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的散文讀後感
2023-07-13 18:38:17
篇一:張曉風的散文讀後感 劉軒如
生活就像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體會到生活中的美。
老師讓我們讀張曉風的散文,她的文章敘述了她的酸甜苦辣,其中,令我記憶深刻的一篇是——《我喜歡》。
作者從身邊的小事述說了她喜歡的事物。如:喜歡冬天的陽光,喜歡在春風中踏過窄窄的山徑,喜歡夏日的永晝……身邊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美好的。張曉風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她對生活充滿樂趣。
於丹老師曾說過:「在三鍋開水裡,扔一個生雞蛋,一根生胡蘿蔔和一把幹茶葉,你會發現生雞蛋被煮熟,變得硬梆梆的,我們生活裡有些只固守著自己的內心,不肯融合的人,他們最後會變得裡裡外外鐵石心腸,這就是被生活煮硬的人。第二鍋裡的胡蘿蔔呢,經過煎熬煮的軟塌塌的,成了一團胡蘿蔔泥,這就是被生活煮軟的人,可是第三鍋裡的茶葉呢,他在沸騰中自己舒展了,豐美了,滋潤了,他把無色無味的水,改變成了一鍋香茶,它在煎熬裡,放全了自己,它也把它的美,愛和力量,傳遞出去,改變了社會和別人。」
生活就似一根苦瓜,只要懂得品味生活的人,就品嘗得出苦瓜中的「甜」。但一些覺得苦,而不敢於嘗試的人,他們就品嘗不到苦瓜中的「甜」。我們滿懷熱血面對生活,生活也同樣會給予你其中的樂趣。所以,我們要熱愛生活,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美就在我們生邊!
篇二:張曉風的散文讀後感 李柳依
張曉風的文章,就像山谷裡吹過的一縷縷清新的山風,不像狂風那樣兇猛暴戾,不像香風那樣令人沉醉,卻使人神清氣爽,讓人頓悟生命的意義。
「你真好,你就像我的少年伊辰一樣……」這是一位賣柑子的老婦人對張曉風的評價。這是一句值得咀嚼的話語。一開始,張曉風不懂,我也不懂——一個只是賣柑子的卑微的老婦人竟然和一位知書達理的大作家相提並論?她們的社會地位如此懸殊!
我慢慢思考著,高爾基曾經說過:「要愛惜自己的青春,沒有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沒有比青春更珍貴的了。」啊,老婦人原來並不是說自己能與張曉風一樣,而是說張曉風就像自己生命中最光華的時間一樣,老婦人是在讚美張曉風那美好的青春。
我想,老婦人如此評價張曉風,也許是因為看著正當盛年的才女緬懷起自己逝去的青春?也許正是因為老婦人已經老了,所以才特別珍惜起自己的年少時光吧?她把少年時光當作最美的讚辭送給自己所喜歡的人。少年伊辰——不就是我們現在年齡嗎?我卻曾經多少次對時光的飛逝不以為然,曾經多少次地大把地揮霍者寶貴的光陰!我總想著日後的路長著呢,這麼點時間算得了什麼。如今,我卻從一個賣柑子的老婦人口中體會到,青春年華是何等珍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不希望到了風燭殘年再去羨慕別人的青春年華。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我當與諸君共勉。
篇三:《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 周瑾
說實話我對散文集這種書從來沒有產生過興趣——我偏愛小說帶來的新鮮刺激,散文我也沒接觸過多少。
應老師的要求,我和媽媽去購買了一本《張曉風散文集》。得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了第一頁,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對景物,心理等的描寫真是無微不至且恰到好處,普通人難以做到她那樣的語句優美,仿佛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從《到山中去》這篇文章中聞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氣息」。
那種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現在的文字越來越浮誇了,總能看見許多新詞新用法——時代在進步。但在這樣躁動的中國文壇裡,已難以看到張曉風這樣的古典氣息,一種浪漫。或許是她超乎常人的細膩與深度才能寫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詞好句建築起的風花雪月,看似優美,毫無意義。只是為了賣弄自己的那一點點的文採。這樣不是在汙辱文字嗎?!所以這就是我喜歡她的一點,她不會讓我覺得她故弄玄虛。
