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7-07 00:52:41
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包括:設置在移動終端設備上的第二連接模塊,與第二連接模塊之間可拆卸連接的第一連接模塊,第一連接模塊連接鏡頭組,鏡頭組與第一連接模塊內的感光元件正對設置,所述感光元件以及鏡頭組均可與所述移動終端設備通信連接。本實用新型可以根據需要,將移動終端設備與外接攝像組件組合,實現高品質拍攝,滿足用戶對拍照攝像的高層次要求;該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安裝到移動終端設備的過程簡單,且拆卸方便,便於用戶攜帶。
【專利說明】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圖像採集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背景技術】
[0002]目前,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很多移動終端,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都配備了攝像頭,但是受成本、美觀程度以及安裝空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移動終端配備的攝像頭通常為性能一般的微型攝像頭,因此很難實現例如光學變焦、精準對焦、光圈調節等功能,從而無法實現高品質的拍攝效果。
[0003]因此,針對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
實用新型內容
[0004](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背景技術】中的部分問題或者全部問題,提供可實現高品質攝像,且安裝及拆卸均很方便的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
[0006](二)技術方案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包括:設置在移動終端設備上的第二連接模塊,與第二連接模塊之間可拆卸連接的第一連接模塊,第一連接模塊連接鏡頭組,鏡頭組與第一連接模塊內的感光元件正對設置,所述感光元件以及鏡頭組均可與所述移動終端設備通信連接。
[0008]其中,所述第一連接模塊包括:圓筒狀的外殼,外殼內設置與鏡頭組連接的連接部件,外殼底板內側設置感光元件,外殼底板外側設置固定柱,固定柱上安裝第一卡片,第一卡片上設置與感光元件電連接的第一接線區,固定柱相對的兩側設置過孔,兩個過孔的連線與第片的長度方向垂直,過孔內設置凸塊,凸塊在受壓時嵌入過孔內,在未被施壓時凸出底板外側;
[0009]所述第二連接模塊包括:柱狀卡筒,卡筒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第二卡片的形狀與第一卡片形狀相同且第二卡片底面設置有突出其兩端的凸翼,凸翼的形狀與翼形形狀相同;卡筒底部開設有卡槽,卡槽的形狀與第二卡片形狀相同且卡槽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卡槽通過彈簧連接第二卡片,卡槽兩側的外沿上設置有用於與第一接線區電連接的第二接線區,第二接線區與移動終端設備內部主電路連接;卡筒頂部設置有第一蓋板,第一蓋板上開設與卡槽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一蓋板上方設置第二蓋板,第二蓋板上開設與第一卡片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二卡片連接的彈簧未發生形變時,凸翼嵌入第一蓋板的翼形開孔處,第二卡片嵌入第二蓋板上的開孔內。
[0010]其中,所述第一連接模塊包括:圓筒狀的外殼,外殼內設置與鏡頭組連接的連接部件,外殼底板內側設置感光元件,外殼底板外側設置固定柱,固定柱上安裝第一卡片,第一卡片表面上一端設置與感光元件電連接的第一接線區,固定柱一側設置過孔,過孔遠離第一卡片的第一接線區,過孔內設置凸塊,凸塊在受壓時嵌入過孔內,在未被施壓時凸出底板外側;
