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有什麼值得旅遊的地方(做有深度的文化旅遊攻略)
2023-07-19 09:09:47
本文以時代順序為構架,全面梳理天水地區的神話傳說、人物名勝、風俗美食,前所未見獨家專供,是您深度了解天水的小小百科全書。
~ 序 言 ~
在天水,我們不談論歷史,這裡就是歷史的本身,從大地灣一畫開天到秦六世之武烈,華夏民族以漢為名綿延至今。古老的文明日新月異,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用更科學更開放的態度來講述嶄新的傳奇。
拙作將近兩萬字,預計閱讀時間一小時。
~神話時代:大地灣~
距今一萬二千多年前,為了躲避末次冰期的嚴寒,原本生活在騰格里沙漠的古羌人類族群開始遷徙,最終定居在天水秦安大地灣一帶富饒的渭水河邊。
大地灣人發現在夜空中央,有顆明亮的星星基本不動,當其他星星圍繞著它轉動到不同的位置時,自然界的氣候也會隨之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姑且稱之為四季。
在佛教傳入和道教巫術化之前,中國前幾千年裡最高的神祗就是這顆夜空中最亮的星,周朝時叫太一,漢朝時叫紫微,現在我們管它叫北極星。
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們通過長達近千年的觀察,逐漸掌握了季節周期性變化的大數據。為了講述自然運行的規律,大地灣人還製造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模型河圖。這裡的河,並不是黃河也不是渭河,而是天空中的銀河!
為進一步完善河圖,大地灣人又發明了卦,用來在白天觀測太陽的運行軌跡。卦字左邊的圭是帶刻度的棍子,可以插在地上通過光影變化監測太陽。右面的卜字,表示影子走到哪裡,就在哪裡畫上一個標記。《周禮》: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
先民們把對太陽軌跡的觀測結果總結成《易》,易字上面是日,下面的勿是指太陽運行的軌跡(影),易也是陰陽理論的開端。
隨著部落不斷的遷徙,觀測太陽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易也在改變。現在已知的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前兩部早已失傳,但三者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區別只有乾(太陽)的位置變化和隨之改變的排列順序。
大地灣先民們憑藉實地觀測和分析思考,發現了星星的位置、日影的長短和四季的交替之間的內在聯繫,創造出冬至和夏至的概念。農耕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人們播種穀物,馴養畜牧,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
科學的耕種帶來更多的糧食,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生產協作、語言文字、文化藝術、社會形態開始蓬勃發展,大地灣帶來了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神話時代:伏 羲 氏~
距今七千多年前,大地灣文明達到了高峰,先民們在清水河沿岸興建了大量的聚居點,蓋起豪華的會堂和高大的祭臺,他們把自己的首領稱為:伏羲。
伏字左人右犬,人與獸相伴,標誌著人類降伏野獸,畜牧業開始發展,即伏羲執伏犧牲的本意。羲字上羊下我,伏羲氏頭戴羊角冠手持長戈,意味著他不僅掌握了部落的祭祀權,而且也掌握著部落的戰爭權。
從司馬遷《史記》中首創的伏羲二字來看,伏羲氏的時代是農業和畜牧業發端的成熟期,大地灣部落聯盟已經從母系氏族的鬆散結構,轉變成了父系氏族社會的國家雛形。《道藏·洞神部》說:教民伏羲,因以為號。
對伏羲的相關記載中有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和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的說法,也從側面說明了伏羲的時代正是母系氏族的無配偶觀念向父系氏族的家庭生活方式過渡的重要階段。
傳說伏羲的母親 華胥 ,出生於華胥國, 蛇身人首有聖德 。她在 雷澤 (漢中市略陽一帶巨大的山間湖泊,古稱天池大澤)邊踩到了巨人的腳印後懷孕,懷胎十二年後才在天水生下了伏羲。古代有十二年為一紀的說法,所以天水也被稱為 成紀 。
我們現在看到的伏羲形象,大多手捧帶著八卦的陰陽魚太極圖。太極的名字出現得很早,但在早期的文獻中沒有太極圖的樣子,目前已知最早的太極圖見載於南宋張行成《翼玄》,被稱為易先天圖,與現在的太極圖基本相同。
帶陰陽魚的太極圖出現得更晚,明初趙揮謙在其《六書本義》中首次對外公布,並命名為天地自然河圖,稱它為萬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樞紐。清初胡渭在《易圖明辨》中,首次稱陰陽魚圖為古太極圖。
太極圖的真正起源,趙揮謙說得之於青城山的一位隱土,胡渭又說是北宋初年陳摶老祖傳給邵雍的,據說曾刻在華山石壁上。陰陽魚並非我們首創和獨有,世界各大文明的遺蹟中都發現過帶有類似圖案的器物。
目前最早的伏羲畫像,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附近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畫面上伏羲和女媧手持規矩,四目相交肩手相依,蛇尾緊緊地纏繞在一起。這標誌著在社會生產技術大發展的同時,人們已經找到了改造自然的方法和尺度。
伏羲氏的傳奇才剛剛起步,在遙遠的東方,東夷人把崇拜太陽的太昊信仰和崇拜季風的神鳥信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鳳文化,即是中國人最早的姓氏風。
西周初年,秦人的祖先惡來帶著忠於商湯的東夷人,被周公旦流放到了甘肅天水甘谷縣西南邊的朱圉山一帶,隨之而來的還有東夷人的風姓與太昊信仰。
在天水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大地灣文化和東夷文化神奇的相遇,並且反覆的融合與同化。隨著秦人統一六國,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的說法終於被固定了下來,薪火相傳綿延致今!