看完整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我從內心裡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觀察與思考,配合她精準的描寫……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學習的。作為一名初中生,我的意境還遠遠不夠。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後,我才懂得這一點。
夜晚,臨睡前,端起一本書,關掉了愛聽的流行音樂。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那種在現代化城市裡感受不到的質樸,從她字裡行間裡對情,愛,樹,山,人的敘述中體現。浮躁而疲憊的心竟在看書時變得清爽暢快,這想來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樣形容,她教會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涼與溫暖我都能感受,或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給我一抹觸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薰陶著,這裡有無限的可能,天馬行空。
唯有一個「美」字能形容這座寧靜的心靈花園,被細雨滋潤,同時又被陽光包圍,燦爛而悲傷地開滿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筆尖的旋轉下都是順理成章的。
我會一直追隨著,抵達彼岸。
篇四:《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陳宇哲
讀了一個月的《張曉風散文》我發現她的文章很有韻味,可以讓人思考許久。她寫的散文還讓人讀了後會感到十分的溫柔,讓人明白的事很多,它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描述,卻在娓娓到來中讓人感到溫暖,還在溫暖中有一種韻味。
有一篇作文《高山何所有》也是張曉文寫的散文,這篇文章她沒有用太多的語言來表示這一片孩子們可憐,而是用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來表示出對山區孩子們的同情心。
這個故事沒有什麼離奇的故事,而寫的故事有一種勾人魂的魅力。這是一個真實而又悲劇的故事,她寫了幾個山區的孩子長大了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可是他們還是被人瞧不起,人家都討厭他們這些『鄉巴佬』。後來他們到了他們發過誓的高山上面,他們本想把錢賺夠了來報答他們的家園,可他們做了那麼多的努力,工作還是沒有找到,他們到了大山上感覺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和無助呀!可他們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故事不像大多數的故事一樣有一個圓滿而又美好的結局。
啊!為什麼山區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環境嗎?每一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這麼想,而這篇文章的『嚼勁』也十分的足,總讓人對這個文章愛不釋手,這就是張曉風寫的文章的特點,總是可以讓作者回味無窮。
張曉風這個作家寫的作品中還絕對隱藏了一個對人生的哲理。可是總是藏的很深,找出來不容易,耐人尋味,這也是她的作品的一個特點。
張曉風的散文就像勾人魂魄的人一樣勾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去不斷思考,去發掘!
篇五:《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 王上上
今天,我讀了張曉風散文集裡的一篇故事。
這篇故事講:曾經,作者想僱一個可以洗衣服兼掃地的人。於是,她的朋友幫她介紹了一個洗衣婦,作者說:「你洗完我家也是去洗別人家的,何不洗完了替我打掃一下,我會多算錢的。」她對朋友嘀咕了幾句,朋友鄭重地說:「她說她不掃地——因為她的興趣只在洗衣服。」我起先幾乎大笑,但接著不由一凜,原來洗衣服也是可以成為一個人認真的「興趣」!
