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終端、控制方法和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與流程
2023-12-12 13:27:22 3

本發明涉及移動終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動終端、控制方法和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用戶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移動終端,尤其是休閒放鬆的時候,用戶可以利用移動終端的便捷性,進行拍照、播放音樂、看視頻等。
然而,目前移動終端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觸控螢幕和按鍵,在很多時候,用戶需要一手拿移動終端,另外一隻手觸控螢幕幕或是按壓按鍵,進行拍照指令的輸入、音量的調整、視頻進度的調整等,操作起來十分麻煩,不夠智能化,而且十分容易誤觸。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移動終端、控制方法和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旨在解決移動終端控制方式複雜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移動終端,包括機體,還包括設置於所述機體內的cpu和姿態採集儀;其中,所述機體包括外殼體,以及設置於所述外殼體上的手握檢測區域;
所述手握檢測區域設置有電容傳感器,用於檢測所述手握檢測區域是否有物體觸摸;
所述cpu分別與所述電容傳感器和所述姿態採集儀電連接,並接收所述電容傳感器和所述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
所述cpu還用於:
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傳遞的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是否處於手握狀態;
若所述移動終端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所述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生成所述移動終端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所述移動終端當前的操作場景;
根據所述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所述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
執行所述控制指令。
優選地,所述手握檢測區域包括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分別設於所述外殼體的相對兩側表面上;
所述電容傳感器包括第一傳感器和第二傳感器,所述第一傳感器嵌設於所述第一區域對應的外殼體上,所述第二傳感器嵌設於所述第二區域對應的外殼體上。
優選地,所述第一傳感器和所述第二傳感器均有多個,所述多個第一傳感器陣列嵌設於所述第一區域對應的外殼體上,所述多個第二傳感器陣列嵌設於所述第二區域對應的外殼體上。
優選地,所述手握檢測區域包括第三區域和第四區域,所述第三區域和所述第四區域分別設於所述外殼體後背表面上;
所述電容傳感器包括第三傳感器和第四傳感器,所述第三傳感器嵌設於所述第三區域對應的外殼體上,所述第四傳感器嵌設於所述第四區域對應的外殼體上。
優選地,所述手握檢測區域還包括第五區域,所述第五區域位於所述外殼體後背表面上;
所述電容傳感器還包括第五傳感器,嵌設於所述第五區域對應的外殼體上。
本發明還提出一種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應用於移動終端,所述移動終端包括機體,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設置於機體內的cpu和姿態採集儀;其中,所述機體包括外殼體,以及設置於所述外殼體上的手握檢測區域,所述手握檢測區域設置有電容傳感器,所述cpu分別與所述電容傳感器和所述姿態採集儀電連接,並接收所述電容傳感器和所述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傳遞的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是否處於手握狀態;
若所述移動終端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所述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生成所述移動終端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所述移動終端當前的操作場景;
根據所述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所述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
執行所述控制指令。
優選地,所述角度變化參數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預設方向和預設的角度值範圍,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還包括:
若所述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所述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則判定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所述控制條件。
優選地,所述控制條件還包括預設的時長範圍,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還包括:
根據所述姿態檢測儀傳遞的信號,獲取所述移動終端的角度變化量位於所述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
若所述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所述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且所述持續時長在預設時長範圍內,則判定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所述控制條件。
本發明還提出一種移動終端,所述移動終端包括存儲器、處理器、電容傳感器、姿態採集儀及存儲在所述存儲器上並可在所述處理器上運行的移動終端控制程序,所述移動終端控制程序被所述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的步驟。
本發明還提出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上存儲有控制程序,所述控制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的步驟。
本發明技術方案中,移動終端包括機體,還包括設置於機體內的cpu和姿態採集儀;其中,機體包括外殼體,以及設置於外殼體上的手握檢測區域;手握檢測區域設置有電容傳感器,用於檢測手握檢測區域是否有物體觸摸;cpu分別與電容傳感器和姿態採集儀電連接,並接收電容傳感器和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cpu用於根據電容傳感器傳遞的信號確定移動終端是否處於手握狀態;若移動終端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生成移動終端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移動終端當前的操作場景;然後,根據移動終端當前的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執行得到的控制指令。本實施例中cpu可以根據手握檢測區內電容傳感器傳遞的信號,判斷是否有物體觸摸手握檢測區,並得到觸摸的具體位置,進而判斷移動終端是否處於手握狀態。並且,姿態採集儀能夠感測到移動終端的姿態變化,從而使cpu能夠根據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獲取移動終端在手握狀態下的姿態變化。然後,cpu根據移動終端當前的操作場景,結合移動終端的姿態變化確定滿足的控制條件,執行對應的控制指令,實現了對操作場景的個性化控制。相對於刻意按壓物理按鍵或是滑動、按壓觸控螢幕,用戶揮動或搖動移動終端操作起來顯然更加方便快捷;而且,通過手握狀態的檢測,避免用戶沒有手握但移動終端的姿態由於客觀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導致的誤操作。由此,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移動終端控制方式,大大簡化了用戶與移動終端的交互方式,使得用戶僅需要揮動或搖動移動終端即可實現移動終端的控制,解決了使用移動終端時控制方式複雜的問題,提升了用戶體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一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後視圖;
