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2023-07-15 01:16:37 3
篇一:電影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一提到巴黎,人們就會想到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45年完工,歷時180多年,典型的哥德式建築,是歐洲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因而聞名於世。很多人知道這座古老的教堂是因為電影《巴黎聖母院》,這部電影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第一部同名浪漫主義小說。正是這部電影,讓巴黎聖母院名揚天下。
影片描述的是發生在十五世紀法國的故事。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陰險、狡詐,想得到美麗、善良的吉普賽女孩愛斯米拉達,在得不到的情況下,就不擇手段地殘害愛斯米拉達,要置她於死地。在法庭上散布謠言,把她說成是「女巫」、「殺人犯」。面貌醜陋卻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在愛斯米拉達行刑時,勇敢地去營救。卡西莫多雖是捨命相救,最後愛斯米拉達還是被絞死了,卡西莫多知道這一切都是副主教克羅德造成的,憤怒地把他從教堂的樓頂扔下,自己則找到愛斯米拉達的墳墓,躺在她身邊,和她一起長眠了……
電影揭露了宗教的虛偽,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友愛互助、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精神。在這些衣衫襤褸的人民中,愛斯米拉達受到保護、尊重,而在那個有「教養」的「文明」社會中,她卻受到殘酷的迫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外表不能代表內心,內心的美麗善良才是真的美麗。
篇二:電影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朱佳蘊
今天,我讀完了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寫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在2004 年拍成電影,這本書就是——《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講述了複雜的人性世界中陰暗和善良。16歲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美貌絕倫、能歌善舞,與她那隻聰明絕頂的小山羊是美麗和自由的化身但在禁欲主義盛行的年代,這樣一朵花朵般的生命卻在中世紀保守腐朽的教會勢力下令人惋惜的隕滅。
20歲的喬眾人卡西莫多奇醜無比,嚴重的殘疾使他在生活中處處遭到到遺棄,先是親人的遺棄,社會的遺棄,雖然如此,但是外表醜陋的他有一顆純潔美麗的心。而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弗羅洛也愛上了美麗的愛斯梅拉達,但是他的愛與卡西莫多的愛有著天壤之別,弗羅洛是個道貌岸然、內心扭曲的偽君子。
雨果描寫了靈魂被可怕扭曲,充滿了自私的佔有欲和邪惡與至高無尚的權利結合在一起,破壞力更大。他從悲天憫人的姿態,從人道主義的立場揭露了中世紀禁欲主義的反人道本質。這是一本世界名著,是人人必讀的書。
篇三:電影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1831年2月,雨果為我們留下了一段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那樣一個教會「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時代,他吶喊出了新時代的要求;在現代這樣一個物慾充斥的社會,它讓我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
