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14:37:21 1
專利名稱: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像電動輪椅那樣可在人行道上行駛且適於高齡者等 利用的小型電動車輛,尤其涉及一種這樣的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的 改良,即手柄管柱配設在乘車用座椅的前方,轉向手柄轉動自如地支 撐在該手柄管柱上,在該轉向手柄所具有的左右一對把手中至少一個的 前方配置對車輛驅動用電動機的輸出進行控制的加速杆的操作部,從而 使得駕駛者可以用握持把手的手來按下上述操作部。
背景技術:
在這樣的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中,例如像下述專利文獻1所公 開的那樣己公知有這樣的操縱裝置在需要急制動時,通過用力地將加 速杆拉近轉向手柄的把手側,從而使車輛的停止裝置動作。
專利文獻l:日本特幵2000-51276號公報
在現有的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中,在用力地將加速杆拉近轉向 手柄的把手側以進行急制動時,支撐加速杆的滑動板相對於固定的支持 部件進行滑動,從而使車輛的制動器動作。但是,由於駕駛者的個人差 異,加速杆朝把手側的拉近方向根據駕駛者的體格和手的大小等個人差 異而不同,因此屢屢發生該拉近方向與滑動板的滑動方向產生偏差的情 況,這種方向的偏差導致經常需要用於確保滑動板順暢滑動的保養檢査。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鑑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這樣的上述小 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使得不進行特別的保養檢査就能夠在用力地將 加速杆拉近轉向手柄的把手側時始終可靠地進行動作以使車輛的停止裝 置動作。的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的第一特徵 在於,該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的手柄管柱配設在乘車用座椅的前方, 轉向手柄轉動自如地支撐在該手柄管柱上,在該轉向手柄所具有的左右 一對把芋中的至少一個的前方配置有對車輛驅動用的電動機的輸出進行 控制的加速杆的操作部,並且在該加速杆上連接有將該加速杆向減速方 向施力的復位彈簧,使得駕駛者可用握持著上述把手的手來克服上述復 位彈簧的施力而按下上述操作部,其中,支撐部件與上述轉向手柄接合 成一體並配置在上述把手前方,經由與上述把手大致平行的樞軸將轉動 板連接在上述支撐部件上,從而使該轉動板能以後端側為支點在下方的 非動作位置和上方的制動位置之間轉動,在該轉動板上連接另一復位彈 簧,該另一復位彈簧施加比上述加速杆的復位彈簧大的設置負荷來使該 轉動板朝向上述非動作位置,從而在上述轉動板上用力地將上述加速杆 的操作部拉近上述把手側時,使得上述轉動板向上述制動位置側轉動, 以使車輛的停止裝置動作。
另外,在第一特徵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二特徵在於,在上述加速 杆和上述轉動板之間設置止擋單元,該止擋單元用於限制該加速杆向減 速方向轉動的轉動界限即無負荷位置和該加速杆向加速方向轉動的轉動 界限即滿負荷位置。在上述加速杆位於上述滿負荷位置時,若用力地將 該加速杆的操作部拉近上述把手側,則上述轉動板將藉助上述止擋單元 而向上述制動位置側轉動。
另外,在第一或第二特徵的基礎上,本發明的第三特徵在於,在上 述加速杆上設置有與上述左右把手對應的左右一對操作部。
另外,上述支撐部件對應於後面說明的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的手柄基
板110,並且,止擋單元對應於可動止擋部件115和固定止擋部件116, 停止裝置對應於制動器開關135。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徵,由於轉動板通常利用比上述另一復位彈簧 大的設置負荷保持在非動作位置,所以轉動板不會因駕駛者施加給加速 杆操作部的加速操作而轉動,然而在用力地將加速杆的操作部拉近把手 側時,轉動板克服上述另一復位彈簧的設置負荷而繞樞軸朝向上方的制
5動位置轉動,從而能夠使車輛的停止裝置動作。此時,轉動板繞樞軸的 轉動對於獲得轉動板的順暢轉動始終有效,而與個人差異在將加速杆的 操作部向把手側拉近的方向上所引起的不均無關,而且也不需要用於確 保轉動板順暢轉動的特別的保養檢查。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特徵,在上述加速杆位於上述滿負荷位置時,當 用力地將該加速杆的操作部拉近上述把手側時,藉助上述止擋單元能夠 使上述轉動板立即轉動至制動位置側,從而能夠迅速地進行車輛的緊急 停止。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特徵,駕駛者無論是用左右任何一隻手還是兩隻 手都不僅能夠進行加速操作,還能夠進行緊急制動操作,從而操作性好。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的小型電動車輛的立體圖。(第一實施
例)