圖2為圖1中移動終端沿aa方向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二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後視圖;
圖4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二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左視圖;
圖5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二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右視圖;
圖6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二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手握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三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後視圖;
圖8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三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左視圖;
圖9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三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右視圖;
圖10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四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後視圖;
圖11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四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手握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五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後視圖;
圖13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五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後視圖;
圖14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五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後視圖;
圖15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第一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第二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第三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本發明目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就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橫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並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僅用於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指示或暗示的重要性。
本發明提出一種移動終端。
參照圖1和圖2,圖1為本發明移動終端一實施例的後視圖,圖2為圖1中移動終端沿aa方向的剖視圖。
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100,包括機體200,還包括設置於所述機體200內的cpu300和姿態採集儀400;其中,所述機體200包括外殼體210,以及設置於所述外殼體210上的手握檢測區域220;
所述手握檢測區域220設置有電容傳感器230,用於檢測所述手握檢測區域220是否有物體觸摸;
所述cpu300分別與所述電容傳感器230和所述姿態採集儀400電連接,並接收所述電容傳感器230和所述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
所述cpu300還用於:
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230傳遞的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
若所述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所述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生成所述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所述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
根據所述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所述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
執行所述控制指令。
具體的,作為一種實施方式,移動終端100的機體200上包括外殼體210和外殼體210內部的各硬體。其中,外殼體210一面設有屏幕,屏幕相對的另一面為後背,連接屏幕面與後背面的外殼體210為移動終端100的側邊。通常,移動終端100有兩個長側邊和兩個短側邊。
外殼體210上設置有手握檢測區220,用於檢測用戶是否手握移動終端100。手握檢測區220可以覆蓋整個外殼體210,也可以僅僅是外殼體210的部分區域,區域面積和區域位置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配置。
為了感測物體,手握檢測區220上設置有電容傳感器230。電容傳感器230與cpu300電連接,實時將其電容值傳遞給cpu300,以供cpu300確定是否有物體觸摸手握檢測區域220。
姿態採集儀400設置於機體200內,用於感測移動終端100在手握下的姿態變化。姿態採集儀400與cpu300電連接,並將其產生的信號發送給cpu300。
cpu300分別與電容傳感器230和姿態採集儀400電連接,並接收電容傳感器230和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
然後,cpu300根據電容傳感器230傳遞的信號,檢測手握檢測區域220是否有物體觸摸。
電容傳感器230的工作原理為:設接近物體(如用戶的手指)在電容傳感器230中的有效投影面積為a,電容值c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需要說明的是,ε0和εr分別表示真空和空氣的介電常數,d表示接近物體和電容傳感器230之間的距離。由公式可知,有效投影面積a和接近物體的距離d均能改變電容c值,因此,可根據電容c值的變化和多個電容之間的差別來確定用戶與移動終端100的交互狀態,進而檢測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進一步地,還可以檢測手握的壓力值大小。