成書於秦帝國建立前夕的《呂氏春秋》,是最早把東方,青帝,太昊和伏羲氏合而為一的文獻記錄。
更多內容: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伏羲爺
~神王時代:炎帝和黃帝~
大地灣農業蓬勃發展,帶來人口爆炸式的增長,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排洩物以及不恰當的處理屍體的方式,嚴重汙染著水源和空氣。早期畜牧業人畜共生則給病毒的擴散提供絕佳的機會,動物加速著社會發展的進程,也給人類帶了可怕的災難。
面對無法抵禦的滅頂之災,伏羲氏族首領少典當機立斷,她分割了龐大的大地灣部落聯盟,開始遷徙尋找新的定居點。
聯盟中的有熊氏依然從事畜牧業,他們在距離大地灣不算遠的天水清水東七十裡處開闢了新的聚居地。
烈山氏掌握著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曆法知識,他們沿渭水流域向東方前進,穿越過巍峨的秦嶺山脈,去探索之前從未有人到訪的土地。
他們最早在寶雞市古姜水流域定居,所以以姜為姓。後來又沿著古姜水匯入渭水的路線前進,最終到達陳地(河南淮陽),烈山氏豎起伏羲氏的旗號,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千年的統治之路。伏羲氏 生於成紀,定都於陳。
大地灣先進的農耕方式,開始在關中平原這塊最適宜播種的土地上蓬勃發展,烈山氏也因此被稱為神農氏。
發展壯大後的神農部落開枝散葉,數不勝數的小部落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遍布大江南北,他們奉神農氏為共主,這個鬆散的農耕部落聯盟首領被稱為炎帝,以火為名,紀念烈山氏放火燒山,刀耕火種的歷史。
據三國時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共傳八世,第一代炎帝叫作姜石年,死後被埋葬在寶雞常羊山。
距今五千年前,青銅器物開始頻繁和集中的出現在甘肅地區,青銅比石器更輕便也更堅硬,人們可以用它來加工其他工具。很多人認為上古時代文明之間的交流從來不曾間斷,與銅器同時出現的,還有蘇美爾人發明的車輪。
沉寂已久的清水有熊氏,率先接收到了車輪和青銅這些上古高科技,他們改稱軒轅氏,也踏上了徵服未知的旅途。
和炎帝當年走過的路一樣,軒轅氏翻越過秦嶺山脈後,在寶雞市古姬水流域也居住過一段時間,因此以姬為姓。隨後又沿著渭水一路向東,在陝西省正東部的大荔、朝邑一帶,坐著羊皮筏子渡過黃河到達山西。
軒轅氏在山西西南部的夏縣,融合了最早從事紡織業的嫘祖部落,又一起越過太行山,向東遷徙到今天的山西省南部運城地區解州市境內,古稱涿鹿。
之後發生的炎帝和東夷蚩尤之間的戰爭,以及軒轅氏和蚩尤之間的戰爭我寫在另一個故事裡,與本文無關略過不提。根據《史記》記載,軒轅氏戰勝蚩尤,驅逐炎帝後,正式加冕為黃帝。(軒轅)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蚩尤和炎黃二帝一樣,都是華夏民族的先祖,中國人自稱黎民百姓,就來源於蚩尤率領的九黎部族。炎黃子孫是辛亥革命時才創造出來的詞彙,都是後話了。
更多內容:
在天水,我們不談論歷史!
~春秋:老 子~
公元前485年,諸侯群起爭霸,山海破碎禮崩樂壞,周王室被迫遷往楚國。已經九十多歲高齡的老子辭去了周守藏室之史的官位,打算西出函谷關返回秦地故鄉,葉落歸根。
函谷關的守衛尹喜善於望氣,他看見老子帶著紫氣三萬裡從東往西而來,於是拉著老子不讓走。老子百般無奈,寫下了《道篇》,怕後人看不懂又加了注釋《德篇》,合稱《道德經》。主要講順應天道的道理,以及社會應該怎麼發展,人們應該怎樣約束自己。
尹喜似有所悟,便和老子一起回到了故鄉秦地伏媧祖地(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興仁村),古稱秦州伯陽渠河北裡。《抱樸子》記載:老子西遊出散關逢尹喜,為嚮導,至伏媧祖地,留李姓。
元代時,天水市東伯陽渠建有奉祀老子和尹喜的柏林觀和老子講經臺,山後十餘裡有尹道寺,稱尹喜故裡。殿前有楹聯: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老子西行的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上遊一帶,天水秦州區的老君臺、玉泉觀,甚至遠到崆峒山和敦煌等地,至今仍然流傳著老子和尹喜的傳說。
莊子在《養生主》裡說: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老子死後只有秦國一個叫失的人前去弔喪,乾嚎了三聲就出來了。這是歷史上對老子死亡唯一的記錄,可見老子最終就死在了秦地天水。
李淵建立唐朝後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說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也因為老子在天水的原因,李唐後人均以隴西李氏自居。隴西李氏名列《姓氏錄》,是公認的李姓第一!
更多內容:
老子在天水挺好的
~先秦:秦人~
距今四千多年前,一場猛烈的大地震把黃河攔腰截斷,在現在的青海循化一帶形成了縱深1.3公裡、高於古黃河河道210米的超級堰塞湖。
黃河水被蓄積了九個月,水量達到120-170億立方米!堰塞湖崩塌後,大洪水洶湧而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幾乎被瞬間淹沒,整個北方大地一片汪洋。
大禹和他的朋友子契、后稷、伯益一起挺身而出治理洪水。治水工程結束後,這四個好朋友也各自幹出了一番事業,分別成為了姒姓夏族、子姓商族、姬姓周族、嬴姓秦族四大王朝的祖先。
更多內容:
大禹治水,男人們的故事
先是大禹的後人姒姓夏族,建立了夏朝政權;接著是子契的後裔子姓商族驅逐了夏人,建立了商朝政權;商朝又被后稷周族顛覆,姬姓建立了周朝;最後是伯益的後代,嬴姓秦人兼併了大周列國,建立起了秦朝。
武王伐紂時,伯益的後代飛廉和惡來父子正帶著商王朝駐紮在山東地區的主力軍隊討伐東夷。飛廉的另一個兒子季勝年紀還小,所以並沒有一起出徵。
商朝滅亡後,飛廉惡來被周公旦、姜子牙統帥的周軍擊敗。在告祭了紂王在天之靈之後,飛廉拔刀自殺。烈烈煊赫的商王朝,在六百多年的風雨歷程後徹底滅亡了。
惡來逃亡到商王朝最重要的諸侯國奄yan(今山東曲阜),後來又因為參加了三監之亂,被周公旦再次擊敗。帶領著商朝遺民的惡來和奄國的原住民東夷族人一起,被流放到比周人發祥地岐山更西更遙遠的隴西大山之中:邾zhu,邾就是今天天水甘谷縣西南邊的朱圉yu山。
朱圉山附近的毛家坪秦文化遺址,年代可推到西周早期,再結合清華簡的相關記載,可以斷定這裡就是惡來西遷的第一站。
這些流放者和他們的後代為了生存,在天水和禮縣鹽官一帶和西戎族徵戰了三百多年,直到了大駱(贏非子的爸爸)時期,才得以把鹽官的鹽礦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並且以此為根據地為周王室牧馬。
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出巡隴西,看到贏非子不但抵擋了西戎入侵,也為周朝軍隊提供了優良戰馬。於是準許贏非子在邾地建立城邑,做一個有諸侯之實際卻沒有諸侯地位的附庸。這個只有方圓五十裡的小小城邑被叫做秦亭,至此這些流放者的後代才被正式稱為秦人。
秦人繼續幹著老本行,一邊牧馬一邊和西戎死磕。戰爭很慘烈,秦人領袖不斷戰死。嬴非子的孫子,第一個獲得周天子賞賜的禮器和大夫官爵的秦仲,就死在與跟西戎的戰爭中。
秦仲死後,五個兒子都跑去了鎬京找周宣王借兵,可見這次的軍事失利,差不多就等於亡了國,雖然他們也沒什麼國。周宣王大筆一揮,借給他們七千個士兵,秦莊公收復了秦亭後又收復了他太爺爺大駱曾經居住過的西犬丘,並且開始以西犬丘為新的定居地,這就是現在的禮縣大堡子山秦陵的由來。
更多內容:
鹽,秦人的徵途!