[0011]所述第二連接模塊包括:柱狀卡筒,卡筒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第二卡片的形狀與第一卡片形狀相同且第二卡片底面設置有突出其兩端的凸翼,凸翼的形狀與翼形形狀相同;卡筒底部開設有卡槽,卡槽的形狀與第二卡片形狀相同且卡槽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卡槽通過彈簧連接第二卡片,卡槽一側的外沿上設置有用於與第一接線區電連接的第二接線區,第二接線區與移動終端設備內部主電路連;卡筒頂部設置有第一蓋板,第一蓋板上開設與卡槽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一蓋板上方設置第二蓋板,第二蓋板上開設與第一卡片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二卡片連接的彈簧未發生形變時,凸翼嵌入第一蓋板的翼形開孔處,第二卡片嵌入第二蓋板上的開孔內;其中,卡筒橫截面形狀滿足在第一接線區與第二接線區電連接時,第一卡片和凸塊嵌入卡筒內且在水平面內不能移動。
[0012]其中,所述凸塊固定在連接杆上,所述連接杆位於底板內側,連接杆上設置有第一連接柱,第一連接柱端部設置第一安裝端,第一連接柱上套設彈簧;連接杆上設置有楔形槽;底板內側還設置有壓杆,壓杆一端為與楔形槽形狀匹配的楔形塊,壓杆另一端設置按鈕,按鈕穿過外殼外壁上的開口而露出外殼外部,壓杆上還設置有第二連接柱,第二連接柱端部設置第二安裝端,第二連接柱上套設有彈簧,彈簧的變形方向與按鈕的可按壓方向一致,第一安裝端和第二安裝端均固定在外殼內部;按壓按鈕,楔形塊嵌入楔形槽內,抵壓連接杆使凸塊嵌入過孔內。
[0013]其中,所述感光元件與第一接線區之間的連接線穿過所述固定柱中間開設的走線孔。
[0014]其中,所述卡槽、第一蓋板的開孔和第二蓋板的開孔,均同軸設置。
[0015]其中,所述卡槽的深度等於第二卡片和凸翼的厚度之和,第一蓋板的厚度等於凸翼的厚度,第二蓋板的厚度等第二卡片的厚度,第一卡片的厚度等於外沿上方卡筒的深度,卡槽的深度不小於第二卡片和凸翼的厚度之和,所述凸塊未被施壓時,凸塊在底板外側的高度不小於固定柱的高度。
[0016]其中,所述第一卡片為方形,第一接線區包括兩部分,分別設置在第一卡片的兩端;相應地,第二接線區也包括兩部分,分別設置在卡槽兩側的外沿上;第一接線區和第二接線區的位置相對應。
[0017]其中,所述卡筒的橫截面為圓形,圓形上相對的兩處設置外凸的翼形。
[0018]其中,所述第一連接柱設置有至少兩個,均勻分布在連接杆上,每個第一連接柱的端部都設置第一安裝端,其上都套設有彈簧。
[0019](三)有益效果
[002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中,通過設置在移動終端設備上的第二連接模塊,與第二連接模塊之間可拆卸連接的第一連接模塊,第一連接模塊連接鏡頭組,鏡頭組與第一連接模塊內的感光元件正對設置,所述感光元件以及鏡頭組均可與所述移動終端設備通信連接;可以根據需要,將移動終端設備與外接攝像組件組合,實現高品質拍攝,滿足用戶對拍照攝像的高層次要求;該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安裝到移動終端設備的過程簡單,且拆卸方便,便於用戶攜帶。【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2]圖1至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的各部件結構示意圖;
[0023]圖4和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的各部件結構示意圖;
[0024]圖6和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中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的各部件結構示意圖;
[0025]圖8是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模塊連接鏡頭組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9是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中使用手機作為移動終端設備時手機的外形圖。
[0027]圖中:1:第一連接模塊;101:第一卡片;102:固定柱;103:底板;104:凸塊;105:第一接線區;106:第一安裝端;107:第一連接柱;108:彈簧;109:壓杆;110:按鈕;111 --第二連接柱;112:彈簧;1 13:第二安裝端;114:連接杆;2:第二連接模塊;201:卡筒;202:卡槽;203:外沿;204:第二接線區;205:第二卡片;206:凸翼;207:彈簧;208:第一蓋板;209:第二蓋板;3:鏡頭組。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0029]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包括設置在移動終端設備上的第二連接模塊,與第二連接模塊之間可拆卸連接的第一連接模塊,第一連接模塊連接鏡頭組,鏡頭組與第一連接模塊內的感光元件正對設置,所述感光元件以及鏡頭組均可與所述移動終端設備通信連接。因此,可以根據需要,將移動終端設備與外接攝像組件組合,實現高品質拍攝,滿足用戶對拍照攝像的高層次要求;該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安裝到移動終端設備的過程簡單,且拆卸方便,便於用戶攜帶。
