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光式背光單元和反射帶構件的製作方法
2023-08-10 17:23:26 1

本發明涉及側光式背光單元和反射帶構件。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裝置普及了從背面照射液晶層使其發光的背光方式,在液晶層的背面側安裝有側光式、直下式等背光單元。通常地,如圖17所示,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110具備:配置在頂板116的表面的反射片115、配置在所述反射片115的表面的導光板111、配置在所述導光板111的表面的光學片112以及向所述導光板111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117(參見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0-177130號)。在該圖17的側光式背光單元110中,作為光源117,例如可以使用多個LED,該光源117照射併入射到導光板111的光,在導光板111內傳播。該傳播的光的一部分,從導光板111的背面射出,被反射片115反射並再次入射到導光板111。
此外,具備這樣的液晶顯示部的液晶顯示裝置,為了提高其便攜性、便利性而要求薄型化和輕量化,伴隨於此,對液晶顯示部也要求薄型化。特別是在殼體的最厚部分為21mm以下的超薄型可攜式終端中,希望液晶顯示部的厚度為4mm至5mm左右,對組裝在液晶顯示部中的側光式背光單元要求進一步的薄型化。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0-177130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在這樣的超薄型的可攜式終端的側光式背光單元中,因為液晶顯示部的厚度為所述程度的厚度,所以對於導光板也要求進一步的薄型化。從這樣的點出發,作為用於所述的超薄型的可攜式終端的側光式背光單元的導光板,提出了一種方案:代替截面為大致楔形的厚度較大的以往的導光板,使用具有大致均勻厚度的薄膜狀的導光膜。
本發明人在使用了具備這樣的導光膜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情況下,發現與以往的液晶顯示裝置相比,存在亮度降低的情況。本發明人對於該缺點進行了專心研究的結果,判明了,由於促進了導光膜的薄型化,沒有使從光源照射的光從導光膜的端面充分完全地入射到導光膜內。
本發明是鑑於這樣的情況而做出的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側光式背光單元,其通過使從光源照射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內,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促進亮度的提高。此外,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反射帶構件,其能夠使從光源照射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內。
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所述的問題而做出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側光式背光單元,其具備:導光膜,平均厚度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以及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以與所述導光膜的一個或多個端面相對的方式配置,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使從所述薄型光源射出的光線從所述導光膜的表面射出,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具備第一反射帶,所述第一反射帶以覆蓋所述導光膜的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側端緣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
通常,因為從LED等光源射出的光是擴散光,所以在側光式背光單元中,從光源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沒有入射到導光膜的端面或者在導光膜內沒有恰當地傳播,從而損失掉。此外,這樣的光的損失隨著越促進導光膜的薄膜化變得越顯著。與此相對,本發明的側光式背光單元,因為具備第一反射帶,所述第一反射帶以覆蓋導光膜的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側端緣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射出的光線被所述第一反射帶反射,並且能夠使被所述第一反射帶反射的光線入射到導光膜內。由此,本發明的側光式背光單元,即使在導光膜的平均厚度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這樣較小的情況下,通過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照射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內,也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促進亮度的提高。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反射帶以覆蓋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與所述導光膜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由此,因為所述第一反射帶以覆蓋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與所述導光膜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射出並比嚮導光膜的與薄型光源相對的端面更向表面側擴散的光線被第一反射帶反射併入射到導光膜內。
優選的是,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還具備第二反射帶,所述第二反射帶以覆蓋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與所述導光膜之間的空隙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由此,因為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還具備第二反射帶,所述第二反射帶以覆蓋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與所述導光膜之間的空隙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射出並比嚮導光膜的與薄型光源相對的端面更向背面側擴散的光線被第二反射帶反射併入射到導光膜內。
優選的是,所述導光膜具有截面為三角形的稜鏡部,所述稜鏡部以配置有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的端緣表面越靠近端邊側厚度越逐漸增大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反射帶以覆蓋所述稜鏡部的表面的方式配置。由此,因為所述導光膜具有截面為三角形的稜鏡部,所述稜鏡部以配置有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的端緣表面越靠近端邊側厚度越逐漸增大的方式形成,所以通過所述稜鏡部,能夠使導光膜的光線的入射端面的面積增加,能夠使從薄型光源射出的光容易地入射到導光膜。此外,因為所述第一反射帶以覆蓋所述稜鏡部的表面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防止入射到所述稜鏡部的光線透過稜鏡部直接射出到導光膜外。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反射帶具備反射層,所述反射層具有:基體,以樹脂為主成分;以及白色顏料,含在所述基體中。由此,因為所述第一反射帶具備反射層,所述反射層具有:基體,以樹脂為主成分;以及白色顏料,含在所述基體中,所以在該反射層的背面容易形成起因於白色顏料的多個微小凹凸,能夠使從薄型光源射出並照射到第一反射帶的光線通過所述多個微小凹凸適度發生散射。因此,被第一反射帶反射的光線嚮導光膜入射的入射角被恰當地調整,能夠提高入射到導光膜內的光在導光膜內的傳播性。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反射帶還具備粘合劑層,所述粘合劑層層疊於所述反射層,所述第一反射帶通過所述粘合劑層與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以及所述導光膜粘合。由此,因為所述第一反射帶還具備粘合劑層,所述粘合劑層層疊於所述反射層,所述第一反射帶通過所述粘合劑層與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以及所述導光膜粘合,所以能夠防止光線從第一反射帶與導光膜之間漏出,能夠進一步使從薄型光源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
所述第一反射帶以假粘合狀態與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以及所述導光膜粘合。由此,因為所述第一反射帶以假粘合狀態與所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以及所述導光膜粘合,所以能夠防止光線從第一反射帶與導光膜之間漏出,並且能夠使第一反射帶14的配置和重新粘貼變得容易。
此外,為了解決所述的問題而做出的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反射帶構件,其作為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的第一反射帶使用。
該反射帶構件,因為作為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的第一反射帶使用,所以能夠使從薄型光源照射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內。
