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18:13:41 2
專利名稱:水稻插秧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例如具有秧苗載架和插秧爪,能連續地進行插秧和(秧道)側邊施肥作業的載人式水稻插秧機。
例如在裝備有汽油發動機的這種水稻插秧機上,一般是將油箱安置在發動機的上部的。隨著發動機的大型化,也相應地要求大容量的油箱和大的安置油箱的空間。這樣不僅難以做到一種小型的緊湊的構造,而且還存在機體的穩定性和前方的視野惡化等問題。另外,由於是通過在油箱的上部設置單個的通氣口而進行油箱的膨脹空氣的排出的,所以當油箱以通氣口一側為低位置處而傾斜時,由於留存在油箱高位置側的空氣的膨脹,油料有時會從通氣口中洩漏出來。
因此,在本發明中,將發動機的油箱設置在機體臺階處的下方,同時,在油箱的底部外側上設置有凹形狀的油箱底罩。這樣,即使在需要安裝例如大容量的油箱的場合,也能夠通過有效地利用機體臺階處下側的剩餘空間而得到一種重心低而且結構緊湊的配置,使機體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同時,由於油箱的箱底罩防止了農田面對油箱和輸油軟管等部件的幹涉,所以使這些部件的使用耐入性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將油箱底罩插入支撐在車架的固定管上,同時,用單一的螺栓將該油箱底罩固定在車架上。這樣,當卸下油箱底罩時,就可以容易地對油箱和其周圍部進行檢查、維修作業。
並且,將發動機的油箱配置在機體臺階處的下方,同時,在油箱的注油口的前後相隔較遠的位置上設置前後的通氣口。這樣,即使當機體向前後傾斜時,油箱內的蒸發膨脹了的空氣也可以從前後的任何一個通氣口排出油箱外,從而可以防止油料從通氣口中自然洩漏出來。
而且,將通氣管連通接續到通氣口上,同時,使該通氣管以倒「V」字形被支撐在上方。這樣,即使當機體向前後方向出現大角度的傾斜時,也可以防止從通氣口中洩漏出油料,從而可以可靠地貯留油箱內的油料。
以下,依據所附圖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1為變速箱部的正面說明圖。
圖2為載人式水稻插秧機的全體側面圖。
圖3為載人式水稻插秧機的全體平面圖。
圖4為行走車的側面圖。
圖5為行走車的平面圖。
圖6為發動機部的正面說明圖。
圖7為變速箱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8為變速箱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9為變速箱部的剖面說明圖。
圖10為變速箱部的背面說明圖。
圖11為車架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12為車架部的正面說明圖。
圖13為油箱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14為發動機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15為油箱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16為油箱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17為油箱底罩部的平面說明圖。
圖18為油箱底罩部的立體說明圖。
圖19為輸送箱的合流部的剖面說明圖。
圖20為施肥機部的平面圖。
圖21為施肥機部的背面圖。
圖22為施肥機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23為升降導軌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24為肥料輸送箱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25為肥料輸送箱部的平面說明圖。
圖26為底框架部的背面說明圖。
圖27為肥料輸送箱部的背面說明圖。
圖28為軸承板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29為把手部的平面說明圖。
圖30為把手部的背面說明圖。
圖31為把手部的側面說明圖。
圖32為肥料輸送箱的側面剖視說明圖。
圖33為肥料輸送箱的背面剖視說明圖。
圖34為肥料輸送箱的平面剖視說明圖。
圖35為底蓋和軟管接頭的分解說明圖。
圖36為底蓋的平面說明圖。
