一方法通常採用一般由塑料製成的帶沿著輸送帶7的每個縱向側面設置,該帶通常被稱作條帶。這種方法例如在歐洲專利申請482810中描述。
因此,可以獲得如圖9所示的基於水凝粘合劑11的板材,它具有與其兩個減薄的橫向邊緣10相分開的兩個減薄縱向邊緣25,也就是總共有四個減薄邊緣。
毋庸置言,如果切割操作的頻率等於板條6引入頻率的兩倍,則可以獲得形成有三個(兩個縱向和一個橫向)減薄邊緣的板材。
當然,所製造的石膏板的板材的長度取決於輸送帶的移動速度以及切割操作的頻率。
切割操作的頻率通常直接與引入板條的頻率相關,因為通常所需的是獲得具有兩個減薄橫向邊緣的板材。
這種製造方法是非常靈活的,因為為了改變所製造的板材的長度,簡單地改變板條的引入頻率就足夠了。
前面描述了使用根據本發明的設備以便在將被切割以形成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預製坯中製作出凹部的方法。
因此,根據本發明並且如圖10所示,在板條6被引入之前,利用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在與將要嵌入板條6的部位相反的位置處在預製坯5中形成凹部12,或在將要嵌入板條6的部位形成凹部12a。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補償預製坯5中可能產生的局部過厚,這種局部過厚是在板條6較大的情況下由於材料位移而引起的。
也可以在引入板條6的位置的下遊採用傳統類型的校平器4a(從圖6中可以看出)。
第一實施例根據一個實施例,凹部並不相對於板條的引入而被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用於製作凹部的裝置只在生產線中被使用。在水凝粘合劑固化之後,形成在預製坯中的凹部將導致具有傳統縱向減薄邊緣以及與凹部相對應的凹部的形狀。基於採用的是凹部12還是12a,凹部位於承載傳統縱向減薄邊緣的表面的相反側,或位於同一側。根據第一實施例,優選採用凹部12,因此位於承載傳統縱向減薄邊緣的表面的相反側。其優點將在後面結合根據本發明的構建內部結構的方法進行描述。
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可以被用在用於由預製坯5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中,預製坯包括由水凝粘合劑組分2覆蓋的面層材料1,並且被輸送帶7支撐著。
為了使得根據本發明的設備能夠被最佳地用在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中,該設備的輸送帶之間的距離至少等於預製坯5的寬度。因此,所述帶和傳動輪安置在預製坯的每個縱向側。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設備被以適宜的方式安放,從而在其輸送帶轉動時,其細長形裝置將在預製坯5中產生凹部。
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可以位於預製坯5上方,在此情況下其產生凹部12;或位於預製坯5下方,在此情況下其產生凹部12a。
出於實際應用上的原因,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優選位於預製坯5上方。
當然,可以提供兩個(或更多)根據本發明的設備,一個位於預製坯上方,另一個位於下方,從而分別在預製坯5頂側產生凹部12、在預製坯5底側產生凹部12a(參見圖10),預製坯5的底側就是預製坯5承載於輸送帶7上的一側。
切割裝置可以設置成在凹部12切割預製坯。
如果實在預製坯底側製作出凹部12a的情況下,切割裝置可以被設置成在已形成凹部12a的部位相反的位置處切割預製坯。
優選地,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是用於產生具有減薄邊緣的板材的生產線。下面將參照圖6至15描述該生產線。然後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在該生產線中的使用方式。
圖11示出了用於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生產線的一部分。
可以看到一個板條箱20,該箱由水平矩形表面21形成,從其角部豎直和平行升起的四個託架形角片22彼此面對,從而使得一堆板條23置於一側。
該板條箱20的尺寸設計成可以存儲大量的板條23(也參見圖12和13)。
板條箱20的水平表面21被支撐在腿24上。
在第一板條23處,也就是在該堆的非常底部處的一個處,平行設置了兩個頂杆26,它們被定向為可以從該堆中通過推動第一板條23並使其朝著傾斜平面27滑動而抽取第一板條23,該傾斜平面由向下傾斜的表面28以及在其下部用於保持剛剛被抽取的板條並將其進行引導的邊緣29構成。
在傾斜平面27的橫向側30,也就是在輸送帶7的相反側,與傾斜平面27的縱向軸線平行地設置頂杆31,從而致動該頂杆31可以向剛剛從板條箱20中抽取的板條提供推動。因此,如此被推進的板條可以與傾斜平面27的縱向軸線平行地滑動,同時邊緣29對其進行引導,則其將朝著與第一傾斜平面27相接的位於側面30的相對橫向側面上的第二傾斜平面32移動。該第二傾斜平面32也由在底部具有邊緣34的傾斜表面33構成。它還包括在與頂杆31相對的端部上的止動件35,該止動件通常由氣動制動器構成,以終止受頂杆31推動的板條的移動。
邊緣34設有開口36,該開口與兩個頂杆37相面對,這兩個頂杆這樣定向,以使得位於第二傾斜平面32上的板條被推向傾斜表面33的頂部。
第一傾斜平面27和第二傾斜平面32分別被支撐在腿38和39上。
根據如圖14所示的一種替換形式,在表面23和第一傾斜平面27之間與表面23平行地設置平整表面40,以在從板條箱20中抽取的板條沿著第一傾斜平面27的傾斜表面28下落之前將其水平地支撐。
因此,從圖15中可以看出,腿24、35和36的高度被選擇,從而使得位於第二傾斜平面32上的板條處在低於預製坯5的高度上。
大體而言
-第二傾斜平面32的邊緣34的縱向軸線與輸送帶的縱向軸線垂直;-用於支撐移動的板條的部件32、33、34、35的位置與輸送帶7的起點相面對;以及-第二傾斜平面32的傾斜表面33與輸送帶7相鄰。
