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安裝在基座安裝型轉換閥上的壓力調節閥的製作方法
2023-06-20 03:45:06
專利名稱:用於安裝在基座安裝型轉換閥上的壓力調節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被安裝在基座安裝型轉換閥上的、用於將從該轉換閥中輸出的流體壓調節成所需要的壓力的壓力調節閥。
在由經轉換閥所供給的壓縮空氣等的壓力流體而對流體壓機器進行驅動時,由於機器的設定壓和動作狀態等的不同,有時就必須對供給到該流體壓機器上的流體壓進行調節。在這樣地進行流體壓的調節時,通常是在連接了轉換閥的輸出口和流體壓機器的配管上,安裝上減壓閥等壓力調節閥。
但是,由於已知的壓力調節閥一般都是大型的,所以在由配管將這樣的壓力調節閥接續在轉換閥上時,其配管作業不僅會非常麻煩,而且還需要較大的設置空間。這樣的問題,在將多個的轉換閥裝載在具有配管口的總管和底板這樣的基座部件上使用時,由於必須接續上與轉換閥為相同數量的壓力調節閥,所以會特別容易發生,有時候還會出現由於轉換閥的使用數而使壓力調節閥的安裝變得困難的情況。而且,該問題隨著最近的轉換閥的小型化而變得特別突出。
為解決這樣的問題,本發明的發明者們,在特願平8-219405號公報中提出了可以直接安裝在轉換閥和基底之間的小型的壓力調節閥。該壓力調節閥,具有一種在其小型的閥體中巧妙地組合有多個流路和調壓閥機構的合理的設計構造。
但是,在上述先前申請的各實施例中所展示的壓力調節閥,是通過對從基座供給到轉換閥的供給流體壓進行減壓,而間接地將轉換閥的輸出流體壓調節為設定壓的,它不能對來自轉換閥的輸出流體壓直接進行調節。即,如
圖15所示,其構成為對連接了基座50和轉換閥51的壓力流體用的供給流路53,根據壓力調節閥52的二次側壓力進行開閉,或者,如圖17或圖18所示,根據來自轉換閥51的A和B的任何一方的輸出口的輸出流體壓來進行開閉。
因此,例如圖18所示,當將該壓力調節閥52接續在中心位置全開換向型的3位置轉換閥51a上而使用時,在該轉換閥51a位於中心位置時從2個輸出口A和B中所輸出的流體壓力,成為由壓力調節閥52所調節了的相同的壓力。因此,對構成對負荷56進行升降用的升降機的缸55的兩壓力室55a和55b會同時供給有不同的流體壓力,使得不能採用使該升降機在其位置上保持為平衡這樣的使用方法。
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以可以被簡單且緊湊地安裝在基座和轉換閥之間的方式被小型化了的,同時具有可以對來自轉換閥的輸出流體壓直接進行調節這樣的構成的壓力調節閥。
為解決上述課題,依據本發明,提供了這樣一種小型的壓力調節閥它被設置在具有1個供給通孔、2個輸出通孔、和2個排出通孔的轉換閥、和具有與這些各通孔相對應的1個供給通孔、2個輸出通孔和2個排出通孔的基座之間,對從該基座輸出到作動器的流體壓力進行調節。
上述壓力調節閥的閥體,具有與上述轉換閥的實質上相同的橫寬,可以以不從側方突出的方式被安裝在該轉換閥和上述基座之間。
在上述閥體的內部,並排設置有對上述轉換閥和基座的相對應的1組輸出通孔之間經調壓閥座進行連通的開閉連通路、和對轉換閥和基座的相對應的其它通孔之間直接進行連通的直通連通路;同時,還設有橫切上述各連通路的調壓閥孔,在該調壓閥孔內,插入有具有調壓閥部件的調壓用的閥杆。
上述調壓閥孔,與上述開閉連通路相連通,但與直通連通路為非連通,並且完全不會堵塞該直通連通路,而是以在其周圍留有必要的流路斷面積的狀態貫通著。
又,在設置於上述調壓杆的一端側的調壓室中,設有調壓活塞和調壓彈簧;在調壓閥杆的另一端側的復歸室中設有復歸彈簧;連通了這些調壓室和復歸室的調壓路,與上述調壓閥孔相平行地設置著。