敲鐘人卡西莫多——他醜,他聾,但這不是他的錯,而是命運的不公,為此他失去了被愛的權利。他時常用類似野獸的聲音支撐起一個被遺忘的靈魂,為人們顯示他的存在。然而當面對美麗的吉普賽姑娘艾絲美拉達時,他的那句「我笑的時候更醜,不過只要開心我就笑」「讓你害怕,我很難過」,讓本想嘲諷他的我如此難受。
他的尊嚴隨著神父的手指向下彎曲而一起跪下了,卻在艾絲美拉達那裡找了回來。當卡西莫多不顧一切地將奴役他的神父從艾身上拉開時,他站了起來——頂天立地。
當屏幕上顯示剩餘時間為31分55秒時,全場因為卡瘋狂地敲鐘而哄堂大笑。
那一刻,我淚流滿面。
我相信,艾在那一刻展示的舞姿最真誠、最純潔,沒有任何功利,因為在她面前的是一個外表醜陋卻值得信任的靈魂。他偉大得讓艾在那一刻足以淡漠生死;
當鐘聲齊鳴,當卡西莫多以他特有的方式盡情敲鐘時,那一瞬,他與我們沒有什麼兩樣——他不醜,他不聾;
當鐘聲傳遍整個城市,當艾驚恐地離開,當他依舊旁若無人地在繩索上跳躍時,我感到了他的快樂與充實。「瘋狂」的他在那一刻不再受人指使,不再是階下囚,不再受人嘲笑……他擁有了自己的世界。
卡西莫多從未想過要佔有艾絲美拉達,那份超出男女卿卿我我的大愛,用艾的話說就是「他太老實」。那幾束漂亮的白花和一句讓人心酸的「這花是他給你的」,讓我熱淚盈眶;不斷出現的「行行好吧」讓物質上的瘦骨如柴與卡西莫多精神上的豐實對比地如此強烈;眾人強行破門之際,凜冽的寒風與卡西莫多千方百計所鑄造出的人性的溫暖,讓艾在教堂、也是在人間的最後一個夜晚如此動人……
容顏太美,會把努力遺忘。
艾絲美拉達說他可憐,而我卻不這樣想。雖然他禦敵的椽子成為眾人利用的工具,儘管他看到艾的倒地無助地伸出雙手,高喊「沒戲了」,但他懂得一切因道貌岸然的神父而起並給了他應得的下場;艾的出現讓他悟到「生活多美」。在墳墓中,靈魂的高貴與平庸是沒有區別的,但一個靈魂緊緊抱住另一個靈魂的真誠和化作塵土的悽美,讓我忽然意識到,也許他們應該去天堂,那罪惡的社會豈是這等純潔的靈魂安身的地方。
卡西莫多,你可知道,在這世界上,沒有哪種愛的名字叫卑微。
篇四:電影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呂世傑
巴黎聖母院,小時候捧起那本厚厚的精裝書時就曾經進入過的那個古典氣息馥鬱的世界。如今巴黎聖母院的電影再次引領我進入它的存在。當然,這次不只是中世紀歐洲典雅而莊重的建築和風格各異的社會人物,還有在字裡行間折射出的善惡交織的人性,以及雨果這位文學巨匠以靈魂發出的聲音。
電影開始的背景和色調很好地襯託出了巴黎聖母院的凝重,蒼涼的氣氛。美術布景的方式使得全劇如同一幕色彩洋溢的古典舞臺劇。雖然劇中穿插了大量流行音樂卻沒有和充滿幾何圖形規則美的古典建築產生衝突感,反而是相輔相成。波西米亞女郎優雅的舞姿和那些遊民們充滿生活氣息的舞蹈極富美感,顯示出極為濃厚的藝術氛圍。
電影的情節也是跌宕起伏,在原文的基礎上有一些縮減和刪改,但無疑使整部電影更加飽滿。雨果被人們稱道的原因之一正是他在小說中複雜的社會環境下塑造出的性格鮮明,極有代表能力,有血有肉而且細膩豐富的人物。而演員們生動的表演也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每到經典鏡頭時總是可以調動起觀眾的情感變化。菲尼斯這類花花公子以及神父這種表裡不一的小人自然是刻畫地入木三分,更難能可貴的是那些在卡西莫多受刑時那些將人性的醜陋與骯髒一面完全暴露出來的社會上的各式人物們的性格,通過寥寥幾個動作和語言神態同樣成功刻畫出來。紛爭自然是精彩紛呈,但在原著中最經典的結尾場面同樣在電影中還原。只是原著中是經年以後,人們在地下室中發現兩具抱在一起的骸骨,一具骨骼變形而醜陋,當人們伸手想去觸碰時,他們便倒下化成了灰塵。而電影中是卡西莫多在已死去的愛斯梅達拉身旁睡去,靜靜等待死亡。同樣歌頌了鐘樓怪人不顧一切的堅守和對愛斯梅達拉深沉如海的感情,令人扼腕嘆息。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個和鐘樓怪人同樣名字的詩人。