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裝置、顯示裝置以及電視接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9 11:47:36 2
專利名稱:照明裝置、顯示裝置以及電視接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照明裝置、顯示裝置以及電視接收裝置。
背景技術:
例如,用於液晶電視等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面板自身不發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裝置作為照明裝置。該背光源裝置設置於液晶面板的裡側(與顯示面相反的一側),具備液晶面板側的面開口的底座;收納於底座內的光源;光學構件(擴散片等),其與光源相對地配置於底座的開口部,使光源產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側放出;以及反射片,其在底座內與光學構件相對地配置,使光向底座的開口部一側反射。在上述背光源裝置的構成部件中,有時例如將LED用作光源,在這種情況下,在底座內收納安裝有LED的LED基板。此外,作為將LED用作光源的背光源裝置的一個例子,已知下述專利文獻I記載的方案。現有技術文獻_4] 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特開2006-120644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在如上述那樣具備LED基板的液晶顯示裝置中,例如在謀求薄型化的情況下,需要縮短光學構件與LED之間的距離。然而,這樣一來,來自LED的光不充分擴散就照射到光學構件,因此在配置有LED的區域與未配置LED的區域之間亮暗的差變大,來自光學構件的出射光有可能發生亮度不均。除此以外,例如為了低功耗化、謀求減少製造成本而減少LED的設置個數的情況下,相鄰的LED間的間隔變大,因此在配置有LED的區域與未配置LED的區域之間亮暗的差進一步變大,有可能發生亮度不均。本發明是基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的,目的在於抑制亮度不均。
_9] 用於解決問題的方案本發明的照明裝置具備光源,其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底座,其收納上述光源,向上述光源的光出射側開口 ;以及光上升部,其從上述光源的設置面向上述光出射側突出,從而使光向上述光出射側上升。這樣,如果收納於底座內的光源使用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的光源,則與假如使用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正面方向的配光分布的光源的情況相比,能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相對變大,因此能緩和出射光的亮度面內分布中會產生的不均。在此,光源發出的光有如下趨勢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小,作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越高,而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大,作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越低。與此相對,有如下趨勢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大,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越廣,更適合抑制亮度不均。因此,當為了謀求抑制亮度不均而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變大時,關於與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比該角度變大的光,其作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有可能顯著降低,這樣,會導致在該光的照射區域中亮度不足,有可能產生暗部,並且存在發生出射光整體的亮度降低的可能性。關於這一點,在本發明中,具備從光源的設置面向光出射側突出從而使光向光出射側上升的光上升部,因此利用光上升部使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的光上升,由此能使其朝向正面方向,從而能提高作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對於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比該角度變大的光,利用光上升部提高其利用效率,由此能使該光的照射區域難以成為暗部,難以發生亮度不均,並且也能謀求提高出射光整體的亮度。另外,如果如上述那樣出射光難以發生亮度不均,則例如能謀求該照明裝置的薄型化,除此以外,例如也能減少光源的設置數量,因此能謀求減少該照明裝置的功耗和製造成本。此外,在此所說的「正面方向」能定義為例如「相對於該照明裝置的光出射面的法線方向」。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優選如下構成。(I)上述光上升部具有光上升面,上述光上升面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傾斜,並且指向上述光源。這樣,能使光帶有與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傾斜角度相應的角度,因此能使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的光高效地上升,作為出射光有效利用。由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2)上述光上升面以與上述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不重疊的方式相對於該光路配置在與上述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這樣,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幾乎不射到光上升面地出射。在此,在假設利用光上升面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上升的情況下,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變窄,因此很有可能助長亮度不均。關於這一點,根據本發明,不會產生這種問題,能確保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足夠大,因此適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此外,在此所說的「光路」能定義為例如「從光源發出的不由其它構件反射或者折射地行進的光的軌跡」。(3)上述光上升面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於上述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這樣,與假設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小於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情況相比,能利用光上升面使光更大角度地上升,因此對謀求抑制亮度不均更加有用。另外,更可靠地避免光上升面相對於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重疊,能更可靠地防止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射到光上升面。(4)上述光上升面和上述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別為45度 90度的範圍。這樣,通過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為45度 90度的範圍,能確保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更大,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而且,使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在45度 90度的範圍中並且大於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該角度,由此能有效地提高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比該角度較大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進一步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5)上述光上升面和上述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別為60度 80度的範圍。這樣,能確保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更大,而且能更有效地提高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比該角度較大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6)多個上述光源以平面地並排的狀態配置在上述底座內,上述光上升部為單獨地包圍上述光源的形態。這樣,能分別利用光上升部使來自各個光源的光上升,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並且,在底座內平面地配置多個光源,其配置的自由度高。(7)上述光源以相鄰的上述光源之間的間隔一定的方式配置。這樣,能使底座內的光源的分布密度均勻化,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8)多個上述光源以平面地並排的狀態配置在上述底座內,並且能將其每群多個地區分為光源群,上述光上升部為單獨地包圍上述光源群的形態。這樣,能減少光上升部的數量,謀求低成本化。而且,利用光上升部使來自包括多個光源的光源群的光分別上升,由此能謀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9)上述光源群配置為相鄰的上述光源群之間的間隔比上述光源群中包含的上述光源間的間隔大。這樣,能充分確保成為單獨地包圍光源群的形態的光上升部的大小。由此,能充分發揮光上升部所具有的光的上升功能,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10)上述光源在上述底座內以沿著上述底座的一個邊和與其正交的另一個邊分別並排多個的狀態配置,利用沿著上述一個邊和上述另一個邊分別並列多個的上述光源來構成上述光源群。這樣,能使來自沿著一個邊和與其正交的另一個邊分別並列的各光源的光由光上升部高效地向光出射側上升,因此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11)多個上述光源沿著上述底座的一邊直線地並列配置,利用這些直線地並列的多個上述光源來構成上述光源群,而上述光上升部為沿著成為上述光源群的上述光源的並列方向延伸的形態。這樣,能利用沿著成為光源群的光源的並列方向延伸的形態的光上升部使來自沿著底座的一邊並列的各光源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側上升,因此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12)上述光上升部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形。這樣,能不對從光源輻射狀地擴展的光賦予特定的指向性而使其向光出射側上升,因此對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極佳。(13)上述光上升部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多邊形。這樣,例如從光上升部的形狀穩定性的觀點來看良好。(14)上述光上升面沿著上述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包括傾斜面。這樣,能利用沿著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傾斜面的光上升面來使光帶有適當的角度,適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15)上述光上升面沿著上述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包括圓弧狀的曲面。這樣,能利用沿著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圓弧狀的曲面的光上升面使光帶有適當的角度,適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16)上述光上升部比上述光源向上述光出射側突出。這樣,與假設光上升部是與光源同等的突出尺寸的情況相比,能利用光上升部使來自光源的光更多地向光出射側上升,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17)具備反射構件,上述反射構件以覆蓋上述底座的上述光出射側的面的方式配置,上述光上升部一體地形成於上述反射構件。這樣,利用反射構件使底座內的光反射,由此能更高效地使光向光出射側上升。