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拉杆、拉杆組件及電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8-05 10:23:4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結構,特別是一種連接拉杆、拉杆組件及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電連接器是實現不同電子器件之間電性連接的重要部件。實踐中,為了滿足多樣性的電性連接需要,電連接器也需要相應的安裝結構以實現特定需要的連接。譬如,為了獲得穩定的電性連接性能,在某些應用場合需要採用拉杆鎖定件。可以理解的是,拉杆鎖定件,也即是連接器位置保證(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簡稱CPA)件。在另外一些應用中,需要拉杆鎖定件與連接拉杆配合,以省力地實現組裝。採用連接拉杆的電連接器,也可稱之為槓桿式電連接器。相應地,如何使得具有拉杆鎖定件與連接拉杆的電連接器的組裝佔用空間小,則成為了需要考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精簡、組裝穩固的拉杆鎖定件、連接拉杆、拉杆組件及電連接器。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連接拉杆。所述連接拉杆包括安裝座。所述安裝座的頂部具有安裝凹槽。所述安裝凹槽的側壁突出設置有阻擋臂。所述阻擋臂與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間隔設置,形成側向限位槽,以容置拉杆鎖定件的止擋部,所述阻擋臂沿所述安裝凹槽的深度方向與所述止擋部阻擋配合。
優選地,所述阻擋臂包括第一懸臂及第二懸臂。所述第一懸臂與所述第二懸臂沿所述安裝凹槽的一側縱向依次排列設置。所述第一懸臂用於與拉杆鎖定件的止擋部預鎖配合。所述第二懸臂用於與拉杆鎖定件的止擋部終鎖配合。
優選地,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設置有預鎖限位通孔。所述預鎖限位通孔可用於與拉杆鎖定件的限位部預鎖配合。
優選地,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設置有終鎖配合部。所述預鎖限位通孔與所述終鎖配合部沿所述安裝凹槽的縱向依次間隔排列設置。所述終鎖配合部可用於與拉杆鎖定件的限位部終鎖配合。
優選地,所述終鎖配合部為終鎖限位通孔或終鎖限位槽。
優選地,所述安裝凹槽內設置有保持臂。所述保持臂沿所述安裝凹槽的縱向延伸設置,以用於與拉杆鎖定件的限位腔插接配合。
優選地,所述安裝座的底部設置有後端限位凹槽。所述後端限位凹槽與所述安裝凹槽的後端連通設置,所述後端限位凹槽可容置拉杆鎖定件的後端,並阻擋拉杆鎖定件的後部脫出所述安裝凹槽。
優選地,所述連接拉杆為一體件。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拉杆組件。所述拉杆組件包括拉杆鎖定件及如前述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拉杆。所述拉杆鎖定件包括本體及止擋部。所述本體沿其縱向延伸設置,且容置在所述安裝凹槽內。所述止擋部突出設置在所述本體的一個側壁或兩個側壁上。所述止擋部與所述阻擋臂沿所述本體的橫向阻擋配合地設置。
優選地,所述本體的底端突出設置有限位部。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設置有預鎖限位通孔。所述限位部可延伸至所述預鎖限位通孔內,以與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沿所述本體的縱向阻擋配合地設置。
優選地,所述本體的前端具有彈性卡接部。所述限位部突出設置在所述彈性卡接部的底部。
優選地,所述彈性卡接部呈懸臂梁結構,並自所述本體向其前端連續延伸。
優選地,所述本體的前端設置有限位前端部。所述限位前端部沿所述本體的縱向延伸設置,以用於與安裝殼體終鎖阻擋配合。
優選地,所述限位前端部與所述彈性卡接部之間形成限位缺口。所述限位缺口沿所述本體的縱向延伸設置。
優選地,所述拉杆鎖定件還包括受力部,所述受力部突出設置在所述本體的頂端上,所述受力部在受到沿所述本體的縱向及其反向的外力時驅動所述拉杆鎖定件相對於所述連接拉杆移動地設置。所述受力部的前端開設有限位腔。所述限位腔與所述限位缺口連通設置,以與連接拉杆沿所述本體的橫向阻擋配合。
優選地,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設置有終鎖配合部。所述預鎖限位通孔與所述終鎖配合部沿所述本體的縱向依次間隔排列設置。所述限位部可與所述終鎖配合部沿所述本體的縱向阻擋配合地設置。
優選地,所述終鎖配合部為終鎖限位通孔或終鎖限位槽。
優選地,所述本體的前端具有限位缺口。所述安裝凹槽內設置有保持臂。所述保持臂沿所述本體的縱向延伸至所述限位缺口內。
優選地,所述拉杆鎖定件還包括受力部,所述受力部突出設置在所述本體的頂端上,所述受力部在受到沿所述本體的縱向及其反向的外力時驅動所述拉杆鎖定件相對於所述連接拉杆移動地設置。
優選地,所述受力部的前端設置有限位腔。所述限位缺口與所述限位腔連通。所述保持臂延伸至插設在所述限位腔內,以與所述受力部沿所述本體的橫向阻擋配合。
優選地,所述安裝座的底部設置有後端限位凹槽。所述後端限位凹槽與所述安裝凹槽的後端連通。所述本體的後端設置有限位後端部。所述限位後端部沿所述本體的縱向延伸設置,且可自所述安裝凹槽插設至所述後端限位凹槽,以阻擋所述拉杆鎖定件脫出所述安裝凹槽。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包括安裝殼體及如前述中任一項所述的拉杆組件。所述拉杆組件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安裝殼體上。
優選地,所述安裝殼體具有突出設置的抵頂部。所述本體的底端突出設置有限位部。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設置有預鎖限位通孔。所述抵頂部可延伸進入所述預鎖限位通孔內,將所述限位部頂出至所述預鎖限位通孔外地設置,以解除所述拉杆鎖定件的預鎖狀態。
優選地,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設置有穿設通孔。所述安裝殼體具有突出設置的前端限位配合部;所述前端限位配合部具有前端限位容腔;所述前端限位容腔可自所述安裝凹槽的底部延伸進入所述穿設通孔地設置。所述本體的前端設置有限位前端部;所述限位前端部沿所述本體的縱向延伸設置,且可插設至所述前端限位容腔內地設置。