圖1為變速箱部的正面說明圖。圖2為載人式水稻插秧機的側面圖。圖3為載入式水稻插秧機的平面圖。圖中符號1為作業者乘座的行走車。發動機2被安裝在作為主機架的車架3上。在變速箱4的前方,通過前輪軸箱5支撐著在水田行走用的前輪6。同時,在上述變速箱4的後部,連設有後輪軸箱7。在該後輪軸箱7上,支撐著在水田行走用的後輪8。而且,在覆蓋著上述發動機2等部件的機罩9的兩側上,安裝著備用的秧苗載臺10。同時,隔著腳蹬臺11由作業者乘座的車體的車體罩12覆蓋著上述傳動箱4等部件。在上述車體罩12的上部,安置著司機座13。在該司機座13的前方,在上述機罩9的後部的位置上安置有方向盤14。
另外,圖中符號15為具有6條插秧用的秧苗載臺16和多個插秧爪17等部件的插秧部。通過下部導軌18和導軌19,在插秧箱20上支撐著可以左右自由地往復滑動的前高后低的用合成樹脂製成的前傾式秧苗載架16。同時,在上述插秧箱20上,支撐著向單方向等速轉動的旋轉箱21。在以該旋轉箱21的轉動軸芯為中心相對稱的位置上,設置有一對爪箱22和22。在該爪箱22和22的前端上,安裝著插秧爪17和17。另外,在上述插秧箱20的前側上,通過滾動支點軸23設置著掛鈎架24。通過設有上連杆25和下連杆26的升降連杆機構27,使掛鈎架24與行走車1的後側相連接。通過上述連杆機構27,使對插秧部15進行升降的升降動力缸28與下連杆26相連接。在驅動上述前後輪6和8而使之產生行走的同時,可以由插秧爪17從能向左右方向往復滑動的秧苗載臺16上取出一株的量的秧苗,從而實現連續的插秧作業。
又,圖中符號29為主變速杆。30為又是副變速杆的插秧操作杆。31為插秧感度調節杆。32為主離合器踏板。33和33為左右剎車踏板。34為2秧道均平用的中央船體。35為2秧道均平用的側連船體。36為6條秧道用的側邊施肥機。
進一步,如圖4至圖7所示,在呈前低後高(傾斜角約4度)傾斜的上述車架3的前部的上面,固定著成一整體的多個臺架37。在臺架37的前後方向大致上為水平的上面一側上,通過防震橡膠38安裝著發動機座39。在發動機座39上安裝著上述發動機2。在該發動機2的左側上,安置著油箱40。而在該發動機2的右側上,安置著消音器41。同時,在車架3的前端側上,通過前車架42安裝著蓄電池43。
又,在上述車架3上固定著成一整體的箱座44。在該箱座44上安裝著操縱箱45。內插在作為駕駛杆立柱的筒體46上的方向盤14的操縱軸14a,在大致上位於左右車架3和3的中央位置上,被豎立著設置在操縱箱45的上面。同時,在操縱箱45的下面,突設有輸出軸47。在該輸出軸47上,安裝著對左右的前輪6和6進行方向轉換的操縱柄48。
另外,在上述發動機2的下方的發動機座39的下側,焊接固定著向前後方向大致上為水平的圓筒狀的軸承體49。在該軸承體49上,插通支撐著副軸50。在向軸承體49的前方突出的副軸50的前端上,安裝著副皮帶輪51。同時,在發動機2的前側上,配置著相面對的交流發電機52。在左右車架3和3之間的大致中央位置的上方,在發動機2的前方突設著輸出軸53。在該輸出軸53上,安裝著輸出皮帶輪54。將該輸出皮帶輪54經「V」形帶55和55後與上述副皮帶輪51相連接。同時,在上述交流發電機52的輸入皮帶輪56上,通過「V」形帶57連接著上述輸出皮帶輪54。
進一步,在上述車架3的後端部上,用螺栓緊固著後輪軸箱7。在該後輪軸箱7的前面,連接固定著變速箱4的後面。同時,在變速箱4的右側前面上,成一整體地形成有離合器箱58。在該離合器箱58的前面,相嵌合地固定(凹窩)著也是變速箱的無級帶變速箱59的右側後面。另外,在帶變速箱59的左側後面上,固定著使升降動力缸28產生動作的油壓泵60。在方管形的左右車架3和3之間,在比該車架3的上表面靠下的位置上,懸掛固定著上述各箱4、58、59、以及油壓泵60。在上述副軸50的後端和帶變速箱59之間,設置著帶萬向接頭的傳動軸61。發動機2的輸出被傳遞到帶變速箱59上。同時,在前輪軸箱5和變速箱4之間,設置著前輪傳動軸62。變速箱4的變速輸出經各輪軸箱5和7後分別被傳遞到前、後輪6和8上。
並且,在上述車架3的後端上,設置有下連杆支點軸63。在該支點軸63上,安裝有上述下連杆26的前端。同時,在左右車架3和3的後端之間,豎立設置著門形支柱64。在該支柱64的上端上,設置著施肥機座65。在該施肥機座65上,通過上連杆支點軸66安裝著上連杆25的前端。
另外,還設有具有上述剎車踏板33的踏板支點管67。在左右的車架3和3之間,以貫通狀插入有上述管子67。該管子67的兩端部被焊接固定在車架3上。該管子67成為連接左右車架3和3的部件。同時,本發明中還設有安裝著上述升降氣缸28的左右輔助車架68和68。以前低後高狀傾斜的輔助車架68的前端被焊接固定在上述踏板支點管67上。而該輔助車架68的後端被焊接固定在支柱64的上端上。
如圖8至
圖10所示,在帶變速箱59內設有通過改變撓帶的直徑而實現變速比的無級變換的輸入輸出皮帶輪69、70、和變速帶71。作為帶變速箱59的皮帶輪軸的輸入軸72的前端,經具有萬向接頭的傳動軸61後與上述副軸50的後端相連接。在輸入軸72的後端上,直接連接著油壓泵60。同時,在離合器箱58內設置有由離合器踏板32而進行間斷接續作業的多板摩擦形乾式離合器73。帶變速箱59的輸出軸74,經上述離合器73後與變速箱4的輸入軸75相連接。
另外,在本發明中還設置有張緊滾子76、使輸入輸出皮帶輪69和70的帶卷撓直徑產生變化的輸入輸出用凸輪77和78、以及與各凸輪77和78相接觸的輸入輸出用滾子79和80。同時,在上述帶變速箱59內,經變速軸81後設置著變速杆82。
