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溼器/空調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8-03 00:44:21 1
專利名稱:除溼器/空調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環境控制系統技術領域,更具體而言,涉及除溼和空調組合系統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空調系統不但可降低環境空氣的溫度,而且可去除空氣中的大量水分。當空調處理從控制環境以外進入的新鮮空氣時,情況尤其如此。然而,此種空調與除溼的組合通常效率很低。此外,由於空調的某些潛在冷卻能力用於除溼,從而大大降低了空調的有效冷卻能力。
在此項技術中眾所周知,空氣先除溼後冷卻。在某些情況下,除溼器與空調器的機理互不統一。在此類情況下,儘管空調器的冷卻能力有所提高,但系統的整體效率仍相對較低。
美國專利第4,984,434號描述了一種綜合系統,在該系統中,欲冷卻的空氣在接觸空調器的蒸發器進行製冷之前,要先穿過一個乾燥劑型除溼器(desiccant type dehumidifier)進行除溼。含水乾燥劑憑藉經過空調系統冷凝器的上方而實現再生。
該系統受到許多限制。首先,它對所有被冷卻的空氣進行除溼。由於進入除溼器的空氣大部分來自被控制空間(且因此已經相當乾燥),因此除溼器沒有從空氣中去除太多水分,並因此不能為冷凝器提供太多冷卻。這會引起乾燥劑溫度的全面上升並導致除溼器和空調器的效率下降。第二個問題是此種系統不是模塊式的,即除溼器必須作為本系統的一部分提供。因此,將一除溼器增加到一現有空調系統中使除溼器和空調器整合形成本專利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還有另一類型已知的除溼/空調系統。在此類系統中,如美國專利第5,826,641、4,180,985號和第5,791,153號所述,空調器的空氣入口處放置有幹態乾燥劑,以便在空氣被冷卻之前先對其進行乾燥。然後,來自空調的廢熱(以冷凝器排氣的形式)與已從輸入空氣中吸收了水分的乾燥劑相接觸以對該乾燥劑進行乾燥。然而,由於離開空調器的空氣的溫度相對較低,乾燥劑可提供的乾燥量相對較低。
上述美國專利第4,180,985號也描述了一種使用液體乾燥劑作為除溼系統乾燥介質的系統,同樣,空調器排氣的低溫大大降低了系統的效率。
基於現有技術乾燥劑的除溼器通常要求將乾燥劑從吸收水分的第一區域移到第二再生區域。在固體乾燥劑的情況下,此種轉移通過將乾燥劑從除溼站實際移動到再生站來實現,例如把乾燥劑安裝在旋轉輪、傳送帶或類似的組件上。液體乾燥劑系統中通常設置兩個泵,一個泵用於將液體汲取到再生站,另一個泵用於將液體從再生站汲取到除溼站。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一單一泵從一個工作站汲取液體到另一個工作站,液體的回流靠重力輸送。
上述標準型空調系統和除溼系統的運行由圖1輔助說明。圖1為溫度-絕對溼度曲線圖,其中疊加了同熱含量和同相對溼度曲線。標準型空調器依據輸入空氣須流經冷卻蛇管進行冷卻的原理運行。假設空氣的初始狀態處於一標有一X的點,首先對空氣進行冷卻(曲線1)直到其相對溼度達到100%,在該點進一步冷卻則伴隨著空氣中水分的冷凝。為了從空氣中去除水分,必須將空氣冷卻至恰好低於舒適區4的一溫度。通常採用與被冷卻空間中已有的較熱空氣混合的方式將該空氣加熱至舒適區。在某些情況下,此為除溼目的而實施的過度冷卻是此類系統效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
標準的除溼系統實際上在去除空氣的同時加熱空氣。在除溼過程(曲線2)中,由於未從空氣/乾燥劑系統中去除熱量,熱含量幾乎不變。這導致乾燥劑和被乾燥空氣的溫度升高。於是,空調系統必須去除這些額外的熱量,從而降低了空調系統的效率。
在所有除溼系統中,必須施加機械力在再生部分和除溼部分之間的至少一個方向上轉移乾燥劑。對於液體系統,可設置若干泵在兩部分之間或兩部分內的蓄水槽之間雙向汲取液體。雖然似乎必須採用汲取方法方可在兩部分之間轉移水分和/或乾燥劑離子,但該轉移也伴隨有不期望的熱量傳遞。
美國專利第6,018,954號(其揭示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描述了一種系統,在該系統中一可逆向熱泵在除溼器側與再生器側的乾燥劑液體之間傳遞熱量。在一第一實施例中,蒸發器/冷凝器被放置在熱泵的兩側以便接觸正從空氣中去除水分或正被去除水分進行再生的乾燥劑液滴。這個實施例與上述美國專利第4,984,434號所示實施例大體相同。在一第二實施例中,熱泵在液體乾燥劑被送往形成液滴的液滴器之前從液體乾燥劑逆向傳遞熱量。
發明內容
依據本發明某些實施例的第一特徵,進入再生室的空氣被用來冷卻離開再生側的製冷劑。本發明者已發現,如果不對製冷劑進行某種額外冷卻,系統在一高製冷劑溫度時達到一系統處於低效率的穩定狀態。利用美國專利第6,018,954號的現有系統可提供的一個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向系統中加水,水分蒸發出系統可在很大程度上冷卻系統。這種方法不但浪費水,而且導致系統效率降低。
在多數情況下,這種結構將導致產生冷卻的除溼空氣。
依據本發明某些實施例的第二特徵,離開除溼室的已除溼空氣用來在製冷劑離開再生器側後去除其中的熱量。其結果是產生加熱的除溼空氣。
依據本發明某些實施例的第三特徵,不從通常用於冷卻的室內去除熱量。製冷劑既可由離開「除溼器」部分的空氣冷卻也可由進入「再生器」的空氣冷卻。這導致離開「除溼器」的空氣被加熱和增溼。
依據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可選擇性改變製冷劑路徑以提供本方面第一、第二或第三特徵的系統。或者,一給定裝置中僅具有本發明一個或兩個特徵。
本發明某些實施例的一特徵與一種整合程度相對較低的組合式除溼器/空調器有關。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冷凝器產生的熱量用於去除乾燥劑中的水分。然而,與上述現有技術不同,空調器冷凝器由外部空氣持續冷卻。空調器內已有的包含廢熱的已加熱空氣用於去除乾燥劑中的水分。