第二傾斜平面32的長度至少等於板條23的長度,也就是說,至少等於並優選大於預製坯5的寬度。
因此,如參考圖10所能理解的,當致動頂杆37時,在第二傾斜平面32上的板條被朝著傾斜表面33的頂部向上推,即朝著輸送帶7和預製坯5推動,並楔入到它們之間並被它們所驅動。
板條的長度和預製坯5的寬度之間的差異允許一旦石膏灰泥組分硬化之後可抓住和除去板條。
本發明的生產線通常包括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控制其操作,並在必要時允許各種操作的性能彼此從屬。
這些電子裝置可以設定為,在已經通過致動頂杆27而在預製坯5之下引入板條之後,致動頂杆31以在第二傾斜平面32上引入另一個板條,然後致動頂杆26以在第一傾斜平面27上引入另一個板條,等等。電子裝置可以改變這些操作的頻率,以減小或增加形成有減薄邊緣的石膏板的長度。
圖1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生產線的一部分。
該圖示出了包括根據本發明的設備的一個實施例的生產線。
如圖16中的輪廓所示,該設備包括由框架205支撐的四個第一鏈輪201、202、203、204,並具有纏繞這些鏈輪的由鏈節構成的鏈條206,在鏈節中,一些鏈節207按照結合圖2所示的方式分別支撐兩個線材。
該設備關於和預製坯5移動方向對齊的豎直平面對稱。因此,保持在鏈節207上的線材相對於預製坯5橫向延伸至與鏈條206相同的第二鏈條,並纏繞在與第一鏈輪201、202、203、204相同的第二鏈輪上。
該設備裝有通過帶211驅動軸210旋轉的電機209,在該軸210上安裝有鏈輪203及其對稱鏈輪。這些鏈輪的轉動驅動鏈條206沿著箭頭D所示方向旋轉。
按照已知的方式,通過沿著箭頭E的方向在第一面層材料2和第二面層材料3之間引入水凝粘合劑漿料,並使該實體在該設備的上成形板214和下成形板215之間經過,從而獲得該預製坯5。
鏈輪201、202、203、204及其對稱鏈輪之間的距離至少等於預製坯5的寬度,從而這些鏈輪不會接觸到該預製坯5。
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固定在適當的高度上,從而當操作生產線時,鏈條206的移動驅動連接至鏈節207的線材的移動,這些線材經過成形板,即在板214和215之間通過,並向下相對於上板214伸出。因此,這些線材在上板214和第二面層材料3之間所佔據的空間在該點處導致預製坯5的厚度變薄。
毋庸置言,對電機的操作進行調整,以使得鏈條206按照與預製坯5相同的速度移動。因此,線材與預製坯5在幾釐米以上的距離上相伴,並當它們與該預製坯5分開以返回時,其關於鏈輪204旋轉,並在預製坯5的上部中留下凹部。
由於可以通過對電機進行操縱而容易地改變鏈條206的運行速度,因此兩個凹部之間的間隔以及板材的長度可以容易地改變。
如圖16所示,根據本發明的設備的框架205可以緊固在板214和215上。這使得根據本發明的設備可以被使用,以取代傳統使用的成形板或觸輪。
第二實施例該實施例對應於下述情況,其中板條不是在第一成形條帶之前被引入,而是在第一和第二成形條帶(或可能在第二和第三成形條帶之間,根據具體情況)引入。這裡可以想像出輸送帶7大致上被分割為多個被稱作成形條帶的元件。成形條帶1是處在前面的條帶。傳統輸送帶一般包括兩個或三個、甚至四個成形條帶。如前所述,這些成形條帶包括用於形成縱向減薄邊緣的條帶。
除了板條在生產線上的水凝粘合劑開始發生水合的位置(參看下面的第三實施例中的描述)被引入以外,其它元件保持不變(凹部12或12a,根據具體情況)。其它構成元件被相應地偏移(例如校平器4a被偏移到用於驅動第二成形條帶的第一輥處或之後;在這種情況下,校平器採用輥的形式,該輥的圓周速度基本上與輸送帶7相等)。通過在此位置加入板條6、23),可以在二次成形操作中具有相同的預製坯一致性。
還可以使用同步裝置,如下面第三實施例中所描述。
第三實施例該實施例顯示於圖17中。在該圖中,特別地由根據本發明的設備製作出的凹部12是通過位於預製坯下方的裝置300向上推入而形成的。該系統事實上與構成美國專利2991824中的主題的系統相顛倒。另外,與該專利相比,用於推入形成凹部的系統安置在成形裝置的下遊。有利地,這種顛倒的裝置安置在條帶1和2之間(但如需要也可以將其安置在條帶2和3之間)。該裝置在生產線中安置在水凝粘合劑開始發生水合的位置處。優選地,該裝置位於發生5%至30%水合的位置和/或位於沿輸送帶7長度的40至110m的位置(例如對於速度為大約70m/min的生產線)。
該裝置300安置在條帶1和2之間,分別以301和302表示。這些條帶分別被輥303和304驅動。一方面,裝置300包括二次成形裝置300a。其包括設在框架(未示出)上的帶305,該帶以等於條帶301和302速度的線速度轉動。因此,可以防止面層的打滑。該帶305上固定著一個或多個成形板條306。在下面的描述中,將參照單一的板條進行描述,但是,基於這些裝置的尺寸、預期的板材等等,可以使用幾個板條。該帶安裝在輥307和308上,至少一個所述輥優選被驅動。平滑板309,例如由大理石製成,被安置成面對著預製坯和帶305,以使它們在平坦表面上進行接觸。面對著這個部分的是支持裝置300b。其包括位於(未示出)上的帶310,該帶以等於條帶301和302速度的線速度轉動。該帶310安裝在輥311和312上,至少一個所述輥優選被驅動。平滑板313,例如由大理石製成,被安置成面對著預製坯和帶310,類似於板309和帶305的布置方式。
在操作中,成形板條306到達與預製坯中的上側凹部12相對的位置。如此之後,當板條306與預製坯同時在兩個板309和313之間通過時,凹部形成在預製坯的另一側。如此獲得的到達成形條帶302上的預製坯具有與橫向減薄邊緣相對應的凹部(在板材上的與縱向減薄邊緣相同的一側)。
因此,預製坯移經兩個帶305和310之間,所述帶優選以預製坯的運行速度被驅動。預製坯因此而只接觸移動原件,從而預製坯/帶的相對運動為零。因此不會出現摩擦。
裝置的尺寸(沿其長度)在幾米的量級(典型地,在5至10m的距離上接觸),一般而言這就足以實施二次成形操作。
可以設置用於調節支持裝置施加的壓力的裝置(未示出)。其特別可以是能夠相組件施加可調壓力的頂杆或配重。