進一步,在上述輸出軸74上,安裝著可以自由轉動的張緊杆83的中間部。在該張緊杆83的一端側上,經軸84後安裝著可以自由轉動的張緊滾子76。同時,使張緊彈簧85的一端連接在該張緊杆83的另一端上。並且在上述帶變速箱59上可以自由轉動地軸支著從動軸86的中間處。在向上述變速箱59的內部突出的從動軸86的一端側上,成一整體地固定著從動杆87的基端。在從動杆87的前端上,卡合著上述張緊彈簧85的端部。在張緊杆83和從動杆87之間,連接著張緊彈簧85。在向上述變速箱59的外部突出的從動軸86的另一端側上,固定著鎖杆88的基端。同時,在上述變速箱59的外面,用螺栓89固定著上述鎖杆88的前端。由上述螺栓89使各杆87和88與變速箱59固定成一整體。張緊彈簧85以張緊狀態被支撐著。使張緊滾子76壓接在變速帶71上,以使變速帶71的張緊力保持在規定以上的值。
而且,經連杆90、91和92後,各輸入輸出用凸輪77和78與上述變速軸81相連接。同時,在上述變速杆82上,連接著插秧操作杆30。通過操縱該操作杆30,使輸入輸出用凸輪77和78沿輸入輸出軸72和74的周圍產生轉動。通過改變輸入輸出用皮帶輪69和70的寬度,來使變速帶71的卷撓直徑產生變化。上述皮帶輪69、70和變速帶71的變速比進行無級變化。
如從
圖11至
圖12中也看到,在上述輸出皮帶輪70的前側上,成一整體地形成有吸氣葉片93。在位於輸出皮帶輪70的前方的帶變速箱59的前面,開設有吸氣口94。由吸氣軟管95將方管形的右車架3的中空部與吸氣口94相連通。右車架3的中空部的空氣從前面側被吸入到上述變速箱59的右側內部。同時,在上述輸入皮帶輪69的後面側上,成一整體地形成排氣葉片96。在位於輸入皮帶輪69的後方左側的帶變速箱59的左側面的後部上,開設有排氣口97。在輸入皮帶輪69的外徑一側上,設有排氣口97。在方管形的左車架3的中空部和排氣口97之間,由排氣軟管98相連通。上述變速箱59的左側後部的空氣,從其左側面的後部向車架3的中空部排出。
另外,在左右車架3的前後端上固定著盲蓋99和100,使其中空內部成密閉構造。同時,在前方的盲蓋99和100的上部,分別開設有方形的換氣用孔101。在車架3的中空內部,形成有空氣從其前端一直通到後端的換氣風路102。由行車時流入該風路102內的空氣(冷卻風)來促進與該風路102的中途位置相連通的帶變速箱59的換氣。
如
圖11所示,左右車架3的前端面對著比前臺階處103和前緩衝器104等外裝部件稍低的下方,以保護車架3的前端部的安全。同時,使往換氣風路102內的空氣的輸入能很好地進行。
而且,將上述換氣用孔101設置在盲蓋99和100的上部,主要是為了防止來自農田面的泥水的侵入。但如
圖12的雙點劃虛線所示的那樣,也可以在盲蓋99和100的下部開設孔101a,以便在有雨水等侵入時幫助排出水份。另外,可以在左右車架3的左右的任何一側上連通接上吸氣軟管95。這時,通過在左右車架3的另一側上連通接上排氣軟管98,就可以得到在右同樣的換氣效果。
如從
圖15到
圖18中也可看出,在前臺階處163的下側上,上述油箱40被支撐在左車架3和左臺階處支杆164的前側上。在左側的前車架42的左外側面的託架165上,用螺栓166連接支撐著油箱40的上下前接合緣40a的前端右側。同時,在固定在左車架3的前側的左外側面上的託架167和固定在左臺階支杆164的右內側上的託架168之間,用各螺栓169橫架著油箱支杆170。在該油箱支杆170上,用螺栓166連接著油箱40的後接合緣40b。由車架3和各支杆164、170構成一環狀的油箱支撐框,使該支撐框的剛性得到了提高。同時,當取下左臺階處支杆164時,在車架3一側上仍支撐著油箱40。可以在使發動機2和油箱40等部件仍然與主機側成一整體安裝著的狀態下進行有關的檢查、維修作業。這樣,就可以提高機器的維護性能。
另外,在上述油箱40的上表面大致上的中央的位置上,設有注油口171。而在該注油口171的前後設有前後的兩個通氣口172和173。另外,在該油箱40的底面的前側下方,設有油料旋塞174。在油料旋塞174的稍稍靠後處的油箱40的左外側上,設有油料排放旋塞175。在前後2個的通氣口172和173上,分別設有小直徑的通氣孔172a和173a,兩者分別位於注油口171的前後側,並與該注油口171相隔一定的間距A和B。這樣,即使在機器駛過田埂而使機體向前後產生傾斜時,在油箱40內蒸發膨脹的空氣也可以從前後的任何一個通氣口172或173中排放到油箱外,從而防止油料從另一個的通氣口173或172中洩漏出來。
進一步,上述油箱旋塞174被設置在油箱40的前端的最左外側的比前臺階處163的前緩衝器163a要靠內側的位置上。在油箱40的上下接合緣40a的下面,有螺栓176固定著卡箍177。在該卡箍177上,用螺栓178固定著成一整體的旋塞174。這樣,對油料旋塞174的檢查和調整作業就能夠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通過使旋塞174和油箱40成一整體設計,可以防止在與發動機2和油箱40相連接的油料軟管179和180上出現堵塞和破損等事故。另外,通過使旋塞174位於緩衝器部163a的內側,可以保證該旋塞174的安全。