與已加熱空氣是乾燥劑再生所需唯一能量源的現有技術相反,在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中,除系統空調部分的排氣供應的熱量外,在再生期間還使用一熱泵從相對較冷的乾燥劑傳遞能量來加熱乾燥劑。這樣可產生一空調器無須過度冷卻空氣以去除水分且除溼器無須為去除水分而加熱空氣的系統。此種系統與其中必須實施一個或另一個此類低效步驟的現有技術系統形成對照。
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提供一種組合式除溼器/空調器,其中空調器在冷卻前僅對「新鮮的」未處理空氣進行除溼。由於除溼器將僅靠溼的「新鮮」空氣運行而空調將僅冷卻相對較幹的空氣,因此這樣可允許除溼器和空調器同時高效率運轉。
因此,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由於用於再生的熱量大部分由熱泵供應,所以空調器產生的廢熱量相對較高,而除溼器的熱量需求相對較低。
依照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特徵,本方面提供一整合空調器和除溼器的簡單方法。依據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空調器和除溼器是兩個分離單元,中間沒有連接導管。然而,與現有技術的非整合單元不同,該些實施例具有利用來自空調器的廢熱為除溼器提供再生能量的優點。
依照本發明某些實施例的一特徵,在穩定狀態中,水分從一系統的除溼器部分轉移至再生器且無需將液體從再生器轉移回除溼器。
一般而言,在液體除溼器系統中,水分必須從除溼器部分轉移至再生器部分。因為水分是以富含水分的乾燥劑(低濃度)形式存在,所以需通過汲取或其它方式轉移乾燥劑。由於乾燥劑還含有乾燥劑離子,所以乾燥劑離子必須返回到除溼器中以維持除溼所需的乾燥劑離子量。這通常可通過從再生器向除溼器部分汲取高濃度乾燥劑來完成。然而,除離子被汲取外,水分也被轉移。雖然用於汲取的額外能量可能大也可能不大,但水分汲取回除溼器過程中所固有的非故意的熱量傳遞卻顯著降低了系統的效率。
在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除溼器部分內的蓄水槽與再生器部分內的蓄水槽由一僅允許有限流量的通道連接。此通道較佳採用在兩個蓄水槽共用壁面上設置一孔的形式。
在運行期間,除溼部分內的水分吸收增大了除溼器蓄水槽內的液體體積,從而使富含水分的乾燥劑(低濃度)在重力作用下自除溼器蓄水槽流到再生器蓄水槽。此液體流也攜帶著一乾燥劑離子流,而乾燥劑離子必須返回到除溼器部分。如上所述,在現有技術中,需通過將富含離子的乾燥劑溶液從再生器汲取到除溼器部分來實現乾燥劑離子的回流。在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可通過孔將離子從高濃度的再生器蓄水槽中擴散到低濃度的蓄水槽中來實現離子的回流。發明者已經發現,令人吃驚地,擴散方式足以維持除溼器部分內所需的離子濃度,並且回流不附帶與現有技術中轉移含離子的(熱)水分相關的一不期望的熱量傳遞。
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中,無需使用泵在蓄水槽之間或除溼器部分與再生器之間的任一方向上轉移乾燥劑。
依據本發明某些實施例的一特徵,本發明提供一種無需在除溼器兩側之間汲取乾燥劑的除溼器。
因此,依據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調節空氣的裝置,其包括大量液體乾燥劑;一被調節空氣在其中與液體乾燥劑的第一部分相接觸的除溼器部分;一外部空氣在其中與乾燥劑的第二部分液體相接觸的再生器部分;和一具有與液體乾燥劑的第一部分相關聯的第一熱交換器、與乾燥劑的第二部分液體相關聯的第二熱交換器和不與液體乾燥劑接觸的第三熱交換器的再生系統。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熱交換器位於除溼器部分內的已調節空氣出口處,以便加熱已調節空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熱交換器位於再生器部分的進口處,以便在外部空氣進入再生器之前加熱外部空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熱交換器的溫度比第二熱交換器的溫度低。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製冷系統用於將熱量從第一熱交換器傳遞到第二熱交換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製冷系統包括一壓縮機和所配置的熱交換器之間的導管,以將熱量從第一熱交換器傳遞到第二熱交換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裝置包括一水分子導管,其中本裝置如此配置以便在除溼器部分內對被調節空氣進行除溼並且其中除溼時去除的水被轉移至再生器內的外部空氣中,該水通過本導管被轉移至再生器。
視情況,除溼器與再生器之間無需汲取液體乾燥劑。另一選擇是,該裝置包括一個用於在除溼器與再生器之間汲取液體乾燥劑的泵。
依據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本發明進一步提供用於調節空氣的裝置,其包括大量液體乾燥劑;一被調節空氣在其中與乾燥劑的第一部分液體相接觸的第一空氣-乾燥劑接觸空間;一外部空氣在其中與乾燥劑的第二部分液體相接觸的第二空氣-乾燥劑接觸空間;至少一可至少保證上述第一與第二空間之間水分轉移的液體乾燥劑導管;和一製冷系統,其包括與乾燥劑的第一部分液體相關聯的第一熱交換器;與乾燥劑的第二部分液體相關聯的第二熱交換器;一位於可與上述離開第一空氣-乾燥劑接觸空間後的已調節氣體進行熱交換處的第三熱交換器;和連接該製冷系統各組件的製冷劑導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本裝置包括一第四熱交換器。視情況,第四熱交換裝置位於能在外部空氣進入再生器之前與其進行熱交換的位置,以便加熱外部氣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製冷劑導管具有一個允許多種流量配置的可控配置,每一該配置可在製冷系統的各組件之間提供一不同的製冷劑路徑。視情況,配置可由閥門選擇。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多種配置包括一其中熱量從第一熱交換器傳遞至第二、第三熱交換器以加熱已調節空氣的第一配置。