另外,本發明中的「表面側」是指安裝到液晶顯示裝置時的觀看者的一側,「背面側」是指與表面側相反的一側。「主成分」是指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指含量為50質量%以上的成分。「假粘合狀態」是指在常溫(25℃)下只用手拉就能容易地剝離的狀態,例如剝離強度為0.02N/5cm以上5N/5cm以下,優選的是剝離強度為0.1N/5cm以上1N/5cm以下。
發明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過的,本發明的側光式背光單元,通過使從光源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內,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並能促進亮度的提高。此外,本發明的反射帶構件,能夠使從光源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內。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可攜式終端的立體示意圖,圖1的(a)表示液晶顯示部打開的狀態,圖1的(b)表示液晶顯示部關閉的狀態。
圖2是表示圖1的可攜式終端的側光式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3是表示圖2的背光單元的導光膜的製造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是表示與圖2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5是表示與圖2、圖4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6是表示與圖2、圖4、圖5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導光膜的剖視示意圖。
圖8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9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圖8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10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圖8、圖9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11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圖8~10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12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圖8~11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13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圖8~12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14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圖8~13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15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圖8~14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16是表示與圖2、圖4、圖5、圖6、圖8~15的背光單元不同的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圖17是表示以往的側光式背光單元的剖視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可攜式終端、超薄型電腦
2 操作部
3 液晶顯示部
4 液晶面板
5 液晶顯示部用外殼
6 頂板
7 表面支承構件
8 連接部
9 操作部用外殼
11 背光單元
12 導光膜
12a 主體
12b 稜鏡部
12c 傾斜面
13 薄型光源
14 第一反射帶
15 第二反射帶
16 反射片
17 光學片
18 反射層
19 粘合劑層
20 反射層
21 粘合劑層
31 擠出成型裝置
32 T型模
33 擠壓輥
33a 擠壓輥
33b 擠壓輥
41 背光單元
42 第一反射帶
43 反射層
44 粘合劑層
51 背光單元
52 導光膜
53 第一反射帶
54 第二反射帶
55 背光單元
56 導光膜
57 第一反射帶
58 導光膜
58a 主體
58b 稜鏡部
61 背光單元
62 導光膜
63 第一反射帶
64 第二反射帶
65 背光單元
66 導光膜
67 第一反射帶
71 背光單元
72 導光膜
73 第一反射帶
74 第二反射帶
75 背光單元
76 導光膜
77 第一反射帶
78 光擴散點
81 背光單元
82 導光膜
83 第一反射帶
84 第二反射帶
85 背光單元
86 導光膜
87 第一反射帶
88 第二反射帶
89 背光單元
90 反射帶
91 背光單元
92 導光膜
93 第一反射帶
94 第二反射帶
95 導光膜
96 稜鏡部
97 第一反射帶
98 第二反射帶
110 側光式背光單元
111 導光板
112 光學片
115 反射片
116 頂板
117 光源
X 空隙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邊參照適當的附圖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可攜式終端>
圖1的可攜式終端1具有操作部2和液晶顯示部3,所述液晶顯示部3以可轉動(可開閉)的方式與所述操作部2連接。所述可攜式終端1的、將可攜式終端1的構成部分整體收容的殼體(casing)的厚度(液晶顯示部3關閉時的最厚部)為21mm以下,是超薄型筆記本電腦(以下稱為「超薄型電腦1」)。
所述超薄型電腦1的液晶顯示部3具有液晶面板4和側光式的超薄型背光單元(以下也稱為「背光單元」),所述背光單元從背面側向所述液晶面板4照射光。通過殼體的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保持所述液晶面板4的背面、側面和表面的周圍。在此,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具有:頂板6,配置在液晶面板4的背面(和後面);以及,表面支承構件7,配置在液晶面板4的表面的周圍的表面側。所述超薄型電腦1的殼體具有: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和操作部用外殼9,所述操作部用外殼9通過連接部8以可轉動的方式設置於所述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內置有中央處理器(超低壓CPU)等。
作為所述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雖然殼體的厚度只要在所希望的範圍內,就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是,作為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7mm,更優選的是6mm,進一步優選的是5mm。另一方面,作為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的是2mm,更優選的是3mm,進一步優選的是4mm。如果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無法符合超薄型電腦1的薄型化的要求的問題。此外,如果液晶顯示部3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導致液晶顯示部3的強度降低、亮度降低等問題。
<背光單元>
超薄型電腦1的液晶顯示部3中具備圖2的背光單元11。背光單元11具有:導光膜12;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12的端面照射光;第一反射帶14,以覆蓋導光膜12的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側端緣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第二反射帶15,以覆蓋導光膜12的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側端緣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反射片16,配置在導光膜12的背面側;以及光學片17,配置在導光膜12的表面側。背光單元11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從導光膜12的表面大致均勻地射出。
(導光膜)
導光膜12具有主體12a,所述主體12a形成為平均厚度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的板狀,導光膜12作為整體的平均厚度形成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此外,導光膜12形成為俯視為大致方形。導光膜12作為整體形成為厚度大致均勻的薄板狀(非楔狀)。導光膜12還具有截面為三角形的稜鏡部12b,所述稜鏡部12b以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端緣表面越靠近端邊側厚度越逐漸增大的方式形成。另外,「大致方形」除了是指完全的方形以外,例如也包括下述形狀:相對的兩個邊以10°以下的角度配置的四邊形;四個角部中的一個或多個角部為經過了倒角的形狀;在四個邊中的一個或多個邊上有彎曲部分存在的形狀;等等。此外,「導光膜的端緣」是指包含導光膜的端面側的表面和背面的區域,例如是指從導光膜的端面起到與該端面相對的端面方向上的10mm以下的區域。
稜鏡部12b在從主體12a的表面到薄型光源13的表面的高度位置或到薄型光源13的表面的高度位置以上的位置形成。稜鏡部12b具有朝向薄型光源13側向表面側傾斜的傾斜面12c。稜鏡部12b以薄型光源13側的端面與主體12a的端面成為一個面的方式形成。稜鏡部12b以從主體12a的薄型光源13側的端緣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式形成。此外,稜鏡部12b的垂直於與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的縱截面上的形狀均勻。