並且,在上述閥體上設置為導壓流路,以使調壓用的壓力流體從上述開閉連通路的二次側部分導入上述調壓室和復歸室。
具有上述構成的壓力調節閥,通過將連通了轉換閥和基座的相對應的通孔之間的多個的連通路和收容著調壓閥杆的調壓閥孔在閥體內部的重複的位置上功能性地進行組合設置,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內部空間,由此,可以將該閥體的橫寬減小到與轉換閥的實質上為同等程度為止。
又,由於具有一種在連接了轉換閥和基座的相對應的2組輸出通孔之間的2個連通路中的1個上設置有調壓閥座、並根據該調壓閥座的二次側的流體壓對該輸出用連通路進行開閉的構成,所以可以將來自轉換閥的2個輸出口的輸出流體壓的一方直接調節成設定壓。其結果是,例如在將該壓力調節閥接續在中心位置全開換向型的3位置轉換閥上而使用時,也可以在該轉換閥的中心位置上從2個輸出口同時輸出具有不同壓力的流體。
在本發明的理想的實施形態上,上述調壓閥孔和調壓路,是在上述連通路的流路方向上被鄰接地設置著的。由此,與將這些調壓閥孔和調壓路沿連通路的槽寬方向並排設置著的場合相比,就可以進一步減少流路斷面積的減少,可以可靠地確保必要的流路斷面積。
在本發明的具體的實施形態上,上述開閉連通路,由與轉換閥的輸出通孔相連通的且在上述調壓閥孔上開口的第1部分、和與基座的輸出通孔相連通的且與第1部分相比在上述調壓閥孔的不同位置上開口的第2部分所構成;在上述調壓閥孔的這些第1部分和第2部分之間的部分上,設有上述調壓閥座。
依據本發明的1個實施形態,上述導壓流路,為連接了上述開閉連通路的第2部分和調壓路的導孔。
依據本發明的其它具體的實施形態,上述開閉連通路的第2部分,與第1部分相比,在要靠近復歸室的位置上與調壓閥孔相連通;上述導壓流路,由在形成於調壓閥杆的外周的間隙中的位於上述第2部分和復歸室之間的部分所構成;並且,在調壓閥杆的外周的間隙中的位於開閉連通路的第1部分和調壓室之間的部分,由安裝在上述調壓閥杆上的1個密封部件所密封著。
依據這樣的構成,由於只需在上述調壓閥杆上安裝1個密封部件即可,所以可以使該調壓閥杆的滑動阻力變得很小,使其滑動可以順利進行,從而可以可靠地進行壓力調整,同時也提高了耐久性。
在本發明中,作為上述密封部件,最好是使用在密封性上具有方向性的凸緣形狀的密封部件,並以這樣一種取向安裝上該密封部件它會阻止在調壓閥杆的外周的間隙內的從開閉連通路的第1部分向調壓室的壓縮空氣的流動,但可以允許相反方向的流動。
由此,在將輸出流體壓釋放時,由於調壓室內的壓力流體會經密封部件從開閉連通路的第1部分向外部排出,所以可以消除由殘壓引起的影響。
圖1為顯示了將第1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安裝在基座和轉換閥之間的狀態的縱斷面圖。
圖2為第1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的放大圖。
圖3為沿圖2中的III-III線的斷面圖。
圖4為沿圖2中的IV-IV線的斷面圖。
圖5為沿圖2中的V-V線的斷面圖。
圖6為圖2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7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斷面圖。
圖8為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的斷面圖。
圖9為本發明的第4實施例的斷面圖。
圖10為本發明的第5實施例的斷面圖。
圖11為可以合適地應用於本發明的調節閥上的減壓裝置的構成圖。
圖12為用符號顯示了圖2的壓力調節閥的使用狀態的一例的線路圖。