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二熱交換器和/或第三熱交換器的製冷劑溫度稍高於第一熱交換器內的製冷劑溫度。視情況,對於第一配置,第四熱交換器中可沒有製冷劑流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多種配置包括一其中熱量自第一熱交換器被傳遞至第二、第四熱交換器的第二配置。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二熱交換器和/或第四熱交換器內的製冷劑溫度高於第一熱交換器內的製冷劑溫度。視情況,對於第二配置,第三熱交換器中可沒有製冷劑流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多種配置包括一其中熱量自第二熱交換器傳遞至第三熱交換器的第三配置。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對於第三配置,第三熱交換器內的製冷劑溫度高於第二熱交換器內的製冷劑溫度。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熱量從第二熱交換器傳遞至第四熱交換器。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對於第三配置,第四熱交換器內的製冷劑溫度高於第二熱交換器內的製冷劑溫度。視情況,對於第三配置,第一熱交換器中可沒有製冷劑流動。
下文將參考下述有關例示性實施例的介紹並結合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特定具體實施例,其中在多個附圖中出現的相同結構、組件或部分在其出現的所有附圖中都標以相同的或相似的編號,其中圖1展示常規的空調和除溼系統的冷卻和除溼曲線;圖2示意性展示一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可用於組合式除溼/空調系統中的除溼器單元;圖3A示意性展示一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可用於組合式除溼/空調系統的第二除溼器單元,其中進入再生器的空氣冷卻離開再生器的製冷劑;圖3B示意性展示一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可用於組合式除溼/空調系統的第三除溼器單元,其中離開除溼器的空氣冷卻離開再生器的製冷劑;圖4A示意性展示一依據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除溼器單元系統,其中進入再生器的空氣冷卻離開再生器的製冷劑;圖4B示意性展示一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除溼器單元系統,其中離開除溼器的空氣冷卻離開再生器的製冷劑;圖4C示意性展示一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除溼器單元系統,該系統可在其中離開除溼器的空氣冷卻離開再生器的製冷劑的第一狀態與其中進入再生器的空氣冷卻離開再生器的製冷劑的第二狀態之間轉換;圖5A展示一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除溼器的第一轉換配置,在該配置中產生冷卻除溼空氣;圖5B展示一產生熱除溼空氣的第二轉換配置;圖5C展示一產生熱增溼空氣的第三轉換配置;圖6展示圖2-4描述的某些系統的除溼曲線和常規空調及除溼系統的除溼曲線;圖7展示一用於自動調整除溼量的結構;和圖8是一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組合式除溼器/空調系統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使用了申請者於1997年11月16日提交的專利申請案第PCT/IL97/00372號和1998年11月11日提交的專利申請案第PCT/IL98/00552號中描述的除溼器。該些申請案的揭示內容都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該些申請案於1999年5月27日分別公布為WO99/26025和WO99/26026,並隨後分別作為美國專利申請案第09/554,398號和第09/554,397號提出專利申請。鑑於本發明中的該些除溼器的潛在實用性,本文將結合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詳細說明上述專利申請案中論及的除溼器。
首先參考圖2,一種如上述參考專利申請案中描述的除溼系統10包括一除溼室12和一再生單元32作為其兩大部分。溼空氣經過一溼空氣入口14進入除溼室12,而乾燥空氣經過乾燥空氣出口16離開除溼室12。
在圖2的實施例中,乾燥劑28由泵20從一乾燥劑蓄水槽30經過一管子13汲取到一系列噴嘴22。該些噴嘴將細霧狀乾燥劑噴淋至填充有(例如)通常在此項技術中用於此用途的纖維素海綿材料24的除溼室12內部。或者,將乾燥劑簡單地滴在海綿狀材料上。乾燥劑慢慢地向下滲過海綿材料進入蓄水槽30。經過入口14進入室內的溼空氣與乾燥劑液滴相接觸。由於乾燥劑是吸溼的,它從溼空氣中吸收水蒸氣,較幹的空氣經出口16排出。蓄水槽30通常位於室12的底部以便於乾燥劑從海綿24直接落入蓄水槽。
在該實施例中,一泵35和配套的電動機37將乾燥劑從蓄水槽30的延伸部分汲取至管子13。一分配器38從管子13接收乾燥劑並將一部分乾燥劑送到噴嘴22並將另一部分送到再生單元32。可設置一閥門或縮頸39(最好為一可控閥門或縮頸)用於控制送至再生器32的乾燥劑比例。如果使用一個可控閥門或縮頸,可響應乾燥劑中的水分將乾燥劑量控制在最佳狀態。
室34包括一熱交換器36,其用於加熱乾燥劑以蒸發掉其所吸收的部分水蒸氣從而對乾燥劑進行再生。
再生後的液體乾燥劑經管子40和由充滿室12的相同海綿材料製成的管42被轉移回蓄水槽30。如圖所示,管40被包含在一個具有一入口60和一出口62的室58中。如下所述,空氣(通常來自空氣調節區域以外,例如來自一空調排氣)經入口60進入室內並帶走從管42中仍很熱的乾燥劑蒸發出的額外水分。離開出口62的空氣帶走該水分及在再生器中從乾燥劑中去除的水分。通常,出口62處有一風扇(圖中未顯示)從室58抽吸空氣。
