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12:45:51 1
專利名稱: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織物,尤其是指織物具有凹凸表面,並具有優美的閃色效果。
背景技術:
為使纖維及織物的顏色更加生動而富於變化,以往有許多研究,一般是經向紗及緯向紗使用2種差異很大的顏色來達到閃色的效果,通常只有選用差異最大的互補色才能看到些微的閃色效果。日本專利Publication number: JP2001336041 (A)揭露一種具有閃色效果的織物,並且使用具有光學反射、散射特性不同的異形斷面纖維,來加強其閃色效果,同時也擴大了顏色選用範圍,然而其織物因比較不具立體效果,其閃色效果仍然不佳。另外美國專利US2008163952 (Al)揭露一種利用紋版設計(織物組織設計),織出具有浮紗的組織,並於該浮紗二側分別使用不同顏色的色紗而使得織物外觀在不同角度觀察時會分別看到不同的顏色,然而由於該組織設計的浮紗立體差異很小,所以在相同角度觀察時其閃色效果不明顯。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缺失,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立體結構明顯的凹凸織物,並含有2種以上不同顏色的色紗來達到優美的閃色效果。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該織物由多條A 向紗與垂直於A向紗的B向紗編織而成,其中A向紗至少使用1種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Y, 且該紗線在編織時至少有部份含有連續2個組織點為下沉配置,利用該紗線具有相當程度的收縮率而使得B向紗受到擠壓而呈現凸出結構,而使得B向紗位於凸出結構峰部的紗線 C2的中心水平位置H1,高於B向紗位於凹下結構谷部最低的紗線C3的頂端水平位置H2,並且B向紗含有至少2種不同顏色紗線Cl及C2,由於B向紗紗線具有立體位置的差異,經由適當的配置,即產生優美的閃色效果。上述紗線Y可以選自具有彈性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也可以選自沸水收縮率大於 3%紗線,如此才會產生比較明顯的凹凸結構,例如紗線Y有包覆Spantex彈性紗。如為選自沸水收縮率大於3%紗線,當編織後經過高溫處理後則可以產生比較明顯的凹凸結構。其中,前述的B向紗至少2種不同顏色紗線Cl與C2皆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 並且該凸出結構區域左側至少配置1條其中一種顏色的B向紗線Cl,而右側則未配置該種顏色紗線Cl。其中,前述的B向紗至少2種不同顏色紗線Cl與C2皆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 並且該凸出結構區域的左側、右側皆至少配置1條其中一種顏色紗線Cl,而最左側及最右側則未配置其他顏色紗線C2。其中,前述的B向紗至少2種不同顏色紗線Cl與C2,其中一種顏色紗線Cl位於凹下結構的配置區域而另一種顏色紗線C2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0011]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僅藉助緯紗為A向紗且含有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Y,且該至少1條收縮率大於3%的A向紗線Y在編織時有部份至少含有連續2個組織點為下沉配置,使得B向紗受到擠壓而產生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並且B向紗含有至少2種不同顏色紗線C1、C2,B向紗位於凸出結構峰部的紗線的中心水平位置H1, 高於B向紗位於凹下結構谷部最低的紗線的頂端水平位置H2利用該紗線收縮率較高的特性使得B向紗受到擠壓而呈現凸出結構,而使得織物具有凹凸的立體效果,本實用新型利用簡單的結構即產生立體結構明顯的且具有優美閃色效果的凹凸織物。
圖1為本實用新型織物的編織組織配置圖。圖2為圖1於I 一 I位置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內容及技術說明,現以實施例來作進一步說明,但應了解的是,該等實施例僅為例示說明之用,而不應被解釋為本實用新型實施的限制。圖1是揭示本實用新型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圖2,則是取自圖1於I 一 I位置的截面圖;如圖所示,該織物由多條A向紗與垂直於A向紗的B向紗編織而成,其中A向紗至少使用1種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Y,且該紗線在編織時至少有部份含有連續2個組織點為下沉配置,利用該紗線具有相當程度的收縮率而使得B向紗受到擠壓而呈現凸出結構, 而使得B向紗位於凸出結構峰部的紗線C2的中心水平位置H1,高於B向紗位於凹下結構谷部最低的紗線C3的頂端水平位置H2,並且B向紗含有至少2種不同顏色紗線Cl及C2。上述紗線Y可以選自具有彈性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也可以選自沸水收縮率大於 3%紗線,如此才會產生比較明顯的凹凸結構,例如紗線Y有包覆Spantex彈性紗。如為選自沸水收縮率大於3%紗線,當編織後經過高溫處理後則可以產生比較明顯的凹凸結構。顏色紗線Cl與顏色紗線C2的顏色色差值越小則其閃色效果越差,其顏色紗線Cl 與顏色紗線C2的顏色色差值Δ E最好不低於8。當顏色紗線Cl與顏色紗線C2同時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時,並且該凸出結構區域左側至少配置1條顏色紗線Cl,而右側沒有配置該顏色紗線Cl時,其織物表面效果在觀察者從織物表面左邊向織物表面右邊觀看時會看到織物表面閃爍顏色紗線Cl的顏色, 而從織物表面右邊向織物表面左邊觀看時則看不到織物表面閃爍顏色紗線Cl的顏色。