優選設置同步裝置(未示出),以將二次成形板條306基本上與凹部12相對。可以使用切割系統,其由安置在預製坯頂部上方並且通過其移動而被轉動的輪構成。所述輪連接著計數器並由其分度,計數器對期望的裝置進行致動。還可以使用這樣的系統,其包括預製坯面層標記(例如一個點)、檢測該標記並隨後對各裝置進行致動的步驟。在通過檢測該標記而被致動的裝置中,需要提及用於製作凹部12或12a的裝置,或是用於引入板條6、23的裝置、用於旋轉承載著板條306的帶305的裝置、用於在成形步驟之後切割預製坯的裝置等等。
另一實施例顯示於圖18中(與圖17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未被示出)。在該實施例中,裝置300還包括校準裝置300c。當帶305繞著輥308轉動時,板條306撤回;然後預製坯進入校準裝置300c中。校準裝置包括位於框架(未示出)上的帶314,其以等於條帶301和302速度的線速度轉動。帶314安裝在輥315和316上,至少一個所述輥優選被驅動。平滑板317,例如由大理石製成,被安置成面對著預製坯和帶314,類似於板309和帶305的布置方式。
與前述第二實施例中相同類型的校平器可以作為一頂選擇被設置。
第四實施例該實施例對應於下述情況,其中圖17或圖18中的裝置被倒置,也就是說,成形板條306被安置成不是用於在與縱向減薄邊緣相同的一側壓印凹部並形成橫向減薄邊緣,相反,是用於鞏固凹部和成形成的凹槽。根據該實施例,通過在水凝粘合劑已經開始水合的階段施加成形板條,可以如前所述在二次成形操作時具有理想的預製坯一致性。與第三實施例中獲得的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一樣,縱向和橫向邊緣位於板材的兩側。其優點將在後面結合根據本發明構建內部結構的方法進行描述。
第五和第六實施例這些實施例對應於下述情況,其中前面第二和第三實施例中的凹部12被替換為凹部12a。因此可以獲得相反的效果。
在前面的各實施例中,板條306的長度基本上等於預製坯的寬度。此外,用在本發明中的板條,特別是板條306,可以具有平行六面體的截面,但該截面也可以是三角形的,通常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其底邊平行於帶7。
可以對第三和第六實施例作出改型。可以回想,第三和第六實施例具有共同的事實,即凹部12,或者12a,是通過位於預製坯下面的裝置或位於預製坯上面的裝置推入而形成的。在第三和第六實施例中,凹部整體上被推入形成,也就是說,在凹部被推入形成後,面層紙基本上是平坦的。可以採取某種措施來使推入形成凹部的動作只在局部進行,也就是說,凹部保留在板材的每側,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為明顯。例如,可以調節裝置300,以使得各側凹部的深度之比為1至10,優選為2至5。例如,對於厚度為12.5mm的標準BA13板材,推入側的凹部的深度可以是4mm,原始側的凹部的深度可以是1.5mm。
構建內部結構的方法;該方法中使用的板材根據另一個方面,本發明的對象是利用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構建內部結構(interior structure)的方法,其中兩個減薄邊緣位於一側,另外兩個減薄邊緣位於板材另一側。這種板材可以由第一實施例(具有凹部12)、第四實施例和第五實施例以及第三和第六實施例的改型獲得。這種板材示意性地顯示於圖19中。從該圖可以看出,薄邊部相反地設置在板材的每側(邊緣薄邊部10位於帶乳漿面層(cream facing)的那一側,而端部薄邊部25a位於另一側,即帶青灰面層(grey facing)的那一側)。薄邊部25a的尺寸與薄邊部25的尺寸在量值上大致相同(例如,對應於第四或第五實施例中的板條的尺寸,或是第一實施例中由線材111構成的細長形裝置110的尺寸)。薄邊部25a的深度因此而可以為0.5至4mm,優選為1.5至4mm。薄邊部的寬度可以為2至15cm,優選為5至10cm。縱向薄邊部具有本領域中的標準尺寸,例如傳統上由條帶給定的尺寸。
根據本發明的構建內部結構(間壁,其可以是豎直、傾斜或水平的,或者是假天花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它們將在後面詳細描述)a)根據本發明的板材(例如圖19所示的板材)被安放在一個支撐件上,各板材沿著減薄邊緣對接在一起;b)將各板材沿著減薄邊緣固定在支撐件上;c)利用至少一種接縫水泥(joint cement)將各板材結合在一起;以及,可選地,d)利用補餘飾面灰泥(complementary finish plaster)對接縫進行終飾。
在步驟b)中,由於位於板材的不可被裝配者看到的一側的橫向減薄邊緣在被夾持到支撐件上,因此板材的這一區域因螺釘、釘子等的緊固作用而被「向上彎轉」。經此之後,在板材上的與縱向減薄邊緣(或邊緣薄邊部)相同的一側顯露出薄邊部。因此,在板材之間的每個接縫處均獲得減薄邊緣。
根據一個實施例,位於青灰面層側的橫向減薄邊緣25a以下述方式通過乳漿面層上的特定標記而被識別,即使用者(裝配間壁的抹灰工)可以認出它們是青灰面層側減薄邊緣。在將板材配對時,使用者因此而知道具有這樣的薄邊部,並因此而能夠相應地處理接縫。這些薄邊部的標記可以採用任何適宜的形式,例如重複的圖案。由於存在這種標記,在兩個根據本發明的板材被沿著橫向薄邊部對接在一起時是有益的;這是因為,在橫向減薄邊緣對接時,例如,對接在牆壁上時,乳漿面層上的用於表示青灰面層上存在薄邊部的標記既不會對裝配操作、也不會對經受處理的接縫造成顯著影響。
所述標記在圖20中以靠近減薄邊緣25a的符號26a、26b、26c和26d特別地示出。所述標記位於乳漿側並且表示橫向減薄邊緣,該橫向減薄邊緣預期與第二根據本發明的板材的相同類型的橫向邊緣配對。
通過所述標記,還可以識別橫向薄邊部25a的寬度,並因此而調節接縫處理,特別是使用具有適合尺寸的工具或刮刀。例如,抹灰工可以簡單地只在標記處施加灰泥,特別是表面塗層,並且被標記引導。
另外,標記可以包括重複的記號。如果在步驟b)中通過「倒置」而由減薄邊緣25a形成凹谷,則優選使用足夠數量的螺釘,以確保導致操作可以容易地完成。例如,可以如傳統方式那樣使用三個、優選五個螺釘,優選使用六至十個、有利地七個重複的記號。因此,記號的數量對應於所使用的螺釘的數量。