或者或另外,可通過使兩股乾燥劑流在一熱傳遞站(圖中未顯示)內熱接觸(但不是實際接觸)的方式將熱量從再生的液體乾燥劑傳遞給進入或在再生器內的乾燥劑。或者或另外,可使用一熱泵將額外的能量從離開再生器的較冷乾燥劑傳遞給進入再生器的較熱乾燥劑,以使返回蓄水槽的乾燥劑實際上比進入室58的乾燥劑冷。
在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中,提供一熱泵系統45,該系統從蓄水槽30內的乾燥劑中抽取熱量以向熱交換器36提供能量。視情況,該熱泵包括(除作為系統的冷凝器的交換器36外)一位於蓄水槽30內的作為系統蒸發器的第二熱交換器46和一膨脹閥56。該能量傳遞導致接觸被乾燥空氣的乾燥劑的溫度降低,從而降低被乾燥空氣的溫度。其次,該能量傳遞可減少操作再生器的總能量需求,通常減少量高達因數3。由於再生處理使用的能量是系統的主要能量需求,因此能量消耗的降低對整個系統的效率產生重大影響。另外,該在再生器中加熱乾燥劑的方法可通過直接加熱、利用加熱蛇管或相關空調廢熱來進行補充。
應了解,蓄水槽30內乾燥劑中的水蒸氣與再生乾燥劑中水蒸氣的比例通常必須在特定限度內,該些限度取決於使用的特定乾燥劑。所需溼度的低限是能夠溶解乾燥劑以使乾燥劑處於溶液態而不結晶。然而,當溼度太高時,乾燥劑不能去除進入室12的空氣中的水分。因此,在該具體實施例中,最好監視並控制溼度。應注意,某些乾燥劑即使未吸收水分也是液態。該些乾燥劑中的溼度不需要密切控制。然而,即使在此等情況下,也僅應在乾燥劑的溼度高於某一水平時進行再生處理(其消耗能量)。
該監視功能通常通過測量乾燥劑的體積來實現,乾燥劑的體積隨水分的增多而增大。一種測量蓄水槽內的液體體積的方法是通過測量倒置容器50(其開口浸沒在蓄水槽內的液體中)內的壓力。一管子52從容器50引至一壓力計54。當乾燥劑的體積因吸收水分而增大時,壓力計54測得的壓力也隨之增大。由於除溼室和再生器內乾燥劑的體積是相當恆定的,因此其可良好指示乾燥劑量和乾燥劑內夾帶的水分。當溼度升至高於一預先設定值時,室34中的加熱器被接通。視情況,當溼度降至低於某個其它較低的預先設定值時,加熱器關閉。
其它可能影響再生處理的接通點和斷開點的因素是乾燥空氣的溫度、再生效率和熱泵效率。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在再生處理中可適當採取某一直接加熱乾燥劑的方法。
在其它實施例中,設置了熱泵或其它熱量傳遞裝置(為簡化起見,圖中未顯示)從離開室12的已乾燥空氣和/或從離開再生器室34的已加熱溼空氣中傳遞熱量以在去往室34的途中或在室34內加熱乾燥劑。如果使用熱泵,熱源的溫度可低於要傳遞熱量的乾燥劑的溫度。
應了解,對蓄水槽內乾燥劑的冷卻可導致具有與進入除溼器的溼空氣相同或視情況稍低溫度的已乾燥空氣恰好在對乾燥空氣進行額外冷卻(視情況)之前離開除溼器。該特點尤其適用於在環境溫度較高的熱氣候中使用除溼器的情況。
如上所述,除溼器系統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如何確定乾燥劑溶液中的含水量以將除溼器溶液的含水量保持在一適當範圍內。
圖3A展示一自調節除溼器100,其可自調節乾燥劑溶液的含水量,因此無需對乾燥劑溶液的體積或含水量進行任何測量。此外,除溼器運行直到溶液達到預先設定的溼度,然後自動停止以降低溼度,其間無需任何控制或斷開。
除溼器100與圖2所示的除溼器10類似,但有若干重大區別。首先,系統不需要任何水含量的測量,因此沒有乾燥劑體積測量尺度。然而,可設置該測量以便在溶液太濃的情況下作為一安全措施。
其次,熱泵在兩股正被轉移出蓄水槽30(其被方便地分成由管子30C連接的30A和30B兩部分)的乾燥劑溶液流之間傳遞熱量,即第一液體流經過導管102被泵系統130汲取到噴嘴22,第二液體流經過導管104被泵系統132汲取到再生單元32。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管子30C(包括所示的旁路管子)被設計為其主要作用是在30A和30B內產生相同的液位。一般而言,蓄水槽的兩部分最好具有不同的溫度。這必然導致乾燥劑的濃度不同。然而,通常認為最好在兩部分之間進行一定的混合,此種混合可通過圖示的旁路管將水分從一部分汲取到另一部分來完成。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維持一5℃或更大的溫差,視情況,維持一10℃或大於10℃或15℃或更高的溫差。因此,在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蓄水槽30A部分的溫度為30℃或更高,而蓄水槽30B部分的溫度為15℃或更低。
圖3A展示一不同結構的再生單元32,其與除溼器部分的結構類似。此外,在圖3A中,任何部分都沒有海綿材料。此材料可添加到圖3A的實施例中或從圖2的實施例中略去並由圖3A的噴霧機構代替。
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適用於圖2或圖3A)中,沒有使用噴嘴。確切地說,噴嘴被一滴液系統代替,液體自該滴液系統滴到纖維素海綿材料上持續地溼潤海綿。此類系統展示於(例如)上述第PCT/IL98/00552號專利申請案中。
現轉到圖3A,熱泵系統45從導管102中的乾燥劑溶液內抽取熱量並將其傳遞給導管104內的乾燥劑。除圖2所示實施例中包含的組件外,熱泵系統45還包括一任選熱交換器,其用於將某些熱量從離開熱交換器104的製冷劑傳遞給再生空氣。視情況,壓縮機也可由再生空氣冷卻。然而,當空氣很熱時,可使用再生器中未使用的額外空氣冷卻壓縮機和製冷劑。或者,可僅使用此空氣進行此冷卻。
以這種方式冷卻製冷劑和/或壓縮機可從系統中去除額外的空氣,其允許製冷系統在較低溫度下運行。在無額外冷卻的情況下運行該系統可導致製冷劑在穩定狀態下太熱而不能正常工作。
對進入再生器的空氣的合成加熱提高了空氣從乾燥劑去除水分的能力。熱泵45被設置為傳遞固定的熱量。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通過控制兩股液體流之間傳熱量來決定溼度設定點。
假定進入圖3A所示系統的除溼室12的空氣溫度為30℃、溼度為100%。進一步假定從空氣去除的液體量在不降低溫度的情況下將其濃度降低至35%。在此種情形下,兩股乾燥劑溶液流之間的傳熱量將等於從空氣中去除的水分蒸發的熱量,因此從室12落入蓄水槽20的乾燥劑溶液的溫度與進入室12的溶液的溫度相同,只是它已從空氣中吸收了一定的水分。
進一步假定,再生器被設置為在同樣的溫度和溼度下從乾燥劑溶液中去除相同數量的水分。這可能需要輸入熱量(除來自熱泵的可用熱量外)。