優選的是,稜鏡部12b由與主體12a相同的材料形成。此外,優選的是,稜鏡部12b與主體12a一體成型(也就是說,不通過粘合劑層等其他的層成型)。所述背光單元11,因為稜鏡部12b和主體12a由相同的材料一體成型,所以能夠防止稜鏡部12b與主體12a之間產生界面,能夠使光線容易且可靠地從稜鏡部12b入射到主體12a。
作為稜鏡部12b底部(與主體12a的邊界部分)的短邊方向的長度(從薄型光源13側的端部到另一端側的端部的長度)(d)的下限,優選的是2.5mm,更優選的是3mm,進一步優選的是4mm。另一方面,作為稜鏡部12b底部的短邊方向長度(d)的上限,優選的是15mm,更優選的是10mm,進一步優選的是7mm。如果所述長度(d)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傾斜面12c相對於主體12a的表面的傾斜角度變得過大導致難以使被層疊於所述傾斜面12c的第一反射片14反射的光恰當地在導光膜12內傳播的問題。相反地,如果所述長度(d)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有主體12a表面的稜鏡部12b形成區域變大,從而不能充分得到主體12a表面的光線射出區域的問題。
作為相對於主體12a的平面方向的稜鏡部12b表面的傾斜角(傾斜面12c的傾斜角)(α)的下限,優選的是10°,更優選的是12°,進一步優選的是15°。另一方面,作為相對於主體12a的平面方向的稜鏡部12b表面的傾斜角(α)的上限,優選的是45°,更優選的是40°,進一步優選的是35°。如果所述傾斜角(α)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有主體12a表面的稜鏡部12b形成區域變大,從而不能充分得到主體12a表面的光線射出區域的問題。相反地,如果所述傾斜角(α)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難以使被層疊於傾斜面12c的第一反射片14反射的光恰當地在導光膜12內傳播的問題。
作為主體12a的平均厚度的下限,更優選的是15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00μm。另一方面,作為主體12a的平均厚度的上限,更優選的是50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400μm。在主體12a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導光膜12的強度變得不夠的問題,此外,存在無法使薄型光源13的光充分地入射到導光膜12的問題。相反地,在主體12a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無法在超薄型的可攜式終端中作為所希望的薄膜的導光膜使用,不符合背光單元11的薄型化的要求的問題。
作為導光膜12的從薄型光源13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的下限,優選的是7cm,更優選的是9cm,進一步優選的是11cm。另一方面,作為導光膜12的從薄型光源13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的上限,優選的是25cm,更優選的是23cm,進一步優選的是22cm。在所述的必要導光距離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無法在小型移動終端以外的大型終端中使用的問題。相反地,在所述必要導光距離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有在作為平均厚度為600μm以下的薄膜導光膜使用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翹曲、不能得到足夠的導光性的問題。另外,所謂的「導光膜12的從薄型光源13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是指,從薄型光源13射出併入射到導光膜12的端面的光線,從該端面向相對端面方向傳播所需要的距離。具體來說,例如,對於單側側光式背光單元來說,「導光膜12的從薄型光源13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是指從導光膜的薄型光源側的端面到相對端面的距離;對於兩側側光式背光單元來說,「導光膜12的從薄型光源13側的端面起的必要導光距離」是指從導光膜的光源側的端面到中央部的距離。
作為導光膜12的表面積的下限,優選的是150cm2,更優選的是180cm2,進一步優選的是200cm2。另一方面,作為導光膜12的表面積的上限,優選的是760cm2,更優選的是740cm2,進一步優選的是840cm2。在導光膜12的表面積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無法在小型移動終端以外的大型終端中使用的問題。相反地,在導光膜12的表面積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有在作為平均厚度為600μm以下的薄膜導光膜使用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翹曲、不能充分地得到導光性的問題。
由於導光膜12必須讓光線透過,所以將透明的、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形成。其中,作為導光膜12的主成分,優選的是聚碳酸酯或丙烯酸樹脂,特別優選的是聚碳酸酯。因為聚碳酸酯透明性優異並且折射率高,所以通過使導光膜12包含聚碳酸酯作為主成分,在導光膜12的表面和背面容易發生全反射,能夠使光線有效傳播。此外,因為聚碳酸酯具有耐熱性,所以難以產生因薄型光源13的發熱導致的劣化等。進一步地,因為與丙烯酸樹脂等相比,聚碳酸酯的吸水性小,所以尺寸穩定性高。因此,導光膜12通過包含聚碳酸酯作為主成分,能夠抑制老化。另一方面,因為丙烯酸樹脂透明度高,所以能夠減少導光膜12的光的損耗。導光膜12優選的是包含80質量%以上的所述主成分,更優選的是包含90質量%以上的所述主成分,進一步優選的是包含98%以上的所述主成分。
作為所述聚碳酸酯,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只是直鏈聚碳酸酯或支鏈聚碳酸酯中的任意一種,也可以是包含直鏈聚碳酸酯和支鏈聚碳酸酯雙方的聚碳酸酯。
作為直鏈聚碳酸酯,有通過公知的光氣法或熔融法製造而成的直鏈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由碳酸酯成分和雙酚成分構成。作為用於導入碳酸酯成分的前體物質,例如可以列舉:碳醯氯、碳酸二苯酯等。此外,作為雙酚,例如可以列舉:2,2-雙(4-羥基苯基)丙烷、2,2-雙(3,5-二甲基-4-羥基苯基)丙烷、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1,1-雙(3,5-二甲磺醯基-4-羥基苯基)環己烷、1,1-雙(4-羥基苯基)癸烷、1,1-雙(4-羥基苯基)環癸烷、1,1-雙(4-羥基苯基)丙烷、1,1-雙(3,5-二甲基-4-羥基苯基)環十二烷、4,4』-二羥基二苯醚、4,4』-硫代二苯酚、4,4』-二羥基-3,3-二氯二苯醚等。這些雙酚成分,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使用。
作為支鏈聚碳酸酯,有用支化劑製造的聚碳酸酯,作為支化劑,例如可以列舉:間苯三酚、偏苯三酸、1,1,1-三(4-羥基苯基)乙烷、1,1,2-三(4-羥基苯基)乙烷、1,1,2-三(4-羥基苯基)丙烷、1,1,1-三(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4-羥基苯基)丙烷、1,1,1-三(2-甲基-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2-甲基-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甲基-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甲基-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甲基-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甲基-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氯-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氯-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氯-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氯-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溴-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溴-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溴-4-羥基苯基)甲烷、1,1,1-三(3,5-二溴-4-羥基苯基)乙烷、4,4』-羥基-2,5-二羥基二苯基醚等。
作為所述丙烯酸樹脂,其是具有來自於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骨架的樹脂。作為丙烯酸樹脂的例子,雖然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是可以舉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具有脂環族烴基的聚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酯共聚物)等。在這些丙烯酸樹脂中,優選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更優選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樹脂。
另外,導光膜12可以含有紫外線吸收劑、難燃劑、穩定劑、潤滑劑、加工助劑、增塑劑、耐衝擊助劑、相位差減小劑、消光劑、抗菌劑、防黴劑、抗氧化劑、脫模劑、抗靜電劑等任意成分。
優選的是,導光膜12在背面具有由多個凹部構成的擴散圖案。這些多個凹部以散點狀形成在導光膜12的背面。多個凹部以能夠使來自導光膜12的均勻的光向表面側射出的方式配置。具體來說,多個凹部以在接近薄型光源13的位置存在比例少、隨著遠離薄型光源13存在比例變多的方式配置。可以通過使各凹部的大小相同並調整配置位置來調整多個凹部的存在比例,也可以通過改變各凹部的大小來調整多個凹部的存在比例。
作為所述凹部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是半球狀、圓錐狀、圓筒狀、多角錐狀、多角柱狀、蹄狀等。其中,所述凹部優選的是作為半球狀的凹狀部形成。通過使所述凹部為半球狀的凹狀部,能夠提高成型性,能夠防止出現邊緣並能促進薄型化。