由此,cpu300可以根據電容傳感器230反饋的電容值的大小及變化趨勢,判斷是否有物體觸摸手握檢測區域220。通常,用戶靠近電容傳感器230時,電容傳感器230反饋的電容值逐漸增大。考慮到不同用戶的握力不同,可預設電容閾值,當電容傳感器230檢測到的電容值逐漸增大且超過預設的電容閾值時,確定此電容傳感器230所在的位置有物體接觸。
然後,cpu300根據電容傳感器230感測到的有物體接觸的位置,檢測是否為握持姿勢。例如,用戶單手握持移動終端100時,通常是四個手指接觸移動終端100的一個長側邊,手掌接觸移動終端100的另外一個長側邊。若電容傳感器230感測到的有物體接觸的位置包括移動終端100的兩個長側邊,則可以確定當前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
在確定移動終端100當前處於手握狀態後,cpu300根據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生成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進而檢測移動終端100的姿態變化。
姿態採集儀400可以是陀螺儀或者重力傳感器等裝置,來檢測移動終端100與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情況。
陀螺儀的工作原理為高速旋轉物體的旋轉軸,對於改變其方向的外力作用有趨向於垂直方向的傾向,而且,旋轉物體在橫向傾斜時,重力會向增加傾斜的方向作用,而軸則向垂直方向運動,就產生了搖頭的運動(歲差運動),cpu300可以根據陀螺儀轉動產生的信號計算得到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傾斜方向和傾斜角度。
在使用重力傳感器檢測移動終端100與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時,通過重力傳感器測量由於重力引起的加速度,並將信號傳遞給cpu300,cpu300通過重力傳感器所測量的加速度計算出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傾斜方向和傾斜角度。
其中,基準方向為cpu300設定的用於參照的基準矢量值,該基準矢量值是移動終端100在預設的方位坐標系中所指定的一種矢量值,或者將從傳感器獲取到的移動終端100初始位置的矢量值。其中,預設方位坐標系包括平面坐標系、地球坐標系或地理坐標系中一種或多種。移動終端100的初始位置可以是移動終端100進入當前操作模式時的位置,或移動終端100在預設時間間隔之前的位置,或cpu300在上一次執行控制指令後的位置,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配置或選擇。
cpu300根據預設的頻率,定期檢測其機體2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或實時監測其機體2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
優選地,角度變化參數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其中,角度變化的方向可以理解為移動終端100的機體2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傾斜方向,表徵了機體200方向的變化;角度變化量為移動終端100的機體2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傾斜角度值。
同時,cpu300根據移動終端100前臺當前運行的應用軟體或系統功能,檢測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例如音樂播放模式、拍照模式、通話模式、圖片瀏覽模式、網頁瀏覽模式等等。
然後,cpu300根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獲取此控制場景對應的控制條件庫。
然後,cpu300在當前控制場景對應的控制條件庫,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滿足的控制條件。cpu300預設有控制條件,不同的控制條件對應不同的控制指令,以保障用戶在手握移動終端100時,能夠通過不同的動作晃動或擺動移動終端100,對應控制移動終端100。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預設方向,以及角度值範圍。需要說明的時,預設的控制條件可以是cpu300配置的,也可以是用戶自行設定的,還可以收集用戶的使用習慣對控制條件中的方向和角度值範圍進行優化調整。
由此,cpu300在控制條件庫中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並將此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作為角度變化參數對應的控制指令。
在確定控制指令後,cpu300執行此控制指令,對應控制移動終端100。
由此,實現了移動終端100的控制。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操作場景對應有不同的控制條件庫,使得相同的角度變化參數在不同的操作場景下可能對應不同的控制指令,從而實現對操作場景的個性化控制。
例如,移動終端100當前處於手握狀態,當前的操作場景為音樂播放模式,預設的切歌的控制條件為移動終端100的機身相對於水平面向右方傾斜,角度變化量也即傾斜角度的角度值範圍為30-60度。則若移動終端100的機身相對於水平面向右方傾斜,且傾斜角度在30-60度之間時,cpu300判定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切歌的控制條件,確定控制指令為切歌控制指令。然後,執行控制指令進行切歌。
而在網頁瀏覽模式的操作場景下,移動終端100的機身相對於水平面向右方傾斜,且傾斜角度在30-60度之間時,滿足的控制條件為標籤頁切換控制條件,則對應的控制指令為標籤頁切換控制指令。然後,cpu300執行此標籤頁切換控制指令,將當前瀏覽的網頁切換為下一標籤頁。
在本實施例中,移動終端100包括機體200,還包括設置於機體200內的cpu300和姿態採集儀400;其中,機體200包括外殼體210,以及設置於外殼體210上的手握檢測區域220;手握檢測區域220設置有電容傳感器230,用於檢測手握檢測區域220是否有物體觸摸;cpu300分別與電容傳感器230和姿態採集儀400電連接,並接收電容傳感器230和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cpu300還用於根據電容傳感器230傳遞的信號確定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若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生成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然後,根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執行得到的控制指令。本實施例中在移動終端100的外殼體210上設置手握檢測區220,用以劃定用戶手握時觸摸的區域,避免做無用的檢測;cpu300可以根據手握檢測區220內電容傳感器230傳遞的信號,判斷是否有物體觸摸手握檢測區220,並得到觸摸的具體位置,進而判斷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並且,姿態採集儀400能夠感測到移動終端100的姿態變化,從而使cpu300能夠根據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獲取移動終端100在手握狀態下的姿態變化。然後,cpu300根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結合移動終端100的姿態變化確定滿足的控制條件,執行對應的控制指令,實現了對操作場景的個性化控制。相對於刻意按壓物理按鍵或是滑動、按壓觸控螢幕,用戶揮動或搖動移動終端100操作起來顯然更加方便快捷;而且,通過手握狀態的檢測,避免用戶沒有手握但移動終端100的姿態由於客觀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導致的誤操作。由此,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移動終端100,大大簡化了用戶與移動終端100的交互方式,使得用戶僅需要揮動或搖動移動終端100即可實現移動終端100的控制,解決了使用移動終端100時控制方式複雜的問題,提升了用戶體驗。