帶有標記的板材可以通過前面描述的方法製造出來,只是要在接受灰泥之前列印面紙。列印可以在現場進行,或者可以使用一卷已經列印好的紙。生產線可以包括適宜的列印裝置。
本發明的對象還包括新穎的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以及利用這種板材構建內部結構的方法。
在被組裝時,這些板材不會遇到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傳統板材的缺陷,如後文所述。
石膏板是已知的,並且這種板材一般包括兩個縱向減薄邊緣。在各板材沿著橫向邊緣對接在一起時,沿著接縫必然產生額外的厚度。第一種技術包括將框架結構的軌道偏移大約2mm,以產生薄邊部的等效結構。然而,這一技術由於必然會產生不相符問題而難以實施。
已經提出的另一種技術包括使用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許多文獻描述過它們的製備。這些均具有四個(縱向和橫向)減薄邊緣,從而可以沿著四條邊利用接縫水泥形成接縫。目前,就尺寸方面而言,所有板材都具有類似的減薄邊緣,在四個邊緣上,薄邊部的寬度和深度基本相同。儘管使用四個減薄邊緣具有某些優點,但也仍存在缺點。這是因為,減薄邊緣的寬度一般為40至80mm,典型地是60mm;這些值是以標準的形式強制實行的,並且被用於目前的實踐中。然而,用於施加條帶粘結水泥(在被使用的情況下)和接縫水泥的工具通常其寬度大於120mm,因此在向橫向接縫施加水泥的過程中必然會在接縫的交點處產生過厚,從而導致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的外觀變差,這種問題會帶來成本升高的後果。
美國專利4397123根據兩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板材。根據第一實施例,板材端部包括可拆下部分,在其被拆下後可產生缺口形式的邊緣。在被放置就位後,所述缺口被「倒置」,以形成用於接收灰泥的凹谷。這一方案在技術上非常複雜;沒有工業製造方法被描述。根據第二實施例,所公開的板材沿其青灰面層側具有薄邊部,薄邊部的寬度為12英寸,即30cm以上。同樣,沒有描述任何加工方法來獲得第二實施例。
圖19示出了第一實施例的板材。板材通常包括位於兩個面層之間的水凝粘合劑,一般是石膏灰泥。面層材料可以由紙片材或紙板構成,或者可以由玻璃纖維板或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能夠被用作面層材料的任何材料構成板材在其一側具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10,在其另一側具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25a,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第一減薄邊緣。薄邊部以相對的方式布置在板材的每側(邊緣薄邊部10位於乳漿面層側,端部薄邊部25a位於另一側,即青灰面層側)。薄邊部的深度大致為0.5至4mm,優選為0.5至3mm,更優選為0.6至2.5mm之間,更好的是0.6至1.8mm,有利的是0.8至1.8mm或0.5至1.5mm。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二薄邊部25a的寬度特定地是大致為100至200mm,優選為120至180mm,或者是150至200mm或100至150mm。第一縱向薄邊部的深度具有基本上相同的量值,但寬度明顯更小,例如為40至80mm。特別地講,第二橫向薄邊部與第一縱向薄邊部的寬度比值大致為1.5至5,優選為2至4。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比值可以顛倒,縱向邊緣的寬度大於橫向邊緣。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四個邊緣具有大的寬度。
圖21以俯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板材。在這種情況下,板材具有位於其同一側的四個減薄邊緣。在做必要修正的前提下,前面參照圖1所示實施例以及其它實施例所描述的各種尺寸同樣適用於圖19中的情況。
圖22示出了一種根據本發明的特定減薄邊緣的剖視圖。在該實施例中,薄邊部存在於板材兩側。在這種情況下,板材還包括位於板材另一側的兩個第三減薄邊緣25b,它們平行於第二減薄邊緣25a。相關尺寸再次被給出X,板材厚度,通常為6至25mm;Y,薄邊部寬度,為100至200mm,優選為120至180mm或150至200mm,與前面一樣;Z′(例如第二薄邊部25a的深度)和Z″(例如第三薄邊部25b的深度)使得Z′+Z″為0.5至4mm,優選為0.5至3mm,更優選0.6至2.5mm,更好的是0.6至1.8mm,有利地0.8至1.8mm或0.5至1.5mm。所述尺寸Z′和Z″之間的比值,即Z′/Z″,為例如為1至10,優選為2至5。
沿著每側設有這些薄邊部可以提供額外的優點。在減薄邊緣25a沿著與減薄邊緣10相反的一側提供的情況下,在裝配過程中,它們被「倒置」,如前所述。因此會以相對較大的曲率半徑出現彎曲。通過設置減薄邊緣25b,可以更好地限定因減薄邊緣25a倒置而形成的最終凹谷。可以獲得由傳統薄邊部形成的類型的真正凹谷(即具有等腰三角形形狀的凹谷)。這使得能夠最佳地處理接縫,而不會過量地消耗水泥,並且具有完美的平整度。
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方法製備。在板材具有位於同側的四個減薄邊緣的情況下,製備方法是公知的。作為示例,可以使用諸如美國專利2991824或美國專利2246987中描述的方法,或是使用本申請人的申請例如PCT/FR03/01373、PCT/FR03/02281、PCT/FR03/00118、PCT/FR03/12880和PCT/FR03/00606中描述的方法。在板材在與承載第一(縱向)減薄邊緣的那一側相反的一側具有第二(橫向)減薄邊緣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下述方法-上面結合各圖描述的方法;-根據美國專利4781558的方法的改型,其中鼓被改造從而沿著鼓軸線承載著至少一個肋或突起;-一種方法,其採用了根據美國專利2991824的成形條帶,並組合根據美國專利1676318或美國專利2246987的用於成形縱向薄邊部的上輥;-一種方法,其中板材在適宜的模具中被擠壓,例如在溼態下被擠壓;-一種方法,其中通過二次鋸切成特定厚度並且再次結合而獲得橫向減薄邊緣。