[0030]下面結合實施例一、實施例二、實施例三以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0031]實施例一
[0032]本實用新型中的移動終端設備可以是諸如手機、平板電腦、掌上電腦等移動終端;本實施例以手機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0033]參照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
[0034]第一連接模塊I具體包括:圓筒狀的外殼,外殼內設置與鏡頭組3連接的連接部件,如圖8所爪外殼底板103內側,也即外殼內,設置感光兀件,外殼底板103外側設置固定柱102,固定柱102上安裝第一卡片101,第一卡片101上設置與感光元件電連接的第一接線區105,固定柱102相對的兩側設置過孔,兩個過孔的連線與第一卡片101的長度方向垂直,過孔內設置凸塊104,凸塊104在受壓時嵌入過孔內,在未被施壓時凸出底板103外側;所述感光元件與第一接線區104之間的連接線穿過所述固定柱102中間開設的走線孔。
[0035]第一連接模塊I的外殼內部還設置有控制凸塊104嵌入或凸出底板103的控制機構;如圖3所示,控制機構包括連接杆114,所述凸塊104固定在連接杆114上,所述連接杆114位於底板103內側,連接杆114上設置有第一連接柱107,第一連接柱107端部設置第一安裝端106,第一連接柱107上套設彈簧108 ;連接杆114上設置有楔形槽;底板103內側還設置有壓杆109,壓杆109 —端為與楔形槽形狀匹配的楔形塊,壓杆109另一端設置按鈕110,按鈕110穿過外殼外壁上的開口而露出外殼外部,如圖9所不;壓杆109上還設置有第二連接柱111,第二連接柱111端部設置第二安裝端113,第二連接柱111上套設有彈簧112,彈簧112的變形方向與按鈕110的可按壓方向一致,第一安裝端106和第二安裝端113均固定在外殼內部;按壓按鈕110,楔形塊嵌入楔形槽內,抵壓連接杆114,以帶動凸塊104嵌入過孔內。其中,以凸塊104位於連接杆114上方定義方位,則彈簧112未被壓縮時,楔形槽的下表面高度位於楔形塊的上下表面高度之間,以保證彈簧112壓縮時,楔形塊接觸楔形槽的過程中,逐步將連接杆向下壓。
[0036]本實施例中,凸塊104設置有兩塊,為了實現連接杆114帶動凸塊104發生位置變化時兩個凸塊能夠動作一致,為此,所述第一連接柱107設置有至少兩個,均勻分布在連接杆114上,每個第一連接柱107的端部都設置第一安裝端106,其上都套設有彈簧108。優選地,設置兩個第一連接柱107,分別設置在連接杆114的兩端。
[0037]通過按壓按鈕110,壓杆109朝向連接杆114移動,同時彈簧112被壓縮,連接杆109端部的楔形塊逐漸 接觸連接杆114上的楔形槽,將連接杆114下壓,同時帶動凸塊104向下移動,嵌入底板103內側,此時,彈簧108被壓縮;釋放按鈕110之後,彈簧112被釋放,帶動壓杆109尚開連接杆114,此時,彈簧108被釋放,凸塊104也被釋放,凸出底板103外側。
[0038]第二連接模塊2包括:柱狀卡筒201,卡筒201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即卡筒201為近似圓筒,是在圓筒的結構上增加了兩個相對的外凸的翼形環;第二卡片205的形狀與第一卡片101形狀相同且第二卡片205底面設置有突出其兩端的凸翼206,凸翼206的形狀與翼形形狀相同;卡筒201底部開設有卡槽202,卡槽202的形狀與第二卡片205的形狀相同且卡槽202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卡槽202通過彈簧207連接第二卡片205,,卡槽202兩側的外沿203上設置有用於與第一接線區105電連接的第二接線區204,第二接線區204與移動終端設備內部主電路連接;卡筒201頂部設置有第一蓋板208,第一蓋板208上開設與卡槽202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一蓋板208上方設置第二蓋板209,第二蓋板209上開設與第一^^片101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二卡片205連接的彈簧207未發生形變時,凸翼206嵌入第一蓋板208的翼形開孔處,第二卡片205嵌入第二蓋板209上的開孔內。
