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通楊雨生的小目標 3D列印超越西方
2023-12-11 05:53:24 2
王健林的「小目標」論提出來後,被很多人揶揄,若不是斷章取義,其實無論「小目標」,「大目標「,只要執著奮鬥的人,都是充實而令人尊重的,本期欄目的主人公是珠海西通電子有限公司兼蕪湖西通三維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楊雨生,讓他來聊聊西通不同尋常的3D創業故事。
珠海主城的西部原來是該市開發最早的工業片區,由於製造型工廠大量遷往郊區,前山遺留的廠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寫字樓宇和商店填滿,在一片林立的工業大樓的中心,豎立著一棟7層灰白色舊樓,珠海西通就在這裡,需要走五層樓梯才能來。
「實在抱歉,由於我們的製造部門和部分研發正在遷往蕪湖,事務性的雜物千頭萬緒,最近確實非常忙」 楊雨生整理著桌面,一邊道歉。
------ 由於發展迅速,西通的3D印表機業務近年來急劇擴張,出口的3D打印表機已經從13年的每月十來臺增長到現在的3000臺,原來的擁擠的珠海前山廠區已經無法滿足產能,西通於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在1000公裡外的安徽蕪湖建立了面積達一萬平方的新研發生產基地,新的廠區可以達到5000臺桌面3D印表機和500臺工業3D印表機的月製造能力。
不用手機的CEO
在未與這位和善的70後創業者正式碰面前,關於其沒有個人聯繫電話、不用手機的習慣讓筆者生疑和困惑。
在訪談中,楊雨生也談到了自己的考慮:
他解釋到,我不希望自己的時間被碎片化。很多時候,把手機留身邊,總會被有意或無意地被打擾,而面對接收到信息進行地回復又必須是情理之中的事,索性沒了手機更自在,透過辦公電話或親人還是能找到我的。
他不好意思地補充,這算是將時間留給了自己,把麻煩推給了別人,不用手機近十幾年了,我早已習慣。
IT界的連續創業者
創立於2004的珠海西通比起當下移動App,O2O等小鮮肉企業算得上是創業老兵了,可是這家以2D行業立足的公司在創始人楊雨生的努力下,出人意料地快速崛起3D列印領域,成為未來這個新興行業的技術領先者。
1993年大學畢業後,來自江西的楊雨生選擇了珠海。有朋友問他為什麼去珠海,不去北京和上海?理由很簡單:當時的珠海可是全國炙手可熱的經濟特區,他還嚮往廣東人的冒險精神:如果廣東人和上海人的口袋裡各有100塊錢,然後去做生意,那上海人會留50塊錢作家用,另外50塊錢去開公司;而廣東人會再向同學借100塊錢去開公司。
憑著執著和努力,楊雨生終於在珠海安定下來。1996年5月,進入珠海的國企格力工作。兩年後,憑著熟練的英語能力,被派往美國分公司做銷售,輾轉舊金山,洛杉磯,紐約,奔波的日子是艱難的,他後來「不太精湛」的廚藝,就是那段日子「苦中作樂,無師自通」的見證。
留美工作四年後,眼見網際網路革命在矽谷興起,楊雨生萌發離開那裡,回國創業的念頭,,在當時他已經熟悉美國的文化和市場,於是, 和幾個舊同事一起創立一家從事2D列印耗材業務的公司。而且成為國內最早的一批在美國直接銷售,建立品牌的廠商。
2004年5月,懷揣網際網路夢想,已經32歲的楊雨生決定自立門戶,創辦西通公司。「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公司未來該靠什麼,當時只天真地以為只要模仿矽谷的模式就能成功,於是東拼西籌了100萬元成立了一家以網絡檢索中藥藥材以及信息服務的網站,一年後,資金耗盡網站倒閉,遣散完軟體人員後,為了生存,公司只好回到熟悉的傳統的列印耗材業務。等待時機。
五年後,楊雨生有機會前往美國MIT考察,當他第一次見到了一臺處於試驗階段的原型製造機後,激動不已,決定全力投入這項新業務。研發國產首款3D印表機,困難馬上接踵而至,2010年,3D列印技術國人聞所未聞,相關軟體,硬體專業人才極度缺乏,更別說供應鏈了。
為了有效地理解相關的嵌入式軟體,離開校園十多年的楊雨生從新自學起了程式語言,長一年的通宵達旦後,這個財會專業畢業的門外漢居然能夠熟練地C++編寫程序。
2014年5月,也就是3D列印項目運營四年後,西通開始正式融資。當時,一個企業融資,要麼有市場,要麼有好的盈利記錄。但對於西通來說,融資的唯一優勢就是「技術」。2013年左右,3D列印泡沫論風行,美國3D System,Stratsys,成立10多年,營業規模也才不到10億美元,3D列印被嘲笑是長不大的孩子,富士康郭臺銘甚至揚言:如果3D列印有用,郭字要倒過來寫。
楊雨生最苦的日子是2013年4月。因研發投入過大,市場遲遲沒有啟動,資金只進不出,公司幾乎導致斷糧,被迫暫停部分新型設備的開發。隨後又出現人事震蕩。
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也曾心灰意冷。但友人的鼓勵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個相識多年的朋友說:誰的人生不遇到困難,堅持一段就一定能過去,實在不行從頭再來,有些失敗就是塞翁失馬。
楊雨生認為,雖然3D列印產業目前處於嬰兒期,但我們執著去探索和發現。一定會迎來碩果豐收的喜悅。
傳統巨頭Makerbot,3D System,Stratasys 行將被超越
面對各界對3D列印的樂觀預期,但近一年來美國所謂龍頭壞消息連連---由於併購Makerbot帶來的9.1億美元資產減計2015年11月Stratasys公司宣布淨虧損飆升至9.83億美元!該公司第三季度才售出了5467套/臺3D列印技術和增材製造系統。還不到珠海西通的80%。再看另一巨頭3D Systems,今年迄今,該公司股價下跌68%。過去12個月下跌72%,10月總裁兼CEO辭職。