構建內部結構的方法(間壁,其可以是豎直、傾斜或水平的,或者是假天花板)根據本發明包括以下步驟a)根據本發明的板材(例如圖19或21所示的板材)被安放在一個支撐件上,各板材沿著減薄邊緣對接在一起;b)將各板材沿著減薄邊緣固定在支撐件上;c)利用至少一種接縫水泥將各板材結合在一起;以及,可選地,d)利用補餘飾面灰泥對接縫進行終飾。
根本上講,應當指出,本方法既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條帶粘結水泥;可以使用條帶,例如紙帶或由玻璃纖維布製成的料帶,其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自粘結性的。在使用時,條帶粘結水泥可以與接縫水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同樣,在使用補餘飾面灰泥的情況下,接縫水泥可以與補餘飾面灰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板材在與承載縱向減薄邊緣的一側相反的一側具有橫向減薄邊緣的情況下,在步驟b)中,由於位於板材的不可被裝配者看到的一側的橫向減薄邊緣在被夾持到支撐件上,因此板材的這一區域因螺釘、釘子等的固定作用而被「向上彎轉」。經此之後,在板材上的與縱向減薄邊緣(或邊緣薄邊部)相同的一側顯露出薄邊部。因此,在板材之間的每個接縫處均獲得減薄邊緣。這一點顯示於圖23A和23B中,其中支撐件430接收橫向減薄邊緣25a,所述橫向減薄邊緣因螺釘、釘子等(它們在圖中以附圖標記431表示)的固定作用而被「向上彎轉」在板材在與承載縱向減薄邊緣的一側相同的一側具有橫向減薄邊緣的情況下,步驟b)採用鋪設過程中的傳統步驟。
本發明相對於現有技術中的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而言提供了特別的優點。該優點可以從下面提到的圖中清楚地展現出來。
圖24A、24B和24C顯示了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傳統板材是如何裝配在一起的。圖24A示出了板材對接在一起時的情形。圖24B示出了板材的一個接縫(在條帶被放置在兩個接縫中後)由一層接縫水泥進行了處理。陰影區域表示被施加了水泥的區域。傳統上,在這個施加水泥的區域所在各側(在鄰接薄邊部的板材部分上)會產生過厚。圖24C示出了板材,其中第二個板材的接縫由一層接縫水泥進行了處理。陰影區域同樣表示被施加了水泥的區域。傳統上,在這個施加水泥的區域所在各側(在鄰接薄邊部的板材部分上)會產生過厚。然而,在接縫交叉的位置處,也會出現大的過厚,在圖中以附圖標記411表示。這是因為,在圖24B所示步驟中產生的第一過厚部被添加到在圖24C所示步驟中產生的第二過厚部上。
圖25A、25B和25C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具有四個減薄邊緣的板材裝配在一起時的情形。圖25A示出了板材被對接在一起,其中有可能邊緣被向上彎轉。在根據本發明的板材被裝配在一起後,它們在可見側呈現出薄邊部,如前所述。圖25B示出了板材的一個接縫(在條帶被放置在兩個接縫中後)由一層接縫水泥進行了處理。陰影區域表示被施加了水泥的區域。傳統上,在這個施加水泥的區域所在各側(在鄰接薄邊部的板材部分上)會產生過厚。
圖25C示出了板材,其中第二個板材的接縫由一層接縫水泥進行了處理。陰影區域同樣表示被施加了水泥的區域。此時,工具的尺寸小於減薄邊緣,水泥局部地位於大的減薄邊緣形成的凹谷中。因此,在接縫交叉的位置處,不會有過厚部被添加到在圖25B所示步驟中產生的第一過厚部上。因此,可以獲得不存在過厚的接縫交叉部,並且表面是完美平坦的。
優選使用這樣的工具,其寬度大於所述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10的寬度的二倍,並且小於或等於所述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的二倍。
本發明還提供了另一個優點。在將板材裝配到懸置金屬支撐件上的操作中,通常會沿著軌道對接兩個板材。如果軌道偏移,則會導致裝配不充分,在傳統板材的情況下,這種偏移可被看出。利用根據本發明的板材,由於薄邊部具有相對較大的尺寸,這種偏移不再能被肉眼看出。
本發明還提供了另一個優點。如果第一、第二減薄邊緣或它們兩者具有大尺寸,則可以使用更大量的灰泥(以形成更大的厚度),特別是接縫水泥。因此,在被磨平的過程中,條帶可見的危險更小(由於存在絨毛,或是由於其透過灰泥的可見性)。
如前所述,可以使用標記。在板材的寬闊減薄邊緣與其它減薄邊緣位於相同側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深度較小並且導致所述減薄邊緣難以識別的情況下,也可以嵌入所述標記。
關於板材是通過交叉接縫還是通過平齊接縫裝配在一起,都沒有關係。
權利要求