圖13為用符號顯示了圖7的壓力調節閥的使用狀態的一例的線路圖。
圖14為顯示了本發明的壓力調節閥的使用狀態的其它例的線路圖。
圖15為用符號表示了先前申請的壓力調節閥的一例的線路圖。
圖16為用符號表示了先前申請的壓力調節閥的其它例的線路圖。
圖17為用符號表示了先前申請的壓力調節閥的進一步的其它例的線路圖。
圖18為用符號表示了先前申請的壓力調節閥的使用例的線路圖。
圖1顯示了將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1A直接安裝在基座2和轉換閥3之間時的狀態。這些各部件1A、2和3,由圖示省略的安裝螺栓等合適的安裝結構而相互被固定著。
上述基座2,是具有配管口的總管和底板等部件的總稱,它具有一種可以裝載1個或多個轉換閥的構成,圖示的基座1是對1個轉換閥3進行裝載而使用的單體形的基座。該基座2,在其一方的側面具有壓縮空氣的供給口P、第1排出口EA和第2排出口EB,同時在其另一方的側面上具有第1輸出口A和第2輸出口B。又,在上述基座2的上面,設置有平坦的調節閥用安裝面2a;在該安裝面2a上,以成一列並排的狀態開口有與上述各口分別相連通的供給通孔5、第1輸出通孔6A和第2輸出通孔6B、以及第1排出通孔7A和第2排出通孔7B。
上述轉換閥3,為具有主閥部8和電磁操作式的導向閥部9的單導向式的2位置轉換閥。上述主閥部8,在其閥體的下面具有平坦的調節閥用安裝面3a;在該安裝面3a上,以成一例並排的狀態開口有供給通孔10、第1輸出通孔11A和第2輸出通孔11B、以及第1排出通孔12A和第2排出通孔12B。又,在閥體的內部,形成有上述各通孔與之開口著的閥孔13,在該閥孔13內插入有可以以氣密的狀態進行滑動的閥杆14。
上述轉換閥3,當由電磁線圈的激磁而從導向閥部9向主閥部8輸出導向流體時,閥杆14向圖的右方移動,使供給通孔10和第1輸出通孔11A相連通,同時第2通孔11B與第2排出通孔12B相連通。又,當解除對電磁線圈的激磁時,由於主閥部8的導向流體被排出,所以由被供給到與導向閥部相反側的室上的內部導向流體使閥杆14復歸到圖示的狀態,使供給通孔10和第2輸出通孔11B相連通,同時使第1輸出通孔11A和第1排出通孔12A相連通。
但是,上述轉換閥3,並不只限於圖示那樣的單導向式的轉換閥,也可以是雙導向式轉換閥、或直動式轉換閥等。
如在圖2中詳細所示的那樣,第1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1A,具有與上述轉換閥3的閥體具有大致相同的橫幅的且為矩形斷面的細長的閥體15。該閥體15的上下面,成為用於裝配上述基座2和轉換閥3的平坦的安裝面15a、15b,由這些安裝面使該其以直接被夾持在基座2和轉換閥3之間的狀態被安裝著。
在上述閥體15的內部,在其上下的安裝面15a、15b之間形成有連接了上述轉換閥3和基座2的相對應的通孔之間的多個連通路16、17A、17B、18A、和18B;同時,還設置有橫切這些連通路的調壓閥孔19,在該調壓閥孔19內插入有可以自由移動的調壓閥杆20。
在成一列並排著的上述多個連通路16、17A、17B、18A、和18B中,連接了基座2的第1輸出通孔6A和轉換閥3的第1輸出通孔11A的第1輸出用連通路17A,為在中間具有調壓閥座25的開閉自由的連通路。其它的連通路,即連接了設在基座2和轉換閥3上的供給通孔5和10的供給用連通路16、連接了第2輸出通孔6B和11B的第2輸出用連通路17B,以及分別連接於排出通孔7A、7B和12A、12B的排出用連通路18A、18B,無論哪1個都是將各通孔之間直線相連接的直通連通路。