進一步地,參照圖3、圖4和圖5,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100。圖3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後視圖,圖4為本發明移動終端的左視圖,圖5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右視圖。
所述手握檢測區域220包括第一區域221和第二區域222,所述第一區域221和所述第二區域222分別設於所述外殼體210的相對兩側表面上;
所述電容傳感器230包括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所述第一傳感器231嵌設於所述第一區域221對應的外殼體210上,所述第二傳感器232嵌設於所述第二區域222對應的外殼體210上。
本實施例中,手握檢測區220包括兩個區域:第一區域221和第二區域222,第一區域221和第二區域222分別設在外殼體210相對的兩側表面上。
進一步地,第一區域221和第二區域222分別設在外殼體210相對的兩個長側邊的表面上。
對應的,電容傳感器230包括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第一傳感器231嵌設於第一區域221對應的外殼體210上,第二傳感器232嵌設於第二區域222對應的外殼體210上,分別用於檢測第一區域221和第二區域222是否有物體觸摸。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可以顯露於外殼體210,也可以與外殼體210的表面保持水平,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配置。
在無手持時,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未被激活。
參照圖6,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被激活,cpu300根據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傳遞的信號,獲取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的電容值。
cpu300在確定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被激活後,判定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
進一步地,cpu300還檢測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的電容值是否大於預設閾值。當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的電容值都大於預設閾值時,才判定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以避免誤觸。
由此,實現了手握狀態的檢測。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第一區域221和第二區域222的設置減小了電容傳感器230需要檢測的外殼體210區域,在能有效的檢測到手握狀態的條件下,節省了成本。
進一步地,參照圖7、圖8和圖9,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100。圖7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後視圖,圖8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左視圖,圖9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右視圖。
所述第一傳感器231和所述第二傳感器232均有多個,所述多個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嵌設於所述第一區域221對應的外殼體210上,所述多個第二傳感器232陣列嵌設於所述第二區域222對應的外殼體210上。
本實施例中配置了多個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
多個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嵌設於第一區域221對應的外殼體210上,形成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多個第二傳感器232陣列嵌設於第二區域222對應的外殼體210上,形成第二傳感器232陣列。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和第二傳感器232陣列的排列方式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配置。
本實施例以多個第一傳感器231並列排布在第一區域221中,形成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多個第二傳感器232並列排布在第二區域222中,形成第二傳感器232陣列,進行舉例說明。
在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由於手對第二區域222的覆蓋面積大於第一區域221的覆蓋面積,導致第二區域222中被激活的第二傳感器232數量大於第一區域221中被激活的第一傳感器231數量。
cpu300根據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和第二傳感器232陣列傳遞的信號,確定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和第二傳感器232陣列同時被激活,且第二區域222的電容值大於第一區域221的電容值,則確定移動終端100當前處於手握狀態。
進一步地,還可以根據第一區域221和第二區域222的電容值大小和/或被激活的傳感器數量,判斷是左手握持還是右手握持,進行左右手識別。
例如,當第一區域221的電容值大於第二區域222時,判定為左手握持;則在第二區域222的電容值大於第一區域221時,判定為右手握持。
則cpu300在手握狀態下,還可以根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以及握持的左手或右手,確定對應的控制條件庫;然後,在此控制條件庫中,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並執行。
由此,實現了根據握持的手、移動終端100的操作場景和角度變化參數三個變量確定對應的控制指令,提升了移動終端100控制的靈活性;並且,對左右手的區分,也更加容易貼近用戶的使用習慣,使得移動終端100的控制更加人性化。
例如,在手握狀態下,移動終端100的操作場景和角度變化參數相同,若左手握持,滿足的控制條件為音量增大;若右手握持,滿足的控制條件為音量減少。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多個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使得可以更加準確的判斷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進而還可以進行左右手識別,提升移動終端100控制的靈活性與智能化。
進一步地,參照圖10,本發明移動終端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100。圖10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後視圖。
所述手握檢測區域220包括第三區域223和第四區域224,所述第三區域223和所述第四區域224分別設於所述外殼體210後背表面上;
所述電容傳感器230包括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所述第三傳感器233嵌設於所述第三區域223對應的外殼體210上,所述第四傳感器234嵌設於所述第四區域224對應的外殼體210上。