圖2是該小型電動車輛的主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3是該小型電動車輛的側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4是表示該小型電動車輛的車架的側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5是表示該車架的俯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6是沿圖3中的6-6線的剖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7是沿圖6中的7-7線的剖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8是沿圖3的8-8線的剖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9是沿圖8中的9-9線的剖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10是表示轉向手柄部的俯視圖(沿圖3的箭頭10的放大圖)。(第 一實施例)
圖11表示將控制箱取下後的狀態下的轉向手柄部,是與圖10對應 的圖。(第一實施例)
圖12是表示圖1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第一實施例) 圖13是沿圖12的13-13線的剖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14是沿圖12的14-14線的剖視圖。(第一實施例)圖15是沿圖12的15-15線的剖視圖。(第一賣施例) 圖16是沿圖12的16-16線的剖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17是沿圖12的17-17線的剖視圖。(第一實施例) 圖18表示緊急制動操作時的作用,是與圖13對應的圖。(第一實施
圖19是加速杆的操作負荷特性線圖。(第一實施例) 標號說明
V:小型電動車輛;
D:駕駛者;
H:駕駛者的手;
A:加速杆的加速方向;
R:加速杆的減速方向;
N:加速杆的無負荷位置;
F:加速杆的滿負荷位置;
U:轉動板的非動作位置;
B:轉動板的制動位置;
3:轉向手柄;
3A: U字形部;
3B:連接部;
3e:自由端部;
6:座椅;
28:手柄管柱;
53:電動機;
110:支撐部件(手柄基板); 112:轉動板;
114:力口速杆(accel lever); 114a:軸部; 114b:操作部;
115、 116:止擋單元(可動止擋部件、固定止擋部件);125、 127:加速杆的復位彈簧(第一、第二復位彈簧); 131:樞軸;
132:轉動板的復位彈簧(第三復位彈簧); 134:停止裝置(制動器開關)。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所示的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 行說明。
第一實施例
在圖1 圖5中,小型電動車輛V具有車架l;分別可轉向地懸掛 架設在該車架l前端部的左右一對前輪2f、 2f;轉向手柄3;將該轉向手 柄3的動作傳遞到兩前輪2f、 2f的轉向機構4;懸掛架設在車架1的後
端部的動力單元5;配置在該動力單元5的左右兩側並通過該動力單元5 的輸出而被驅動的左右一對後輪2r、 2r;支撐於車架1上並配置在動力 單元5上方的乘車用座椅6;以及護腿罩7等車身蓋類,下面依次對這些 部分進行詳細說明。而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左右和前後是以小型電動 車輛V為基準而言的。
首先,如圖4和圖5所示,車架1具有被左右隔開配置的一對管狀 的主車架10、 10。各主車架10由如下部分構成從前端向後下方傾斜延 伸的車架前部ioa;從該車架前部10a的後端向後方水平延伸的車架中間 部10b;和從該車架中間部10b的後端向後上方傾斜延伸的車架後部10c。 兩主車架10、 10的車架前部10a、 10a相互平行地配置,車架中間部10b、 10b配置為相互的間隔隨著向後方而擴大,車架後部10c、 10c相互平行 地配置。在車架前部10a、 10a上焊接有將車架前部10a、 10a相互連接起 來的鋼板制的副車架ll,在車架中間部10b、 10b的後端焊接有將車架中 間部10b、 10b的後端相互連接起來的管狀的橫向構件12,另外,在車架 中間部10b、 10b的上部焊接有將車架中間部10b、 10b的上部相互連接 起來的方形的底板13。在車架後部10c、 10c的上端焊接有將車架後部 10c、 10c的上端相互連接起來的座椅軌道16。此外,在車架前部10a、10a的前端部焊接有稍微向後方傾斜的左右一對支柱17、 17的下端部。 如上所述構成了車架l。
在座椅軌道16上安裝有駕駛者用座椅6。並且,在車架後部10c、 10c之間安裝有用於從前面側容納電池19等輔助設備的輔助設備收納箱 18。
如圖2、圖3和圖6所示,左右前輪2f、 2f分別通過前部懸架裝置 20、 20獨立地懸掛架設在所述副車架11上。各前部懸架裝置20具有伸 縮型的前減振器22和向內端側分成前後兩支狀的A型前懸架臂21。前 懸架臂21內端的前後一對凸緣部21a、 21a隔著彈性襯套24、 24支撐在 前後一對樞軸23、 23上且能夠繞上述樞軸23、 23上下擺動,上述樞軸 23、 23固定在所述副車架11上並向前後方向延伸,在各前懸架臂21及 與其同側的支柱17之間連接有用於對前懸架臂21的上下擺動進行緩衝 的前減振器22。
在前懸架臂21的外端、即擺動端上,通過轉向主銷27可轉向地連 接有轉向節26,該轉向節26具有車軸25,該車軸25轉動自如地支撐與 上述擺動端同側的前輪2f。
另一方面,由副車架11和左右支柱17、 17支撐的手柄管柱28配置 在兩支柱17、 17之間的中央部,配置在該手柄管柱28上方的所述轉向 手柄3通過轉向機構4聯動地連接在左右轉向節26、 26上。