上述開閉連通路17A,如從圖3中也可以看出,由第1部分17a和第2部分17b所構成,其中,該第1部分17a與轉換閥3側的第1輸出通孔11A相連通、並在上述調壓閥孔19上開口,而該第2部分17b與基座2側的第1輸出通孔6A相連通、並在上述調壓閥孔19上的相對於第1部分17a要靠近調壓室38的位置上開口。在調壓閥孔19上的開口有上述第1部分17a的位置和開口有第2部分17b的位置之間,設置有上述調壓閥座25;該調壓閥座25,由設在上述調壓閥杆20上的調壓閥部件21而從上述第1部分17a側提升式地受到開閉。
上述調壓閥孔19,如從圖3~圖6中也可以看出的那樣,與開閉連通路17A之間是相互連接著的,但與其它的直通連通路16、17B、18A、和18B之間不連通;該調壓閥孔19,在這些各直通連通路的大致為中央的部分上以在兩側保持有壓縮空氣的流動所必需的間隙的狀態相貫通著。這樣,由於通過將連通路和調壓閥孔19交叉地設置在閥體15中,可以在狹小的空間中對它們進行有效的配置,所以可以使上述閥體15為一種小型且合理的設計構造。
在上述閥體15的一方的端部上,形成有用於設定輸出空氣壓的壓力調節部29。該壓力調節部29的構成包括形成於閥體15和調壓側罩30之間的且與上述調壓閥孔19相連通的上述調壓室38;可以自由滑動地被收容在該調壓室38內的調壓活塞33;和在彈簧室34內被設置於該調壓活塞33和其背後的彈簧座32之間的調壓彈簧35。由該調壓彈簧35,使上述調壓活塞33受到向著調壓閥杆20側的彈壓作用。對該調壓彈簧35的彈壓作用力,可以通過使調節螺栓31產生進退而進行調節,由此對設定空氣壓進行變更。36為用於鎖緊上述調節螺栓31的鎖緊螺母。
在上述調壓活塞33上,設有經上述彈簧室34和呼吸孔40向大氣開放的排氣孔39,同時在該排氣孔39的前端上設有減壓閥部件37,並具有一種使該減壓閥部件37由上述調壓閥杆20的前端的錐形狀的閥開閉部41進行開閉的構成。
又,在上述閥體15的另一方的端部上,在該閥體15和復歸側罩42之間形成有與上述調壓閥孔19相連通的上述復歸室45;在該復歸室45內,設有使上述調壓閥杆20受到向著調壓活塞33側的彈壓作用的復歸彈簧44。該復歸彈簧44的彈壓作用力比調壓彈簧35的 作用力要小。
上述復歸室45,經通孔與設在復歸側罩42上的檢測口43相連通,由安裝在該檢測口43上的壓力計43a可以對調節空氣壓進行檢測。
又,在上述閥體15內,連接了上述調壓室38和復歸室45的調壓路23,相對於上述調壓閥孔19在沿各連通路的流路方向相鄰接的位置上被平行地設置著;在該調壓路23和上述開閉連通路17A的第2部分17b之間,由導孔26所連接。通過將上述調壓閥孔19和調壓路23設置成這樣的位置關係,與將它們沿著連通路的槽寬方向並排設置的場合相比,就可以減少流路斷面積的減少,可以可靠地確保必要大的流路斷面積。
在上述調壓閥杆20的外周上,安裝有對開閉連通路17A的第1部分17a與復歸室45之間進行密封的第1密封部件27、和對第2部分17b與調壓室38之間進行密封的第2密封部件28。上述第1密封部件27,為在密封性上具有方向性的凸緣形的密封部件,它以這樣一種取向被安裝著它會阻止在調壓閥杆20的外周的間隙上的從第1部分17a向復歸室45的流體的流動,但可以允許該相反方向的流體的流動。另一方面,第2密封部件28,是在密封性上無方向性的O型環。
在圖1和圖2中,當從基座2的供給口P往轉換閥3上沒有供給壓縮空氣時,由調壓彈簧35的彈壓作用力使調壓活塞33和調壓閥杆20向圖的左方向移動,於是調壓閥部件21將調壓閥座25開放。因此,上述開閉連通路17A的第1部分17a和第2部分17b之間相互連通。
當從上述供給口P經壓力調節閥1A的供給用連通路16向轉換閥3供給有壓縮空氣時,該壓縮空氣,從該轉換閥3的第2輸出通孔11B經壓力調節閥1A的第2輸出用連通路17B、基座2的第2輸出通孔6B和第2輸出口B後,被輸出到圖中未示的作動器上。來自該第2輸出口B的輸出空氣壓,與來自供給口P的供給空氣壓是相等的。