並且,使光上升部一體地形成於反射構件,因此例如有利於將多個光上升部配置在底座內。(18)上述反射構件包括熱塑性樹脂材料。這樣,例如能通過真空成形等方法使光上升部容易地成形,另外光上升部的形狀穩定性也良好。特別是,在反射構件上形成多個光上升部或者光上升部的形狀複雜的情況下有效。(19)上述反射構件的表面呈白色。這樣,能得到高的光反射率,因此能使光更高效地向光出射側上升,從而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20)上述光源為點狀,並且具有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輻射狀地發出的配光分布。這樣,來自成為點狀的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為環狀,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21)上述光源包括發光部,其發出光;以及透鏡部,其與上述發光部的發光面成相對狀,並且使來自上述發光部的光擴散並出射。這樣,能利用透鏡部使從發光部發出的光擴散並出射,因此能容易地設計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22)在上述透鏡部的上述光出射側的面形成有凹部。這樣,能按凹部的形狀使來自發光部的光適當地折射而擴散,因此容易進行透鏡部的光學設計。(23)上述透鏡部一體地設於上述發光部。這樣,構成光源的透鏡部和發光部為一個部件,因此與假設使透鏡部為與發光部分體的部件的情況相比,部件個數變少,能減少光源的製造成本。(24)上述透鏡部是與上述發光部分體的部件。這樣,能使用不一體地具有透鏡部的構成作為發光部。(25)上述發光部具有LED元件。這樣,能謀求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26)具備與上述光源在上述光出射側相對的光學構件,上述光上升部以在與上述光學構件之間保留空隙的形式配置。這樣,如果在光上升部與光學構件之間不存在間隙,光上升部抵接於光學構件,則抵接的光上升部有可能會被視覺識別為暗部,而在本發明中,在光上升部與光學構件之間保留有空隙,因此光上升部難以被視覺識別為暗部,從而適於抑制亮度不均。(27)具備安裝多個上述光源並且配置在上述底座內的光源基板。這樣,通過在底座內配置光源基板,能將多個光源一併配置在底座內,因此組裝作業性良好。接下來,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具備上述記載的照明裝置和利用來自上述照明裝置的光進行顯示的顯示面板。根據這種顯示裝置,對顯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裝置能抑制亮度不均,因此能實現顯示質量良好的顯示。作為上述顯示面板能舉例示出液晶面板。這種顯示裝置能作為液晶顯示裝置應用於各種用途,例如電視、個人計算機的顯示器等,特別適用於大型畫面。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能抑制亮度不均。
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電視接收裝置的概要構成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示出電視接收裝置所具備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概要構成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示出液晶顯示裝置中具備的底座中的LED基板和反射片的配置構成的俯視 圖。圖4是示出沿著液晶顯示裝置的短邊方向的截面構成的截面圖。圖5是示出沿著液晶顯示裝置的長邊方向的截面構成的截面圖。圖6是示出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視圖。圖7是不出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圖。圖8是表示LED的配光分布的圖。圖9是用於概要說明LED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對光學構件的照射區 域的俯視圖。圖10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1的LED群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主要部位 放大俯視圖。圖11是不出LED群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圖。圖12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2的LED群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主要部位 放大俯視圖。圖13是示出LED群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圖。圖14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3的LED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主要部位放 大俯視圖。圖15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4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 大截面圖。圖16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5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 大截面圖。圖17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6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 大截面圖。圖18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7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 大截面圖。圖19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底座中的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配置構 成的俯視圖。圖20是示出LED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視圖。圖21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1的LED群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主要部位 放大俯視圖。圖22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2的LED群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主要部位 放大俯視圖。圖23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3的LED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主要部位放 大俯視圖。圖24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的底座中的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配置構成的俯視圖。
圖25是示出沿著液晶顯示裝置的短邊方向的截面構成的截面圖。
圖26是示出沿著液晶顯示裝置的長邊方向的截面構成的截面圖。
圖27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的光源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大
圖28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構成的主要部位放大
圖29是示出本發明的其它實施方式(I)的底座中的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
截面圖。
截面圖。
配置構成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利用圖I至圖9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在本實施方式中,舉例示出液晶顯示裝置10。此外,在各附圖的一部分示出X軸、Y軸和Z軸,各軸方向描繪為在各附圖中所示的方向。另外,設圖4和圖5所不的上側為表側,同圖下側為裡側。如圖I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電視接收裝置TV構成為具備液晶顯示裝置10、夾著該液晶顯示裝置10而收納該液晶顯示裝置10的表裡兩機箱Ca、Cb、電源P、調諧器T以及臺座S。液晶顯示裝置(顯示裝置)10整體為橫長(長條)的方形(長方形),以縱置狀態被收納。如圖2所示,該液晶顯示裝置10具備作為顯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裝置(照明裝置)12,它們由框狀的外框13等一體地保持。下面依次說明構成液晶顯示裝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裝置12。其中,液晶面板(顯示面板)11構成為俯視時為橫長的方形,一對玻璃基板以隔開規定間隙的狀態貼合,並且在兩玻璃基板間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設有與相互正交的源極配線和柵極配線連接的開關元件(例如TFT)、與該開關元件連接的像素電極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設有R (紅色)、G (綠色)、B (藍色)等各著色部按規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濾光片、相對電極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兩基板的外側配置有偏振板。下面詳細說明背光源裝置12。如圖2所示,背光源裝置12具備底座14,其為大致箱型,在光出射側(液晶面板11側)具有開口部14b;光學構件15群(擴散板(光擴散構件)15a以及配置在擴散板15a與液晶面板11之間的多個光學片15b),其以覆蓋底座14的開口部14b的形式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著底座14的外緣部配置,將光學構件15群的外緣部夾持在框架16與底座14之間。而且,在底座14內具備作為光源而一體具有透鏡部21的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發光二極體)17 ;安裝有LED 17的LED基板18 ;以及使底座14內的光向光學構件15側反射的反射片19。這樣,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12是光學構件15相對於LED 17在其光出射側(表側)相對狀配置的所謂直下型。以下詳細說明背光源裝置12的各構成部件。底座14由金屬製成,如圖3至圖5所示,包括與液晶面板11同樣為橫長的方形(矩形狀,長方形)的底板14a ;從底板14a的各邊(一對長邊和一對短邊)的外端分別向表側(光出射側)上升的側板14c;以及從各側板14c的上升端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d,整體上為向表側開口的淺的大致箱型(大致淺碟狀)。底座14的長邊方向與X軸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邊方向與Y軸方向(豎直方向)一致。底座14中的底板14a相對於LED基板18配置在裡側,也就是說配置在與LED17的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底座14中的各支承板14d上能從表側載置框架16和後述的光學構件15。框架16由螺釘連接到各支承板14d。如圖2所不,光學構件15與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樣俯視時為橫長的方形,其主板面以沿著X軸方向和Y軸方向(與底座14的底板14a平行)且與Z軸方向正交的姿勢裝配於底座14。如圖4和圖5所示,光學構件15的外緣部載於支承板14d從而覆蓋底座14的開口部14b,並且配置為介於液晶面板11與LED17之間。光學構件15與LED17在表側即光出射側隔開規定的間隔成相對狀。該光學構件15能對從配置在裡側的LED17照射的光賦予規定的光學的作用並且使其向表側外部出射,可以說該光學構件15中的主板面構成了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12整體的光出射面。詳細地說,光學構件15包括配置在裡側(LED17側,與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的擴散板15a以及配置在表側(液晶面板11偵牝光出射側)的光學片15b。擴散板15a設為在具有規定的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樹脂製成的基材內分散有大量擴散粒子的構成,具有使透射的光擴散的功能。光學片15b為與擴散板15a相比板厚較薄的片狀,2片層疊配置。具體的光學片15b的種類例如有擴散片、透鏡片、反射型偏振片等,能從它們中適當地選擇使用。如圖2所示,框架16為沿著液晶面板11和光學構件15的外周邊部的框狀。在該框架16與各支承板14d之間能夾持光學構件15的外緣部(圖4和圖5)。另外,該框架16能從裡側承受液晶面板11的外緣部,能在與配置在表側的外框13之間夾持液晶面板11的外緣部(圖4和圖5)。