~先秦:放 馬 灘~
公元1986年,在嬴非子曾經牧馬的天水放馬灘,考古學家發掘出很多秦人的墓葬。其中出土的放馬灘地圖繪製於戰國末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地圖,在墓中浸水長達兩千多年,仍完好未朽。
放馬灘地圖共七幅,畫在四塊木板上,其中三塊正反面都畫有地圖,最後一塊只有一面有圖,沒有畫完。按其用途被分為政區圖、地形圖和林木資源圖。
地圖中的上邽縣被寫為邽丘,繪製的是當時天水地區的水系、山脈,道路、森林、城邑等信息,還特別注有各地之間的相距裡程,與現代測量的距離基本符合,相當準確。
在放馬灘還發現了西漢文景時期的墓葬,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長5.6釐米,寬2.6釐米,用墨線繪有山、川、崖、路,是西漢早期澆紙法製作的麻紙。
西漢時造紙使用澆紙法,工藝繁瑣造價昂貴,紙是高檔的奢侈品。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發明了揭紙法,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紙張得已迅速普及,成為紀錄華夏文明的優良載體。
放馬灘還出土了大量秦漢竹簡,其中有篇詭異的《墓主志》被認為是最早的鬼故事。還有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第五個生肖龍本來是蟲,蟲就是蠶。
~先秦:上 邽~
先秦時天水被稱為上邽,是秦武公徵伐邽戎建立的縣級單位。據說秦武公先建成上邽縣之後,又向西連建了三座城池,向東也建了一座城池。這樣五城相連的布局,是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首創,主要是出於軍事防禦上的需要。
~秦朝:亞歷山大的探險隊~
公元前322年,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的傳奇遠徵最終止步於印度半島,他把忠於自己的士兵分編成若干探險小隊,繼續前進去尋找世界的盡頭和傳說中的東方國度。
其中一支探險隊沿著印度河流域北上阿富汗,穿過瓦罕走廊,翻越平均海拔超過五千米的帕米爾高原,橫跨一千六百公裡的塔裡木盆地向東進入河西走廊,再走九百多公裡後終於到達了甘肅東南的秦國,全程六千公裡以上。
當時的秦國國君,是和亞歷山大同年的秦惠文王,就是羋月她老公。彼時秦國剛剛經過商鞅變法,徵服了巴蜀,成為單一集權制的國家,甚至頗有點軍國主義的風範,佔據著中國西部的半壁江山。此時距離秦惠文王的孫子的孫子嬴政統一六國,還要一百多年。
亞歷山大探險隊帶來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馬其頓重步兵方陣戰術和夥伴騎兵戰術,秦國人開始使用重步兵方陣正面推進、重騎兵側翼迂迴攻擊的戰術,很快就在爭霸天下的歷次戰爭中取得了絕對優勢。
秦國人把亞歷山大探險隊的外教安置或者說禁錮在秦國的腹地,今天的甘肅天水、禮縣和慶陽一帶。秦歷二世而終,他們的故事也隨之煙消雲散。
二百多年後,在亞歷山大啟程的地中海沿岸有了一個嶄新的大秦國,那裡的人堅稱自己是秦人,相貌和衣著用度都和我們一樣!《魏略》記載: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
古希臘人並非金髮碧眼,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黑眼睛黑頭髮。天水甘谷毛家坪和永昌縣的一些村落,至今仍然生活著亞歷山大探險隊的後裔們。他們保留著與當地人不同的相貌,身材高大、頭髮自來卷、高鼻深目,也傳承著和當地迥異的風俗,比如面朝西方的屈身葬制。
更多內容:
遠方,除了遙遠,還有故鄉!
~西漢:漢 帝 國~
公元前222年,秦國大將王翦和李信(李廣的爺爺)攻滅趙國,末代趙王趙遷的弟弟趙嘉逃到代地(山西大同),自稱代王堅持抗秦,兩年後秦滅代,代王趙嘉被秦國俘獲。
趙國的祖先是飛廉的另一個兒子季勝,和哥哥惡來不同,他選擇了效忠周王室,季勝的孫子造父還和周穆王一起去崑崙拜會過東王母,《詩經·國風·老司機帶帶我》:造父攜我,君佩服奢,女子姣容,以為好色。造父攜我,與君相合,琴瑟交美,君子從德。
周穆王把造夫分封在富庶的趙城(山西省臨汾市),是為嬴姓趙氏加入晉國,春秋末年三家分晉,趙氏獨立後建立趙國。秦趙同宗共祖,所以秦始皇命令趙嘉全族遷徙到秦人發源的西垂故地,管理秦趙先祖的故都和陵墓。
趙嘉死後被埋葬在天水齊壽,墳冢被稱為嘉陵,因此古人把發源於齊壽山的西漢水稱為為嘉陵江。
齊壽山古稱嶓冢,又名崦嵫山,被認為是日落的地方。《山海經》:鳥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處。《史記》:日出東南隅,日落崦嵫山。《離騷》:望崦嵫而勿迫,舉長矢射天狼。
在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之前,西漢水在古陽平關(漢中寧強縣陽平關鎮)附近東流入漢中匯入漢江,古河道至今還在,但早已乾涸。漢族得名自漢朝,漢朝取自劉邦的漢王,漢王則源於漢水,漢水就發源於天水齊壽山!