當顏色紗線Cl與顏色紗線C2同時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時,並且該凸出結構區域於左側、右側皆至少配置1條顏色紗線Cl而最左側及最右側沒有配置其它顏色紗線C2 時,其織物表面效果在觀察者從織物表面左邊向織物表面右邊觀看時會看到織物表面閃爍顏色紗線Cl的顏色,而從織物表面右邊向織物表面左邊觀看時也會看到織物表面閃爍顏色紗線Cl的顏色。當顏色紗線Cl位於凹下結構的配置區域,而顏色紗線C2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時,此時也會產生閃色效果,但閃色效果比較差。顏色紗線Cl與顏色紗線C2的中也可至少1條顏色紗線使用不同的異形斷面,藉助不同的異形斷面具有不同的光澤,而增加閃色效果,尤其是顏色紗線Cl的光澤度較高而顏色紗線C2的光澤度較低時,其閃色效果最佳。[0023]B向紗也可以含有至少3種不同顏色紗線Cl、C2及C3,經由適當的配置,可以產生兩邊閃爍不同顏色的特殊效果,例如,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含有至少3條B向紗且顏色紗線C1、C2、C3皆配置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且顏色紗線Cl位於左側、顏色紗線C2位於中央而顏色紗線C3位於右側,其織物表面效果在觀察者從織物表面左邊向織物表面右邊觀看時會看到織物表面閃爍顏色紗線Cl的顏色,而從織物表面右邊向織物表面左邊觀看時則會看到織物表面閃爍顏色紗線C3的顏色。其中Cl與C2的色相差值Δ E為將Cl與C2分別繞卷於紙板上再由Datacolor分光儀型號SF600在D65光源所測得的CIE Lab分析中的Δ E值差異,Δ E為(Δ L平方加 Δa平方加Δ b平方的總和)的平方根。以下即提出一具體實施例並說明如下經紗為B向紗且含有2種不同顏色的顏色紗線Cl與C2,以及沒有染色的紗線C3, 顏色紗線Cl為紅色且其CIE Lab值為L = 49. 65,a = 55. 16,b = 27.25,顏色紗線 C2為黑色且其CIE Lab值為L = 26. 46,a = — 0. 09,b= — 0. 99,顏色紗線Cl與顏色紗線C2的色差值Δ E為66. 24。緯紗為A向紗且含有1種彈性收縮率為20%的紗線Y,經紗與緯紗的編織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顏色紗線Cl與C2皆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且顏色紗線Cl位於凸出結構的兩側而顏色紗線C2位於凸出結構的中央部位,沒有染色的紗線C3位於凹下結構的配置區域。其織物表面效果在觀察者從織物表面左邊向織物表面右邊觀看時會看到織物表面閃爍紅色,而從織物表面右邊向織物表面左邊觀看時也會看到織物表面閃爍紅色。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範圍,舉凡依本實用新型的申請專利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所涵蓋。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該織物由多條A向紗與垂直於A向紗的B向紗編織而成,其特徵在於,其中A向紗至少含有1條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Y),且該A向紗線(Y) 在編織時有部份至少含有連續2個組織點為下沉配置,使得B向紗受到擠壓而產生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並且B向紗含有至少2種不同顏色紗線(Cl、C2),B向紗位於凸出結構峰部的紗線的中心水平位置(H1),高於B向紗位於凹下結構谷部最低的紗線的頂端水平位置 (H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A向紗所使用的紗線(Y)為彈性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A向紗所使用的紗線(Y)為沸水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B向紗至少2 種不同顏色紗線(Cl、C2)皆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並且該凸出結構區域左側至少配置 1條其中一種顏色的B向紗線(Cl),而右側則未配置該種顏色紗線(Cl)。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B向紗至少2 種不同顏色紗線(C1、C2)皆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並且該凸出結構區域的左側、右側皆至少配置1條其中一種顏色紗線(Cl),而最左側及最右側則未配置其它顏色紗線(C2)。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B向紗至少2 種不同顏色紗線(C1、C2)中,其中一種顏色紗線(Cl)位於凹下結構的配置區域而另一種顏色紗線(C2)位於凸出結構的配置區域。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閃色效果的梭織織物,該織物由多條A向紗與垂直於A向紗的B向紗編織而成,其中A向紗至少使用1種收縮率大於3%的紗線,且該紗線在編織時至少有部份含有連續2個組織點為下沉配置,利用該紗線具有相當程度的收縮率使得B向紗受到擠壓而呈現凸出結構,而使得織物具有凹凸的立體效果,並且B向紗含有至少2種不同顏色紗線,由於B向紗紗線具有立體位置的差異,經由適當的配置,即產生優美的閃色效果。
文檔編號D03D15/04GK202187126SQ20112028154
公開日2012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4日
發明者陳義勇 申請人:陳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