進一步假設進入除溼室的空氣具有較低的溼度,例如80%。就此溼度而言,去除的液體減少(因為水分去除效率取決於溼度)並且離開除溼室的乾燥劑溶液溫度也因此而下降。然而,由於從除溼室進入乾燥劑溶液的水分減少,因此從再生器內溶液中去除的水分也下降。這產生一種新的平衡,只有少量水分被去除且乾燥劑溶液的溫度較低。溫度較低的乾燥劑溶液可產生較冷的空氣。因此,離開的空氣的溫度也降低。然而,相對溼度基本上保持不變。應了解,輸入空氣溫度的降低具有基本相同的作用。
通常,系統是自調節的,除溼動作在某一溼度水平時切斷。發生該切斷的溼度水平取決於噴嘴22噴出的溶液吸收水分的能力和其性能及噴嘴22噴出的溶液釋放水分的能力。
一般而言,隨著入口14處空氣溼度(相對溼度)的降低,除溼器從空氣中去除水分的能力也降低。因此,溶液每次通過導管102都受到冷卻,蓄水槽30B內溶液中乾燥劑的比例達到一定程度。同樣,隨著空氣中去除水分的減少,蓄水槽30A內的溶液變得更濃並且從溶液中去除的水分也減少(所發生的僅是加熱溶液)。在某一點上,由於分別進入除溼器室及再生器室的溶液與正常吸入及排出水分的空氣達到了平衡,因此溶液同時停止去除水分和吸收水分。
應了解,該溼度點可通過改變導管102和104內溶液之間的熱量傳遞量來調整。如果傳遞更多的熱量,除溼室內的乾燥劑變冷且再生室內的乾燥劑變熱。這提高了除溼室和再生器的水分轉移能力並且降低了溼度平衡點。由於從除溼器側汲取到再生器側的熱量減少,可產生一較高的溼度。另外,設定點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進入再生器的空氣的相對溼度。
圖3A所示及上文所述的裝置使得離開出口16的空氣乾燥並且通常溫度低於進入入口14的空氣。
有時,人們希望既加熱也除溼離開出口16的空氣。使用圖3B所示裝置可實現此效果。除位於再生器入口處的熱交換器136被移動到其出口處並表示為136′外,圖3B所示裝置與圖3A所示裝置相同。圖3B所示裝置可產生除溼的加熱空氣。
圖4A和圖4B展示另一不需要汲取乾燥劑的除溼器200。除下面所述及槽30A與30B之間無乾燥劑汲取外,它與圖3A和圖3B所示除溼器基本上相同。(圖4A和圖4B的布置稍微不同於圖3A和圖3B的布置。)發明者已驚訝地發現一適當形狀和尺寸的孔(比如連接兩個貯槽的孔202)可提供一合適的通道,在兩個貯槽之間提供所需的轉移。
通常,在一如圖3或圖4所示的液體乾燥劑系統中,貯槽30B(除溼室12的貯槽)可存貯多於貯槽30A(再生器32的貯槽)的額外水分。該額外的水分必須被轉移至貯槽30A或直接轉移至再生器以便從乾燥劑中去除水分。另外,貯槽30B內的乾燥劑濃度大大低於貯槽30A內的乾燥劑濃度,並且貯槽30A內乾燥劑的比例必須持續增長以保持較高的再生效率和乾燥能力。
解決此問題的一方法是使用單一泵,如圖2所示裝置。然而,這樣可導致除溼所用乾燥劑與被再生乾燥劑的溫度基本相同,因而造成效率損失。
在圖3A和圖3B所示除溼器中,兩個貯槽是分離的並且使用泵從一個貯槽向另一個貯槽轉移液體。這樣可在兩個貯槽之間並由此在再生器和除溼部分之間保持一個溫差。如上所述,管子30C的構造僅允許兩個貯槽之間存在極小的液體轉移,從而保持一相對較高的溫差。
然而,由於乾燥劑不可避免地從除溼部分轉移至再生器且水分從再生器轉移至除溼部分,因此圖3A和圖3B內的液體轉移效率很低。另外,為了維持該溫差,還需在貯槽內維持一個不期望的水分與乾燥劑的平衡,雖然通過汲取可降低它。(再生器貯槽內的乾燥劑濃度高於除溼器部分貯槽內的乾燥劑濃度。)該兩種效應均可導致除溼器兩個部分的效率降低。
圖4A和圖4B所示裝置可解決此問題,其方法是以擴散方式在兩個貯槽內的液體之間轉移乾燥劑和鹽而不是在兩個貯槽之間抽取乾燥劑溶液。因此,在一淨基礎上,只有乾燥劑鹽離子從再生器貯槽轉移到泵並且只有水分從除溼器貯槽轉移至再生器貯槽。
在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中,在貯槽30A與貯槽30B之間設置有孔202。該孔的尺寸和位置要選擇恰當,以在兩個貯槽之間轉移水和乾燥劑鹽離子而不發生不期望的熱量傳遞,尤其是從較熱的蓄水槽到較冷的蓄水貯槽。實際上,孔的尺寸可以增大,以便在完全除溼時兩個貯槽之間的熱量流動處在一可接受的水平。當孔過大時,熱量似乎從較熱的再生器蓄水槽流到較冷的除溼器蓄水槽。不期望的熱量流動可通過測定孔附近的溫度並與貯槽內大量溶液的溫度進行比較來測定。當孔過大時,通常將有大量的熱量從槽30B流到30A。當孔的尺寸過分減小時,離子的轉移減小並且整個效率降低。
應了解,圖4A和圖4B所示實施例可提供與圖3A和圖3B所示實施例相同數量級的(或更大)的溫差。
雖然如上所述孔的尺寸可根據經驗確定,但在一例示性但非限定性實驗系統中,孔的形狀為圓角矩形,其寬度為1-3釐米(最好為2釐米),高度為1-10釐米,具體形狀取決於系統的能力。孔最好位於兩個蓄水槽之間隔板的底部,以便利用再生器蓄水槽內蓄水槽底部處較高的鹽濃度。額外的高度允許系統在蓄水槽底部甚至發生結晶(可能阻塞孔)的極端條件下運行。或者,該孔由一系列按高度分布的孔洞界定。或者,該孔由底部的一條狹縫和其上方的間隔孔洞界定。在該些情況下,鹽離子的擴散量取決於系統內的液體量,而該液體量又取決於溼度。當系統內有較多水分時,液體增多並且水和離子流量(通過反方向擴散)也增大。
應了解,一個或多個孔的尺寸和位置取決於許多因素,並且上文給出的實例是以實驗方式確定的。
應注意有關圖4A和圖4B所示實施例的某些要點。當系統達到一穩定狀態並且空氣條件穩定時,有一淨水分從蓄水槽30B經孔202流入蓄水槽30A。事實上,由於除溼器部分不斷給乾燥劑添加水分並且再生器不斷從乾燥劑中去除水分,該情況的發生在預料之中。在運行過程中,蓄水槽30A中的離子濃度通常高於蓄水槽30B中的離子濃度。情況確實如此,因為蓄水槽30A中的乾燥劑不斷被濃縮而蓄水槽30B中的乾燥劑不斷被稀釋。該濃度差導致離子經孔202從蓄水槽30A向蓄水槽30B擴散流動。然而,該方向上溶液的流動引發的離子從蓄水槽30B向蓄水槽30A的流動平衡了該流動。此情況導致不發生從一蓄水槽到另一蓄水槽的淨離子流動。在輸入空氣的條件發生變化期間,可能有短暫的淨離子流動。
在機器啟動的瞬間,液體乾燥劑溶液的總量因加入從空氣中去除的水分而增大,這意味著在此瞬間發生乾燥劑從蓄水槽30B向蓄水槽30A的淨轉移,這使得在穩定狀態下蓄水槽30B內的乾燥劑濃度低於蓄水槽30A中的乾燥劑濃度。
在一實際系統中,穩定狀態下蓄水槽30B內乾燥劑的溫度為15℃、濃度為25%(以鹽重量計)。視情況,使用的鹽是氯化鋰,因為氯化鋰是一種具有相對較高幹燥能力的穩定鹽。溴化鋰也是一種甚至更好的乾燥劑,但穩定性稍差。其它可使用的鹽包括氯化鎂、氯化鈣和氯化鈉。也可使用本項技術中已知的其它液體乾燥劑。