下面說明LED17和安裝有LED17的LED基板18。LED17在背光源裝置12整體的光出射面的面內為點狀,是所謂點狀光源。LED17安裝於LED基板18的表側的面,與對LED基板18的安裝面相反的一側的面(與光學構件15相對的面)為發光面。此外,LED17的詳細構成在後面詳細說明。如圖3至圖5所示,LED基板18與底座14的底板14a同樣為橫長的方形(矩形狀,長方形),以長邊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短邊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的狀態在底座14內沿著底板14a延伸並且被收納。LED基板18為沿著底板14a的平板狀,並且以重疊於底板14a的表側的形式配置,是能在大致整個區域上覆蓋底板14a的大小,具體地說,具有能覆蓋底板14a的除了外周端部以外的中央側的大部分的大小。在該LED基板18的主板面中的朝向表側的面(光出射側的面,朝向光學構件15側的面)上,表面安裝有上述構成的LED17,在此為LED17的安裝面(設置面)18a。如圖5所示,在LED基板18中在X軸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長邊方向)和Y軸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邊方向)上分別平面地(二維地)並列配置有多個LED17。換言之,多個LED18在LED基板18中以X軸方向為行方向,以Y軸方向為列方向以矩陣狀配置。具體地說,在LED基板18上,在X軸方向分別並列配置有9個LED17,在Y軸方向上並列配置有5個LED17。多個LED17利用形成在LED基板18上的未圖示的配線圖案相互連接。沿著X軸方向並列的各LED17的排列間距(相鄰的LED17間的間隔)是一定的。同樣,沿著Y軸方向並列的各LED17的排列間距是一定的。而且,X軸方向上的上述排列間距與Y軸方向上的上述排列間距大致相等。由此,LED17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大致等間隔地配置在LED基板18上。
反射片19包括具有熱塑性的合成樹脂材料,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如圖3至圖5所示,反射片19具有鋪設在底座14的內面(光出射側的面)的大致整個區域的大小,因此能涵蓋大致整個區域地從表側(光出射側,光學構件15側)覆蓋配置在底座14內的LED基板18。能利用該反射片19使底座14內的光向表側(光出射側,光學構件15側) 反射。反射片19包括底部19a,其沿著LED基板18 (底板14a)延伸,為覆蓋LED基板18的大致整個區域的大小;4個上升部1%,其從底部19a的各外端向表側上升,並且相對於底座14的底板14a為傾斜狀;延伸突出部19c,其從各上升部19b的外端向外延伸突出,並且載於底座14的支承板14d。該反射片19的底部19a配置為在表側重疊於LED基板18的表側的面即LED17的安裝面。另外,在反射片19的底部19a,在與各LED17俯視重疊的位置開口設有單獨地插通各LED17的光源插通孔19d。多個該光源插通孔19d與各LED17的配置對應地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以矩陣狀並列配置。在此說明LED17的詳細構成。如圖7所示,LED17是將發光部20和透鏡部21 —體化的構成,其中,發光部20具有作為發光源的LED晶片並且發出光,透鏡部21為與發光部20的發光面20a相對狀,並且使來自發光部20的光擴散並出射。其中,發光部20構成為利用樹脂材料(基板部和LED晶片一起省略圖示)將LED晶片密封在固定於LED基板18的基板部上。安裝於基板部的LED晶片的主發光波長為I種,具體地說,使用發出藍色的單色光的LED晶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晶片的樹脂材中分散配合有用於將從LED晶片發出的藍色的光變換為大致白色的光的螢光體。由此,該LED17能發出大致白色。另一方面,透鏡部21包括大致透明(具有高透光性)且折射率比空氣高的合成樹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透鏡部21重疊安裝在發光部20的發光面20a上,從而與發光部20 —體化。透鏡部21為扁平的大致半球狀(穹頂狀),並且具有使光出射的光出射面21a。能利用該光出射面21a使來自發光部20的光以LED17的中心為基準向輻射方向擴散並出射。而且,在該光出射面21a中形成有凹部21b。凹部21a配置在透鏡部21的大致中心位置,並且能使光更廣角地折射而向輻射方向擴散出射。這樣,從發光部20發出的光通過透鏡部21而以LED17的中心為基準向輻射方向擴散並出射,因此指向性被緩和。以下,說明透鏡部21的具體的光學設計。從透鏡部21出射的光(LED17發出的光)的出射角度與發光強度的關係即本實施方式的LED17的配光分布(配光特性)如圖8所不。在該圖8中,設橫軸為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單位為「度」),縱軸為發光強度(任意單位)。此外,上述「正面方向」例如能定義為通過LED17的中心並且沿著Z軸方向即與光學構件15的主板面(背光源裝置12整體的光出射面)正交方向朝向表側的方向。另外,「發光強度」的具體單位例如能設為輻射亮度(W/sr ·πι2)、輻射通量(W)、輻射照度(W/m2)等,另外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與輻射量有關的物理量。下面詳細說明LED17的配光分布。如圖8所示,LED17具有如下配光分布發光強度最高的光即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1(-θ I)不為O度,而是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詳細地說,LED17具有如下趨勢的配光分布朝向正面方向(圖8中不出的角度為O度的方向)的光的發光強度為最低,自此隨著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的絕對值增加而發光強度也逐漸增加,當成為超過發光強度為峰值的角度θ 1(-θ I)的角度時,發光強度再次降低。該LED17的配光分布如果除去製造誤差等的影響,則為大致對稱形狀的設計。更具體地說,從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為O度到發光強度為峰值的角度Θ I (- Θ I)為止,發光強度的變化相對緩慢,而從超過發光強度為峰值的角度θ 1(-θ I)到90度(-90度)為止,發光強度的變化相對急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從LED17的中心福射狀發出,並且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為規定的角度ΘΙ(-ΘΙ)的方向。因此,如圖9所示,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對光學構件15的照射區域A為具有規定寬度的麵包圈型(圓環狀)。此外,在圖9中,為了便於說明,將照射區域A圖示為利用2個為圓形的雙點劃線包圍的範圍並且使其為網格狀。該照射區域A具有如下趨勢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越小,越向該圖箭頭Sh方向即向中心縮小,而該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越大,越向該圖箭頭Ex方向即遠離中心的方向擴大。此外,在以下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關於角度的大小,也以「角度的絕對值」為基準。也就是說,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1(-θ I)越大,成為其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越擴展,其面積越大,因此對於緩和在來自光學構件15的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內分布中會發生的不均是有效的。在本實施方式中,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為45度 90度的範圍,更優選60度 80度的範圍,而且如圖8所示,最優選70度程度。另一方面,從LED17發出再照射到光學構件15的光有如下趨勢相對於正面方向(相對於光學構件15的主板面的法線方向)的角度越小,相對於光學構件15的主板面越接近垂直,會以深的角度入射,因此以朝向正面方向的光量為基準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變高,有利於提高亮度,而上述角度越大,相對於光學構件15的主板面越接近O度,會以淺的角度入射,因此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變低,導致亮度降低。因此,為了謀求抑制亮度不均,將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設定為相當大,例如70度程度時,關於與上述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比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更大的光(例如絕對值超過70度的角度的光),會對光學構件15的主板面以極淺的角度(例如絕對值小於20度的角度)入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有可能顯著降低。這樣,在與上述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比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更大的光對光學構件15的照射區域中,有亮度不足的傾向,因此在該照射區域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LED17對光學構件15的照射區域中也為亮度最大的區域A)之間亮暗的差變大,有可能將其識別視覺為亮度不均。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至圖5所示,在反射片19上設置光上升部22,使得LED17發出的光特別是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相比角度大的光向表側上升。光上升部22 —體地形成於反射片19,設於反射片19中的具有與底座14的底板14a同等的大小的底部19a。具體地說,在製造包括熱塑性樹脂材料的反射片19的過程中,例如對反射片19實施真空成形,將反射片19的底部19a彎曲加工為規定形狀,由此一體地形成光上升部22。如圖3所示,光上升部22按平面地並列配置在LED基板18上的每個LED17設置,為單獨地包圍各LED17的形態,也就是說俯視時為環狀。多個光上升部22在底部19a中與各LED17的配置對應地以矩陣狀平面並列配置。如圖4和圖5所示,光上升部22為比LED17的設置面即LED基板18中的LED17的安裝面18a向表側突出,比LED17進一步向表側突出的形態。詳細地說,如圖6和圖7所示,光上升部22是通過使底部19a中的除了具有各光源插通孔19d的孔緣的部分(後述的被支撐部23)以外的大部分向表側突出而形成的,底部19a的剩餘部分是由LED基板18承受的被支撐部23。光上升部22在被支撐部23的外端位置具有突出基端部(上升基端部,彎曲點)。如上所述,多個光上升部22沿著LED基板18的安裝面18a矩陣狀並列配置(圖3),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相鄰的各光上升部22的突出頂端部(上升頂端部)彼此相互相連。詳細地說,各光上升部22的突出頂端部彼此通過與LED基板18的安裝面18a平行的平坦部24相連。光上升部22具有在其突出頂端部與光學構件15之間保留有規定的空隙C的程度的突出尺寸,具體的突出尺寸為反射片19的底部19a與光學構件15之間的距離的1/3 1/2程度的大小。因此,光上升部22相對於配置在光學構件15的裡側的擴散板15a為非接觸的狀態,即使在擴散板15a向裡側有些撓曲變形的情況下也會維持非接觸狀態。此外,位於底部19a的最外周端的各光上升部22相對於上升部19b無臺階地連續相連,相對於正面方向的傾斜角度大致相同。下面說明各光上升部22的詳細形狀。如圖6和圖7所示,光上升部22整體上為研缽狀(倒圓錐狀),俯視時包圍配置在其中央側的LED17,與中央側的LED17同心狀配置。此外,圖7示出了沿著Z軸方向和X軸方向切斷LED17、光上升部22等的截面形狀,該附圖全面表示了沿著Z軸方向和與Z軸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例如,Y軸方向、與X軸方向和Y軸方向交叉的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光上升部22沿著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正交的方向(沿著X軸方向和Y軸方向的面)切斷的截面形狀即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形(圖6)。另一方面,光上升部22沿著正面方向(Z軸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傾斜狀(圖7)。並且,光上升部22的內周面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傾斜,使其在整周上指向配置在中央側的LED17,此處成為使來自LED17的光反射並向表側上升的光上升面22a。光上升面22a在周方向上為圓弧狀的曲面。另一方面,光上升面22a沿著作為正面方向的Z軸方向和與Z軸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從突出基端位置向突出頂端位置具有一定坡度的傾斜面。