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熱烹調容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12:43:36 2
專利名稱:絕熱烹調容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適用於把通過加熱等而作成半烹調品的食品進行保溫並將食品加工成烹調完成品的烹調方法的絕熱烹調容器,特別是關於一種為了用單手進行攜帶而設置手提把手的攜帶用絕熱烹調容器。
一般情況下,食品的加熱烹調加工均採用電熱或明火進行,但這種烹調法大多存在著諸如由於過熱使食品煮的過碎,或易於產生焦糊現象,同時浪費大量能量等不足之處。為克服上述不足作為眾所周知的烹調方法通常是將所希望的生蔬菜、穀物浸泡在熱水或者沸騰了的湯中,通過對上述被加工成半烹調品的加熱狀態的食品進行長時間的保溫而形成了烹調完成品。
過去,作為一種進行烹調的絕熱烹調容器是通過預先將烹調材料加熱成半烹調狀態後,再將烹調鍋收進絕熱容器內,並在該容器內密封至規定時間(在絕熱狀態下)形成完成品的,有關這種烹調方法曾在(例如)特願平6-29989號、特願平7-72125號、實開平5-21835號公報及實開平5-21836號公報公開過。
圖14表示在特願平6-29989號及特願平7-72125號公報中公開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外形圖。這種絕熱烹調容器1包括設有上部開口的具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2;設置在該絕熱容器2的外圓周面上部的合頁3及設置了沿徑向外側相對置地凸出的一對把手4的圓環狀的凸緣部6;通過合頁3安裝在絕熱容器2的開口上的可自由關閉的有絕熱性的蓋7;可自由進出收納在絕熱容器中的烹調鍋(圖示略)。
該烹調鍋包括有開口的烹調鍋本體;設置在該烹調鍋本體的開口上的所自由開閉的蓋;安裝在烹調鍋本體上(在放進烹調鍋的狀態下),沿絕熱容器2的直徑方向伸出的相對設置於直徑方向的一對把手13。在收入烹調鍋閉上蓋7的狀態下,為蓋住烹調鍋的把手柄的上部、在絕熱容器2的蓋7和沿徑向對置的外緣部上分別設置了切槽15。
在關閉蓋7的狀態下,與合頁3和直徑方向相對置的凸緣部6的側部及絕熱容器2的側部上設置可固定的鎖緊機構17。該鎖緊機構17包括設置在與合頁3和徑向相對置的凸緣部6側部上的、其上端向斜下方傾斜的鉤部18;設置在與合頁安裝部的一部分和徑向相對置的蓋7的外緣部(關閉蓋7時)上的固定鉤部18的鉤固定部19。鉤部18通過軸支承在凸緣部6上,沿徑向前後可自由迴轉。鉤部18的下端部及凸緣部6上則分別固定著螺旋彈簧的端部,在該螺旋彈簧的恢復力的作用下,鉤部18平時被偏置於固定位置上。
當關閉絕熱容器2的蓋7時,鉤部18與鉤部固定部19配合,使蓋7被鎖緊在關閉狀態。此外,通過向絕熱容器2的徑向內側推(押)鉤部18下部和向絕熱容器2的徑向外側移動鉤部18的上端部,使與鉤部固定部19脫開,鎖緊作用解除。
另外,搬運該絕熱烹調容器1時,用兩隻手抓住設置在絕熱容器2上的一對把手4便可進行。
圖15表示由實開平5-21835號公報及實開平5-21836號公報公開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外形圖。該絕熱烹調容器21包括上部設有開口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22;設置在這種絕熱容器22的外圓周面上部、並設有合頁23及把手安裝部24的圓環狀的凸緣部26;通過合頁23裝配在絕熱容器22的開口上的可自由開閉的具有絕熱性的蓋27;在絕熱容器的上方可自由迴轉地安裝在把手安裝部24上的略呈平圓弧狀的手提用把手28;可自由進出並收納在絕熱容器22內的烹調鍋(圖示略)。烹調鍋包括設有開口的烹調鍋本體和開閉自由地設置在烹調鍋本體開口上的蓋及安裝在烹調鍋本體上的把手。該烹調鍋被安全包住收藏在絕熱容器22內。
蓋27側部形成向外側突出的鎖緊部件(圖示略)。此外,在蓋27被關閉的狀態下,把手28的絕熱容器22側的安裝部的一部分上形成覆蓋前述鎖緊部件的凹部狀的配合部,而把手28的絕熱容器22側的安裝部一部分上,(在使把手倒向絕熱容器的一側的狀態時)與前述配合部相連通形成有可自由向鎖緊部件的上方移動的開口部。當把手位於中立(間)狀態或使前述把手倒向容器本體的另一側的狀態時,在前述配合部的內面上形成向蓋的下側按壓鎖緊構件並把蓋向容器本體的開口上端按押的接觸面。因而,在使把手28倒向一側的狀態下便可自由地開閉蓋27,另外,合上蓋27並使把手28位於中間位置狀態或倒向另一方便可把蓋27鎖緊在閉合狀態。
搬運這種絕熱烹調容器27的時候,只要用一隻手抓住把手28便可進行。此時,因把手28處於中間狀態,故通過把手29便可鎖緊蓋27。
另外,有關過去的絕熱容器或烹調器的蓋的鎖緊機構的實例已公開在實開昭49-26761號公報及實公昭47-015324號公報上。
實開昭49-26761號公報號公開了炊飯器(電飲煲)的把手(手柄)鎖緊機構。這種炊飯器(電飲煲)的鎖緊機構被設置在可迴轉的把手及不能迴轉的固定柄上,並根據把手的迴轉而移動,而且,通過設置沿與該移動方向相反的逆方向偏置的銷釘和通過該銷釘的移動將離合自由地配合的溝狀凹部設置在外圓周上的外蓋,依靠把手的迴轉操作,無論外蓋處於何種位置都可以與該鎖釘進行固定。
實公昭47-015324號公報中公開了熱水瓶把手的鎖緊機構。這種熱水瓶的鎖緊機構,在容器本體上樞支著自由搖動的略呈門型的手提把手,在鑲嵌在該容器本體上部的蓋體的側部形成肩部,在前述把手中對置於前述肩部的對應處構成了段部,當使該把手立於容器本體的上方時,前述段部可壓接固定在前述肩部上,通過前述把手使前述蓋體與容器本體擠壓貼緊而增大了保溫效果,與此同時,又可防止諸如手提時蓋體的難以預測的浮出或摔倒時蓋體的打開及脫開等現象,還使結構及製作簡單。