當上述轉換閥3由導向閥9而被切換到與圖1的相反的位置上時,由於該轉換閥3的供給通孔10和第1輸出通孔11A相連通,所以壓縮空氣,就從供給通孔10經第1輸出通孔11A、壓力調節閥1A的第1輸出用連通路17A、以及基座2的第1輸出通孔6A和第1輸出口A後被輸出到上述作動器上。
又,從該作動器中被排出的已使用過的壓縮空氣,從上述第2輸出口B經第2輸出用連通路17B。第2輸出通孔11B、第2排出通孔12B,第2排出連通路18B、第2排出通孔7B、以及第2排出口EB後被排出到外部。
與此同時,從上述第1輸出口A被輸出的上述壓縮空氣,也從作為上述開閉連通路17A的二次側的第2部分17b經導孔26流入到調壓路23上,流入到調壓室38和復歸室45中。因此,調壓活塞33,由直接作用在該活塞33上的空氣壓作用力和經調壓閥杆20作用著的復歸彈簧44的彈壓作用力的合成力的作用,被按壓向使調壓彈簧35受到壓縮的方向;在一直到該合成力與調壓彈簧35的彈壓作用力相均衡的位置之前,調壓活塞33在對該調壓彈簧35進行壓縮的同時自身產生後退。然後,在上述力相均衡時,調壓閥部件21將調壓閥座25閉鎖,使開閉連通路17A的第1部分17a和第2部分17b相互被遮斷。
當作用在上述調壓活塞33上的空氣壓的作用力比調壓彈簧35的彈壓作用力要大時,由於上述調壓活塞33會進一步產生後退,所以減壓閥部件37被開放,於是通過使調壓室38的壓縮空氣向外部排出,就可以維持上述空氣壓的作用力和調壓彈簧35的彈壓作用力之間的均衡。
這樣,開閉連通路17A的第2部分17b側的空氣壓,就被調節成由調壓彈簧35所設定了的壓力值。該空氣壓,可以由安裝在檢測口43上的壓力計43a所檢出。
上述空氣壓的設定,可以通過使調節螺栓31產生進退而調節調壓彈簧35的彈壓作用力的方式進行變更。
又,當使導向閥9處於「關閉」、將轉換閥3切換成圖1的狀態時,來自第1輸出口A的已使用過的壓縮空氣,經第1輸出通孔6A、第1輸出用連通路17A、第1輸出通孔11A、第1排出通孔12A、第1排出用連通路18A、第1排出通孔7A、和第1排出口EA後被排出到外部。這時,調壓室38和復歸室45內的壓縮空氣,由於會經第1密封部件27被排出到開閉連通路17A的第1部分17a上,所以不會存在因殘壓引起的影響。
當用符號表示接續了上述第1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1A和轉換閥3的狀態時,則如圖12所示。
作為上述壓力調節閥1A的其它使用例,在圖14中,用符號顯示了一種將該壓力調節閥1A接續在中心位置全開換向型的3位置轉換閥3A上、並由該轉換閥3A對升降機48進行控制的例子。在該使用例中,如圖所示,當轉換閥3A處於中心位置上時,從該轉換閥3A的2個輸出通孔11A、11B,壓縮空氣經壓力調節閥1A和基座(圖示省略)後被同時輸出到升降機48的2個壓力室48a、48b上。因此,通過使被輸出到上方的壓力室48a中的空氣壓由壓力調節閥1A所減壓,就可以使升降機48停止在空氣壓作用力和負荷49的荷重相平衡的中間位置上。
圖7顯示了本發明的壓力調節閥的第2實施例。在上述第1實施例中,是將調壓路23形成於與調壓閥孔19相比靠近轉換閥用安裝面15b側的位置上的。與此相反,在該第2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1B上,則是將調壓路23形成於與調壓閥孔19相比要靠近於基座安裝面15a側的位置上的。又,除此以外的構成由於與第1實施例中的實質上是一樣的,所以對主要的同一構成部分記以與第1實施例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對它們的說明。