轉向機構4由如下部分構成轉向軸29,其可轉動地支撐在轉向管 柱28上且上端部與所述轉向手柄3結合;轉向臂30,其與該轉向軸29 的下端部一體形成並延伸到該轉向軸29的後方;和將該轉向臂30連接 在左右轉向節26、 26的轉向臂26a、 26a上的左右一對橫拉杆31、 31。 轉向臂26a從轉向節26的下端部延伸到比轉向主銷27更靠後方,並且 所述轉向臂26a根據對轉向手柄3的轉向操作而繞轉向主銷27轉動,從 而能夠使左右前輪2f、 2f轉向。
如圖1、圖2、圖6和圖7所示,在各前輪2f的上方配置有覆蓋該 前輪2f上部的大致半個周面的可動擋泥板35,該可動擋泥板35以可與 對應的前輪2f—體轉向的方式如下所述那樣安裝在所對應的所述轉向節26上。即,可動擋泥板35是合成樹脂制的,並將覆蓋前輪2f的外周面 上部的圓弧狀的周壁部35a、覆蓋前輪2f的內側面上部的內側壁部35b 和覆蓋前輪2f的外側面上部周緣的外側壁部35c連成一體而構成。該內 側壁部35b在中央部形成有鉛垂方向的第一安裝部36,並且在後端部形 成有水平方向的第二安裝部37。另一方面,在轉向節26上形成有在其上 端立起的前後一對託架38、 38,第一安裝部36通過螺栓39、 39緊固在 這些託架38、 38上,並且第二安裝部37通過螺栓40緊固在轉向臂26a 上。卸下上述螺栓39、 40就能夠將可動擋泥板35從轉向節26上卸下。
左右可動擋泥板35、 35配置成,至少其前端部進入乘坐在座椅6上 的駕駛者D的視野Z內(參照圖2)。
而且,駕駛者D在駕駛小型電動車輛V時,通過觀察與左右前輪2f、 2f—起轉向的可動擋泥板35、 35就能夠可靠地確認道路上的前輪2f、 2f 的位置和朝向,因此能夠容易地在路況不好的路段和狹小拐角處進行操 縱。
而且,由於可動擋泥板35、 35為只覆蓋前輪2f、 2f正上方的較小面 積即可,所以與和以往的小型電動車輛的車身一體的固定式前擋泥板那 樣以大範圍覆蓋進行轉向的前輪而形成的情況相比,能夠有助於縮小車 身寬度,在行駛於人行道中時,不會給步行者帶來壓迫感。
此外,各可動擋泥板35的安裝可通過將其內側壁部35b的第一安裝 部36和第二安裝部37用螺栓固定在軸支撐前輪2f的轉向節26的託架 38、 38和轉向臂26a上來簡單地進行,並且能夠可靠地使可動擋泥板35、 35與前輪2f、 2f同步轉向。
另外,由於各可動擋泥板35能以單體在轉向節26上進行拆裝,因 此當其被損傷時,能夠僅將可動擋泥板35更換為新零件而與其它部件無 關,從而能夠實現維修成本的降低。
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將可動擋泥板35安裝在轉向節26上的安裝結構。 在形成於可動擋泥板35的內側壁部35b上的鉛垂方向的第一安裝部36 上設置有前後一對第一安裝孔36a、 36a,這些安裝孔36a、 36a隔著包含 前輪2f轉動軸線的鉛垂面P (參照圖7)地配置,並且在該內側壁部35b的下端部形成的水平方向的第二安裝部37上設置有第二安裝孔37a。
這樣,可動擋泥板35的第一安裝部36在隔著包含前輪2f轉動軸線 的鉛垂面P地配置的前後兩處支撐於轉向節26上,所以與第二安裝部37 的支撐相結合,能夠將可動擋泥板35整體牢固地支撐於轉向節26上。 而且,第一及第二安裝孔36a、 37a相互形成為直角,所以可動擋泥板35 的支撐剛性高,有助於使可動擋泥板35的安裝姿勢穩定化,並有助於防 止振動<=
在圖1、圖4 圖6中,在車架1前部的左右兩側配置有左右一對防 護部件32、 32,這左右一對防護部件32、 32包圍同側的前減振器22並 伸出至同側的前輪2f、 2f的上方。各防護部件32是將管材彎曲成環狀而 成的,並且各防護部件32由向前後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的握持部32g和從 該握持部32g的兩端向下方彎曲延伸的前後一對腳部32a、32b形成環狀, 分別通過螺栓等將後側的腳部32b固定在所述主車架10的車架前部10a 的外側面上,將前側的腳部32a固定在同側的支柱17的外側面上,從而 各防護部件32支撐在車架1上。而且,兩腳部32a、 32b以通過前減振 器22的前後兩側且通過前蓋91、前側蓋90和護腿罩7與前輪2f之間的 方式使外端向上傾斜地配置,握持部32g處於前輪2f和可動擋泥板35 的上方位置處。
而且,左右防護部件32、 32能夠防止落下物等障礙物進入前蓋91 和前輪2f、 2f之伺,還能夠保護可動擋泥板35、前輪2f和前減振器22 等不受該障礙物的侵害。
此外,由於各防護部件32的握持部32g從可動擋泥板35的上方露 出,因此當輔助者將小型電動車輛V的前部提起時,能夠容易地把持該 握持部32g而不會受前蓋91等妨礙,從而提高了提起作業性。此外,由 於該握持部32g配置在可動擋泥板35的上方,所以通過可動擋泥板35 擋住前輪2f的飛濺泥水,能夠避免握持部32g被泥水濺髒,因此上述輔 助者的手不會弄髒。這樣,當輔助者提起小型電動車輛V前部時可減輕 輔助者的負擔。
另外,由於防護部件32的兩腳部32a、 32b固定在車架1上,因此防護部件32的支撐強度高,能夠充分承受提起載荷。
在圖3、圖8和圖9中,在主車架10的後部通過後部懸架裝置51 懸掛架設有動力單元5,在該動力單元5上支撐有左右一對後輪2r、 2r。 動力單元5的殼體52由減速器箱體52a和左右一對橋殼52b、 52b構成, 各橋殼52b —體地突出設置在該減速器箱體52a下部的左右兩側壁上, 在減速器箱體52a的上部一側安裝有將所述電池19作為電源的電動機 53,該電動機53的輸出軸53a配置為,形成在輸出軸53a前端部的小齒 輪54突入到減速器箱體52a內。