而且,光上升面22a以不與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圖7所示的箭頭)重疊的方式,相對於其光路退(退避)向裡側即與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配置。詳細地說,光上升面22a相對於該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的絕對值大於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1(- Θ I)的絕對值。此外,在圖7中示出了光上升部22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2 (- Θ 2),而且用箭頭示出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出射方向並且示出其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θ 1(-θ I)。因此,主要是來自LED17發出的光中的角度超過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I (-Θ I)的光(在圖8所示的圖中比ΘΙ(-ΘΙ)靠90度(-90度)側的光)射到光上升面22a並向表側上升,而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幾乎不射到光上升面22a並反射。並且,上述角度Θ 2(_ Θ 2)設定為與上述角度Θ 1(-Θ I)相比絕對值較大,因此與假設這些角度的大小關係相反的情況相比,能確保光上升面22a的面積相對較大,並且能利用光上升面22a使光更廣角地上升,因此對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更加有用。在本實施方式中,光上升部22(光上升面22a)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的絕對值為45度 90度的範圍,更優選在60度 80度的範圍中大於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更具體地說,最優選比70度略大的角度。此外,在上升部22與擴散板15a之間保留的空隙C中,允許來自光上升部22所包圍的LED17的光和來自與該LED17相鄰配置的各LED17的光相互往來。
本實施方式是如上的結構,下面說明其作用。在使用液晶顯示裝置10時,當使背光源裝置12的各LED17點亮時,如圖4和圖5所示,從各LED17發出的光直接對光學構件15入射,或者由反射片19等反射再間接入射,透射過光學構件15後向液晶面板11出射。詳細地說,如圖7所示,從LED17的發光部20的發光面20a發出的光入射到透鏡部21,從其光出射面21a出射。光出射面21a為大致半球狀,並且在其中央具有凹部21b,因此使光廣角地折射並且輻射狀擴散並出射。LED17的配光分布如圖8所示那樣,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絕對值為約70度光的發光強度為峰值。在此,設定為光上升部22a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I (- Θ I)相比絕對值較大。因此,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幾乎不射到光上升部22,而是原樣輻射狀擴展併入射到擴散板15a。因此,與假設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也由光上升部向表側上升的情況相比,能確保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對光學構件15的照射區域A大。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超過45度和60度為約70度,因此能確保上述照射區域A足夠大,從而光學構件15的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內分布難以產生不均。另一方面,LED17發出的光中的角度大於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1(-θ I)的光(圖8所示的圖中比θ 1(-θ I)靠90度(-90度)側的光)從LED17的中心輻射狀地擴展後,射到包圍LED 17的光上升部22的光上升面22a而反射,由此向正面方向上升。該光上升面22a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形,因此能不對從LED17輻射狀地擴展的光賦予特定的指向性而使其向正面方向上升。與假設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於Θ I (- Θ I)的角度的光不射到光上升部22而是原樣照射到擴散板15a的情況相比,由光上升面22a反射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相對較小,相對於擴散板15a的主板面接近垂直,以深的角度入射。來自光學構件15的出射光的亮度以朝向正面方向的光量為基準而算出,因此能利用光上升部22將LED17發出的光中的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於ΘΙ(-ΘΙ)的角度的光有效地利用為出射光,從而有助於提高出射光的整體亮度。並且,利用光上升部22使LED17發出的光中的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於θ 1(-θ I)的角度的光向正面方向上升,由此能緩和該光對光學構件15的照射區域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對光學構件15的照射區域A之間會產生的亮暗的差(亮度的差),從而能使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內分布更均勻,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並且,光上升部22以單獨地包圍平面並列配置的多個LED17的形式配置,因此能分別利用專用的光上升部22使各個LED17發出的光上升,從而更適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從其它的觀點出發,光上升部22是單獨地包圍各LED17的形態,因此從LED17的中心到光上升部22的外端的距離全部是一定的,由此能使各LED17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上的排列間距一定(相同)。由此,底座14內的LED17的分布密度變均勻,對於抑制亮度不均是有用的。另外,在光上升部22與光學構件15的擴散板15a之間保留有空隙C,因此來自光上升部22所包圍的LED17的光和來自與該LED17相鄰配置的各LED17的光能利用該空隙C相互往來。由此,與假設光上升部抵接於擴散板15a的情況相比,光上升部22不易被視覺識別為暗部,該點也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能抑制背光源裝置12的出射光的亮度不均,因此能得到以下效果。例如,一般在LED17與光學構件15之間在Z軸方向上的距離小的情況下,來自LED17的光不擴展而入射到光學構件15,因此容易產生亮度不均,而利用本實施方式的光上升部22能抑制亮度不均,因此能使LED17與光學構件15之間在Z軸方向上的距離更小,從而能謀求背光源裝置12以及液晶顯示裝置10的薄型化。除此以外,一般,當減少LED17的設置數量時,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內分布容易產生亮部和暗部,而利用本實施方式的光上升部22能抑制亮度不均,因此能減少LED17的設置數量,從而能謀求減少背光源裝置12以及液晶顯示裝置10的功耗和製造成本。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12具備LED17,其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底座14,其收納LED17,向光出射側開口 ;以及光上升部22,其從LED17的設置面向光出射側突出,從而使光向光出射側上升。這樣,如果收納於底座14內的光源使用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的LED17,則與假如使用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正面方向的配光分布的LED的情況相比,能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相對變大,因此能緩和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內分布中會產生的不均。在此,LED17發出的光有如下趨勢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小,作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越高,而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大,作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越低。與此相對,有如下趨勢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大,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越大,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因此,當為了謀求抑制亮度不均而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的角度變大時,關於與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比該角度變大的光,其作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有可能顯著降低,這樣會導致在該光的照射區域中亮度不足,有可能產生暗部,並且存在發生出射光整體的亮度降低的可能性。關於這一點,在本實施方式中,具備從LED17的設置面向光出射側突出從而使光向光出射側上升的光上升部22,因此利用光上升部22使LED17發出的光中的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的光上升,由此能使其朝向正面方向,從而提高作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對於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比該角度變大的光,利用光上升部22提高其利用效率,由此能使該光的照射區域難以成為暗部,難以發生亮度不均,並且也能謀求提高出射光整體的亮度。另外,如果如上述那樣出射光難以發生亮度不均,則例如能謀求該背光源裝置12的薄型化,除此以外,例如也能減少LED17的設置數量,因此能謀求減少該背光源裝置12的功耗和製造成本。此外,在此所說的「正面方向」能定義為例如「相對於該背光源裝置12的光出射面的法線方向」。另外,光上升部22具有光上升面22a,上述光上升面22a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並且指向LED17。這樣,能使光帶有與光上升面22a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傾斜角度相應的角度,因此能使LED17發出的光中的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的光高效地上升,作為出射光有效利用。由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另外,光上升面22a以與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重疊的方式配置在相對於該光路與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這樣,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幾乎不射到光上升面22a地出射。在此,在假設利用光上升面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上升的情況下,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變窄,因此很有可能會助長亮度不均。關於這一點,根據本實施方式,不會產生這種問題,能確保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足夠大,因此適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此外,在此所說的「光路」能定義為例如「從LED17不由其它構件(例如光學構件15等)反射或者折射地行進的光的軌跡」。另外,光上升面22a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於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這樣,與假設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小於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情況相比,能利用光上升面22a使光更大角度地上升,因此對謀求抑制亮度不均更加有用。另外,更可靠地避免光上升面22a相對於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重疊,能更可靠地防止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射到光上升面22a。