圖8顯示了本發明的壓力調節閥的第3實施例。該壓力調節閥1C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1A的不同之處在於通過將第2輸出用連通路17B作為開閉連通路,而經該第2輸出用連通路17B對從基座的第2輸出口B中被輸出的空氣壓進行調節。
另外,其它的構成和作用與第1實施例的實質上相同。
又,在該第3實施例中,與上述第2實施例同樣地,當然也可以將調壓路23形成於與調壓閥孔19相比要靠近基座用安裝面15a側的位置上。
當用符號表示接續了上述第3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1C和轉換閥3的狀態時,如圖13所示。
圖9顯示了本發明的壓力調節閥的第4實施例。該第4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1D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1A的不同之處,是將調壓用空氣導入到調壓室38和復歸室45的方法、和在調壓閥杆20上只安裝有1個密封部件49這些方面有所不同。
即,在上述壓力調節閥1D上,作為開閉連通路的第1輸出用連通路17A的第2部分17B,在與第1部分17a相比要靠近復歸室45的位置上與調壓閥孔19相連通著;並在該第2部分17b側上形成有調壓閥座25,該調壓閥座25由調壓閥部件21而從第2部分17b側被開閉著。而且,連接了上述第2部分17b和復歸室45的調壓閥杆20外周的間隙24b成為導壓流路;調壓用的壓縮空氣從該第2部分17b經上述間隙24b被導入到復歸室45,進一步經調壓路23被導入到調壓室38中。另一方面,在連接了上述第1部分17a和調壓室38的調壓閥杆20外周的間隙24a中,由在密封性上具有方向性的凸緣形的密封部件49,使從上述第1部分17a向著調壓室38側方向的壓縮空氣的流動受到密封。
這樣,由於通過在上述調節閥杆20上只安裝1個密封部件49,可以使該調壓閥杆20的滑動阻力變得很小,所以可以順利地進行該滑動、從而可以可靠地進行壓力調整,且也提高了耐久性。又,通過使上述密封部件49為具有方向性的凸緣形的密封部件,在將輸出流體壓釋放時,由於可以將調壓室38內的壓力流體,經該密封部件49從開閉連通路17A的第1部分17a排出到外部,所以可以消除由殘壓引起的影響。
又,第4實施例的除上述之外的構成和作用與第1實施例的實質上相同,所以對主要的同一構成部分記以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10顯示了本發明的壓力調節閥的第5實施例。該壓力調節閥1E與上述第4實施例的不同之處是通過將第2輸出用連通路17B作為開閉連通路,而經該第2輸出用連通路17B對從基座的第2輸出口B中輸出的空氣壓進行調節。
這時,通過在調壓閥杆20的外周形成1個或多個的環狀槽47,可以進一步降低其滑動阻力。
又,由於其它的構成和作用與第4實施例的實質上相同,所以對主要的同一構成部分記以與第4實施例的為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11顯示了可以合適地使用於上述各實施例的壓力調節閥上的調壓閥杆20的端部的閥開閉部41的不同種類的構造例。該閥開閉部41,由與調壓活塞33的端面相接觸的、形成為平坦環狀的接觸面41a、和從該接觸面突出的、對減壓閥部件37進行開閉的突出部41b所構成。