在減速器箱體52a內,差動裝置55的差動器殼56與左右橋殼52b、 52b同軸配置,並且差動器殼56的左右兩端部通過滾珠軸承57、 57轉動 自如地支撐在減速器箱體52a上。大直徑的末端傳動齒輪58花鍵結合在 該差動器殼56上。此外,在減速器箱體52a內,中間傳動軸59配置在 輸出軸53a與橋殼52b、 52b的中間部,並且該中間傳動軸59的左右兩 端部轉動自如地支撐在減速器箱體52a上。在該中間傳動軸59上固設有 大徑齒輪60和小徑齒輪61,該大徑齒輪60與所述小齒輪54嚙合,小徑 齒輪61與所述末端傳動齒輪58嚙合。而且,上述小齒輪54、大徑齒輪 60、小徑齒輪61和末端傳動齒輪58以一定的減速比將電動機53的輸出 軸53a的轉動傳遞給差動器殼56,從而構成減速裝置62,所以將電動機 53配置在該減速裝置62上方。
貫穿左右橋殼52b、 52b的左右後車軸63、 63分別相對轉動自如地 支撐在差動器殼56兩端部的內周面上,在這些後車軸63、 63的突入到 差動器殼56內的內端部上,分別花鍵接合有半軸齒輪64、 64。此外,在 差動器殼56上安裝有與差動器殼56的轉動軸線正交的小齒輪軸65,與 上述兩半軸齒輪64、 64嚙合的一對小齒輪66、 66轉動自如地支撐在該 小齒輪軸65上。而且,上述差動器殼56、小齒輪66、 66和半軸齒輪64、 64構成將末端傳動齒輪58的轉動分配給左右後車軸63、 63的差動裝置 55。
左右後車軸63、 63通過滾珠軸承67、 67而支撐在左右橋殼52b、 52b的外端部上。在從左右橋殼52b、 52b的各外端突出的左右後車軸63、63的前端部上一體安裝有左右後輪2r、 2r。因此,後輪2r、 2r通過後車 軸63、 63支撐在橋殼52b、 52b上。
後部懸架裝置51由左右一對後懸架臂70、 70和左右一對伸縮型後 減振器71、 71構成。各後懸架臂70前端的凸緣部70a固定在所述車架 中間部10b後端部的託架69上並通過前部彈性襯套73支撐在向左右方 向延伸的樞軸72上,並且各後懸架臂70可繞上述樞軸72上下擺動。
在各後懸架臂70的後端部上通過焊接而固設有前後一對支撐座75、 75,配置在這些支撐座75、 75上方的前後一對支撐臂76、 76' —體地突 出設置在同側的橋殼52b的前後兩表面上。按如下所述在這些支撐臂76、 76'上設置使軸線朝向上下方向的後部彈性襯套77、 77。
艮P,在各後部彈性襯套77的內外周面上燒結有相互同心配置的外筒 78和內筒79,前後的後部彈性襯套77、 77的外筒78、 78分別壓入在支 撐臂76、 76'中。而且,前後的後部彈性襯套77、 77的內筒79、 79通 過貫穿該內筒79、 79的螺栓80、 80而被夾持固定在所述支撐座75、 75 和按壓板83之間。
如上所述,各前部彈性襯套73形成為上下方向的彈性模量比前後方 向的彈性模量小。並且各後部彈性襯套77形成為左右方向的彈性模量比 前後方向的彈性模量小。
向上方立起的託架81固定在前側的各支撐臂76上,後減振器71的 兩端部連接在該託架81和所述車架後部10c的上端部上。
而且,當通過動力單元5的輸出來驅動後輪2r、 2r時,作用在殼體 52上的反力轉矩從橋殼52b的支撐臂76、 76'經由前後一對後部彈性襯 套77、 77及螺栓80、 80和支撐座75、 75傳遞給後懸架臂70並由後懸 架臂70承受。其間,通過前後的後部彈性襯套77、 77的彈性變形來適 當地緩和反力轉矩的衝擊,而且後部彈性襯套77、 77隔著後車軸63前 後配置,從而能夠充分地產生相對於反力轉矩的阻力,以及通過將這些 後部彈性襯套77的前後方向的彈性模量設定得較大,能夠提高動力單元 5的支撐剛性,因此能夠抑制由於上述反力轉矩而導致的動力單元5整體 的過度擺動,從而能夠可靠地將動力傳遞給後輪2r、 2r。此外,由於與橋殼52b、 52b前側的左右支撐臂部76、 76連接的一 對後減振器71、 71也發揮抵抗動力單元5的反力轉矩的作用,因此有助 於動力單元5的支撐剛性的強化。
在小型電動車輛V行駛過程中,當路面對左右後輪2r、 2r施加不同 的衝擊力時,通過前部彈性襯套73和後部彈性襯套77、 77的彈性變形, 使橋殼52b、 52b的來自路面的衝擊力較大側比較容易地向上傾斜,並根 據該傾斜使左右後懸架臂70、 70相對地上下擺動,從而可使左右後輪2r、 2r單獨地升降,以便能夠提高各後輪2r的著地性,有助於駕駛舒適度的 提高。特別是,將各後部彈性襯套77的左右方向的彈性模量設定為較小, 以便促進左右後懸架臂70、 70的相對擺動,從而在進一步提高各後輪2r 的著地性方面是有效的。
此外,拐彎行駛時,即使後輪2r、 2r承受橫向載荷,也由於前後一 對、左右兩組的後部彈性襯套77、 77,77、 77可相互協動地產生充分的阻 力而能夠提高後輪2r、 2r的橫向支撐剛性,並能夠實現後輪2r、 2r的姿 勢穩定化。
由於這種後部懸架裝置51結構簡單且容易裝配,因此能夠廉價提供 該後部懸架裝置51。
在圖l、圖3 圖5中,在所述座椅6正下方的車架1、即車架後部 10c的上端部,焊接有向斜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對第四託架85、 85,在這 些第四託架85、85上通過螺栓87可裝卸地固定有後保險槓86的兩端部, 該後保險槓86包圍動力單元5的電動機53而成為-字形。即,後保險 槓86包括左右一對側面防護部86a、 86a,其以從第四託架85、 85起 與電動機53的左右兩側面對置的方式向斜後方延伸;和後面防護部86b, 其將這些側面防護部86a、 86a的後端部之間連接成一體且與上述電動機 53的後面對置。
這樣,後保險槓86固定在車架1上而與後輪2r、 2r的懸架無關,因 此即使該後保險槓86因障礙物的衝撞而發生變形,也能夠避免後輪2r、 2r的定位發生偏離。而且,後保險槓86通過其左右一對側面防護部86a、 86a和後面防護部86b能夠保護電動機53不受從其左右側方和後方接近
14的障礙物損傷。
另外,後保險槓86的後面防護部86b也可用作車身上舉用把手,從 而使輔助者進行的車身後部的上舉性良好,進而,在將小型電動車輛V 裝載在搬運車輛上時,後面防護部86b也能夠作為用於將小型電動車輛V 保持在貨臺上的保持件的卡止部來使用,很方便。
而且,從車架1取下後保險槓86,能夠容易地進行動力單元5的維 修。.