1.一種板材,其由水凝粘合劑製成,並且在其每側具有飾面材料,所述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10),並在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25a),所述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是橫向的。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材,還包括與第二減薄邊緣(25a)平行的兩個第三減薄邊緣(25b),它們位於板材的與設有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那一側不同的一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深度與所述第三減薄邊緣的深度之間的比值為1至10,優選為2至5。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為100至200m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為120至180mm,或150至200mm,或100至150mm。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10)和第二減薄邊緣(25a)具有基本相同的寬度。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以下述方式設置,即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減薄邊緣(10)的寬度之間的比值為1.5至5,優選為2至4。
9.一種板材,其由水凝粘合劑製成,並且在其每側具有飾面材料,所述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10),並在同一側或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25a),所述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為100至200mm。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為120至180mm,或150至200mm,或100至150mm。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10)和第二減薄邊緣(25a)具有基本相同的寬度。
12.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以下述方式設置,即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減薄邊緣(10)的寬度之間的比值為1.5至5,優選為2至4。
13.一種板材,其由水凝粘合劑製成,並且在其每側具有飾面材料,所述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10),並在同一側或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25a),所述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以下述方式設置,即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減薄邊緣(10)的寬度之間的比值為1.5至5。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比值為2至4。
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為100至200mm,優選為120至180mm或150至200mm。
16.根據權利要求9至15中任一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是橫向的。
17.根據權利要求9至16中任一所述的板材,還包括與第二減薄邊緣(25a)平行的兩個第三減薄邊緣(25b),它們位於板材的與設有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那一側不同的一側。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深度與所述第三減薄邊緣的深度之間的比值為1至10,優選為2至5。
19.根據權利要求9至18中任一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與所述第一減薄邊緣(10)位於同一側。
20.根據權利要求9至18中任一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位於與設有所述第一減薄邊緣(10)的那一側不同的一側。
21.根據權利要求1至8和20中任一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板材在設有所述兩個第一減薄邊緣(10)的那一側帶有標記(26a,26b,26c,26d),所述標記用於指示與所述第一減薄邊緣垂直的所述兩個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存在,所述板材適於與相同的第二板材配合,其中第一板材的一個第二減薄邊緣(25a)與第二板材的一個第二減薄邊緣(25a)對接,通過位於各板材上的設有所述兩個第一減薄邊緣(10)的那一側的標記(26a,26b,26c,26d),各板材的第二減薄邊緣(25a)被識別。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標記包括三個以上、特別是五個以上的重複的記號,優選為六至十個、有利地是七個重複的記號。
23.根據前面權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凝粘合劑是灰泥。
24.一種構建內部結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根據權利要求1至23中任一所述的板材放置在支撐件上,各板材沿著減薄邊緣對接在一起;b)將各板材沿著減薄邊緣固定在支撐件上;c)利用至少一種接縫水泥將各板材結合在一起;以及,可選地,d)利用補餘飾面灰泥對接縫進行終飾。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利用工具將接縫水泥沿著接縫施加在板材之間,所述工具的特徵尺寸大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10)的寬度的二倍,並且小於或等於所述第二減薄邊緣(25a)的寬度的二倍。