可是,由於圖14所示的絕熱烹調容器1在搬運時必需採用兩隻手來抓住絕熱烹調容器1的把手4,故不便於攜帶。
另外,搬運這種絕熱烹調容器1時為將蓋鎖緊在關閉狀態,由於發揮作用的鎖緊機構17隻設置在蓋7與凸緣部(肩部)6之間,所以當設置在肩部(凸緣部)的鉤部18與設置在蓋7上的鉤部固定部19之間的配合出現晃動或出現位置錯動時,鎖緊機構17依據場合不同存在著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可能,又由於攜帶時烹調鍋不穩定,故有可能出現損壞烹調鍋或使進入到烹調鍋內的液體狀物質(例如湯等)漏出來等問題。
另外,在搬運該絕熱烹調容器1時,因誤操作而僅抓住烹調鍋的把手13時,其結構使該烹調容器2的重量作用在以合頁3作為支點的打開蓋7的方向上。
在圖15中所示的絕熱烹調容器21上,通過設置手提用把手28雖可用單只手就可攜帶,為了將蓋27鎖緊在關閉狀態,由於發揮作用的鎖緊機構只設置在蓋27與把手28之間,所以,當設置在蓋27上的鎖緊部件與設置在把手28上的鎖緊配合部之間的配合出現晃動或位置錯動時,也存在著隨場合的不同而鎖緊機構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可能性。
另外,在誤持把手28時,沿把手的迴轉方向前後搖動絕熱烹調容器21時,存在著鎖緊機構可能解鎖,蓋27易被打開的可能性。
另外,由於收入到絕熱容器22內的烹調鍋與絕熱容器22的固定不充分,故存在著攜帶不穩定,損傷烹調鍋、放在烹調鍋內的湯類液體物被洩漏出來的可能。
由實開昭49-26761號公報及實開昭47-015324號公報所提供的蓋的鎖緊機構的例子,均與圖15所示的絕熱烹調容器27的蓋的鎖緊機構一樣,因只在把手與蓋之間動作,所以當蓋與把手之間的配合部產生晃動或錯位時,均有可能使鎖緊機構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鑑於前述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如下特點的絕熱烹調容器它是可用單手搬運、攜帶方便、鎖緊機構的配合部分很少產生晃動和位置錯動、攜帶時蓋可被確實鎖緊在關閉狀態的、烹調鍋被穩定地放入在絕熱容器內的一種絕熱烹調容器。
權利要求1的發明包括一種絕熱烹調容器,它設有上部設開口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設置在該絕熱容器外圓周面上部的合頁及對置配置在圓周方向上的具有一對把手安裝部的凸緣部;通過該合頁被安裝在該絕熱容器的開口上可自由開閉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蓋;為在該絕熱容器的上方作自由迴轉,其兩端部安裝在該一對把手安裝部上的杆狀的絕熱容器把手;自由出入地收藏在該絕熱容器內的烹調鍋。該烹調鍋包括上部具有開口的烹調鍋本體;開閉自由地設置在該烹調鍋本體開口上的烹調鍋蓋及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上的烹調鍋把手,其特徵在於在具有烹調鍋的絕熱烹調容器中,由前述絕熱容器蓋、前述烹調鍋本體及前述烹調鍋蓋所組成的部件群中的至少一個部件上突出形成鎖緊部件;前述絕熱容器把手上設有在關閉絕熱容器蓋使絕熱容器把手位於中間位置或向一側傾斜的狀態向下方按押前述鎖緊部件,並在使該絕熱容器把手倒向另一側的狀態下,解除前述鎖緊部件按押的有圓弧狀的接觸面的鎖緊配合部;當將前述烹調鍋收進該絕熱容器內並關閉該絕熱容器蓋時,在前述烹調鍋的一部分處設置了與由該絕熱容器、該絕熱容器蓋及該絕熱容器把手所組的部件群中所選擇的至少一個部位相配合的配合部。
權利要求2所述發明是權利要求1的絕熱烹調容器,其特徵在於在對置於前述合頁和徑向的前述凸緣部側部及前述絕熱容器蓋側部上設置在關閉該容器蓋的狀態下可固定的鎖緊機構。
權利要求3所述發明是權利要求2的絕熱烹調容器,其特徵在於包括具備前述的鎖緊機構設有在對置於前述合頁和徑向的前述凸緣部側部上的、其上端向斜下方傾斜的鉤部,以及在合頁安裝部和沿徑向相對置的前述絕熱容器蓋的外緣部上在關閉了該絕熱容器蓋的狀態時固定鉤部的鉤部固定部。
權利要求4所述發明是權利要求1的絕熱烹調容器,其特徵在於在前述鎖緊部件上面及前述絕熱容器把手的前述鎖緊配合部的接觸面的至少一方上設置凸起,在另一方上設置在關閉前述絕熱容器蓋使前述絕熱容器把手位於中間(中立)位置的狀態時與該凸起相配合的凹部。
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因設有向絕熱容器上方迴轉的絕熱容器把手,故用單手便可方便地進行攜帶,並且,當該把手位於中間狀態時,烹調鍋與絕熱容器被固定在一起,所以可防止烹調鍋在攜帶時損傷、或烹調鍋中的湯液洩漏出來。
此外,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在關閉絕熱容器蓋並鎖緊的狀態誤抓住向烹調鍋的絕熱容器外側伸出的部分將絕熱烹調容器持起時,由於絕熱容器的重量(荷重)並沒有加在絕熱容器蓋上,而是加給了絕熱容器把手鎖緊配合部的接觸面,所以可防止絕熱容器蓋的打開。
進而,在絕熱容器蓋上形成鎖緊部件的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中,在與合頁和徑向相對置的凸緣部側部及在絕熱容器蓋側部設置了(在關閉了絕熱容器蓋時)可以固定的第2鎖緊機構的場合,絕熱容器蓋通過第1鎖緊機構被鎖緊,之後,又通過第2鎖緊機構被鎖緊,所以,在第1及第2鎖緊機構的雙重作用下便可防止位置錯動和晃動,可將絕熱容器蓋結實地關閉固定。