另外,光上升面22a和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別為45度 90度的範圍。這樣,通過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為45度 90度的範圍,能確保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更大,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而且,使光上升面22a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在45度 90度的範圍中並且大於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該角度,由此能有效地提高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比該角度較大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進一步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另外,光上升面22a和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別為60度 80度的範圍。這樣,能確保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更大,而且能更有效地提高與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比該角度較大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另外,多個LED17以平面地並排的狀態配置在底座14內,光上升部22為單獨地包圍LED17的形態。這樣,能分別利用光上升部22使來自各個LED17的光上升,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並且,在底座14內平面地配置有多個LED17,其配置的自由度聞。另外,LED17以相鄰的LED17之間的間隔一定的方式配置。這樣,能使底座14內的LED17的分布密度均勻化,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另外,光上升部22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形。這樣,能不對從LED17輻射狀地擴展的光賦予特定的指向性而使其向光出射側上升,因此對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極佳。另外,光上升面22a沿著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包括傾斜面。這樣,能利用沿著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傾斜面的光上升面22a來使光帶有適當的角度,適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另外,光上升部22比LED17向光出射側突出。這樣,與假設光上升部是與LED17同等的突出尺寸的情況相比,能利用光上升部22使來自LED17的光更多地向光出射側上升,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另外,具備反射片19,上述反射片19以覆蓋底座14的光出射側的面的方式配置,光上升部22 —體地形成於反射片19。這樣,利用反射片19使底座14內的光反射,由此能更高效地使光向光出射側上升。並且,使光上升部22 —體地形成於反射片19,因此例如有利於將多個光上升部22配置在底座14內。另外,反射片19包括熱塑性樹脂材料。這樣,例如能通過真空成形等方法使光上升部22容易地成形,另外光上升部22的形狀穩定性也良好。特別是在反射片19上形成多個光上升部22或者光上升部22的形狀複雜的情況下有效。另外,反射片19的表面呈白色。這樣,能得到高的光反射率,因此能使光更高效地向光出射側上升,從而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另外,LED17為點狀,並且具有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輻射狀地發出的配光分布。這樣,從成為點狀的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為環狀,因此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另外,LED17包括發光部20,其發出光;以及透鏡部21,其與發光部20的發光面20a成相對狀,並且使來自發光部20的光擴散並出射。這樣,能利用透鏡部21使從發光部20發出的光擴散並出射,因此能容易地設計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另外,在透鏡部21的光出射側的面(光出射面21a)形成有凹部21b。這樣,能按凹部21b的形狀使來自發光部20的光適當地折射而擴散,因此容易進行透鏡部21的光學設計。另外,透鏡部21 —體地設於發光部20。這樣,構成LED17的透鏡部21和發光部20為一個部件,因此與假設使透鏡部為與發光部20分體的部件的情況相比,部件個數變少,能減少LED17的製造成本。另外,發光部20具有LED晶片(LED元件)。這樣,能謀求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另外,具備光學構件15,上述光學構件15在光出射側與LED17相對,光上升部22以在與光學構件15之間保留有空隙C的形式配置。這樣,如果在光上升部與光學構件15之間不存在間隙,光上升部抵接於光學構件15,則抵接的光上升部有可能會被視覺識別為暗部,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光上升部22與光學構件15之間保留有空隙C,因此光上升部22難以被視覺識別為暗部,從而適於抑制抑制亮度不均。另外,具備LED基板18,上述LED基板18安裝有多個LED17並且配置在底座14內。這樣,通過在底座14內配置LED基板18,能將多個LED17 —並配置在底座14內,因此組裝作業性良好。以上,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但是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如下變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變形例中,對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構件標註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附圖標記,有時會省略圖示和說明。[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I]用圖10或者圖11說明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I。在此示出變更了光上升部22-1的形成範圍等的方案。在本變形例中,如圖10和圖11所示,對於在LED基板18_1上平面地並列配置的多個LED17-1,將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分別相鄰的各2個LED17-1 (合計4個LED17-1)區分為I個LED群25,並且光上升部22-1為單獨地包圍各LED群25的形態。詳細地說,LED群25包括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大致等間隔並排的4個LED17-1,在LED基板18_1的安裝面18a-l上,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按多個、平面地並列配置。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相鄰的LED群25間的間隔均大致一定並且為大致相同的大小,而且是比LED群25中包括的各LED17-1間的間隔大的大小。反射片19-1的被支撐部23_1形成於跨過構成LED群25的4個LED17-1的範圍,為與4個LED17-1間的中心成同心狀的圓形。光上升部22_1從上述被支撐部23-1的外端向表側上升,並且一併包圍構成LED群25的4個LED17-1,俯視時為圓形的研缽狀。換言之,光上升部22-1為將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並列配置的多個LED群25單獨地包圍的形態。此外,優選在LED基板18_1上安裝的LED17-1的總數為構成LED群25的LED17-1的數量(在本變形例中為「4」)的整數倍。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根據本變形例,多個LED17-1以平面地並排的狀態配置在底座14內,並且其中能按多個分別區分為LED群25,光上升部22-1為單獨地包圍LED群25的形態。這樣,能減少光上升部22-1的數量,謀求低成本化。而且,利用光上升部22使來自包括多個LED17-1的LED群25的光分別上升,由此能謀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另外,LED群25配置為相鄰的LED群25之間的間隔比LED群25中包含的LED17-1間的間隔大。這樣,能充分確保成為單獨地包圍LED群25的形態的光上升部22-1的大小。由此,能充分發揮光上升部22-1所具有的光的上升功能,更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另外,LED17-1在底座14內以沿著底座14的一個邊(短邊)和與其正交的另一個邊(長邊)分別並排多個的狀態配置,利用沿著一個邊和另一個邊分別並列有多個的LED17-1來構成LED群25。這樣,能利用光上升部22_1使來自沿著一個邊和與其正交的另一個邊分別並列的各LED17-1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側上升,因此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2]用圖12或者圖13說明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2。在此示出從上述變形例I變更了光上升部22-2的形成範圍等的方案。在本變形例中,如圖12和圖13所示,關於平面地並列配置在LED基板18_2上的多個LED17-2,將在X軸方向上相鄰的3個LED17-2區分為I個LED群25_2,並且光上升部22-2為單獨地包圍各LED群25-2的形態。詳細地說,LED群25_2包括在X軸方向上直線地以大致等間隔並排的3個LED17-2,在LED基板18_2的安裝面18a_2上,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按多個、平面地並列配置。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相鄰的LED群25-2間的間隔均大致一定且為大致相同的大小,而且是比LED群25-2中包括的各LED17-2間的間隔大的大小。反射片19-2的被支撐部23-2形成於跨過構成LED群25_2的3個LED17-2的範圍,為與位於中央的LED17-2的中心為同心狀且橫長的長圓形(橢圓形)。光上升部22-2從上述被支撐部23-2的外端向表側上升,並且為一併包圍構成LED群25-2的3個LED17-2的形態。光上升部22-2俯視時為沿著X軸方向即構成LED群25-2的LED17-2的並列方向延伸的長圓形的研缽狀。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根據本變形例,多個LED17-2沿著底座14的一邊(短邊)直線地並列配置,利用這些直線地並列的多個LED17-2來構成LED群25_2,而光上升部22_2為沿著成為LED群25-2的LED17-2的並列方向延伸的形態。這樣,能利用沿著成為LED群25-2的LED17-2的並列方向延伸的形態的光上升部22_2使來自沿著底座14的一邊並列的各LED17-2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側上升,因此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3]用圖14說明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3。在此,示出變更了 LED17-3和光上升部22-3的配置的方案。