[0039]因第二連接模塊2設置在移動終端設備上,在移動終端設備不外接攝像組件時,需要保證移動終端設備的外觀完整、美觀,所以設置了兩層蓋板,同時設置了第二卡片205和凸翼206相結合的結構,以使得未外接攝像組件時,彈簧207不發生形變,第二卡片205嵌入第二蓋板209的開孔內,完全吻合,不留開孔和大的縫隙,此時,凸翼206卡在第二蓋板209下方且嵌入第一蓋板208的翼形開孔處,防止第二卡片205彈出第二蓋板209外部。
[0040]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需要實現電連接,才能將外接攝像組件與移動終端設備連接起來。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卡片101為方形,第一接線區105包括兩部分,分別設置在第一卡片101的兩端;相應地,第二接線區204也包括兩部分,分別設置在卡槽202兩側的外沿203上;第一接線區105和第二接線區204的位置相對應。
[0041]進一步地,所述卡槽202、第一蓋板208的開孔和第二蓋板209的開孔,均同軸設置,以實現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相連接時,第二卡片205和凸翼206的組合結構能夠順利嵌入卡槽202內。相應地,還需要滿足,所述卡槽202的深度等於第二卡片205和凸翼206的厚度之和,第一蓋板208的厚度等於凸翼206的厚度,第二蓋板209的厚度等第二卡片205的厚度,第一卡片101的厚度等於外沿203上方卡筒的深度,卡槽202的深度不小於第二卡片205和凸翼206的厚度之和,所述凸塊104未被施壓時,凸塊104在底板103外側的高度不小於固定柱102的高度,以實現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的連接吻合。
[0042]將攝像組件連接在移動終端設備上的操作過程如下:
[0043]首先,將第一連接模塊I安裝在移動終端設備的第二連接模塊2上。具體為,將第一卡片101與第二蓋板209上的第二卡片205對齊,並按壓第一連接模塊1,使彈簧207發生變形,第二卡片205和凸翼206的組合結構嵌入卡槽202內,第一卡片101逐漸嵌入卡筒201內外沿203上部的空間內,此時,第一卡片101的接線區表面與第二接線區204所在的表面相平;轉動第一連接模塊I使其轉動90°,實現第一接線區105的兩部分分別和第二接線區204的兩部分接觸並電連接。在上述過程中,發生變化的還有凸塊104,第一卡片105嵌入第二連接模塊2的過程中,凸塊104首先受第二蓋板209擠壓而嵌入底板103內側,直到轉動第一連接模塊I使兩接線區電連接的過程中,會順帶轉動凸塊104,凸塊104恰好達到第二蓋板209上的開孔位置時,凸塊104的外壓力被移出,凸塊104被釋放,凸塊104嵌入卡槽202內,使得第一連接模塊I在豎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均不能移動,實現了兩連接模塊之間的穩定連接。
[0044]然後,在第一連接模塊I上外接上攝像組件即可。
[0045]在進行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的拆卸時,手動按壓按鈕110,使凸塊104回縮至底板103內側,轉動第一連接模塊1,使第一卡片101返回至第二卡片205上方,即可將第一連接模塊I拔出;彈簧207恢復,第二卡片205和凸翼206恢復至第二蓋板209和第一蓋板208處。
[0046]本實施例的鏡頭組優選為可變焦的光學鏡頭組等,尤其是自動對焦鏡頭組,使用可變焦的光學鏡頭組進行拍攝時,通過光學變焦實現精確對焦,擴大了對焦的焦距範圍和提高了拍攝品質。本實施例中的感光元件以及鏡頭組可以為現有技術中單眼相機或者數位相機中的既有設備,也可以是單獨設置的設備;由於本實施例中感光元件以及鏡頭組的大小和類型不受安裝空間的限制,可以選擇成像質量優秀的部件來進行拍攝,從而使對焦更精確,而很好地提聞拍攝品質。
[0047]實施例二[0048]參照圖4和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中的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與實施例一中的結構相似,具體描述如下。