另外,在烹調鍋本體、烹調鍋蓋、烹調鍋把手的任意一個部件上形成了鎖緊部件的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中,當沿合頁和徑向相對置的凸緣部外側及絕熱容器蓋側部(在關閉絕熱容器蓋的狀態)上設置可以固定的第2鎖緊機構時,可通過第1鎖緊機構鎖緊烹調鍋,通過第2鎖緊機構鎖緊絕熱容器蓋。因此,由於烹調鍋的固定和絕熱容器蓋的固定是分別由各自的鎖緊機構實現的,所以,減少了各鎖緊機構的負擔,從而可防止第1及第2鎖緊機構雙方的位置錯動或晃動。同時,也可將絕熱容器蓋確實地固定在關閉狀態。
此外,如前所述的那樣,當在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凸緣部與絕熱容器蓋之間設置了第2鎖緊機構時,萬一,一方的鎖緊機構被解除,通過另一方的鎖緊機構的工作,也可防止絕熱容器蓋在攜帶時被打開。
圖1表示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外形圖;圖2表示在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未放有烹調鍋時的外形圖;圖3是為了說明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第1鎖緊機構及第2鎖緊機構工作的簡圖;圖4是為了說明解除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第1鎖緊機構及第2鎖緊機構的簡圖;圖5表示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的第1鎖緊機構一個實例的部分放大圖;圖6表示拆掉第二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絕熱容器蓋時的外形圖;圖7表示在第三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使用烹調鍋時的外形圖;圖8表示拆掉第三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的絕熱容器蓋時的外形圖;圖9表示在第四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使用烹調鍋時的外形圖;圖10表示拆掉第四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的絕熱容器蓋時的外形圖;圖11表示應用在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中的第2鎖緊機構一例的剖面圖;圖12表示將適用於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可自由裝拆的絕熱容器把手安裝在把手安裝部時的簡圖;圖13表示將適用於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可自由裝拆的絕熱容器把手將把手安裝部拆掉時的簡圖;圖14表示傳統的絕熱烹調容器的一種實例的外形圖。
圖15表示傳統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其它實例的外形圖。
〔第1實施例〕圖1至圖5表示本發明的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
該絕熱烹調容器31由如下部分組成上部開口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32;設置在該絕熱容器32的外圓周面上部的合頁33及與沿圓周方向呈對置方式配置的具有一對把手安裝部34的凸緣部36;通過該合頁33安裝在絕熱容器32的開口處,並可自由開閉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蓋37;兩端安裝在前述的一對把手安裝部34處的可在絕熱容器32的上方自由進行活動的柄狀絕熱容器把手38;可自由取出和放入到絕熱容器32內的如圖4所示的烹調鍋40。
絕熱容器32的上部呈開口形狀,其外形呈有底的圓筒形,並可做成具有內壁和外壁的二重構造。內壁與外壁之間的間隙構成絕熱層。雖說對該絕熱層的絕熱性能沒有特別的限定,但可選擇真空絕熱層或者充填硬質氨基甲酸乙脂泡沫和發泡聚苯乙烯等的有機發泡體、珠光體等無機質粉末或氙、氪、氬等低熱傳導率氣體或者充填空氣作為絕熱層。
安裝在絕熱容器32的外圓周面上部的凸緣部(肩部)36的形狀,可採用有與絕熱容器32的外圓周面相切的內圓周面的圓環狀。該凸緣部(肩部)36上設置有能夠安裝絕熱容器蓋37、使可自由開閉的合頁33和可以安裝絕熱容器把手38的一對把手安裝部34。該一對把手安裝部34分別設置在相對於合頁33,並與合頁33成90°角位置的凸緣部36的圓周方向上。
為使絕熱容器蓋37沿開啟方向獲得彈性力,在合頁33上安裝扭矩彈簧。
通過凸緣部36的合頁33而安裝在絕熱容器32上的開閉自如的絕熱容器蓋37可以是有上蓋體和下蓋體的二重壁結構。上蓋體與下蓋體之間的空隙形成了絕熱層。該絕熱層與前述的絕熱容器32一樣,可採用真空絕熱層或充填絕熱材料絕熱層。
如圖4所示的烹調鍋40由上部具有開口的有底圓筒形的烹調鍋本體41和安裝在烹調鍋本體41的開口處的開閉自由的烹調鍋蓋42及安裝在烹調鍋本體41上的烹調鍋把手43組成。該烹調鍋把手43對置地配設在烹調鍋本體41的直徑方向上,並由如下部分構成當將該烹調鍋40放入絕熱容器32內並關閉絕熱容器蓋37時,其前端部自該絕熱容器蓋37向外部伸出的烹調鍋把手柄部44,以及設置在該烹調鍋把手柄部44前端部的把手部45。
烹調鍋蓋42的上表面中心部設把手部。絕熱容器蓋37的下蓋體下平面的中心處,在將烹調鍋40放入後,並關閉絕熱容器蓋37時,設有壓押把手部頂面的接觸面。