蓄水槽30A內的溫度和濃度分別為40℃和35%。應了解,由於乾燥劑的溫度較高,蓄水槽30A內的濃度可高於(如果未結晶)蓄水槽30B內的濃度。當系統停止工作時,溫度和濃度立刻均衡。當然,該些數據將主要依據被調節空氣的溫度和溼度及除溼器的「設定點」(由熱泵的設定決定)等因素而變化。
在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中,除經過孔外,兩個蓄水槽之間沒有任何物質轉移,並且不使用泵進行轉移。還應注意,在不使用泵將液體從一側轉移至另一側的地方,如果存在一穩定狀態,必須沒有淨離子流過該孔。
圖4C展示一個系統,在該系統中可通過轉換閥門47和49的敞開和關閉狀態提供圖4A或圖4B所示實施例。例如,如果打開閥門47(即允許流動)並且關閉閥門49(不允許流動),結果是圖4A的實施例;如果關閉閥門47並且打開閥門49,結果是圖4B的實施例。因此,如果該些閥門是電動的或液壓的,便可容易地在冷卻除溼器狀態與加熱除溼器狀態之間轉換圖4C所示裝置,而且兩種轉換效率都較高。
應了解,為避免重複,圖4C的方法僅展示用於圖4的實施例。應了解,它也可應用到圖3A、圖3B及圖2的實施例中。還應了解,圖4C所示的閥門布局僅是例示性的。可使用大量不同的閥門布局以圖4C所示的方式轉換製冷劑的路徑。
圖5A至圖5C展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一製冷系統500的三種狀態。該些附圖展示另一種連接圖4C所示系統組件的方法,該方法可提供一種可使用冷卻與除溼、加熱與除溼及加熱與潤溼三種狀態的系統。圖5A-C未展示圖4C所示的所有組件,然而,相同的組件標以相同的參考編號。圖中也展示了下文所述的附加組件。
圖4C和圖5A-5C中相同的製冷系統基本構件模塊是壓縮機48、熱交換器136和136′、熱交換器36和46及膨脹閥56。圖4C所示閥門49和47及製冷劑管線由圖5A-5C所示結構代替。系統的其餘部分和圖4C所示上述組件的位置不需要改變。
除圖4C所示組件外,製冷系統500還包括一系列用於製冷劑的管子、一開關502、一第二膨脹閥56′、四個單向閥504-507及兩個可轉換截止閥508和510。在每一附圖中,其中沒有液體流動的管子部分用虛線表示。另外,流動方向全部標出。如上文中所述,打開表示允許液體流過,關閉則表示不允許液體流過。
圖5A展示一個與圖4A所示配置在功能上完全相同的配置。在此實施例中,開關508關閉而開關510打開,因此製冷劑不流過熱交換器136′而是流過熱交換器136。如上所述,這樣可對被調節空氣進行冷卻和除溼。在此配置中,熱交換器46是冷的,熱量從熱交換器46轉移至較熱的熱交換器36和136。
圖5B展示一與圖4B所示配置在功能上完全相同的第二配置。在此實施例中,開關510關閉而開關511打開,因此製冷劑不流經熱交換器136而是流經熱交換器136′。如上所述,這樣可對被調節空氣進行加熱和除溼。在此配置中,熱交換器46是冷的,熱量從熱交換器46轉移至較熱的熱交換器36和136。
在圖5C中,開關502的位置改變並且兩個開關508和510均關閉。在此實施例中,製冷劑在管線520內流動並且膨脹閥工作。熱交換器46內沒有液體流動。製冷系統因而由熱交換器36、136和136′構成。已調節空氣穿過「除溼室」12。然而,在未對該室進行冷卻時,水分被添加到空氣中而不是從空氣中去除。潤溼的空氣穿過熱交換器136′,從而產生了被加熱的除溼空氣。熱交換器36用於冷卻「再生器」32內的乾燥劑以使其從外部空氣中吸收水分。該水分被轉移至「除溼室」12並從「除溼室」12再轉移至已調節空氣。實際上,此熱交換器的功能與圖5A和圖5B中的配置完全顛倒。應注意的是,在此配置中最冷的熱交換器是熱交換器36,熱量從該熱交換器傳遞至熱交換器136和136′。更應注意的是,熱交換器136似乎與熱交換器36的功能相反,熱交換器36用來從外界空氣中去除熱量。然而,實際上,該過程旨在使熱量儘可能地返回熱交換器136′。另外,與所有的外部熱交換器一樣,它可在冷卻劑被送至膨脹閥之前從冷卻劑中去除儘可能多的熱量。
圖6展示一個與圖1類似的圖,只是圖2-4所示的除溼系統由線3表示。該圖展示熱泵在除溼器側內對乾燥劑的冷卻僅導致空氣溫度發生微小變化。這意味著經除溼器處理過的空氣既不需要空調冷卻(在現有技術的除溼系統中必須冷卻)也不需要像使用空調系統去除水分時那樣必須加熱。這樣可使空調系統以最佳方式工作,即從空氣中去除熱量,並同時免除空調系統因聯接一除溼器(例如由除溼器加熱進入空調的空氣)而帶來的任何副作用。
圖7展示一用於控制除溼量的結構1000。在低環境溼度場合下,當處於穩定狀態時,系統內的液位低於高環境溼度場合下系統內的液位。在低環境溼度場合下,也希望減少從環境空氣中去除的水分。圖7所示結構可用於提供自動控制來達到該些目的。
除一種海綿狀材料(如圖2所示)代替圖4C所示的噴霧用於再生器外,圖7與圖4類似。然而,並非室32的全部容積內均充滿乾燥劑。室32內設置了一隔板1002,用來在液體乾燥劑的液位高時將進入的空氣導向乾燥劑。當乾燥劑液位降至低於隔板的下邊沿時,由於通道1004的阻力很低,空氣繞過海綿從通道1004穿過。因此,除溼作用在不需要時被減弱。
類似地,在再生室32中,當液位高(高環境溼度)時,從系統中去除的水量增大,反之減小。
圖8是一帶有一分體空調器312的組合式除溼器/空調器系統310的方框圖,該分體空調器通常用於冷卻一封閉區域,例如一房屋內的一大房間314。最簡單形式的空調器312包括一房間空氣入口316,其將房間空氣經導管318送入蒸發器320進行冷卻。房間內的空氣被風扇322吸入蒸發器320並離開蒸發器經房間空氣出口324進入房間314。
熱製冷劑被一壓縮機324壓縮(顯示在空調器312的外面部分)並被送至冷凝器328。被風扇332吸進冷卻入口330的外部空氣對冷凝器328進行冷卻。熱空氣經廢熱出口334離開外面部分326。
經冷卻並壓縮的製冷劑在膨脹器336內膨脹後返回蒸發器320來冷卻房間空氣。
另外,空調器312包括一個新鮮空氣入口338,新鮮空氣經過該入口被引入室內。新鮮空氣的量通常由一百葉窗或擋板系統340、341控制。可依據所需新鮮空氣的量及比例控制形式設置一個或兩個百葉窗或一個或兩個擋板340、341。新鮮空氣與自房間內抽出的空氣混合後送入蒸發器320。
如上所述,空調器312採用完全的常規設計。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其它合適類型的空調系統。
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利用除溼器單元342來提高空調器的效率和冷卻能力。