在本變形例中,如圖14所示,LED17-3和光上升部22_3俯視時為鋸齒狀(之字形狀)配置。詳細地說,LED17-3和光上升部22-3沿著Y軸方向按多個並列從而成為I列,多個該列在X軸方向上並排,並且在X軸方向上成為相鄰的列的LED17-3和光上升部22-3彼此在Y軸方向上位置偏移地配置。根據這種配置,反射片19-3的底部19a-3中的光上升部22-3的配置密度(在底部19a-3的總面積中光上升部22_3的總面積所佔的比例)比實施方式I記載的方案高,因此能使LED17-3發出的光更高效地上升來有效利用為出射光。[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4]用圖15說明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4。在此示出變更了光上升部22-4的沿著Z軸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的方案。如圖15所示,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22-4沿著Z軸方向(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弧狀,該光上升面22a-4包括大致圓弧狀的曲面。詳細地說,光上升部22-4向LED基板18側即與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退縮,整體為碗型(bowl型)。因此,將光上升部22-4沿著Z軸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弧狀,該光上升面22a-4為大致圓弧狀地彎曲的面。在這種形態的光上升部22-4中,也能利用大致圓弧狀的光上升面22a-4使來自各LED17的高效地向表側上升。此外,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22-4(光上升面22a_4)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能定義為例如將光上升部22-4的上升基端位置和上升頂端位置相連的線LI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該角度Θ2(-Θ2)與LED17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1(-θ I)相比絕對值較大。光上升面22a-4的整個區域配置為相對於線LI和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退向(退避)裡側,也就是說與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根據本變形例,光上升面22a_4包括沿著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圓弧狀的曲面。這樣,能利用沿著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圓弧狀的曲面的光上升面22a-4使光帶有適當的角度,適於謀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5]用圖16說明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5。在此,示出從上述變形例4進一步變更光上升部22-5的截面形狀的方案。如圖16所示,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22-5向光學構件15側即向光出射側鼓出,由此成為使其與光學構件15之間的間隔變窄並且翹曲的形狀,由此,沿著Z軸方向(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弧狀。因此,光上升面22a-5為向光學構件15側翹曲的大致圓弧狀的曲面。在這種形態的光上升部22-5中,也能利用大致圓弧狀的光上升面22a-5使來自各LED17的高效地向表側上升。此外,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22-5(光上升面22a_5)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所成的角度Θ 2 (-Θ 2)例如能定義為以光上升部22-5的上升基端位置和上升頂端位置的中間位置為切點的切線TL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該角度Θ2(-Θ2)與LED17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I (_ Θ I)相比絕對值較大。光上升面22a-5的整個區域相對於切線TL和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退向(退避)裡側,也就是說與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6]用圖17說明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6。在此,示出變更了光上升部22-6相對於正面方向的傾斜角度的方案。
如圖17所示,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22-6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為傾斜狀,並且該光上升面22a-6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3(_ Θ 3)的絕對值小於LED17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角度的大小關係與上述實施方式I相反。另一方面,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22-6從被支撐部23-6上升的高度(向表側突出的尺寸)被設定為使其不與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圖17示出的箭頭)重疊。由此,光上升部22-6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3(-Θ3)的絕對值相對小於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Ι(-ΘΙ)的絕對值,而相對於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退向(退避)裡側,也就是說與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7]用圖19說明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7。在此,示出變更了光上升部22-7的形狀的方案。如圖18所示,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22-7在正面方向(Ζ軸方向)和與正面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上切斷的截面形狀為之字形狀。也就是說,該光上升部22-7在上升基端位置與上升頂端位置之間具有多個彎曲點。因此,光上升面22a_7隔著各彎曲點被分割為多個分割光上升面22a-7S。各分割光上升面22a-7S分別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互不同。與此相對,將光上升面22a-7視為整體進行觀察時,光上升面22a-7整體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能定義為將多個彎曲點中的向表側突出的頂點彼此相連的線L2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該角度θ 2(-θ 2)與LED17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 1(-θ I)相比絕對值較大。光上升面22a-5的整個區域相對於線L2和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退向(退避)裡側,即與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此外,在多個分割光上升面22a_7S中,也可以包括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為90度、為90度以上以及為O度等的分割光上升面22a-7S。另外,在多個分割光上升面22a-7S中也可以包括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同的分割光上升面22a-7S。而且,也可以使多個分割光上升面22a-7S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全部相同。另外,光上升部22-7所具有的多個彎曲點不需要全部存在於線L2上,也可以存在配置於比線L2靠裡側的彎曲〈實施方式2>利用圖19或者圖20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在該實施方式2中,示出變更了光上升部122的沿著X軸方向和Y軸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的方案。此外,對於與上述實施方式I同樣的結構、作用和效果省略重複的說明。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光上升部122的截面形狀與上述實施方式I的圖4、圖5和圖7所示的光上升部22同樣,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援引這些附圖,省略重複的附圖的記載。如圖19和圖20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光上升部122單獨地包圍各LED117並且整體上為倒四稜錐狀。詳細地說,光上升部122沿著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正交的方向(沿著X軸方向和Y軸方向的面)切斷的截面形狀即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四邊形。因此,在光上升部122中與上述四邊形的4個邊對應設有4個光上升面122a,分別指向配置在中央側的LED117,為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傾斜的傾斜面。在光上升部122在周方向上相鄰的各光上升面122a之間(邊界位置)分別形成有谷部26。谷部26從LED117的中心輻射狀地延伸,並且形成為涵蓋光上升部122的整個區域。利用該谷部26,光上升部122的形狀穩定性良好。只要光上升部122的形狀穩定,利用光上升面122a對來自LEDl 17的光賦予的角度就會穩定,因此能穩定地發揮該背光源裝置112的光學性能。另外,被支撐部123與光上升部122在周方向上的形狀相應地俯視時為四邊形。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光上升部122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方形。這樣,例如從光上升部122的形狀穩定性的觀點來看是良好的。以上,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但是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如下變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變形例中,對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構件標註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附圖標記,有時會省略圖示和說明。[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I]用圖21說明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I。在此示出變更了光上升部122-1的形成範圍等的方案。此外,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122-1的截面形狀與上述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I的圖11所示的光上升部22-1同樣,因此在本變形例中援引該附圖,省略重複的附圖的記載。 在本變形例中,如圖21所示,對於在LED基板18-1 (參照圖11)上平面地並列配置的多個LED117-1,將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相鄰的各2個LED117-1(合計4個LED117-1)區分為I個LED群125,並且光上升部122-1為單獨地包圍各LED群125的形態。詳細地說,LED群125包括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大致等間隔地並排的4個LED117-1,在LED基板18-1的安裝面18a-l(參照圖11)上,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按多個、平面地並列配置。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相鄰的LED群125間的間隔均大致一定且為大致相同的大小,而且是比LED群125中包括的各LED117-1間的間隔大的大小。反射片119-1的被支撐部123-1形成於跨過構成LED群125的4個LED117-1的範圍,為4個LED117-1位於四角的四邊形。光上升部122-1從上述被支撐部123-1的外端向表側上升,並且一併包圍構成LED群125的4個LEDl 17-1,為倒四稜錐狀。換言之,光上升部122-1為將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並列配置的多個LED群125單獨地包圍的形態。此外,優選在LED基板18_1上安裝的LEDl 17_1的總數為構成LED群125的LED117-1的數量(在本變形例中為「4」 )的整數倍。[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2]用圖22說明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2。在此,示出從上述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I變更了光上升部122-2的形成範圍等的方案。此外,本變形例的光上升部122-2的截面形狀與上述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2的圖13中示出的光上升部22-2同樣,因此在本變形例中援引該附圖,省略重複的附圖的記載。在本變形例中,如圖22所示,對於在LED基板18_2(參照圖13)上平面地並列配置的多個LED117-2,將在X軸方向上相鄰的3個LED117-2區分為I個LED群125-2,並且光上升部122-2為單獨地包圍各LED群125-2的形態。