而且,在連接著上述油箱40的排出口181和油料旋塞174的油料軟管180上,設有三向接頭182。上述油料排放旋塞175和三向接頭182之間由排放軟管183所連接,從油箱40的左外側面可以將油料取出。
另外,注油口171的注油蓋184被設置在比前臺階處163的下面要靠上方的位置上。這樣,既可以防止來自前臺階處163下側的泥土直接濺射到注油蓋184上,同時,又能夠方便地從前臺階處163的上方對油箱40進行油料的補給作業。
又,在上述注油口171的後方位置上,設有油料計185。
另外,在上述油箱40的底部外側上,設置有凹形狀的油箱底罩186。該油箱底罩186從平面上看大致呈長方形,並且其4個角被切成斜狀,從側面看在大致為中央的位置處向上方彎曲成凹形。固定設置在該底罩186的右彎曲內側面上的管子187的右端向底罩186的右外側突出。在固定設置在左車架3上的管形架188上,插入支撐著上述管子187的突出右端。同時,在靠近管子187的位置上,由單個的螺栓191將固設在油箱底罩186的外側面上的「L」形狀的安裝片189固定在左車架3的側部託架190上。這樣,由上述底罩186的作用,就可以防止農田面對油箱40的底部和油料軟管179、180等部件的幹涉。另外,通過安裝或卸下由單個螺栓191所固定著的底罩186,可以使對油箱40周圍進行檢查和維修等作業時的維護性能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在上述通氣口172和173上,分別連接著通氣管192和193的一端側。這些通氣管192和193的中間處被支撐著向上方提起,呈倒「V」字形狀。在固定連接在上述筒體46上的機罩右安裝架194的右側面上,固定著管子吊鉤195。在該吊鉤195上,懸吊著上述通氣管192和193的中間部,使該通氣管192和193在該吊鉤195處彎折成2部分。將該通氣管192和193的另一端向下方垂下。吊鉤195被設置在這樣一個高度上,以使即使在機體向前後傾斜30°以上角度的場合,油箱40內的油料液面也不會高出通氣管192和193的上揚高度C。這樣就可以防止從通氣管192和193中洩漏出油料。
依據上述這樣的構成,在發動機2的一側上,在前臺階處163下側的低位處設置著油箱40。同時,該油箱40位於與消音器41為左右相對的另一側上。油箱40的位置比發動機2的上面要靠下。油箱40和消音器41被分開配置在發動機2的左右,以防止由於發動機2或消音器41的熱量所引起的油箱40的高溫化,不使出現由於在化油器內部油料中產生氣泡而使油料的供應不能正常進行的情況。同時,通過將發動機2、油箱40、和消音器41等部件以低重心方式配置在前方,就可以與後方的插秧部15之間取得良好的前後重量上的平衡,使機體保持穩定。另外,通過將油箱40的注油蓋184的高度設置得與前臺階處163的上面的高度大致上一樣高,在操作該注油蓋184時就不會有什麼作業上的障礙。並且,油箱40在臺階處163內可以安全地得到保護。進一步,在給油箱40補充油料時,容易可靠地進行無油料洩漏的沒料補給作業。
另外,由設置在油箱40的底部外側上的油箱底罩186,可以防止進出農田時農田面對油箱40的底部的幹涉。與油箱40的底部相連接的油料軟管179和180,也可以由底罩186而安全地得到保護。從而可以防止這些軟管179和180由於被鉤掛住而導致的脫落或破損,使工作性和使用耐久性得到提高。
進一步,上述油箱底罩186由於是通過操作單個的螺栓191而進行安裝或卸下作業的,所以就可以方便地對油箱40的底部周圍進行檢查和維修工作,使維護性能得到提高。
再者,作業時即使機體向前後方向出現了傾斜,由於油箱40內的蒸發膨脹的空氣能夠從前後2個的通氣口172和173的任何一個中迅速地排出箱外,所以也可以可靠地防止油料從低位側的通氣口173或172中洩漏出來。這時,例如即使是在機體向前後傾斜30°以上角度的場合。由通氣管192和193也可以可靠地防止油料的洩漏。
進一步,如從圖20和圖21中也可看出,在上述施肥機36上具有作為肥料箱的裝入肥料用的施肥料鬥237、對肥料進行定量供給的肥料輸送箱238、通過撓性輸送軟管240排出肥料給作為施肥部的船體34和35的側邊做溝器239的渦輪鼓風機241、以及圓筒形的空氣箱242。同時,在空氣箱242的右側端上,安裝著鼓風機241。在空氣箱242的上側,設置著6條秧道用的6個肥料輸送箱138。