本實施例中,手握檢測區220包括兩個區域:第三區域223和第四區域224,第三區域223和第四區域224分別設在外殼體210後背表面。
進一步地,第三區域223和第四區域224分別設在外殼體210後背表面靠近側邊和移動終端100底部的位置。由於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通常習慣手的位置相交於移動終端100的中心位置靠下,因此,將第三區域223和第四區域224設置於靠近側邊和底部的位置,能夠更加準確的檢測出手握。
對應的,電容傳感器230包括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第一傳感器231嵌設於第三區域223對應的外殼體210上,第四傳感器234嵌設於第四區域224對應的外殼體210上,分別用於檢測第三區域223和第四區域224是否有物體觸摸。需要說明的是,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可以顯露於外殼體210,也可以與外殼體210的表面保持水平,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配置。
在無手持時,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未被激活。
參照圖11,圖11為手握場景圖,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被激活,cpu300根據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傳遞的信號,獲取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的電容值。
cpu300在確定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被激活後,判定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
進一步地,cpu300還檢測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的電容值是否大於預設閾值。當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的電容值都大於預設閾值時,才判定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以避免誤觸。
由此,實現了手握狀態的檢測。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第三區域223和第四區域224的設置減小了電容傳感器230需要檢測的外殼體210區域,在能有效的檢測到手握狀態的條件下,節省了成本。
進一步地,參照圖12、圖13和圖14,本發明移動終端第五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100。圖12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後視圖,圖13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後視圖,圖14為本發明移動終端100的後視圖。
所述手握檢測區域220還包括第五區域225,所述第五區域225位於所述外殼體210後背表面上;
所述電容傳感器230還包括第五傳感器235,嵌設於所述第五區域225對應的外殼體210上。
在本實施例中,手握檢測區220還包括第五區域225,第五區域225位於外殼體210後背表面上。
進一步地,第五區域225位於外殼體210後背表面靠近移動終端100底部的位置。由於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通常習慣手的位置相交於移動終端100的中心位置靠下,因此,將第五區域225設置於靠近側邊和底部的位置,能夠更加準確的檢測出手握。
對應的,電容傳感器230還包括第五傳感器235。第五傳感器235嵌設於第五區域225對應的外殼體210上,用於檢測第五區域225是否有物體觸摸。需要說明的是,第五傳感器235可以顯露於外殼體210,也可以與外殼體210的表面保持水平,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配置。
基於圖12,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第一傳感器231和第二傳感器232被激活,第五傳感器235可能被激活。為了減少誤觸,cpu300在檢測到第一傳感器231、第二傳感器232和第五傳感器235都被激活時,才判定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或是根據預設的閾值判斷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
基於圖13,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和第二傳感器232陣列被激活,第五傳感器235可能被激活。為了減少誤觸,cpu300在檢測到第五傳感器235都被激活時,才能進一步根據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和第二傳感器232陣列的電容值判斷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
基於圖14,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第三傳感器233和第四傳感器234被激活,第五傳感器235可能被激活。為了減少誤觸,cpu300在檢測到第三傳感器233、第四傳感器234和第五傳感器235都被激活時,才判定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或是根據預設的閾值判斷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
由此,實現了手握狀態的檢測。
進一步地,還可以在機殼體後背表面上增設多個第五區域225及第五傳感器235,以模擬有用手握的場景,更加準確的檢測到手握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增設機殼體後背表面上的第五區域225,可以更加貼近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時的場景,有效減小誤觸造成的手握模式誤判。
參照圖15,本發明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應用於移動終端,所述移動終端包括機體,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設置於機體內的cpu和姿態採集儀;其中,所述機體包括外殼體,以及設置於所述外殼體上的手握檢測區域,所述手握檢測區域設置有電容傳感器,所述cpu分別與所述電容傳感器和所述姿態採集儀電連接,並接收所述電容傳感器和所述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0、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傳遞的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是否處於手握狀態。
本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為上述移動終端第一至五實施例任一項所述的移動終端100,包括機體200,以及設置於機體200內的cpu300和姿態採集儀400;其中,機體200包括外殼體210,以及設置於所述外殼體210上的手握檢測區域220,手握檢測區域220設置有電容傳感器230,用於檢測手握檢測區域220是否有物體觸摸;cpu300分別與電容傳感器230和姿態採集儀400電連接,並接收電容傳感器230和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
然後,cpu300根據電容傳感器230傳遞的信號,檢測手握檢測區域220是否有物體觸摸。
電容傳感器230的工作原理為:設接近物體(如用戶的手指)在電容傳感器230中的有效投影面積為a,電容值c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需要說明的是,ε0和εr分別表示真空和空氣的介電常數,d表示接近物體和電容傳感器230之間的距離。由公式可知,有效投影面積a和接近物體的距離d均能改變電容c值,因此,可根據電容c值的變化和多個電容之間的差別來確定用戶與移動終端100的交互狀態,進而檢測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進一步地,還可以根據檢測到的電容值大小檢測手握的壓力值大小。