卡西莫多,義大利隱逸派詩人,在二戰前他便開始反法西斯工作,在當時站在了全國的對立面。而在義大利戰敗之後,整個國家被千夫所指之時,他又站了出來。他沒有為義大利辯護什麼,他只是在他的詩歌中,一遍遍講述義大利蔚藍的河流之上,沒有盡頭的帆和桅杆;背街的巷子裡,迴蕩著晚風、煎魚的香氣與手風琴聲。他沒有指望誰來原諒,亦或是理解他的義大利。他只是在詩歌的世界裡永恆地刻畫著,守護著他的義大利。儘管二戰後他成了戰敗國中的勝利者,但他仍未停止寫作,直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病床上沉痾不起,直到死去。現在想起,他和鐘樓怪人何其相似。願意用自己的全部去守護自己珍視的東西,不顧外界,不顧結果。結局卻也是驚人的相似,同樣早已消逝,但卻在人們的心中活著,甚至永存。
我想不止是人性的善惡,美醜,還有的是真情與虛假,高尚與卑微的對立,以及作者對整個社會的控訴。衛隊長菲尼斯的虛情假意,卡西莫多的赤誠之心。那些社會上流人物撕去假面後的醜陋不堪,與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乞丐的真誠,願意以生命的代價保護愛斯梅達拉。或許描寫身為神父的克洛德的貪婪,也夾雜著作者對當時的宗教的嘲諷吧。正是因為這些永恆的話題被囊括在這樣一部小說當中,使得它早已不僅僅是一部從文學層次而言的經典,更是那個社會的寫照,已然成為不可磨滅的經典。
越是安逸的社會,表面富奢實則腐壞的社會,越是需要這樣振聾發聵的聲音,謳歌著美好純淨的情感,控訴著虛假和醜惡。雨果將那個社會的面具撕下給我們看,所以我們才能了解潛藏的骯髒角落。而現在,還有誰的筆能將如今的面具撕下,讓我們看看繁華之後的東西,縱使會付出血淋淋的代價,但我們更需要的是真實,整個社會,人性的真實。
不管作者怎樣諷刺社會與現實,結局終是一個悲劇式的美好。作者也是更加熱愛這樣純潔真摯的感情和執著的堅守的吧。所以在看透了醜惡之後尋找到的美好,儘管摻雜著悲情的痛苦與無奈,但仍舊是彌足珍貴。
篇五:電影巴黎聖母院觀後感
當巴黎聖母院的鐘聲響徹天際,你是否聽見靜穆的城堡裡敲鐘人痛苦的唏噓,當死水裡的醜陋得意到極致,你是否看見汙穢角落裡美被和諧,均衡得詮釋著,當黑暗的世界裡充斥著邪惡的慾念,你是否看見那一個純美的靈魂蛻變而成的天堂之花?
那莊嚴肅穆的聖母院靜靜的坐落在巴黎繁華的鬧市之中,巍然屹立,無言,無語,塵封了多少故事。他歷盡榮辱沉浮,看慣人間滄桑,承受了多少悲歡離合,承載了多少歲月的重量,歷練出凝重的氣質,默默的等待人們去開啟那美與醜的詮釋。而電影《巴黎聖母院》無疑成功的詮釋了這一點。
電影一開篇就描繪出了聖母院的凝重和古老,只有幾隻鴿子反映出生命的活力。然後,幾個希臘字母在風沙中顯現,引出了主題。到底是誰的靈魂這麼痛苦,非要在聖母院的頂端刻下這幾個字母來發洩他的痛苦與矛盾不可呢?故事發生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法國巴黎。那時候,宗教盛行,教會有著至高的威嚴,教皇擁有無上得權力。人們崇尚教皇,信奉上帝。自然科學知識貧乏,稍稍有些盛行的只有鍊金術,也從屬於宗教,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電影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美麗善良純潔的活潑的吉普塞少女愛斯梅哈爾達,外貌奇醜心地善良得敲鐘人加西莫多,道貌岸然淫邪狠毒的副主教克洛德、一表人材虛偽狡詐的花花公子菲比斯……電影情節易愛斯梅哈爾達的遭遇為線索,講述了幾個人物的愛恨情仇,引起讀者深思。
從美學欣賞的思維來看,影片中的古老的歐式建築未嘗不是一種美的詮釋呢?如今在繁鬧喧囂的都市裡生活著的我們,看到那巴黎城市和聖母院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的一瞬,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慰藉呢?當看到那中世紀特徵鮮明而絢麗的城市圖景的那一刻,我們的內心豈能不泛一絲漣漪呢?