詳細地說,LED群125-2包括在X軸方向上直線地以大致等間隔並排的3個LED117-2,在LED基板18_2的安裝面18a_2(參照圖13)上,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按多個、平面地並列配置。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相鄰的LED群125-2間的間隔均大致一定且為大致相同的大小,而且是比LED群125-2中包括的各LEDl 17-2間的間隔大的大小。反射片119-2的被支撐部123-2形成於跨過構成LED群125-2的3個LED117-2的範圍,沿著X軸方向為細長的(橫長的)長方形。光上升部122-2從上述被支撐部123-2的外端向表側上升,並且為一併包圍構成LED群125-2的3個LEDl 17-2的形態。光上升部122-2在俯視時為沿著X軸方向即構成LED群125-2的LED 117-2的並列方向延伸的橫長的倒四稜錐狀。[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3]用圖23說明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3。在此,示出變更了光上升部122_3的形狀等的方案。在本變形例中,如圖23所示,示出光上升部122-3單獨地包圍各LED 117-3,並且形成為倒三稜錐狀。光上升部122-3沿著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正交的方向(沿著X軸方向和Y軸方向的面)切斷的截面形狀即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三角形。因此,在光上升 部122-3中與上述三角形的3個邊對應地設有3個光上升面122a-3,是以分別指向配置在中央側的LED117-3的方式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傾斜的傾斜面。在光上升部122-3的周方向上相鄰的各光上升面122a-3之間(邊界位置)分別形成有谷部26-3。將光上升部122-3外端的各頂點連結而形成的三角形為大致正三角形。光上升部122-3以如下方向配置使3邊中的I邊與X軸方向一致,且相鄰的光上升部122-3彼此相鄰的邊平行。因此,LEDl 17-3配置為大致鋸齒狀(大致之字形狀)。另外,反射片119-3的被支撐部123-3為以LEDl 17-3為中心的俯視三角形。〈實施方式3>利用圖24至圖26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在該實施方式3中,示出從上述實施方式2變更了 LED217的配置和光上升部222的形狀的方案。此外,對於與上述實施方式2同樣的結構、作用和效果,省略重複的說明。如圖24所示,多個本實施方式的LED217在LED基板218中以X軸方向為行方向,以Y軸方向為列方向矩陣狀地配置,但是配置為與X軸方向上的排列間距(後述的相鄰的LED群225間的間隔)相比,Y軸方向上的排列間距較小。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排列間距相對較小的沿著Y軸方向直線狀並列配置的多個(12個)LED217區分為I個LED群225。因此,可以說在該LED基板218上,關於包括沿著Y軸方向並列配置的多個LED217的LED群225,在X軸方向即與作為構成LED群225的LED217的並列方向的Y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間歇地並排配置有多個(8個)LED群225。成為LED群225的各LED217配置為在底座214的底板214a的短邊方向上橫穿底座214的底板214a的大致全長。成為LED群225的各LED217的排列間距即在Y軸方向上相鄰的LED217間的間隔大致相等。與在X軸方向上相鄰的LED群225間的間隔相比,在Y軸方向上相鄰的LED217間的間隔足夠小。另一方面,在X軸方向上相鄰的LED群225(LED217)間的間隔大致相等。與此相對,如圖24至圖26所示,光上升部222為單獨地包圍各LED群225的形態。詳細地說,光上升部222為沿著Y軸方向即構成LED群225的LED217的並列方向延伸的形態,具有在反射片219的底部219a涵蓋其短邊方向的大致全長的長度。由此,光上升部222能一併包圍LED群225中包括的全部多個(12個)的LED217。光上升部222為沿著Y軸方向細長的縱長的四稜錐狀,沿著相對於正面方向(Z軸方向)正交的方向(沿著X軸方向和Y軸方向的面)切斷的截面形狀即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縱長的長方形。另外,關於構成各光上升部222的4邊中的相對於LED群225在Y軸方向上相向的2邊,與反射片219的上升部219b無臺階地連續相連,相對於正面方向的傾斜角度大致相同。這一點對於在X軸方向上位於兩端的一對光上升部222中的在X軸方向上靠近端部的邊來說也是同樣的。另外,反射片219的被支撐部223形成於跨過構成LED群225的全部LED217的範圍,沿著Y軸方向為細長的長方形。此外,上述以外的光上升部222的詳細截面形狀與上述實施方式2大致同樣,因此省去重複的說明。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多個LED217沿著底座214的一邊(短邊)直線地並列配置,利用這些直線地並列的多個LED217來構成LED群225,而光上升部222為沿著成為LED群225的LED217的並列方向延伸的形態。這樣,能利用沿著成為LED群225的LED217的並列方向延伸的形態的光上升部222使來自沿著底座214的一邊並列的各LED217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側上升,因此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實施方式4>利用圖27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在該實施方式4中,示出變更了 LED317的構成的方案。此外,對於與上述實施方式I同樣的結構、作用和效果省略重複的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7所示,僅利用發光部320構成LED317,使透鏡部321為與LED317分體的部件。也就是說,可以說本實施方式的光源27包括僅具有發光部320的LED317和透鏡部321。詳細地說,在LED基板318上,表面安裝有包括具有作為發光源的LED晶片的發光部320的LED317,並且以與該LED317的發光面320a相對的方式裝配有透鏡部321。透鏡部321為與LED317相比直徑尺寸較大的大致圓板狀,相對於LED317同心狀配置。透鏡部321的光出射面321a形成為扁平的大致半球狀,並且在其中央形成有凹部321b。在透鏡部321上形成有向裡側突出的多個裝配腳部321c,這些裝配腳部321c裝配於LED基板318。透鏡部321的光入射面321d利用上述裝配腳部321c與LED317的發光面320a隔開規定的間隔成相對狀,在其中央(與LED317相對的部位)形成有第2凹部321e。在反射片319中形成有使透鏡部321與LED317 —起通過的大小的光源插通孔319d。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透鏡部321是與發光部320分體的部件。這樣,能使用不一體地具有透鏡部321的構成作為發光部320。由此,能減少與發光部320相關的製造成本。另外,透鏡部321的光學設計的自由度變高,適於抑制亮度不均。〈實施方式5>利用圖28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在該實施方式5中,示出使光上升部422與反射片419分體的方案。此外,對於與上述實施方式I同樣的結構、作用和效果省略重複的說明。如圖2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反射片419的底部419a在整個區域沿著LED基板418延伸,成為平坦的形狀,而相對於其底部419a,分體的部件的光上升部422在表側重疊配置。光上升部422由合成樹脂製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光上升部422具有在大致整個區域覆蓋底部419a的大小,在與各LED417對應的部分分別形成有為倒圓錐狀的光上升凹部28。利用該光上升凹部28的周面構成光上升面422a。〈其它實施方式〉本發明不限於利用上述記載和
的實施方式,例如如下實施方式也包含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I)作為上述實施方式3的變形例,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構成。S卩,如圖29所示,關於LED217'的配置,與Y軸方向上的排列間距相比使X軸方向上的排列間距變小,利用在X軸方向上並列的多個(26個)LED217'構成I個LED群225'。並且,光上升部222'為以一併包圍構成LED群225'的全部LED217'的方式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形態。
(2)除了上述各實施方式以外,LED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具體數值能從由圖8示出的值適當變更。在這種情況下,優選上述角度為20度 85度的範圍,進一步優選為45度 85度的範圍,更進一步優選為60度 80度的範圍。此外,當然也能使上述角度為O度 20度的範圍。(3)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 LED的配光分布大致對稱的方案,但是現實中由於製造誤差等的影響,難以實現完全對稱的配光分布,也可以是配光分布產生少許偏差、嚴格地說為非對稱的配光分布(存在多個發光強度不同的峰值的配光分布)。在這種情況下,能設定為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於作為最大的發光強度的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或者大於作為第2大以後的大小的發光強度的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4)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 LED發出的光中的朝向正面方向的光(在圖8中 角度為O度的光)的發光強度最小的配光分布,但是也可以是使朝向正面方向的光為發光強度的峰值之一的配光分布。在這種情況下,也優選設定為與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光的峰值相比,使朝向正面方向的光的峰值的發光強度變小。(5)在上述各實施方式(特別是實施方式I及其變形例6)中,示出了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與LED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之間的絕對值彼此具有大小關係的情況,但是也可以設定為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與LED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絕對值彼此不具有大小關係而是大致相同。(6)當然也能將上述實施方式1、2的變形例1、2記載的構成(包圍LED群的光上升部)與上述實施方式4、5記載的構成(使透鏡部分體的構成,或者使光上升部與反射片分體的構成)組合。(7)當然也能將上述實施方式3或者上述(I)記載的構成(LED群和光上升部涵蓋LED基板的一邊的全長的構成)與上述實施方式4、5記載的構成組合。(8)當然也能將上述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3記載的構成(將LED和光上升部鋸齒狀配置的構成)與上述實施方式2記載的構成(使光上升部為倒四稜錐狀的構成)組合。(9)當然也能將上述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4、5記載的構成(使光上升面的沿著正面方向的截面形狀為圓弧狀的曲面的構成)應用於上述實施方式2至實施方式5記載的光上升部。(10)當然也能將上述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6記載的構成(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小於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構成)應用於上述實施方式2至實施方式5記載的光上升部。另外,當然也能將實施方式1、2的各變形例彼此適當地組合。(11)當然也能將上述實施方式I的變形例7記載的構成(光上升部的截面形狀為之字形狀的構成)應用於上述實施方式2至實施方式5記載的光上升部。(12)除了上述各實施方式(特別是實施方式I、其變形例4、5、7)以外,還能適當變更光上升部的沿著正面方向和與其交叉的任意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例如,上述截面形狀也可以是圓弧狀以外的曲線狀(例如波形)。此外,無論光上升部的上述截面形狀是什麼樣,光上升部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都能定義為例如「通過光上升部中的向光出射側突出的頂點並且比光上升部靠光出射側配置的基準線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13)在上述實施方式1、2的各變形例I中,示出了利用在X軸方向和Y軸方向上並排的各2個(數目相同)LED來構成I個LED群的情況,但是在構成LED群的LED中,當然也能將在X軸方向上並排的數量和在Y軸方向上並排的數量均設為2以上且不同。(14)在上述實施方式1、2的各變形例2中,示出了利用沿著X軸方向並排的3個LED來構成I個LED群的情況,但是也可以例如利用沿著Y軸方向並排的3個LED來構成I個LED群。在這種情況下,光上升部為沿著Y軸方向延伸的形態。(15)除了上述實施方式1、2的變形例1、2、實施方式3和上述(I)以外,還能適當變更構成LED群的LED的具體數量。另外,成為LED群的LED的數量也可以混雜兩種以上,具體地說例如也可以使包括4個LED的LED群和包括3個LED的LED群混雜在I個底座內。(16)在上述實施方式1、2的變形例1、2、實施方式3和上述(I)中,舉例示出了構成LED群的多個LED等間隔排列的方案,但是構成LED群的多個LED不等間隔地排列的方案也包含於本發明。(17)在上述實施方式1、2的變形例1、2、實施方式3和上述(I)中,舉例示出了多個LED群等間隔地排列的方案,但是多個LED群不等間隔地排列的方案也包含於本發明。(18)在上述實施方式2及其各變形例中,舉例示出了光上升部為倒四稜錐狀或者倒三稜錐狀的方案,但是也可以是其它倒多稜錐狀,例如倒五稜錐狀、倒六稜錐狀等。除此以外,沿著與正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斷光上升部的截面形狀也可以是菱形、平行四邊形等。·