在圖3 圖5中,上述座椅軌道16將車架後部10c、 10c的上端部間 連接起來,在上述座椅軌道16的中間焊接有向後方突出的左右一對第五 託架105、 105,在這些第五託架105、 105上,通過螺栓104、 104固定 有可拆裝的左右承載部件106、 106,該左右承載部件106、 106在動力單 元5上大致水平地延伸至後輪2r、 2r的後方。這些承載部件106、 106 — 體具有從其後端向前下方彎曲成銳角的支撐腳106a、 106a,焊接在各支 撐腳106a的下端部的安裝片107在上述後保險槓86的後面防護部86b 的中間部通過貫通其中的螺栓108可裝卸地進行固定。左右承載部件106、 106例如在它們上表面安裝貨筐109來進行使用。在該情況下,貨筐109 將左右承載部件106、 106之間連接起來,作為它們的加強部件發揮作用。
這樣,承載部件106、 106能夠利用動力單元5的上方空間進行配設, 另外還能夠通過支撐腳106a、 106a將承載部件106、 106牢固地支撐於 後保險槓86上。
再回到圖1 圖3中,在左右所述支柱17、 17上通過螺栓(未圖示) 可裝拆地固定有如下部件覆蓋這些支柱的左右兩側面的前側蓋90、 90; 覆蓋支柱17、 17和手柄管柱28的前表面並且將兩前側蓋90、 90之間連 接起來的前蓋91;以及覆蓋支柱17、 17和手柄管柱28後表面並且將兩 前側蓋90、 90之間連接起來的護腿罩7。這樣,護腿罩7配置為,向手 柄管柱28的左右外側方伸出,以便從前方覆蓋乘坐在所述座椅6上的駕 駛者D的兩腳。該護腿罩7的橫寬與所述底板13 —樣,被設定為橫寬比 左右可動擋泥板35、 35的內側緣間距離短,以便在人行道上儘量不給過 往的步行者帶來壓迫感,在該護腿罩7的下端一體地連設有向後下方傾斜的輔助蓋92,該輔助蓋92以比護腿罩7寬的寬度覆蓋左右可動擋泥板 35、 35的後部及它們之間,並且該輔助蓋92的後端螺栓接合在所述底板 13上。該輔助蓋92的覆蓋左右可動擋泥板35後部的兩端部92a、 92a向 可動擋泥板35的半徑方向外側鼓出,並且沿可動擋泥板35的外周形成 圓弧狀。在底板13的上表面鋪設有底板墊14以覆蓋輔助蓋92的接合部。 通過這些底板13和底板墊14構成駕駛者D的落腳部、即腳踏板15。
而且,由於上述輔助蓋92在整個護腿罩7和腳踏板15之間形成為 橫寬比護腿罩7寬,以便覆蓋左右可動擋泥板35、35的後部和它們之間, 因此能夠由輔助蓋92擋住從可動擋泥板35、 35漏出而向後方飛濺的泥 水等。
而且,由於輔助蓋92連設在護腿罩7的下部,因此即使其橫寬比護 腿罩7寬,也不會給步行者帶來壓迫感。
另外,輔助蓋92的覆蓋左右可動擋泥板35後部的兩端部92a、 92a, 向可動擋泥板35的半徑方向外側鼓出,並且沿可動擋泥板35的外周形 成圓弧狀,因此能夠充分保證可動擋泥板35、 35和輔助蓋92之間的間 隙,從而當前輪2f、 2f轉向時,能夠避免可動擋泥板35、 35與輔助蓋 92相干涉。
另外,由於輔助蓋92配置在護腿罩7和腳踏板15之間,且其橫寬 比護腿罩7寬,並且該輔助蓋92向後下方傾斜,因此能夠將該輔助蓋92 用作輔助踏板,使駕駛者D將腿以伸開的狀態放置,從而能夠有助於提 高乘坐性。
在前蓋91的下部安裝有左右一對前燈93、 93。並且在左右前側蓋 90、 90上部安裝有前轉向燈94、 94。並且在主車架10後部固定有覆蓋 動力單元5和左右後輪2r、 2r的後蓋95,在該後蓋95的後表面安裝有 尾燈96。
所述駕駛者用座椅6由支撐在座椅軌道16上的座椅墊6a和從該座 椅墊6a的後端部立起的座椅靠背6b構成。座椅靠背6b在其左右兩側面 一體地具有支撐板97、 97,在這些支撐板97、 97上軸支撐有左右一對扶 手98、 98,該一對扶手98、 98可在水平的使用位置和向上方立起的收起位置之間進行轉動。在比這些扶手98、 98更上方的支撐板97、 97的上 部安裝有後轉向燈99、 99。
另外,如圖1和圖3所示,在主車架10的車架中間部10b和車架後 部10c上安裝有覆蓋它們的L字形的後側蓋100。該後側蓋100、上述前 側蓋90和上述支撐板97是小型電動車輛V的車身的平坦的側面,在這 些外表面沿整個區域附設有反射體101或發光體。在反射體101上適合 採用金屬性塗膜、淡色系灰色塗膜、反射鏡等,在採用金屬性塗膜、特 別是金屬銀塗膜的情況下,通過噴漆能夠簡單地構成反射體101,而且由 於相對於照射光的反射性較高,因此辨別性良好。
另外,在發光體中,適合採用蓄光性材料或螢光性材料,在採用發 光體的情況下, 一旦接收到其他車輛的前燈等的照射光,就主動地發光, 因此辨別性高。
此外,能夠將與上述相同的反射體102或發光體也附設在前輪2f、 2f和後輪2r、 2r的外側面上。
而且,夜間小型電動車輛V橫穿道路時,當其車身側面受到其他車 輛的前燈照射時,上述反射體101、 102的反射光或發光體的發光使得後 側蓋IOO、前側蓋90和支撐板97以及前輪2f和後輪2r凸顯出來,所以 其他車輛的司機很容易識別出小型電動車輛V的大致整體,能夠獲得小 型電動車輛V在夜間的良好的側面辨別性。
下面參照圖10 圖18,對該小型電動車輛V的包括上述轉向手柄3 的操縱裝置進行說明。
在圖10 圖13中,在上述轉向軸29的上端固定有手柄基板110, 在豎立設置於該手柄基板110後端部的撐條111上通過焊接等固定有轉 向手柄3。
轉向手柄3通過將管材彎曲成環形而構成,其包括各彎曲部朝向外 側的左右一對U字形部3A、 3A和連接部3B,該連接部3B將這些U字 形部3A、 3A的一端部之間連接成一體並且固定在上述撐條111上,左右 U字形部3A、 3A的另一端部是彼此離開且對置的自由端部3e、 3e。另 外,該轉向手柄3配置為自由端部3e、 3e側朝向車輛前方,且連接部3B側朝向車輛後方,並在左右U字形部3A、 3A的、連接部3B側的直線部 上形成了供駕駛者D握持的左右一對把手3g、 3g。左右自由端部3e、 3e 相互的間隔被設定為與左右把手3g、 3g的內端相互的間隔大致相等。