(第一反射帶)
第一反射帶14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的長帶狀。第一反射帶14以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之間的空隙X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一反射帶14以與導光膜12的端邊平行的方式配置。具體來說,第一反射帶14的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方的端緣,配置在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表面,並且沿長邊方向延伸的另一方的端緣側,以覆蓋稜鏡部12b的表面的方式配置。第一反射帶14以從導光膜12的薄型光源13側的端緣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式形成。第一反射帶14具有柔性。第一反射帶14通過具有柔性,能夠配合稜鏡部12b的傾斜面12c和薄型光源13的表面等形狀邊彎曲邊粘合。另外,「柔性」是指,例如在將寬度10cm、長度20cm的試驗片沿長度方向纏繞在直徑5cm的圓棒上並用目視觀察時不產生破裂,優選的是指將寬度10cm、長度20cm的試驗片沿長度方向纏繞在直徑3cm的圓棒上並目視觀察時不產生破裂。
因為第一反射帶14以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所以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並比向與導光膜12的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更向表面側擴散的光線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併入射到導光膜12內。此外,因為導光膜12的折射率比存在於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之間的空隙X的空氣的折射率大,所以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抑制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的光在導光膜12和空氣的界面發生全反射,能夠提高嚮導光膜12入射的入射效率。
因為導光膜12具有截面為三角形的稜鏡部12b,所述稜鏡部12b以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端緣表面越靠近端邊側厚度越逐漸增大的方式形成,所以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通過所述稜鏡部12b使導光膜12的光線入射的端面的面積增加,能夠使從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變得容易入射到導光膜。此外,因為第一反射帶14以覆蓋稜鏡部12b的表面的方式配置,所以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防止入射到所述稜鏡部12b的光線透過稜鏡部直接射出到導光膜12外。
另外,第一反射帶14覆蓋稜鏡部12b的傾斜面12c的整個區域。按照這樣的構成,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入射到稜鏡部12b的光線準確地向主體12a入射。此外,第一反射帶14沒有覆蓋到導光膜12的稜鏡部12b的傾斜面12c以外的區域(也就是主體12a的表面區域)。按照這樣的構成,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使光線容易地從主體12a的表面大致均勻地射出。
第一反射帶14具有反射層18以及粘合劑層19,所述粘合劑層19層疊在反射層18的背面。第一反射帶14通過粘合劑層19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和導光膜12粘合。因為第一反射帶14具有層疊在反射層18的粘合劑層19,並通過該粘合劑層19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和導光膜12粘合,所以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防止光線從第一反射帶14與導光膜12之間漏出,能夠進一步地使從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1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粘合劑層19層疊在反射層18的背面的整個面上,然而,該粘合劑層19也可以僅層疊在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和導光膜12粘合的粘合面上。
反射層18具有:基體;以樹脂為主成分;以及白色顏料,含在所述基體中。此外,在反射層18中,白色顏料被基體包圍。因為反射層18具有:基體;以樹脂為主成分;以及白色顏料,含在所述基體中,所以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使從薄型光源13射出併入射到第一反射帶14的光線漫反射。此外,因為反射層18具有:基體;以樹脂為主成分;以及白色顏料,含在所述基體中,所以在反射層18的背面容易形成起因於白色顏料的多個微小凹凸,所述背光單元11通過所述微小凹凸能夠使從薄型光源13射出並向第一反射帶14入射的光線發生恰當的散射。因此,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恰當地調整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的光線嚮導光膜12入射的入射角,能夠提高入射到導光膜12內的光在導光膜12內的傳播性。
作為形成所述基體的樹脂,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烴、醋酸纖維素、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優選的是耐熱性優異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此外,作為所述白色顏料,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列舉:氧化鈦(鈦白)、氧化鋅(鋅華)、碳酸鉛(鉛白)、硫酸鋇、碳酸鈣(白堊)等。
作為反射層18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的是50μm,更優選的是7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00μm。另一方面,作為反射層18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300μm,更優選的是27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50μm。在反射層18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情況下,存在強度變得不夠的問題。相反地,在反射層18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與可攜式終端1的薄型化的要求相違背的問題。
作為所述白色顏料的平均粒徑的下限,優選的是100nm,更優選的是200nm,進一步優選的是300nm。另一方面,作為所述白色顏料的平均粒徑的上限,優選的是30μm,更優選的是2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0μm。在所述白色顏料的平均粒徑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有反射性降低並且難以在反射層18的背面形成合適的微小凹凸的問題。相反地,在所述白色顏料的平均粒徑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反射性變得不均勻的問題。另外「平均粒徑」是指:將從在倍率1000倍的電子顯微鏡中觀測到的顆粒隨機抽出的30個顆粒的粒徑平均得到的平均值,粒徑定義為費雷特徑(用一定方向的平行線夾住投影像時的間隔)。
作為所述白色顏料的含量的下限,優選的是3質量%,更優選的是5質量%,進一步優選的是7質量%。另一方面,作為所述白色顏料的含量的上限,優選的是30質量%,更優選的是25質量%,進一步優選的是20質量%。在所述白色顏料的含量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得不到充分的反射性的問題。相反地,在所述白色顏料的含量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白色顏料的分散性降低、反射層18的強度降低的問題。
另外,反射層18也可以含有紫外線吸收劑、難燃劑、穩定劑、潤滑劑、加工助劑、增塑劑、耐衝擊助劑、相位差減小劑、消光劑、抗菌劑、防黴劑、抗氧化劑、脫模劑、抗靜電劑等任意成分。
作為用於粘合劑層19的粘合劑,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列舉:包含乙酸乙烯酯樹脂、合成橡膠、聚乳酸、澱粉、丙烯酸樹脂等的水性粘合劑或乳液粘合劑;包含尿素樹脂、三聚氰胺樹脂、酚樹脂、環氧樹脂、聚氨酯樹脂等熱固性樹脂的粘合劑等。
作為反射層18的背面的算數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優選的是1.5μm,更優選的是1.7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0μm。另一方面,作為反射層18的背面的算數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優選的是4.0μm,更優選的是3.8μm,進一步優選的是3.5μm。在反射層18的背面的算數平均粗糙度(Ra)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的光不能充分地散射、不能充分地調整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的光嚮導光膜12入射的入射角度的問題。相反地,在反射層18的背面的算數平均粗糙度(Ra)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的光過度散射從而難以在導光膜12的主體12a內傳播的問題。另外,「算數平均粗糙度(Ra)」是指依照JIS-B0601-1994,截止值λc2.5mm、評價長度12.5mm的值。
