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附包裝盒及其使用方法與流程
2023-12-12 15:53:22 1

本發明涉及自吸附包裝盒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自吸附包裝盒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自吸附包裝盒是一種新型的微型器件的包裝解決方案,可滿足光學材料、半導體元件、光電器件、微電子晶片(裸片)、醫療器件、濾光片、玻璃透鏡等一系列高科技領域產品的特殊儲放及運輸的要求,可保證高效安全地實現此類產品的物流程序。
現有技術中的自吸附包裝盒一般由盒蓋1和盒體2兩部分組成,具體見圖1,其中,盒體2內設有一層厚厚的膠層3。為保證膠層3具有優異的吸附性能用以吸附待儲放的器件,膠層3是採用特殊的高分子材料製作而成。當將待儲放的器件放入盒體2內的膠層3上,一經接觸膠層器件就自動被吸附在膠層3的表面上,即使傾斜或震動也不會使器件脫落。該自吸附包裝盒具有以下優點及特性:(1)採用特殊的高分子材料製作而成的膠層所具有的特性能夠使裝載的器件被安全吸附在膠層表面,保證器件在存放、運輸及生產線上物料流動過程中免受破損;(2)無需泡沫、海綿及其它填充材料;(3)對待裝載的器件的形狀及尺寸有廣泛的適應性,可實現對器件的特殊表面實現無觸摸包裝、存放及運輸,滿足一些易碎的以及表面質量要求嚴格的器件特殊要求;(4)可人工通過手、鑷子、真空吸筆及一些自動線上專用夾具輕易進行取放操作;(5)高潔淨度的膠層表面可確保器件不會被灰塵汙染。
不難看出,在現有的自吸附包裝盒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厚厚一層的採用特殊的高分子材料製作而成的膠層,但此高分子膠層成本較為昂貴,大大限制了自吸附包裝盒的使用;而且,當自吸附盒裝載的微型器件特別微小時,外加上膠層本身的吸附力,需要取放器件時一般要藉助一定的工具(鑷子、真空吸筆等),操作過程繁瑣,還容易損壞器件。
鑑於此,有必要進行研究以提供一種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吸附包裝盒,用於改善傳統的自吸附包裝盒因高分子膠層成本較為昂貴導致應用受限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改善了器件不易取出,且取放時容易損壞的缺陷。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吸附包裝盒的使用方法,以改善現有自吸附包裝盒中採用人工取放器件時,操作過程繁瑣,且容易造成器件損壞的技術問題。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自吸附包裝盒,包括盒體、可開啟和閉合的盒蓋以及支架組件;
所述支架組件包括支撐網、貼膜以及用於承載兩者的支架,所述支撐網位於所述貼膜與所述支架之間,且所述支撐網和所述貼膜之間留有空隙,所述支架上還設有吹氣通孔;
所述貼膜為自吸附貼膜;
所述盒體內部設有用於盛放所述支架組件的容納空間,所述支架組件與所述盒體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基體,所述基體用於承載所述貼膜的一側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於承載所述支撐網,且所述第一凹槽的頂部設有開口,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大於所述支撐網的厚度;
所述吹氣通孔位於所述基體上。
進一步的,所述基體用於承載所述貼膜的一側還設有若干個凸臺,若干個所述凸臺分別位於所述第一凹槽的四周,並圍設成用於承載所述貼膜的貼膜區,所述貼膜區的面積大於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積。
進一步的,所述凸臺上設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用於排出所述貼膜與所述基體貼附時積存的氣體。
進一步的,所述基體背離所述貼膜的一側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頂部設有開口。
進一步的,所述貼膜的尺寸與所述貼膜區的尺寸相配合;
所述支撐網的尺寸與所述第一凹槽的尺寸相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容納空間上部為開口,所述盒蓋設於所述盒體上方,所述盒蓋能相對於所述盒體轉動,從而打開或者蓋合所述盒體。
進一步的,所述貼膜為聚烯烴貼膜。
進一步的,所述貼膜的厚度為0.01mm-0.5mm。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上述自吸附包裝盒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器件的裝載:a.將支撐網、貼膜以及支架組裝成支架組件;b.將支架組件放入盒體後,再將器件放在貼膜上,蓋合盒蓋,即完成器件在自吸附包裝盒中的裝載;
器件的取出:將支架組件從盒體中取出並翻轉,向吹氣通孔吹入空氣,器件會從貼膜上自動脫落,完成器件的取出。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自吸附包裝盒及其使用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提供的自吸附包裝盒,通過主要由支撐網、貼膜、支架組成的支架組件以及盒蓋、盒體的配合使用,使得裝載的器件易於取放且不易損壞,而且支撐網、貼膜以及支架均為普通材質,使用成本大為降低,改善了傳統自吸附包裝盒中高分子膠層成本較為昂貴,從而限制了自吸附包裝盒使用的缺陷。