「公司高層享有高額紅利,倉促收購的公司拼湊在一起導致公司的管理失調,吞併後的公司優異管理人員和尸位素餐,官僚主義嚴重,內部創新乏力,導致在3D列印市場技術都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兩個先發企業同時失步。」楊雨生評論,「再過10年,3D System、 Stratasys會成為3D列印時代的恐龍。」
中國的3D列印技術正在彎道超車
針對國內流行的觀點:中國3D列印技術相對國外還很落後,大多處於模仿階段的嘲諷。「儘管形式上我們是通過學習吸收,但是,我們對消化後的創新速度遠遠超過了西方公司。」楊雨生說,「西通在2014年開發第一代光固化3D印表機時,配套的樹脂只能進口,國內根本沒有這種技術,一年後的今天,國內的專用樹脂質量已經超過了進口貨。還有,3年前金屬工業3D印表機還是全球德國僅有幾家廠商專有的白雪公主,而現在有能力研發商業化的中國企業包括西通在內達5到6 家」
「我們一直在膜拜這些巨頭,認為3D SYSTEM EOS等進口產品好過國產貨,譬如,點光源掃描技術是現行3D列印主流方案的核心技術,它包括了SLA,SLS,EBM在內,珠海西通從2010年開始進行點光源掃描技術的研究時借鑑了美國公司的方案,但數年過後,我們在15年北京推出的新一代點光源掃描作業系統RiverOS,無論在功能上,算法上都超越了國外現行的各自分離的解決方案。」
楊雨生還介紹:River OS將基于于雲計算和IT安全技術開發的,當前許多列印軟體需要經過複雜的環節,生成列印代碼不兼容計。西通希望改善這些設計,「藍光英諾血管3D印表機問世、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生物3D列印肝單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等,這些都標誌著我國3D列印新技術上正在快步邁進。全球範圍看,現有技術都是未來的冰山一角,中國的3D列印技術正在對所謂的先進國家彎道超車。」
10年內,中國將在3D列印的研發、應用、市場個領域佔據全球最大份額
雖起步較晚,但自2011年後,我國3D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最近3年,國內規模幾乎每年翻番,2012年還不到10億元,2014年已超過40億元,其增長幅度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據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3D列印市場規模2016年有望突破100億元,2018年有望突破200億元,2014-2018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43.4%,屆時中國或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3D列印市場。
「但是當前3D列印技術的第一個階段還沒有走完,在國內包括世界上,3D列印的應用率還很低,未來前景廣大。未來十年是中國3D列印各領域創業的黃金十年,如果說要提一個目標的話,我們希望在3D列印技術上5年內超越西方」。
3D列印應用推廣的困難-三維建模
由於列印前期的3D建模方式眾多,從以Pro、UG為代表的機械類設計軟體,至Rhino、Alias為主的工業設計類,以及3DMAX、MAYA為代表的CG設計類軟體,約10餘種,且每種軟體的應用範圍與普及度相當。雖在後續導入時可使用統一的STL/OBJ格式,但其表達的3D模型功能單一、缺少渲染等缺點遠不能滿足3D列印的發展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3D印表機作業系統對各種技術的識別率與列印文件兼容性也成為3D列印推廣與應用的硬傷。而據了解,Microsoft、Autodesk等上遊技術公司也正在積極推進信息更加全面、兼容性更強的3D列印文件統一格式。
正如楊雨生所言,現在談3D列印技術的工業革命為時尚早,但不可否認,它的引入正在使一些細分產品領域的製造方式發生顛覆式的改變。
南北方的創業,融資環境差異該如何平衡?
與常見的智能硬體產品研發不同,3D列印技術在軟硬體技術積累、耗材等的前期資本投入量更大。楊雨生擔言,在前三年的基礎研發階段,公司主要靠前身的2D印表機業務的盈利維繫,先後共投入約1500萬元,直到2013年中期實現小規模量產,外界資本才開始陸續進入,現已完成由湘河資本領投的2000萬元B輪融資。
談及南北創業環境的差異時,楊雨生結合自身經歷有感而發,雖然南方硬體創業團隊有著更厚實的產業資源支撐,但相比身處文化與創業環境更加濃厚的北方團隊,在股權招募過程中仍相對困難。
待理念已經轉換成產品,此階段的投資確實更靠譜,但與此同時,這樣的方式也讓創業團隊承擔了過多的創新創業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當地創新力量的發展。
楊雨生就在南北兩地創業差異坦言,以北方的高校資源與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為依託,創新創業在北京更易於形成群體文化,信息交互與宣傳造勢方面也更加高效,願景與夢想是其創業的初衷;而在南方,受「華為」、「大疆創新」等為首的科技公司風格影響,初創團隊更多以營利與創收為目的,埋頭做產品,潛心搞技術,產品落地才是創業的出路,而其過程也更加孤獨與艱辛。
當然,無論是「抬頭仰望星空」的高度與前瞻性,還是「悶聲發大財」的實幹與專注,在創業過程中都缺一不可,衝破所處環境的限制,高效地進行資源組合配置,在埋頭趕路的同時不忘及時調整方向,才能避開亂坑,更快地達成目標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