在一簡化方框圖中,除溼器342包括一個乾燥單元344,該單元通過溼空氣入口346接收外部空氣並將已乾燥空氣送出幹空氣出口348。在單元344中,空氣穿過一由液體乾燥劑或乾燥劑溶液形成的霧或類似形式進行乾燥。空氣中的水分被乾燥劑吸收。在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中,乾燥空氣出口348通過(例如)導管349與空調器312的新鮮空氣入口338相通。因為乾燥單元的阻力相對較低,除空調器的風扇332外,通常不需要空氣泵。然而,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也可設置一空氣泵。
吸收水分後的乾燥劑被轉移至再生器350,乾燥劑在該再生器中通過加熱去除水分而再生。在本發明的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該加熱(和帶走從乾燥劑去除的水汽)是通過使熱空氣穿過乾燥劑(視情況,乾燥劑採用霧狀或其它細分離形式)來完成的。該熱且較乾燥的空氣經入口352進入除溼器且經出口354離開。依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將空調312的廢熱出口334與除溼器的入口352相連接即可方便高效地提供該熱空氣。由於再生器350內的壓力降很低,視情況,除空調器312的風扇332外,不需要風扇或其它空氣泵來驅使空氣穿過再生器。
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雖然不需要額外的風扇將空氣送入或排出除溼器,但如果方便,可設置此類風扇,以備(例如)將獨立的除溼器和空調如本文所述整合在一起。
視情況,空調器和除溼器可共用同一控制面板,通過該控制面板可控制空調器和除溼器,並視情況接通、關斷或調節上述全部功能。
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使用圖1-4所示系統之一作為除溼器342。在本發明的該些實施例中,圖4中的埠348對應於圖1-4中的埠16,埠352對應於埠60,埠346對應於埠14及埠354對應於埠62。更應了解,圖7僅以非常簡要的形式展示除溼器342,並且舉例而言,組件的位置可不同且許多組件在圖4中未示出。另外,圖4所示實施例中沒有圖7所示的泵。另外,圖4中未示出圖1-4所示熱泵,但該些熱泵最好設置在系統中。
系統310具有很多勝過現有技術的優點。從圖4中可很容易地注意到,除溼器342可附加在作為一標準單元的空調器312上。原先由空調器以最低效的方式執行的乾燥輸入空氣的任務被移交給了更有效的除溼器,除溼器利用來自空調器的廢熱作為其主要能量(僅需要在乾燥器344與再生器350之間轉移乾燥劑的能量)。因為不再需要對空氣進行乾燥,空調系統的冷卻能力提高了。與標準空調系統相比,組合式裝置的效率實際上隨溫度的升高而提高。儘管可使用空調冷卻所有空氣時產生的熱量,但除溼器只乾燥部分空氣,即進入室內的空氣。該差額意味著空調器的排氣通常很容易滿足除溼器的加熱需要。
另外,雖然空調系統通常不適宜用於高溼度低溫度場合,但本發明的系統在該些場合下同樣有效。
對於同樣的室內空氣品質,上述組合裝置的冷卻能力和效率分別比單獨的空調提高60%和30%。
本文已結合具體的非限定性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然而,所屬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員可聯想出本發明權利要求所定義的本發明空氣調節和除溼的其它組合。例如,在圖2中,熱量從貯槽內的液體乾燥劑中去除。但也可選擇從正轉移至乾燥室的液體乾燥劑中去除熱量。在圖3和圖4中,從正在轉移至乾燥室的液體乾燥劑中汲取熱量。但也可選擇從接收乾燥室載液的貯槽內的液體乾燥劑中去除熱量。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在除溼室或再生室內設置有一個或兩個製冷劑/乾燥劑熱交換器。
圖2展示一個不同於圖3和圖4的再生器類型。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再生器類型可互換。圖2展示熱量被熱泵傳遞給再生室內的液體。或者或另外,可將熱量傳遞給正被輸送至再生室的液體乾燥劑(如圖3和圖4所示)。最後,儘管圖中未顯示,對於圖3和圖4來說,熱量也可傳遞給槽30A內的液體。
另外,雖然在例示性實施例中展示了許多特性,但某些特性是期望的而不是必需的。例如,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雖然圖中顯示熱交換器136和136′的位置在再生器的入口處和除溼器的出口處,但空氣/製冷劑冷卻器可以在系統的其它位置,儘管圖中所示與該些位置相關的某些特性可能喪失。
權利要求中使用的術語「包含」、「包括」或「具有」或其時態變化均表示「包括但不限於」。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調節空氣的裝置,其包括大量液體乾燥劑;一除溼器部分,其中被調節空氣與該液體乾燥劑的第一部分相接觸;一再生器部分,其中外部空氣與該液體乾燥劑的第二部分相接觸;和一製冷系統,其具有與該液體乾燥劑的第一部分相關聯的一第一熱交換器、與該液體乾燥劑的第二部分相關聯的一第二熱交換器和不與該液體乾燥劑接觸的一第三熱交換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三熱交換器位於該除溼器部分的一已調節空氣出口處,以便加熱該已調節空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三熱交換器位於該再生器部分的一入口處,以便在外部空氣進入該再生器前加熱外部空氣。
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一熱交換器的溫度低於該第二熱交換器的溫度。
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中該製冷系統用於將熱量從該第一熱交換器傳遞至該第二熱交換器。
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中該製冷系統包含一個壓縮機和在該些配置的熱交換器之間的導管,以使熱量從該第一熱交換器傳遞至該第二熱交換器。