(2)本發明提供的自吸附包裝盒的使用方法,操作簡單、快捷,且不易對器件造成損壞,可改善現有自吸附包裝盒中採用人工取放器件時,操作過程繁瑣,且容易造成器件損壞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中自吸附包裝盒的結構簡圖,其中,(a)為其立體圖,(b)為其俯視圖,(c)為其沿a-a面的截面圖;
圖2為本發明自吸附包裝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支架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a)為貼膜未貼附於支架上的結構示意圖;(b)為(a)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發明自吸附包裝盒的結構示意圖,其中,(a)為自吸附包裝盒的結構示意圖;(b)為裝載有器件的自吸附包裝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a)中沿b-b截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器件從本發明自吸附包裝盒中取出的步驟示意圖,其中,(a)將裝載有器件的支架組件從盒體中取出;(b)採用吹氣裝置對支架組件的吹氣通孔進行吹氣;(c)為吹氣後支架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1-盒體;2-盒蓋;3-膠層;4-支架組件;5-器件;6-吹氣裝置;11-容納空間;41-貼膜;42-支撐網;43-支架;431-基體;432-第一凹槽;433-凸臺;434-缺口;435-貼膜區;436-吹氣通孔;437-第二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中間」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自吸附包裝盒,包括盒體1、可開啟和閉合的盒蓋2以及支架組件4,具體如圖2-7所示。
其中,盒體1和盒蓋2構成自吸附包裝盒的主體外殼,盒蓋2位於盒體1上方,盒蓋2的一側與盒體1的一側轉動連接,且盒蓋2能相對於盒體1沿豎直方向轉動,從而打開或者蓋合盒體1。
如圖2所示,盒體1內部設有用於盛放支架組件4的容納空間11,容納空間11上部為開口,通過容納空間11的上部開口實現支架組件4的取放。
盒體1和盒蓋2的結構、形狀不作特殊限定,只需要完成支架組件4的存放即可,可選擇滿足使用要求的市面上常見的包裝盒體1和盒蓋2。
對於盒體1和盒蓋2的材質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用。其中,盒蓋2可以採用透明材質製作而成,對於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器件5可實現免開蓋檢驗。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提供的自吸附包裝盒中,支架組件4是關鍵部分,主要是提供吸附力,用於裝載器件5。使用時,支架組件4可放置於盒體1的容納空間11中。為方便器件5的取放,支架組件4與盒體1為可拆卸連接。
具體的,支架組件4包括支撐網42、貼膜41以及用於承載兩者的支架43,支撐網42位於貼膜41與支架43之間,且支撐網42和貼膜41之間留有空隙,支架43上還設有吹氣通孔436。
在現有自吸附包裝盒中,通常採用膠層3以實現對器件5的吸附,此種高分子膠層3一般採用有機矽膠製作而成。根據用途不同,膠層3厚度一般在1mm以上。而且膠層3的生產成本較高,大大限制了現有自吸附包裝盒的使用。
而本發明中提供的自吸附包裝盒所採用的貼膜41為自吸附貼膜41,對裝載的器件5提供吸附力,防止在轉運過程中器件5發生移動或者碰撞,容易導致損壞。
貼膜41的形狀根據需要進行確定。貼膜41的材質主要是聚烯烴,典型但非限制性的聚烯烴可為聚乙烯、聚丙烯等,優選為聚乙烯自吸附薄膜或者改性聚乙烯自吸附薄膜,選用此種材質進行貼膜41的製作,生產和使用成本均不高。
貼膜41的厚度可為0.01mm-0.5mm,典型但非限制性的貼膜41厚度可為0.01mm、0.05mm、0.10mm、0.15mm、0.2mm、0.25mm、0.30mm、0.35mm、0.40mm、0.45mm或0.50mm,優選為0.02mm-0.2mm。本發明中的貼膜41較常規的高分子膠層3要薄,且材質為常見材質,成本也較為低廉。
一般來說,貼膜41為多層結構,包括吸附層和用於保護吸附層表面的保護層(在圖中未標識),當將貼膜41貼附於支架43上時,揭去保護層,露出貼膜41的吸附層,即可對器件5進行裝載。
支架43用於承載支撐網42和貼膜41,通過特定的結構設計為貼膜41下方提供懸空空間以保證其吸附力。當貼膜41中間部分處於懸空狀態時,其吸附力較強。
具體的,如圖3所示,支架43包括基體431,基體431用於承載貼膜41的一側設有第一凹槽432,第一凹槽432用於承載支撐網42,且第一凹槽432頂部開口,以方便支撐網42的取放。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凹槽432的槽深應大於支撐網42的厚度,目的是使得貼膜41的邊緣貼附於支架43上時,為貼膜41下方提供懸空空間,防止貼膜41與支架43整體粘貼在一起。