是啊,洗衣服也是可以成一個人認真的興趣,一個人專注的東西。沒有一件事情做好不需要專心,不需要認真,不需要執著,固然掃地也是,洗衣服也是。一件事情也當然只有認真了才能把它給做好。
在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我的叔叔。他,曾經是個音樂人,可是,他很迷戀電腦,玩魔獸世界,還炒股。他上班,只能用業餘時間玩電腦遊戲,等級不高,然而還要一部分時間炒股。而股票是需要很多時間來看行情、統計和計算分析的,這就自然虧錢。而玩魔獸世界和炒股又佔用了大部分時間,從而導致無法練歌,又被老闆給扣工資了。突然有一天,他放棄了90級滿級的魔獸世界帳號,開始每天4小時的練歌,工資又漲到原來的7000多,後來公司裝修1個多月,他就用每天9個小時炒股,一帆風順。
一開始,三樣一起做,無法集中精力,結果一樣都做不好,最後每一件事情都專心致志的去做,於是都做好了。有人說:「當你一心一意做一件事,1分鐘往往比你三心二意做那件事一個小時的效率更高。」一心一意,不要學那一隻貓釣魚。
篇六:張曉風的散文讀後感 曾若雲
這個周末,我在家中閱讀《張曉風散文集》,其中,我讀到了一篇使我心靈感到震撼的文章——《包子》。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張曉風的一個親戚死了,想起以前她和她丈夫到老婦人家做客,到了中午,老婦人留人吃飯,但無奈家徒四壁,就熱情的提出吃包子,但老婦人的兒子的一聲惡吼「哼!包子!臺灣來的人會吃你的包子?!」使老婦人很不安的讓我們走了……現在老婦人已走了,怎麼樣挽回都是無用功了,有些事沒有第二次的……
看到這兒,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為什麼會是這樣?老婦人畢竟也是好意啊!臺灣來的人又怎麼了?是神嗎?是神也可以吃包子啊!那包子又怎麼了?!包子做出來也不是給人吃的嗎?好,包子做工是粗糙,可包子裡也包括了老婦人深深地情誼啊!老婦人的兒子做生意,時賺時賠,但也不夠他一個人用,把生他養他的母親扔在那兒,任其自生自滅……,留老婦人一人在暴風雷電中面對孤燈,一人在寧靜的夏夜受蚊蟲的騷擾,一個人在黑如地窖的破屋中苟且生存,一人在寒冷的冬夜與一隻小炭籃相依為命,看著鄰居家晚輩大包小包的回家過年,而自己只能在黑暗中與淚水為伴,思念著遠方的親人,思念著遠方不靠譜、無情無義的兒子吧……
人的生命賤如螻蟻,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考驗,還自以為強大,就像文中的兒子無情無義,那一聲惡吼「哼!包子!臺灣來的人會吃你的包子?!」也許是無意的吧,但他的惡吼打碎了老婦人的熱情,打碎了老婦人那可憐的自尊,打碎了老婦人隊對他兒子的最後一絲希望。
而現在的社會中,那些空穴老人也不是如此嗎?因年老了、生病了、兒女們就對他不管不顧,自生自滅,看著別人家大團圓,自己家的孤燈與破屋,有什麼呢?只不過是臉上的兩行濁淚罷了。談及兒女,別人眉飛色舞,他們只能輕笑「呵呵,女兒/兒子大了,翅膀硬了呢」,可烏鴉還會反哺,我們這些高等生物怎麼就變成啃老了呢?我們不是有頭腦的高等生物嗎?
指針滴答,我依然還在靜靜的沉思著……
篇七:《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徐皓容
當陳老師第一次提到「張曉風」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便覺得很耳熟。的確,她是臺灣著名作家,在六年級時也學過一篇她的文章,至今還讓我印象深刻。
張曉風老師的散文蘊含了許多人生真理。她的散文敘述自然,衝淡寧靜,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但讀她的散文也不會使人覺得枯燥無味。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講一個或是幾個故事,都是那麼的生動有趣,顯示引人發笑,後又讓人沉思。那篇《我不知道怎麼樣回答》正是這樣。小男孩不願意洗手,並且用自己新發現的句子不斷和媽媽辯解。小男孩,他在成長,他在強烈的想要建樹他自己的秩序和價值,我不由得對小男孩產生一種敬意。雖然最後媽媽沒有回答小男孩的問題,也沒有使小男孩喜歡洗手,但是媽媽和小男孩都依然愛著對方,這是永不磨滅的。
讀了這麼多張曉風老師的散文,最令我喜歡的還是《一碟辣醬》和《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一碟辣醬說的是張曉風在香港教書時,校長請教師來赴宴。當時,桌上擺了一碟廚師親手調製的辣醬。因為沒有一個人去品嘗辣醬,所以張曉風出於一點善意,取用了一些。而正是這一點善意的舉動,使她換來了更大的善意。在離開時,校長送了張曉風一瓶辣醬,張曉風很感動,也真正的愛上了這瓶辣醬。讀了這篇散文,我感觸極深,其中文中的一句話也讓我領悟到了人生的真理:「生命的厚禮,原來只賞賜給那些肯於一嘗的人。」是啊,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只是出於一點善意,便可能回收一些令我意想不到的更大的禮物。所以,多去品嘗並誇讚他人的作品,何樂而不為呢?