再者,如圖22至圖27所示,在橫跨上述車架3的後端的左右支柱243的上端之間的水平車架244的兩側上,安裝著左右底框架245和245。通過沿前後方向大致上以水平狀跨越著的上述底框架245、245,安裝著施肥機36。同時,通過託架246和246,在左右底框架245和245上用螺栓固定著空氣箱242。在底框架245的後端部和車架3之間,連接有側邊支杆247。在底框架245的前後側上,豎立設置有前後升降導軌248和249。通過前後一組左右2對的4根該升降導軌248、248、和249、249,安裝著可以自由升降的施肥機36。同時,同左右一對的2個氣體彈簧250和250,安裝著可以自由升降的施肥機36。由配置在車架3的後端部上的後輪軸箱7支撐著施肥機36的重量。從圖28中也可看出,在與前後升降導軌248和249相對的位置上,設置著軸承板251。可以自由轉動地相嵌在上述導軌248和249上的多個軸承滾子252,可以自由轉動地被軸承板251所支撐著。前後2根導軌248和249被設置成左右對稱的2組。相對於單根的導軌248和249,安裝著上下2個滾子252和252。左右一對軸承板251和251被4根導軌248、249和8個滾子252可以自由升降地支撐在底框架245上。
另外,上述氣體彈簧250的下端與上述車架3相連接,而氣體彈簧250的上端與軸承板251相連接。該氣體彈簧250與上述導軌248和249基本上為平行豎立設置。同時,使氣體彈簧250與施肥機36的前後寬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處相連接。所使用的氣體彈簧250具有與施肥機36的重量大致上相等或稍微小一些的伸張力。
進一步,如圖28至圖31所示,左右的軸承板251和251由圓管形的前機架253固定成一整體。當提升施肥機36時作業者所使用的手柄254,被焊接固定在上述前機架253上。在左右的上述軸承板251和251上,經支承軸255和255支撐著可以自由轉動的左右閉鎖杆256和256的軸。在前側的左右升降導軌248和248上,經左右的閉鎖杆256和256卡合著左右軸承板251和251的前部。同時,在後側的左右升降導軌249和249上,安裝著可以自由滑動的左右鎖銷257和257。將該鎖銷257可以自由卡合脫落地卡合到圖28中所示的軸承板251的卡合孔258內。在後側的左右升降導軌249和249上,經左右鎖銷257和257固定著左右軸承板251和251的後部。軸承板251的前部和後部由閉鎖杆256和鎖銷257固定在前後升降導軌248和249上。另外,如圖31和圖35所示,在上述升降導軌248上,形成有上下卡合孔258和259。通過往各卡合孔258和259上卡合閉鎖杆256,使施肥機36固定支撐在上升或下降位置上。閉鎖杆256從上述手柄254的下側伸出。在作業者用手握住向著司機座方向突出的手柄254的同時,能對閉鎖杆256進行操作。閉鎖杆256可以從卡合孔258和259上脫落下來。
又,在上述前機架253上,焊接固定著箱前託架260。在該箱前託架260上,用螺栓固定著上述輸送箱238的前側。作為一個組合單元的中央2條秧道的輸送箱238和238,被配置在左右升降導軌248和249之間。在升降導軌248和249的外側,分別配置有左右各2條秧道的輸送箱238和238。以2條秧道的輸送箱238和238為一個組合單元,沿左右方向並排設置有3個組合單元的輸送箱238。
進一步,如圖32和圖34所示,在上述輸送箱238的上面前側的取入口261上,相嵌著上述施肥料鬥237的下部出口262。同時,在上述輸送箱238的前面下側,形成有取出品263。該取出口263由可以自由裝卸的蓋子264所閉塞住。當取下上述蓋子264時,取出口263為開放狀態,可以使施肥料鬥237內部的肥料流下到前側的下方。這時,施肥機36被支撐在升降導軌248和249的上升位置上,通過擴大取出口263和下方的空氣箱242之間的間隔,可以使裝肥料的容器容易插入到上述取出口263的下方,從而可以方便地將殘留的肥料取出。
另外,在上述輸送箱238的下面,通過閉塞杆264固定著可以自由裝卸的作為輸送箱底部的底蓋266。同時,在用硬質合成樹脂製成的上述底蓋266的下面,形成有出口267。在空氣箱242上,設有其前端部被相嵌著的用軟質合成樹脂製成的接合管268。在該接合管268的後端上,相嵌著可以自由裝卸的用硬質合成樹脂製成的軟管接頭269的前端。同時,在上述軟管接頭269的後端上,相嵌著上述輸送軟管240。上述鼓風機241的送風從空氣箱242吹出到各接合管268和軟管240上。從底蓋266的出口267落下到接頭269上的肥料被輸送到輸送軟管240上。在形成有「T」字形凸緣的上述接頭269的中間位置處,向上開放有入口270。在底蓋266的出口267上,固定著嵌合罩271。該嵌合罩271可以自由裝卸地被嵌著在上述入口270的外壁上。出口267與入口270相接續。同時,在上述空氣箱242上,成一整體地固定著安裝板272。在該安裝板272上,用螺栓固定著上述接頭269。
而且本發明中還具有設有取入口273和吹出口274的入口板275、,在同一圓周上設有多個大致上為方形的輸送口276的作為輸送滾子的輸送板277、以及設有排出口278的出口板279。用平板製成的大致上為圓形的上述各板275、277和279,以多層狀的方式被配置在輸送箱238和底蓋266之間。同時,在輸送箱238上,支撐著大致上為垂直的可以自由轉動的作為滾子驅動軸的輸送軸280。將輸送軸280的下端側貫通各板275、277和279的中央部。在出口板279的下面,受到來自下方的彈簧281的彈性壓力的作用。各板275、277和279以可以自由地從下方撥出的方式被支撐在輸送軸280上。而且,通過閉塞杆265的作用,使各板275、277和279被彈性按壓在輸送箱238和底蓋266之間。入口板275和出口板279被卡合在輸送箱238上。相對於各板275和279,使輸送軸280呈空轉狀態。同時,將輸送板277卡合支撐在輸送軸280上,由輸送軸280使輸送板277產生強制性的轉動。這樣,就可以使從取入口273進入到輸送口276上的肥料移向排出口278,往出口267的方向落下。