由此,cpu300可以根據電容傳感器230反饋的電容值的大小及變化趨勢,判斷是否有物體觸摸手握檢測區域220。通常,用戶靠近電容傳感器230時,電容傳感器230反饋的電容值逐漸增大。考慮到不同用戶的握力不同,可預設電容閾值,當電容傳感器230檢測到的電容值逐漸增大且超過預設的電容閾值時,確定此電容傳感器230所在的位置有物體接觸。
然後,cpu300根據電容傳感器230感測到的有物體接觸的位置,檢測是否為握持姿勢。例如,用戶單手握持移動終端100時,通常是四個手指接觸移動終端100的一個長側邊,手掌接觸移動終端100的另外一個長側邊。若電容傳感器230感測到的有物體接觸的位置包括移動終端100的兩個長側邊,則可以確定當前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
步驟s20、若所述移動終端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所述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生成所述移動終端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所述移動終端當前的操作場景。
在確定移動終端100當前處於手握狀態後,cpu300根據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生成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進而檢測移動終端100的姿態變化。
姿態採集儀400可以是陀螺儀或者重力傳感器等裝置,來檢測移動終端100與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情況。
陀螺儀的工作原理為高速旋轉物體的旋轉軸,對於改變其方向的外力作用有趨向於垂直方向的傾向,而且,旋轉物體在橫向傾斜時,重力會向增加傾斜的方向作用,而軸則向垂直方向運動,就產生了搖頭的運動(歲差運動),cpu300可以根據陀螺儀轉動產生的信號計算得到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傾斜方向和傾斜角度。
在使用重力傳感器檢測移動終端100與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時,通過重力傳感器測量由於重力引起的加速度,並將信號傳遞給cpu300,cpu300通過重力傳感器所測量的加速度計算出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傾斜方向和傾斜角度。
其中,基準方向為cpu300設定的用於參照的基準矢量值,該基準矢量值是移動終端100在預設的方位坐標系中所指定的一種矢量值,或者將從傳感器獲取到的移動終端100初始位置的矢量值。其中,預設方位坐標系包括平面坐標系、地球坐標系或地理坐標系中一種或多種。移動終端100的初始位置可以是移動終端100進入當前操作模式時的位置,或移動終端100在預設時間間隔之前的位置,或cpu300在上一次執行控制指令後的位置,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配置或選擇。
cpu300根據預設的頻率,定期檢測其機體2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或實時監測其機體2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
優選地,角度變化參數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其中,角度變化的方向可以理解為移動終端100的機體2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傾斜方向,表徵了機體200方向的變化;角度變化量為移動終端100的機體2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傾斜角度值。
同時,cpu300根據移動終端100前臺當前運行的應用軟體或系統功能,檢測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例如音樂播放模式、拍照模式、通話模式、圖片瀏覽模式、網頁瀏覽模式等等。
步驟s30、根據所述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所述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
cpu300根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獲取此控制場景對應的控制條件庫。
然後,cpu300在當前控制場景對應的控制條件庫,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滿足的控制條件。cpu300預設有控制條件,不同的控制條件對應不同的控制指令,以保障用戶在手握移動終端100時,能夠通過不同的動作晃動或擺動移動終端100,對應控制移動終端100。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預設方向,以及角度值範圍。需要說明的時,預設的控制條件可以是cpu300配置的,也可以是用戶自行設定的,cpu300還可以收集用戶的使用習慣對控制條件中的方向和角度值範圍進行優化調整。
由此,cpu300在控制條件庫中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並將此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作為角度變化參數對應的控制指令。
步驟s40、執行所述控制指令。
在確定控制指令後,cpu300執行此控制指令,對應控制控制移動終端100。
由此,實現了移動終端100的控制。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操作場景對應有不同的控制條件庫,使得相同的角度變化參數在不同的操作場景下可能對應不同的控制指令,從而實現對操作場景的個性化控制。
例如,移動終端100當前處於手握狀態,當前的操作場景為音樂播放模式,預設的切歌的控制條件為移動終端100的機身相對於水平面向右方傾斜,角度變化量也即傾斜角度的角度值範圍為30-60度。則若移動終端100的機身相對於水平面向右方傾斜,且傾斜角度在30-60度之間時,cpu300判定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切歌的控制條件,確定控制指令為切歌控制指令。然後,執行控制指令進行切歌。
而在網頁瀏覽模式的操作場景下,移動終端100的機身相對於水平面向右方傾斜,且傾斜角度在30-60度之間時,滿足的控制條件為標籤頁切換控制條件,則對應的控制指令為標籤頁切換控制指令。然後,cpu300執行此標籤頁切換控制指令,將當前瀏覽的網頁切換為下一標籤頁。
進一步地,基於上述移動終端第三實施例所述的移動終端100,cpu300還可以根據第一傳感器231陣列和第二傳感器232陣列傳遞的信號,進行左右手識別。
在查找控制條件時,cpu300根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以及握持的左手或右手,確定對應的控制條件庫;然後,在此控制條件庫中,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並執行。
由此,實現了根據握持的手、移動終端100的操作場景和角度變化參數三個變量確定對應的控制指令,提升了移動終端100控制的靈活性;並且,對左右手的區分,也更加容易貼近用戶的使用習慣,使得移動終端100的控制更加人性化。
