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昂生命讀後感
2023-07-14 23:51:23 1
篇一:教育激昂生命讀後感
俗話說的好:「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因此,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穫。這段時間有幸接觸《教育激揚生命》一書。讀完此書,感觸頗深。
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為「生命的牧者」。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即使已具備了這些理念,要落實在行動中我們還是存在距離的。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篇二:《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學校為了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推薦大家閱讀生本教育的相關書籍。我首先閱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這是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續,洋洋灑灑380多頁,從教育觀、兒童觀、研究法、教學觀、基礎觀、課程觀、教師觀、生態觀、德育觀、評價觀、根源觀等方面,從理論層面,詳細闡明了「生本」的核心理念,並且還列舉了大量的生本課例,及許多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後所取得的優異成果。無疑,他們的成功,學生的優秀,是吸引我們去探究「生本」課堂的直接動力,可一種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的轉變,首先要從理論上重新武裝自己,才能切實有效的開展相關活動。
本書中,郭思樂教授強調 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 「 牧者 」 ,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為了學生自主有效地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一點一點地教,要他們亦步亦趨,教不厭細,把學生看成需要拉動的逆水之舟,而我們則成了 「 縴夫 」 。
其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生活。」反觀自己,只得羞愧地說:「我這方面的能力幾乎為零啊。」需要反思,轉變的地方很多,學習更是刻不容緩。在學科大組長的帶動下,我開始嘗試「生本」課堂模式,當然,萬事開頭難,初次嘗試的結果是苦澀的。小組合作的過程讓我很苦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不斷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篇三:教育激昂生命讀後感
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由此推演到「事得一以順」,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體,事情就會變得順利,我們找到了學是教學的本體,教原本就是用來幫助學的。我們的教育中大量存在不用教的東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實現的東西,我們許多時候在教本能!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本能可以實現的事情,卻教得非常認真,做著許多無用功或者有害功。我想起了書中的一個故事:老牛拉磨時呼呼地喘粗氣,青蛙博士對它進行研究,認為這是一種美麗的勞動詩篇,它的形態重複不斷,表現了排比關係,他的結論是,反過來,會喘氣的關鍵在於學習排比句的知識。青蛙據此給小牛上課,教他調息、排比,喘氣,但小牛一直喘不起來,焦躁,溜號,回來時青蛙見他氣喘籲籲,甚喜,把它算作學習排比句的成果。接著排比句被列進青蛙的喘氣教材,歲歲年年,用供教學。後來,有好事者通過對牛彈琴了解到,牛喘氣之所以出現排比現象,其實是因為拉磨費勁,喘一口氣不夠,不得不一直喘下去,它是生命活動中的一種,並非教學的結果,甚至不是學習的結果,更與學習排比句無關。猶如放鞭炮嚇著自己,這個自創故事使我反吃了一驚。因為它可能蘊涵著對今天教學問題的某種不小的發現。比如,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語文課的教者看到一首詩歌,立即想到要教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原因是我們認為,有了方法,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賞詩歌。但事情並非這樣。我們愛詩、寫詩、讀詩,是因為詩打動了我們,而不是因為把握了欣賞詩的方法。
我們可能在與詩打交道的時候想到別的,但對於詩的欣賞和寫作來說,沒有什麼比生命的感動更直接更強烈的了。人們感受母愛,感受愛情、友情,是生命地,而非方法地——即使有方法,也是嵌著在各人生命裡,同感悟和感受交融在一起而不能提取出來。比如劉禹錫寫「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上碧霄」,似乎說到了他產生詩情的方法,但同樣是他寫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因為什麼呢?因為他頭腦中終日盤旋著那若即若離的可憐的感情,而不是想起了「擬人法」或「比喻句」,更不是想起了「以鶴引詩」的方法。無人可以教劉禹錫做他自己的詩,包括他自己,因為他不能意識地、理性地教自己感動。
而做詩的方法不過是感動的一種閃亮,這種閃亮是什麼形狀,用理論來固化它的意義不大,因為它既不是事情的本質,又不能遷移,當然,如青蛙博士所熱心的排比句一類,是連方法的層次也達不到的,那只是一種表象的描述。它可以讓小牛知道,但無論如何不能成為喘氣的基礎。
篇四:《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
接觸生本教育已經好幾年了,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我由開始的懵懂,到熟悉部分理論知識,到後來在課堂上的親自實踐,越來越覺得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淺;在課堂上我也由以前的「傳授者」變為「引導者」、「協助者」。這段時間我再次拜讀了郭思樂教授寫的《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讓我對生本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書中「教師觀:生命的牧者」中提到牧者不去包辦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他們自由地吃草,這意味著既管理著羊群,又尊重著羊群的獨立的生命活動。相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同樣應是一個「牧者」。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為了學生的自主有效的活動,其管理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灌滿一壺水。這就需要教師從「拉動學生的縴夫」轉變為「生命的牧者」。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成為學生生命的牧者呢?我覺得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一、我們應把教師的角色應定位於「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師,而是要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變為『引導者』、『協助者』,主要工作必須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 「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為『生命的牧者』。」
二:我們應該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最終才能發展學生。
近日看了這樣一則故事讓我深受啟發,大有醍醐灌頂之感,故事是這樣的:
日內瓦湖前面有一條隧道,人們開著汽車穿過隧道,隧道管理者在隧道入口樹立了告示牌,要求司機即使是白天也要亮燈。但是,從隧道出來,許多人都忘記關燈,這樣,他們停下一段時間後,汽車就沒有電不能打火了。面對司機的抱怨,管理方想在出口處也樹一個牌,要司機們「出隧道後關車燈」。但這樣寫顯然是不夠的:晚上司機看到這個告示也要關燈嗎?這樣一來,告示就要寫上多種情況:白天如何,晚上如何,下雨和陰天又如何。可是,司機如果要看清這麼多條文,車早就衝進日內瓦湖裡了!寫少了不清楚,寫多了看不清。後來,一位管理人想出一個辦法,只在告示牌上寫一句話:你的車燈還亮著嗎?於是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故事蘊含的哲理是,原來的管理者沒有想到自己服務對象的生命性,只想到「我告訴你」,而後者則依託了生命,讓它的生命機制起作用,從而使事情變得簡單而高效。
以這則故事為鏡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前者不是自己以前的真實寫照嗎?在進行生本教育以前我一直認為把教材講解得越細緻,學生的疑問就會越少,學生對知識就會學得越深刻,所以我教不厭細,讓學生亦步亦趨跟著自己的思路走。當看到學生們在聚精會神地仔細聽著我內容豐富而又生動的講解時,心裡很是坦然,學生也都自認為明白了、理解了。可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我講的東西複述一遍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卻是一知半解,對知識沒有清晰的理解;要求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更是一頭霧水,找不到方向。就像故事所蘊含的哲理一樣,我也忽視了學生的生命本能,沒有把學生當成有靈性的生命來對待,為學生想得太多,講得太細,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他們,幾乎不讓他們碰到困難,這反而使學生變得麻木,不會思考,不會自主學習。
我們應該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最終才能發展學生。只有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的行動,才能解放自己,放飛學生。我很讚賞郭思樂教授的這句話:教師應該是生命之牧者,而不是縴夫。
再次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這些理念,落實在行動中卻還有距離。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提出學習的主體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