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包括一用於水分子的導管,其中該裝置被設置為在除溼器部分內對被調節空氣進行除溼並且其中從除溼器去除的水分被轉移至再生器內的外部空氣中,該水分經過該導管被轉移至再生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中該除溼器與該再生器之間沒有液體乾燥劑汲取。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包括一個用於在該除溼器與該再生器之間汲取液體乾燥劑的泵。
10.一種用於調節空氣的裝置,其包括大量液體乾燥劑;一第一空氣-乾燥劑接觸空間,其中被調節空氣與該液體乾燥劑的第一部分相接觸;一第二空氣-乾燥劑接觸空間,其中外部空氣與該液體乾燥劑的第二部分相接觸;至少一液體乾燥劑導管,其用於至少保證該第一與該第二空間之間的水分轉移;和一製冷系統,其包括與該液體乾燥劑的第一部分相關聯的一第一熱交換器;與該液體乾燥劑的第二部分相關聯的一第二熱交換器;一位於能與離開該第一空氣-乾燥劑接觸空間的該已調節空氣進行熱交換位置處的第三熱交換器;和連接該製冷系統各組件的製冷劑導管。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裝置,其還包括一第四熱交換器。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四熱交換器裝置位於可在該外部空氣進入該再生器前與其進行熱交換的位置,以便加熱該外部空氣。
13.根據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裝置,其中該製冷劑導管具有一個允許多種流動配置的可控配置,每一該配置均在該製冷系統的該些組件之間提供一不同的製冷劑路徑。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裝置,其中該配置由閥門選擇。
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多種配置包括一熱量自該第一熱交換器轉移至該第二和第三熱交換器以加熱該已調節空氣的第一配置。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二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高於該第一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
17.根據權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三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高於該第一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
18.根據權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中對於該第一配置,該第四熱交換器內沒有製冷劑流動。
19.根據權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多種配置包括一熱量自該第一熱交換器轉移至該第二和第四熱交換器的第二配置。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二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高於該第一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
21.根據權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四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高於該第一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
22.根據權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中對於該第二配置,該第三熱交換器內沒有製冷劑流動。
23.根據權利要求13-1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多種配置包括一熱量自該第二熱交換器轉移至該第三熱交換器的第三配置。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裝置,其中對於該第三配置,該第三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高於該第二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
25.根據權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裝置,其中對於該第三配置,熱量自該第二熱交換器轉移至該第四熱交換器。
26.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裝置,其中對於該第三配置,該第四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高於該第二熱交換器內的該製冷劑的溫度。
27.根據權利要求23至2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中對於該第三配置,該第一熱交換器內沒有製冷劑流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揭示一種用於調節空氣的裝置,其包括大量液體乾燥劑(28);一個除溼器部分(12),被調節空氣在其中與液體乾燥劑的第一部分相接觸;一個再生器部分(32),外部空氣在其中與液體乾燥劑的第二部分相接觸;一個製冷系統(45),其具有與液體乾燥劑的第一部分相關聯的第一熱交換器(46)、與液體乾燥劑的第二部分相關聯的第二熱交換器(36)和不與液體乾燥劑接觸的第三熱交換器(136)。
文檔編號F24F3/153GK1633575SQ01823142
公開日2005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23日 優先權日2001年2月21日
發明者M·福克什, D·福克什, T·福克什 申請人:德瑞艾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