作為反射層18的背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優選的是1.5μm,更優選的是1.7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0μm。另一方面,作為反射層18的背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優選的是40μm,更優選的是3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30μm。在反射層18的背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的光不能充分地散射、不能充分地調整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的光嚮導光膜12入射的入射角的問題。相反地,在反射層18的背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難於調整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的光的問題。另外,「十點平均粗糙度(Rz)」是依照JIS-B0601-1994得到的值。
作為反射層18的背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與算數平均粗糙度(Ra)之比(Rz/Ra)的下限,優選的是1。另一方面,作為反射層18的背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與算數平均粗糙度(Ra)之比(Rz/Ra)的上限,優選的是20,更優選的是15,進一步優選的是10。在反射層18的背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與算數平均粗糙度(Ra)之比(Rz/Ra)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微小凹凸的不均變大、得不到合適的散射光的問題。
第二反射帶15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的長帶狀。第二反射帶15以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之間的空隙X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二反射帶15以與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導光膜12的端邊平行的方式配置。第二反射帶15以從導光膜12的薄型光源13側的端緣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式形成。第二反射帶15具有柔性。第二反射帶15的沿長邊方向延伸的一方的端緣配置在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背面,並且沿長邊方向延伸的另一方的端緣側配置在主體12a的背面。此外,第二反射帶15的沿長邊方向延伸的另一方的端緣和第一反射帶14的沿長邊方向延伸的另一方的端緣俯視時是一致的。由此,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將導光膜12的俯視時存在第一反射帶14和第二反射帶15的區域作為反射區域,將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準確地反射,並且能夠從由俯視時不存在第一反射帶14和第二反射帶15的區域構成的光線的射出區域大致均勻地射出光線。但是,在所述背光單元11中,第二反射帶15的沿長邊方向延伸的另一方的端緣,也可以比第一反射帶14的沿長邊方向延伸的另一方的端緣更向內側(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的相對側的端面側)延伸。按照這樣的構成,被第二反射帶15反射的光線容易從光線的射出區域射出。
所述背光單元11,因為具有第二反射帶15,所以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並比向與導光膜12的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更向背面側擴散的光線被第二反射帶15反射併入射到導光膜12內。此外,該背光單元11,因為導光膜12的折射率比存在於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之間的空隙X的空氣的折射率大,所以能夠抑制被第二反射帶15反射的光在導光膜12和空氣的界面發生全反射,能夠提高嚮導光膜12入射的入射效率。特別是,因為所述背光單元11除了具有第一反射帶14,還具有第二反射帶15,所以能夠進一步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光線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之間的空隙X漏出。
第二反射帶15具有反射層20以及粘合劑層21,所述粘合劑層21層疊在反射層20的表面。第二反射帶15通過粘合劑層21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和導光膜12粘合。因為第二反射帶15通過粘合劑層21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和導光膜12粘合,所以所述背光單元11能夠防止光線從第二反射帶15與導光膜12之間漏出,能夠更可靠地使從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12內。
作為第二反射帶15的反射層20,可以具有與第一反射帶14的反射層18相同的構成。此外,作為第二反射帶15的粘合劑層21,可以具有與第一反射帶14的粘合劑層19相同的構成。此外,作為反射層20的表面的算數平均粗糙度(Ra)、十點平均粗糙度(Rz)、以及十點平均粗糙度(Rz)與算數平均粗糙度(Ra)之比(Rz/Ra),可以與第一反射帶14的反射層18的背面相同。
(薄型光源)
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以與導光膜12的一個或多個端面相對的方式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以與導光膜12的1個端面相對的方式配置。薄型光源13的射出面以與導光膜12的端面相對的方式配置。薄型光源13的表面的高度位置與導光膜12的稜鏡部12b的薄型光源13側的端部高度位置相等或在其以下,薄型光源13的背面的高度位置與導光膜12的背面的高度位置相等。作為薄型光源13,可以使用各種薄型光源,例如可以列舉薄型LED元件。此外,作為所述薄型LED元件,例如具有一個或多個發光二極體(LED)以及包圍該LED的殼體。另外,「薄型光源」是指,例如平均高度為1mm以下的光源,優選的是有效射出面(例如包圍光源的殼體的開口部)的平均高度為1.5mm以下的光源,更優選的是有效射出面的平均高度為800μm以下的光源,進一步優選的是有效射出面的平均高度為600μm以下的光源。
薄型光源13和與該薄型光源13相對的導光膜12的端面分離。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的平均間隔的下限,優選的是30μm,更優選的是50μm。另一方面,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的端面的平均間隔的上限,優選的是2mm,更優選的是1mm。如果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的平均間隔小於所述下限,則從薄型光源13射出並被第一反射帶14或第二反射帶15反射的光線嚮導光膜12入射的入射角度容易變小,存在被第一反射帶14或第二反射帶15反射的光線難以入射到導光膜12內的問題。相反地,如果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12的平均間隔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背光單元11不必要地變大的問題,並且存在反射損失增大的問題。
(反射片)
反射片16把從導光膜12的背面側射出的光線向表面側反射。作為反射片16,可以列舉:在聚酯系樹脂等基材樹脂中分散含有填料的白色片;通過在由聚酯系樹脂等形成的膜的表面蒸鍍鋁、銀等金屬而提高了正反射性的鏡面片等。
(光學片)
光學片17具有對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擴散、折射等光學功能。作為光學片17,例如可以列舉:具有光擴散功能的光擴散片;具有將光線向法線方向側折射的折射功能的稜鏡片等。
<製造方法>
(導光膜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導光膜12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導光膜12例如通過擠出成型法成型。
作為通過擠出成型法製造導光膜12的情況的製造方法具有:使膜成型的工序(步驟1);在背面形成擴散圖案的工序(步驟2);以及在表面形成稜鏡部12b的工序。使用圖3的擠出成型裝置31同時進行步驟1至步驟3。另外,在導光膜12的背面不形成擴散圖案的情況下,省略步驟2。
擠出成型裝置31具有:擠出機和T型模32、一對擠壓輥33、以及卷取裝置(圖中未表示)等。作為T型模32,例如可以使用魚尾模、分歧管模、衣架式模等眾所周知的模具。一對擠壓輥33以相鄰且平行的方式配置。擠出機和T型模32能夠在一對擠壓輥33的夾縫將熔融樹脂擠出成片狀。一對擠壓輥33設置有溫度控制裝置,能夠將表面溫度控制為最適合擠出成型的溫度。作為擠壓輥33,優選的是使用由金屬輥和表面覆蓋了彈性體的柔性輥構成的金屬彈性輥。
一對擠壓輥33的擠壓輥33a和擠壓輥33b相對配置。其中,擠壓輥33a作為在表面轉印擴散圖案的轉印模具形成。此外,在擠壓輥33b的表面形成有與稜鏡部12b對應的凹部。
通過下述的熔融擠出成型法進行步驟1:將熔融狀態的導光膜12的形成材料向T型模32供給,將該形成材料從擠出機和T型模32擠出之後,通過一對擠壓輥33進行擠壓。另外,可以考慮所使用的樹脂的熔點等,適當選定從T型模32擠出的導光膜12的形成材料的熔融溫度。通過調整一對擠壓輥33的配置間隔等來調整導光膜12的平均厚度。
將轉印在擠壓輥33a的表面的擴散圖案,在熔融狀態的導光膜12的形成材料固化前進行轉印,由此進行步驟2。在步驟2中,通過用一對擠壓輥33擠壓熔融狀態的導光膜12的形成材料,將轉印在擠壓輥33a表面的擴散圖案轉印到導光膜12的背面。在步驟2中,通過所述轉印,在導光膜12的背面形成擴散圖案。
步驟3與步驟2同時進行。熔融狀態的導光膜12的形成材料進入形成在擠壓輥33b的表面的凹部,進而邊維持進入的狀態邊使導光膜12的形成材料固化,由此進行步驟3。