優選地,所述前端限位配合部包括前部限位壁、側部限位壁及頂部限位壁。所述前部限位壁與所述安裝凹槽的前壁正對設置。所述側部限位壁與所述安裝凹槽的側壁正對設置。所述頂部限位壁設置在所述前部限位壁與所述側部限位壁的頂部。所述前部限位壁、所述側部限位壁與所述頂部限位壁圍成所述前端限位容腔。
優選地,所述前端限位部為兩個。兩個前端限位容腔正對設置,且與所述安裝凹槽連通設置。所述限位前端部為兩個,且可分別抵接插設在對應所述前端限位容腔內。
優選地,所述連接拉杆還包括轉動安裝部,所述轉動安裝部具有卡接腔或卡接通孔。所述安裝殼體具有突出設置的卡扣,所述卡扣可與所述卡接腔或卡接通孔卡接配合。
優選地,所述安裝殼體具有插設腔。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連接端子。所述連接端子插設在所述插設腔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拉杆鎖定件通過設置止擋部即能夠組裝在連接拉杆上,使得結構精簡。相應地,拉杆鎖定件通過連接拉杆實現與安裝殼體的組裝,避免與安裝殼體直接配合組裝,從而精簡了安裝殼體的結構及減小了安裝殼體的佔用空間。所述拉杆鎖定件可與所述連接拉杆實現預鎖組裝配合,從而形成作為整體的拉杆組件實現安裝在安裝殼體上。最終,所述拉杆鎖定件的限位部被安裝殼體的抵頂部上頂而擠出預鎖限位通孔外,從而拉杆鎖定件能夠繼續移動至與安裝殼體及連接拉杆終鎖組裝配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拉杆鎖定件示出了本體的頂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拉杆鎖定件示出了本體的底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連接拉杆示出了安裝座的頂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連接拉杆示出了安裝座的底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的拉杆鎖定件與圖2的連接拉杆在預鎖組裝配合組成拉杆組件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拉杆組件示出了安裝座的底部的投影圖。
圖7為圖5的拉杆組件示出了安裝座的頂部的投影圖。
圖8為圖7的拉杆組件沿A-A線的剖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電連接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電連接器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1為圖9中示出的安裝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2圖9的電連接器在安裝有連接端子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2的電連接器沿B-B線的剖視圖。
圖14為圖12的電連接器沿C-C線的剖視圖。
圖15為圖12的電連接器沿D-D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拉杆鎖定件101。所述拉杆鎖定件101包括本體10及止擋部20。所述止擋部20設置在所述本體10的側壁上,以用於安裝至下述連接拉杆201上。
所述本體10用於支撐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的其他部件。所述本體10的具體形狀及結構根據應用需求而選擇。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充分節省製造材料及佔用空間,所述本體10大致為平板狀。
所述止擋部20用於以與連接拉杆201阻擋配合的方式,而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安裝至該連接拉杆201上。為了增強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連接拉杆201配合的穩固性能,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止擋部20設置在所述本體10的兩個側壁上。所述止擋部20的具體形狀只要能夠沿所述本體10的橫向與連接拉杆201阻擋配合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止擋部20為與所述本體10厚度相當的矩形塊。
為了便於外力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推動所述拉杆鎖定件101,所述拉杆鎖定件101還包括受力部30。所述受力部30突出設置在所述本體10的頂端上。所述受力部30在受到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及其反向的外力時,帶動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相對於連接拉杆201移動地設置。所述受力部30的具體形狀只要便於受力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受力部30具有第一受力面31及第二受力面32。所述第一受力面31與所述第二受力面32背對設置。所述第一受力面31用於承受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的外力,從而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自預鎖位置推動至終鎖位置,即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最終安裝在連接拉杆201上。所述第二受力面32用於承受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的方向的外力,從而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連接拉杆201分離。為了避免外力在施加在所述受力部30時發生滑脫的問題,所述第一受力面31上設置有第一防滑凸肋36。相應地,所述第二受力面32上設置有第二防滑凸肋37。所述第一防滑凸肋36、第二防滑凸肋37可以為相同的結構。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凸肋36及第二防滑凸肋37為突出的肋條。為了與連接拉杆201的保持臂260阻擋配合,所述受力部30的前端設置有限位腔35。所述限位腔35用於容置保持臂260,以保持對該保持臂260的限位。