烹調鍋40的材料無特別限定,如可採用不鏽鋼等金屬材料,搪瓷、玻璃等或與普通烹調鍋相同的材料。
圖2表示在絕熱烹調容器31中未放入烹調鍋40並關閉了絕熱容器蓋37時的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說明用的外形圖。
關閉絕熱容器蓋37的狀態下,在位於把手安裝部上方的絕熱容器蓋37的側部形成有具有圓弧狀上表面的鎖緊部件47。位於各鎖緊部件47下方的絕熱容器蓋37的外緣部設置有切槽48,作為與烹調鍋把手柄部44相配合的配合部,可覆蓋住該烹調鍋把手柄部44的上部。切槽48的上表面形成有按壓烹調鍋把手柄部44的接觸面。
通過凸緣部36的把手安裝部34兩端安裝在絕熱容器32上的絕熱容器把手38的形狀略呈半圓弧形狀,與凸緣部36的外徑相比,把手38的內徑略稍大一些。
絕熱容器把手38的兩端彎曲,形成當將該把手38放置到中立位置時或者將把手放置在向合頁的相反側傾斜的位置時,按押鎖緊部件47的上表面,在使絕熱容器把手38倒向合頁33一側的狀態下,解除該鎖緊部件47的按鉀作用的有圓弧狀配合面的配合部。這種鎖緊配合部49除了將絕熱容器把手38的兩端彎曲形成的形狀外,也可將絕熱容器把手38的內側做成凹狀。
在該第一種形式的絕熱調理容器31中,第1鎖緊機構52由設置在烹調鍋把手柄部44、絕熱容器蓋37上所形成的切槽48、絕熱容器蓋37側部上的鎖緊部件47及絕熱容器把手38所形成的鎖緊配合部49構成。
在與合頁33和直徑方向相對置的凸緣部36側部及絕熱容器蓋37側面(部)設置有在絕熱容器蓋37處於關閉的狀態下可固定的第2鎖緊機構54。該第2鎖緊機構54由設置在與合頁33與直徑方向相對的凸緣部(肩部)36的側部處,其上端朝凸緣部36向斜下方傾斜的鉤部55,以及設置在與合頁安裝部徑向相對的絕熱容器蓋37的外緣部上,在閉合絕熱容器蓋37的狀態下,固定鉤部55的鉤部固定部56構成。該鉤部55通過軸沿直徑向前後可自由迴轉地支承在凸緣部上。這種第2鎖緊機構54將在後述的有關第五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進行說明。在鉤部55的下端部及凸緣部36上分別固定著螺旋彈簧的端部,利用該螺旋彈簧的恢復力可使鉤部55時常保持在固定位置。
圖3是說明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31中的第1鎖緊機構52及第2鎖緊機構54工作原理用的簡圖。
如圖所示的絕熱烹調容器31的絕熱容器32中放有烹調鍋40,並使絕熱容器蓋37處於閉合狀態。烹調鍋40放到絕熱容器32內,使烹調鍋把手柄部44配置在把手安裝部34上方的絕熱容器32的開口上端部處。
在此狀態下,由於絕熱容器把手38位於中立狀態,絕熱容器把手38的鎖緊配合部49的接觸面將向下方按押絕熱容器蓋37側部的鎖緊部件47,使絕熱容器蓋37固定在關閉狀態,進而,形成於絕熱容器蓋37上的切槽48的接觸面將向下方按押設置在烹調鍋把手43上的烹調鍋把手柄部44,使得烹調鍋本體41相對絕熱容器32固定,這樣,第1鎖緊機構52工作。
儘管圖3中僅表示了絕熱容器把手38的中立狀態,但將該絕熱容器把手38向與合頁相反側的第2鎖緊機構54一側傾斜時,因鎖緊配合部49的接觸面向下方按押鎖緊部件47,故第1鎖緊機構52也將按上述過程進行工作。
設置在凸緣部36側部上的鉤部55在螺旋彈簧的作用下向固定位置方向偏壓,所以只需按下絕熱容器蓋37將其關閉,便可自動地將鉤部55壓入到絕熱容器蓋37的鉤部固定部56中實現配合,並自動地由第2鎖緊機構將絕熱容器蓋37與絕熱容器32的開口鎖緊在關閉狀態下。
此外,在關閉鎖緊絕熱容器蓋37的狀態下,突出地形成在烹調鍋蓋42頂面的把手部由於受到了來自絕熱容器蓋37的下蓋體的接觸面的按押力的作用,烹調鍋蓋42將被固定在關閉烹調鍋本體41的狀態。
如前所述的那樣,關閉絕熱容器蓋37,僅需將絕熱容器把手38放置在中立狀態或者放倒在合頁的相反一側的狀態,第1鎖緊機構52和第2鎖緊機構54將同時作用,絕熱容器蓋37在兩個鎖緊機構的作用下被確實地固定住。然而,萬一當一方的鎖緊機構出現解除現象,或即使由於誤操作而抓住烹調鍋把手43的把手部45將其提起,絕熱容器蓋37也不會被打開。因為由第1鎖緊機構52及絕熱容器蓋37的下蓋體的接觸面產生的對烹調鍋蓋42的把手部的按壓,可使烹調鍋40與絕熱容器32確實地固定,所以可防止傷及烹調鍋40的外表面或者防止放入到烹調鍋40內的液狀物體(如湯等)洩漏出來。這種絕熱烹調容器31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樣,當在第1鎖緊機構52及第2鎖緊機構處於工作狀態時,可由一隻手提著絕熱容器把手38進行搬運,故攜帶十分方便。
圖4是解除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31的第1鎖緊機構52和第2鎖緊機構54時說明用的簡圖。
首先,當使絕熱容器把手38倒向合頁33一側時,絕熱容器蓋37一側的鎖緊部件47與絕熱容器把手38的鎖緊配合部49間的配合解除,第1鎖緊機構52解鎖。接著,通過向下方按押鉤部55,使之迴轉,便可解除鉤部55與鉤部固定部56之間的配合。於是,第2鎖緊機構54解鎖。此時,絕熱容器蓋37既通過設置在合頁33上的扭矩彈簧朝著打開方向偏壓,又通過烹調鍋蓋42的把手部向上方提升,便自動地變成了打開狀態。該狀態下,抓住烹調鍋把手43的把手部45便可以取出和放入烹調鍋40。
圖5表示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31的第1鎖緊機構52的一側的部分放大圖。如圖5所示,絕熱容器蓋37側部的鎖緊部件47的頂面形成有凹部58a,並通過在絕熱容器把手38的鎖緊配合部49的接觸面上(此時,絕熱容器把手38處於中立狀態)設置與前述凹部58a配合的凸起58b,便可設置固定機構58。
