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定子冷卻結構及電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18:25:36 2

本發明涉及電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電機定子冷卻結構及電機。
背景技術:
目前大多數電機都有漆包線繞制的線圈,在電機工作時,電機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熱量,如果不能夠把熱量及時地傳遞出去,電機過高的溫度會導致漆包線絕緣層損壞,導致短路等。目前電機的冷卻方式有通過風冷和水冷的方式,其中水冷的傳熱效率更高。水冷的一般處理辦法是加上水套,或者預埋管路兩種方式。採用水套需要在水套表面車出或者銑出水套;預埋管路有管路需要在電機一頭接到供水系統,這樣管路就需要在水套內部回頭,增加的水套的厚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機定子冷卻結構及電機,可以減小水套厚度,提高散熱效率。
基於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之一是:
電機定子冷卻結構,包括定子鐵芯和設置在所述定子鐵芯外周的定子支架,所述定子支架內嵌設有冷卻水管,所述冷卻水管沿所述定子支架的軸線螺旋纏繞,所述冷卻水管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的一端分別連接至設置在所述定子支架軸向一端的進水接頭、出水接頭,所述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的另一端通過連接頭連通。
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頭包括立方體型本體,所述本體的側面設有用於固定所述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的兩個定位孔,所述本體內具有連通至所述兩個定位孔的通道。
在其中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焊接在所述本體上。
基於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的另一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機,包括定子和轉子,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定子冷卻結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是:
1、採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採用相互嵌套的兩根水管預埋在定子支架內,兩根水管之間通過連接頭連通,水路不需要回頭,可以減小水套的厚度,降低電機的重量;
2、採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兩個水管相互嵌套並沿定子支架的軸線螺旋纏繞,水溫分布均勻,提高散熱效率,降低溫度梯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電機定子冷卻結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另一個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冷卻水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連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1、定子鐵芯;
2、定子支架;
3、第一水管;
4、第二水管;
5、進水接頭;
6、出水接頭;
7、連接頭;7-1、本體;7-2、定位孔;7-3、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上述方案做進一步說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是用於說明本發明而不限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實施例中採用的實施條件可以根據具體廠家的條件做進一步調整,未註明的實施條件通常為常規實驗中的條件。
參見圖1-4,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示意圖,提供一種電機定子冷卻結構,包括定子鐵芯1和設置在定子鐵芯1外周的定子支架2,定子鐵芯1由若干個定子衝片疊壓而成,定子鐵芯1的內壁設有若干個穿線槽,在定子支架2內嵌設有冷卻水管,該冷卻水管沿定子支架2的軸線螺旋纏繞,冷卻水管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水管3和第二水管4,第一水管3、第二水管4的一端分別連接至設置在定子支架2軸向一端的進水接頭5、出水接頭6,第一水管3、第二水管4的另一端之間通過連接頭7連通。
連接頭7包括立方體型本體7-1,在本體7-1的側面設有兩個定位孔7-2,在本體7-1內設有連通至兩個定位孔7-2的通道7-3,將第一水管3、第二水管4的端部分別固定在兩個定位孔7-2內並焊接在本體7-1上,第一水管3和第二水管4即連通。
本例中,還提供一種電機,包括定子和轉子,還包括上述的定子冷卻結構。
上述實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是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並據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電機定子冷卻結構及電機,其中定子冷卻結構包括定子鐵芯(1)和設置在所述定子鐵芯(1)外周的定子支架(2),所述定子支架(2)內嵌設有冷卻水管,所述冷卻水管沿所述定子支架(2)的軸線螺旋纏繞,所述冷卻水管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水管(3)和第二水管(4),所述第一水管(3)、第二水管(4)的一端分別連接至設置在所述定子支架(2)軸向一端的進水接頭(5)、出水接頭(5),所述第一水管(3)、第二水管(4)的另一端通過連接頭(7)連通。本發明提供的電機定子冷卻結構及電機,可提高散熱效率,減小水套厚度,降低電機重量。
技術研發人員:朱江;陳龍生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吳江)
技術研發日:2017.05.10
技術公布日: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