更多內容:
以漢之名,與天齊壽
~西漢:天 水~
西漢初年,叔孫通要按照陰陽五行的學說制訂朝儀曆法,劉邦召集群臣商議,張蒼說秦朝時間太短不能算正朔王朝,所以漢應該排在周以後算水德,劉邦稀裡糊塗的也沒當回事。
地方官員為了拍馬屁,上報祥瑞說上邽有黑龍沖天而起。於是劉邦下令在上邽建立天水祠,高高興興的自稱是水德王,順便把黃河也改稱德水。過了一百四十幾年後,漢武帝突然又想起了這茬,他進一步發揮把上邽郡改名為天水郡,這就是天水的由來。
~西漢:李 廣~
李廣,隴西李氏,天水秦安人,生於漢惠帝劉盈年間。爺爺李信是秦國名將,曾和王翦一起聯手打遍趙、燕、楚、齊。荊軻刺秦後,李信還追殺過燕國太子丹。
漢文帝十四年,李廣以良家子身份從軍,累計軍功升為中郎,擔任文帝的近侍官。漢文帝很欣賞他: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高超的箭法和強悍的戰鬥力名揚千古,最擅長小規模的攻防戰,他歷任上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匈奴稱其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了頂峰,對匈奴的戰略從防禦轉型到了進攻。李廣明顯疏於戰略指揮上的大局觀,他忽視情報工作,甚至連嚮導都不帶,經常性的失期迷路貽誤軍機。遠徵匈奴的歷次戰役中,他再也沒有勝利過,還連累了去救援他的博望侯張騫也被貶為庶民。
公元119年,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第七次遠徵。在這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戰役中,六十多歲的前將軍李廣再次迷路失期,在極度鬱悶中自殺身亡。李廣死後,他兒子李敢遷怒於衛青,行刺時被霍去病射殺,最後報了個打獵時被鹿撞死的結局,草草收場。
勝利,永遠是衡量一位將領合格和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李廣難封,原因不在於運氣,就是因為他戰功不夠,結合政治軍事兩方面,李廣也確實不夠封侯的資格。與其說他是將軍,倒不如說李廣更像勇猛凌厲的騎士遊俠,在不屬於他的戰場上,註定只能悲劇收場。
世人喜愛李廣的傳奇經歷,少年時斬將奪旗勇武絕倫,月下射虎箭入巖石的奇蹟,以及後來不堪受辱自殺的結局,非常符合人們對於悲劇英雄的想像。司馬遷在《史記》裡給他獨立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流芳千年的榮耀,令多少帝王將相也瞠乎其後。
他的孫子李陵被迫投降匈奴後,在塞外草原苦居終老,期間寫成的《答蘇武書》堪稱千古名篇: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更多內容:
數風流人物,還看秦安
~西漢:趙 充 國~
西漢時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尼雅河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盛極一時的精絕古國,到東漢時改稱鄯善,曇花一現後了無聲息。
公元1901年,掠奪過敦煌古籍的英國強盜斯坦因,首次證實新疆和田附近的尼雅就是精絕古國的遺址。公元1995年,中日學者在尼雅遺址的聯合考古行動中,意外的挖掘到一座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的夫妻合葬墓,並且發現了一塊保存完好的彩色織錦。
這塊只有成年人巴掌大的織錦,是墓主人射箭時使用的護具,年代遠早於西方最出名的紡織品耶穌裹屍布,上面繡的文字更加震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秦漢時期很常見的佔辭。《史記·天官書》: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這塊織錦充分說明了當時西域三十六國的王室子弟,曾經普遍接受過漢帝國的徵召的史實。
據《漢書·趙充國傳》記載,在與西羌的戰爭中。漢宣帝敕令: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以此推斷,這塊織錦很可能是為了慶祝趙充國討羌勝利而織造的紀念品。
趙充國,天水清水人,西漢著名將領,現任青海省西寧市城隍爺。歷史上對武將的評價,一直採用武廟十哲七十二賢的說法,雖然歷朝歷代對名單累次修定,但趙充國一直名列其中。
趙充國曆仕四帝,戰必先謀,謀而後動,是當時無雙的智將。公元前63年,七十六歲高齡的趙充國掛帥平叛,漢宣帝問他需要多少部隊,他說:百聞不如一見(成語出處),我得去實地考察。
趙充國採取招撫的辦法,可漢宣帝以五星出利中國的理由命他出兵,結果出師不利慘敗。他感慨地說: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成語出處)。他提出屯田固邊、保境安民的戰略方案,最終順利的平定了西羌之亂。
戰後漢帝國在金城(甘肅蘭州)設置治所,不久後又設立西域都護府,趙充國為把青海和新疆一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納入中華版圖,建立了不朽奇功。西漢楊雄盛讚:在漢中興,充國作武。
公元前52年,趙充國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去世,諡號壯侯,葬於 邽山之陽(今清水縣城西北的李崖)。
趙充國被認為是屯田始祖,他以戰養戰,用最小的損失獲取最大的利益。曹操評註《孫子兵法》時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應該就是對這個天水老漢一生最好的註腳。
更多內容:
趙充國,天水最猛老漢傳說
~三國:諸葛亮北伐~
三國時代,天水地區一直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戰場。《出師表》裡說: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從漢中到長安一共有四條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故道,可這些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一條都沒有走,他選擇了更西邊的隴西道。
隴西道不是去關中的路,而是去涼州的路,諸葛亮的戰略目標應該是全據涼州。欲佔據涼州,必先奪取天水,蓋關中要害,常在秦州,爭秦州,則自隴以東皆震矣。
天水自古形勝完固之地,南依秦嶺與四川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臨黃河,東據隴山。尤其是隴山,南接渭水,北近黃河,綿亙數百裡,將隴右與關中隔斷,是抵抗曹魏反撲的天然屏障。著名的街亭號稱隴山門戶,就在天水市秦安縣城東45公裡的隴城鎮。
諸葛亮的北伐是戰略行動而不是軍事行動,目的並不在於消滅曹魏,而是創造消滅曹魏的機會和基礎。尤其是公元231年的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在滷城(隴南市禮縣鹽官鎮)擊敗了宿命中的對手司馬懿,是五次北伐中最大的一場勝利,曹魏的西部雍涼防線幾乎瞬間崩潰。
因缺乏補給而撤退的季漢軍在木門道(禮縣鹽官鎮羅家堡村境內,稠泥河南入西漢水河口地帶)埋伏,射傷了前來追擊的張郃。
更多內容:
鹽官之戰,宿命中的對決!
