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31 09:13:11 1
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包括:一殼體,其上端面分別設有一樞接部及一出水口,出水口處安裝有出水管,殼體的下端面開設有一排汙口,排汙口上密封連接有排汙管,殼體的側壁上另開設有一通孔;一內筒,內筒的上端面為封閉端,其下端面設有中心孔,並相鄰於中心孔設有多個液流孔,各液流孔在內筒的下端面上沿周向均布;一液流管部,液流管部的內端通過中心孔凸伸於內筒的內腔中,其外端通過殼體的通孔伸出殼體,液流管部的外側壁與殼體的側壁及內筒的下端面分別密封連接;一密封部,位於殼體的內腔中,其一端通過開口銷樞接於殼體的樞接部處,其另一端承託於內筒上端,當密封部以開口銷為轉動軸向上轉動時,能對應封堵出水口。
【專利說明】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煤氣管道排水設施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過壓保護器,尤其是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煤氣輸送管道中,通常會在管道上安裝排水器。在長時間使用中,管道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積水和汙垢,需要通過排水器排放出去,但是煤氣壓力不能超過排水器的水封高度,否則煤氣就可能會擊穿水封造成煤氣大量洩漏。在實際工作中,由於煤氣管網壓力波動較大,超出水封壓力的煤氣過壓現象時有發生,還有的排水器由於結構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水分揮發,從而導致水封高度下降,導致排水器的水封高度不足以封住過壓煤氣,造成水封被擊穿,引發煤氣從排水器的出水口逸出,由此可見,煤氣過壓洩漏以及排水器的水分揮發現象都會引發煤氣洩漏的惡性事故,直接威脅生產、設備和人身安全。
[0003]有鑑於此,本設計人根據多年從事本領域和相關領域的生產設計經驗,研製出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以期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能防止煤氣過壓洩漏以及排水器的水分揮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
[0005]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包括:
[0006]一殼體,所述殼體的上端面分別設有一樞接部及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處安裝有出水管,所述殼體的下端面開設有一排汙口,所述排汙口上密封連接有排汙管,所述殼體的側壁上另開設有一通孔;
[0007]—內筒,位於所述殼體的內腔中,所述內筒的上端面為封閉端,其下端面設有中心孔,並相鄰於所述中心孔設有多個液流孔,各所述液流孔在所述內筒的下端面上沿周向均布;
[0008]一液流管部,所述液流管部的內端通過所述中心孔凸伸於所述內筒的內腔中,其外端通過所述殼體的通孔伸出所述殼體,所述液流管部的外側壁與所述殼體的側壁及所述內筒的下端面分別密封連接;
[0009]一密封部,位於所述殼體的內腔中,其一端通過開口銷樞接於所述殼體的樞接部處,其另一端承託於所述內筒上端,並與所述出水口的位置相對應,當所述密封部以所述開口銷為轉動軸向上轉動時,能對應封堵所述出水口。
[0010]如上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中,所述液流管部包括第一豎直管、第一彎管、第一水平管、第二彎管及第二豎直管,所述第一豎直管及第一彎管位於所述殼體之外,所述第二彎管及第二豎直管位於所述殼體內,其中,所述第一水平管穿設於所述通孔,其外側壁與所述殼體的側壁密封連接,其外端通過所述第一彎管與所述第一豎直管的下端相連接,其內端通過所述第二彎管與所述第二豎直彎管的下端相連接,所述第二豎直管穿設於所述中心孔,其外側壁與所述內筒的下端面密封連接。
[0011]如上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中,所述第二豎直管的上端設有一管帽,所述管帽包括一緩流板以及至少兩連板,各所述連板沿周向均布在所述緩流板的表面上,其上下兩端對應與所述緩流板及所述第二豎直管的上端焊接固定,所述緩流板與所述第二豎直管之間形成有過流通道,所述過流通道對應連通所述內筒的內腔及所述第二豎直管的內腔。
[0012]如上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豎直管的上端與第二水平管的一端相連接,所述出水管的自由端進一步連設有出水彎管。
[0013]如上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中,所述排汙管的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水平
管的另一端分別套設固定有一法蘭。
[0014]如上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中,所述樞接部包括一孔部、一套管、一上密封板及兩樞耳,所述孔部位於所述殼體的上端面,所述套管的下端焊接固定在所述孔部的周壁處,其上端蓋設固定有所述上密封板,兩所述樞耳位於所述套管的內腔中,並相對設置在所述上密封板的下表面,所述樞耳上設有供所述開口銷對應穿設的樞孔;
[0015]所述密封部包括有一 「人」字形連接板、一定位平板及一矽橡膠墊片,所述連接板的頭部通過所述開口銷樞接於兩所述樞耳之間,其尾部的兩端頭之間固定有所述定位平板,所述矽橡膠墊片膠結固定於所述定位平板的上表面,當所述連接板以所述開口銷為轉動軸向上轉動時,所述矽橡膠墊片能對應封堵所述出水口。