(19)除了上述各實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將包圍I個LED的形態的所謂分體型的光上升部和一併包圍多個LED (LED群)的形態所謂一併型的光上升部混雜。(20)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反射片為一個部件的方案,但是也可以使反射片為包括多個分割部件的構成。在這種情況下,優選光上升部分別一體地設於多個分割部件。(21)在上述實施方式I 實施方式4中,在將光上升部一體地形成於反射片時,舉例示出了使用真空成形法的情況,但是作為其它成形方法,也可以使用例如射出成形法、吹塑成形法、衝壓成形法等。(22)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透鏡部控制LED的配光分布的情況,但是也可以省略透鏡部,利用其它裝置使LED的配光分布成為作為發光強度的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23)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 LED基板為涵蓋底座的底板的大體整個區域的大小的情況,但是LED基板的具體大小能適當變更,例如LED基板也可以是比底板小的大小。(24)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反射片的表面顏色為白色的情況,但是也能變更為例如乳白色、銀色等顏色。(25)在上述實施方式5中,也能省略反射片。在這種情況下,優選在LED基板的表面形成光的反射性良好的光反射部。(26)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舉例示出了使液晶面板和底座為其短邊方向與豎直方向一致的縱置狀態,但是使液晶面板和底座為其長邊方向與豎直方向一致的縱置狀態的方案也包含於本發明。(27)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使用TFT作為液晶顯示裝置的開關元件,但是也能應用於使用TFT以外的開關元件(例如薄膜二極體(TFD))的液晶顯示裝置,除了進行彩色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以外,也能應用於進行白黑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28)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舉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為顯示面板的液晶顯示裝置,但是也能將本發明應用於使用其它種類的顯示面板的顯示裝置。(29)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舉例示出了具備調諧器的電視接收裝置,但是本發明也能應用於不具備調諧器的顯示裝置。附圖標記說明
10 :液晶顯示裝置(顯示裝置),11 :液晶面板(顯示面板),12、112 :背光源裝置(照明裝置),14、214 :底座,15 :光學構件,17、117、217、317、417 :LED(光源),18、218、318,418 :LED基板(光源基板),19、219、319、419 :反射片(反射構件),20、320 :發光部,21,321 :透鏡部,21a、321a :光出射面(光出射側的面),21b、321b :凹部,22、122、222、422 光上升部,22a、422a :光上升面,25、125、225 :LED群,27 :光源,C :空隙,TV :電視接收裝置,Θ I :角度(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 3 :角度(光上升面相對於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
權利要求
1.一種照明裝置,具備 光源,其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 底座,其收納上述光源,向上述光源的光出射側開口 ;以及 光上升部,其從上述光源的設置面向上述光出射側突出,從而使光向上述光出射側上升。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部具有光上升面,上述光上升面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傾斜,並且指向上述光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面以與上述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光路不重疊的方式相對於該光路配置在與上述光出射側相反的一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面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於上述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面和上述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別為45度 90度的範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面和上述光源發出的光中的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相對於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別為60度 80度的範圍。
7.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多個上述光源以平面地並排的狀態配置在上述底座內, 上述光上升部為單獨地包圍上述光源的形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源以相鄰的上述光源之間的間隔一定的方式配置。
9.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多個上述光源以平面地並排的狀態配置在上述底座內,並且能將其每群多個地區分為光源群, 上述光上升部為單獨地包圍上述光源群的形態。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源群配置為相鄰的上述光源群之間的間隔比上述光源群中包含的上述光源間的間隔大。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者權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源在上述底座內以沿著上述底座的一個邊和與其正交的另一個邊分別並排多個的狀態配置, 利用沿著上述一個邊和上述另一個邊分別並列多個的上述光源來構成上述光源群。
12.根據權利要求9或者權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裝置, 多個上述光源沿著上述底座的一邊直線地並列配置,利用這些直線地並列的多個上述光源來構成上述光源群,而上述光上升部為沿著成為上述光源群的上述光源的並列方向延伸的形態。
13.根據權利要求7至權利要求12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部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形。
14.根據權利要求7至權利要求12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部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多邊形。
15.根據權利要求2至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面沿著上述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包括傾斜面。
16.根據權利要求2至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面沿著上述正面方向切斷的截面形狀包括圓弧狀的曲面。
17.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上升部比上述光源向上述光出射側突出。
18.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具備反射構件,上述反射構件以覆蓋上述底座的上述光出射側的面的方式配置, 上述光上升部一體地形成於上述反射構件。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反射構件包括熱塑性樹脂材料。
20.根據權利要求18或者權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反射構件的表面呈白色。
21.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2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源為點狀,並且具有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輻射狀地發出的配光分布。
22.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2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光源包括發光部,其發出光;以及透鏡部,其與上述發光部的發光面成相對狀,並且使來自上述發光部的光擴散並出射。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裝置, 在上述透鏡部的上述光出射側的面形成有凹部。
24.根據權利要求22或者權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透鏡部一體地設於上述發光部。
25.根據權利要求22或者權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透鏡部是與上述發光部分體的部件。
26.根據權利要求22至權利要求2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上述發光部具有LED元件。
27.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2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具備與上述光源在上述光出射側相對的光學構件, 上述光上升部以在與上述光學構件之間保留空隙的形式配置。
28.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2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具備安裝多個上述光源並且配置在上述底座內的光源基板。
29.—種顯不裝直,具備 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28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以及 利用來自上述照明裝置的光進行顯示的顯示面板。
30.根據權利要求29所述的顯示裝置,上述顯不面板是在一對基板間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31.一種電視接收裝置,具備權利要求29或者權利要求30所述的顯示裝置。
全文摘要
目的在於抑制照明裝置中亮度不均的發生。本發明的背光源裝置(12)具備LED(17),其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底座(14),其收納LED(17),向LED(17)的光出射側開口;以及光上升部(22),其從LED(17)的設置面向光出射側突出,從而使光向光出射側上升。只要這樣使用具有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朝向相對於正面方向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的LED(17)作為光源,就能使發光強度為峰值的光的照射區域(A)變大,因此能緩和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內分布中會發生的不均。
文檔編號F21S2/00GK102933893SQ20118002754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5日
發明者清水敬治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