~三國:天水麒麟兒姜維~
公元228年,四十八歲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天水城下遇到二十六歲的姜維。姜維智勇兼備文武雙全,單挑趙雲又打得諸葛亮生平第一次騎馬逃走。
諸葛亮欣賞姜維,策劃反間計讓他效忠蜀漢。姜維拜別母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從此追隨亦師亦父的諸葛亮,為恢復大漢榮光徵戰四方。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成為大漢帝國最後的守望者。公元238年到262年之間,他總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持不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始終保持著對曹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
姜維在洮西大捷(甘肅臨夏東北)中殲滅的魏軍,恐怕比諸葛亮一輩子消滅的都多。然而季漢和曹魏的國力畢竟相差太多,在洮西大捷後不久,曹魏反手就在段谷(天水市麥積區羅家溝)把姜維打了回去。
公元264年,季漢滅國,姜維六十二歲。當投降的命令傳來,他憤怒地拔刀砍石:臣等尚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姜維仍然沒有放棄希望: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姜維看出鍾會有謀反之心,於是假意投降並勸說鍾會擁兵自立,計謀敗露後被魏兵殺害。綿延四百多年的大漢帝國,亡於成都姜維刨膽處。
更多內容:
天水麒麟兒,漢帝國最後的守望者
~五胡十六國:麥積山~
天水麥積山始建於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源自大秦天王苻堅功敗垂成的和平夢想,成就於一代高僧鳩摩羅什捨身渡人的東行之路,還記錄著亂世佳人乙弗氏短暫而苦難的人生旅程。
五胡十六國時代,漢族和異族的力量對比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新的和平要兼顧彼此的存在,新的君王也必然保留著兩種血液。三百年後我們知道這種和平方式有了最簡要的新稱呼:天可汗。然而在此時,一切還都處在孕育階段。
天水秦安人苻堅,只用了二十五年的時間就統一了紛亂的北方大地,奇蹟般的建立起龐大的前秦帝國。他自稱大秦天王,夢想恢復先祖秦人的榮光。
苻堅派遣將領呂光,率領七萬大軍遠徵西域,要打通河西走廊,邀請遠在龜茲的高僧鳩摩羅什把佛法東傳。他自己親率八十萬大軍南下攻晉,苻堅說:我以八州之眾,士馬百萬,投鞭可斷江水,何難之有?
不料在淝水邊,大秦天王功敗垂成,原本臣服於前秦的異族紛紛自立,北方大地再次陷入動蕩分裂。公元394年,隴西人姚萇絞殺苻堅,割據關中建立了後秦王朝。
呂光攻破龜茲後,迎請鳩摩羅什東行,大軍走到了涼州的時候傳來了前秦滅亡的消息。進退無據的呂光,決定暫不回關中,他割據涼州自立,以武威郡為國都,史稱後涼。
公元394年,姚萇長子姚興即位,他繼承了苻堅未能完成的事業,也認為佛法能夠安慰亂世中苦難的百姓,而這個重任非鳩摩羅什末屬。姚興不惜為這位高僧開戰,公元401年5月,後秦大軍西徵涼州,後涼不戰而降。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鳩摩羅什終於到達了長安。
為了紀念佛法東傳,姚興請求鳩摩羅什選址造像,於是在苻堅的故鄉、連接關中平原和河西走廊的甘肅天水,選定了一座形似麥垛的山峰,鑿石窟、修佛像。以此感念大秦天王要蕩平亂世,建立沒有紛爭仇恨、沒有苦痛血淚的國家的偉大夢想!這就是天水麥積山的由來。
亂世還再持續,北魏末年皇權旁落,權臣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為西魏文帝。元寶炬的妻子乙弗氏,出身名門溫柔賢淑,是當時公認的美人。兩人在婚後的十三年裡生了十二個孩子,婚姻生活非常美滿和諧。
公元538年,宇文泰為了得到柔然的軍事援助,逼迫傀儡皇帝元寶炬迎娶柔然公主。乙弗氏退位後被流放到秦州,在麥積山削髮為尼。公元540年,柔然再次大舉南侵,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乙弗氏還活著的緣故。元寶炬無奈,只能忍痛賜令乙弗氏自盡。
乙弗氏哭著說:願皇上活千萬歲,天下得以平安,如果這一切都能實現,我死了也沒有什麼怨恨。說完她從容地走進內室,用被子自壓而死,時年三十一歲。乙弗氏死後,被暫時安葬在麥積山第43號窟內。
麥積山第44號窟的主佛像,據說就是依據乙弗氏的相貌塑造的,那一抹雋永含蓄的微笑,被稱為東方維納斯。它不僅是西魏石刻藝術的代表,也是整個北朝石窟造像中的巔峰之作。
和別的石窟不同,麥積山北朝的泥塑造像,使用鐵錘敲打而成的鐵絲骨架,截面是接近方形,含碳量很高,質地較脆易折斷,所以造型範圍和彎折範圍都極其有限。
更多內容: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麥積山
~隋朝:毛 鬼 神~
在《隋書·地輿志》中,記載著獨孤皇后的弟弟獨孤陀的故事:隋開皇十九年,延州(延安)刺史孤單陀好左道,以奉貓鬼事,開除為民,乃詔畜貓鬼蠱毒厭媚野道之家,並投諸四裔。
毛鬼神的傳說,和大年初五送窮神也有關係。傳說姜子牙的老婆馬氏,生性妒忌兇暴狠毒。因為被封為窮神很不高興,於是大吵大鬧不依不饒。姜子牙也沒有辦法,又把她封成毛鬼神。
毛鬼神亦神亦鬼亦善亦惡,只對供養它的家庭友善。貓鬼神性情極端,所以供養的風險很大,倘若稍微有所慢待,毛鬼神就會發怒讓供養者非死即病,災害不斷。
畢竟邪不壓正,要破解毛鬼神作祟也很簡單,毛鬼神懼怕書寫正氣之類的文字,普通的硬幣上帶有國徽,也能夠鎮壓毛鬼神,比如農村人蓋房子,上梁時都要撒點硬幣就是這個意思。
~唐朝:上官婉兒~
公元2013年9月,陝西西安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園區南大道項目施工時發現了一座帶有五個天井的龐大墓葬。墓中僅存的碑文上刻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的字樣,表明這裡就是唐代上官婉兒的墓地。