另外,步驟1、步驟2和步驟3,可以如上所述地在線進行,也可以離線進行。
(反射帶的製造方法)
作為第一反射帶14和第二反射帶15的製造方法,例如具有:將包含形成樹脂制基體的合成樹脂和白色顏料的反射層18、20的形成材料,從擠出機和T型模擠出之後,以規定的拉伸倍率拉伸的工序(步驟11);通過塗布,將粘合劑層19、21層疊於通過步驟11成型的擠出體的一個面上的工序(步驟12);以及將通過步驟12形成的層疊體裁剪為規定尺寸的工序(步驟13)。
此外,在第一反射帶14和第二反射帶15的製造中,也可以具有在背面實施無光處理的工序,用於形成合適的微小凹凸,。
<優點>
通常,因為從LED等光源射出的光是擴散光,所以在側光式背光單元中,從光源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沒有入射到導光膜的端面或者在導光膜內沒有恰當地傳播,從而損失。此外,越促進導光膜的薄膜化,這樣的光的損失變得越顯著。與此相對,因為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11具備第一反射帶14,所述第一反射帶14以覆蓋導光膜12的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側端緣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被第一反射帶14反射,並且能夠使被該第一反射帶14反射後的光線入射到導光膜12內。因此,即使在導光膜12的平均厚度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的較小的情況下,所述側光式背光單元11也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照射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12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
所述反射帶構件(第一反射帶14和第二反射帶15)能夠使從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12內。
所述可攜式終端1,因為具備所述背光單元11,所以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照射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12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
[第二實施方式]
參照圖2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背光單元進行說明。除了用於第一反射帶14的粘合劑層19和第二反射帶15的粘合劑層21的粘合劑不同以外,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背光單元與圖2的背光單元11具有相同的構成。作為用於所述背光單元的第一反射帶14的粘合劑層19和第二反射帶15的粘合劑層21的粘合劑,可以使用能夠將第一反射帶14和第二反射帶15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和導光膜12以假粘合狀態粘合的粘合劑。作為這樣的粘合劑,例如可以列舉將丙烯酸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丁基橡膠、矽樹脂等作為為主要聚合物的感壓性粘合劑。
<優點>
因為第一反射帶14和第二反射帶15以假粘合狀態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和導光膜12粘合,所以所述背光單元能夠防止光線從第一反射帶14和第二反射帶15與導光膜12之間漏出,並且能夠容易地配置和重新粘貼第一反射帶14及第二反射帶15。
[第三實施方式]
超薄型電腦1的液晶顯示部3具備圖4的背光單元41。背光單元41具有:導光膜12;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作為嚮導光膜12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以及第一反射帶42,以覆蓋導光膜12的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側端緣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此外,背光單元41除了導光膜12、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和第一反射帶42之外,還可以具有配置在導光膜12的背面側的反射片、以及配置在導光膜12的表面側的光學片等。背光單元41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從導光膜12的表面大致均勻地射出。背光單元41的導光膜12和薄型光源13,由於與圖2的背光單元11相同,所以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並省略說明。
第一反射帶42具有反射層43和粘合劑層44,所述粘合劑層44層疊在反射層43的背面。第一反射帶42通過粘合劑層44以覆蓋稜鏡部12b表面的方式粘合。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反射帶42隻配置在俯視時與稜鏡部12b重疊的區域。除了配置的位置不同以外,第一反射帶42與圖2的第一反射帶14具有相同的構成。
<優點>
該背光單元41能夠使從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12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該背光單元41,通過稜鏡部12b使導光膜12的光線入射的端面的面積增加,能夠使從薄型光源13照射的光容易地入射到導光膜12,並且因為第一反射帶42以覆蓋稜鏡部12b表面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防止入射到該稜鏡部12b的光線透過稜鏡部12b直接射出到導光膜12外。
[其他實施方式]
另外,除了所述實施方式之外,本發明的側光式背光單元和反射帶構件能夠以進行了各種變形、改良的方式實施。例如,所述背光單元無需一定具有反射片和光學片。此外,所述背光單元無需一定具有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也可以只具有第一反射帶。此外,即使在具有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的情況下,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的構成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是只有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中的任意一方能夠假粘合。此外,所述導光膜無需一定具有稜鏡部,也可以只由形成為俯視時為大致方形的板狀的主體構成。此外,所述稜鏡部的截面也無需一定是三角形。所述稜鏡部的截面形狀,例如也可以是將與主體的邊界作為下底的梯形,或具有與截面為三角形的區域連續且向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側延伸的截面為長方形部分的形狀,等等。
所述第一反射帶和/或第二反射帶的反射層也無需一定具有基體以及含在所述基體中的白色顏料,例如該反射層也可以由金屬箔、金屬板等構成。此外,所述第一反射帶和/或第二反射帶例如也可以具有:基材層,由白色合成樹脂形成;以及光散射層,層疊在所述基材層的內面(與薄型光源相對一側的面)層疊,包含填料和包覆該填料的粘合劑。在所述第一反射帶和/或第二反射帶具有這樣的構成有的情況下,能夠使被基材層反射的光通過光散射層散射。因此,能夠恰當地調整被所述第一反射帶和/或第二反射帶反射的光嚮導光膜入射的入射角,能夠提高嚮導光膜內入射的光在導光膜內的傳播性。所述第一反射帶和/或第二反射帶也無需一定以從導光膜的薄型光源側的端緣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式形成,例如可以在每個薄型光源的配置位置配置所述第一反射帶和/或第二反射帶。
此外,在所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用與主體相同的材料形成稜鏡部的構成,然而也可以用與主體不同的材料形成所述稜鏡部。這樣,在用與主體不同的材料形成稜鏡部的情況下,作為形成稜鏡部的主成分,例如可以列舉活性能量線固化型樹脂、熱固性樹脂等。其中,作為形成稜鏡部的主成分,優選的是紫外線固化型樹脂。通過作為形成稜鏡部的主成分使用紫外線固化型樹脂,能夠提高稜鏡部的塗布的成型性。
作為所述紫外線固化型樹脂,可以列舉:聚氨酯丙烯酸酯系樹脂、聚酯丙烯酸酯系樹脂、環氧丙烯酸酯系樹脂、多元醇丙烯酸酯系樹脂、環氧樹脂等,其中優選的是丙烯酸酯系樹脂,特別優選的是多官能丙烯酸酯。
作為所述多官能丙烯酸酯,例如可以列舉:季戊四醇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季戊四醇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甲基丙烯酸酯等。另外,所謂的「多官能丙烯酸酯」是指分子中具有兩個以上的丙烯醯氧基或甲基丙烯醯氧基的化合物。
作為多官能丙烯酸酯單體,例如可以列舉: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三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甘油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三(丙烯醯氧基乙基)異氰脲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異冰片酯等。這些化合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混合兩種以上使用。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單體的二聚體、三聚體等低聚物。
此外,作為稜鏡部的形成材料,為了促進紫外線固化型樹脂的固化,優選的是包含光引發劑。
作為所述光引發劑,例如可以列舉:苯乙酮、二苯甲酮、羥基二苯甲酮、米蚩酮、α-戊基肟酯、噻噸酮以及它們的衍生物等。
作為相對於所述紫外線固化型樹脂100質量份的、所述光引發劑的含量,例如可以是0.01質量份以上20質量份以下。
另外,稜鏡部也可以含有:紫外線吸收劑、難燃劑、穩定劑、潤滑劑、加工助劑、增塑劑、耐衝擊助劑、相位差減小劑、消光劑、抗菌劑、防黴劑、抗氧化劑、脫模劑、抗靜電劑等任意成分。