26.一種構建內部結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板材放置在支撐件上,各板材沿著減薄邊緣對接在一起,以使得其中第一板材的一個第二減薄邊緣(25a)與第二板材的一個第二減薄邊緣(25a)對接,通過位於各板材上的設有所述兩個第一減薄邊緣(10)的那一側的標記(26a,26b,26c,26d),各板材的第二減薄邊緣(25a)被識別;b)將各板材沿著減薄邊緣固定在支撐件上;c)利用至少一種接縫水泥將各板材結合在一起;以及,可選地,d)利用補餘飾面灰泥對接縫進行終飾。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接縫水泥和/或飾面灰泥被沿著由板材上的標記(26a,26b,26c,26d)限定的邊界施加。
28.根據權利要求24至2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c)中,使用了條帶,特別是紙帶或由玻璃纖維布製成的料帶,所述條帶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自粘結性的。
29.一種用於製造根據權利要求1至8和20中任一所述板材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1)將水凝粘合劑組分(2)傾倒在由輸送帶(7)支撐的面層材料(1)上,所述輸送帶包括至少兩個成形條帶(301,302),所述成形條帶配備有縱向條帶,所述水凝粘合劑組分被第二面層材料覆蓋從而獲得預製坯(5),然後在第一成形條帶之前在預製坯的上部中形成凹部(12);2)使水凝粘合劑組分(2)固化;3)在由凹部(12)產生的薄邊部(8)處切割預製坯(5),以形成由水凝粘合劑製成的板材,所述板材在其每側具有飾面材料,所述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並在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
30.一種用於製造根據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板材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1)將水凝粘合劑組分(2)傾倒在由輸送帶(7)支撐的面層材料(1)上,所述輸送帶包括至少兩個成形條帶(301,302),所述成形條帶配備有縱向條帶,所述水凝粘合劑組分被第二面層材料覆蓋從而獲得預製坯(5),然後在第一成形條帶之前在預製坯的上部中形成凹部(12);2)使水凝粘合劑組分(2)固化;3)在由凹部(12)產生的薄邊部(8)處切割預製坯(5),以形成由水凝粘合劑製成的板材,所述板材在其每側具有飾面材料,所述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並在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二減薄邊緣,所述第二減薄邊緣垂直於所述第一減薄邊緣;其中,凹部形成在帶有標記(26a,26b,26c,26d)的面層材料(1)中。
31.根據權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板材,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凝粘合劑包括灰泥。
32.一種生產線,其用於由預製坯(5)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所述預製坯包括被水凝粘合劑組分(2)覆蓋並且由輸送帶(7)支撐的面層材料(1),所述輸送帶包括至少兩個成形條帶(301,302),所述成形條帶配備有縱向條帶,所述生產線還包括用於在第一成形條帶之前在預製坯中形成凹部(12)的裝置,所述凹部形成在預製坯的上部中。
33.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用於在基於水凝粘合劑的預製坯(5)中形成凹部(12,12a)的裝置至少包括框架(101);支撐在框架(101)的第一端(104)的兩個第一傳動輪(102,103),以及支撐在框架(101)的第二端(107)的兩個第二傳動輪(105,106);所述第一傳動輪(102,103)和第二傳動輪(105,106)位於相互平行的平面內;彼此面對的第一傳動輪(102,103)和第二傳動輪(105,106)是相同的;兩個傳動帶(108,109),它們分別纏繞在第一傳動輪(102,103)和第二傳動輪(105,106)上;至少一個線材(111),其可除去地固定在帶(108,109)上,並在這些帶(108,109)之間延伸,從而其縱向軸線與傳動輪(102,103,105,106)的旋轉軸線平行;所述裝置的傳動帶(108,109,206)之間的距離至少等於預製坯(5)的寬度,並且所述裝置被適宜地放置,以使得在傳動帶(108,109,206)轉動時,所述線材(111)在預製坯(5)中產生凹部(12或12a)。
34.根據權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凝粘合劑包括石膏灰泥。
35.一種由待切割預製坯(5)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水凝粘合劑組分(2)傾倒在由輸送帶(7)支撐的面層材料(1)上,所述輸送帶包括至少兩個成形條帶(301,302),所述成形條帶配備有縱向條帶,所述水凝粘合劑組分被第二面層材料覆蓋從而獲得預製坯(5),然後在第一成形條帶之前在預製坯的上部中形成凹部(12,12a);2)使水凝粘合劑組分(2)在至少一個成形條帶上部分地固化;3)在已形成凹部(12,12a)的位置或與該位置相反的位置將板條(6,23或306)引入到部分固化的預製坯下面;4)在由板條(6,23或306)形成的薄邊部(8)處切割預製坯(5)。
36.根據權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2)中的固化對應於發生5至30%的水合。
37.根據權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板條(6,23或306)是在第一成形條帶(301)之後引入的。