在本實施例中,移動終端100包括機體200,還包括設置於機體200內的cpu300和姿態採集儀400;其中,機體200包括外殼體210,以及設置於外殼體210上的手握檢測區域220;手握檢測區域220設置有電容傳感器230,用於檢測手握檢測區域220是否有物體觸摸;cpu300分別與電容傳感器230和姿態採集儀400電連接,並接收電容傳感器230和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cpu300用於根據電容傳感器230傳遞的信號確定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若移動終端100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生成移動終端100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然後,根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執行得到的控制指令。本實施例中cpu300可以根據手握檢測區220內電容傳感器230傳遞的信號,判斷是否有物體觸摸手握檢測區220,並得到觸摸的具體位置,進而判斷移動終端100是否處於手握狀態。並且,姿態採集儀400能夠感測到移動終端100的姿態變化,從而使cpu300能夠根據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獲取移動終端100在手握狀態下的姿態變化。然後,cpu300根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操作場景,結合移動終端100的姿態變化確定滿足的控制條件,執行對應的控制指令,實現了對操作場景的個性化控制。相對於刻意按壓物理按鍵或是滑動、按壓觸控螢幕,用戶揮動或搖動移動終端100操作起來顯然更加方便快捷;而且,通過手握狀態的檢測,避免用戶沒有手握但移動終端100的姿態由於客觀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導致的誤操作。由此,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移動終端100控制方式,大大簡化了用戶與移動終端100的交互方式,使得用戶僅需要揮動或搖動移動終端100即可實現移動終端100的控制,解決了使用移動終端100時控制方式複雜的問題,提升了用戶體驗。
進一步地,參照圖16,本發明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基於上述圖15所示的實施例,所述角度變化參數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預設方向和預設的角度值範圍,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還包括:
步驟s31、若所述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所述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則判定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所述控制條件。
本實施例中,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參數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預設方向和預設的角度值範圍。
則在得到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參數後,cpu300檢測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是否相同,角度變化量是否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
若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則cpu300判定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此控制條件。若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不同,或角度變化量不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則cpu300判定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參數不滿足此控制條件。
若cpu300在當前場操作場景對應的控制條件庫中預設有多個控制條件,則分別檢測角度變化參數是否滿足各控制條件,獲取角度變化參數滿足的控制條件。其中,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各場景的切換控制條件、參數調節控制條件等等。
例如,在文檔瀏覽模式下,預設的頁面切換控制條件包括預設的頁面切換方向和頁面切換角度值範圍。
若在手握狀態下,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頁面切換方向相同,且角度變化量在頁面切換角度值範圍內,則判定角度變化參數滿足頁面切換控制條件;
獲取頁面切換控制條件對應的頁面切換控制指令,以控制瀏覽頁面的切換。
作為一種具體的應用場景,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瀏覽文檔時,移動終端100正面的顯示屏面向用戶,底部朝向用戶下方。
若用戶手握移動終端100晃動,從移動終端100底面觀察到移動終端100的右側向用戶外側傾斜,傾斜角度為α,然後恢復移動終端100的姿態。
預設的切換為下一頁的控制條件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為移動終端100的右側向用戶外側傾斜、角度值範圍為[a,b]。優選地,[a,b]為[5度,45度]。
若α位於[a,b]內,則判定移動終端100角度變化參數滿足預設的切換為下一頁的控制條件,獲取對應的控制指令,將當前瀏覽的頁面切換為下一頁。
在本實施例中,角度變化參數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預設方向和預設的角度值範圍,若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則判定角度變化參數滿足預設的控制條件;獲取此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並執行,實現對移動終端100的控制。本實施例通過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精確確定移動終端100當前的姿態變化所滿足的控制條件,進而對當前操作場景進行調整控制,使得移動終端100控制方式更加準確、靈活、多樣化。
進一步地,參照圖17,本發明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基於上述圖16所示的實施例,所述控制條件還包括預設的時長範圍,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還包括:
步驟s32、根據所述姿態檢測儀傳遞的信號,獲取所述移動終端的角度變化量位於所述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
步驟s33、若所述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所述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且所述持續時長在預設時長範圍內,則判定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所述控制條件。
具體的,cpu300根據姿態採集儀400持續傳遞的信號,檢測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時,角度變化量持續位於角度值範圍內的時長,得到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量位於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
本實施例增加了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量進入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後持續的時長,從而對滿足對操作場景中參數的單步控制和持續控制的需求,例如頁面滾動、音量增減、亮度增減等參數的單步控制和持續控制。
其中單步控制條件的預設時長範圍較短,持續控制條件的預設時長範圍較長,以便於用戶區分輸入控制動作。
作為一種應用場景,預設的單步滾動控制條件包括預設的單步滾動方向,預設的單步滾動角度值範圍,和預設的單步滾動時長範圍。
則若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的單步滾動方向相同,且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單步滾動角度值範圍內,且持續時長在預設的單步滾動時長範圍內,則cpu300判定角度變化參數滿足單步滾動控制條件;獲取單步滾動控制條件對應的單步滾動控制指令,以控制頁面單步向上或向下滾動。