為了進一步增強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連接拉杆201的穩固阻擋性能,所述本體10的底端突出設置有限位部40。所述限位部40用於與連接拉杆201的預鎖限位通孔240阻擋配合,以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預組裝在連接拉杆201上。所述限位部40的具體形狀只要能夠容置在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內,且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阻擋配合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限位部40大致為梯形凸臺。優選地,所述限位部40設置在下彈性卡接部45的底部。
為了便於使得所述限位部40能夠省力及長時間重複與下述預鎖限位通孔240預鎖配合及解除預鎖狀態,所述本體10的前端突出設置有彈性卡接部45。所述彈性卡接部45用於支撐所述限位部40。所述彈性卡接部45具有彈性形變結構,即所述限位部40受到下述安裝殼體301的抵頂部320的上頂時能夠彎折,使得所述限位部40脫離預鎖限位通孔240,且所述彈性卡接部45在所述限位部40與所述抵頂部320脫離時恢復原狀。為了提升彈性性能,所述彈性卡接部45為懸臂梁結構。
為了增強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連接拉杆201的穩固阻擋性能,所述本體10的前端具有限位缺口52。所述限位缺口52用於容置連接拉杆201的保持臂260。所述限位缺口52與所述限位腔35連通,從而便於保持臂260延伸進入限位腔35內以進一步阻擋配合。在本實實施例中,所述限位缺口52由所述彈性卡接部45與下述限位前端部62圍成。
為了增強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連接拉杆201的穩固阻擋性能,所述本體10的前端設置有限位前端部62。所述限位前端部62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延伸設置,以用於與安裝殼體301終鎖阻擋配合。所述限位前端部62至少為兩個。任意相鄰兩個所述限位前端部62之間形成所述限位缺口52。
為了增強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連接拉杆201的預組裝時的穩固性能,所述本體10的後端設置有限位後端部72。所述限位後端部72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延伸設置,以與連接拉杆201預鎖阻擋配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限位後端部72為與所述本體10厚度相當的板狀結構。
為了便利於製造及提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的機械強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為一體件。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為注塑一體件。
實施例二:
請參閱圖3及圖4,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連接拉杆201。所述連接拉杆201可用於安裝如實施例一記載的所述拉杆鎖定件101。
所述連接拉杆201包括安裝座210。所述安裝座210的頂面具有安裝凹槽211。所述安裝凹槽211突出設置有阻擋臂220。所述阻擋臂220與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底部間隔設置,以形成側向限位槽225,以容置拉杆鎖定件101的止擋部20,且沿所述安裝凹槽211的深度方向與所述止擋部20阻擋配合。所述側向限位槽225的尺寸能夠能夠實現對所述止擋部20的限位即可。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具體形狀只要能夠容置所述本體10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凹槽211大致為矩形凹槽。
需要說明的是,如圖3示出的箭頭T用於指示所述本體10沿其縱向的延伸方向。所述箭頭T也即是安裝凹槽211的縱向方向。所述箭頭T指示的方向,也即是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自預鎖位置推動以安裝至終鎖位置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所提及的「縱向」與「橫向」、「頂端」與「底端」、「頂部」與「底部」、「頂」與「底」、「上」與「下」、「左」與「右」均為相對概念,僅用於結合附圖以便於說明各個部件的相對位置關係。
所述阻擋臂220的形狀只要能夠與所述止擋部20阻擋配合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阻擋臂220大致為矩形凸柱狀。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阻擋臂220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的延伸長度可以同時滿足所述拉杆鎖定件101在預鎖位置及終鎖位置的阻擋配合。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節省材料及減小所述拉杆鎖定件101在自預鎖位置安裝至終鎖位置時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所述阻擋臂220包括第一懸臂221及第二懸臂222。所述第一懸臂221與所述第二懸臂222沿所述安裝凹槽211的縱向依次排列設置。所述第一懸臂221用於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的所述止擋部20預鎖配合。所述第二懸臂222用於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的所述止擋部20終鎖配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懸臂221與所述第二懸臂222間隔設置。所述第一懸臂221與所述第二懸臂222可以為相同結構。在本實例中,所述懸臂221與所述第二懸臂222為矩形凸塊。