碑文墓誌中說上官婉兒是隴西上邽人也,上官家族的祖先出自上古顓頊高陽氏,戰國時代楚懷王之子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他以官職為姓,這就是上官姓氏的來歷。西漢中期,上官家族從楚國遷徙到甘肅天水。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四位女皇帝,以後宮身份參政,母儀天下的女性共計有二十四位之多。但明文記載當上宰相首輔的女性卻僅僅只有上官婉兒一位。
上官婉兒的出生頗具傳奇色彩,她母親懷孕期間,曾夢到有個巨人送給她一桿大秤。佔卜的人說:你將要生下貴子,執掌國政。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沒想到生下來的卻是個姑娘,於是變成了笑談,誰也沒想到上官婉兒後來真的當上了巾幗宰相。
上官婉兒十三歲時,被唐高宗收為才人。十四歲時得到武則天的青睞,武則天稱帝後,上官婉兒成了她的好幫手,開始掌管宮內詔書,被稱為內舍人。也是從這裡開始,上官婉兒熟悉了官場生活、政治流程,為後來的成就做好了鋪墊。
上官婉兒和武則天相處了二十八年之久,一直是武則天身邊最得力的女官,權勢一時無二。公元705年,擁護李唐宗室的大臣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中宗李顯復位之後,立刻封上官婉兒為昭容,掌管政令兼草擬詔書。
婉兒作為廢帝武則天的親信,地位竟然扶搖直上,只能說明她在神龍政變中出賣了武則天。可以說上官婉兒是踩著武則天的屍體,登上正二品昭容的位置,當上了名副其實的宰相,成就了史上第一女官的赫赫聲名。
上官婉兒勸說李顯設置昭文館,大力推動格律詩的發展,甚至把格律詩設立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為唐詩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全唐詩》裡還有她留下的三十二首詩歌,流傳至今。上官婉兒以女性身份,影響了盛唐文風,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她為祖父上平反,追贈上官儀為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追贈上官庭芝為黃門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由此也可見她對於天水故鄉的認同。
更多內容:
天水最強,史上第一女官傳說
~唐朝:李 白~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中亞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市),屬於唐帝國安西都護府管轄。他祖籍天水秦安,五歲時跟隨行商的父親李客遷回到唐劍南道綿州昌隆青廉鄉(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不論《新唐書》還是《舊唐書》,李白的傳記都只有寥寥數字,據說李白是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的建立者興聖皇帝李暠Hao的九世孫,而李暠又自稱是西漢李廣的十六世孫,所以說李白是李廣的後代無疑。
李白一生都對自己的身世遮遮掩掩,很多人認為李白是李建成一系的後裔,但考慮到玄武門之變後大清洗的力度,這個可能性不大。
據說李白五歲,就可以背誦啟蒙詩,十五歲的時候,已經名滿蜀中,但因為是商人的兒子,所以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李白武功很高,他的劍術源自仉督氏,仉督氏住在督亢地區(北京市以南,河北涿州、固安一帶,距北京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四十公裡),荊軻刺秦時圖窮匕見的圖,就是督亢地圖。
李白十八歲出川,廣交豪傑浪跡天涯,但早年仕途不順。四十二歲時才受到賀知章與玉真公主推薦,被召進皇宮。玄宗皇帝很喜歡聽他說起旅行中的見聞,出行宴請,郊遊玩樂,都帶著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一個偶然的相遇,他還救了當時是無名小卒的郭子儀的命。
可是李白並不喜歡御用文人的生活,很快就飄然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公元744年,考進士不第而遊歷四方的杜甫在洛陽城,遇到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終於見面了。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刻,也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媲美,是太陽與月亮的相聚。
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到廬山隱居。五十七歲時,加入了永王陣營。玄宗退位後,肅宗和永王為了皇權展開了爭鬥,永王兵敗李白也被牽連入獄。已在安史之亂中成長為大將的郭子儀替他說情,最後只是發配到雲貴地區了事。
兩年後關中大旱,朝廷大赦天下,李白也被赦免。公元762年秋天,六十二歲的李白在病榻上寫下了《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在《舊唐書》中對李白的死,只有一句話: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終極浪漫的人生,應該有個終極浪漫的謝幕儀式。所以我更願意相信,李白是攬月入懷,醉酒溺江,在采石磯(安徽馬鞍山)騎鯨捉月而去。
~唐朝:杜 甫~
公元759年,剛剛寫就《三吏》《三別》的杜甫,從華州司功參軍任上棄官,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到了天水。他在南郭寺借住,先後創作了一百多首詩歌,合稱《秦州雜詩》和《隴右詩》。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不久後戰火波及隴右,杜甫再度輾轉入蜀。
杜甫生時潦草,終其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詩作,大部分創作於安史之亂爆發到結束的八年時間裡。他用詩歌記錄下了整個安史之亂的過程,以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中唐時期的衰落造就了杜甫,他悲天憫人的思想樹立了與眾不同的詩風,心憂天下,悲憫蒼生!