[0049]首先,關於第一連接模塊I,在底板103上同樣設置有固定柱102、第 ^片101和凸塊104,在底板103內側設置有控制凸塊104的控制機構,控制機構的具體結構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之處在於,第 ^片101表面上一端設置與感光兀件電連接的第一接線區105,固定柱102—側設置過孔,過孔遠離第一卡片101的第一接線區105,過孔內設置凸塊104,第一接線區105和凸塊104均有一個,且第一卡片101並不是中心點安裝在固定柱102 上。
[0050]相應地,關於第二連接模塊2,其第二卡片205和卡槽202的形狀,就需要與第一卡片101的形狀相適配,第二接線區204的形狀也需要與第一接線區105的形狀相適配。尤其地,卡筒201橫截面形狀需滿足在第一接線區105與第二接線區204電連接時,第一卡片101和凸塊104嵌入卡筒201內且在水平面內不能移動,以實現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的穩定連接。
[0051]本實施例中,在將攝像組件連接在移動終端設備上時,首先將第一連接模塊I安裝在移動終端設備的第二連接模塊2上。具體為,將第一卡片101與第二蓋板209上的第二卡片205對齊,並按壓第一連接模塊1,使彈簧207發生變形,第二卡片205和凸翼206的組合結構嵌入卡槽202內,第一^^片101逐漸嵌入卡筒201內外沿203上部的空間內,此時,第一卡片101的接線區表面與第二接線區204所在的表面相平;推動第一連接模塊I使第一卡片101向前移動,實現第一接線區105和第二接線區204接觸並電連接。在上述過程中,發生變化的還有凸塊104,第一卡片105嵌入第二連接模塊2的過程中,凸塊104首先受第二蓋板209擠壓而嵌入底板103內側,直到推動第一連接模塊I使兩接線區電連接的過程中,會順帶移動凸塊104,凸塊104恰好達到第二蓋板209上的開孔位置時,凸塊104的外壓力被移出,凸塊104被釋放,凸塊104嵌入卡槽202內,使得第一連接模塊I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均不能移動,實現了兩連接模塊之間的穩定連接。
[0052]然後,在第一連接模塊I上外接上攝像組件即可。
[0053]在進行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的拆卸時,手動按壓按鈕110,使凸塊104回縮至底板103內側,反向移動第一連接模塊1,使第一卡片101返回至第二卡片205上方,即可將第一連接模塊I拔出;彈簧207恢復,第二卡片205和凸翼206恢復至第二蓋板209和第一蓋板208處。
[0054]實施例三
[0055]參照圖6和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中的第一連接模塊I和第二連接模塊2與實施例二中的結構相似,不同之處僅在於第一卡片101和第二卡片205的形狀不同。
[0056]在上述三個實施例中,第一卡片101和第二卡片205的形狀可以隨意選擇,即可以為規則的幾何形狀,也可以為不規則的幾何形狀,只要美觀,能夠使移動終端設備整體協調即可,不過,可以優先選擇與移動終端設備本身所帶有的圖案標示相同的形狀,以不加重一種終端設備外形的繁瑣。
[0057]由以上實施例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可將移動終端設備與外接攝像組件組合,實現高品質拍攝,滿足用戶對拍照攝像的高層次要求;該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安裝到移動終端設備的過程簡單,且拆卸方便,便於用戶攜帶。
[0058]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包括:設置在移動終端設備上的第二連接模塊,與第二連接模塊之間可拆卸連接的第一連接模塊,第一連接模塊連接鏡頭組,鏡頭組與第一連接模塊內的感光元件正對設置,所述感光元件以及鏡頭組均可與所述移動終端設備通信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連接模塊包括:圓筒狀的外殼,外殼內設置與鏡頭組連接的連接部件,外殼底板內側設置感光元件,外殼底板外側設置固定柱,固定柱上安裝第一卡片,第一卡片上設置與感光元件電連接的第一接線區,固定柱相對的兩側設置過孔,兩個過孔的連線與第一卡片的長度方向垂直,過孔內設置凸塊,凸塊在受壓時嵌入過孔內,在未被施壓時凸出底板外側; 