在主體和稜鏡部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情況下,作為主體的折射率(n1)和稜鏡部的折射率(n2)的差的下限,優選的是0.05,更優選的是0.07,進一步優選的是0.09。另一方面,作為主體的折射率(n1)和稜鏡部的折射率(n2)的差的上限,優選的是0.15,更優選的是0.13,進一步優選的是0.11。通過使主體的折射率(n1)和稜鏡部的折射率(n2)的差在所述範圍內,能夠使被層疊在傾斜面上的第一反射片反射的光在稜鏡部和主體的界面適當地向背面側折射。由此,能夠使該光從主體表面的光線射出區域中的薄型光源側的區域恰當地射出,能夠提高亮度的均勻化。
另外,作為導光膜的主體和稜鏡部用不同的形成材料形成的情況下的導光膜的製造方法,例如可以列舉:稜鏡部的形成材料向主體表面塗布的方法。
用於所述背光單元的導光膜也可以在主體的表面具有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具有這樣的微小調製結構的構成如圖5所示。圖5的背光單元51具有:導光膜52;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52的端面照射光;第一反射帶53,以與導光膜5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52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第二反射帶54,以與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導光膜5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52之間的空隙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反射片(圖示省略),配置在導光膜52的背面側;以及光學片(圖示省略),配置在導光膜52的表面側。圖5的背光單元,除了在導光膜52的主體的表面具有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以外,具有和圖2的背光單元11相同的構成。
所述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方向與導光膜52的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平行配置。由此,相對於在導光膜52內傳播的光線的行進方向,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方向位於大致垂直的位置,因此起因於由於微小調製結構造成的光線向表面入射的入射角發生變動,能夠提高從導光膜52表面出光的出光性。此外,作為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間隔p的下限,優選的是1mm,更優選的是10mm,進一步優選的是20mm。另一方面,作為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間隔p的上限,優選的是500mm,更優選的是100mm,進一步優選的是60mm。在山脊線間隔p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光線從導光膜52的表面過度射出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山脊線間隔p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導光膜52的出光性的提高效果低的問題。另外,優選的是微小調製結構的所有的山脊線間隔p都在所述範圍內,但是微小調製結構的多個山脊線間隔p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在所述範圍外,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是多個山脊線間隔中的50%以上在所述範圍內,優選的是70%的山脊線間隔在所述範圍內。
此外,作為以所述微小調製結構的多個山谷線通過的近似虛擬面為基準的山脊線的平均高度h的下限,優選的是5μm,更優選的是7μm,進一步優選的是9μm。另一方面,以所述微小調製結構的多個山谷線通過的近似虛擬面為基準的山脊線的平均高度h的上限,優選的是40μm,更優選的是2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5μm。在所述平均高度h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存在導光膜52的出光性的提高效果低的問題。相反地,在所述平均高度h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光線從導光膜52的表面過度射出的問題。
另外,所述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方向也可以與導光膜52的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大致垂直。由此,在導光膜52內傳播的光線在表面反射時,一部分的光線的行進方向偏向山脊線側,因此光線容易向山脊線方向側聚光。此外,除此以外,因為從表面射出的光線通過在波狀的所述微小調製結構的折射,向與山脊線方向垂直的方向稍稍擴散,所以射出光線的擴散性得到提高。此外,作為像這樣的所述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方向與導光膜52的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大致垂直的情況下的、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間隔p以及以多個山谷線通過的近似虛擬面為基準的山脊線的平均高度h,可以與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方向與導光膜52的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平行配置時的情況相同。
另外,在通過擠出成型法形成導光膜52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使用特定截面形狀的唇開口模具來形成所述微小調製結構。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使用所述唇開口的截面形狀為沿著微小調製結構的反轉形狀的模具,在導光膜52的至少一個面側,形成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
此外,作為在導光膜的主體的表面具有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的背光單元,例如也可以列舉圖6所示的背光單元55。圖6的背光單元55具有:僅由主體構成的導光膜56;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56的一個或多個端面相對配置;以及第一反射帶57,以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56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該背光單元55的所述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的山脊線方向與導光膜56的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平行配置。此外,第一反射帶57具有:基體,以樹脂為主成分;以及白色顏料,含在所述基體中。
此外,作為在主體表面具有波狀的微小調製結構的導光膜,例如也可以列舉圖7所示的導光膜58。圖7的導光膜58具有主體58a和截面為三角形的稜鏡部58b,所述稜鏡部58b由與主體58a不同的材料形成,以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的端緣表面越靠近端邊側厚度越逐漸增大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稜鏡部58b的表面配置第一反射帶59。
此外,作為所述背光單元的導光膜、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的構成,例如也可以採用圖8至圖14所記載的構成。
圖8的背光單元61具有:導光膜62;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62的端面照射光;第一反射帶63,以與導光膜6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62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以及第二反射帶64,以與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導光膜6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62之間的空隙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導光膜62僅由主體構成,該主體表面的高度位置和薄型光源13表面的高度位置大致相等,並且該主體的背面的高度位置和薄型光源13的背面高度位置大致相等。所述背光單元61即使具有這樣的構成,也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62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
圖9的背光單元71具有:導光膜72;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72的端面照射光;第一反射帶73,以與導光膜7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72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以及第二反射帶74,以與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導光膜7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72之間的空隙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導光膜72僅由主體構成,並且與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相對的端面從表面側到背面側向外側傾斜。該背光單元71通過具有這樣的構成,能夠使導光膜72的光線入射的端面的面積增加,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更有效地入射到導光膜72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