第一凹槽432的形狀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定,不作特別限制。優選的,第一凹槽432的形狀為矩形。第一凹槽432的尺寸與支撐網42的尺寸相配合。
進一步的,基體431用於承載貼膜41的一側還設有若干個凸臺433,若干個凸臺433分別位於第一凹槽432的外側四周,並圍設成用於承載貼膜41的貼膜區435,貼膜區435的面積大於第一凹槽432的面積。
其中,凸臺433的數量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確定。優選的,凸臺433的數量為4個,4個凸臺433圍設成矩形貼膜區435。第一凹槽432優選為矩形,且位於貼膜區435內,第一凹槽432的面積小於貼膜區435面積,第一凹槽432的各側邊與對應的凸臺433均留有一定距離,用於與貼膜41的邊緣進行貼附。當貼膜41貼附於貼膜區435時,貼膜41的邊緣與基體431貼附,由於第一凹槽432位於貼膜41的下方,故貼膜41的中間部分處於懸空狀態。
貼膜區435的尺寸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一般來說,貼膜區435的尺寸與貼膜41的尺寸相配合即可。
進一步的,每個凸臺433上均設置有缺口434,該缺口434用於排出貼膜41的邊緣與基體431貼附時積存的氣體,可避免貼膜41時局部積氣,影響貼膜41的密封效果,從而影響貼膜41的吸附力。
缺口434的數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確定,每個凸臺433上可設有一個或者多個。當每個凸臺433上的缺口434為一個時,缺口434的位置設置在凸臺433的中間,當每個凸臺433上設有多個缺口434時,多個缺口434沿凸臺433的長度方向均勻設置。
進一步的,基體431背離貼膜41的一側設有第二凹槽437,第二凹槽437頂部開口,具體如圖6所示。
優選的,第二凹槽437的截面為矩形,且第二凹槽437截面面積大於第一凹槽432的截面面積。
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之上,基體431上還設有吹氣通孔436,吹氣通孔436設置於基體431的中心位置。吹氣通孔436的形狀和數量不作特殊限定,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確定即可。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支撐網42作為支架組件4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均勻分割貼膜41下方的懸空空間,防止貼膜41凹陷,阻隔貼膜41與支架43整塊粘貼在一起,具體如圖4所示。如果貼膜41與支架43整塊粘在一起,則會導致吸附力不足。對於支撐網42的材質,採用普通編織網即可,網孔密度、大小根據支架43空間大小靈活調整,無特殊要求。根據圖4(b)可以看出,支撐網42的厚度要小於第一凹槽432的凹槽深度,才能夠為貼膜41提供懸空空間。
當將器件5從自吸附包裝盒取出時,可以用手、鑷子、真空吸筆等工具將器件5取出,也可以通過吹氣通孔436將器件5取出。具體如圖7所示,將支架組件4取出並翻轉180°,採用吹氣裝置6對準基體431中心的吹氣通孔436吹入空氣,則貼膜41因進氣膨大而減弱吸附力(貼膜41自然狀態下有較強吸附力,吹氣鼓起後會強制其膨大變形,此時貼膜41處於一種不自然延展狀態,貼膜41表面成弧面,自身的吸附性就會大大減弱),器件5會從貼膜41上自動脫落,此種方式簡單、快捷,且器件5也不易發生損壞。其中,吹氣裝置6可選為吹氣球。
本發明提供的自吸附包裝盒,主要通過支撐網42、貼膜41以及支架43的配合使用,使得裝載的器件5易於取放且不易損壞,而且支撐網42、貼膜41以及支架43均為普通材質,生產成本低廉,改善了傳統自吸附包裝盒中高分子膠層成本較為昂貴,從而限制了自吸附包裝盒使用的缺陷。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上述自吸附包裝盒的使用方法,該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器件5的放入:a.將支撐網42放置於支架43的第一凹槽432內後,將貼膜41貼附於貼膜區435後,揭去貼膜41的保護層,完成支架組件4的安裝。
b.將支架組件4放入盒體1的容納空間11後,將器件5放在貼膜41上。此時器件5會自動吸附在貼膜41上,即使傾斜或震動也不會使器件5脫落,避免運輸過程中的損壞,蓋合盒蓋2後,即完成器件5在自吸附包裝盒中的裝載。
器件5的取出:將支架組件4取出並翻轉180°,採用吹氣裝置6對準基體431中心的吹氣通孔436吹入空氣,則貼膜41因進氣膨大而減弱吸附力,器件5會從貼膜41上自動脫落,完成器件5的取出。
或者,直接用手、鑷子、真空吸筆等工具將器件5取出。
本發明提供的自吸附包裝盒的使用方法,操作簡單、快捷,且不易對器件5造成損壞,以改善現有自吸附包裝盒中採用人工取放器件5時,操作過程繁瑣,且容易造成器件5損壞的技術問題。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方式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方式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