另外在手柄基板110上設置有轉動板112。關於該轉動板112和手柄 基板110的關係將在後邊說明。
如圖12 圖17所示,在轉動板112上固定有左右一對軸承座113、 113,通過這些軸承座113、 113來支撐加速杆114的軸部114a,使得該 加速杆114的軸部114a轉動自如且與把手3g、 3g平行。加速杆114構成 為,將操作部114b、 114b與上述軸部114a的向軸承座113、 113外側突 出的兩端部連接設置成曲柄狀;駕駛者D用握持把手3g、 3g的手H的 手指對操作部114b、 114b向靠近把手3g、 3g進行按下操作,當對操作 部114b、 114b進行按下時使軸部114a向加速方向A轉動,當解除下壓 力時軸部114a向減速方向R轉動。如圖16清楚所示,在軸部114a的中 間固定有沿其半徑方向突出的可動止擋部件115,與該可動止擋部件115 對應的固定止動部件116固定在轉動板112上,可動止擋部件115與該 固定止擋部件116的第一止擋面116a抵接,由此來限制軸部114a向減速 方向R轉動的轉動界限,即限制加速杆114的無負荷位置N;可動止擋 部件115與固定止擋部件116的第二止擋面116b抵接,由此來限制軸部 114a向加速方向A轉動的轉動界限,即限制加速杆114的滿負荷位置F。
加速傳感器117用於檢測該軸部114a向加速方向A轉動的轉動角 度,該加速傳感器117的一對安裝凸緣117a、 117a由小螺釘118、 118固 定在支柱119上,該支柱119豎立設置於轉動板112上表面。加速傳感 器117例如由電位計構成。該加速傳感器117的輸入軸117b通過聯動機 構120與上述加速杆114連接。
該聯動機構120具有驅動臂121和從動臂122,所述驅動臂121固 定在加速杆114的軸部114a的中間且沿其半徑方向延伸;所述從動臂122 固定在加速傳感器117的輸入軸117b上且沿其半徑方向延伸,聯動銷123 突出設置於驅動臂121的前端部側面,且可滑動地與形成於從動臂122 上的長孔124卡合,從而可將軸部施加給驅動臂121的轉動由從動臂122經由聯動銷123傳遞至輸入軸117b。並且,由拉伸螺旋彈簧構成的第一 復位彈簧125用於施加使軸部114a朝向減速方向R的預定的設置負荷, 該第一復位彈簧125壓縮設置在驅動臂121與設於轉動板112上的彈簧 卡止部126之間。
上述驅動臂121和第一復位彈簧125配置為,使得該彈簧125的拉 伸力作用線L和驅動臂121的轉動中心之間的距離S1隨著使驅動臂121 在加速方向A轉動而縮短。因此,當加速杆114從無負荷位置N向加速 方向A轉動時,雖然第一復位彈簧125的彈力增加,但是其彈力施加給 驅動臂121的復位轉矩減小(參照圖19的線a)。
另外,在上述輸入軸117b上安裝有由扭轉螺旋彈簧構成的第二復位 彈簧127,該第二復位彈簧127施加使從動臂122轉動的力,該第二復位 彈簧127的彈力對從動臂122的作用方向與第一復位彈簧125的彈力經 由聯動銷123對從動臂122作用的方向相同。
另外,驅動臂121和從動臂122配置為,在驅動臂121從加速杆114 的無負荷位置N轉動至預定的中間動作位置(當驅動臂121的轉動中心、 連動銷123的中心和從動臂122的轉動中心排列在一條直線上時)的期 間內,驅動臂121的聯動銷123的中心與從動臂122的轉動中心之間的 距離S2逐漸縮小,在驅動臂121從加速杆114的上述中間動作位置轉動 至滿負荷位置F的期間內,該距離S2逐漸增大。
上述距離S2相當於從動臂122的有效長度,相對於該有效長度S2 如上所述地變化, 一體具有聯動銷123的驅動臂121的有效長度、即驅 動臂121的轉動中心與連動銷123的中心之間的距離不發生變化,所以 當從動臂122的有效長度S2減小時,第二復位彈簧127的彈力經由從動 臂122施加給驅動臂121的復位轉矩增加,相反地,當從動臂122的有 效長度S2增加時,第二復位彈簧127的彈力經由從動臂122施加給驅動 臂121的復位轉矩減小。
因此,當加速杆114從無負荷位置N轉動至滿負荷位置F時,如圖 19的線b所示,第二復位彈簧127的彈力經由從動臂122和聯動銷123 施加給驅動臂121的復位轉矩,在轉動的前半段呈增加的趨勢,在轉動的後半段呈減小的趨勢。
於是,由於由第一、第二復位彈簧125、 127的彈力所產生的復位轉 矩同時作用於加速杆114,所以在加速杆114從無負荷位置N轉動至滿 負荷位置F的期間內,如圖19的線c所示,加速杆114的操作負荷在轉 動的前半段表現出增加的趨勢,在轉動的後半段表現出減小的趨勢。艮口, 在加速杆114的預定的中間動作位置出現操作負荷的峰值。加速杆114 的這樣的操作負荷特性能夠給駕駛者帶來加速操作的輕鬆感,特別能夠 在使用時間長的滿負荷位置F容易地保持加速杆114,從而能夠有助於減 輕駕駛者的疲勞。
當加速傳感器117通過聯動機構120檢測出加速杆114從無負荷位 置N起轉動的轉動角度時,向未圖示的電子控制單元輸出與該轉動角度 對應的信號。於是,電子控制單元響應於該信號對上述電動機53的輸出 進行控制。具體來講,在將加速杆114保持於無負荷位置N時,使設在 上述電動機53上的電磁式制動器(未圖示)處於動作狀態,從而保持小 型電動車輛V的停車狀態;當加速杆114從無負荷位置N向加速方向A 轉動時,使上述電磁式制動器處於不動作狀態,並且電動機53增大輸出, 從而能夠使小型電動車輛V起動並加速。
另外,在行駛過程中,當釋放加速杆114時,該杆114在第一、第 二復位彈簧125、 127的彈力作用下返回到無負荷位置N,隨之由上述電 動機53產生再生制動力以使小型電動車輛V減速,當達到預定車速以下 時,上述電磁式制動器進行動作。這樣,通過使用第一、第二復位彈簧 125、 127,即使在其中一個復位彈簧125或127萬一破損的情況下,也 能通過正常的另一個復位彈簧使加速杆114可靠地返回到無負荷位置N。