在該固定機構58的作用下,絕熱容器把手38被固定在中立狀態,所以第1鎖緊機構52能更切實地動作。
〔第2實施例〕圖6表示第二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外形圖。出於說明的需要,圖6表示取掉了絕熱容器蓋時的狀態。
此外,在以下的第二種至第六種的形式中,當結構組成部分與前面所述的發明形式完全相同時,附以相同的記號,並省略或簡化其相應的說明。
在第二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在放入烹調鍋60的狀態下,烹調鍋本體上安裝有向絕熱容器32的直徑方向外側延伸的與直徑方向相對置的一對烹調鍋把手63。該烹調鍋把手63對稱地配置在烹調鍋本體的直徑方向上,當將烹調鍋60放進絕熱容器32內並閉合絕熱容器蓋時,其前端部由從絕熱容器蓋向直徑方向外方延伸出來的烹調鍋把手柄部64和設置在該烹調鍋把手柄部64的前端部上的把手部65構成。該烹調鍋把手柄部64上面的絕熱容器32的開口外側,設有向上方呈圓弧狀膨出的鎖緊部件66。
以將烹調鍋把手柄部64的鎖緊構件66配置到把手安裝部34的上方的狀態,把烹調鍋60收容絕熱容器32內。
彎曲絕熱容器把手的兩端部形成鎖緊配合部49。該鎖緊配合部具有在將烹調鍋60收進到絕熱容器32內,在絕熱容器把手38位於中立狀態或向與合頁的相反側傾斜下,向下方按押鎖緊部件,在使絕熱容器把手38倒向合頁一側的狀態下,解除這種按押的接觸面。這種鎖緊配合部49除了可彎曲絕熱容器把手38的兩端形成外,也可將絕熱容器把手38的內側做成凹狀。
由前述的鎖緊配合部49和鎖緊部件66構成了第1鎖緊機構67。
與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一樣,該第1鎖緊機構67中的鎖緊部件66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在絕熱容器把手38處於中立狀態時,藉助在絕熱容器把手38的鎖緊配合部49的接觸面上構成有與該凹部配合的凸起,而設置成固定機構。
在與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具有同樣結構的第二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上設置第2鎖緊機構。
在第二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將烹調鍋60放至前述規定的位置,閉合絕熱容器蓋,並使絕熱容器把手38位於中立狀態或使其處於向合頁的相反側傾斜的狀態,則絕熱容器把手38的鎖緊配合部49的接觸面向下按押鎖緊部件,使烹調鍋本體相對絕熱容器32固定,第1鎖緊機構67動作。
通過向下按押絕熱容器蓋並將其閉合,第2鎖緊機構將自動地動作,並將絕熱容器蓋固定在關閉狀態。
此外,與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一樣,在絕熱容器蓋的鎖緊狀態,設在烹調鍋蓋上的把手部42a受到來自絕熱容器蓋的下蓋體接觸面的按押力,烹調鍋蓋將被固定在關閉烹調鍋本體(主體)的狀態。
因而,第二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烹調鍋60通過第1鎖緊機構67和絕熱容器蓋的下蓋體的按押而固定,絕熱容器蓋則由第2鎖緊機構固定,因絕熱容器蓋是由第2鎖緊機構被固定的,故減輕了各自鎖緊機構的負擔,使得烹調鍋60及絕熱容器蓋的固定更加可靠。此外,由於烹調鍋60的可靠固定,會防止傷及烹調鍋60的外表面或防止放進烹調鍋60內的液狀物體(如湯等)洩漏出來。此外,當在該絕熱烹調容器在第1鎖緊機構67及第2鎖緊機構發揮作用的時候,用一隻手便可抓住絕熱容器把手38進行搬運,故攜帶十分方便。
第2鎖緊機構67及第2鎖緊機構的解除操作可按與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一樣的操作進行。
〔第3實施例〕圖7及圖8表示本發明的第三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說明圖。
圖7表示應用在第三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裡的烹調鍋70的外形圖。
烹調鍋70包括帶有上部開口的有底圓筒狀的烹調鍋本體71;設置在該烹調鍋本體71的開口處的可自由開合的烹調鍋蓋72;兩端部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71上的並可向該烹調鍋本體的上方作自由活動的杆狀的烹調鍋把手73。在將該烹調鍋70放入到前述絕熱容器32內的狀態下,該烹調鍋本體71上設置有自該絕熱容器32的開口上端徑向向外側伸出的沿直徑方向相對地配置的一對鎖緊部件76。
與第一種形式及第二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一樣,在烹調鍋蓋72的頂面中心部設置有提手部72a。
所形成的烹調鍋把手的外圓周的直徑比絕熱容器32的內壁的內徑要小。
圖8是放進了烹調鍋70後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外形圖。為了便於說明,該圖8表示取掉了絕熱容器蓋時的狀態。
使鎖緊部件76配置在把手安裝部34上方的絕熱容器32開口外側地將烹調鍋70放在絕熱容器32內。