[0016]如上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中,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為一筒狀結構,其包括一第一上蓋板、一第一下蓋板及一第一圓筒,所述第一上蓋板及第一下蓋板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一圓筒的上埠及下埠處,並對應形成所述殼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
[0017]所述內筒為一筒狀結構,其包括一第二上蓋板、一第二下蓋板及一第二圓筒,所述第二上蓋板及第二下蓋板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二圓筒的上埠及下埠處,並對應形成所述內筒的上端面及下端面。
[0018]如上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中,所述第一上蓋板及第一下蓋板與所述第一圓筒之間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上蓋板及第二下蓋板與所述第二圓筒之間焊接固定。
[0019]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設備體積小,安裝維修方便,使用壽命長;通過將本實用新型連接於排水器的出水口,能有效制止由於煤氣過壓造成的煤氣洩漏和排水器水分揮發,避免排水器的水封被擊穿,本實用新型防止煤氣過壓的功能顯著,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另外,在實際工作中,通過矽橡膠墊片對應封堵殼體的出水口,不會在出水口處沉積汙垢,確保本實用新型在長時間使用後,仍能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的俯視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的側視圖;
[0022]圖3為沿圖1中A-A線的剖面圖;
[0023]圖4為圖1中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4]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殼體的俯視圖;
[0025]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殼體的側視圖;[0026]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殼體的剖視圖;
[0027]圖8為沿圖7中B-B線的剖面圖;
[0028]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殼體中樞接部的上樞耳的平面示意圖;
[0029]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內筒的剖視圖;
[0030]圖11為沿圖10中C-C線的剖面圖;
[0031]圖12為本實用新型中密封部的平面示意圖;
[0032]圖13為本實用新型中密封部的側視圖;
[0033]圖14為本實用新型中液流管部的管帽的仰視圖;
[0034]圖15為本實用新型中液流管部的管帽的側視圖。
[0035]主要元件標號說明:
[0036]I 殼體Ia 第一上蓋板
[0037]Ib 第一下蓋板Ic 第一圓筒
[0038]11 樞接部111孔部
[0039]112套管113上密封板
[0040]114樞耳115樞孔
[0041]12 出水口13 出水管
[0042]14 排汙口15 排汙管
[0043]16 通孔17 出水彎管
[0044]2 內筒2a 第二上蓋板
[0045]2b 第二下蓋板2c 第二圓筒
[0046]21 中心孔22 液流孔
[0047]3 液流管部 31 第一豎直管
[0048]32 第一彎管 33 第一水平管
[0049]34 第二彎管 35 第二豎直管
[0050]36 管帽361緩流板
[0051]362連板37 第二水平管
[0052]4 密封部 40 開口銷
[0053]41 連接板 42 定位平板
[0054]43 矽橡膠墊片5 法蘭
【具體實施方式】
[0055]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5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的俯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的側視圖;圖3為沿圖1中A-A線的剖面圖;圖4為圖1中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殼體的俯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殼體的側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殼體的剖視圖;圖8為沿圖7中B-B線的剖面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殼體中樞接部的上樞耳的平面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內筒的剖視圖;圖11為沿圖10中C-C線的剖面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中密封部的平面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中密封部的側視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中液流管部的管帽的仰視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中液流管部的管帽的側視圖。
[0057]參見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包括有一殼體1、一內筒
2、一液流管部3及一密封部4,其中:
[0058]請一併參見圖5至圖7,所述殼體I的上端面分別設有一樞接部11及一出水口 12,所述出水口 12處安裝有出水管13,所述殼體I的下端面開設有一排汙口 14,所述排汙口 14上密封連接有排汙管15,所述殼體I的側壁上另開設有一通孔16 ;
[0059]所述內筒2位於所述殼體I的內腔中,如圖10、圖11所示,所述內筒2的上端面為封閉端,其下端面設有中心孔21,並相鄰於所述中心孔21設有多個液流孔22,各所述液流孔22在所述內筒2的下端面上沿周向均布;
[0060]所述液流管部3的內端通過所述中心孔21凸伸於所述內筒2的內腔中,其外端通過所述殼體I的通孔16伸出所述殼體1,所述液流管部3的外側壁與所述殼體I的側壁及所述內筒2的下端面分別密封連接;
[0061]如圖3、圖4所示,密封部4位於所述殼體I的內腔中,其一端通過開口銷40樞接於所述殼體I的樞接部11處,其另一端承託於所述內筒2上端,並與所述出水口 12的位置相對應,當所述密封部4以所述開口銷40為轉動軸向上轉動時,能對應封堵所述出水口 12。
[0062]請參見圖1至圖3,所述液流管部3包括第一豎直管31、第一彎管32、第一水平管33、第二彎管34及第二豎直管35,所述第一豎直管31及第一彎管32位於所述殼體I之外,所述第二彎管34及第二豎直管35位於所述殼體I內,其中,所述第一水平管33穿設於所述通孔16,其外側壁與所述殼體I的側壁密封連接,所述第一水平管33的外端通過所述第一彎管32與所述第一豎直管31的下端相連接,其內端通過所述第二彎管34與所述第二豎直彎管35的下端相連接,所述第二豎直管35穿設於所述中心孔21,其外側壁與所述內筒2的下端面密封連接。
[0063]其中,所述第二豎直管35的上端設有一管帽36,請一併參見圖14、圖15,所述管帽36包括一緩流板361以及至少兩連板362 (圖中示意性的設置了 4個),各所述連板361沿周向均布在所述緩流板361的表面上,其上下兩端對應與所述緩流板361及所述第二豎直管35的上端焊接固定,所述緩流板361與所述第二豎直管35之間形成有過流通道(圖中未標示),所述過流通道對應連通所述內筒2的內腔及所述第二豎直管35上端。當該第二豎直管35的出水流速過高時,通過設置管帽,能有效避免水流直接衝擊內筒的上端面,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006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豎直管31的上端與第二水平管37的一端相連接,而所述出水管13的自由端進一步連設有出水彎管17,以便於與其他裝置相連接。
[0065]另外,所述排汙管15的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水平管37的另一端分別套設固定有一法蘭5,更便於使用,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0066]較佳地,如圖7至圖9所示,所述樞接部11包括一孔部111、一套管112、一上密封板113及兩樞耳114,所述孔部111位於所述殼體I的上端面,所述套管11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所述孔部111的周壁處,其上端蓋設固定有所述上密封板113,兩所述樞耳114位於所述套管112的內腔中,並相對設置在所述上密封板113的下表面,所述樞耳114上設有供所述開口銷40對應穿設的樞孔115,其中,為了達到更佳的使用效果,在圖示的優選結構中,所述孔部111與所述出水口 12呈相對設置;
[0067]請一併參見圖12、圖13,所述密封部4包括有一「人」字形連接板41、一定位平板42及一矽橡膠墊片43,所述連接板41的頭部41a通過所述開口銷40樞接於兩所述樞耳114之間,其尾部的兩端頭41b之間固定有所述定位平板42,所述矽橡膠墊片43膠結固定於所述定位平板42的上表面,當所述連接板41以所述開口銷40為轉動軸向上轉動時,所述矽橡膠墊片43能對應封堵所述出水口 12。
[0068]另外,如圖7所不,所述殼體I為一筒狀結構,包括一第一上蓋板la、一第一下蓋板Ib及一第一圓筒Ic,所述第一上蓋板Ia及第一下蓋板Ib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一圓筒Ic的上埠及下埠處,並對應形成所述殼體I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由此,所述樞接部11、出水口 12位於所述第一上蓋板Ia上,所述出水口 12位於該第一圓筒Ic上,而排汙口 13則開設在所述第一下蓋板Ib上;
[0069]請參見圖10,所述內筒2為一筒狀結構,其包括一第二上蓋板2a、一第二下蓋板2b及一第二圓筒2c,所述第二上蓋板2a及第二下蓋板2b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二圓筒2c的上埠及下埠處,並對應形成所述內筒2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結合前述內容可知,所述中心孔21及液流孔22均設置於所述第二下蓋板2b上。
[0070]其中,優選所述上蓋板Ia及下蓋板Ib與所述第一圓筒Ic之間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上蓋板2a及第二下蓋板2b與所述第二圓筒2c之間焊接固定。本實用新型在具體組裝時,預先將第二豎直管35及管帽36裝設於內筒2的內腔中,再焊接固定該第二上蓋板2a及第二下蓋板2b,隨後,一併放置在外殼I中,待第一水平管33、第二彎管34及第二豎直管35連接後,再將所述第一上蓋板Ia及第一下蓋板Ib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一圓筒Ic的上埠及下埠處即可,之後,再連接第一豎直管33、第二水平管37等部件,由此可知,本實用新型的組裝過程簡單方便,便於生產製造。
[0071]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在實際應用中,預先向該殼體內注滿水,並通過第二水平管37連接於排水器的出水口處,並將所述殼體I的排汙管15封堵(具體可參見圖3),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工作原理如下:
[0072]當煤氣壓力正常時,排水器正常工作,其排出的管道冷凝水經液流管部3進入內筒2內,再由殼體I的出水口 12流出;
[0073]當煤氣壓力過高時,水流及煤氣在短時間內會大量進入本實用新型內,在該煤氣及水流的高壓力下,密封部4的連接板41以開口銷40為轉動軸上行,並通過矽橡膠墊片43對應封堵殼體I的出水口 12,使排水器停止排水,防止排水器的水封被擊穿,以保護排水器,待煤氣壓力降低後,本實用新型內的氣體和水將回流到排水器中,繼而殼體I上的出水口 12打開,重新實現正常的排水作業。
[007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包括: 一殼體,所述殼體的上端面分別設有一樞接部及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處安裝有出水管,所述殼體的下端面開設有一排汙口,所述排汙口上密封連接有排汙管,所述殼體的側壁上另開設有一通孔; 一內筒,位於所述殼體的內腔中,所述內筒的上端面為封閉端,其下端面設有中心孔,並相鄰於所述中心孔設有多個液流孔,各所述液流孔在所述內筒的下端面上沿周向均布; 一液流管部,所述液流管部的內端通過所述中心孔凸伸於所述內筒的內腔中,其外端通過所述殼體的通孔 伸出所述殼體,所述液流管部的外側壁與所述殼體的側壁及所述內筒的下端面分別密封連接; 一密封部,位於所述殼體的內腔中,其一端通過開口銷樞接於所述殼體的樞接部處,其另一端承託於所述內筒上端,並與所述出水口的位置相對應,當所述密封部以所述開口銷為轉動軸向上轉動時,能對應封堵所述出水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液流管部包括第一豎直管、第一彎管、第一水平管、第二彎管及第二豎直管,所述第一豎直管及第一彎管位於所述殼體之外,所述第二彎管及第二豎直管位於所述殼體內,其中,所述第一水平管穿設於所述通孔,其外側壁與所述殼體的側壁密封連接,其外端通過所述第一彎管與所述第一豎直管的下端相連接,其內端通過所述第二彎管與所述第二豎直彎管的下端相連接,所述第二豎直管穿設於所述中心孔,其外側壁與所述內筒的下端面密封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豎直管的上端設有一管帽,所述管帽包括一緩流板以及至少兩連板,各所述連板沿周向均布在所述緩流板的表面上,其上下兩端對應與所述緩流板及所述第二豎直管的上端焊接固定,所述緩流板與所述第二豎直管之間形成有過流通道,所述過流通道對應連通所述內筒的內腔及所述第二豎直管的內腔。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豎直管的上端與第二水平管的一端相連接,所述出水管的自由端進一步連設有出水彎管。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汙管的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水平管的另一端分別套設固定有一法蘭。
6.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樞接部包括一孔部、一套管、一上密封板及兩樞耳,所述孔部位於所述殼體的上端面,所述套管的下端焊接固定在所述孔部的周壁處,其上端蓋設固定有所述上密封板,兩所述樞耳位於所述套管的內腔中,並相對設置在所述上密封板的下表面,所述樞耳上設有供所述開口銷對應穿設的樞孔; 所述密封部包括有一 「人」字形連接板、一定位平板及一矽橡膠墊片,所述連接板的頭部通過所述開口銷樞接於兩所述樞耳之間,其尾部的兩端頭之間固定有所述定位平板,所述矽橡膠墊片膠結固定於所述定位平板的上表面,當所述連接板以所述開口銷為轉動軸向上轉動時,所述矽橡膠墊片能對應封堵所述出水口。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為一筒狀結構,其包括一第一上蓋板、一第一下蓋板及一第一圓筒,所述第一上蓋板及第一下蓋板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一圓筒的上埠及下埠處,並對應形成所述殼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 所述內筒為一筒狀結構,其包括一第二上蓋板、一第二下蓋板及一第二圓筒,所述第二上蓋板及第二下蓋板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二圓筒的上埠及下埠處,並對應形成所述內筒的上端面及下端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為一筒狀結構,其包括一第一上蓋板、一第一下蓋板及一第一圓筒,所述第一上蓋板及第一下蓋板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一圓筒的上埠及下埠處,並對應形成所述殼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 所述內筒為一筒狀結構,其包括一第二上蓋板、一第二下蓋板及一第二圓筒,所述第二上蓋板及第二下蓋板相對密封固定於所述第二圓筒的上埠及下埠處,並對應形成所述內筒的上端面及下端面。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排水器過壓保護裝置,其特徵在於,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上蓋板及第一下蓋板與所述第一圓筒之間焊接固定,所述第二上蓋板及第二下蓋板與所述第二圓筒之間焊接固定。·
【文檔編號】F17D5/00GK203641893SQ201320858836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4日
【發明者】李巍, 劉紅娟, 楊永, 包儒涵, 柴鳳飛, 王世芹 申請人:北京京誠澤宇能源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