另外,在上述取入口273的端部上,安裝有對輸送口276上面多餘的肥料進行清除用的用橡膠製成的清除板282。通過高度調節旋鈕283,可以使上述清除板282能自由調節高度地被安裝在輸送箱238上。通過從輸送箱238的外部對清除板282的下端相對於輸送板277上面的高度進行調節,以調整輸送口276的肥料送出量。
又,在輸送箱238上形成有與上述入口板275的吹出口274相對的壓力風取入口284。上述空氣箱242的中空部和上述壓力風取入口284之間由分流管285相連通。通過上述分流管285和取入口284,將來自鼓風機241和空氣箱242的送風供給到吹出口274上。從吹出口274將風送到已移動到排出口278的位置處的輸送口276上。由該送風就可以使輸送口276上的肥料向下方強制地落下,從而可以防止顆粒狀或者粉狀的肥料殘留在輸送口276內。
進一步,如從圖23、26和31中也可以看出,將上述發動機2的輸出功率傳遞到插秧部15上的PTO軸286從變速箱4向後方延伸。同時,在上述左支柱423上,焊接固定著軸承箱287。該軸承箱287的輸入軸288,經鏈條289後被聯動地連接在上述PTO軸286的中間處,在軸承箱287的輸出軸290的後端部上,由滾珠鎖機構固定著可以自由裝卸的曲柄板291。另外還具有使上述軸承板251和箱後託架292固定成一個整體的方管形的後機架293。將該後機架293以與空氣箱242和前機架253大致上為平行的方式橫架著。在箱後託架292上,用螺栓固定著上述輸送箱238的後側。
另外,在上述左軸承板251上,通過託架294和軸295支撐著輸送量調節杆296的軸。同時,在左軸承板251上,通過支承軸297設置有調節連杆298和支點連杆299。在上述調節杆296的螺紋部300上,連接著調節連杆298。在支點連杆299上,安裝著調節支點301。在該調節支點301上,支撐著驅動杆302的軸。而且,通過轉動操作向著司機座方向突出的上述調節杆296,使螺紋部300轉動,這時,上述各連杆298和299成一整體轉動,使上述調節支點301的位置產生變化,所以,司機座上的作業者就可以進行上述調節杆296的輸送量的調節操作。
再者,在上述後車架293上,通過軸承板303支撐著可以自由轉動的輸送驅動軸304。在該驅動軸304上,固定著搖動柄305。在上述驅動柄302上,連接著其長度可以自由調整的伸縮杆306的一端側。而在上述搖動柄305上,連接著上述伸縮杆306的另一端側。同時,將上述曲柄板291經輸入杆307後連接到驅動柄302上。這樣,從插秧驅動用的PTO軸286經輸入杆307和驅動柄302後,就可以將驅動力傳遞到輸送驅動軸304上。通過合上圖中未標出的插秧離合器,可以使插秧部15和施肥機36同時動作或停止動作。另外,當提升施肥機36的上升部時,要相對輸出軸290取下曲柄板291,使之脫離與驅動部的連接,所以,通過操作上述調節杆296,使調節支點301的位置發生變化,從而使伸縮杆306的往復行程產生無級變化,實現肥料輸送量的無級調節。
進一步,如圖25所示,在上述後機架293上,經防止連帶轉動用的單向離合器308支撐著離合器軸309。在該離合器軸309上,經單向離合器310設置輸入連杆311。同時,在上述輸送驅動軸304上,固定著搖動連杆312。將該搖動連杆312經連杆313後與上述輸入連杆311相連接。當搖動輸入連杆311時,可以使曲柄軸309產生單方向的斷續的轉動。
另外,在上述輸送箱238上,固定著停止插秧用離合器箱314。同時,在上述輸送軸280的上端側上,經錐齒輪315和316平時連接著輸入軸317。在上述離合器箱314,內設有可以使輸入軸317通斷自由地連接在上述離合器軸309上的停止插秧用離合器(圖中未標出)。同時,分別在上述離合器箱314的前後的方向上,將使上述離合器箱314的停止插秧用離合器產生斷續操作的離合器控制杆318和離合器柄319分開設置。在設置在上述插秧部15的秧苗載架16的上側背面上的停止插秧用的組合離合器控制杆320上,通過由後機架293的外側支承物321所張拉著的停止插秧用鋼絲繩322,連接著上述離合器柄319。而且,當通過操作上述停止插秧用的組合離合器控制杆320而使6個插秧用的插秧爪17中的任何一個停止了作業時,與被停止作業了的插秧爪17相對應的上述離合器箱314的停止插秧用離合器被切斷,使施肥的動作停止。這樣,由插秧爪17,可以只對在插苗的秧道進行施肥作業。