後世的人們把他李白並稱為日月,稱他的律詩為天下第一,甚至把他的死作為盛唐時代結束的標誌。整個中國文學史上,能與杜甫比肩的詩人只有屈原和陶淵明,唐以下絕無再有,詩聖開萬世詩河,這就是杜甫的意義。
更多內容:
秦州過客,杜甫
~唐朝:黃 饃~
原產於東南亞的香料薑黃,被稱為印度藏紅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料之一。古印度泰米爾王朝的王公貴族們發現薑黃不但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還可以烹飪各種美味的食物。
印度人從此開始把薑黃和其他香料,混合肉、蔬菜、豆子等等煮成濃稠的醬汁搭配米飯或者麵餅食用。十八世紀末期,東印度公司的英國殖民者們蠻橫的把這種醬料統稱為咖喱。
唐朝人吃用香料和麵粉烤製成的胡餅是一種時尚,這種帶著濃鬱的異域風情的食物,經過改良後更加酥軟可口,西安人稱為坨坨饃。絲綢之路上的人們沿襲這種說法,把烤制的麵餅稱為饃。
天水人也開始使用價格便宜量又足的薑黃烤制麵餅,並且把這種色澤金黃,形似胡餅坨坨饃的食物稱為黃饃,傳承至今。
更多內容:
天水黃饃,舌尖上的異域風情
~北宋:趙氏郡望~
郡望本指郡中的望族,在魏晉之前的門閥政治時代又引申為全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比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清河崔氏等等。每個大姓往往又分成好幾個大族,比如王氏就有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東海王氏。
戰國末年,秦滅趙,代王趙嘉被流放到上邽。他兒子趙公輔在當地撫和西戎,這就是天水趙氏的根由。
天水趙氏人才輩出,河南人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欽定天水為了天下所有趙姓人的郡望,姓趙的不管籍貫在哪,都可以自稱天水趙氏。
宋朝直接被稱為天水朝,陳寅恪說:吾中華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莫過天水一朝。靖康之恥後,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被金國擄走,封為天水郡王和天水郡公,取得也就是這個意思。
~元朝:伏 羲 廟~
公元1279年,廣東崖山,元朝大軍向無路可逃的南宋流亡政權發起了最後的衝鋒,宋軍全軍覆沒,宰相陸秀夫背起八歲的少帝趙昺投海殉國,十萬軍民隨之紛紛跳海自盡。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遊牧民族徵服,文化精英階級幾乎全部殉國,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生斷層,古典時代到此終結。
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安西王阿難答自幼篤信伊斯蘭,他統轄的十五萬蒙古軍隊大部分歸信了伊斯蘭教,並在他統轄的唐兀之地(今寧夏、甘肅、陝西等地)快速發展壯大。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木爾去世後,阿難答起兵與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爭奪帝位,在距離皇位僅一步之遙時兵敗被殺,試想如果阿難答成功登上帝位,中國必將全盤伊斯蘭化。
為了對抗阿難答的信仰,元成宗在位期間大力扶持傳承中華文明的釋道儒三家,在阿難答統轄區域的腹地天水更加不遺餘力,他結合天水自古流傳的泰皇信仰,修建了全國第一座泰皇廟,也就是現在天水伏羲廟的前身。
天水文廟、天水玉泉觀、秦安文廟等等,都是在元成宗大德年間修建完成的。
天水伏羲廟一度毀於元末戰火中,再次出現已經是在將近二百年後的明朝成化年間。明憲宗朱見深寵愛他大十九歲的前保姆萬貴妃,為皇家子嗣綿長大興土木。
成化十九年,朱見深修建了包括天水伏羲廟和澳門女媧廟在內的一系列廟宇,當時的天水伏羲廟被稱為人宗廟。
明憲宗朱見深之後繼位的明孝宗朱佑樘,是歷史上對愛情最忠貞的皇帝,熱衷齋醮為摯愛的老婆祈福。
明弘治三年,應當時秦州指揮使,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連中三元的武狀元、抗倭名將尹鳳請求,朱佑樘重修了天水伏羲廟的主體建築太昊宮,始稱伏羲廟。值得注意的是和天水伏羲廟同時期開工修繕的還有澳門媽祖閣,也叫天后宮。
此後天水伏羲廟就在修修補補中又走過了五百多年風風雨雨,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築群。
~元朝:玉 泉 觀~
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自東漢張陵開宗立派,距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每逢山河破碎亂世烽火,總有道士仗劍出山斬妖除魔,守護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
公元1222年,蒙古鐵蹄即將攻破南宋長江防線,道教全真派第三代掌教,七十二歲高齡的丘處機率尹志平等十八名弟子,長途跋涉三萬五千餘裡,兩年後到達今天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面見成吉思汗。
丘處機和蒙古官員耶律楚才一起,勸說蒙軍在滅亡南宋時放棄了攻城必屠的做法,使得漢人得以保留一部分人口。
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耶律楚才後來積極推動蒙古帝國統治集團漢化,行文治開科舉,反對消滅漢字漢語,在南宋的廢墟裡保留了華夏文化的火種。
災難來臨時,百姓們需要的不止是挺直脊梁的人,更需要那些即便彎著腰也要守護他們的人!
成吉思汗任命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並頒布法令:凡是天下信道教者,都可以免除兵役賦稅,不再受蒙古法律制約。漢族精英得以在道教庇護下,忍辱偷生臥薪嘗膽,積累力量等待時機,為不到一百年就推翻了暴元,恢復中華正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299年,元大德三年,丘處機的弟子梁志通為紀念自己的師父,特地前往丘處機當年的修行地,寶雞市磻溪鎮楊家店村磻溪宮主持刻造《道德經》石幢,至今保存完好,可以清晰的辨認出梁志通自稱是秦州十方玉泉觀主持道人等字樣。
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十二雜記,仙釋卷中有梁志通傳:梁志通,山西介休人,號達玄子。至元丙子間慕道來秦,功成,終玉泉觀。未移時,在長安灞橋於使客傳鑰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脫化留跡也。詔封煙霞無為真人。
據《秦州志》《天水縣誌》記載,元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因感羲皇生於本土,故決意在天靖山道觀圯址再起殿宇,幽居修道。因山腹有泉,泉水能治眼疾,故名玉泉,道觀因泉而名玉泉觀。
據說當年的玉泉觀分上、下兩部分,面積約五平方公裡,依山而建形成左、中、右三路建築的格局。 觀中殿、壇、堂、祠、閣、塔,林林總總各具特色, 屋宇千間規模恢宏。但在歷次戰火中屢建屢毀,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
唯有靈官殿前一副楹聯,依然仙風道骨,卓然不群: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扶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心懷邪惡的人,求神拜佛得不到保佑;心地善良的人,不去求神拜佛也沒有關係。這副發人深省的楹聯,作者是誰早已無從考據,但它直接表達出道家所提倡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入世態度,至今仍振聾發聵令人深思。
更多內容:
想不到你會是這樣的玉泉觀
~元朝:杏 茶~
原產於希臘半島的茴香源遠流長,它的希臘語名字翻譯成中文叫做馬拉松。和著名的馬拉松長跑一樣,都是用希臘東北部的地名馬拉松命名,意思是生長著茴香的地方。
這種帶有特殊香氣的蔬菜,自從西漢傳入中國後就深受歡迎。士大夫朝見皇帝時,要衣懷槐蘭之香以示尊敬,是為懷(茴)香。
茴香和回鄉同音,北方人過春節的時候也都喜歡包頓茴香肉餡的餃子,以示吉慶。茴香的果實小茴香,更是一味神奇的中藥。
天水人早餐喝的杏茶裡使用的苦杏仁,是在藥店才能買到的藥材。漢代《神農本草經》裡詳細記載了苦杏仁的功效:性味苦溫,服用能夠降氣祛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元代蒙古族飲膳太醫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中,提到過長期服用苦杏仁和小茴香同煮的湯汁,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和祛病消災的神奇功效。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這應該就是天水杏茶最明確的源流。
更多內容:
天水杏茶,舌尖上的免疫力!