加速杆114在其左右兩端部具有一對操作部114b、 114b,該操作部 114b、 114b配置在左右把手3g、 3g的前方,所以駕駛者D無論用左右 任一隻手還是兩隻手都可以進行加速操作,特別在用兩隻手的情況下, 由於一隻手所負擔的操作負荷減半,所以能夠輕鬆地進行加速操作,操 作性良好。
接下來,參照圖13和圖18對轉動板112和手柄基板110的關係進行說明。
轉動板112在後端部立起左右一對耳部112a、 112a',在這些耳部 112a、 112a'上固定有貫通這些耳部112a、 112a'且與把手3g、 3g平行 延伸的支撐筒130。該支撐筒130被夾在從手柄基板110的左右兩側端立 起的一對側壁110a、 110a之間,並且通過與把手3g、 3g平行延伸的樞軸 131可轉動地與這些側壁110a、 110a連接。於是,轉動板112可繞樞軸 131在下方的非動作位置U (圖13)和上方的制動動作位置B (圖18) 之間轉動;該非動作位置U通過從轉動板112的下表面突出的突起129 與手柄基板110的上表面抵接來限制;制動動作位置B通過上述加速杆 114的軸部114a與形成於左右側壁110a、 110a上的止擋部135、 135抵 接來限制;第三復位彈簧132施加預定的設置負荷來使該轉動板112朝 向非動作位置U,該第三復位彈簧132張設在一個耳部112a ^與手柄基 板110上的彈簧卡止部113之間。第三復位彈簧132的設置負荷被設定 為大於第一復位彈簧125的設置負荷,從而通常將手柄基板110保持在 上述非動作位置U。因此,手柄基板110不因駕駛者D施加給加速杆114 的操作部114b、 114b的加速操作而轉動。
在轉動板112上安裝有可使上述電磁式制動器動作的制動器開關 134,該制動器開關134配置為使得其動作片134a與手柄基板110的上 表面抵接。在轉動板112保持在非動作位置U時,該制動器開關134通 過動作片134a被手柄基板110按壓而成為切斷狀態,從而將上述電磁式 制動器保持在不動作狀態;另外當轉動板112從非動作位置U向制動動 作位置B轉動時,動作片134a從開關主體離開而使制動開關134成為接 通狀態,從而在上述電磁式制動器成為動作狀態的同時,電動機53變成 再生制動狀態。
因此,在需要緊急制動的情況下,如果牢固地握持加速杆114的操 作部114b、 114b和把手3g、 3g,並用力地將加速杆114拉近把手3g、 3g側,則如圖18所示,作用於加速杆114的強拉近力通過軸承座113、 113傳遞給轉動板112,從而克服第三復位彈簧132的設置負荷而使轉動 板112立即轉動至制動動作位置B側,'所以制動器開關134處於接通狀態,從而使上述電磁式制動器動作,並且能夠使電動機53處於再生制動
狀態,從而能夠使小型電動車輛v急停車。
此時,轉動板112繞樞軸131的轉動對於獲得轉動板112的順暢轉 動始終有效,而與個人差異在將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 114b向把手 3g、 3g側拉近的方向上所引起的不均無關,而且也不需要用於確保轉動 板112順暢轉動的特別保養檢查。
另外,由於將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 114b向把手3g、 3g側拉 近的緊急制動操作,與向該操作部114b、 114b施加的朝下的加速操作, 在操作方向上通常不同,所以通過上述緊急制動操作能夠使轉動板112 可靠地轉動。
另外,即使在加速杆114到達使可動止擋部件115與固定止擋部件 116的第二止擋面116b抵接的滿負荷位置F時,進行上述的緊急制動操 作,其操作力也能夠通過上述兩止擋部件115、 116而使轉動板112立即 轉動,操作力沒有白費。
而且,與加速操作的情況相同,由於駕駛者用左右任一隻手還是兩 只手都能夠進行緊急制動操作,所以操作性良好。
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左右把手3g、 3g的後表面形成有供駕駛者 D的握持該把手3g、 3g的手的拇指Ha的根部所嵌入的凹部136、 136。 由此,在左右把手3g、 3g與加速杆114的左右操作部114b、 114b之間 確保了防止夾入物體的充分間隔,同時通過將駕駛者D握持把手3g、 3g 的手H的拇指Ha的根部收納在上述凹部136中,從而能夠使整個手指 儘量接近加速杆114,即使是手比較小的駕駛者,也能夠容易地向操作部 114b施加操作力,操作性良好。
如上所述,在左右各自的把手3g、 3g與加速杆114之間分別確保了 防止夾入物體的充分間隔帶來以下效果例如圖10所示,在左手把持左 側把手3g,用右手向近前拉動加速杆114的右側操作部114b而進行加速 操作的情況下,左側操作部114b即使朝著握持了左側把手的左手,也不 會給該左手帶來壓迫感。這樣的效果在用單手用力地將一個操作部114b 向把手3g側拉近的上述緊急制動操作時也同樣能夠帶來。而且,由於加速杆114的兩操作部114b、 114b配置在環形轉向手柄 3的環內,所以由轉向手柄3阻止從前方或側面接近上述操作部114b、 114b的障礙物,從而能夠保護操作部114b、 114b。
另外,在支撐上述轉向手柄3的支撐體111上形成有向後方突出的 左右一對託架llla、 llla,在這些託架llla、 llla和手柄基板110上安 裝有配置在轉向手柄3的環內的控制箱139。該控制箱139構成為除了收 納有加速杆114的軸部114a、轉向手柄3的連接部3B以夕卜,還收納有通 過加速杆114而動作的控制裝置、即聯動機構120、加速傳感器117、轉 動板112和緊急制動開關134等。
在該控制箱139的上表面,顯示電池餘量等的顯示器140設置在前 部,另外限制車速設定刻度盤141、前進後退切換開關142和喇叭開關 143設置在中間部,電源開關144和左右轉向指示燈開關145、 145設置 在後部。