從人性的美來看,《巴黎聖母院》中,美醜對照原則運用到了一種極至,可以說影片實則以濃重深刻的醜的描寫來襯託那至上高貴的美。女主人公愛斯梅拉達是美的化身,從相貌到內心都展示出美侖美奐的典型,敲鐘人伽西莫多外貌奇醜而心地純潔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內心陰險狠毒,衛隊長弗比斯外表瀟灑風流!內心卑鄙自私「這幾個人物本身就有著顯著的對照特徵,愛斯梅拉達內外映襯,相輔相成,完美和諧;伽西莫多醜陋的外貌蘊涵著高尚的心靈;克洛德與弗比斯則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襯出醜陋的靈魂」而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與鮮明對比,在愛斯梅拉達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醜內美面前,克洛德顯得格外的醜惡不堪,弗比斯也尤為卑劣瑣屑「這裡,美醜對照的運用,達到了理想化的效果,愛斯梅拉達與伽西莫多這兩種類型的美好形象在醜態人物的反襯下,更為鮮美豔麗!光彩照人;而克洛德與弗比斯這兩個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顯形象猥褻!靈魂骯髒,令人作嘔」而以醜為美的理論,可以算是影片在美學領域的理論闡釋和具體表現;它強調了醜中有美,視醜為美,變腐朽為神奇,讓醜的事物也顯示出美的一面,甚至說是以無恥的醜陋來襯託出這黑暗世界裡僅存的,被麻木的眾人不屑一顧的美!
可以說,在那種汙穢充塞的黑夜中,愛斯梅拉爾達不啻為一支清香的荷花,一顆耀眼的鮮亮奪目的星星,即使這隻美豔絕倫的蝴蝶飄落於喧囂的城市中被世人捏得粉碎,身穿白色衣裙的愛斯梅拉爾達在絞死臺上香銷玉殞,她卻永遠散發著沁人的芬芳與光芒。
還有,影片中令人值得一提的是,加西莫多對愛斯拉達純正而自卑的愛,敲鐘人加西莫多外貌奇醜:體殘,背駝,胸凹,眼突,耳聾,腳破,其整個身軀沒有一個地方一個器官是正常的,不禁令人對「鐘樓怪人」傾注了無限的同情,其人性的光輝讓人產生一種醜到極處卻是美到極處的感受。在這樣殘缺的身軀裡隱藏真最真最美的東西,當他在格雷勿廣場受到嘲弄,侮辱,口渴得要命而沌潔如天使的愛斯美拉達不記前嫌送水給他時,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流出一滴眼淚」,便在心靈深處產生了一種最強烈的愛情,冒著生命危險救她,保護她,安慰她,照顧她。他對她的愛慕從外表看來似乎不陪,他內心也有自卑感,但這是他對理想的追求,是一種忠誠,感恩,崇拜及獻身的精神和品質,是人類自然天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如果說英俊的法比的愛是虛情,道貌岸然的克羅德的愛是獸慾,庸俗無聊的甘果瓦的愛是假意,那麼加西莫多的愛是一種寶貴的真情。特別是當發現自己的「義父」和「恩人」遠望著高掛在絞刑架上的愛斯美拉達而發出惡魔般的獰笑時,當意識到自己被克羅德利用並使愛斯美拉達死去時,他立即對那個偽善者下了最後的判決,親手把克洛德從高聳入雲的鐘塔上推下,使他摔的粉身碎骨。因此,加西莫多的形象是《巴黎聖母院》眾多形象中最具美學價值的形象,外表醜陋無法淹沒靈魂的純潔。
美「是永恆、對稱、均衡、內外和諧的美」。正如加西莫多所稱頌的那樣:「美是完整的,美是全能,美是唯一不能半生存的東西。」她如天使一般能給人們帶來希望與歡樂的維納斯。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間,成了撒旦的魔杖,汙穢的黑暗世界裡,也能綻放出美麗的天堂之花。悲劇就是這樣把人間美好的東西毀滅給我們看的。這部影片留給我們的是悲壯的美和崇高的美,在那個邪惡的世界裡,美必定能戰勝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