在絕熱容器把手78的兩端部的內側,絕熱容器把手78的鎖緊配合部79的形狀被設計成凹狀。該鎖緊配合部79包括在使絕熱容器把手78倒向合頁側的狀態時,可自由向鎖緊部件76的上方移動的開口部;在使絕熱容器把手78位於中立狀態或處於向合頁的相反側傾斜的狀態時按押鎖緊部件76的頂面,以把手安裝部為中心的圓弧狀的接觸面。
由前述的鎖緊部件76和鎖緊配合部79組成了第1鎖緊機構80。
與第5圖中的由58a、58b所表示的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一樣,在該第1鎖緊機構80中,鎖緊部件76的頂面呈凹部形狀,並通過在使絕熱容器把手78位於中立狀態時,將鎖緊配合部79的接觸面作成與該凹部進行配合的凸起形狀而設置成固定機構。也可將把手78的形狀彎成由圖1至圖6中的49所表示的第一種形式。
當把烹調鍋70放進絕熱容器32內,烹調鍋把手73也將被安全收入絕熱容器32內。該狀態下,閉合絕熱容器蓋,並將絕熱容器把手放置在中立位置或傾倒於合頁相反側的位置,絕熱容器把手78的鎖緊配合部79的接觸面將朝下按押鎖緊部件76,使烹調鍋本體相對於絕熱容器32固定,第1鎖緊機構80工作。
通過關閉絕熱容器蓋,並向下按押,第2鎖緊機構將自動地動作,將絕熱容器蓋固定在關閉狀態。
另外,與第一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一樣,在絕熱容器蓋的鎖緊狀態下,設置在烹調鍋蓋72上的提手部72a受到來自絕熱容器蓋的下蓋體的接觸面的按押力作用,烹調鍋蓋72將把烹調鍋本體71固定在關閉狀態。
第三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具有與第二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相同的效果。當放進烹調鍋70時,烹調鍋把手73也一同被放進絕熱容器32內,由於鎖緊部件76被鎖緊配合部79覆蓋,故在烹調鍋70放進時,無法抓住和提起烹調鍋把手73和鎖緊部件76。此外,因具有安裝在烹調鍋本體71上的可自由活動(轉動)的杆狀物體的緣故,故可很容易地單手使之進出絕熱容器32。
〔第4實施例〕圖9及圖10表示本發明的第四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說明圖。圖9表示用於第四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的烹調鍋82的外形圖,圖10是收進了烹調鍋82後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外形圖。為了便於說明,該圖10表示取掉了絕熱容器蓋後的狀態圖。
在將該烹調鍋82收到絕熱容器32內的狀態下,除了將一對鎖緊部件86自該絕熱容器32的開口上端向直徑方向外方伸出的沿徑向對置配置在烹調鍋蓋72上而不是在烹調鍋本體上以外,該第四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與第三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具有相同的結構。
由鎖緊構件86和絕熱容器把手78的鎖緊配合部79構成了第1鎖緊機構87。
該第1鎖緊機構87將與第三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中的第1鎖緊機構發揮同樣的作用,鎖緊部件86與鎖緊配合部79的配合位置的設置可按下述方法實現在使烹調鍋本體71相對於絕熱容器32,以任意角度沿圓周方向放入後,在關閉烹調本體71的狀態下,僅需依靠移動(活動)烹調鍋蓋72,便可使鎖緊部件86配置於把手安裝部34的上方。
第四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與第三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起著同樣的效果。萬一,放入烹調鍋82時,第2鎖緊機構解除而絕熱容器蓋被打開時,由於烹調鍋蓋72通過第1鎖緊機構的作用被壓在烹調鍋本體71的開口處,故可以防止烹調鍋本體內的液體(如,湯等)洩漏出。此外,正如前所述那樣,僅僅通過活動(移動)烹調鍋蓋72,便可方便地實現鎖緊部件86與鎖緊配合部79間的位置配合。另外,當鎖緊部件86的位置沿圓周方向發生微小錯動時,即使關閉著烹調鍋蓋72,當將絕熱容器把手立起時,鎖緊部件86將受到鎖緊配合部79的接觸面擠押,使烹調鍋蓋72沿圓周方向滑動,鎖緊部件86的位置將達到與鎖緊配合部的最佳配合位置,並使該第1鎖緊機構87發揮真正的作用。
〔第5實施例〕圖11表示應用在前述第一種至第四種形式的絕熱烹調容器的第2鎖緊機構54的一例的剖面圖。
鉤部55位於凸緣部36一側的上端,向斜下方傾斜、並設有固定在鉤固定部56上的鉤爪90。
該鉤部55,通過合頁鉸鏈軸92可自由轉動地支撐在自絕熱容器32的凸緣部36的外圓周面向外側伸出的凸出部91上。另外,鉤部55的下端與凸緣部36之間分別固定著作為彈性體93的螺旋彈簧的端部,通過該彈性體93的恢復力,使鉤部55經常保持在固定位置上。
另外,設在絕熱容器蓋37上的鉤固定部56上設有固定住鉤爪90的固定部頂面94。
在此第2鎖定機構中,設在鉤部55上的鉤爪90的前端被設定為接合在鉤固定部56的固定部頂面94的中央。
當欲打開絕熱容器蓋37時,只要向下方按押鉤部55,並以合頁軸92為支點,沿靠近絕熱容器32的方向轉動鉤部55的下部,使鉤爪90由鉤固定部56的固定部斜面94上脫下,於是,鎖緊作用被取消。
此外,當欲閉合絕熱容器蓋37使第2鎖緊機構54動作時,將絕熱容器蓋37扣在絕熱容器32的開口上,使絕熱容器蓋37的鉤固定部56的斜側面與鉤部55的鉤爪90的上表面相接。
而後,向下方按押絕熱容器蓋37,在鉤固定部56的側面,邊滑動鉤爪90的上表面,邊向外側轉動鉤部55,使絕熱容器蓋37緊貼住絕熱容器32的開口端。