這樣,環形的轉向手柄3配置為使得自由端部3e、 3e側朝向車輛前 方且連接部3B側朝向車輛後方,並且,在左右U字形部3A、 3A的位於 連接部3B側的直線部形成有把手3g、 3g,所以駕駛者D在握持把手3g、 3g的狀態下,能夠通過彼此離開的自由端部3e、 3e間的空間容易地確認 車體正前方的路面狀態,從而擴大了駕駛者D的視野。
另外,由於利用轉向手柄3的環內空間而配設的控制箱139的大部 分,位於把手3g、 3g的前方位置,所以控制箱139的辨別性也良好,並 且能夠容易地操作控制箱139上的開關之類部件。而且,由於控制箱139 覆蓋通過加速杆114而進行動作的控制部、即聯動機構120、加速傳感器 117、轉動板112和緊急制動開關134等,所以能夠改善外觀。
同樣地,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轉向手柄3中,在左右U字形部 3A、 3A的彼此離開的自由端部3e、 3e上嵌合併固定有圓筒狀的鏡保持 器147、 147,在各鏡保持器147上安裝有後視鏡148的支撐杆149。
這樣,通過利用左右U字形部3A、 3A的自由端部3e、 3e,能夠容 易地安裝圓筒狀的鏡保持器147、 147,並且能夠獲得良好的外觀。而且, 支撐於這些鏡保持器147、 147的後視鏡,以從把手3g、 3g向前方離開的方式進行配置,所以也從駕駛者D向前方離開,因此,駕駛者能夠容 易地觀察後視鏡148,而不用較大程度地偏移視線,從而能夠提高對後視鏡148的辨別性而擴大後方視野。如圖10所示,在一個鏡保持器147、 147上安裝有駐車制動杆150, 通過該駐車制動杆150的制動操作,使設在減速裝置62上的鼓式制動器 151 (參照圖8)動作。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可以進行各種 設計變更。例如,也可以使後輪2r為單輪而將小型電動車輛V構成為三 輪車。此外,第一、第二復位彈簧125、 127任一方都可省略。
權利要求
1、一種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該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的結構如下手柄管柱(28)配設在乘車用座椅(6)的前方,轉向手柄(3)轉動自如地支撐在該手柄管柱(28)上,在該轉向手柄(3)所具有的左右一對把手(3g、3g)中至少一個的前方配置有對車輛驅動用電動機(53)的輸出進行控制的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並且在該加速杆(114)上連接有將該加速杆(114)向減速方向(R)施力的復位彈簧(125、127),使得駕駛者(D)可用握持著上述把手(3g、3g)的手(H)來克服上述復位彈簧(125、127)的施力而按下上述操作部(114b),其特徵在於,支撐部件(110)與上述轉向手柄(3)接合成一體並配置在上述把手(3g、3g)前方,經由與上述把手(3g、3g)大致平行的樞軸(131)將轉動板(112)連接在上述支撐部件(110)上,從而使該轉動板(112)能以後端側為支點在下方的非動作位置(U)和上方的制動位置(B)之間轉動,在該轉動板(112)上連接另一復位彈簧(132),該另一復位彈簧(132)施加比上述加速杆(114)的復位彈簧(125、127)大的設置負荷來使該轉動板(112)朝向上述非動作位置(U),從而在上述轉動板(112)上用力地將上述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拉近上述把手(3g、3g)側時,使得上述轉動板(112)向上述制動位置(B)側轉動,以使車輛的停止裝置(134)動作。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其特徵在於, 在上述加速杆(114)和上述轉動板(112)之間設置止擋單元(115、116),該止擋單元(115、 116)用於限制該加速杆(114)向減速方向(R) 轉動的轉動界限即無負荷位置(N)和該加速杆(114)向加速方向(A) 轉動的轉動界限即滿負荷位置(F),在上述加速杆(114)位於上述滿負 荷位置(F)時,若用力地將該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拉近上 述把手(3g、 3g)側,則上述轉動板(112)將藉助上述止擋單元(115、 116)而向上述制動位置(B)側轉動。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加速杆(114)上設置有與上述左右把手(3g、 3g)對應的左 右一對操作部(U4b、 114b)。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該小型電動車輛的操縱裝置構成為,支撐部件(110)與轉向手柄(3)接合成一體並配置在把手前方,經由與把手大致平行的樞軸(131)將轉動板(112)連接在上述支撐部件(110)上,從而使該轉動板(112)能以後端側為支點在下方的非動作位置和上方的制動位置(B)之間轉動,在該轉動板(112)上連接另一復位彈簧,該另一復位彈簧施加大於加速杆(114)的復位彈簧的設置負荷來使該轉動板(112)朝向非動作位置,從而在轉動板(112)上用力地將該操作部(114b)拉近把手側時,轉動板(112)向制動位置(B)側轉動以使用於制動車輛的制動器開關(134)動作。由此,在用力地將加速杆拉近轉向手柄的把手側時,能夠始終可靠地動作以使車輛的停止裝置動作。
文檔編號A61G5/04GK101309830SQ20068004263
公開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16日
發明者天野愛, 山本康則, 市川勝久, 永岡政敏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