為了避免所述止擋部20的厚度過大從而與所述阻擋臂220及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底部形成摩擦阻擋,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底部開設有容置通孔230。所述容置通孔230與所述懸臂220沿所述安裝凹槽211的深度方向正對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容置通孔230為兩個。該兩個所述容置通孔230分別與所述第一懸臂221、第二懸臂222正對設置。
為了使得所述連接拉杆201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預鎖配合時提升穩固性能,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底部設置有與後端限位凹槽218。所述後端限位凹槽218與所述安裝凹槽211連通。所述後端限位凹槽218用於容置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的限位後端部72。
為了與拉杆鎖定件101的限位部40形成在預鎖配合時獲得穩固組裝性能,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底部設置有預鎖限位通孔240。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的具體形狀及位置只要能夠與與限位部40形成預鎖配合,且與下述安裝殼體301的抵頂部320終鎖配合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大致為矩形通孔。
為了使得所述連接拉杆201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終鎖配合時提升穩固性能,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底面設置有終鎖限位配合部250。所述終鎖配合部250與所述後端限位凹槽218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的方向依次間隔排列。也即是,所述終鎖配合部250設置在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前端。所述終鎖配合部250的具體結構只要能夠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的限位部40阻擋配合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終鎖配合部250為終鎖限位凹槽。當然,所述終鎖配合部250為終鎖限位通孔。
為了使得容置下述安裝殼體301的前端限位容腔332,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底部還設置有穿設通孔219。所述穿設通孔219的形狀只要能夠容置下述安裝殼體301的前端限位容腔332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前端限位容腔332大致為矩形通孔。
為了進一步增強所述連接拉杆201與所述拉杆鎖定件101的限位配合性能,所述安裝凹槽211內設置有保持臂260。所述保持臂260沿所述安裝凹槽211的縱向延伸設置,且在於所述拉杆鎖定件101預鎖組裝配合時可延伸至插設限位缺口52內,且在終鎖配合時插設在所述受力部30的限位腔35內。所述保持臂260的具體結構及位置只要能夠實現插設在所述限位腔35內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保持臂260設置在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底部且延伸至與該安裝凹槽211的前端壁相接觸。
為了便於實現轉動,所述連接拉杆201還包括轉動安裝部290。所述轉動安裝部290設置在所述安裝座210的底面上。所述轉動安裝部290用於可轉動地設置在下述安裝殼體301上。所述轉動安裝部290的具體形狀根據應用需求而選擇。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轉動安裝部290為沿所述本體10的橫向延伸的板狀。為了增強穩固轉動性能,所述轉動安裝部290為兩個。該兩個所述轉動安裝部290分別設置在所述安裝座210的前端的底部及後端的底部。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轉動安裝部290具有轉動通孔292。所述轉動通孔292也可以由轉動槽替代。
為了使得所述連接拉杆201轉動到位而完全安裝在下述安裝殼體301後保持穩固組裝一體,所述轉動安裝部290具有卡接配合部29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卡接配合部294為卡接通孔。作為變形,所述卡接通孔也可以為卡接槽替代。
為了便利於製造及提升機械強度,所述連接拉杆201為一體件。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拉杆201可以為注塑一體件。
實施例三:
請參閱圖5至圖8,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拉杆組件200。所述拉杆組件200包括如實施例一記載的所述拉杆鎖定件101及如實施例二記載的所述連接拉杆201。所述拉杆鎖定件101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連接拉杆201上。
下面具體說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所述連接拉杆201的預鎖配合關係:
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處於預鎖位置時,所述本體10容置自所述安裝凹槽211內。所述止擋部20設置在所述容置通孔230與所述第一懸臂221之間,以使得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所述連接拉杆201在沿所述安裝凹槽211的深度方向阻擋配合。所述限位部40延伸進入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內,從而使得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所述連接拉杆201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阻擋配合。所述限位後端部72延伸進入所述預鎖限位槽218內,從而使得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所述連接拉杆201沿所述本體10的橫向阻擋配合。此時,所述保持臂260延伸進入所述限位缺口52內,且與所述限位腔35正對設置。