由這樣的閥開閉部41的構成,當調壓閥杆20向圖的右方向移動。使突出部41b對減壓閥部件37進行閉鎖時,由於環狀的接觸面41a與調壓活塞33的端面相接觸,所以可以防止由於閥杆的按壓所引起的減壓閥部件37的過度的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安裝在基座安裝型轉換閥上的壓力調節閥,該壓力調節閥被設置在具有1個供給通孔、2個輸出通孔和2個排出通孔的轉換閥、和具有與這些通孔相對應的1個供給通孔、2個輸出通孔和2個排出通孔的基座之間,對從上述轉換閥經基座後輸出的流體壓力進行壓力調節,其特徵在於該壓力調節閥包括具有與上述轉換閥的橫寬實質上為相同的橫寬的、並以被直接夾持在該轉換閥和上述基座之間的狀態被安裝著的閥體;在上述閥體內並排形成著的、將轉換閥和基座的相對應的1組輸出通孔之間經調壓閥座後相連通的開閉連通路,和將轉換閥和基座的相對應的其它通孔之間直接相連通的直通連通路;在上述閥體內以橫切上述各連通路的方式被設置的、與開閉連通路相連通但與直通連通路為非連通的、並以使該直通連通路留有必要的流路斷面積的方式貫通著的、在其一端上具有上述調壓閥座的調壓閥孔;可以自由移動地設置在上述調壓閥孔內的調壓閥杆;設置在上述調壓閥杆上的、對上述調壓閥座進行開閉的調壓閥部件;設在上述調壓閥杆的一端側上的調壓室,可以自由滑動地設置在該調壓室內的調壓活塞,和對該調壓活塞向調壓閥杆側彈壓的調壓彈簧;設置在上述調壓閥杆的另一端上的復歸室,和在該復歸室內,以使調壓閥杆向調壓活塞側受到彈壓作用的方式設置著的復歸彈簧;設置在上述閥體的內部的、連通上述調壓室和復歸室的調壓路;以及用於從上述開閉連通路的二次側部分將調壓用的壓力流體引導到上述調壓室和復歸室上的導壓流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力調節閥,其特徵在於上述調壓路與調壓閥孔相平行地形成著,且這些調壓路和調壓閥孔位於沿上述各連通路的流路方向上為鄰接的位置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力調節閥,其特徵在於上述開閉連通路,由與轉換閥的輸出通孔相連通的並在上述調壓閥孔上開口的第1部分、和與基座的輸出通孔相連通的並在上述調壓閥孔上與第一部分不同的位置上開口的第2部分所構成;在位於上述調壓閥孔的這些第1部分和第2部分之間的部分上,設有上述調壓閥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力調節閥,其特徵在於上述導壓流路,為連接了上述開閉連通路的第2部分和調壓路的導孔。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力調節閥,其特徵在於上述開閉連通路的第2部分,與第1部分相比在靠近復歸室的位置上與調壓閥孔相連通;上述導壓流路,由在形成於調壓閥杆的外周的間隙中的位於上述第2部分和復歸室之間的部分所構成;在調壓閥杆的外周的間隙中,位於開閉連通路的第1部分和調壓室之間的部分,由安裝在上述調壓閥棒上的1個密封部件所密封著。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力調節閥,其特徵在於上述密封部件,為在密封性上具有方向性的凸緣形的密封部件,並以下述方式取向被安裝著阻止在上述調壓閥杆的外周的間隙內的從開閉連通路的第1部分向調壓室方向的壓縮空氣的流動,但允許相反方向的流動。
全文摘要
一種以被直接夾持在轉換閥3和基座2之間的狀態被安裝著的壓力調節閥1A,它具有與上述轉換閥3實質上為相同橫寬的閥體15,在該閥體15內,具有:將上述轉換閥3和基座2的相對應的通孔之間相連通的多個的連通路;以橫切這些連通路的方式被設置著的調壓閥孔19;被插入到該閥孔內的調壓閥杆20;以及由與調壓閥杆20的協同作用而將在輸出用連通路17A或17B的任何一方上的空氣壓調節為設定壓的調節裝置。
文檔編號F15B13/043GK1197232SQ9810615
公開日1998年10月28日 申請日期1998年4月2日 優先權日1997年4月3日
發明者田島正道, 勝田博行, 石川誠 申請人:速睦喜股份有限公司