所述第二連接模塊包括:柱狀卡筒,卡筒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第二卡片的形狀與第一卡片形狀相同且第二卡片底面設置有突出其兩端的凸翼,凸翼的形狀與翼形形狀相同;卡筒底部開設有卡槽,卡槽的形狀與第二卡片形狀相同且卡槽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卡槽通過彈簧連接第二卡片,卡槽兩側的外沿上設置有用於與第一接線區電連接的第二接線區,第二接線區與移動終端設備內部主電路連接;卡筒頂部設置有第一蓋板,第一蓋板上開設與卡槽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一蓋板上方設置第二蓋板,第二蓋板上開設與第一卡片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二卡片連接的彈簧未發生形變時,凸翼嵌入第一蓋板的翼形開孔處,第二卡片嵌入第二蓋板上的開孔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連接模塊包括:圓筒狀的外殼,外殼內設置與鏡頭組連接的連接部件,外殼底板內側設置感光元件,外殼底板外側設置固定柱,固定柱上安裝第一卡片,第一卡片表面上一端設置與感光元件電連接的第一接線區,固定柱一側設置過孔,過孔遠離第一卡片的第一接線區,過孔內設置凸塊,凸塊在受壓時嵌入過孔內,在未被施壓時凸出底板外側; 所述第二連接模塊包括:柱狀卡筒,卡筒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第二卡片的形狀與第一卡片形狀相同且第二卡片底面設置有突出其兩端的凸翼,凸翼的形狀與翼形形狀相同;卡筒底部開設有卡槽,卡槽的形狀與第二卡片形狀相同且卡槽的橫截面上相對的兩處具有外凸的翼形,卡槽通過彈簧連接第二卡片,卡槽一側的外沿上設置有用於與第一接線區電連接的第二接線區,第二接線區與移動終端設備內部主電路連;卡筒頂部設置有第一蓋板,第一蓋板上開設與卡槽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一蓋板上方設置第二蓋板,第二蓋板上開設與第一卡片形狀相同的開孔;第二卡片連接的彈簧未發生形變時,凸翼嵌入第一蓋板的翼形開孔處,第二卡片嵌入第二蓋板上的開孔內;其中,卡筒橫截面形狀滿足在第一接線區與第二接線區電連接時,第一卡片和凸塊嵌入卡筒內且在水平面內不能移動。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凸塊固定在連接杆上,所述連接杆位於底板內側,連接杆上設置有第一連接柱,第一連接柱端部設置第一安裝端,第一連接柱上套設彈簧;連接杆上設置有楔形槽;底板內側還設置有壓杆,壓杆一端為與楔形槽形狀匹配的楔形塊,壓杆另一端設置按鈕,按鈕穿過外殼外壁上的開口而露出外殼外部,壓杆上還設置有第二連接柱,第二連接柱端部設置第二安裝端,第二連接柱上套設有彈簧,彈簧的變形方向與按鈕的可按壓方向一致,第一安裝端和第二安裝端均固定在外殼內部;按壓按鈕,楔形塊嵌入楔形槽內,抵壓連接杆使凸塊嵌入過孔內。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感光元件與第一接線區之間的連接線穿過所述固定柱中間開設的走線孔。
6.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槽、第一蓋板的開孔和第二蓋板的開孔,均同軸設置。
7.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槽的深度等於第二卡片和凸翼的厚度之和,第一蓋板的厚度等於凸翼的厚度,第二蓋板的厚度等第二卡片的厚度,第一卡片的厚度等於外沿上方卡筒的深度,卡槽的深度不小於第二卡片和凸翼的厚度之和,所述凸塊未被施壓時,凸塊在底板外側的高度不小於固定柱的高度。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卡片為方形,第一接線區包括兩部分,分別設置在第一卡片的兩端;相應地,第二接線區也包括兩部分,分別設置在卡槽兩側的外沿上;第一接線區和第二接線區的位置相對應。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卡筒的橫截面為圓形,圓形上相對的兩處設置外凸的翼形。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 移動終端外接攝像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接柱設置有至少兩個,均勻分布在連接杆上,每個第一連接柱的端部都設置第一安裝端,其上都套設有彈簧。
【文檔編號】H04N5/225GK203708328SQ201320849534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0日
【發明者】路寬 申請人:路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