圖10的背光單元81具有:導光膜82;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82的端面照射光;第一反射帶83,以與導光膜8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82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以及第二反射帶84,以與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導光膜8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82之間的空隙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該背光單元81的導光膜82僅由主體構成,並且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表面的高度位置比導光膜82表面的高度位置高。通常,在該構成的背光單元中,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射出的光線,不入射到導光膜而是容易比嚮導光膜的與薄型光源相對的端面更向表面側擴散。與此相對,該背光單元81,因為具有第一反射帶83和第二反射帶84,所以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更有效地入射到導光膜82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
圖11的背光單元91具有:導光膜92;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92的端面照射光;第一反射帶93,以與導光膜9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92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以及第二反射帶94,以與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導光膜92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92之間的空隙的背面側的方式配置。該背光單元91的導光膜92僅由主體構成,並且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表面的高度位置比導光膜92的表面的高度位置高,並且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背面的高度位置比導光膜92的背面高度位置低。通常,在這樣構成的背光單元中,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射出的光線,不入射到導光膜而是容易比向與導光膜的薄型光源相對的端面更向表面側或背面側擴散。與此相對,該背光單元91,因為具有第一反射帶93和第二反射帶94,所以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更有效地入射到導光膜92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
圖12的背光單元65具有:導光膜66;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66的端面照射光;以及第一反射帶67,以與導光膜66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66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導光膜66僅由主體構成,並且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表面的高度位置比導光膜66表面的高度位置高。第一反射帶67具有:基體,以樹脂為主成分;以及白色顏料,含在所述基體中。此外,在第一反射帶67與導光膜66的表面之間形成有中空區域。
作為從導光膜66的表面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表面的垂直距離(d3)與從薄型光源13到第一反射帶67與導光膜66的粘合部的平面方向距離(d2)之比(d3/d2)的下限,優選的是1/5,更優選的是3/10,進一步優選的是2/5。另一方面,從導光膜66的表面到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表面的垂直距離(d3)與從薄型光源13到第一反射帶67與導光膜66的粘合部的平面方向距離(d2)之比(d3/d2)的上限,優選的是1,更優選的是9/10,進一步優選的是4/5。在所述距離比(d3/d2)小於所述下限的情況下,導光膜66的被第一反射帶67覆蓋的平面區域變大,存在不能充分得到導光膜66表面的出光區域的問題。相反地,在所述距離比(d3/d2)超過所述上限的情況下,存在被第一反射帶67反射的光不能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66內的問題。
該背光單元65即使具有這樣的構成,也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66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此外,該背光單元65,因為導光膜66表面與第一反射帶67的背面之間作為中空區域形成,所以由於導光膜66的折射率比空氣的折射率大,因而能夠使光線容易地從中空區域入射到導光膜66內。
圖13的背光單元75具有:導光膜76;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76的端面照射光;以及第一反射帶77,以與導光膜76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76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導光膜76僅由主體構成,並且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表面的高度位置比導光膜76的表面的高度位置高。第一反射帶77在背面具有多個光擴散點78。此外,在第一反射帶77與導光膜76的表面之間形成有中空區域。該背光單元75即使具有這樣的構成,也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76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此外,該背光單元75,由於導光膜76的表面與第一反射帶77的背面之間作為中空區域形成,所以由於導光膜76的折射率比空氣的折射率大,因而能夠使光線容易地從中空區域入射到導光膜76內。
圖14的背光單元85具有:導光膜86;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嚮導光膜86的端面照射光;以及第一反射帶87,以與導光膜86的端邊平行且覆蓋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與導光膜86之間的空隙的表面側的方式配置。此外,背光單元85具有第二反射帶88,所述第二反射帶88以覆蓋所述導光膜86的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側端緣的背面的方式配置。第二反射帶88配置在導光膜86的與配置有第一反射帶87的區域對應的背面側的區域。該背光單元85,因為在導光膜86的與配置有第一反射帶87的區域對應的背面側的區域具有第二反射帶88,所以能夠抑制被第一反射帶87反射併入射到導光膜86內的光線從導光膜86的背面側射出,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圖15的背光單元89,除了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的構成以外,與圖2的背光單元11相同。背光單元89的反射帶90的一端側配置在導光膜12的稜鏡部12b的表面,並且另一端側配置在導光膜12的主體12a的背面。背光單元89的一張反射帶90從稜鏡部12b的表面通過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的周面一直架設到導光膜12的背面。也就是說,該背光單元89的一張反射帶90兼作為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的構成。該背光單元89即使具有這樣的構成,也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13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12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此外,該背光單元89,因為用一張反射帶90得到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的構成,所以配置容易,可用性也好。
此外,作為用於所述背光單元的導光膜、以及第一反射帶和第二反射帶的構成,例如也可以採用圖16所示的構成。圖16的導光膜95僅由主體構成。此外,導光膜95具有截面為三角形的稜鏡部96,所述稜鏡部96由與主體不同的材料形成,以配置有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的端緣表面越靠近端邊側厚度越逐漸增大的方式形成。此外,第一反射帶97配置在稜鏡部96的表面,並且在與配置有第一反射帶97的區域對應的、導光膜95的背面側的區域配置有第二反射帶98。該背光單元即使在具有導光膜95以及第一反射帶97和第二反射帶98的構成的情況下,也能夠使從一個或多個薄型光源射出的光線準確入射到導光膜95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
所述導光膜無需一定在背面具有擴散圖案。作為所述可攜式終端,除了如上所述的筆記本電腦以外,還可以列舉:智慧型手機等手機終端、平板終端等可攜式信息終端等各種可攜式終端。
工業實用性
如上所述地,本發明的側光式背光單元和反射帶構件能夠使從光源射出的光線恰當地入射到導光膜內,由此能夠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能夠促進亮度的提高,因此適用於促進了高亮度化的液晶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