此時,由於彈性體93的作用,鉤部55返回到固定位置,鉤爪90與固定部頂面94相固定,使得絕熱容器蓋37被鎖緊在絕熱容器32上。
通過該第2鎖緊機構54和在第一種形式中所說明的安裝把矩彈簧的銷軸的組合使用,只要向下旋轉鉤部55,便能自動地打開絕熱容器蓋37,另外,只要絕熱容器蓋37蓋在絕熱容器32的開口上並將其裝入,便可關閉絕熱容器蓋37予以鎖緊。
〔第6實施例〕圖12及圖13表示,適用於本發明的絕熱烹調容器的可自由裝拆的絕熱容器把手95的簡圖。圖12表示把手安裝部96上安裝了絕熱容器把手95時的狀態,圖13表示由把手安裝部96上拆掉絕熱容器把手95時的狀態。
一對把手安裝部96被設置在凸緣部36的直徑方向對置的外圓周面上。把該手安裝部96由自凸緣部向外側突出的軸部96a和與軸部同軸設置在軸端部的有比軸部截面要大的截面形狀的頭部96b所構成。
絕熱容器把手95的兩端設有安裝通孔97。該安裝通孔97包括比把手安裝部96的頭部96b尺寸要大的圓形的第1開口97a和比把手安裝部96的軸部96a大、比頭部96b小的圓形第2開口97b。兩開口之間通過所設的通路溝97c,分別連接著各開口的外圓周。
該通路溝97c的溝寬度選擇為略比把手安裝部96的軸部96a的直徑小,其目的在於可在移動方向,強制地給把手95加力,使把手的安裝部96的軸部96a在把手安裝孔97的第1開口97a和第2開口97b之間進行滑動。此外,為了使通路溝97c附加自由伸縮的彈性,以便於把手安裝部96的軸部96a沿移動方向移動相接時擴寬前述的通路溝97c。作為一個實例,沿把手安裝部96的軸部96a的連接部的移動方向,通過在通路溝97c的上下方,將通路溝97c開設數條溝,賦予通路溝97c彈性,便可使滑動變為可能。
當將該絕熱容器把手95安裝在把手安裝部96上時,通過自絕熱容器把手95的內側將把手安裝部的頭部96b穿插在安裝孔97的第1開口97a上,並將該頭部96b配置在絕熱容器把手95的外側,使軸96a配置在第1開口97a內,接著,讓把手安裝部軸部96a沿通路溝97c進行滑動移至第2開口97b一側即可。這樣,把手安裝部96的軸96a便被安裝在第2開口97b內。因此,由於通路溝97c的溝寬比把手安裝部96的軸部96a的直徑要小,故移動受阻而第1鎖緊機構將起作用,使絕熱烹調容器可攜帶。有關絕熱容器把手95的拆卸及第1鎖緊機構的解除,可按照與安裝時的逆序操作進行。
通過使絕熱容器把手95及把手安裝部96為前述的結構,根據需要,可以方便地將絕熱容器把手95拆掉。
適合本發明的實施狀態的記述。
(1)一種絕熱烹調容器,該絕熱烹調容器包括設有上部開口的具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設置在該絕熱容器外圓周面上部的合頁及對置配置在圓周方向上的一對把手安裝部的凸緣部;通過該合頁自由開閉地安裝在該絕熱容器開口上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蓋;使在該絕熱容器的上方作自由轉動的兩端部安裝在該一對把手安裝部上的杆狀的絕熱容器把手;被收藏在該絕熱容器內並可自由放進和取出的烹調鍋;該烹調鍋具有上部開口的烹調鍋本體;設置在該烹調鍋本體的開口上的可自由開閉的烹調鍋蓋;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上的烹調把手,其特徵在於,在絕熱容器把手上突出形成著鎖緊部件,關閉該絕熱容器蓋並使絕熱容器把手位於中間位置或向一方傾斜的狀態下向下按押前述鎖緊部件,並且,使該絕熱容器把手倒向另外一方的狀態下,設置在前述絕熱容器把手上的具有解除前述鎖緊部件按押的圓弧狀接觸面的鎖緊配合部;前述烹調鍋的烹調鍋把手由相對配置在烹調鍋本體的直徑方向上的將該烹調鍋放入該絕熱容器內,並在關閉該絕熱容器蓋時,前端部自該絕熱容器蓋向外部伸出的把手柄部和設置在該把手柄部的前端部的把手部組成,並且,在關閉該絕熱容器蓋的狀態下,在前述絕熱容器蓋的前述鎖緊部件形成位置附近設有插入前述把手柄部的切槽。
(2)一種絕熱烹調容器,該容器具有上部設有開口的具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設置在該絕熱容器外圓周面上部的合頁及對置配置在圓周方向上的具有一對把手安裝部的凸緣部;通過該合頁安裝在該絕熱容器開口上的自由開閉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蓋;使在該絕熱容器的上方作自由迴轉的兩端部安裝在該一對把手安裝部上的杆狀的絕熱容器把手;自由出入和收藏在該絕熱容器內的烹調鍋;該烹調鍋的上部具有開口的烹調鍋本體;可自由關閉的設置在該烹調鍋本體的開口上的烹調鍋蓋;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上的烹調鍋把手,其特徵在於,前述的烹調鍋的烹調鍋把手由對置配置在烹調鍋本體的直徑方向、將該烹調鍋收入在該絕熱容器內並關閉該絕熱容器蓋時,其前端部自該絕熱容器蓋向外部伸出的把手柄部和設置在該把手柄部的前端部的把手部構成;而且,該把手柄部的上面設有向上方膨出的鎖緊部件;在前述絕熱容器把手上,設有當閉合絕熱容器蓋使絕熱容器把手位於中間位置或向一側傾斜的狀態下向下按押前述鎖緊部件,並且,在使該絕熱容器把手倒向他方的狀態下,解除前述鎖緊部件的按押的有圓弧接觸面的鎖緊配合部。