關於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與所述連接拉杆201的終鎖配合關係,將在與下述安裝殼體301完成最終組裝時進行描述。
實施例四:
請參閱圖9及圖10,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連接器300。所述電連接器300包括如實施例三記載的所述拉杆組件200及安裝殼體301。所述拉杆組件200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安裝殼體301上。
請參閱圖11,所述安裝殼體301的具體形狀根據應用需求而選擇。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殼體301大致為矩形立方體。所述安裝殼體301具有突出設置的抵頂部320。所述抵頂部320延伸進入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內,且沿所述限位部40自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擠出,以與所述連接拉杆201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阻擋配合。所述抵頂部320的具體形狀只要能夠上頂所述限位部40而擠出該限位部40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抵頂部320為突出的矩形平臺。所述安裝殼體301具有插設腔360。所述插設腔360用於容置下述連接端子302。所述插設腔360的具體形狀根據應用需求而選擇,只要能夠滿足容置連接端子302即可。
為了增強所述安裝殼體301與所述拉杆組件200的穩固組裝性能,所述安裝殼體301具有突出設置的前端限位配合部330。所述前端限位配合部330具有前端限位容腔332。所述前端限位容腔332自所述連接拉杆201的底部延伸進入所述穿設通孔219,從而與所述限位前端部62限位配合。所述前端限位配合部330包括前部限位壁334、側部限位壁336及頂部限位壁338。所述前部限位壁334與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前壁正對設置。所述側部限位壁336與所述安裝凹槽211的側壁正對設置。所述頂部限位壁338設置在所述前部限位壁334與所述側部限位壁336的頂部。所述前部限位壁334、所述側部限位壁336與所述頂部限位壁338圍成所述前端限位容腔332。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前端限位容腔332為開放的矩形腔。所述前端限位配合部330為兩個。該兩個所述前端限位配合部330正對設置。兩個所述前端限位容腔332正對設置,且均與所述安裝凹槽211 連通,以容置對應所述限位前端部62,以阻止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脫離所述安裝凹槽211。所述限位前端部62可以抵接地方式插設在對應所述前端限位容腔332內,從而增強穩定限位性能,組織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脫離所述安裝凹槽211。
為了與所述拉杆組件200實現轉動配合,所述安裝殼體301上設置有轉動配合部340。所述轉動配合部340與所述轉動安裝部290配合。在本實施中,所述轉動配合部340為轉動軸。
為了穩固實現終鎖組裝配合,所述安裝殼體301上設置有卡扣350。所述卡扣350與所述連接拉杆201的卡接配合部294卡接配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卡扣350與作為卡接配合部294的卡接通孔卡接配合。
實施例五:
請參閱圖12至圖15,作為實施例四的變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連接器300』。與實施例四不同的是,所述電連接及器300』還包括連接端子302。
所述連接端子302用於實現電連接。所述電連接端子302的具體規格、種類及數量根據需要而選擇。所述電連接端子302的一端插設在所述安裝殼體301的插設腔360內。
下面具體說明所述安裝殼體301與所述拉杆組件200的組裝配合關係,即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處於終鎖位置時的各部件配合關係:
所述拉杆組件200相對於所述安裝殼體301轉動,及通過所述轉動安裝部290相對於所述轉動配合部340的轉動,從而使得延伸進入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內的限位部40靠近且正對所述抵頂部320,使得所述抵頂部320與所述限位部40相抵接,直至所述抵頂部320延伸進入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內,且上頂所述限位部40而將該限位部40完全擠出至所述預鎖限位通孔240外。然後,通過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施加外力在所述受力部30上,從而推動所述拉杆鎖定件101自預鎖位置移動至終鎖位置。此時,所述止擋部20與所述第二懸臂222阻擋配合。所述限位部40移動至與所述終鎖限位配合部250阻擋配合。所述保持臂260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的反向插設在所述限位腔35內。所述限位前端部62沿所述本體10的縱向插設在所述前端限位容腔332內。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並不用於局限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任何在本實用新型精神內的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都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