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的三篇小文章裡,我尤其喜歡《尋人啟事》。母親見證了自己孩子的成長。在小男孩的時候,他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被媽媽牽著自己的小手。可是,轉瞬即逝,小男孩已經長成大男孩了,他必須有所忍受,有所承載,他那雙被母親握著的小手也有如飛鳥在翩飛中消失了。童年,悄悄地溜走了,小男孩長大了,母親也老了。可是,當孩子長大後,他會像母親照顧小時候的自己一樣照顧著母親嗎?我想,會的。
張曉風的散文就是這樣耐人尋味,只有一遍接著一遍讀,才能領悟到更深的道理。慢慢合上這本書,回想著一篇片優美的文章,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篇八:《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 劉子旋
最近,按老師的推薦,我閱讀了《張曉風散文集》,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其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篇文章。
第一篇是《種種可愛》,它主要講述了:「我」發現在中華路一家賣蜜豆冰的,而永康街有一家賣牛肉麵的;兩家雖然都是普通的小店,但招牌與店名卻起的非常可愛,流露出了臺北的可愛在各行各業間平起平坐的大氣象。後來,在臺北「我」又接連看到一些非常可愛的事情,體現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好人對別人的關愛,能讓一件事從中變得種種可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作者能把生活中一些記錄著平凡時刻的點點滴滴記下來,說明作者是一個很會留心觀察的人。而生活中的那些種種可愛,並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正如作者在文中最後所寫:西諺說,把幸運的人丟到河裡,他都能口銜寶物而歸,我大概是幸運的人,生活在這座城裡,雖也有種種倒黴事,但奇怪的是,我記得住的而且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這些可愛的片段!這些從生活的淵澤裡撈起的種種不盡的可愛!
還有一篇則叫《你的側影好美!》,它主要寫了:「我」在餐廳吃完飯,慢慢地喝下那杯茶,茶並不怎麼好,「我」便用眼光觀察這個小店。見到一個女孩在打電話,視線便落在她的側影上。忽然發覺她的側影好美!並可惜於她並未發現。於是「我」便糾結於是否要告訴她她的側影好美。最後「我」鼓起勇氣去告訴那位女孩,回應「我」的是一聲感謝!使「我」覺得其實「我」這輩子該做的事就是去告訴別人他所不知道的自己的美麗側影!
正如「只要每人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一樣,在生活中,人們可能只會穿梭在忙碌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並不曾會有心留意生活中的美。這些美,大多是出於外表,但更多的是內心,是一種內在的美。就像作者一樣留心去觀察和發現身邊的美。這世界也許真的會變得美好呢!
讀完這本書,我好像懂得了散文所表達及所蘊含的東西。散文就像一杯清茶,雖不比飲料好喝,卻能讓人靜心去細細品味它的味道,品味那種苦中帶甜的味道。只要心靜的下來的人,才會品味,才不會像那些只求解渴的人一樣,只顧口渴而喝上幾杯。散文不就如此嗎?心靜的人和會靜心的人同樣都懂得如何品味散文的獨特與魅力,而悟出平凡卻又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