(3)一種絕熱烹調容器,該容器包括上部設有開口的具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設置在該絕熱容器外圓周面上部的合頁及對置配置在圓周方向上的具有一對把手安裝部的凸緣部;通過該合頁安裝在該絕熱容器的開口處的自由開閉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蓋;便於在該絕熱容器的上方作自由迴轉的其兩端部被安裝在該一對把手安裝部的杆狀的絕熱容器把手;可自由出入或收藏入該絕熱容器內的烹調鍋;該烹調鍋的上部具有開口的烹調鍋本體;設置在該烹調鍋本體的開口上的可自由開閉的烹調鍋蓋;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上的烹調鍋把手;其特徵在於,在前述烹調鍋本體上,當將烹調鍋處於放到前述絕熱容器內的狀態時,設置有自該絕熱容器的開口上端沿徑向外方伸出的對置配置在徑向的一對鎖緊部件;前述絕熱容器把手上,設置在關閉該絕熱容器蓋使絕熱容器把手位於中間(中立)位置或者向一側傾斜的狀態下向下方按押的前述鎖緊部件,並且使該絕熱容器把手倒向另外一方的狀態下解除前述鎖緊部件按押的具有圓弧接觸面的鎖緊配合部;此外,為了便於前述烹調鍋把手沿前述烹調鍋本體的上方作自由迴轉,該把手成為將兩端部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上的杆狀形狀。
(4)一種絕熱烹調容器,該絕熱烹調容器包括設有上部開口的具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設置在該絕熱容器外圓周面上部的合頁及對置配置在圓周方向的具有一對把手安裝部的凸緣部;通過該合頁被安裝在該絕熱容器的開口上的自由開閉的具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蓋;為使該絕熱容器的上方作自由迴轉的兩端部被安裝在該一對把手安裝部上的杆狀的絕熱容器把手;可自由出入、收藏在該絕熱容器裡的烹調鍋;該烹調鍋的上部具有開口的烹調鍋本體;設置在該烹調鍋本體的開口上的開閉自由的烹調鍋蓋;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上的烹調鍋把手;其特徵在於,在該絕熱烹調容器的前述烹調鍋的烹調鍋蓋上,當將前述烹調鍋放入前述絕熱容器內的狀態時,設置由該絕熱容器的開口上端向直徑方向外方對置配置在徑向的一對鎖緊部件;在絕熱烹調容器的前述烹調容器把手上設置當關閉該絕熱容器蓋將把手放置中立位置或者向一側傾斜的狀態下向下方按押前述鎖緊部件,並且,在該絕熱容器把手倒向另外一方的狀態下,解除前述鎖緊部件的按押的有圓弧接觸面的鎖緊配合部;此外,為了使前述烹調鍋本體的上方作自由迴轉,前述烹調鍋把手的兩端部為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上的杆狀形狀。
權利要求
1.一種絕熱烹調容器,它包括上部有開口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設置在該絕熱容器外圓周面上部的合頁及對置配裝在圓周方向上的有一對把手安裝部的凸緣部;通過該合頁安裝在該絕熱容器開口上可自由開閉的有絕熱性的絕熱容器蓋;在該絕熱容器上方作自由轉動的其兩端部安裝在此一對把手安裝部上的杆狀絕熱容器把手;自由出入或放進該絕熱容器內的烹調鍋;該烹調鍋上部設有開口的烹調鍋本體;設置在該烹調鍋本體開口上的自由開閉的烹調鍋蓋;安裝在該烹調鍋本體上的烹調鍋把手;其特徵在於在絕熱烹調容器中,由前述絕熱容器蓋、前述烹調鍋本體,前述烹調鍋把手及前述烹調鍋蓋組成的部件群中的至少一個部件上突出形成著鎖緊部件;在前述絕熱容器把手上設置當閉合絕熱容器蓋使絕熱容器把手位於中間位置或者向一側傾斜的狀態下向下方按押前述鎖緊部件,而在使該絕熱容器把手倒向一側的狀態下解除前述鎖緊部件按鉀的有圓弧狀的接觸面的鎖緊配合部;當將前述烹調鍋放入該絕熱容器內並閉合該絕熱容器蓋時,在前述烹調鍋的一部分處,設置與由該絕熱容器、該絕熱容器蓋及該絕熱容器把手所組成的部件群中所選擇的至少一個部位配合的配合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絕熱烹調容器,其特徵在於在對置於前述合頁和徑向的前述凸緣部側部及前述絕熱容器蓋側部設置在關閉該絕熱容器蓋的狀態下可固定的鎖緊機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絕熱烹調容器,其特徵在於,前述鎖緊機構,設有在與前述合頁徑向對置的設在前述凸緣部側部上的上端向下方傾斜的鉤部;與合頁安裝部徑向相對的前述絕熱容器蓋外緣部上設置的在關閉該絕熱容器蓋的狀態時固定鉤部用的鉤固定部。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絕熱烹調容器,其特徵在於在前述鎖緊部件上面及前述絕熱容器把手的前述鎖緊配合部的接觸面的至少一方設置凸起,在另一方則設置當關閉前述絕熱容器蓋並將前述絕熱容器把手放置中立位置時,與該凸起相配合的凹部。
全文摘要
一種便於攜帶可單手搬運的、減少了在鎖緊機構的配合部分晃動和位置錯動、攜帶時也可將蓋確實地鎖緊在關閉狀態,以穩定狀態將烹調鍋收藏在絕熱容器內的絕熱烹調容器。在絕熱容器蓋37、烹調鍋本體,烹調鍋把手43或者烹調鍋蓋的至少一個部件上突出形成了鎖緊部件,在絕熱容器把手38上設置與該鎖緊部件相配合的按押鎖緊部件的配合部,在絕熱容器32內收入該烹調鍋並閉合絕熱容器蓋37時,在烹調鍋的一部分上設置了與該絕熱容器32、絕熱容器蓋或絕熱容器把手38的至少一個部位配合的配合部44而構成了絕熱烹調容器。
文檔編號A47J27/00GK1168785SQ97112718
公開日1997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1997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1996年6月13日
發明者初本邦生, 桑名毅, 西野嘉也, 村上靖浩 申請人:日本酸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