進一步,如從圖28至圖30中也可看出,在中央2條秧道上的肥料輸送箱238和238的安裝位置的外側上,在前機架253和後機架293上焊接固定著左右的軸承板251和251。同時,前機架253和後機架293的兩端部,由左右的側面機架323和323固定成一整體。兩側的2條秧道的量的肥料輸送箱238和238被安裝在軸承板251和側面機架323之間的前機架253和後機架293上。連接成方形框的各個機架253、293、323的四角框沿左右方向被左右軸承板251、251分成三等分。在前後的機架253和293之間,架設著6條秧道的肥料輸送箱238。
如從圖29、32和34中也可看出,在設置在上述輸送箱238和前機架253之間的託架260上,沿其橫向開設有長徑的觀察孔324。這樣,當在輸送箱238上安裝上底蓋266時,閔不斷轉回到秧苗載架16一側,而是可以方便地從正面一側對安裝底蓋266時的相位等情況進行確認。這樣,就提高了安裝這些部件時的操作性能。
又,如圖32所示,在進行上述軟管接頭269和輸送軟管240之間的連接時,可以不必使用其它的接頭,而是直接將輸送軟管240的入口外徑部240a插入連接到軟管接頭269的出口內徑部269a上。這樣,不僅實現了一種重量輕而且緊湊的結構,而且使裝卸操作變得容易,使維護性能得到提高。
進一步,如
圖19和圖35所示,在上述軟管接頭269上形成有從與上述接合管268相接合的空氣取入側向著空氣吹出側方向呈前細後粗形狀的作為空氣流入口的空氣噴出口325、由具有上述入口270的圓筒326所構成的作為肥料流入口的肥料落下口327、以及其送出側與上述輸送軟管240相接合的合流送出口328。上述噴出口325和送出口328基本上被設置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上述噴出口325和送出口328之間的接合部上,接續著肥料落下口327。而且,將上述圓筒326沿著使該圓筒326的入口270側靠近空氣箱242的方向傾斜設置。肥料落下口327相對於來自軟管接頭269的噴出口325的空氣噴出方向呈一種具有後退角的偏離直角方向的傾斜狀態。即肥料落下口327相對於空氣噴出口325形成銳角的傾斜。這樣,可以防止出現由於從上述噴出口325中噴出的空氣向落下口327內移動,而使該空氣流從落下口327的入口270處吹向肥料輸送箱238的內部這種情況。
而且,在上述空氣噴出口325的端部上,形成有具有一定長度的小直徑的直段325a,以使噴出空氣的流速為同樣值。同時,使該直線段325a和肥料落下口327之間的交叉壁部成為具有銳角的噴嘴部326a,以防止從該直線段325a上吹空氣到落下口327內。而且,在肥料落下口327的大致上中央下方的位置上,開設有最小直徑的直線段325a的端部325b。由來自空氣噴出口325的空氣噴流的作用,使肥料落下口327內的空氣被吸引到已成負壓的合流送出口328的方向上。另外,將空氣噴出口325的下流側的合流送出口328做成向後部擴開的形狀,面對著輸送軟管240的接續部,在合流送出口328的底面上形成一下降傾斜的斜面329,以防止在位於空氣噴出口325的下流部的合流送出口328的底部上的肥料的堆積。
進一步,在與肥料輸送箱328相連接的軟管接頭269的入口270的開口處周上,設有鉤形突出部330。在形成該突出部330的圓筒326的開口邊緣上,設有臺形斜面331。同時,與上述底蓋266的出口267相嵌合的用橡膠製成的撓性嵌合罩271,其下端側的內徑比其上端側的內徑大,下端側呈向下擴開的形狀,使嵌合罩271在縱剖面上呈「八」字形。另外,在該嵌合罩271的中間部的內周上,設置有厚壁的空條332;同時,在嵌合罩271的下端部的內周上,設置有薄壁的突條333。當從上方一側將嵌合罩271罩到上述軟管接頭269的圓筒326上時,這些突條332和333會彈性按壓在臺形斜面331上,使出口267和入口270之間的間隙由嵌合罩271所密封住。
另一方面,上述輸送箱的底蓋266為倒圓錐體的漏鬥狀。將上述出口267的中心設置在剛好位於輸送軸280的軸芯的延長線的位置上。當隨著來自吹出口274的送風力,從與輸送軸280偏離一定距離的位置上的排出口278中排出一定量的輸送肥料時,通過由輸送板277所產生的轉動慣性的作用,使該肥料從輸送軸280為中心進行螺旋轉動,以螺旋流的方式落下到出口267上。這樣就不會在出口267上出現肥料的堵塞,可以順利地促進肥料的排出。
即,將上述底蓋266做成以驅動軸280為中心的倒立的圓錐體形的漏鬥狀。通過使輸送肥料以螺旋流的方式落下,就可以使肥料下落的流動順利地進行,而不容易出現肥料的堆積;而且,還增大了在上述軟管接頭269處合流時的對肥料的吸引力,可以減少從軟管接頭269中返回的空氣量。即使在肥料發生了破損時,也可以由以螺旋流方式落下的肥料的作用使之強制落下。進一步,在底蓋266的側壁部,其整個周邊具有大致上均勻的一定值以上的傾斜角α,而無最小傾斜角的存在,所以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肥料的堆積,促使肥料順利地從出口267中排出。
另外,上述底蓋266的出口267的口徑要比通常的口徑(例如25mm)設計得大一些(例如a=28mm)。同時,使軟管接頭269的入口270的口徑b比口徑a要大(即b>a)。這樣,從出口267到入口270的肥料的不斷的落下就可以順利地進行,而不會出現肥料的堵塞。