需要說明的是,頁面單步向上滾動可以是每次向上滾動預設的長度、預設的頁面比例等,例如,每次向上滾動頁面的10%;頁面單步向下滾動可以是每次向下滾動預設的長度、預設的頁面比例等,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設置。
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預設的持續滾動控制條件包括預設的持續滾動方向,預設的持續滾動角度值範圍,和預設的持續滾動時長範圍。
則若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的持續滾動方向相同,且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持續滾動角度值範圍內,且持續時長在預設的持續滾動時長範圍內,則cpu300判定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持續滾動控制條件;獲取持續滾動控制條件對應的持續滾動控制指令,以控制頁面持續向上或向下滾動。
需要說明的是,頁面持續向上滾動是頁面連續向上滾動,滾動的長度可以根據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量位於持續滾動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配置,例如,持續時長為3秒,對應控制持續向上滾動30%;頁面持續向下滾動是頁面連續向下滾動,滾動的長度可以根據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量位於持續滾動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配置,具體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預設的控制條件還包括預設的時長範圍,則cpu300還需要根據姿態採集儀400傳遞的信號獲取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量位於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若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且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量位於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在預設時長範圍內,則判定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控制條件,進而獲取對應的控制指令,對瀏覽的頁面進行控制。本實施例中通過移動終端100的角度變化量位於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實現了對操作場景中參數的單步控制和持續控制,使得對移動終端100的控制方式更加靈活、貼近用戶的使用習慣,滿足用戶的需求。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出一種移動終端。
移動終端包括存儲器、處理器、電容傳感器、姿態採集儀及存儲在存儲器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移動終端控制程序,移動終端控制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下的步驟:
根據所述電容傳感器傳遞的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是否處於手握狀態;
若所述移動終端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所述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生成所述移動終端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所述移動終端當前的操作場景;
根據所述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所述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
執行所述控制指令。
進一步地,所述角度變化參數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預設方向和預設的角度值範圍,所述終端控制程序被所述處理器執行時還實現如下步驟:
若所述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所述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則判定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所述控制條件。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條件還包括預設的時長範圍,所述終端控制程序被所述處理器執行時還實現如下步驟:
根據所述姿態檢測儀傳遞的信號,獲取所述移動終端的角度變化量位於所述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
若所述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所述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且所述持續時長在預設時長範圍內,則判定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所述控制條件。
本實施例中移動終端的具體實施方式與上述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各實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贅述。
此外,本發明實施例還提出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上存儲有移動終端的控制程序,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下操作:
根據電容傳感器傳遞的信號確定移動終端是否處於手握狀態;
若移動終端處於手握狀態,則根據姿態採集儀傳遞的信號生成所述移動終端相對於基準方向的角度變化參數,並檢測所述移動終端當前的操作場景;
根據所述操作場景,在預設的控制條件庫中查找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所滿足的控制條件,獲取所述控制條件對應的控制指令;
執行所述控制指令
進一步地,所述角度變化參數包括角度變化的方向和角度變化量,預設的控制條件包括預設方向和預設的角度值範圍,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還實現如下操作:
若所述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所述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則判定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所述控制條件。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條件還包括預設的時長範圍,所述移動終端的控制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還實現如下操作:
根據所述姿態檢測儀傳遞的信號,獲取所述移動終端的角度變化量位於所述角度值範圍內的持續時長;
若所述角度變化的方向與預設方向相同,且所述角度變化量在預設的角度值範圍內,且所述持續時長在預設時長範圍內,則判定所述角度變化參數滿足所述控制條件。
本發明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的具體實施例與上述移動終端的控制方法各實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贅述。
應當說明的是,本發明的各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人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