38.根據權利要求35至3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凹部(12)形成在預製坯的上部中,板條(306)在與已形成凹部(12)的位置相反的位置處被引入,從而在與縱向條帶所形成的縱向減薄邊緣相同的一側形成橫向減薄邊緣。
39.根據權利要求35至3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完全水和固化之後,板條(6,23)被除去。
40.根據權利要求35至3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完全水和固化之前,板條(6,23)被除去。
41.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對應於發生0.5至5%水合的期間,板條(306)被引入。
42.根據權利要求35至41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凝粘合劑包括石膏灰泥。
43.一種生產線,其用於由預製坯(5)製造基於水凝粘合劑的板材,所述預製坯包括被水凝粘合劑組分(2)覆蓋並且由輸送帶(7)支撐的面層材料(1),所述輸送帶包括至少兩個成形條帶(301,302),所述成形條帶配備有縱向條帶,所述生產線還包括用於在第一成形條帶之前在預製坯中形成凹部(12,12a)的裝置,以及用於在已形成凹部(12,12a)的位置或與該位置相反的位置將板條(6,23或306)引入到預製坯下面的裝置。
44.根據權利要求43所述的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用於在基於水凝粘合劑的預製坯(5)中形成凹部(12,12a)的裝置至少包括框架(101);支撐在框架(101)的第一端(104)的兩個第一傳動輪(102,103),以及支撐在框架(101)的第二端(107)的兩個第二傳動輪(105,106);所述第一傳動輪(102,103)和第二傳動輪(105,106)位於相互平行的平面內;彼此面對的第一傳動輪(102,103)和第二傳動輪(105,106)是相同的;兩個傳動帶(108,109),它們分別纏繞在第一傳動輪(102,103)和第二傳動輪(105,106)上;至少一個線材(111),其可除去地固定在帶(108,109)上,並在這些帶(108,109)之間延伸,從而其縱向軸線與傳動輪(102,103,105,106)的旋轉軸線平行;所述裝置的傳動帶(108,109,206)之間的距離至少等於預製坯(5)的寬度,並且所述裝置被適宜地放置,以使得在傳動帶(108,109,206)轉動時,所述線材(111)在預製坯(5)中產生凹部(12或12a)。
45.根據權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生產線,其特徵在於,用於在已形成凹部(12,12a)的位置或與該位置相反的位置將板條(6,23)引入到預製坯下面的裝置至少包括板條箱(20);至少一個板條(6,23);用於每次從板條箱(20)抽出一個板條(6,23)的裝置(26);用於接收所述抽出的板條(6,23)的裝置(27,28,29);用於沿平行於其長度的方向移動所述抽出的板條(6,23)的裝置(31);用於支撐移動的板條(6,23)的裝(32,33,34,35);用於使板條(6,23)滑動到面層材料(1)下面的裝置(37)。
46.根據權利要求43至45中任一所述的生產線,其特徵在於,用於在已形成凹部(12,12a)的位置或與該位置相反的位置將板條(306)引入到預製坯下面的裝置至少包括二次成形裝置(300a),其包括支撐著成形板條(306)的帶(305),所述帶安裝在輥(307,308)上,並且在板(309)上滑動且面對著預製坯的另一側,該板優選由大理石製成;支持裝置(300b),其包括安裝在輥(311,312)上的帶(310),所述帶在板(313)上滑動,該板優選由大理石製成;所述各帶(305,310)的線速度基本上等於成形條帶(301,302)的線速度。
47.根據權利要求46所述的生產線,還包括位於二次成形裝置(300a)下遊並且也面對著支持裝置的下述元件校準裝置(300c),其包括安裝在輥(315,316)上的帶(314),所述帶在板(317)上滑動,該板優選由大理石製成;所述帶(314)的線速度基本上等於成形條帶(301,302)的線速度。
48.根據權利要求43至47中任一所述的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凝粘合劑包括石膏灰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式板材,例如石膏板,以及它的製造方法。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並在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並且垂直於第一減薄邊緣的第二減薄邊緣。在另一方案中,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並在相同側或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並且垂直於第一減薄邊緣的第二減薄邊緣,第二減薄邊緣的寬度為100至200mm。在另一方案中,板材在其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第一減薄邊緣,並在相同側或另一側設有兩個相互平行並且垂直於第一減薄邊緣的第二減薄邊緣,第二減薄邊緣的寬度與第一減薄邊緣的寬度之間的比值為1.5至5。
文檔編號E04C2/04GK1842401SQ200480024297
公開日2006年10月4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25日
發明者保羅·雅隆, 讓-路易·洛朗, 弗雷德裡克·佩羅內, 羅歇·阿雷塞, 利昂內爾·斯賓登, 埃馬紐埃爾·維亞爾, 盧瓦克·馬丁 申請人:拉法熱石膏製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