進一步,在上述底蓋266的出口267和軟管接頭的入口270之間的合流部334上,設有防止肥料堵塞用的掃除部件335。該掃除部件335由線徑細小的螺旋彈簧336所形成。該彈簧336的外徑的尺寸與上述出口267和入口270的內徑的尺寸相接近。同時,在卡合保持在上述輸送軸280的下端的彈簧夾具337上,經扭轉彈簧338連接著其頭部可以轉動的上述螺旋彈簧336的上端。在轉動輸送軸280以進行肥料的輸送時,該螺旋彈簧336也一體地一起轉動。這樣,由該螺旋彈簧336就可以防止在上述出口267和入口270上肥料粉等的附著。
另外,由於上述螺旋彈簧336在其線圈的內周上存在空間,所以它不會妨礙肥料的落下。而且,由於其頭部以可以轉動的方式被支撐著,所以在彈簧336上就不容易產生由於轉動而帶來的負荷,在彎曲的軟管接頭269的入口處的堆積物就容易被除去。進一步,從上述排出口278落下肥料時,其輸送肥料的螺旋流的方向和彈簧336的轉動方向為同一方向,這樣彈簧336就不會妨礙肥料的落下,從而可以防止肥料的堵塞,促使肥料順利地被排出。
又,如圖36所示,在突設在底蓋266的內周上的3個安裝凸起部340上,用螺栓341固定著可以自由卸下的上述彈簧281的彈簧座339。為不妨礙來自上述排出口278的肥料以螺旋方式落下時的流動,將該凸起部340的安裝位置從左右對稱的位置處往輸送板277的轉動方向C一側錯開一定的角度θ,以促使肥料順利地以螺旋方式落下。
如從上述的實施例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本發明中由於將發動機2的油箱40安裝在機體臺階處163的下方,同時,在油箱40的底部外側上設置具有凹形狀的油箱底罩186,所以即使在使用大容量的油箱40時,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機體臺階處163下側的剩餘的空間,得到一種低重心且構成緊湊的配置,從而可以使機體的穩定性得到提高。同時,由該油箱底罩186可以防止農田面對油箱40和其油料輸送軟管等部件的幹涉,從而提高這些部件的使用耐外性。
另外,由於將油箱底罩186插入支撐在車架3的固定管188上,同時,只用單一的螺栓191將上述油箱底罩186固定在車架3上,所以當卸下該底罩186後,就能夠容易對油箱40和其周圍部進行檢查和維修作業,從而提高了維護性能。
又,將發動機2的油箱40設置在機體臺階處163的下方,同時,由於在油箱40的注油口171的前後相隔較遠的位置上設置上述通氣口172和173,所以即使當機體向前後方向出現傾斜時,油箱40內的蒸發膨脹的空氣也可以從通氣口172和173的任何一個中排出到油箱40處,從而可以防止油料從通氣口172和173中自然的洩漏。
另外,在通氣口172和173上連通接續著通氣管192和193。由於該通氣管192和193呈倒「V」字形被支撐在上方,所以即使在機體向前後出現了大角度的傾斜時,也可防止從通氣管192和193中洩漏出油料,使油箱40內的油料能可靠地得到貯留。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稻插秧機,其特徵為將發動機的油箱配置在機體臺階處的下方。
2.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插秧機,其特徵為將發動機的油箱配置在機體臺階處的下方;同時,在油箱的底部外側上設置有凹形狀的油箱底罩。
3.一種如同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插秧機,其特徵為將油箱底罩插入支撐在車架的固定管上;同時,用單一的螺栓將上述底罩固定在車架上。
4.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插秧機,其特徵為將發動機的油箱配置在機體臺階處的下方;同時,在油箱的注油口的前後相隔較遠的位置設置前後的通氣口。
5.一種如同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插秧機,其特徵為使通氣管與通氣口相連通;同時,將該通氣管以倒「V」字形被支撐在上方。
全文摘要
一種水稻插秧機,其特徵為:在裝備有發動機的車架上安裝著可以自由升降的插秧部;同時,將傳遞發動機的輸出功率的無級變速帶內設在變速箱裡;並將該變速箱固定在左右車架之間。
文檔編號A01C11/02GK1335051SQ0110896
公開日2002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1996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1995年10月3日
發明者中尾敏夫, 竹田裕一, 土井邦夫, 加滕祐一 申請人:洋馬農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