~明朝:城隍廟~
明朝初年,為了消除白蓮教、明教以及各種稀奇古怪的宗教信仰,給普羅大眾灌輸帶有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正確價值觀,太祖朱元璋開始大封天下城隍。他對大臣宋濂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朱元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進城隍廟的基礎建設,並提倡忠義為國的城隍崇拜,還給城隍制定了爵位和品級。
按照相關政策,全國將近一半以上的城隍爺,都由實名制的南宋抗元殉國烈士出任,比如北京的城隍就是死在了北京的文天祥。象西安、鄭州、天水等沒有出過抗元烈士的城市,城隍就由紀信出任。
公元前203年,劉邦在彭城(江蘇徐州)被項羽打得灰頭土臉,一路狂奔逃跑到河南滎陽,又被團團圍困了一年之久。
身材相貌都酷似劉邦的紀信裝扮成劉邦模樣,馳赴楚營,聲稱:食盡,漢王降。圍城的楚軍都跑到城東圍觀,劉邦趁機率領數十騎從西門逃遁,紀信則被項羽所燒死。
紀信為保劉安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後人立廟以祀對他評價很高,歷代王朝都有追封。到了明朝他被封為忠烈侯,成為了官方指定唯一的城隍爺。這就是死在河南的四川人紀信,得以成為天水城隍爺的由來。
更多內容:
天水城隍爺是四川人?
~明朝:黑虎趙爺~
天水民間香火最旺的財神爺,當屬黑虎趙爺趙公明。他最早出現在魏晉時代,《搜神記》裡說: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鬼下取人。
可見趙公明最早是管理鬼魂的將軍,不但有自己的手下,還兼職著黑白無常的勾魂工作。鍾士季就是鍾會,因為和姜維的交集,多少也能和天水扯上點關係。
魏晉南北朝時有一個古怪的習俗,凡敗軍死將,皆感應成鬼主瘟神。戰爭過後屍橫遍野,瘟疫叢生,所以民間便尊奉趙公明和鍾會這些死去的將士為瘟神,用以禳鎮厲鬼。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迷信道教,他在趙匡胤的基礎上說趙宋的祖先是人皇九人之一,前世是軒轅黃帝。到了後唐年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趙玄朗奉玉帝之命總治下界,所以後來趙家才得了天下。
趙公明從此被封到趙宋的郡望天水接受供奉,被元代全真教道士封為廣聖崇玄洞和真君,主管除瘟剪祟,保病禳災,還多了公平買賣、求財利宜和合的職責,成為名副其實的財神爺。
趙公明不再是兇神惡煞的瘟神形象,他頭戴天冠、赤面美髯、金甲仗劍,跨坐黑虎,威風凜凜的出現在各種戲曲表演當中,元末《西遊記》雜記裡有唱詞:沙場之上,展土開疆,保護家邦,恰便似趙公明往下方。
明代《封神演義》裡,姜子牙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又給他封了四位手下: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自此趙公明完成了從瘟神到五路財神的華麗轉身,開始在全真教玉泉觀的山門前安家落戶,受到天水民間的廣泛信仰。
~清朝:呱 呱~
西漢張騫鑿空西域,天水再一次成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橋頭堡,絲綢之路上川流不息的商人們源源不斷的帶來了各種新鮮的美食。
呱呱,傳說是東漢開國時割據隴原的軍閥槐囂為孝敬母親發明的小吃,這種說法無據可考不值一提,但卻暗合著西漢從中亞引進蕎麥並在西北地區廣泛種植的悠久歷史。
據說漢昭帝的母親年幼時曾經吃過絲綢之路上胡商帶來的蕎麥麵,一直念念不忘,漢昭帝因此從西域引進蕎麥,並且開始廣泛種植。漢昭帝劉弗陵是漢武帝劉徹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就是大名鼎鼎的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劉弗陵,漢武帝很寵愛她,甚至對髮妻衛子夫趕盡殺絕。然而漢武帝擔心自己死後,母以子貴外戚幹政,於是決定殺母立子以絕後患。年僅二十歲的鉤弋夫人被處死時,劉弗陵只有四歲還沒當上皇帝,可見漢昭帝為母親引進蕎麥的故事純屬扯淡。
呱呱的靈魂是油潑辣椒,但辣椒直到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最早被當做觀賞植物,清朝中後期才開始普及到百姓的餐桌。中國人古代也吃辣,《禮記》中記載:在九月九日這天,用一升茱萸和十升豬油一起煎成的辣油,叫做藙yi。藙就是古代的油潑辣椒,之所以用豬油是因為當時還沒有菜籽油,菜籽油要到明末清初時才會出現。
呱呱的出現絕對不會早於清朝中期,天水的美食大多帶有濃鬱的異域風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並隨著唐朝絲綢之路的繁榮而發展。在十五到十七地理大發現後,明清兩代再次引進大量新的物種,天水人的餐桌日益豐富,最終定型成今天的模樣。
關於天水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愚者才疏學淺,難免貽笑大方。我也不是歷史學家,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偶爾會說起從前,或悲或喜,蒼老的皺紋和祖先的傳奇終將被我們的孩子銘記。
在天水,我們不談論歷史,這只是對於以往的溫情與記憶,我繼承了有關它的諸多片段,它就沉澱在我的血管裡,就像水滴入大海又溶於大海,卻從來不曾消失過。
更多內容,
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捕風捉影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